期刊文献+
共找到31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洛尤单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获益——基于FOURIER研究中国亚组的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丽华 李为民 +3 位作者 姚朱华 陈纪言 董军 李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04-710,共7页
目的:基于FOURIER研究评估依洛尤单抗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FOURIER研究中纳入的1021例中国ASCVD患者进行事后的数据分析,模拟出延长中国亚组患者研究治疗时长至与... 目的:基于FOURIER研究评估依洛尤单抗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FOURIER研究中纳入的1021例中国ASCVD患者进行事后的数据分析,模拟出延长中国亚组患者研究治疗时长至与全球和亚裔人群治疗时长相似或更长时间时的主要终点获益。其中ASCVD患者均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仍≥1.8 mmol/L,基于他汀类药物治疗上又随机接受依洛尤单抗或安慰剂治疗[依洛尤单抗组(n=509)和安慰剂组(n=512)],主要终点为至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复合终点)的时间,以最早事件发生时间为准。结果:48周时,与安慰剂组相比,依洛尤单抗组LDL-C较基线的平均百分比变化差值为-68.08%(95%CI:-70.92~-65.24,P<0.01)。基于全球和亚裔人群数据,模拟得到中国人群依洛尤单抗组相比安慰剂组主要终点的5年HR(95%CI)分别为0.86(0.71~1.06)和0.78(0.63~0.95),且HR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依洛尤单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74.7%和73.2%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在中国ASCVD患者中,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依洛尤单抗较安慰剂进一步将LDL-C降低68.08%,且长期用药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总体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洛尤单抗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临床获益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30
2
作者 陈纪言 傅国胜 +10 位作者 傅向华 葛均波 高炜 韩雅玲 霍勇 贾绍斌 李拥军 乔树宾 沈卫峰 王建安 周玉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0-425,共6页
1制定共识背景近年来,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成为我国的首位死因,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心肌梗死患者250万,心血管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关键词 冠心病死亡 中国专家共识 调查研究结果 雷米普利 心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 上升阶段 群多普利 心血管病 福辛普利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康复专家共识 被引量:336
3
作者 陈纪言 陈韵岱 +1 位作者 韩雅玲 王磊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6年第7期361-369,共9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冠心病患者最重要的血运重建手段.然而,仅通过PCI术和药物治疗并不能持续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PCI术既不能逆转或减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进程,也不能消除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冠心病患者最重要的血运重建手段.然而,仅通过PCI术和药物治疗并不能持续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PCI术既不能逆转或减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进程,也不能消除冠心病危险因素.多数患者存在的术后运动耐量下降及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及国家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和劳动力损失.因此,运动康复及二级预防在发达国家蓬勃发展,并成为PCI术后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运动康复 心肺运动试验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纪言 张励庭 +1 位作者 罗建方 周颖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1期1161-1162,共2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1995年 4月~ 2 0 0 1年7月已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 2 46例病人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随访 ,并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统计处理。结果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1995年 4月~ 2 0 0 1年7月已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 2 46例病人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随访 ,并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统计处理。结果 :2 46例患者在 311处病变植入支架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 15 1例 ,无再狭窄95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支架术后残余狭窄、靶血管参考直径 ( 9 5± 8 6vs 5 1± 3 3,P <0 0 5和 2 92± 0 36vs3 15± 0 48,P <0 0 5 )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吸烟、糖尿病、术前甘油三酯浓度高是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优势比OR分别为 2 77、3 2 2和 2 14 )。结论 :术后残余狭窄、支架直径小、糖尿病、术前甘油三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术 支架植入 危险因素 术后再狭窄 PCI 冠心病
下载PDF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术治疗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1
5
作者 陈纪言 罗淞元 刘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共3页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组威胁患者生命的急危重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一些局限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型主动脉夹层)个案报道中尝试使用;其与外科升主动脉置换联合进行的杂交手术在适宜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应用获得了较...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组威胁患者生命的急危重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一些局限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型主动脉夹层)个案报道中尝试使用;其与外科升主动脉置换联合进行的杂交手术在适宜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应用获得了较理想的临床效果。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中,腔内修复术有望成为替代外科血管置换术的治疗方式。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行腔内修复术可能优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但有待更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下载PDF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纪言 李光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7年第2期173-175,共3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管腔 临界病变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冠状动脉造影术 动脉血流动力学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心病患者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脱落处理及预防的探讨 被引量:6
7
作者 陈纪言 周颖玲 +2 位作者 罗建方 李瑜辉 张春祥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9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时,防止和处理冠状动脉支架脱落的方法。方法我院自1994年初至1997年11月间,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502例,其中194例次置入支架256只。结果成功释放支架249只,有7只支架置入时脱...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时,防止和处理冠状动脉支架脱落的方法。方法我院自1994年初至1997年11月间,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502例,其中194例次置入支架256只。结果成功释放支架249只,有7只支架置入时脱落,其中5只脱落在冠状动脉内,1只脱落在Y型接头止血阀,1只脱落在球囊导管近端,全部均被摘出体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支架 摘取 脱落 处理 预防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纪言 莫与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3-165,共3页
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治,策略是迅速、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迅速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获益显著。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的策略也不断更新。本文... 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治,策略是迅速、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迅速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获益显著。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的策略也不断更新。本文拟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不同介入途径选择及相关技术 被引量:9
9
作者 陈纪言 董豪坚 孙硕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12期810-813,共4页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一般指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且闭塞时间超过3个月的病变[1]。在过去,由于其特殊的病理及解剖特点,虽然经过严格挑选病例,其手术成功率只有50%~70%[2-5]。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师经验...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一般指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且闭塞时间超过3个月的病变[1]。在过去,由于其特殊的病理及解剖特点,虽然经过严格挑选病例,其手术成功率只有50%~70%[2-5]。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师经验的不断积累,技术的逐步完善和器材的不断更新,CTO病变的手术成功率可达80%以上[6-9]。尽管如此,其手术成功率仍显著低于非CTO病变,且并发症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介入途径选择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展望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纪言 董豪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61-563,共3页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发历史可追溯到大约20年前,尽管根据目前的试验结果,还不能肯定生物可吸收支架一定优于目前正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洗脱支架(DES),需要解决降解时间及支架内血栓、支架通过病变的能力以及支架释放后内皮化速度和炎症对损...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发历史可追溯到大约20年前,尽管根据目前的试验结果,还不能肯定生物可吸收支架一定优于目前正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洗脱支架(DES),需要解决降解时间及支架内血栓、支架通过病变的能力以及支架释放后内皮化速度和炎症对损伤的反应机制等问题,但生物可吸收支架的降低靶部位的再狭窄率,中长期内支架被局部组织吸收从而降低该部位受到的药物及炎症刺激等多种优势已逐渐显现,很可能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支架 介入治疗 再狭窄
下载PDF
选择性右下肺动脉造影房间隔穿刺定位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纪言 陈传荣 +2 位作者 周颖玲 黄奕高 黄涛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8年第1期13-14,共2页
本文就经皮穿刺球囊二尖瓣成形术X光透视下对心房双重影欠佳时,采用手推5~10ml造影剂经右下肺动脉造影法,当造影剂经右下肺静脉流入左心房时,左心房下缘影即可清晰显露,从而方便进行房间隔穿刺定位。临床应用26例,全部成功,无任... 本文就经皮穿刺球囊二尖瓣成形术X光透视下对心房双重影欠佳时,采用手推5~10ml造影剂经右下肺动脉造影法,当造影剂经右下肺静脉流入左心房时,左心房下缘影即可清晰显露,从而方便进行房间隔穿刺定位。临床应用26例,全部成功,无任何并发症。此法简单、安全、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 穿刺定位法 造影
下载PDF
对DICISION-CTO研究结果的评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纪言 杨峻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33-834,共2页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是否应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积极开通闭塞,一直存在争论。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可能改善缺血心肌的灌注,保护心功能,减少缺血相关心律失常,增加冠状动脉供血能力的储备,在其他血管发生闭塞...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是否应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积极开通闭塞,一直存在争论。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可能改善缺血心肌的灌注,保护心功能,减少缺血相关心律失常,增加冠状动脉供血能力的储备,在其他血管发生闭塞时可以提供代偿。因此,开通闭塞血管可能是有益的,但是CTO-PCI是一类复杂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缺血心肌 心律失常 供血能力 血管发生 闭塞血管 复杂手术
下载PDF
逆向CART技术在CTO介入治疗中的运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纪言 何鹏程 冉鹏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2期121-123,共3页
冠状动脉(冠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occlusion,CTO)是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尚未完全攻克的最后堡垒。通过侧支循环进行的逆向技术对提高CTO介入的成功率有极大的帮助,而反向控制性... 冠状动脉(冠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occlusion,CTO)是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尚未完全攻克的最后堡垒。通过侧支循环进行的逆向技术对提高CTO介入的成功率有极大的帮助,而反向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内膜下寻径技术(reverse controlled ante-grade ret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CART)是最常使用的逆向技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逆向导丝 侧支循环
下载PDF
冠心病诊治方法的正确选择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纪言 《广东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2期81-82,共2页
关键词 冠心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18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纪言 周颖玲 +3 位作者 靳立军 张斌 李瑜辉 陈传荣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1997年第4期11-13,62,共4页
从1994年1月至1997年11月,我们为18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共植入249个支架。临床结果表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有效地降低了单纯球囊扩张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半年内再狭窄率及减少了紧急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时... 从1994年1月至1997年11月,我们为18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共植入249个支架。临床结果表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有效地降低了单纯球囊扩张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半年内再狭窄率及减少了紧急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时改善术后即时的残余狭窄率。因此,我们认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能有效地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支架 临床
下载PDF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电复律及除颤治疗──心律失常讲座(12)(续前)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纪言 余丹青 《新医学》 1999年第12期723-724,共2页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电复律 除颤治疗
下载PDF
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之外的危险状态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纪言 杨峻青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2期91-93,共3页
基于弗明翰危险评估系统,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吸烟、高龄、男性、家族史等被认为是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传统因素可以解释大部分冠心病的发生.但不是全部。某些人群患冠心病的危险性高于普通人群... 基于弗明翰危险评估系统,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吸烟、高龄、男性、家族史等被认为是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传统因素可以解释大部分冠心病的发生.但不是全部。某些人群患冠心病的危险性高于普通人群,这是因为这类人群同时伴有更多传统危险因素.如代谢综合征:也可能是伴有传统危险因素以外的独特致病特性,如慢性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药瘾也可能是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的致病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代谢综合征 慢性肾功能不全 自身免疫性疾病 炎症
下载PDF
经导管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24个月随访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纪言 莫与京 《循证医学》 CSCD 2012年第6期342-344,共3页
1文献来源 Symplicity HTN-1 Investigators. Catheter-based 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for resistant hyperten- sion: Durability of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out to 24 months [ J ]. Hypertension, 2011,57 (5) : 911... 1文献来源 Symplicity HTN-1 Investigators. Catheter-based 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for resistant hyperten- sion: Durability of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out to 24 months [ J ]. Hypertension, 2011,57 (5) : 911-9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高血压 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现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纪言 罗建方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43-1048,共6页
脑卒中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每年每10万人中就有200人发生脑卒中,其中70%为缺血性脑卒中;在美国和欧洲,每年约有70万人发生脑卒中,其中导致死亡27万人.20%~30%的脑血管事件的病因为颈动脉疾病。采用颈动脉内膜... 脑卒中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每年每10万人中就有200人发生脑卒中,其中70%为缺血性脑卒中;在美国和欧洲,每年约有70万人发生脑卒中,其中导致死亡27万人.20%~30%的脑血管事件的病因为颈动脉疾病。采用颈动脉内膜剥离术治疗有或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均有益,当经验丰富的术者进行远端保护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内膜剥离术 颈动脉疾病 脑血管事件 无症状 死亡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纪言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1999年第4期302-304,共3页
近十余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有了重大的发展,这是对急性心梗发病机制及决定心肌梗死病人预后因素的认识不断加深的结果。以往急性心梗的保守疗法大多仅用一般的抗心绞痛药物和休息,这些处理对心梗范围缩小作用不太明显,自80年代初期以... 近十余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有了重大的发展,这是对急性心梗发病机制及决定心肌梗死病人预后因素的认识不断加深的结果。以往急性心梗的保守疗法大多仅用一般的抗心绞痛药物和休息,这些处理对心梗范围缩小作用不太明显,自80年代初期以来,开展了急性心梗溶栓疗法,急性心梗直接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ICA)治疗,这些治疗学的进展对缩小梗死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急性心梗 降低死亡率 溶栓疗法 溶栓药物 阿司匹林 心源性休克 治疗学 多中心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