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鸡矢藤醇提物联合抗生素对MRSA的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1
作者 蒲俏虹 陈至里 +6 位作者 杨彤 周莹 张少俊 林淑健 刘劼 黄心照 彭拓华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8-14,共7页
目的探讨鸡矢藤醇提物及其与临床常用5种抗生素(多黏菌数B、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抗菌作用。方法采用牛津杯法测定鸡矢藤醇提物单药对MRSA临床株、MRSA标准菌株ATCC4... 目的探讨鸡矢藤醇提物及其与临床常用5种抗生素(多黏菌数B、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抗菌作用。方法采用牛津杯法测定鸡矢藤醇提物单药对MRSA临床株、MRSA标准菌株ATCC43300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抑菌作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鸡矢藤醇提物及5种抗生素对MRSA临床株、ATCC43300以及ATCC25923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鸡矢藤醇提物与临床常用5种抗生素的协同抗菌作用。结果鸡矢藤醇提物对ATCC25923和ATCC43300的MIC均为125.0 mg/mL,MBC均为500.0 mg/mL,对MRSA临床分离株的MIC为62.5~250.0 mg/mL,MBC为250.0~500.0 mg/mL;鸡矢藤醇提物与庆大霉素(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0.375)联用对ATCC43300表现出协同效果,联用左氧氟沙星(FIC=0.625)、氨苄青霉素(FIC=0.531)和万古霉素(FIC=0.531)对ATCC43300表现出相加作用,与多黏菌数B联用对ATCC43300呈无关作用;另外,鸡矢藤醇提物联用多黏菌数B(FIC=0.625)、氨苄青霉素(FIC=1.0)、左氧氟沙星(FIC=0.531)和庆大霉素(FIC=0.75)对MRSA临床菌株均呈相加作用,而与万古霉素联用对MRSA临床菌株呈无关作用,且联合左氧氟沙星(FIC=1.0)、庆大霉素(FIC=0.625)和万古霉素(FIC=0.516)对ATCC25923均表现出相加作用。结论鸡矢藤醇提物对MRSA临床株、标准菌株ATCC43300以及ATCC25923均具有较显著的抑菌效果;鸡矢藤醇提物联合临床常用5种抗生素对MRSA临床株、ATCC43300以及ATCC25923均表现出一定的联合用药有效性,表明鸡矢藤醇提物的天然抗菌成分可能为解决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问题开辟新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矢藤 MRSA 抗菌活性 抗生素 联合用药
下载PDF
鬼针草提取物体外对肠道病毒71型的抗病毒作用初步研究
2
作者 朱佳 彭拓华 +5 位作者 陈至里 蒲俏虹 冯明恺 周莹 刘涛 何剑峰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305-310,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加药方式下鬼针草提取物的抗肠道病毒71型(EV71)活性。方法将人恶性胚胎横纹肌瘤细胞(RD)分为EV71对照组、正常RD细胞组、利巴韦林组、鬼针草提取物组(7.81、3.91、1.95、0.98、0.49、0.25 mg/mL,感染后加药方式加设0.13 mg... 目的研究不同加药方式下鬼针草提取物的抗肠道病毒71型(EV71)活性。方法将人恶性胚胎横纹肌瘤细胞(RD)分为EV71对照组、正常RD细胞组、利巴韦林组、鬼针草提取物组(7.81、3.91、1.95、0.98、0.49、0.25 mg/mL,感染后加药方式加设0.13 mg/mL),鬼针草提取物分别按照感染前加药(鬼针草提取物处理后再加EV71)、感染后加药(EV71感染后加入鬼针草提取物)、病毒与药物同时加入(鬼针草提取物和EV71同时加入)三种加药方式进行加药,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鬼针草提取物对RD细胞的半数细胞毒性浓度(CC_(50))及三种加药方式下鬼针草提取物抗EV71的作用,计算选择指数(SI)。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鬼针草提取物在三种加药方式下对EV71 VP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EV71感染RD细胞后8 h内不同时序加药组EV71 VP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结果鬼针草提取物的CC_(50)为8.83 mg/mL,当鬼针草提取物浓度为7.81 mg/mL时,细胞存活率为(72.79±2.69)%,因此选择7.81 mg/mL作为抗病毒实验给药浓度。感染前加药、感染后加药、药物与病毒同时加入三种加药方式的SI指数分别为4.50、35.32、21.54,且三种加药方式的EV71 VP1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0.64±0.04)、(0.09±0.06)、(0.07±0.07),均低于相应EV71对照组的(1.00±0.05)、(0.92±0.11)、(1.02±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1、7.83、10.81,P均<0.05)。EV71感染RD细胞后8 h内的鬼针草提取物不同加药时序中(>0~2 h、>2~4 h、>4~6 h、>6~8 h)VP1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0.15±0.02)、(0.19±0.03)、(0.30±0.03)、(0.28±0.03),均低于EV71对照组(0.97±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50、32.96、26.59、29.51,P均<0.05),>0~2 h与>2~4 h加药组分别与>4~6 h与>6~8 h加药组比较,EV71 VP1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8、6.07、4.10、3.78,P均<0.05)。结论鬼针草提取物对EV71具有一定的阻断、抑制和直接杀病毒作用,能抑制EV71 VP1基因的表达,而且抑制EV71 VP1基因表达前期加药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针草提取物 肠道病毒71型 体外实验 抗病毒活性
原文传递
药用昆虫美洲大蠊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12
3
作者 方霞 沈娟 +3 位作者 王影姣 陈至里 朱家勇 金小宝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0-553,565,共5页
目的探讨药用昆虫美洲大蠊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和生物学特性,挖掘新的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法对美洲大蠊内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分离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运用MEGA5.1软件,采用最大似然值法构建系统发... 目的探讨药用昆虫美洲大蠊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和生物学特性,挖掘新的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法对美洲大蠊内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分离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运用MEGA5.1软件,采用最大似然值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其进行进化分析。结果从15只美洲大蠊肠道分离得到159株内生放线菌,分属于12个属9个科,其中链霉菌107株,戈登氏菌13株,诺卡氏菌2株,小单孢菌5株,栖白蚁菌4株,纤维单孢菌3株,分枝杆菌4株,微杆菌11株,短状杆菌4株,无色杆菌4株,土壤泛球菌1株,壤霉菌1株。结论美洲大蠊的内生放线菌丰富多样,其中蕴藏着的新类型放线菌,可能成为活性天然产物和先导药物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内生放线菌 16S RDNA序列 系统发育树
原文传递
两株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抗真菌活性初步研究和分类鉴定 被引量:2
4
作者 龚水明 方霞 +1 位作者 陈至里 金小宝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445-448,共4页
目的检测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WA2-4和WA2-5的抗真菌活性,并对菌株进行初步分类学鉴定。方法采用牛津杯法测定菌株WA2-4和WA2-5发酵液对白色念珠菌和红色毛癣菌等真菌生长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发酵液对受试真菌形态的影响,利用16... 目的检测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WA2-4和WA2-5的抗真菌活性,并对菌株进行初步分类学鉴定。方法采用牛津杯法测定菌株WA2-4和WA2-5发酵液对白色念珠菌和红色毛癣菌等真菌生长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发酵液对受试真菌形态的影响,利用16S rDNA测序、Blast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等方法,结合菌株形态学特征对菌株WA2-4和WA2-5进行初步分类学鉴定。结果菌株WA2-4和WA2-5发酵液对白色念珠菌和红色毛癣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菌株WA2-4和WA2-5发酵液破坏了白色念珠菌的细胞膜结构,使红色毛癣菌的菌丝断裂成碎片;初步分类学鉴定结果显示,菌株WA2-4和WA2-5分别为链霉菌属和戈登氏菌属,与其各自亲缘菌株的16S rDNA序列同源相似性分别为93.5%和92.3%,均低于98.2%,因此推断该两株菌株很有可能是新菌种。结论蜚蠊肠道WA2-4和WA2-5放线菌具有抗真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蠊 放线菌 抗真菌活性 白色念珠菌 红色毛癣菌
原文传递
美洲大蠊肠道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初步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陈至里 沈娟 +2 位作者 王影姣 方霞 金小宝 《生物学通报》 2016年第11期54-57,共4页
分离鉴定美洲大蠊肠道内生细菌,并初步研究了其抑菌活性。采用平板稀释法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分离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基因序列BLAST比对进行种属鉴定。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 分离鉴定美洲大蠊肠道内生细菌,并初步研究了其抑菌活性。采用平板稀释法对美洲大蠊肠道内生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分离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基因序列BLAST比对进行种属鉴定。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4株细菌为对象,采用牛津杯法初步鉴定各分离菌株的抑菌活性。BLAST比对分析结果表明:从15只美洲大蠊肠道内分离鉴定出125株内生细菌,分属12科20属。初步抑菌活性显示:部分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有明显抑菌活性。美洲大蠊肠道内生菌种类繁多,而且较多菌株具有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肠道 细菌 16S RDNA 抑菌活性
下载PDF
美洲大蠊肠道内生戈登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影姣 沈娟 +2 位作者 方霞 陈至里 金小宝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72-175,共4页
目的从美洲大蠊肠道内分离戈登菌,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系统发育学分析。方法室外捕获美洲大蠊样品,体表消毒后,用手术刀从侧面将其腹部切开,取出肠道,匀浆至所需浓度(10、0.005、0.002 5μg/ml),吸取悬浮液0.1 ml于平板上,28℃培养至少1... 目的从美洲大蠊肠道内分离戈登菌,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系统发育学分析。方法室外捕获美洲大蠊样品,体表消毒后,用手术刀从侧面将其腹部切开,取出肠道,匀浆至所需浓度(10、0.005、0.002 5μg/ml),吸取悬浮液0.1 ml于平板上,28℃培养至少1周,分离美洲大蠊肠道内的戈登菌。通过分离菌株形态观察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分类鉴定,运用Mega 5.1软件,利用最大似然值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从美洲大蠊肠道分离出戈登菌6株。菌株革兰染色呈阳性,菌落较小,呈橘红色,颗粒状,表面稍微湿润,产橘红色色素。菌体呈短棒状,菌丝呈直杆状或螺旋状,无横隔,符合戈登菌的基本特征。16S r DNA基因扩增后,测序结果表明,所分离菌株均为戈登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所分离菌株与分离自土壤、植物和海洋中的戈登菌亲缘关系较近。结论首次从美洲大蠊肠道内分离到戈登菌,为进一步研究美洲大蠊内生戈登菌的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戈登菌 16S RDNA 系统发育学
原文传递
蜚蠊肠道放线菌的卤化酶基因检测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沈娟 陈至里 +4 位作者 林培彬 陈志宇 刘凌燕 曾还雄 金小宝 《生物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6-471,共6页
[目的]对159株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的卤化酶等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和初步分析。[方法]活化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制备各菌株基因组DNA,根据依赖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H2的卤化酶基因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通过PCR扩增卤化酶基因片段,TA克隆后进... [目的]对159株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的卤化酶等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和初步分析。[方法]活化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制备各菌株基因组DNA,根据依赖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H2的卤化酶基因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通过PCR扩增卤化酶基因片段,TA克隆后进行测序鉴定。在此基础上,对卤化酶阳性菌株进行聚酮合酶PKSⅠ和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等2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主要基因进行检测。[结果]159株蜚蠊肠道放线菌有84株含有卤化酶基因,占比52.83%;卤化酶基因阳性放线菌中71株含有PKSⅠ基因,70株含有NRPS,占比分别为84.52%、83.33%。[结论]蜚蠊肠道含有较丰富的卤化酶基因阳性放线菌,可作为未来分离卤化活性物质的微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蜚蠊 放线菌 卤化酶 基因检测 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