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胃泌素17水平与胃癌及癌前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陈莫耶 徐倩 +1 位作者 孙丽萍 孙明军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17(G17)水平与胃癌及癌前疾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1年-2012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1 336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G17水平及幽门螺杆菌Ig G(H.pylori-Ig G)抗体滴度。结果...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17(G17)水平与胃癌及癌前疾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1年-2012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1 336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G17水平及幽门螺杆菌Ig G(H.pylori-Ig G)抗体滴度。结果在60岁以上、H.pylori-Ig G阴性、萎缩性胃炎(AG)组及胃癌(GC)组中,女性患者血清G17水平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5)。在非AG组及异型增生(GD)组中,H.pylori阳性患者血清G17水平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患者(P<0.05)。在所有患者中,与SG组相比,GC、胃黏膜糜烂(GE)和胃溃疡(GU)组血清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浅表性胃炎伴糜烂(SG-IM)组相比,GD、GC、GE和GU组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AG组相比,GC、GE和GU组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H.pylori阴性患者中,与SG组相比,GC组和GU组血清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SG-IM组相比,AG、GC、GE和GU组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GD组相比,GU组血清G17水平显著升高(P=0.007)。结论血清G17水平受患者性别及H.pylori感染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在从SG、SG-IM、AG、GD到GC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GC患者较其他疾病明显升高。血清G17可能作为胃癌的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胃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一个重要观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泌素 萎缩性胃炎 胃癌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不同胃疾病来源幽门螺杆菌菌株PPIase编码基因分布频率及其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陈莫耶 宫月华 袁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探讨肽酰-脯氨酰-顺反式异构酶(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PPIase)编码基因在不同胃疾病来源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菌株中的分布情况,旨在揭示其在胃疾病动态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胃疾病相关性.方... 目的:探讨肽酰-脯氨酰-顺反式异构酶(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PPIase)编码基因在不同胃疾病来源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菌株中的分布情况,旨在揭示其在胃疾病动态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胃疾病相关性.方法:选取浅表性胃炎(superficial gastritis,GS)、萎缩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GA)、胃癌(gastric cancer,GC)三组疾病来源胃黏膜活检标本分离培养出的H.pylori菌株64例,其中GS26例、GA18例、GC20例,使用酚-氯仿法提取菌种DNA,经聚合酶链反应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对PPIase编码基因进行检测.用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不同胃疾病来源H.pylori菌株PPIase编码基因分布频率差异.结果:GA组来源的H.pylori菌株PPIase基因分布频率(94.4%)最高,与GS组(57.7%)和GC组(6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45);GC组(65.0%)PPIase基因分布频率高于GS组(57.7%),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萎缩性胃炎来源H.pylori菌株携带较高频率PPIase编码基因,其与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PPIase编码基因 浅表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不同感染阶段的相关毒力因子及其致病性 被引量:4
3
作者 陈莫耶 袁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0期2937-2943,共7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可以诱发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甚至胃癌等多种疾病.其毒力因子的差异是导致不同临床结局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H.pylori致病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1)稳定定植于胃黏膜...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可以诱发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甚至胃癌等多种疾病.其毒力因子的差异是导致不同临床结局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H.pylori致病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1)稳定定植于胃黏膜上皮细胞;(2)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攻击;(3)释放毒素损伤胃黏膜.本文对H.pylori参与的致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重要毒力因子,包括黏附定植相关因子、免疫逃逸相关因子、黏膜效应相关因子等与疾病的相关性及其可能致病机制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毒力因子 胃十二指肠疾病 致病机制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ERCC4 rs6498486、ERCC5 rs751402多态性与唾液腺肿瘤发病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孟雪 王秋旭 +3 位作者 陈莫耶 秦刚 王宇鹏 刘维贤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8-442,共5页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ERCC4、ERCC5多态性与唾液腺肿瘤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33例经组织学确诊的唾液腺肿瘤病例和142例按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的E...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ERCC4、ERCC5多态性与唾液腺肿瘤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33例经组织学确诊的唾液腺肿瘤病例和142例按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的ERCC4 rs6498486与ERCC5 rs751402 2个多态基因型进行检测,应用SPSS18.0软件包中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基因多态性与唾液腺肿瘤发病风险关系评估。结果:与(CC+CT)型相比,ERCC5 rs751402多态纯合TT型携带者唾液腺肿瘤发病风险降低(OR=0.45,95%CI:0.21,0.9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唾液腺肿瘤病例组与对照组间ERCC4 rs6498486多态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携带ERCC5 rs751402多态TT型个体唾液腺肿瘤的发病风险可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肿瘤 单核苷酸多态性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4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5
原文传递
胎膜早破并发症对母婴影响(附20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何秀琼 张建平 +2 位作者 钟梅 陈莫耶 幸连春 《新医学》 1990年第1期13-14,共2页
本文分析胎膜早破202例,结果表明破膜距临产>24小时及破膜未临产剖宫产>24小时者胎膜胎盘病理检查有较明显炎症反应共24例,占66.7%(24/36),对照组18例,占36%(18/50),P<0.01,差异非常显著,可见破膜时间愈长,感染的可能性愈大。... 本文分析胎膜早破202例,结果表明破膜距临产>24小时及破膜未临产剖宫产>24小时者胎膜胎盘病理检查有较明显炎症反应共24例,占66.7%(24/36),对照组18例,占36%(18/50),P<0.01,差异非常显著,可见破膜时间愈长,感染的可能性愈大。此外,脐带脱垂早破组较对照组多,为对围产儿影响较大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膜早破 并发症 产妇 围产儿
下载PDF
艾普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6
作者 石振东 赵凤娥 陈莫耶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年第12期1485-1487,共3页
目的:比较艾普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Hp相关DU患者2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比较艾普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Hp相关DU患者2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3例)和对照组(103例).两组患者同时应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胶体果胶铋,观察组患者加用艾普拉唑肠溶片,对照组患者加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Hp转阴率、溃疡愈合率及溃疡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4%(9/1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18/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普拉唑四联疗法和奥美拉唑四联疗法均可有效治疗Hp相关DU,而艾普拉唑四联疗法在缓解症状、愈合溃疡、根除Hp及预防溃疡复发方面效果更显著,且安全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泵抑制剂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7
作者 陈莫耶 孙明军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115-118,120,共5页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高感染率的常见细菌。马斯特里赫特V/佛罗伦萨共识报告[1]将其定义为传染性疾病。幽门螺杆菌具有严重的致病性,其借助特有的毒力因子,能够适应胃腔内高酸微环境,长期定植于宿主体内,诱发一系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高感染率的常见细菌。马斯特里赫特V/佛罗伦萨共识报告[1]将其定义为传染性疾病。幽门螺杆菌具有严重的致病性,其借助特有的毒力因子,能够适应胃腔内高酸微环境,长期定植于宿主体内,诱发一系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流行病学证实胃炎、消化性溃疡、非贲门胃癌、低级别B细胞MALT淋巴瘤等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2-3],早在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定义为Ⅰ类致癌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消化系统肿瘤 流行病学 致病机制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外膜蛋白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陈莫耶 张鑫赫 孙明军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21年第3期367-370,共4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长期慢性感染能够诱发胃黏膜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甚至癌变,黏附定植是H.pylori致病的第一步。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s)是H.pylori菌黏附定植的关键蛋白,能够通过诱发宿主细胞免疫...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长期慢性感染能够诱发胃黏膜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甚至癌变,黏附定植是H.pylori致病的第一步。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s)是H.pylori菌黏附定植的关键蛋白,能够通过诱发宿主细胞免疫反应以及激活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导致胃黏膜损伤。部分OMPs的生物学功能及宿主细胞受体研究已经较为深入,而且OMPs作为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候选抗原,有望成为构建H.pylori疫苗的基础。本文就研究较为深入的OMPs及其致病机制以及相关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YLORI 胃黏膜上皮细胞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细胞免疫反应 候选抗原 外膜蛋白 幽门螺杆菌 致病机制
原文传递
不同抗生素组合的14天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222例疗效比较: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王雪 沈剑华 +2 位作者 陈莫耶 曾子露 李异玲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目的旨在比较两种14 d含铋剂四联疗法在辽宁地区作为一线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根除方案的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依从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条件的222例HP感染者,... 目的旨在比较两种14 d含铋剂四联疗法在辽宁地区作为一线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根除方案的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依从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条件的222例HP感染者,行以下任一根除方案:(1)EBLA组:艾司奥美拉唑(20 mg,每日2次),果胶铋(200 mg,每日2次),左氧氟沙星(200 mg,每日2次),阿莫西林(1 g,每日2次),共111例;(2)EBCA组:艾司奥美拉唑(20 mg,每日2次),果胶铋(200 mg,每日2次),克拉霉素(500 mg,每日2次),阿莫西林(1 g,每日2次),共111例。两组病例均服药14 d,停药4周后复查^(13)C呼气试验。结果 EBLA组及EBCA组HP根除率分别为87.34%(95%CI 80.9%~93.9%)及83.33%(95%CI 76%~9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3)。EBLA组及EBC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8%及2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EBLA组及EBCA组患者依从性分别为99.10%及98.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结论 EBLA组和EBCA组在辽宁地区均可达到较好的根除率及依从性,EBLA组较EBC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为更优选的一线HP根除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四联疗法 根除率 依从性
原文传递
雷贝拉唑与艾司奥美拉唑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鑫赫 曾子露 +3 位作者 王雪 陈莫耶 田昊宇 李异玲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85-889,共5页
目的比较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和艾司奥美拉唑钠肠溶片在辽宁地区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符合条件的212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随机分成RBCA组(106例)和EBCA组(106例),RBCA组实施:雷贝拉唑钠... 目的比较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和艾司奥美拉唑钠肠溶片在辽宁地区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符合条件的212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随机分成RBCA组(106例)和EBCA组(106例),RBCA组实施: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胶体果胶铋胶囊、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EBCA组实施:艾司奥美拉唑钠肠溶片、胶体果胶铋胶囊、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两组均治疗14 d,停药4周后进行^(13)C呼气试验复查比较2组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率。结果RBCA组根除率为87.13%,不良反应率为12.87%,EBCA组根除率为85.58%,不良反应率为19.23%,2组的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贝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钠对辽宁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贝拉唑 艾司奥美拉唑 根除率 安全性
原文传递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治 被引量:5
11
作者 闵柏强 陈莫耶 东黎光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9年第4期-,共2页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又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的腹泻,是抗生素药物较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不同的抗生素,其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可能性也不同。
关键词 腹泻/分类 抗生素相关性 腹泻/诊断 腹泻/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