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痛风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基因表达及免疫细胞浸润分析
1
作者 陈锋 李华南 +3 位作者 章晓云 黄慧莲 陈跃平 任国武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2-598,共7页
目的:研究痛风患者的差异基因表达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寻找痛风发病的关键基因及免疫细胞,探究免疫细胞与痛风的关系。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痛风的芯片GSE160170,借助R语言筛选差异基因,随后采用STRIN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并借助C... 目的:研究痛风患者的差异基因表达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寻找痛风发病的关键基因及免疫细胞,探究免疫细胞与痛风的关系。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痛风的芯片GSE160170,借助R语言筛选差异基因,随后采用STRIN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并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关键基因,再对其进行富集分析,同时对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IL-6、IL-1β、TNF、CCL3、CXCL8和CXCL1为痛风发病的关键基因,主要通过IL-17、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NF-κB等信号通路发挥细胞对脂多糖、细菌来源分子及生物刺激的反应等过程导致疾病发生;免疫浸润结果表明记忆性B细胞、活化的NK细胞、活化的树突状细胞、活化的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痛风患者中表达显著;免疫细胞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滤泡辅助性T细胞与活化的肥大细胞表达呈正相关,未活化的NK细胞与单核细胞表达呈负相关。结论:关键基因和差异表达的免疫细胞与痛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为痛风的免疫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单钠尿酸盐 生物信息学 免疫细胞 细胞浸润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铁死亡特征基因CeRNA网络构建及免疫表现
2
作者 夏天 李炳霖 +2 位作者 肖发源 郑恩泽 陈跃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561-2567,共7页
背景:研究发现铁死亡相关基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尚缺乏关于类风湿关节炎铁死亡特征基因的免疫表现及CeRNA互作网络的构建,而机器学习作为生物信息学中强大的特征基因选择算法能更精确地筛选出在类风湿关节... 背景:研究发现铁死亡相关基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尚缺乏关于类风湿关节炎铁死亡特征基因的免疫表现及CeRNA互作网络的构建,而机器学习作为生物信息学中强大的特征基因选择算法能更精确地筛选出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的铁死亡特征基因。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与机器学习方法筛选类风湿关节炎铁死亡特征基因,并分析铁死亡特征基因与免疫浸润的相关性及铁死亡特征基因CeRNA的网络构建。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芯片,利用R语言提取铁死亡相关基因及其差异基因表达;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差异基因进行筛选,即运用LASSO回归与SVM-RFE方法进行特征基因筛选,对两者过滤后的基因进行再次交集,最终得到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征基因,运用ROC曲线评估筛选后的疾病特征基因诊断疾病的准确性;利用CIBERSORT算法分析类风湿关节炎与正常滑膜组织的免疫浸润情况,并分析铁死亡特征基因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最后构建类风湿关节炎铁死亡疾病特征基因的CeRNA网络并对疾病特征基因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①得到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铁死亡基因150个,其中55个上调基因,95个下调基因;②GO与KEGG富集分析分别得到18个GO显著相关条目与30个KEGG条目,主要涉及金属离子稳态、有铁离子稳态与氧化应激反应等;③机器学习分析最终获得疾病特征基因GABARAPL1、SAT1;④GSEA分析发现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脂肪酸代谢、PPAR信号通路、酪氨酸代谢主要集中在GABARAPL1高表达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肠道免疫网络对IGA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SAT1高表达时;⑤免疫浸润分析发现类风湿关节炎与9种免疫细胞与正常组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浆细胞、T细胞CD8、T细胞滤泡辅助器在疾病组中为高表达状态,其余为低表达。单基因与免疫细胞相关性分析发现GABARAPL1在树突状静息细胞、激活的NK细胞、巨噬细胞M1等为正相关,其中与树突状静息细胞的相关性最为显著,SAT1与T细胞CD4与γδT细胞为正相关,与NK静息细胞为负相关;⑥GSVA分析发现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在SAT1表现为上调的基因高表达水平时候为上调,而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等表现为下调,PPAR信号通路、烟酸盐和烟酰胺的代谢、色氨酸代谢、脂肪酸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等在GABARAPL1表现为下调趋势;⑦60种长链非编码RNA可能在导致类风湿关节炎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提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与类风湿关节炎铁死亡疾病特征基因的异常表达显著相关,特征基因通过影响相关信号通路诱导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长链非编码RNA介导的ceRNA网络进行分析,识别出潜在的治疗靶点及信号通路,为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制,并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生物信息学 机器学习 铁死亡 CeRNA网络构建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半月板损伤铁死亡作用机制和免疫浸润研究
3
作者 黄柯琪 陈跃平 +2 位作者 曾浩 李加根 陈尚桐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7-375,共9页
目的:确定不同年龄阶段半月板损伤的重要铁死亡相关生物标志物和免疫浸润研究。方法:(1)从GEO数据库中获得训练数据集,使用GSE191157基因芯片表达矩阵分析数据,同时,从铁死亡官方下载相关基因进行进一步分析。(2)使用“limma”包对半月... 目的:确定不同年龄阶段半月板损伤的重要铁死亡相关生物标志物和免疫浸润研究。方法:(1)从GEO数据库中获得训练数据集,使用GSE191157基因芯片表达矩阵分析数据,同时,从铁死亡官方下载相关基因进行进一步分析。(2)使用“limma”包对半月板损伤的老年患者和年轻患者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对GSE191157基因芯片的所有基因进行WGCNA分析。(3)选取2个与半月板损伤疾病最相关的颜色模块,再将相关模块的基因与铁死亡相关基因取交集。(4)随后将交集基因进行本体(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5)通过机器学习LASSO回归对不同年龄半月板损伤铁死亡交集基因进行分析,提取核心基因。(6)最后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SSGEVA免疫浸润等功能分析,确定核心基因与半月板损伤铁死亡确有相关性。结果:共鉴定出2517个差异基因,与铁死亡相关基因取交集得到61个基因,经WGCNA分析后得到与疾病相关性最高的青色和黄色模块,与之取交集得到46个交集基因;通过机器学习LASSO回归筛选出4个核心基因BEX1、MMP13、PTPN18和SLC38A1;GSEA分析结果提示半月板损伤铁死亡主要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RNA转录与剪接、mTOR信号通路和ECM-受体相互作用有关;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显示出核心基因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MMP13在效应记忆CD8 T细胞、CD56dim自然杀伤细胞、中央记忆CD4 T细胞中呈现负相关,而SLC38A1、BEX1、PTPN18三个核心基因呈正相关。结论:该研究共筛选出4个与不同年龄阶段半月板损伤的铁死亡相关关键基因,分别为BEX1、MMP13、PTPN18和SLC38A1;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显示出核心基因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损伤 铁死亡 免疫浸润 生物信息学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讨炎症性肠病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因果关系
4
作者 陈尚桐 陈跃平 +1 位作者 宋世雷 黄川洪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67-73,共7页
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探讨炎症性肠病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因果关系。方法:对全基因关联研究(GWAS)的汇总数据进行分析。炎症性肠病选择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样本进行分析,其中克罗恩病、溃... 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探讨炎症性肠病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因果关系。方法:对全基因关联研究(GWAS)的汇总数据进行分析。炎症性肠病选择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样本进行分析,其中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的GWAS汇总数据来源于欧洲IEU数据库,样本量分别为20883和47745,骨质疏松性骨折的GWAS汇总数据来源于芬兰数据库,样本量为173619。利用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密切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作为工具变量,分别用逆方差加权(IVW)法、MR-Egger回归法、加权中位数(Weighted Median,WME)法、简单模式(Simple Mode)法和加权模式(Weighted Mode)法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以比值比(OR值)评价炎症性肠病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因果关系。分别采用IVW和MR-Egger法进行Cochran Q异质性检验,用MR_pleiotropy_test函数、MR PRESSO进行多效性检验,MR_leaveoneout_plot函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并计算F值以评估是否存在弱工具变量偏倚。结果:共获得了52个与克罗恩病密切相关的SNPs作为工具变量,IVW结果[OR(95%CI):1.12(1.03-1.22),P=0.006]、WME结果[OR(95%CI):1.15(1.01-1.32),P=0.02]、MR-Egger结果[OR(95%CI):1.16(0.94-1.44),P=0.15]、Simple Mode结果[OR(95%CI):1.15(0.88-1.50),P=0.28]和Weighted Mode结果[OR(95%CI):1.16(0.97-1.39),P=0.10],提示克罗恩病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存在正向因果关系。共获得了88个与溃疡性结肠炎密切相关的SNPs作为工具变量,IVW结果[OR(95%CI):1.15(1.03-1.28),P=0.009]、MR-Egger结果[OR(95%CI):1.35(1.03-1.75),P=0.02]、WME结果[OR(95%CI):1.18(1.01-1.37),P=0.02]、Simple Mode结果[OR(95%CI):1.15(0.86-1.55),P=0.32]和Weighted Mode结果[OR(95%CI):1.19(0.96-1.47),P=0.10],提示溃疡性结肠炎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存在正向因果关系。克罗恩病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异质性检验结果分别为P=0.55和P=0.52,即不存在异质性;多效性检验结果MR_pleiotropy_test函数提示P=0.69,MR PRESSO法提示P=0.55,即不存在多效性;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溃疡性结肠炎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异质性检验结果分别为P=0.23和P=0.25,即不存在异质性;多效性检验结果MR_pleiotropy_test函数提示P=0.20,MR PRESSO法提示P=0.24,即不存在多效性;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全部F值大于10,提示不存在弱工具变量偏倚。结论:炎症性肠病可能会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尔随机化 骨质疏松症 炎症性肠病 因果推断
下载PDF
器官系统-临床整合教学模式在中医骨伤科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5
作者 陈跃平 陈尚桐 +1 位作者 黄柯琪 李加根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86-89,102,共5页
[目的]探讨器官系统-临床整合教学模式在中医骨伤科学实习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2017级、2018级中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70人为教学对象,其中2017级的学生35人为对照组,2018级的学生35人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采... [目的]探讨器官系统-临床整合教学模式在中医骨伤科学实习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2017级、2018级中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70人为教学对象,其中2017级的学生35人为对照组,2018级的学生35人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采用器官系统-临床整合教学模式教学。在实习结束后采用出科考核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出科临床操作考核、综合笔试考核、人文考核以及出科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超过90%的学生认为器官系统-临床整合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习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临床操作能力等。[结论]采取器官系统-临床整合医学教学模式带教的学生成绩更佳,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系统 临床教学 中医骨伤科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信号转导机制与破骨细胞的活化 被引量:3
6
作者 陈锋 任国武 +2 位作者 章晓云 陈跃平 石儒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3-299,共7页
背景:破骨细胞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骨吸收细胞,其生命活动对骨骼的正常发育和骨骼损伤修复至关重要。在绝大多数骨病中,破骨细胞均显示出异常增殖分化和骨吸收活性增加,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信号是调控破骨细胞生命过程的关键信号... 背景:破骨细胞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骨吸收细胞,其生命活动对骨骼的正常发育和骨骼损伤修复至关重要。在绝大多数骨病中,破骨细胞均显示出异常增殖分化和骨吸收活性增加,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信号是调控破骨细胞生命过程的关键信号通路。目的:总结对破骨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信号下游靶点及DNA转录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破骨细胞,破骨前体细胞,骨质疏松症,骨代谢,发病机制,表观遗传学,信号通路,信号传导,转录因子,组织工程”,英文检索词为“osteoclasts,osteoclast precursor cells,osteoporosis,bone metabolism,pathogenesis,epigenetics,signaling pathway,signal transduction,transcription factors,tissue engineering”,时间设置为2017-2021年,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筛选52篇文献。结果与结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其信号传导需要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激活因子6结合来募集多种蛋白、活性酶以及细胞因子,形成具有内在酶活性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复合物;该复合物通过激活核因子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信号通路的传导,最终调控破骨细胞分化、增殖、骨吸收等生命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 细胞信号通路 骨质疏松症 骨组织工程 综述
下载PDF
3D技术结合CBL及PBL教学模式在骨科手术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7
作者 章晓云 曾浩 +4 位作者 刘桦 柴源 陈锋 高振罡 陈跃平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691-695,共5页
骨科手术学作为当今外科学中发展较为迅速的一门学科,新的理论知识、手术方法以及内外固定材料的发展层出不穷,使该学科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骨科手术学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骨科手术学教育的需求,骨科手术... 骨科手术学作为当今外科学中发展较为迅速的一门学科,新的理论知识、手术方法以及内外固定材料的发展层出不穷,使该学科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骨科手术学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骨科手术学教育的需求,骨科手术学传统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基于以往教学经验,提出“3D技术结合CBL及PBL”的新型教学模式,探讨其在骨科手术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及意义,为骨科教学提供新的理念与思路。希冀在提高骨科手术学教学水平的同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骨科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及应用型高级医疗人才的培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技术 CBL PBL 骨科手术学 新型教学模式
下载PDF
3D可视化技术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许航 章晓云 +2 位作者 陈跃平 董盼锋 卓映宏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3期101-103,共3页
近年来可视化技术在各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可视化技术,可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近年来,随着3D可视化技术和骨科教学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将3D可视化技术运用到骨科教学研究中,旨在探讨更好的教学... 近年来可视化技术在各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可视化技术,可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近年来,随着3D可视化技术和骨科教学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将3D可视化技术运用到骨科教学研究中,旨在探讨更好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总结前人开展3D可视化技术教学的经验,探讨如何通过3D可视化技术提高骨科教学的效率和水平,并提高年轻骨科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手术操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可视化 3D打印 骨科 教学方法
下载PDF
基于整合药理学及体外实验探索生血补髓汤治疗股骨头坏死作用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毅 赵赫然 +3 位作者 章晓云 张璇 陈跃平 陈雷雷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0-19,共10页
目的依托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及细胞实验,探讨生血补髓汤主要活性成分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干预股骨头坏死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PLC-Q-TOF-MS分析生血补髓... 目的依托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及细胞实验,探讨生血补髓汤主要活性成分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干预股骨头坏死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PLC-Q-TOF-MS分析生血补髓汤中的多种成分,将鉴定出的化学成分用TCMIP进行药物靶点预测,同时获取股骨头坏死的疾病靶点,进行“疾病-方剂”关联分析,获得关键治疗靶点,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GO生物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RANKL诱导细胞破骨分化,并用生血补髓汤单体复方进行干预。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生血补髓汤单体复方培养RAW264.7细胞活力,选择最大无毒浓度单体复方进行干预。采用TRAP染色法鉴定细胞破骨分化情况,DCFH-DA荧光探针分析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RT-qPCR检测细胞IL6、PTGS2、TNFα和RELA基因表达。结果鉴定出生血补髓汤46个活性成分,包括阿魏酸、绿原酸、芍药苷、梓醇、槲皮素、山柰酚等;预测到药物潜在靶点732个,股骨头坏死潜在靶点1386个,治疗靶点48个。GO生物过程主要涉及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等,KEGG通路主要涉及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实验结果表明,生血补髓汤单体复方可显著减少RANKL诱导RAW264.7细胞破骨分化中成熟破骨细胞数量、细胞浆内ROS含量,下调IL6、PTGS2、TNFα、RELA mRNA表达。结论生血补髓汤有效成分可以通过抑制ROS和炎症因子调控破骨分化,从而抑制骨吸收、抑制炎症反应,进而治疗股骨头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药理学 活性成分 炎症反应 生血补髓汤 股骨头坏死
下载PDF
黄芪甲苷对炎性损伤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廖建钊 杨楠 +5 位作者 周毅 许航 夏天 宋世雷 曾麒 陈跃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158-2163,共6页
背景:在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软骨病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探究软骨细胞功能、开发具有软骨细胞保护作用及促软骨细胞分泌Ⅱ型胶原等的药物,是当前探索骨关节炎临床治愈的重要手段。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软骨细... 背景:在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软骨病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探究软骨细胞功能、开发具有软骨细胞保护作用及促软骨细胞分泌Ⅱ型胶原等的药物,是当前探索骨关节炎临床治愈的重要手段。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软骨细胞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Hippo-YAP通路是否参与到该作用中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乳鼠胫骨与股骨软骨细胞。取对数生长期软骨细胞,分5组:空白组常规培养,模型组加入白细胞介素1β诱导软骨细胞炎性损伤,黄芪甲苷组加入白细胞介素1β+黄芪甲苷,NC-si RNA组转染NC-si RNA+白细胞介素1β+黄芪甲苷,YAP1-si RNA转染组转染YAP1-si RNA+白细胞介素1β+黄芪甲苷。各组细胞培养48 h后,进行相关检测。结果与结论:(1)模型组细胞活力低于空白组(P <0.05),黄芪甲苷组、NC-si RNA组、YAP1-si RNA转染组细胞活力高于模型组(P <0.05),YAP1-si RNA转染组细胞活力高于NC-si RNA组(P<0.05);(2)模型组细胞相凋亡率高于空白组(P<0.05),黄芪甲苷组、NC-si RNA组、YAP1-si RNA转染组细胞相凋亡率低于模型组(P <0.05),YAP1-si RNA转染组细胞相凋亡率低于NC-si RNA组(P <0.05);(3)RT-q PCR检测显示,模型组金属基质蛋白酶1、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 m RNA表达高于空白组(P <0.05),YAP1、TEAD1 m RNA表达低于空白组(P <0.05);黄芪甲苷组YAP1 m 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 <0.05);YAP1-si RNA组金属基质蛋白酶1、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 m RNA表达高于NC-si RNA组(P <0.05),YAP1、TEAD1m RNA表达低于NC-si RNA组(P<0.05);(4)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模型组金属基质蛋白酶1、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YAP1蛋白表达高于空白组(P <0.05),Ⅱ型胶原、TEAD1、p-YAP1蛋白表达低于空白组(P <0.05);YAP1-si RNA组金属基质蛋白酶1、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蛋白表达高于NC-si RNA组(P <0.05),Ⅱ型胶原、TEAD1、p-YAP1蛋白表达低于NC-si RNA组(P <0.05);(5)结果表明,黄芪甲苷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软骨细胞炎性损伤存在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Hippo-YAP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黄芪甲苷 Hippo-YAP 白细胞介素1Β Ⅱ型胶原
下载PDF
丙二醛对豆粕蛋白质氧化的影响及茶多酚的缓解作用
11
作者 宋娟娟 谢婷 +4 位作者 刘文涵 汪鹏 王岩 陈跃平 周岩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332,共9页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丙二醛(MDA)对豆粕蛋白质氧化的影响以及茶多酚(TP)的缓解作用。[方法]将新鲜豆粕分为8个处理组,分别采用0、0.1、1、10 mmol·L^(-1)MDA和0、0.1、1、10 mmol·L^(-1)MDA+0.6 mg·mL^(-1)TP进行处理,...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丙二醛(MDA)对豆粕蛋白质氧化的影响以及茶多酚(TP)的缓解作用。[方法]将新鲜豆粕分为8个处理组,分别采用0、0.1、1、10 mmol·L^(-1)MDA和0、0.1、1、10 mmol·L^(-1)MDA+0.6 mg·mL^(-1)TP进行处理,测定豆粕中的羰基、巯基、氨基酸含量等指标。[结果]随着MDA浓度的升高,豆粕中羰基含量逐渐增加(P<0.05),巯基、总巯基基团、蛋氨酸、酪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和豆粕蛋白质体外消化率逐渐降低(P<0.05),色氨酸内源荧光强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内源荧光λmax逐渐发生蓝移,且席夫碱荧光强度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当MDA浓度达1 mmol·L^(-1)时,豆粕羰基含量显著增加(P<0.05),巯基和总巯基基团含量显著降低(P<0.05),豆粕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MDA浓度达10 mmol·L^(-1)时,豆粕羰基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豆粕巯基和总巯基基团含量及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而豆粕中的蛋氨酸、酪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添加TP可减缓豆粕羰基含量的增加、巯基和总巯基基团含量的减少、蛋氨酸含量的减少、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下降、豆粕中色氨酸内源荧光强度的降低和席夫碱生成量的增加。[结论]1 mmol·L^(-1)丙二醛可引起豆粕中的蛋白质氧化,造成豆粕蛋白质结构发生较大改变,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下降,茶多酚则可有效缓解丙二醛诱导的豆粕蛋白质氧化及其体外消化率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粕 蛋白质氧化 丙二醛 茶多酚 体外消化率
下载PDF
乙醇对股骨头髓内脂肪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跃平 高辉 +2 位作者 陈亮 董盼锋 尹庆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5期6221-6227,共7页
背景:乙醇已成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致病因素,其所致的骨髓内脂质代谢异常可能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起病的重要原因,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的:从分子水平观察在乙醇作用下脂肪细胞结构功能的变化,以期分析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方... 背景:乙醇已成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致病因素,其所致的骨髓内脂质代谢异常可能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起病的重要原因,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的:从分子水平观察在乙醇作用下脂肪细胞结构功能的变化,以期分析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原代脂肪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取大白兔股骨头髓内脂肪组织,分离获取脂肪细胞,以油红O染色行细胞表型鉴定。取传代稳定的髓内脂肪细胞,将盖玻片切割成10mm×10mm,种植前置入24孔培养板孔内,分为乙醇组和对照组,每组24孔,每孔为1个样本。对照组不加乙醇,乙醇组加入0.15mol/L乙醇,分别于4,6,8,10d更换培养液,换液时不再加入乙醇,均培养至10d。培养终止后,取出盖玻片行油红O染色,光镜下观察脂肪细胞形态并计数。结果与结论:随着时间延长,乙醇组脂肪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1),2组小脂滴均逐渐增多、增大,但乙醇组更明显。培养4,6,8,10d的髓内脂肪细胞数量乙醇组分别为(200.90±24.60),(1102.30±76.73),(1160.30±28.37),(1199.70±44.74)个/cm^2;对照组分别为(99.80±10.82),(0.40±94.71),(1000.20±41.85),(1059.80±26.79)个/cm^2,脂肪细胞数量随乙醇作用的时间延长而增多。提示乙醇能够促进髓内脂肪细胞增殖肥大,这可能是长期酗酒后股骨头骨髓内脂肪组织增多,骨内压增加,血流灌注减少,导致缺血,从而发生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损伤基础实验 乙醇 股骨头坏死 脂肪细胞 大白兔 脂质代谢紊乱 脂滴 肥大 骨内压 省级基金
下载PDF
β-谷甾醇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3
作者 陈跃平 谢婷 +1 位作者 张昊 周岩民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21-2731,共11页
β-谷甾醇属于四环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种化学结构与哺乳动物胆固醇类似的植物类固醇,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尤以谷物和油料作物中的含量为高。β-谷甾醇具有降胆固醇、降血糖、抗氧化、抗炎、抑菌和类激素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已成为生命科学... β-谷甾醇属于四环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种化学结构与哺乳动物胆固醇类似的植物类固醇,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尤以谷物和油料作物中的含量为高。β-谷甾醇具有降胆固醇、降血糖、抗氧化、抗炎、抑菌和类激素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已成为生命科学各领域特别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β-谷甾醇的来源、理化特性、吸收代谢、生理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β-谷甾醇在动物营养领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谷甾醇 理化特性 吸收代谢 生理功能 动物生产 应用
下载PDF
关节置换与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跃平 高辉 +2 位作者 陈亮 罗东方 尹庆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9期1656-1660,共5页
背景: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治疗常需要内固定或人工髋关节置换,两种术式如何选择一直是骨科医生争论的焦点。目的:对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1年第5... 背景: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治疗常需要内固定或人工髋关节置换,两种术式如何选择一直是骨科医生争论的焦点。目的:对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1年第5期)、MEDLINE(1966-01/2011-05)、EMbase(1984-01/2011-05)、CNKI(1979-01/2011-05)。收集所有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比较治疗老年人(>60岁)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使用GRADEpro version3.2.2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证据评级。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7篇,最终纳入13个RCT,共24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随访2年、10年或10年以上病死率,关节置换和内固定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随访2年、10年或10年以上再手术率及并发症,关节置换组均显著低于内固定组。提示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选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可明显降低术后再次手术率及主要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多还原 股骨颈骨折 关节置换 内固定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下载PDF
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效果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跃平 陈亮 +2 位作者 高辉 罗东方 尹庆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7期3132-3139,共8页
背景:国外研究调查显示,在全膝关节置换中有95.2%采用骨水泥进行假体固定,但是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风险高。目的: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膝关节置换中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的效果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 背景:国外研究调查显示,在全膝关节置换中有95.2%采用骨水泥进行假体固定,但是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风险高。目的: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膝关节置换中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的效果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1996年1月至2011年8月)、Embase(1980年1月至2011年8月)、Cochranelibrary(2011年8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年1月至2011年8月)及相关参考文献,收集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的方法学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1.2进行Meta分析。比较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在术后生存率、稳定性、相关并发症、翻修率、异位骨化的差异。并使用GRADEpro version3.2.2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证据评级。结果与结论: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381例患者,实验组(骨水泥组)676例,对照组(非骨水泥组)705例。4个研究比较了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假体置换后≤5年组的膝关节生存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置换后≤5年骨水泥组生存率高。4个研究比较了置换后>5年组膝关节生存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置换后>5年组骨水泥假体组生存率高。3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假体稳定性,结果显示两组间在假体稳定性上差异无显著性。4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假体相关的并发症,两组间在假体相关并发症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翻修率,两组间在假体翻修率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假体异位骨化,两组间在置换后假体异位骨化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置换后疗效均较术前明显提高,组间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5年组还是>5年组,均是骨水泥型假体生存率均高于非骨水泥型假体生存率,两组在稳定性、相关并发症、翻修率、异位骨化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循证医学 关节成形术 关节置换 骨水泥型假体 非骨水泥型假体 假体 骨水泥 翻修率 异位骨化 稳定性 系统评价
下载PDF
乳化剂对樱桃谷鸭生产性能、肌肉品质和脂类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跃平 吴萍 +1 位作者 温超 周岩民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6-280,共5页
将540只1日龄樱桃谷鸭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30只,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200、400 mg·kg-1乳化剂的试验日粮,试验期为42 d,研究不同含量乳化剂对樱桃谷鸭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脂类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400 mg·... 将540只1日龄樱桃谷鸭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30只,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200、400 mg·kg-1乳化剂的试验日粮,试验期为42 d,研究不同含量乳化剂对樱桃谷鸭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脂类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400 mg·kg-1乳化剂可显著降低樱桃谷鸭前期料重比(P<0.05),提高42 d体重(P<0.05);添加200 mg·kg-1乳化剂可显著降低胸肌48 h滴水损失(P<0.05),提高胸肌24 h的pH(P<0.05).与对照组和200 mg·kg-1乳化剂组相比,添加400 mg·kg-1乳化剂可显著提高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含量(P<0.05).添加200 mg·kg-1乳化剂可显著降低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P<0.05),添加乳化剂对血清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和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日粮中添加400 mg·kg-1乳化剂可提高樱桃谷鸭生产性能,添加200 mg·kg-1可改善胸肌肌肉品质,添加不同含量乳化剂均能不同程度改善脂类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剂 樱桃谷鸭 生产性能 肌肉品质 脂类代谢
下载PDF
胫骨骨折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分析及治疗选择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跃平 李书振 +2 位作者 林宗汉 覃学流 黄有荣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1年第19期2372-2373,共2页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2例胫骨骨折术后不愈合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除8例失访外,104例随访12~48个月(平均30个月),愈合98例,愈合率为94%。结论创伤严重、医源性损害、感染、不...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2例胫骨骨折术后不愈合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除8例失访外,104例随访12~48个月(平均30个月),愈合98例,愈合率为94%。结论创伤严重、医源性损害、感染、不合理的康复训练、患者营养状况、吸烟是导致胫骨骨不愈合的重要原因,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治疗方法可以达到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不愈合 手术方法
下载PDF
同期双髋关节置换30例术后并发症原因: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跃平 韩杰 +2 位作者 王大伟 苏波 刘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5008-5009,共2页
目的:同期双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方法:2002-01/2006-06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骨关节科对30例(60髋)患者行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为钛合金或钴铬钼合金。术前完善检查,治疗合并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抗炎、抗凝治疗... 目的:同期双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方法:2002-01/2006-06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骨关节科对30例(60髋)患者行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为钛合金或钴铬钼合金。术前完善检查,治疗合并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抗炎、抗凝治疗,早期积极功能锻炼。平均随访2.5年,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应用Harris评分评估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0例患者有1例术中出现失血性休克,1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腓总神经损伤,2例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无一例出现感染、脱位等并发症。目前尚未发现假体异物反应。髋关节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56±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2周后扶助行器下地活动,3个月后能独立行走,自理生活。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系统、规范的术前、术中、术后处理,可有效遏制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同期 双侧 并发症 防治
下载PDF
乳化剂对肉鸭胴体品质、肌肉营养物质含量及组织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跃平 周岩民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1-53,共3页
研究不同水平乳化剂对肉鸭胴体品质、肌肉营养物质含量以及组织胆固醇含量的影响,试验期为42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乳化剂对肉鸭肌间脂肪厚度和皮下脂肪厚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200、400mg/kg乳化剂组肉鸭胸肌肌内脂肪含... 研究不同水平乳化剂对肉鸭胴体品质、肌肉营养物质含量以及组织胆固醇含量的影响,试验期为42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乳化剂对肉鸭肌间脂肪厚度和皮下脂肪厚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200、400mg/kg乳化剂组肉鸭胸肌肌内脂肪含量分别提高了6.97%(P>0.05)和2.05%(P>0.05),腿肌肌内脂肪含量分别提高了22.53%(P<0.05)和11.46%(P>0.05);对肉鸭胸肌粗蛋白质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腿肌粗蛋白质含量均有所提高(P>0.05);对肉鸭胸肌、腿肌水分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肉鸭肝脏胆固醇含量分别下降了7.89%(P>0.05)和8.24%(P>0.05),肉鸭胸肌胆固醇含量分别下降了10.20%(P>0.05)和17.35%(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剂 肉鸭 胴体品质 营养物质 胆固醇 饲料
下载PDF
磷酸钙骨水泥对颈椎前路螺钉置入体强化作用的生物力学分析(英文)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跃平 朱勇 张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96-1200,共5页
背景:有研究表明磷酸钙骨水泥通过改善骨与螺钉界面的质量,从而强化螺钉的即刻和早期固定强度。目的:实验拟验证磷酸钙骨水泥对颈椎前路单皮质骨螺钉的强化作用。设计:对比观察。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湘雅一医院骨科。材料:实验... 背景:有研究表明磷酸钙骨水泥通过改善骨与螺钉界面的质量,从而强化螺钉的即刻和早期固定强度。目的:实验拟验证磷酸钙骨水泥对颈椎前路单皮质骨螺钉的强化作用。设计:对比观察。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湘雅一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3-09/2004-01在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拉伸力学性能室完成。由张家港市欣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颈椎前路单皮质骨自攻螺钉,材质为纯钛。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由上海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轴向拔出套筒由中南大学机械制造基地制造。方法:①选取4具新鲜青年男性尸体C3~C6椎体标本共16个椎体,单个椎体骨密度测量,证实无骨质疏松。4具新鲜老年男性尸体C3~C6椎体标本共16个椎体,单个椎体骨密度测量,证实骨质疏松。标本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死者生前自愿捐献遗体,家属均知情同意。每组随机选择12个椎体进行3个试验,轴向拔出试验选取6个椎体,周期抗屈试验和抗屈后抗剪切试验选取6个椎体。在椎体前方中线两侧8mm处向中线倾斜5°攻丝锥导孔,钻出钉道备用,不穿透椎体后方骨皮质。②轴向拔出实验:随机选取椎体一侧置入螺钉作为对照组,在材料实验机上行轴向拔出实验,拔出速率为5 mm/min。螺钉拔出后用磷酸钙骨水泥0.10~0.15mL修复钉道再次置入螺钉作为修复组,另一侧直接以磷酸钙骨水泥填充后置入螺钉作为强化组,37℃下放置24h后再行轴向拔出试验。③周期抗屈试验和抗屈后抗剪切试验:随机选取椎体一侧置入螺钉作为对照组,另一侧直接以磷酸钙骨水泥填充后置入螺钉作为强化组行周期抗屈试验和抗屈后抗剪切试验。主要观察指标:①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②周期抗屈实验后螺钉的位移。③周期抗屈后螺钉的最大抗剪切力。结果:①轴向拔出试验:骨质正常椎体,对照组拔出力为(313±64)N,修复组为(376±88)N,强化组为(446±121)N;骨质疏松椎体,对照组拔出力为(106±47)N,修复组为(154±67)N,强化组为(191±80)N。修复组、强化组的轴向拔出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周期抗屈实验:强化组在相同载荷下产生的位移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③最大抗剪切力:骨质正常椎体:对照组为(301±79)N,强化组为(395±105)N。骨质疏松椎体:对照组为(87±39)N,强化组为(149±63)N,强化组的最大抗剪切力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磷酸钙骨水泥能提高螺钉的轴向拔出力及抗剪切能力,在骨质疏松时强化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骨水泥 单皮质骨螺钉 颈椎前路固定 生物力学 骨质疏松 骨科植入体 磷酸钙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