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滇地区强震序列库仑破裂应力加卸载效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4
1
作者 陈连旺 张培震 +4 位作者 陆远忠 陈化然 马宏生 李丽 李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11-1421,共11页
通过建立较精细的川滇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了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强震活动对于其他活动断裂潜在强震孕育进程的库仑破裂应力加卸载效应.模拟结果显示在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展布形态和运动学性质的构造背景之上,... 通过建立较精细的川滇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了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强震活动对于其他活动断裂潜在强震孕育进程的库仑破裂应力加卸载效应.模拟结果显示在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展布形态和运动学性质的构造背景之上,川滇地区强震活动相互影响的主要特征是活动断裂面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大多处于增大状态.其中,金沙江断裂带、小江断裂带、楚雄—建水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上的强震所产生的加载作用比较强,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和腾冲—澜沧断裂带则较弱.1981~2000年川滇地区M≥6.5地震序列的模拟结果显示,后续地震全部位于已发生地震所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大区之内.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川滇地区,一个强震发生之后,发震断层本身强烈卸载的同时,库仑破裂应力的加载效应在其他主要活动断裂带潜在强震孕育进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强震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效应是应力加载,已发生的强震加速了下一个强震的孕育进程,进而导致一系列地震的发生,直至整个区域所积累的应变能处于较低水平之后,区域地震活动进入一个新的平静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三维有限元模拟 强震活动 库仑破裂应力 加卸载效应
下载PDF
华北地区断层运动与三维构造应力场的演化 被引量:28
2
作者 陈连旺 陆远忠 +2 位作者 郭若眉 许桂林 张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9-361,共13页
利用华北地区断层形变测量资料 ,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 ,数值模拟了华北地区三维构造应力场的演化过程 ,得到了 1 986~ 1 997年以一年为时间尺度的演化图象 ,并分析了应力场的演化特征 ;结合华北地区该时间段内的地震活动性 ,初步探讨了... 利用华北地区断层形变测量资料 ,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 ,数值模拟了华北地区三维构造应力场的演化过程 ,得到了 1 986~ 1 997年以一年为时间尺度的演化图象 ,并分析了应力场的演化特征 ;结合华北地区该时间段内的地震活动性 ,初步探讨了应力场的演化过程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断层位移 构造应力场 图象演化 三维有限元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三维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51
3
作者 陈连旺 陆远忠 +2 位作者 张杰 许桂林 郭若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根据最新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原地应力测量以及震源机制解资料,建立了华北地区三维构造应力场模型;对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三维图象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研究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和局部分区特性;并讨论了华北构造块体的动... 根据最新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原地应力测量以及震源机制解资料,建立了华北地区三维构造应力场模型;对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三维图象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研究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和局部分区特性;并讨论了华北构造块体的动力边界条件、活动断裂构造和地壳物性分区等因素对华北构造应力场的控制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构造应力场 三维图象 有限单元法数值模拟
下载PDF
1966年邢台地震引起的华北地区应力场动态演化过程的三维粘弹性模拟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连旺 陆远忠 +1 位作者 刘杰 郭若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80-491,共12页
利用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 ,首先研究了 1 966年 3月 2 2日邢台 7.2级地震所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的震时变化 ,以及百年时间尺度流变效应的动态演化图象及其特征 ,然后模拟了自该地震开始 ,经过 1 976年 7月 2 8日唐山 7.8级地震 ,直到 1 ... 利用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 ,首先研究了 1 966年 3月 2 2日邢台 7.2级地震所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的震时变化 ,以及百年时间尺度流变效应的动态演化图象及其特征 ,然后模拟了自该地震开始 ,经过 1 976年 7月 2 8日唐山 7.8级地震 ,直到 1 980年的 1 5年间 ,两次 7级以上强地震对华北地区应力场的震时扰动作用及其引起的 1年时间尺度的库仑破裂应力的动态变化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地震 库仑破裂应力增量 动态演化 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 1966年 华北地区 形成机制
下载PDF
流变特性对青藏高原构造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连旺 詹自敏 +1 位作者 叶际阳 李妍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14,共7页
建立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采用标准线性固体本构关系,分析流变特性对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控制作用。模拟结果显示:1)在高原地壳介质流变机制的控制下,青藏高原内部从西向东,东向位移分量逐渐增大。最大值出现在甘孜-玉树-鲜水河断... 建立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采用标准线性固体本构关系,分析流变特性对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控制作用。模拟结果显示:1)在高原地壳介质流变机制的控制下,青藏高原内部从西向东,东向位移分量逐渐增大。最大值出现在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带区域内,反映了青藏高原的物质东移运动;2)在菱形块体中南部,其东侧区域向东南方向运动,而其西侧区域则转向西南方向运动;3)中地壳强流变模型与下地壳强流变模型给出的计算结果总体特征相似,二者均能较好模拟高原物质东流以及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转动;4)流变特性对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特征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三维有限元模型 流变特性 构造变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应变场现今年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连旺 杨树新 +2 位作者 谢富仁 陆远忠 郭若眉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1-349,共9页
根据中国大陆活动地块构造、全新世活动断裂、分辨率为1°×1°的中国大陆地壳波速结构等,建立了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应变场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利用GPS实测资料,导出现今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年平均变化的有限元模型位移速率边... 根据中国大陆活动地块构造、全新世活动断裂、分辨率为1°×1°的中国大陆地壳波速结构等,建立了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应变场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利用GPS实测资料,导出现今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年平均变化的有限元模型位移速率边界条件,进而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应变场的年变化图像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的总体特征受控于与周边板块的相互作用,其中印度板块起着主要控制作用。中国大陆西部具有向NNE方向的位移速率,其值在碰撞边界最大,由南至北、由西到东,向北的位移分量逐步减小而向东的位移分量逐步增大;东部地区存在着整体的向东运动,且具有一定的向南运动分量。(2)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应力场近年来处于增强的进程中,且呈现了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向东辐射的基本形态。总体特征与中国大陆背景应力场相似,表明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继承性。(3)最大主应变具有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西部构造活动强烈,而东部相对较弱。活动断裂带均为最大主应变的高值区,而它们所围限的活动地块内部的应变相对较小。(4)川滇地区的应力应变场具有特殊性,并非由单纯的板块边界碰撞所控制,周围活动地块的运动、下地壳或上地幔的物质流动以及特殊的边界构造形态(如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作用,均可能成为其区域构造应力应变场的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构造应力应变场 GPS数据 数值模拟 年变化
下载PDF
边界作用力变化引起的华北地区应力场分区加卸载效应 被引量:7
7
作者 陈连旺 陆远忠 +2 位作者 郭若眉 张杰 李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6,共8页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结合华北地区应力场演化的历史进程,利用华北地区地壳构造应力场3D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华北地区动力边界作用力发生改变时,其内部构造应力场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定量研究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用力变化所引起的应力场...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结合华北地区应力场演化的历史进程,利用华北地区地壳构造应力场3D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华北地区动力边界作用力发生改变时,其内部构造应力场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定量研究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用力变化所引起的应力场和能量场的分区加卸载效应。结果如下:太平洋板块作用力方向逆时针偏转时,导致华北北部地区相当规模的加载效应和华北东南部大面积的卸载效应;太平洋板块作用力方向顺时针偏转时,导致华北北部地区卸载效应以及东南部大面积的加载效应;印度板块作用力方向顺时针偏转时,造成山西中部和唐山-渤海地区的加载效应;印度板块作用力方向逆时针偏转时,导致华北地区东部和南部的加载效应以及中西部的卸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构造应力场 有限元模型 边界作用力 加卸载效应
下载PDF
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年动态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8
作者 陈连旺 詹自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0,共6页
利用华北地区岩石圈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得出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现今年变化特征:1)构造应力年变化场的主张应力方向为NNW-SSE,平均量级为3~9 kPa a-1;构造应力年变化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EE-SWW,平均量级为1~6 kPa a-1;华北... 利用华北地区岩石圈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得出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现今年变化特征:1)构造应力年变化场的主张应力方向为NNW-SSE,平均量级为3~9 kPa a-1;构造应力年变化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EE-SWW,平均量级为1~6 kPa a-1;华北地区现今主要处于张性构造应力场作用下;2)构造应力年变化场的最大主张应力(NNW向)总体呈现西高东低,且东北部地区较高的空间分布特征,构造应力年变化场的最大主压应力(NEE向)的高值区位于东北部和西南部,上述变化特征有利于山西地区和辽宁地区断裂活动的增强,进而有可能加速这些地区潜在地震的孕震过程;3)郯庐带断裂面库仑破裂应力年累积速率具有分段特征:嘉山-广济段的年累积速率最高,平均达6 kPa a-1;鞍山-辽东湾段的年累积速率次之,平均达5 kPa a-1;渤海段和莱州湾-嘉山段的年累积速率相对较低,平均为3~4 kPa 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构造应力场 数值模拟 年变化特征 活动断裂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同震效应的三维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陈连旺 李红 陆远忠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11期10-10,共1页
基于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对地质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的活动断裂,采用接触摩擦分析理论处理活动断裂的力学特征,建立了川滇地区活动断裂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模型中包含的22条活动断裂均采用接触摩擦单元处理,整... 基于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对地质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的活动断裂,采用接触摩擦分析理论处理活动断裂的力学特征,建立了川滇地区活动断裂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模型中包含的22条活动断裂均采用接触摩擦单元处理,整个3-D模型划分为单元37233个,节点10469个。利用陈运泰等给出的汶川地震主震破裂过程的研究成果,我们把主震破裂事件分成7个破裂子事件,对应数值模拟计算的7个载荷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非线性 地震活动 数值模拟分析 同震效应 汶川 接触摩擦单元 有限元模型 活动断裂
下载PDF
三峡水库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三维黏弹性数值模拟
10
作者 陈连旺 詹自敏 +2 位作者 李玉江 叶际阳 李妍 《国际地震动态》 2012年第6期50-50,共1页
利用三峡水库地区地壳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定量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为三峡库区地震危险陛评价提供库区构造应力场的相关信息。
关键词 区域构造应力场 三峡库区 水库地区 黏弹性 应力场特征 数值模拟 三维 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 被引量:56
11
作者 谢富仁 陈群策 +11 位作者 崔效锋 李宏 杨树新 郭启良 陈连旺 许忠淮 张彦山 窦淑芹 赵建涛 张周术 刘长义 王刚军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1-136,共6页
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有关地应力环境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的相关情况;重点阐述了“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的构成,包括基本数据类型、数据来源以及数据覆盖范围等基本情况;阐述了本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主要功能及其特色;... 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有关地应力环境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的相关情况;重点阐述了“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的构成,包括基本数据类型、数据来源以及数据覆盖范围等基本情况;阐述了本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主要功能及其特色;扼要介绍了以数据库资料为基础开展了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分区以及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库 地壳应力 应力图 应力分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川滇地区应力场演化与强震间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化然 陈连旺 +4 位作者 马宏生 李轶群 张杰卿 何巧云 王建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7-575,共9页
针对川滇地区 ,在大量搜集、总结前人资料和结果的基础上 ,建立了包括上地壳、下地壳 (两层 )、上地幔等 4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通过反复调试 ,确定了其边界条件 ,并且计算了川滇地区背景应力场、断层蠕动产生的应力场和强震触发的... 针对川滇地区 ,在大量搜集、总结前人资料和结果的基础上 ,建立了包括上地壳、下地壳 (两层 )、上地幔等 4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通过反复调试 ,确定了其边界条件 ,并且计算了川滇地区背景应力场、断层蠕动产生的应力场和强震触发的应力场 ,以及它们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后续地震大多发生在前面地震引发的库仑破裂应力正值区 ,前一地震对后续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 ,强震是在较高的应力背景下成组发生的 .这对判断、识别地震异常 ,提高地震预测水平有着很大的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模型 背景应力场 断层蠕动应力场 强震触发应力场
下载PDF
巴颜喀拉块体强震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杨兴悦 陈连旺 +2 位作者 杨立明 李玉江 谭佩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4-314,450,共11页
以青藏高原为目标采用弹性体本构关系,模拟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进、挤压对巴颜喀拉块体及邻区的影响.通过降低强震发生位置处单元弹性模量的方法,模拟1900年以来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及周缘MS≥7.0强震,计算序列中前面地震对后续强震的影响... 以青藏高原为目标采用弹性体本构关系,模拟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进、挤压对巴颜喀拉块体及邻区的影响.通过降低强震发生位置处单元弹性模量的方法,模拟1900年以来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及周缘MS≥7.0强震,计算序列中前面地震对后续强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①巴颜喀拉块体背景场应力水平大致与块体西部等效应力同等大小,自西向东逐渐递减,巴颜喀拉块体西部和中部等效应力从南向北逐渐递减,东部地区等效应力比较低;②模拟的14次地震序列中,有8次发生在前面强震所引起的等效应力增大的区域内,2次发生在等效应力增大和减小的过渡区域内,3次发生在等效应力减小的区域内;③从强震序列所引起的应力相互作用看,历史地震对1970年以来发生的地震影响结果为:历史地震加速了1973年亦基台错、1997年玛尼和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的发生,昆仑山口西地震对汶川地震的影响较小,汶川地震对玉树地震的发生不具有加速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巴颜喀拉块体 壳单元有限元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对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4
14
作者 胡幸平 崔效锋 +1 位作者 宁杰远 陈连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61-2574,共14页
本文采用理论震源机制解的分析方法,以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为约束,探讨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及其与汶川地震序列的关系.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了龙门山地区不同构造变形模式下的构造应力场,得到了理论震源机制解,并与汶川地震序列实... 本文采用理论震源机制解的分析方法,以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为约束,探讨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及其与汶川地震序列的关系.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了龙门山地区不同构造变形模式下的构造应力场,得到了理论震源机制解,并与汶川地震序列实际震源机制解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该区构造变形模式对汶川地震序列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龙门山地区,青藏高原内深部构造变形快于地表的构造变形模式下,区域构造应力场对应的理论震源机制解与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的相符程度较高.这种一致性可能表明:(1)青藏高原内部深部构造变形快于地表,是龙门山地区比较合理的构造模式;(2)构造应力场是影响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重要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解 构造变形模式 理论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用单元降刚法探索中国大陆强震远距离跳迁及主体活动区域转移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树新 陆远忠 +2 位作者 陈连旺 叶际阳 米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中国大陆强震有成组活动、远距离跳迁和不同时段形成主体活动地区的特征.本文利用强震发生位置处单元降刚法,对中国大陆地区强震的远距离跳迁和主体活动地区转移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是:(1)在地壳中存在初始应力场的环境... 中国大陆强震有成组活动、远距离跳迁和不同时段形成主体活动地区的特征.本文利用强震发生位置处单元降刚法,对中国大陆地区强震的远距离跳迁和主体活动地区转移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是:(1)在地壳中存在初始应力场的环境中,已发生强震区部分丧失承载能力(模拟中作为显著降低单元组的弹性模量来处理),可以引起大范围兆帕量级的应力场调整,它是后续强震可远距离跳迁的主要因素;(2)一个活动期中,中国大陆强震主体活动地区及其迁移,受主要活动断层分布、初始应力场和边界载荷的配置方式的综合影响,但在十年左右的活动幕中,边界载荷的配置方式可能是控制主体活动地区及主体活动地区转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刚度 应力场调整 数值模拟 强震迁移 初始应力场 中国大陆
下载PDF
芦山地震的发生对周围断层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玉江 陈连旺 +2 位作者 刘少峰 杨树新 荆燕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7-634,共8页
芦山地震发生后,地震的发生造成周围断层应力变化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川滇地区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利用芦山地震同震静态滑移量结果,分析地震的发生对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的同震加卸载效应。初步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发生造成龙门山断裂... 芦山地震发生后,地震的发生造成周围断层应力变化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川滇地区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利用芦山地震同震静态滑移量结果,分析地震的发生对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的同震加卸载效应。初步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发生造成龙门山断裂中南段、岷江断裂、马尔康断裂、鲜水河断裂北西段、大凉山断裂南段、小江断裂南段不同程度的应力增加。其中龙门山断裂中南段增加最为显著,最大库仑应力增加量达0.035 MPa;岷江断裂次之,最大达0.0075 MPa;马尔康断裂增加量达0.0031 MPa;鲜水河断裂北西段达0.0008 MPa。而从断裂带同震应变积累与释放方面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上述四条断裂地震危险性增强。该结果可以为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川滇地区 库仑破裂应力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走滑断层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以1973年炉霍M_S7.6地震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红 邓志辉 +3 位作者 陈连旺 周庆 冉洪流 邢成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871-2884,共14页
地震后在断层两侧的强变形与破裂带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为系统、定量研究同震地表变形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了走滑断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探讨了断层位错量、断层倾角、错动方式、上覆松散层厚度、沉积层土性等因素的... 地震后在断层两侧的强变形与破裂带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为系统、定量研究同震地表变形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了走滑断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探讨了断层位错量、断层倾角、错动方式、上覆松散层厚度、沉积层土性等因素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显示:走滑断层同震地表变形表现为以断层为中心的近似对称单峰分布,强地表变形集中在断层两侧各50m宽度范围,地表变形量峰值随位错量增加而增大,破裂带宽度也随位错量增加而增大,但增量逐渐减小,并趋于一个渐近值;断层倾角对地表变形与破裂带宽度影响表现为随倾角减小变形量峰值点向上盘小距离偏移;走滑兼正断位错引起的变形量峰值最大,但地表破裂带宽度最小,走滑兼逆断引起的变形量峰值最小,但地表破裂带宽度最大,直立纯走滑断层的两参量都居中;走滑断层地表变形量峰值随上覆松散层厚度增大而减小,但随厚度减小的速率逐渐变小,松散层厚度从5m增加到20m时,破裂带宽度随厚度增加而缓慢增加,但自厚度大于20m时,破裂带宽度开始随厚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当不同土性覆盖层(粗砂、粉砂、黏土)厚度相同时,地震引起的地表变形量峰值自粗砂、粉砂、黏土逐次增大,当粗砂厚度为60m以上时,3.6m的同震水平位错已不能形成地表破裂,而粉砂的厚度为70m以上,黏土的厚度则为75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地表破裂带分布 影响因素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跨断层基线变化机理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玉江 陈连旺 +2 位作者 刘少峰 季灵运 占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54-563,共10页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发生后,鲜水河断裂北西段的侏倭、虚墟等跨断层测点基线测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异常核实结果认为基线异常属实.该异常变化是否与芦山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性,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芦山地震发生前后...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发生后,鲜水河断裂北西段的侏倭、虚墟等跨断层测点基线测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异常核实结果认为基线异常属实.该异常变化是否与芦山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性,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芦山地震发生前后鲜水河断裂北西段不同基线长度的变化特征.基于鲜水河断裂带及邻区三维非线性黏弹性有限元模型,以GPS观测资料、同震静态滑移量作为约束,通过开展多组数值模拟实验,探讨下地壳不同流变特征下,芦山地震发生前后不同阶段,不同跨断层基线长度的时序动态变化特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侏倭、虚墟基线测点原始观测资料均表现出地震发生时基线长度减小,发生后短时间内反向快速恢复及增加的协同变化;2)在以GPS观测数据为约束的块体间差异性运动的动力学边界条件下,鲜水河断裂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3)模拟结果显示,地震发生时测点间距离迅速减小,表现为断层右旋的特征,这与实际观测资料反映的结果一致;4)鲜水河断裂带两侧地块的下地壳黏滞系数分别取10^(18)Pa·s、10^(19)Pa·s时,由于黏弹性松弛效应的影响,造成基线长度在地震发生后短时间尺度内快速增加.对比分析认为,地震后短时间内实测资料反映的基线长度快速增加的特征可能是黏弹性松弛效应与构造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跨断层基线 龙门山断裂带 芦山地震 黏弹性松弛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回归分析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杨树新 陈连旺 谢富仁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357-360,共3页
叙述了应用有限元方法和回归分析理论,依据实际应力观测资料,结合中国大陆构造地质资料反演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成果。计算中考虑了地壳结构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非均匀性和现今活动断层的影响,采用接触分析方法模拟了板块边界... 叙述了应用有限元方法和回归分析理论,依据实际应力观测资料,结合中国大陆构造地质资料反演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成果。计算中考虑了地壳结构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非均匀性和现今活动断层的影响,采用接触分析方法模拟了板块边界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与实际观测结果是一致的:(1) 在中国大陆现今水平最大主压应力轴走向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2) 在中国大陆现今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总体表现为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3) 中国大陆东南的台湾海峡区域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有局部升高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构造应力场 回归分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应变场年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玉江 陈连旺 李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18,共6页
根据云南地区的地质构造、三维波速结构、地震活动性等相关资料,建立云南地区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应变场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北强南弱、西高东低、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顺时针... 根据云南地区的地质构造、三维波速结构、地震活动性等相关资料,建立云南地区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应变场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北强南弱、西高东低、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特征;2)由于印度洋板块的俯冲作用,造成云南地区地壳运动速度场的规律性变化:红河断裂带以东由北部的SEE向到南部的SE向,而以西为SE-NS-SW向变化;3)最大主应变具有西高东低,北强南弱的特征,达到10-8量级,主要分布在滇西地区、安宁河断裂带两侧及小江断裂北段;4)最大主应力主要分布在断裂带沿线及其交汇处,最大差应力分布与其较为一致;滇南地区具有较大的差应力分布,且处于拉张状态,而其他地区大部分为压性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构造应力应变场 数值模拟 年变化特征 GPS数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