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黄炜超 李递通 +2 位作者 陈锦俭 冯伟明 邓鹏飞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4期582-584,共3页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于我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550例患者开展研究,术后依据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两组,收集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于我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550例患者开展研究,术后依据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两组,收集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肾功能状况、造影剂剂量、操作时间、穿刺情况等多方面基础资料,开展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550例患者完成检查后共28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9%;并发症的分布主要为皮下血肿或瘀斑12例、脑血管痉挛4例、脑栓塞2例、造影剂肾病3例、其他7例;单因素显示,两组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肾功能状况、造影剂剂量、操作时间、穿刺情况等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显示,年龄≥60岁、有糖尿病史、有高血压病史、肾功能低下、造影剂剂量≥120ml、操作时间≥1h、多次穿刺为影响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与年龄≥60岁、有糖尿病史、有高血压病史、肾功能低下、造影剂剂量≥120ml、操作时间≥1h、多次穿刺关系密切,临床应早期识别高危因素,并完善针对性干预,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血管造影术 并发症 影响因素 高龄 造影剂
下载PDF
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致造影剂肾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2
作者 黄炜超 李递通 +2 位作者 陈锦俭 冯伟明 邓鹏飞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669-672,共4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后致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期间就诊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拟行DSA的脑血管疾病患者600例,根据DSA术后是否发生CIN将其分为CIN组(...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后致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期间就诊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拟行DSA的脑血管疾病患者600例,根据DSA术后是否发生CIN将其分为CIN组(n=31)和非CIN组(n=569).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病史、吸烟、饮酒、药物、肾功能及造影剂使用情况等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CIN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600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发生CIN,发生率为5.2%.两组患者年龄、肾脏疾病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吸烟、药物、术前血肌酐和术前肾小球滤过率(eGFR)、造影剂剂量比较(P<0.05).两组性别、饮酒、高脂血症病史、术前心功能比较(P>0.05).其中年龄≥75岁、慢性肾脏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药物及造影剂剂量>100ml为DSA术后患者发生CIN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DSA术后致CIN发病;年龄、慢性肾脏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史、药物及造影剂剂量均为DSA术后患者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进行DSA治疗前,应综合评估患者机体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预防CIN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血管造影 造影剂肾病 危险因素 慢性肾功能不全
下载PDF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后发生穿刺口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黄炜超 李递通 +2 位作者 陈锦俭 冯伟明 邓鹏飞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1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发生穿刺口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DSA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未发生穿刺口血肿的465例作为对照组,将术后发生穿刺口血肿的35例...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发生穿刺口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DSA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未发生穿刺口血肿的465例作为对照组,将术后发生穿刺口血肿的35例作为观察组。收集患者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基础性疾病情况等,采取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DSA术后发生穿刺口血肿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体重指数(BMI)>28 kg/m^(2)、合并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8 kg/m^(2)、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是DSA术后发生穿刺口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DSA术后发生穿刺口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BMI>28 kg/m^(2)、合并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应开展有效的护理措施,尽可能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降低穿刺口血肿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穿刺口血肿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邓鹏飞 李递通 陈锦俭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6期181-184,共4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损害(H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CAS治疗的115例患者的资料。统计CAS后HD发生情况并进行分组,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统计CAS后HD发生情况...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损害(H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CAS治疗的115例患者的资料。统计CAS后HD发生情况并进行分组,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统计CAS后HD发生情况,对CAS后HD发生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15例行CAS治疗的患者中,有31例发生HD,发生率为26.96%(31/115),纳入HD发生组。HD发生组年龄>60岁、急性脑卒中史、合并基础疾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球囊后扩张、钙化斑块、重度狭窄程度、狭窄累及球部或分叉部占比均高于HD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β=1.587,OR=4.889,95%CI:1.991,12.006)、急性脑卒中史(β=1.778,OR=5.918,95%CI:2.415,14.505)、合并基础疾病[高脂血症(β=1.163,OR=3.200,95%CI:1.354,7.564)、高血压(β=1.181,OR=3.259,95%CI:1.341,7.919)、糖尿病(β=1.238,OR=3.448,95%CI:1.456,8.168)、冠心病(β=2.105,OR=8.211,95%CI:2.731,24.686)]、球囊后扩张(β=0.913,OR=2.492,95%CI:1.074,5.782)、钙化斑块(β=1.430,OR=4.179,95%CI:1.711,10.210)、重度狭窄(β=1.764,OR=5.833,95%CI:2.165,15.714)、狭窄累及球部或分叉部(β=1.573,OR=4.821,95%CI:1.548,15.017)均是CAS后HD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CAS后HD的发生与年龄、急性脑卒中史、合并基础疾病、球囊后扩张、钙化斑块、重度狭窄、狭窄累及球部或分叉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血流动力学损害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邓鹏飞 李递通 陈锦俭 《内科》 2023年第3期219-222,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持续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行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术后持续性低血压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持续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行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术后持续性低血压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S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14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有40例患者CAS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8.57%(40/140)。两组患者的年龄、术侧狭窄部位、术侧狭窄程度、手术时间、溃疡斑块情况、支架后扩张情况、低血压史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术侧球部狭窄、术侧重度狭窄、手术时间≥1 h、有溃疡斑块、有支架后扩张、有低血压史为CAS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65岁、术侧球部狭窄、术侧重度狭窄、手术时间≥1 h、有溃疡斑块、有支架后扩张、有低血压史为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持续性低血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急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6
作者 邓鹏飞 李递通 陈锦俭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414-419,共6页
目的分析并探讨急诊情况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因症状性颈动脉闭塞或显著狭窄而进行CAS的患者,根据进行手术的时间分为急诊CAS与择期CAS组。于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 目的分析并探讨急诊情况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因症状性颈动脉闭塞或显著狭窄而进行CAS的患者,根据进行手术的时间分为急诊CAS与择期CAS组。于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再狭窄/闭塞率,记录手术相关卒中、心肌梗死或死亡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75例急诊和104例择期CAS患者纳入本研究。与择期CAS相比,急诊CAS患者同侧颈动脉闭塞的比率(17.3%vs.1.9%,P<0.001)及术前颈动脉狭窄程度(90,IQR 75~99vs.85,IQR 70~90,P<0.024)明显更高,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9.3%vs.4.8%,P=0.232)、术后3个月内发生卒中、心肌梗死或死亡事件(5.7%vs.1.0%,P=0.161)的风险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急诊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择期CAS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机械取栓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预后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递通 王日成 +3 位作者 陈玉 蒋超 黄炜超 陈锦俭 《广西医学》 CAS 2013年第8期993-994,999,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脑梗死患者345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164例(无狭窄或狭窄<50%)和狭窄组181例(狭窄≥50%),采用循环酶法测定两组血浆Hcy水平。分析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脑梗死患者345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164例(无狭窄或狭窄<50%)和狭窄组181例(狭窄≥50%),采用循环酶法测定两组血浆Hcy水平。分析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及高Hcy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对照组血浆Hcy水平为(12.33±5.28)μmol/L,明显低于狭窄组的(17.64±9.45)μmol/L(P<0.05)。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Hcy血症与颈动脉狭窄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和高Hcy血症为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血浆Hcy水平升高密切相关,高Hcy血症和糖尿病是其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 全脑血管造影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超平 李递通 陈锦俭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11期9-12,16,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和药物组,每组31例。支架组患者在尿激酶动脉溶栓后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药物组在尿激酶动脉溶栓后以常规药...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和药物组,每组31例。支架组患者在尿激酶动脉溶栓后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药物组在尿激酶动脉溶栓后以常规药物治疗。于术后1、7、14、21d进行NIHSS评分,并综合评定预后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支架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显效率、有效率和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0.7%、100.0%和100.0%,明显高于药物组的38.7%、61.3%和61.3%(P<0.05)。结论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动脉溶栓 血管内支架植入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泽仁 陈锦俭 蒋超 《中国医药导刊》 2014年第1期48-49,共2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方式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36例,均采用血管内治疗,治疗组(20例)采用自膨式支架技术治疗,对照组(16例)采用单纯球囊型扩张术治疗,对比两组手...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方式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36例,均采用血管内治疗,治疗组(20例)采用自膨式支架技术治疗,对照组(16例)采用单纯球囊型扩张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再狭窄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手术成功率95.0%,再狭窄率5.0%,并发症发生率5.0%;对照组手术成功率87.5%,再狭窄率12.5%,并发症发生率12.5%。另外,两组术后在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上,治疗组均改善更明显;治疗组效果整体更理想(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方式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应用效果明显,自膨式支架技术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
下载PDF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2例的体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泽仁 陈锦俭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8期886-887,共2页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微创 颅内血肿清除术
下载PDF
原发性脑室出血46例的治疗分析
11
作者 周泽仁 李递通 陈锦俭 《广西医学》 CAS 2002年第12期2037-2039,共3页
关键词 PIVH 预后 病例分析 治疗 原发性脑室出血
下载PDF
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8例
12
作者 李递通 陈锦俭 李文启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724-724,共1页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大剂量尿激酶
下载PDF
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对中远期血压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13
作者 邓鹏飞 李递通 陈锦俭 《辽宁医学杂志》 2023年第5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对中远期血压的影响与中远期血压下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于本院行CAS治疗的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54例患者术前24h与术后24h、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血压水平;依照术后6个...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对中远期血压的影响与中远期血压下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于本院行CAS治疗的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54例患者术前24h与术后24h、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血压水平;依照术后6个月收缩压下降情况分为收缩压下降组(收缩压下降≥10mmHg)与收缩压无下降组(收缩压下降<10mmHg),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后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获得影响患者中远期血压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前与术后24h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SBP与DBP均低于术前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54例患者中共有23例出现收缩压下降≥10mmHg;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体重指数(BMI)、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史与行CAS治疗患者术后中远期血压降低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术前低血压病史、狭窄程度≥80%、合并未控制的高血压、手术时间>1h与患者中远期血压降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术前低血压病史、狭窄程度≥80%、合并未控制的高血压、手术时间>1h是行CAS治疗患者术后中远期血压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CAS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中远期血压降低,而年龄≥75岁、术前低血压病史、狭窄程度≥80%、合并未控制的高血压、手术时间>1h是造成中远期血压降低的高危因素,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适时调整高血压患者降压方案,以尽可能预防中远期血压过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 血压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李递通 黄炜超 +2 位作者 蒋超 陈玉 陈锦俭 《辽宁医学杂志》 2013年第4期171-173,共3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效果和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4例椎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前及术后椎动脉血管狭窄率,随访时采用Malek评分来评价患者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效果和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4例椎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前及术后椎动脉血管狭窄率,随访时采用Malek评分来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44例患者50条狭窄动脉成功置入支架50支,所有支架定位准确,术后造影残余狭窄率≤30%,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前各动脉的狭窄率为(72.4±4.6)%,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为(11.9±1.5)%,术前与术后相比,狭窄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t=7.254,P<0.001),术后动脉狭窄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对44例患者进行随访,Malek评分为1分者21例;2分者15例;3分者8例;无评分为4分及5分者。结论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疗效确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长期随访的疗效还有待今后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狭窄 血管成形 支架
原文传递
血管内介入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及丁苯酞治疗超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的研究
15
作者 陈泽志 李递通 +2 位作者 冯伟明 陈锦俭 邓鹏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5期0028-0029,共2页
探究针对题中的患者,对其实施血管内介入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及丁苯酞治疗,观察该治疗模式的效果。方法:本次共纳入200例患者,疾病均为超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研究期限为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以治疗方案的差异分组,对照组100例、观察组10... 探究针对题中的患者,对其实施血管内介入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及丁苯酞治疗,观察该治疗模式的效果。方法:本次共纳入200例患者,疾病均为超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研究期限为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以治疗方案的差异分组,对照组100例、观察组100例;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为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方案为血管内介入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及丁苯酞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较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NIHSS评分和ADL评分对比,观察组更优,P<0.05;两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对比,观察组更优,P<0.05。结论:超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及丁苯酞治疗,可以促使患者脑部血流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进而使脑部神经受损情况得到减轻,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 尿激酶 静脉溶栓 丁苯酞 超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