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铃薯整地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的研制与试验
1
作者 毕春辉 陈长海 +1 位作者 杨沫 姜辉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81,共9页
依据现阶段马铃薯播种机械发展现状,结合本地农民对播种机的现实需求,设计了一款马铃薯整地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对机具进行总体结构设计和主要参数确定,在对关键部件进行详细设计计算的基础上,制作了马铃薯联合作业机的试验样机,并进... 依据现阶段马铃薯播种机械发展现状,结合本地农民对播种机的现实需求,设计了一款马铃薯整地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对机具进行总体结构设计和主要参数确定,在对关键部件进行详细设计计算的基础上,制作了马铃薯联合作业机的试验样机,并进行大量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马铃薯联合作业机各项指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种植机械 联合作业机 整地 施肥 播种
下载PDF
与水稻插秧同步的螺旋推运式侧向深施肥装置的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长海 毕春辉 +2 位作者 靳晓燕 杨沫 董晓威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1-75,共5页
目前,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施肥环节很大程度上沿用手工抛撒施肥方式,存在浪费肥料、农民劳动强度高、污染生活水源等问题。为此,结合农艺要求,进行了水稻螺旋推运式侧向深施肥装置的整体结构及部件设计、主要工作部件性能试验及整机性... 目前,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施肥环节很大程度上沿用手工抛撒施肥方式,存在浪费肥料、农民劳动强度高、污染生活水源等问题。为此,结合农艺要求,进行了水稻螺旋推运式侧向深施肥装置的整体结构及部件设计、主要工作部件性能试验及整机性能试验。细致介绍了整体结构及关键主要工作部件的结构和参数以及田间试验情况。经过大量实际田间插秧、侧向施肥作业考核装置性能,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知:与水稻插秧同步的螺旋推运式侧向深施肥技术及装置是对传统水稻施肥模式的一次变革,能把颗粒肥料精准、定量施入水稻秧苗根系测深位置,相比传统施肥量节省约20%以上,极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化肥对周边河流的污染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插秧机 螺旋推运 侧向深施肥装置
下载PDF
穴式苗-肥同施水稻侧深施肥装置设计与试验
3
作者 董晓威 黄法伟 +3 位作者 刘俊兵 朱春艳 陈长海 衣淑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73,共16页
为解决水稻侧深施肥作业相邻秧苗间化肥利用率低的问题,结合穴施肥农艺方法,设计了间歇定点穴式水稻侧深施肥装置.该装置采用垂直螺旋搅龙强排固体颗粒肥,依据预设的插秧与施肥动作之间的延时,控制步进电机的启停实现间歇的排肥动作,进... 为解决水稻侧深施肥作业相邻秧苗间化肥利用率低的问题,结合穴施肥农艺方法,设计了间歇定点穴式水稻侧深施肥装置.该装置采用垂直螺旋搅龙强排固体颗粒肥,依据预设的插秧与施肥动作之间的延时,控制步进电机的启停实现间歇的排肥动作,进一步控制螺旋搅龙的旋转角度,从而保证定点精量排肥.应用EDEM软件对穴式水稻侧深施肥装置进行仿真试验及分析,以行进速度、排肥能力、施肥高度为试验因素,以施肥位置合格率和排肥稳定性为响应指标,对装置排肥性能进行三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并使用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响应面分析,获得最优解为行进速度0.47 m/s、排肥能力2.69 g/r、施肥高度16.7 mm,施肥位置合格率93.02%和排肥稳定性6.52%.以最优解为试验参数进行台架试验,验证得到施肥位置的合格率为91.23%和排肥稳定性为7.15%,与优化结果基本一致,满足穴式水稻侧深施肥的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垂直螺旋 穴施肥 侧深施肥 试验
原文传递
近距空爆载荷作用下固支方板的变形及破坏模式 被引量:33
4
作者 陈长海 朱锡 +2 位作者 侯海量 沈晓乐 唐廷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8-375,共8页
为探讨战斗部近炸下舰船结构的变形模式,为后续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提供实验数据,通过模型实验,分析了固支大尺寸方板在近距空爆载荷下的变形和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测量板破裂后各裂瓣的减薄率,利用双向应变假设和体积等效原理确定... 为探讨战斗部近炸下舰船结构的变形模式,为后续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提供实验数据,通过模型实验,分析了固支大尺寸方板在近距空爆载荷下的变形和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测量板破裂后各裂瓣的减薄率,利用双向应变假设和体积等效原理确定了Q235钢在中部拉伸撕裂破坏模式下的断裂极限应变;根据实验模型的变形和破坏模式,基于刚塑性假设和能量密度准则提出了结构在局部爆炸载荷下的破裂判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随着载荷强度的增大,固支方板呈现出3种不同的变形和破坏模式;利用破裂判据对实验工况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验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变形模式 近距空爆 固支方板 破裂判据 极限应变
下载PDF
近距空爆载荷作用下双层防爆舱壁结构抗爆性能仿真分析 被引量:26
5
作者 陈长海 朱锡 +2 位作者 侯海量 唐廷 梅志远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33,70,共9页
为探讨双层舱壁结构的抗爆性能,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了近距空爆载荷作用下结构的动态响应过程和板材最大有效塑性应变随冲击波载荷强度的变化关系以及结构的失效破坏模式和动态吸能特性,并与相同材料同等重量的传统加筋板架进行了比较,... 为探讨双层舱壁结构的抗爆性能,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了近距空爆载荷作用下结构的动态响应过程和板材最大有效塑性应变随冲击波载荷强度的变化关系以及结构的失效破坏模式和动态吸能特性,并与相同材料同等重量的传统加筋板架进行了比较,最后对抗爆性能较好的CI型双层舱壁结构进行了结构抗爆的近似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双层舱壁结构能够有效避免局部撕裂失效的破坏模式;相同冲击波载荷作用下,双层舱壁结构吸能较大,但结构板材的最大等效塑性应变却比加筋板架小,因而抗爆性能明显优于加筋板架;通过结构抗爆的近似优化可得到抗爆性能更优的双层舱壁结构,可为工程中双层舱壁结构的选型和抗爆防护结构单元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近距空爆 双层舱壁结构 抗爆性能
下载PDF
破片式战斗部空中爆炸下冲击波与破片的耦合作用 被引量:19
6
作者 陈长海 侯海量 +2 位作者 朱锡 胡年明 李典 《高压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5-153,共9页
为探讨破片式战斗部空中爆炸下冲击波与破片的耦合作用机制,通过分析冲击波和破片在空气中的运动规律,在考虑壳体对冲击波强度的影响下,建立了冲击波与破片耦合作用区间的理论计算模型,并采用相关文献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 为探讨破片式战斗部空中爆炸下冲击波与破片的耦合作用机制,通过分析冲击波和破片在空气中的运动规律,在考虑壳体对冲击波强度的影响下,建立了冲击波与破片耦合作用区间的理论计算模型,并采用相关文献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讨论了耦合作用区间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战斗部装填系数、装药爆速、壳体厚度以及能量分配对耦合作用区间的影响较大,而装药爆热、破片质量及破片形状对耦合作用区间的影响较小;随着装填系数、装药爆热和爆速、破片质量及冲击波能量与破片动能的比值的增大,耦合作用区间均减小;而随着壳体厚度和破片形状不规则度的提高,耦合作用区间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片式战斗部 空爆冲击波 高速破片 耦合作用区间
下载PDF
结构形式对舰船舷侧复合装甲结构抗穿甲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陈长海 朱锡 +2 位作者 侯海量 沈晓乐 唐廷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58-63,共6页
为探讨结构形式对舰船舷侧复合装甲结构抗穿甲性能的影响,采用均质钢板前置和后置复合材料板分别模拟舰船舷侧外设和内设复合装甲结构,结合低速弹道冲击实验,分析和比较了两种结构形式组合靶板的穿甲破坏模式和抗弹吸能能力。在此基础上... 为探讨结构形式对舰船舷侧复合装甲结构抗穿甲性能的影响,采用均质钢板前置和后置复合材料板分别模拟舰船舷侧外设和内设复合装甲结构,结合低速弹道冲击实验,分析和比较了两种结构形式组合靶板的穿甲破坏模式和抗弹吸能能力。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球头弹穿透后置组合靶板的剩余速度理论预测公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组合靶板中复合装甲板破坏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迎弹面纤维剪切断裂的程度,而均质钢板则由于复合装甲板的影响,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破坏模式;后置组合靶板的抗弹吸能能力要大于前置组合靶板;将弹丸穿透后置组合靶板的剩余速度理论预测值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甲力学 舰船舷侧 复合装甲 结构形式 动能穿甲
下载PDF
弹丸低速贯穿纤维与金属组合薄靶板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陈长海 朱锡 +2 位作者 侯海量 沈晓乐 唐廷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73-1479,共7页
为研究半穿甲战斗部动能侵彻下舰船舷侧复合装甲结构的抗穿甲机理,以均质钢板前置复合材料板模拟舰船舷侧复合装甲结构,采用低速弹道冲击试验,研究了结构的典型破坏模式和吸能机理,分析了前置复合装甲板的面密度对组合结构靶板整体抗穿... 为研究半穿甲战斗部动能侵彻下舰船舷侧复合装甲结构的抗穿甲机理,以均质钢板前置复合材料板模拟舰船舷侧复合装甲结构,采用低速弹道冲击试验,研究了结构的典型破坏模式和吸能机理,分析了前置复合装甲板的面密度对组合结构靶板整体抗穿甲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靶板的破坏模式,得到了球头弹丸低速贯穿组合靶板的剩余速度预测公式。结果表明,组合靶板在弹丸低速冲击下主要呈现局部破坏,前置复合装甲板的破坏模式主要为纤维拉伸断裂,迎弹面存在少量的纤维剪切断裂,而钢质背板则主要呈现花瓣开裂破坏;组合靶板的整体抗弹性能随前置复合装甲板面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将理论预测剩余速度值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二者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低速贯穿 组合靶板 弹道试验 理论预测
下载PDF
舰船舷侧复合装甲结构抗动能穿甲模拟实验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长海 朱锡 +1 位作者 侯海量 王天穹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8,共8页
以均质钢板前置复合材料板模拟舰船舷侧复合装甲结构,结合低速弹道冲击实验,分析了结构的破坏模式和吸能机理,比较了复合材料板与均质钢板的抗弹性能。在此基础上,根据靶板破坏模式,得到了球头弹穿透组合靶板的剩余速度预测公式,并与实... 以均质钢板前置复合材料板模拟舰船舷侧复合装甲结构,结合低速弹道冲击实验,分析了结构的破坏模式和吸能机理,比较了复合材料板与均质钢板的抗弹性能。在此基础上,根据靶板破坏模式,得到了球头弹穿透组合靶板的剩余速度预测公式,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板的面密度吸能远大于均质钢板的;组合靶板中前置复合装甲板的破坏模式主要为纤维拉伸断裂,而钢质背板则由于前置复合装甲板的影响,破坏模式主要为花瓣开裂破坏;将剩余速度理论预测值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两者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破坏模式 模拟实验 复合装甲 动能穿甲
下载PDF
加筋板架抗动能穿甲的等效防护厚度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长海 朱锡 侯海量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8,共8页
为研究舰船舷侧结构抗穿甲性能,采用有限元分析了两种典型工况下板架的穿甲破坏模式、弹体的剩余速度和板架的变形吸能规律,提出了基于剪切冲塞模式的剩余速度理论计算模型,比较了不同等效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并将理论计算结果分别与相... 为研究舰船舷侧结构抗穿甲性能,采用有限元分析了两种典型工况下板架的穿甲破坏模式、弹体的剩余速度和板架的变形吸能规律,提出了基于剪切冲塞模式的剩余速度理论计算模型,比较了不同等效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并将理论计算结果分别与相关文献的实验结果和本文的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之间均吻合较好。结果表明,加强筋对板架的抗穿甲性能影响较大,而板架的实际等效厚度是决定其抗穿甲性能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等效计算方法与模型相对尺寸、弹体冲击速度以及命中位置有关,对于弹体直径相对较大且初始冲击速度较高时,不同的等效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抗穿甲性能 有限元分析 等效方法 舰舷结构
下载PDF
近距非接触空爆载荷作用下固支方板破口计算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长海 朱锡 +2 位作者 侯海量 沈晓乐 唐廷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01-606,共6页
为研究战斗部近炸下舰船结构的破口现象,结合模型试验,对固支大尺寸方板在近距空爆载荷下的变形及破裂情况进行了分析.基于刚塑性假设和能量密度准则提出了确定结构初始破孔大小的计算方法,利用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固支大尺寸方板在近... 为研究战斗部近炸下舰船结构的破口现象,结合模型试验,对固支大尺寸方板在近距空爆载荷下的变形及破裂情况进行了分析.基于刚塑性假设和能量密度准则提出了确定结构初始破孔大小的计算方法,利用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固支大尺寸方板在近距非接触空爆载荷下最终破口大小的理论计算模型,并对试验工况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得到的最终破口以及初始破孔大小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工程上,可利用所建立的计算模型对舰船结构在近距非接触空爆载荷作用下的破口大小进行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近距空爆 固支方板 能量原理 破口计算
下载PDF
破片式战斗部空中爆炸下冲击波与破片先后作用的临界爆距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长海 侯海量 +2 位作者 李万 朱锡 胡年明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23,共6页
为探讨破片式战斗部空中爆炸下冲击波与破片的先后作用机制,通过分析冲击波和破片在空气中的运动规律,在考虑壳体对冲击波强度的影响下,建立了冲击波与破片先后作用临界爆距的理论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实例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 为探讨破片式战斗部空中爆炸下冲击波与破片的先后作用机制,通过分析冲击波和破片在空气中的运动规律,在考虑壳体对冲击波强度的影响下,建立了冲击波与破片先后作用临界爆距的理论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实例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临界爆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发现战斗部装填系数、装药类型以及壳体厚度对临界爆距的影响较大,而破片质量和形状对临界爆距的影响较小;随装填系数、装药爆热和爆速、破片质量的增大,临界爆距值均相应减小;随着壳体厚度和破片形状不规则度的提高,临界爆距值相应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破片式战斗部 空爆冲击波 高速破片 临界爆距
下载PDF
破片式战斗部空中爆炸毁伤载荷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长海 朱锡 侯海量 《中国造船》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7-214,共18页
现代反舰导弹大多采用破片式战斗部,掌握反舰导弹战斗部空中爆炸下的毁伤载荷特性对于舰船水上防护结构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论文从壳体破裂及破片形成机制、破裂后形成的破片初速、尺寸/质量分布、空间分布以及壳体对冲击波强度影响等... 现代反舰导弹大多采用破片式战斗部,掌握反舰导弹战斗部空中爆炸下的毁伤载荷特性对于舰船水上防护结构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论文从壳体破裂及破片形成机制、破裂后形成的破片初速、尺寸/质量分布、空间分布以及壳体对冲击波强度影响等方面,对破片式战斗部空中爆炸的毁伤载荷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分析相关的试验技术和数值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探讨这项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破片式战斗部 空中爆炸 毁伤载荷 试验技术 数值分析技术
下载PDF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增强层合厚板抗高速钝头弹侵彻的理论模型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长海 徐文献 +1 位作者 朱锡 侯海量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3-69,83,共8页
结合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增强塑料(UFRP)层合厚板抗高速侵彻的特点,将整个侵彻过程分为开坑镦粗、剪切压缩和拉伸变形3个阶段。通过改进开坑镦粗阶段的计算方法和拉伸变形阶段的计算过程,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建立UFRP层合厚板抗高速钝头... 结合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增强塑料(UFRP)层合厚板抗高速侵彻的特点,将整个侵彻过程分为开坑镦粗、剪切压缩和拉伸变形3个阶段。通过改进开坑镦粗阶段的计算方法和拉伸变形阶段的计算过程,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建立UFRP层合厚板抗高速钝头弹侵彻的弹体侵彻深度和靶板弹道极限的计算模型,并给出相应的计算流程图。通过采用该模型计算相关文献试验工况下的弹体侵彻深度和层合厚板弹道极限,发现计算值与文献试验结果均吻合较好。改进后的模型考虑了弹丸初速度对开坑镦粗阶段侵彻深度的影响,能够对高速钝头弹侵彻UFRP层合厚板的弹体侵彻深度和层合厚板的弹道极限进行合理的预测,并可降低试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合厚板 高速侵彻 舰船防护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下载PDF
球头弹低速贯穿金属/FRP组合薄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长海 朱锡 +2 位作者 侯海量 沈晓乐 唐廷 《弹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55,共5页
为研究舰船舷侧内设复合装甲结构的抗穿甲破坏机理,预测战斗部穿透内设复合装甲结构后的剩余速度,以进一步对内部防护结构进行设计,采用均质钢板后置复合材料板模拟舰船舷侧内设复合装甲结构,结合低速弹道冲击试验,分析了组合结构靶板... 为研究舰船舷侧内设复合装甲结构的抗穿甲破坏机理,预测战斗部穿透内设复合装甲结构后的剩余速度,以进一步对内部防护结构进行设计,采用均质钢板后置复合材料板模拟舰船舷侧内设复合装甲结构,结合低速弹道冲击试验,分析了组合结构靶板的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靶板的破坏模式,得到了球头弹丸穿透组合结构靶板的剩余速度理论预测公式.结果表明,组合靶板中前置钢板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剪切冲塞破坏,而后置复合装甲板的破坏模式为纤维的拉伸断裂;理论预测剩余速度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甲力学 组合靶板 低速贯穿 弹丸 剩余速度
下载PDF
中厚背水金属靶板抗钝头弹高速侵彻机制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长海 侯海量 +2 位作者 张元豪 朱锡 戴文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28-1434,共7页
为探讨中厚背水金属靶板抗高速钝头弹垂直侵彻机制,根据不同的受力状态及耗能机制,结合中厚背水靶板抗高速侵彻特点,将高速钝头弹垂直侵彻中厚背水金属靶板的过程分为压缩镦粗、剪切压缩和剪切扰动3个阶段.基于3阶段侵彻机制,建立了钝... 为探讨中厚背水金属靶板抗高速钝头弹垂直侵彻机制,根据不同的受力状态及耗能机制,结合中厚背水靶板抗高速侵彻特点,将高速钝头弹垂直侵彻中厚背水金属靶板的过程分为压缩镦粗、剪切压缩和剪切扰动3个阶段.基于3阶段侵彻机制,建立了钝头弹高速侵彻中厚背水金属靶板的瞬时余速计算模型.采用该模型计算了质量为3.3g的立方体破片弹丸侵彻厚度为5mm背水钢板的瞬时余速,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及相应的模拟计算结果均吻合较好.由于计算模型考虑了靶后水介质的动支撑作用和动能耗散等效应,对高速钝头弹侵彻中厚背水金属靶板的瞬时余速能进行更合理的预测,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甲力学 高速钝头弹 背水靶板 瞬时余速 理论模型
下载PDF
接触爆炸作用下舰船箱型梁结构的止裂效应仿真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长海 朱锡 +2 位作者 侯海量 白雪飞 唐廷 《中国舰船研究》 2013年第1期32-38,共7页
为研究箱型梁在舰船结构抗爆中的止裂效应,首先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不同加筋对板架破口大小和裂纹扩展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商用有限元程序MSC/Dytran对舰船箱型梁结构的抗爆止裂效果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接触爆炸下,板架的强... 为研究箱型梁在舰船结构抗爆中的止裂效应,首先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不同加筋对板架破口大小和裂纹扩展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商用有限元程序MSC/Dytran对舰船箱型梁结构的抗爆止裂效果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接触爆炸下,板架的强力构件(如特大筋)对破口大小和裂纹扩展能起到很好的限制作用;通过将模型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应用程序和计算模型参数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箱型梁在舰船结构抗爆中能起到很好的止裂效果,这是由于一方面箱型梁的存在对甲板边板和舷侧顶板以及两者之间的连接进行了加强,减小了甲板和舷侧外板连接处的应力,另一方面,作为舰船整体结构的强力构件,箱型梁本身就能有效阻止破口及其裂纹的扩展,从而大大降低舰船结构整体的毁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爆炸 破口试验 箱型梁 止裂效应 数值仿真
下载PDF
牵引式马铃薯整地施肥播种喷药联合作业机的设计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长海 毕春辉 +1 位作者 王明军 杨沫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0-84,共5页
结合马铃薯种植的农艺要求,同时为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集成旋耕整地技术及马铃薯播种技术创新设计了可将传统马铃薯整地、播种分次作业优化为一次作业的联合播种机。为此,详细介绍了整机结构、关键工作部件的设计方案及试验情况。通... 结合马铃薯种植的农艺要求,同时为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集成旋耕整地技术及马铃薯播种技术创新设计了可将传统马铃薯整地、播种分次作业优化为一次作业的联合播种机。为此,详细介绍了整机结构、关键工作部件的设计方案及试验情况。通过较大面积的播种作业考核机具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联合播种机具有减少作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及缩短农时的特点,保墒效果极佳,播种质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旋耕 多功能 播种机
下载PDF
破片高速侵彻中厚背水钢板的剩余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长海 侯海量 +3 位作者 张元豪 戴文喜 朱锡 方志威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9-965,共7页
为探讨破片高速侵彻中厚背水钢板的剩余特性,通过弹道实验,分析了弹体和靶板的破坏模式,比较了破片侵彻垂直和倾斜背水钢板后的瞬时余速和运动轨迹,以及由此引起的初始冲击波的压力特性。结果表明,破片在高速侵彻下,头部产生了严重的镦... 为探讨破片高速侵彻中厚背水钢板的剩余特性,通过弹道实验,分析了弹体和靶板的破坏模式,比较了破片侵彻垂直和倾斜背水钢板后的瞬时余速和运动轨迹,以及由此引起的初始冲击波的压力特性。结果表明,破片在高速侵彻下,头部产生了严重的镦粗变形,钢板背后水介质的动支撑作用不容忽视;背水钢板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剪切冲塞破坏,背弹面穿孔存在绝热剪切效应;破片穿透背水钢板初期,会产生空泡和射流,空泡大小和射流强度与破片入水初速有关,而空泡形状和射流方向则受背水钢板的倾斜角度影响;破片穿透背水钢板后,在水中的运动轨迹会发生偏转,偏转方向与破片入水初速有关;由于水介质的动支撑作用和动能耗散效应,破片穿透背水钢板后的动能损失要大于穿透背空钢板的情形;水中初始冲击波的压力特性应考虑稀疏波的影响;相同初速下,破片侵彻垂直背水钢板引起的初始冲击波的峰值压力较侵彻倾斜背水钢板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侵彻 背水钢板 剩余特性 初始冲击波
下载PDF
连接方式对舰船舷侧复合装甲结构抗穿甲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长海 徐文献 +2 位作者 谷云辉 朱锡 侯海量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20,共6页
为探讨连接方式对舰船舷侧外设复合装甲结构抗穿甲性能的影响,采用均质钢板粘结或叠层接触前置复合材料板分别模拟舰船舷侧粘敷或铆接固定两种连接方式的外设舷侧复合装甲,并结合低速弹道实验,分析了两种连接方式下组合靶板的穿甲破坏... 为探讨连接方式对舰船舷侧外设复合装甲结构抗穿甲性能的影响,采用均质钢板粘结或叠层接触前置复合材料板分别模拟舰船舷侧粘敷或铆接固定两种连接方式的外设舷侧复合装甲,并结合低速弹道实验,分析了两种连接方式下组合靶板的穿甲破坏模式和抗弹性能,得到了球头弹穿透叠层接触组合靶板的剩余速度理论预测公式。在此基础上,将该理论预测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组合靶板中前置装甲板的穿甲破坏模式差异不大,但叠层接触组合靶板中钢质背板穿孔周围的蝶形变形范围及其变形程度均较粘结组合靶板中的钢质背板要大;叠层接触组合靶板的整体抗弹吸能要大于粘结组合靶板;弹丸穿透叠层接触组合靶板的剩余速度理论预测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甲力学 舰船舷侧 复合装甲 连接方式 舰船维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