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商丹俯冲增生带南缘土地沟–池沟地区侵入岩形成时代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平 陈隽璐 +2 位作者 张越 孙少珍 郝晨羽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27,共18页
位于商丹俯冲增生带南缘山阳–柞水地区的侵入岩类在形成时代主要集中在新元古代(885~621 Ma)和中晚三叠—早白垩世(233~132 Ma)2个阶段,且后者多为秦岭造山带印支期—燕山期造山活动的产物。该构造带内土地沟至池沟地区出露有部分与成... 位于商丹俯冲增生带南缘山阳–柞水地区的侵入岩类在形成时代主要集中在新元古代(885~621 Ma)和中晚三叠—早白垩世(233~132 Ma)2个阶段,且后者多为秦岭造山带印支期—燕山期造山活动的产物。该构造带内土地沟至池沟地区出露有部分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小岩体,锆石LA–ICP MS 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为144.4~158.8 Ma,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高Sr、低Y的特征。结合区域岩浆岩演化研究,可以认为土地沟–池沟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侵入岩类的形成可能与西太平洋活动应力作用以及区内的北西向构造系统约束具有密切关联。受此影响,以中南秦岭地区在后碰撞–后造山阶段拆沉和幔源物质上涌作用下,地壳物质发生重熔从而在山阳–柞水一带形成一系列中酸性侵入岩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丹俯冲增生杂岩带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 岩石成因
下载PDF
祁连山-柴北缘地区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成因演变及构造岩浆演化
2
作者 李平 高晓峰 +2 位作者 吕鹏瑞 朱小辉 陈隽璐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3-317,共35页
祁连山及邻区广泛出露有形成于不同时代、具有复杂成因类型的侵入岩类,它们记录了祁连山、柴北缘和宗务隆构造带多阶段、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事件。根据侵入岩的空间展布情况、年代学时空格架和岩石成因类型,祁连山-柴北缘地区的侵入岩浆... 祁连山及邻区广泛出露有形成于不同时代、具有复杂成因类型的侵入岩类,它们记录了祁连山、柴北缘和宗务隆构造带多阶段、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事件。根据侵入岩的空间展布情况、年代学时空格架和岩石成因类型,祁连山-柴北缘地区的侵入岩浆活动主要可分为3个阶段:前寒武纪(2.47 Ga~561 Ma)、早古生代—泥盆纪(517~360 Ma)、中晚二叠世—三叠纪(271~210Ma)。(1)前寒武纪花岗岩(2470~561 Ma)的形成记录了区内古老大陆的聚合、离散过程及北祁连洋的开启。(2)自前寒武纪末期洋盆打开以来,祁连山和柴北缘地区在517~359 Ma形成有大量的侵入岩类,祁连山、柴北缘和宗务隆地区自中泥盆世以来开始明显的显示出相对独立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其中,自517 Ma以后,祁连山地区形成有俯冲成因地球化学特征的花岗岩、埃达克质岩石和碱性花岗类,与区内同期火山岩一同构成弧盆系的火山-侵入岩组合;中南祁连在奥陶纪(452~444 Ma)和早志留世初(431 Ma)广泛形成的强过铝质S型碰撞成因花岗岩与晚奥陶世出现的磨拉石沉积建造,表明了祁连山碰撞造山事件发生于晚奥陶世—早泥盆世(452~431Ma)阶段;柴北缘地区可能于463 Ma左右已经开始进入碰撞-后碰撞造山阶段,略早于祁连山地区。440~425 Ma阶段,大量高Mg中性侵入岩和具有正εNd(t)、εHf(t)值同位素特征的埃达克质岩类,与430~420 Ma阶段的A型花岗岩,共同代表了中-南祁连后碰撞造山伸展作用。至泥盆纪,祁连山和柴北缘地区岩浆作用显示相对独立的构造演化进程。祁连地区该阶段侵入岩浆活动开始急剧减弱,北祁连少量形成于409~402 Ma阶段的A型花岗岩、中南祁连386 Ma的辉绿岩岩墙和老君山组山间磨拉石的出现,为祁连山在中泥盆世开始由后碰撞造山转为陆内伸展作用的地质记录;柴北缘地区在402~367 Ma折返及后续造山过程中发育有高Sr、低Y型花岗岩,且几乎同期形成有少量板块拆离成因的A型花岗岩(413~391 Ma)。晚泥盆世牦牛山组陆相砾岩-裂谷系火山岩建造,及早—中泥盆世至晚二叠世宗务隆山南缘-隆务峡、兴海-赛什塘-苦海等地断续出露的镁铁、超镁铁质岩石,可能与相对广泛的陆内裂解事件及宗务隆洋的形成、演化有关。(3)中晚二叠世—三叠纪(271~210 Ma),祁连山全区花岗岩浆活动仍较为微弱,但宗务隆构造带在中生代构成一期显著而特有的岩浆活动期。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花岗岩形成于宗务隆洋向南的俯冲环境,240~220 Ma阶段的花岗岩与西秦岭地区碰撞-后碰撞成因花岗岩显示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至215 Ma,宗务隆地区A型花岗岩的发现标志了宗务隆构造带及邻区已全部进入了陆内造山阶段,整个秦-祁整个地区主造山期已经结束。三叠纪以后(<201 Ma),祁连山和柴北缘地区几乎无侵入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柴北缘地区 宗务隆构造带 花岗岩浆作用 构造演化
下载PDF
秦祁结合部位王家岔石英闪长岩体锆石LA-ICPMS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9
3
作者 陈隽璐 李好斌 +4 位作者 王洪亮 何世平 曾佐勋 徐学义 李向民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3-431,共9页
出露于秦岭、祁连造山带结合部位的王家岔石英闪长岩体,侵入于变质基底陇山岩群之中。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石英闪长岩侵入体具有俯冲花岗岩特征。利用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测年技术,对石英闪长岩进行单颗粒锆... 出露于秦岭、祁连造山带结合部位的王家岔石英闪长岩体,侵入于变质基底陇山岩群之中。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石英闪长岩侵入体具有俯冲花岗岩特征。利用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测年技术,对石英闪长岩进行单颗粒锆石微区U-Pb同位素测定,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454.7±1.7)Ma,代表了岩石的形成年龄。这一新的成果资料,对研究秦祁结合部位早古生代构造演化、造山过程及秦、祁造山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岔石英闪长岩 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 秦祁结合部位
下载PDF
中祁连东段什川杂岩基的岩石化学特征及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40
4
作者 陈隽璐 徐学义 +4 位作者 曾佐勋 肖林 王洪亮 王宗起 肖绍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41-854,共14页
祁连造山带被托菜南山-了高山构造带及宗务隆山-贵得构造带分为北祁连、中祁连及南祁连构造带。什川岩基位于中祁连构造带东部,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组成;对二长花岗岩进行U-Pb单颗粒锆石微区LA-ICP-MS同位素测定,获得444.... 祁连造山带被托菜南山-了高山构造带及宗务隆山-贵得构造带分为北祁连、中祁连及南祁连构造带。什川岩基位于中祁连构造带东部,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组成;对二长花岗岩进行U-Pb单颗粒锆石微区LA-ICP-MS同位素测定,获得444.6Ma及414.3Ma两组加权平均年龄,前者代表岩石的形成年龄,后者代表构造热事件年龄。二长花岗岩主量元素W(SiO_2)=68.66%~80.77%,w(K_2O)/w(Na_2O)>1和A/CNK介于0.95~1.21间,总体为钾质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富集LILE元素(K、Th、Rb、Ba等),亏损HFSE元素(Ta、Nb、Y等);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多介于109.05×10^(-6)~322.66×10^(-6)),轻重稀土强烈分馏(∑LREE/∑HREE介于7.92~31.68),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具中等-强Eu负异常(δEu=0.26~0.58)。岩石矿物组合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共同表明,什川岩基为中上地壳泥砂质岩石部分熔融而成,形成温度较低,为加厚地壳拆沉熔融成因。这为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锆石LA—ICPMS定年 什川岩体 同碰撞 中祁连
下载PDF
秦岭祁连造山带接合部位基性岩墙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5
5
作者 陈隽璐 何世平 +4 位作者 王洪亮 徐学义 曾佐勋 王宗起 闫全人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5-462,共8页
基性岩墙群代表了陆壳伸展裂解事件,可为大陆再造及造山作用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提供时间约束。本文利用LA_ICPMS方法对秦祁造山带接合部位陇山岩群中首次报道的基性岩墙群进行了锆石U_Pb同位素测年,获得440Ma左右的年龄。结合区域资料,认... 基性岩墙群代表了陆壳伸展裂解事件,可为大陆再造及造山作用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提供时间约束。本文利用LA_ICPMS方法对秦祁造山带接合部位陇山岩群中首次报道的基性岩墙群进行了锆石U_Pb同位素测年,获得440Ma左右的年龄。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在中央造山带中段可能普遍存在440Ma左右的一期伸展裂解事件。这一信息对中央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祁连造山带结合部位 基性岩墙群 早古生代 LA-ICPMS
下载PDF
北秦岭西段唐藏石英闪长岩岩体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2
6
作者 陈隽璐 徐学义 +4 位作者 王洪亮 王宗起 曾佐勋 王超 李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52,共8页
在对陕西宝鸡一带进行地质大调查时,发现北秦岭造山带西段的唐藏石英闪长岩体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利用阴极发光、LA-ICPMS方法对唐藏石英闪长岩的单颗粒锆石进行了U-Pb测年,所选锆石晶体均呈长柱状,振荡环带发育,Th/U=0.33~1.10,为典... 在对陕西宝鸡一带进行地质大调查时,发现北秦岭造山带西段的唐藏石英闪长岩体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利用阴极发光、LA-ICPMS方法对唐藏石英闪长岩的单颗粒锆石进行了U-Pb测年,所选锆石晶体均呈长柱状,振荡环带发育,Th/U=0.33~1.10,为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测试的29个样品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54.0±1.7)Ma,各测点206Pb/238U表面年龄与加权平均年龄在误差范围内近于一致,因此,这一数值代表岩浆生成年龄。结合北秦岭造山带西段代表洋壳残片的关子镇、岩湾蛇绿(混杂)岩形成时代,说明早古生代古秦岭丹凤洋沿商丹带一线向北发生俯冲消减作用,(454.0±1.7)Ma可能代表俯冲消减的初始时期。研究结果为北秦岭早古生代造山作用过程、壳幔相互作用及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埃达克岩 LA—ICPMS测年 唐藏石英闪长岩体 北秦岭西段
下载PDF
北秦岭西段早古生代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21
7
作者 陈隽璐 徐学义 +4 位作者 王洪亮 王宗起 曾佐勋 李平 王超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5-484,共10页
唐藏石英闪长岩体出露于北秦岭造山带西段,侵入于丹凤群火山-沉积岩系之中,主要矿物组成为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等,形成时代为454Ma。该岩体SiO2=62.02%~64.26%;Al2O3=16.55%~17.45%,MgO=1.71%~2.0... 唐藏石英闪长岩体出露于北秦岭造山带西段,侵入于丹凤群火山-沉积岩系之中,主要矿物组成为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等,形成时代为454Ma。该岩体SiO2=62.02%~64.26%;Al2O3=16.55%~17.45%,MgO=1.71%~2.09%,Sr=(1069-1296)×10^-6(〉400×10^-6),Y=(11.6~13.81)×10^-6(〈18×10^-6),Yb=(0.96~1.14)×10^-6(〈1.9×10^-6),Sr/Y=80.98~108.19(〉40),稀土总量(∑REE=217.88×10^-6~355.07×10^-6)较高,LREE强烈富集,重稀土亏损,Eu负异常不明显(LREE/HREE=17.72~25.82;LaN/Yb74=44.56~53.85;δEu=0.82~1.0),显示出典型埃达克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点。在以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分布图中,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Th、Rb、Ba、Sr等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Ta、Nb、Y、Yb等较相邻元素相对亏损,微量元素曲线分布形式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典型地区埃达克岩分布形式一致。研究表明,该岩体Na2O=4.99%~6.91%,Na2O-2〉K2O,Mg#=0.59~0.63,A/CNK=0.82~1.01,σ=4.24~2.24,为富钠偏铝质高镁埃达克岩。唐藏埃达克岩体岩浆源于早古生代秦岭商丹洋向北俯冲消减洋壳板片的部分熔融,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地幔楔发生反应。北秦岭早古生代埃达克岩的确定为探讨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石英闪长岩体 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成因 北秦岭西段
下载PDF
西秦岭太白地区岩湾-鹦鸽咀蛇绿混杂岩的地质特征及形成时代 被引量:24
8
作者 陈隽璐 徐学义 +4 位作者 王宗起 闫全人 王洪亮 曾佐勋 李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0-509,共10页
岩湾-鹦鸽咀蛇绿混杂岩是秦岭商丹蛇绿混杂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变质基性火山岩(玄武岩)、蛇纹岩、变辉长岩、硅质岩、变复理石(云母石英片岩)等构造岩块组成。其中变基性火山岩具有N-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安山岩具有与俯冲作用密切相... 岩湾-鹦鸽咀蛇绿混杂岩是秦岭商丹蛇绿混杂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变质基性火山岩(玄武岩)、蛇纹岩、变辉长岩、硅质岩、变复理石(云母石英片岩)等构造岩块组成。其中变基性火山岩具有N-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安山岩具有与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的岛弧火山岩的性质。玄武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483Ma±13Ma,与天水关子镇和丹凤蛇绿混杂岩的时代相一致。对岩湾-鹦鸽咀蛇绿混杂岩的岩石组成和形成时代进行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商丹蛇绿混杂岩带和秦岭造山带的增生造山作用提供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湾-鹦鸽咀蛇绿混杂岩 锆石SHRIMP u—Pb测年 增生造山作用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北秦岭两河口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隽璐 王宗起 +4 位作者 徐学义 曾佐勋 王洪亮 何世平 李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43-1054,共12页
北秦岭西段新元古代两河口岩体,岩性为眼球状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含少量黑云母、角闪石及榍石,属钾质钙碱性花岗岩类;主量元素SiO_2=68.48%~72.45%,K_2O/Na_2O=1.35~2.07,为钾质;在K_2O-SiO_2关系图上投入高钾钙碱性区;A/CNK介于1.03~1... 北秦岭西段新元古代两河口岩体,岩性为眼球状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含少量黑云母、角闪石及榍石,属钾质钙碱性花岗岩类;主量元素SiO_2=68.48%~72.45%,K_2O/Na_2O=1.35~2.07,为钾质;在K_2O-SiO_2关系图上投入高钾钙碱性区;A/CNK介于1.03~1.31,总体为钾质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富集LILE元素(K、Th、Rb、Ba等),亏损HFSE元素(Ta、Nb、Y、Yb等);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126.82×10^(-6)~267.359×10^(-6)),轻重稀土强烈分馏(∑LREE/∑HREE= 5.447~8.894),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具中等程度Eu负异常(δEu=0.417~0.621)。微量、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与北秦岭东部的碰撞型德河岩体、寨根岩体及牛角山岩体一致。Pb-Sr-Nd同位素组成具低的ε_(Nd)=-3.9180~-6.0064、较高的^(87)Sr/^(86)Sr(t)=0.70760~0.71675、富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组成,模式年龄t_(DM)=1849.73~2022.79Ma,指示两河口岩体源岩特征与秦岭岩群、马衔山群相近,岩浆源区为下地壳成因。结合区域资料,认为两河口岩体形成于同碰撞末期—后碰撞初期的构造转换时期;这一认识细化了北秦岭新元古代碰撞造山过程;其所确立的汇聚碰撞时间与我国晋宁运动时限一致;为研究中国古陆块在新元古代时期汇聚时限、过程、方式及Rodinia超大陆事件在秦岭地区的响应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碰撞 新元古代 两河口岩体 北秦岭
下载PDF
东昆仑祁漫塔格山南缘黑山蛇绿岩的发现及其特征 被引量:34
10
作者 陈隽璐 黎敦朋 +6 位作者 李新林 周小康 王向利 王欣欣 戴新宇 杜少喜 高小平 《陕西地质》 2004年第2期35-46,共12页
在新疆阿牙克库木湖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于东昆仑祁漫塔格山南缘黑山新发现的蛇绿岩主要由堆晶杂岩和大洋拉斑玄武岩残片组成。其具有构造变形弱,蛇绿岩保留厚度较小的特点。拉斑玄武岩具低钾、低钛、富镁,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 在新疆阿牙克库木湖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于东昆仑祁漫塔格山南缘黑山新发现的蛇绿岩主要由堆晶杂岩和大洋拉斑玄武岩残片组成。其具有构造变形弱,蛇绿岩保留厚度较小的特点。拉斑玄武岩具低钾、低钛、富镁,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大离子亲石元素正常—弱富集、高场强元素弱—强烈富集的特征。综合研究得出黑山蛇绿岩形成于南华—奥陶纪,构造就位于志留纪—早中泥盆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东昆仑 玄武岩 大洋 区域地质调查 构造变形 奥陶纪 高场 离子 元素
下载PDF
北秦岭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火山岩成因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约束、SHRIMP年代及其意义 被引量:63
11
作者 闫全人 王宗起 +5 位作者 陈隽璐 闫臻 王涛 李秋根 姜春发 张宗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8-500,I0007-I0008,共15页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北秦岭斜峪关群基性熔岩的LREE轻度富集,(La/Yb)N=1.31~3.27,中—酸性熔岩的LREE显著富集,(La/Yb)N=4.22~26.54。草滩沟群基性火山岩LREE中度富集,(La/Yb)N=2.50~2.97,中—酸性熔岩的LREE显著富集,(La/Yb)N=4.57~1...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北秦岭斜峪关群基性熔岩的LREE轻度富集,(La/Yb)N=1.31~3.27,中—酸性熔岩的LREE显著富集,(La/Yb)N=4.22~26.54。草滩沟群基性火山岩LREE中度富集,(La/Yb)N=2.50~2.97,中—酸性熔岩的LREE显著富集,(La/Yb)N=4.57~10.15。低δEu值(0.62~1.14)暗示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火山岩初始玄武质岩浆的分离结晶程度很低、初始岩浆中斜长石分异作用很弱,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而相对N-MORB较低的高场强元素丰度,特别是明显的Ta、Nb低谷,展示了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火山岩的初始Sr比值为0.703438~0.708329,初始Nd比值为0.511948~0.512327,多集中于0.512003~0.512327间,εNd均为正值(+5.42^+12.81),表明二群火山岩主要来自富集地幔源区。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火山岩的岩浆源区为混染的富集地幔源区,是俯冲板片熔融和地壳混染的产物,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SHRIMP锆石U-Pb测年表明斜峪关群基性熔岩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472±11Ma),其中的古老捕晶锆石(1294±34Ma)表明斜峪关群火山岩的岩浆源区存在元古宙地壳混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峪关群 草滩沟群 火山岩 SHRIMP测年 地球化学 SR-ND-PB同位素 构造环境 秦岭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泥盆系形成构造环境:来自碎屑岩组成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约束 被引量:81
12
作者 闫臻 王宗起 +5 位作者 王涛 闫全人 肖文交 李继亮 韩芳林 陈隽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23-1042,共20页
秦岭造山带中分布于商丹和勉略缝合带之间的泥盆系,发育有众多Au、Ag和Pb-Zn矿床,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对于泥盆系物源和形成环境认识始终存在不同认识。砂岩碎屑组成、碎屑重矿物、地球化学成分、砾岩组成以及古水流研究表明,北秦岭是秦... 秦岭造山带中分布于商丹和勉略缝合带之间的泥盆系,发育有众多Au、Ag和Pb-Zn矿床,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对于泥盆系物源和形成环境认识始终存在不同认识。砂岩碎屑组成、碎屑重矿物、地球化学成分、砾岩组成以及古水流研究表明,北秦岭是秦岭泥盆系的主要物源区,盆地基底隆起也是泥盆系重要物源区。砂岩碎屑组成、碎屑重矿物和砾岩组成表明,泥盆系物源区曾出露有岛弧火山岩、花岗岩、变质岩及少量沉积岩、超镁铁岩。砂岩地球化学成分和砂岩碎屑模式研究表明,秦岭造山带中泥盆系主要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其碎屑沉积物来自多种构造环境中的岩石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泥盆系 碎屑组成 重矿物 地球化学成分 源区 构造环境
下载PDF
新疆北部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91
13
作者 徐学义 李荣社 +5 位作者 陈隽璐 马中平 李智佩 王洪亮 白建科 唐卓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21-1534,共14页
最近的地质调查和研究资料揭示,新疆北部古生代存在"三块两带"的构造格局,并经历了复杂的洋陆转换过程。地质、地球物理和碎屑锆石年龄结果显示,准噶尔盆地南部应存在一个至少发育前震旦系的古老陆块;初步认为东准噶尔北自额... 最近的地质调查和研究资料揭示,新疆北部古生代存在"三块两带"的构造格局,并经历了复杂的洋陆转换过程。地质、地球物理和碎屑锆石年龄结果显示,准噶尔盆地南部应存在一个至少发育前震旦系的古老陆块;初步认为东准噶尔北自额尔齐斯构造带东南的玛依鄂博地区至南部的卡拉麦里构造带南界,整体为一增生杂岩体,西准噶尔自额尔齐斯构造带南缘至谢米斯台南缘亦为一增生杂岩体。提出新疆北部加里东运动表现为准噶尔-吐哈陆块、中天山陆块群、伊犁地块等拼合形成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一部分。从新疆北部泥盆系建造组合和沉积环境演变视角,探讨了早古生代形成的哈萨克板块北部洋盆从早泥盆世开始,至晚泥盆世拼合,洋盆经历了逐渐变浅直至消亡的演化过程。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提出南天山为一巨大的增生杂岩体,代表了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最后增生拼合的位置,亦是古亚洲洋在中国境内最后闭合的位置,闭合的时限为早石炭末期。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三块两带"基本框架:即在统一哈萨克斯坦板块形成后,自北而南依次存在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及其间的准噶尔洋盆和南天山洋盆。晚泥盆世哈萨克斯坦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完成增生拼贴;早石炭世末,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联合板块完成增生拼贴,古亚洲洋结束洋陆转换;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新疆北部进入后碰撞伸展至大陆裂谷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构造演化 三块两带构造格局 新疆北部 古亚洲洋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秦岭岩群中两类斜长角闪岩的性质和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14
作者 闫全人 王宗起 +4 位作者 闫臻 陈隽璐 向忠金 王涛 张宏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177-2194,共18页
在北秦岭造山带核部秦岭岩群内发育两类不同产状的斜长角闪岩。一类与秦岭岩群中的大理岩紧密共生,呈规模较大的似层状或较小块体产于大理岩内,另一类则呈密集岩墙群型式侵入于秦岭岩群南段二云母石英片岩中。不同的产出状态表明两类斜... 在北秦岭造山带核部秦岭岩群内发育两类不同产状的斜长角闪岩。一类与秦岭岩群中的大理岩紧密共生,呈规模较大的似层状或较小块体产于大理岩内,另一类则呈密集岩墙群型式侵入于秦岭岩群南段二云母石英片岩中。不同的产出状态表明两类斜长角闪岩的成因和时代存在显著差异,也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意义。地球化学上,两类不同产状的斜长角闪岩的原岩皆为玄武岩质的。侵入秦岭岩群二云母石英片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墙群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SHRIMP锆石U-Pb测年揭示该类斜长角闪岩形成于晚奥陶世(449±11Ma),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其岩浆源区为亏损地幔源区,^(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显示该类斜长角闪岩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石炭纪末期(301.3±6.4Ma)。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与秦岭岩群大理岩共生的似层状或块状斜长角闪岩的形成环境与侵入云母石英片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墙群的存在显著差异,其形成于洋岛(OIB)或海山环境。^(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显示该类斜长角闪岩于晚二叠世(258.1±5.7Ma)发生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不同性质、形成和变质时代、相似的变质作用等特点表明,秦岭岩群中的两类角闪岩分属不同性质的构造块体,秦岭岩群高级变地质地体可能是一个构造拼合地体。斜长角闪岩岩墙为晚奥陶世(449±11Ma)侵入秦岭岩群云英片岩中的基性岩墙群,是北秦岭晚加里东期后造山期热收缩而致的地壳伸展或岩圈拆离减薄的产物。与秦岭岩群大理岩共生的斜长角闪岩则可能是洋隆体的基性喷出岩+碳酸盐岩帽组合,是中二叠世(312~260Ma)期间构造移置而来的外来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岩群 斜长角闪岩 性质 时代 地质意义 two 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岩墙群 大理岩 SR-ND同位素 年代学研究 thermal contraction 显著差异 晚奥陶世 片岩 构造 地球化学 tectonic setting results 云母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花岗质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65
15
作者 徐学义 陈隽璐 +2 位作者 高婷 李平 李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1-389,共19页
西秦岭北部江里沟、阿夷山、德乌鲁、温泉和中川5个花岗质岩体岩石学、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体的岩性主体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系列,少数为钙碱系列;形成时代为264-216Ma。江里沟、阿夷... 西秦岭北部江里沟、阿夷山、德乌鲁、温泉和中川5个花岗质岩体岩石学、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体的岩性主体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系列,少数为钙碱系列;形成时代为264-216Ma。江里沟、阿夷山和中川岩体属弱过铝质花岗岩(ACNK〉1.05),温泉岩体和德乌鲁岩体属准铝和弱过铝质花岗岩(ACNK=0.95-1.05);花岗岩具有埃达克岩(Sr〉400×10^-6,Yb〈2×10^-6)或喜马拉雅型花岗岩(Sr〈400×10^-6,Yb〉2×10^-6)的地球化学特征,或两者兼而有之。花岗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源岩最有可能是古老的玄武质岩石。西秦岭北部存在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说明三叠纪时期存在陆陆碰撞或陆陆俯冲导致的地壳加厚,加厚的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以及部分熔融发生深度的不同,形成本区具有埃达克或喜马拉雅型地球化学特点的花岗岩侵入体。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对寻找金铜矿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侵入体 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演化 西秦岭
下载PDF
中祁连东段兴隆山群基性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岩石成因研究 被引量:47
16
作者 徐学义 王洪亮 +3 位作者 陈隽璐 何世平 武鹏 高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7-840,共14页
兴隆山群主体为一套浅变质、变形较强的碎屑岩与基性火山岩建造组合,可分为下、中、上三个组。岩石学、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下组基性熔岩为玄武岩或玄武安山岩,SiO_2含量高(50.97%~54.70%),TiO_2含量小于1%(0.74%~0.7... 兴隆山群主体为一套浅变质、变形较强的碎屑岩与基性火山岩建造组合,可分为下、中、上三个组。岩石学、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下组基性熔岩为玄武岩或玄武安山岩,SiO_2含量高(50.97%~54.70%),TiO_2含量小于1%(0.74%~0.75%),MgO含量较低(3.76%~4.20%);稀土总量高,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配型式显示出岛弧火山岩或受地壳混染的大陆玄武岩特有的Nb-Ta和Ti负异常。中、上组基性火山熔岩为细碧玢岩或细碧岩,SiO_2含量较低(45.71%~49.58%),TiO_2含量多大于1%,MgO含量较高(5.75%~9.88%);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配型式为平坦型。兴隆山群基性火山岩均为亚碱性拉斑系列火山岩,源岩浆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plag+cpx[±ol]的分离结晶作用。下组基性熔岩形成于大陆板内拉伸环境,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较强的地壳混染作用;中、上组基性熔岩形成于拉张较为强烈的构造环境,具N-MORB型地球化学特征,代表洋壳的出现。上组基性熔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最新的岩浆锆石年龄为713±53Ma,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断兴隆山群形成年龄极有可能为新元古代。具明显岩浆结晶特征的锆石年龄构成1.0~1.2Ga的最大峰值,可能是与Rodinia超大陆形成有关的岩浆事件在该地区的响应。兴隆山群提供了Rodinia超大陆形成后一段不完整的由大陆伸展至洋壳发育阶段的地质历史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群基性火山岩 锆石U—Ph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中祁连东段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被引量:232
17
作者 王宗起 闫全人 +9 位作者 闫臻 王涛 姜春发 高联达 李秋根 陈隽璐 张英利 刘平 谢春林 向忠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27-1546,共20页
根据近年来的地层、沉积、岩浆-火山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新进展,结合前人的成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将秦岭造山带分为13个主要构造单元:①华北南缘陆坡带,包括第一层序的青白口系大庄组、震旦系罗圈组和寒武系... 根据近年来的地层、沉积、岩浆-火山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新进展,结合前人的成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将秦岭造山带分为13个主要构造单元:①华北南缘陆坡带,包括第一层序的青白口系大庄组、震旦系罗圈组和寒武系,与之对应的豫西栾川群;第二层序的奥陶纪陶湾群;②北秦岭弧后杂岩带,以宽坪群和部分二郎坪群中的基性火山岩与碳酸盐岩的构造块体与变质的古生代深海碎屑岩混杂为特征;③秦岭岛弧杂岩带,由丹凤群不同的古洋隆块体、富水幔源岛弧基性岩浆杂岩、云架山群、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的岛弧钙碱性岩浆岩和火山岩及深海沉积物及秦岭群弧基底杂岩等构成,时间跨度为奥陶纪-石炭纪;④秦岭弧前盆地系,泥盆系及其它晚古生代地层是其主要充填物,同沉积断裂控制了一系列的次级盆地;⑤秦岭增生混杂带,由泥、砂岩组成的基质和基性、超基性岩、火山岩、灰岩、硅质岩等岩块构成,最终形成于二叠纪末-三叠纪初;⑥南秦岭岛弧杂岩带,碧口群的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和岩浆岩组成,称碧口弧;由三花石群的中基性火山岩以及西乡群的中酸性火山岩共同构成,称西乡弧;由耀岭河群和郧西群中基性熔岩和中酸性火山岩组成,称安康弧;⑦南秦岭弧前盆地系,碧口弧前盆地充填物是以碎屑岩为主的横丹群和关家沟群;西乡弧前沉积主要由三花岩群包括王家坝组砂岩以及由泥岩、砂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变质而成的片岩、片麻岩和石英岩组成。安康弧前盆地具有明显的深海扇沉积特征梅子垭群和大贵坪组;⑧南秦岭弧后盆地系,包括后龙门山的茂县群和上古生界及三叠系,大巴山的洞河群和部分耀岭河群的火山岩;⑨南秦岭弧后陆坡带,只保留大巴山弧后陆缘,是高川—毛坝以南的下古生界;⑩南秦岭前陆褶冲带,包括龙门山北段、米仓山和大巴山前陆褶冲带。三带形成于印支—燕山期,但构造线不同,且在出现的时间上,由西到东由早到晚;11○三叠纪残余海盆;○12中-新生代走滑拉分和断陷盆地;1○3基底断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相
下载PDF
早古生代北秦岭—北祁连结合部构造格局的地层及构造岩浆事件约束 被引量:71
18
作者 徐学义 何世平 +3 位作者 王洪亮 张二朋 陈隽璐 孙吉明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21,共21页
通过对位于华北、北秦岭、北祁连交界部位的武威—贺兰山—礼泉地区奥陶纪地层格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认为奥陶纪时,北祁连洋、北秦岭洋和华北西南海盆相通。早—中奥陶世,自鄂尔多斯碳酸盐台地—鄂尔多斯西南缘—北祁连走廊台地边缘—... 通过对位于华北、北秦岭、北祁连交界部位的武威—贺兰山—礼泉地区奥陶纪地层格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认为奥陶纪时,北祁连洋、北秦岭洋和华北西南海盆相通。早—中奥陶世,自鄂尔多斯碳酸盐台地—鄂尔多斯西南缘—北祁连走廊台地边缘—北祁连火山沉积盆地,存在一个基本连续,由陆缘相至盆地相的沉积格架。对构造岩浆事件的对比研究表明,北秦岭西段的关子镇蛇绿岩中的火山岩具N-MORB特点,武山高家河蛇绿岩中火山岩具E-MORB特征,它们均形成于洋中脊环境,是早古生代商丹洋盆西延的证据。对北祁连东端的早古生代地质体初步确认有:具有N-MORB特征的赤沙火山岩系;形成于弧后环境的红土堡基性火山岩系和形成于岛弧环境的陈家河酸性火山岩系,显示了北祁连东端保存有早古生代洋盆及俯冲构造演化的地质记录。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揭示北秦岭西端和北祁连东端均发育450~391Ma俯冲碰撞型花岗质岩浆侵入事件及408~415Ma碰撞变质事件,表明北秦岭和北祁连经历了相似的洋陆转化过程。因此,北秦岭和北祁连造山带在新元古代末—早古生代可能为同一洋盆演化的产物,经历了大体相当的构造-热事件的改造,两者可能在统一的构造动力学机制下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大体相当的古构造格局。对比研究认为,东秦岭商丹断裂带向西可能与武山-唐藏断裂带相对应;北秦岭的二郎坪群向西可能与北祁连的葫芦河群相对应;北秦岭的秦岭群可能与北祁连的陇山群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局 地层格架对比 构造岩浆事件约束 早古生代 北秦岭-北祁连给合部
下载PDF
秦岭勉略构造混杂带康县——勉县段蛇绿岩块—铁镁质岩块的SHRIMP年代及其意义 被引量:88
19
作者 闫全人 王宗起 +3 位作者 闫臻 向忠金 陈隽璐 王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55-764,共10页
本文对秦岭勉略(勉县—略阳)构造混杂带康县—勉县段的铁镁质岩块或蛇绿岩块进行了系统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测年结果表明,勉略构造混杂带康县—勉县段铁镁质岩块的形成时代为841±16-812±11Ma,蛇绿混杂岩中的辉... 本文对秦岭勉略(勉县—略阳)构造混杂带康县—勉县段的铁镁质岩块或蛇绿岩块进行了系统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测年结果表明,勉略构造混杂带康县—勉县段铁镁质岩块的形成时代为841±16-812±11Ma,蛇绿混杂岩中的辉长岩和辉绿岩块的形成时代为827±14-808±10Ma。从西向东,勉略构造混杂带不同地段蛇绿岩块或铁镁质岩块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在误差范围内相同,表明勉略混杂岩带中的蛇绿岩块所代表的是新元古代古洋壳残片。中部三岔子斜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923Ma±13)大于其他铁镁质岩块和蛇绿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年龄 新元古代大洋 勉略构造混杂带 秦岭
下载PDF
中祁连马衔山岩群内基性岩墙群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6
20
作者 何世平 王洪亮 +4 位作者 陈隽璐 徐学义 张宏飞 任光明 余吉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45,共11页
马衔山岩群变质基底岩系中发现大量基性岩墙,作为中祁连造山带东部一次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的标志.根据地质-岩石学特征,将马衔山岩群中的基性岩墙分为两期.利用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方法,分别对两期基性岩墙进行单颗粒锆石... 马衔山岩群变质基底岩系中发现大量基性岩墙,作为中祁连造山带东部一次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的标志.根据地质-岩石学特征,将马衔山岩群中的基性岩墙分为两期.利用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方法,分别对两期基性岩墙进行单颗粒锆石微区U-Pb同位素测定,并应用CL图像对所测锆石进行了成因研究.获得早期变辉长岩墙的侵入年龄为(441.1±1.4)Ma(早志留世早期),主变质期年龄为(414.3±1.2)Ma(早泥盆世早期);晚期辉绿(玢)岩墙群的侵入年龄为(434±1.0)Ma(早志留世晚期),并保留有曾遭受马衔山岩群混染的信息(捕获锆石的207Pb/206Pb表面年龄为(2325±3)Ma~(2573±6)Ma),以及遭受了加里东晚期构造-热事件的改造的信息(206Pb/238U表面年龄为(400±2)Ma~(429±2)Ma).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认为马衔山岩群中的两期基性岩墙群形成于祁连地区由俯冲造山向碰撞造山的转换时期,代表了中祁连地块在区域上遭受北东-南西向强烈挤压的过程中派生北西-南东向扩张作用的地质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衔山岩群 基性岩墙群 锆石 La—ICP-MS U-PB定年 志留纪 扩张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