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栽培稻5种不同生态类型与籼粳间的杂种F1育性研究
1
作者 王杰 周家武 +8 位作者 李静 杨莺 浦秋红 吕永刚 邓先能 黄望启 王敏 张玉 陶大云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1-759,共9页
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亚洲栽培稻种内不同生态类型材料与籼、粳亚种杂交育性,对19份包含亚洲栽培稻种内5种不同生态类型品种与云南温带粳品种滇粳优1号及国际水稻所选育的籼稻品种IR64的杂种F1育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亚洲栽培稻不同类型中,... 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亚洲栽培稻种内不同生态类型材料与籼、粳亚种杂交育性,对19份包含亚洲栽培稻种内5种不同生态类型品种与云南温带粳品种滇粳优1号及国际水稻所选育的籼稻品种IR64的杂种F1育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亚洲栽培稻不同类型中,温带粳与籼亚种间普遍存在杂种不育,温带粳与热带粳间、籼籼部分组合也存在杂种不育,Aus类型与籼、粳亚种的杂种不育程度与品种相关.研究结果为系统研究亚洲栽培稻不同生态类型与籼、粳间杂种不育奠定了基础,为认识亚洲栽培稻的分化提供证据,并为利用亚洲栽培稻种内丰富的遗传变异来培育新品种、新组合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生态类型 杂种不育
下载PDF
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种育性遗传及其基因定位 被引量:5
2
作者 陶大云 徐鹏 +4 位作者 李静 杨友琼 周家武 胡凤益 Monty P.JONES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5,共5页
用粳型亚洲栽培稻品种 WAB56- 1 0 4与来自种间回交组合 WAB56- 1 0 4 /CG1 4∥ WAB56- 1 0 4 ///WAB56- 1 0 4的3个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交、回交 ,对 3个 BC1F1群体的花粉及小穗育性遗传研究表明 ,育性遗传符合单位点孢子体 -配子... 用粳型亚洲栽培稻品种 WAB56- 1 0 4与来自种间回交组合 WAB56- 1 0 4 /CG1 4∥ WAB56- 1 0 4 ///WAB56- 1 0 4的3个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交、回交 ,对 3个 BC1F1群体的花粉及小穗育性遗传研究表明 ,育性遗传符合单位点孢子体 -配子体互作模型 ,来自非洲栽培稻的不育基因在与相同位点的亚洲栽培稻等位基因互作时 ,导致携带亚洲栽培稻等位基因的雌雄配子败育 ,而形成花粉及小穗的半不育 ,但本研究的 3个组合中 ,并未导致所有携带亚洲栽培稻等位基因的雌配子完全败育 ,其作用介于配子消除与花粉灭杀之间。用微卫星标记对这 3个群体的育性基因定位表明 ,它们都位于第 6染色体短臂末端 ,但 WAB450 - 2、WAB450 - 8携带的不育位点与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 RM1 90、RM1 33共分离 ,且很可能与 S1等位 ,而WAB450 - 7的不育基因则与位于相邻区间的 RM2 53呈松散连锁 ,可能与 WAB450 - 2、WAB45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等基因系 育性遗传 亚洲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 种间杂种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种育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陶大云 徐鹏 +4 位作者 胡凤益 杨友琼 李静 周家武 MontyP.JONES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6-110,共5页
为了研究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 ,以亚洲栽培稻品种 WAB5 6 - 10 4为测验种与来自种间回交组合 WAB5 6 - 10 4 / CG14 / / WAB5 6 - 10 4 / / / WAB5 6 - 10 4的 14个种间近等基因系测交 ,对亲本及杂种的花粉及... 为了研究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 ,以亚洲栽培稻品种 WAB5 6 - 10 4为测验种与来自种间回交组合 WAB5 6 - 10 4 / CG14 / / WAB5 6 - 10 4 / / / WAB5 6 - 10 4的 14个种间近等基因系测交 ,对亲本及杂种的花粉及小穗育性研究表明 ,这 14个近等基因系带有来自非洲栽培稻品种 CG14的 3个互不等位的配子消除位点和 2个互不等位的花粉不育基因位点 ,其中至少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等基因系 亚洲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 种间杂种 杂种不育性 配子淘汰子 花粉灭杀子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光呼吸测定叶室 被引量:1
4
作者 陶大云 娄义龙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89年第3期43-45,共3页
光呼吸是植物的一种重要生理现象。运用气流法测定植物的光呼吸,需要配备的一个重要装置就是叶室。用于测定光呼吸的叶室必须密闭严格,不能漏气。否则,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 光呼吸 生理现象 叶室 气流法 结构 性能 制作方法
下载PDF
粳稻光呼吸速率的遗传及光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陶大云 马达鹏 刘振业 《贵州农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1-11,共11页
研究表明,贵州高原粳稻或矮秆粳稻均存在极显著的品种间光呼吸速率(Pr)、净光合速率(Pn)差异,而Pr/(Pn+Pr)比值的类型内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矮秆粳稻的Pr/(Pn+Pr比值却显著高于高原粳。三个光合生理性状在F_1代均有杂种优势存在,优势强弱... 研究表明,贵州高原粳稻或矮秆粳稻均存在极显著的品种间光呼吸速率(Pr)、净光合速率(Pn)差异,而Pr/(Pn+Pr)比值的类型内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矮秆粳稻的Pr/(Pn+Pr比值却显著高于高原粳。三个光合生理性状在F_1代均有杂种优势存在,优势强弱因组合而异。它们都是由多基因控制或多基因与主基因共同控制的数量性状。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Pr的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X显性互作效应是极显著的。而Pn的遗传用m、(d)、(h)三种基因效应已足够解释其遗传控制系统的性质,加性及显性效应是显著或极显著的。在品种及不同组合F_2代群体内Pr与Pn的相关都是显著或极显著的。Pr/(Pn+Pr)比值在F_2代有遗传变异出现,在一些组合中有低Pr和高Pn的个体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光呼吸速率 净光合速率 遗传
下载PDF
贵州高原粳稻利用中一些性状的遗传分析 Ⅲ.抽穗期遗传变异初步研究
6
作者 陶大云 马达鹏 娄义龙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0年第6期7-12,共6页
1987年于贵阳用贵州高原粳与中矮秆粳稻间的17个组合F_1代及7个组合F_2代的研究表明,F_1代抽穗期有中间倾早或超早亲的遗传趋势,在F_2代,抽穗期变异相当大,各组合均有超亲分离现象,表现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但抽型期遗传力及遗传进度... 1987年于贵阳用贵州高原粳与中矮秆粳稻间的17个组合F_1代及7个组合F_2代的研究表明,F_1代抽穗期有中间倾早或超早亲的遗传趋势,在F_2代,抽穗期变异相当大,各组合均有超亲分离现象,表现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但抽型期遗传力及遗传进度均达很高水准;双亲平均值和F_1、F_2代抽穗期的回归、相关均显著;表现型变异系数和基因型变异系数相近。试验结果说明,抽穗期的变异主要是遗传控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性状 遗传分析 抽穗期 变异
下载PDF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农业技术采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滇西南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为例 被引量:28
7
作者 陈玉萍 吴海涛 +6 位作者 陶大云 Sushil Pandey 徐鹏 胡凤益 丁士军 王怀豫 冯璐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3667-3676,共10页
【目的】考察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方法】为解决传统方法分析农业技术效应时农户技术采用"自选择"而带来的因果干涉问题,引入非参数的倾向得分匹配法,利用滇西南山区8县16村2000... 【目的】考察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方法】为解决传统方法分析农业技术效应时农户技术采用"自选择"而带来的因果干涉问题,引入非参数的倾向得分匹配法,利用滇西南山区8县16村2000年、2002年和2004年473个农户调查数据,评估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对山区农户收入的效应。【结果】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改良陆稻技术采用户的收入在2000年、2002年和2004年分别是非采用情况下的1.49、1.34和1.23倍。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上3个年份中技术采用户的收入分别是非采用户的1.79、1.49和1.27倍。【结论】改良陆稻技术的采用对农户的收入提高具有稳健的正向效应。在考察的年份里,技术采用的效应呈现递减趋势。与倾向得分匹配法相比,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会高估技术采用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应评估 倾向得分匹配法 农业技术采用 农户收入
下载PDF
核代换群体和系选品种在水稻耐冷性近等基因系研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曾亚文 申时全 +3 位作者 陶大云 胡凤益 陈于敏 沈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33-537,共5页
关键词 水稻 耐冷性 近等基因系 核代换群体 系选品种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关于水稻理想株形的探讨
9
作者 陶大云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1990年第2期7-13,共7页
水稻理想株形应具有的三个基本条件是:(1)抗倒伏性强;(2)最适叶面积指数高;(3)单位面积实粒数多。三者的关系是:最适叶面积指数高是基础,单位面积实粒数多是目的,不倒伏是保证。并认为理想株形育种,理想株形栽培中应研究稻株的根、茎、... 水稻理想株形应具有的三个基本条件是:(1)抗倒伏性强;(2)最适叶面积指数高;(3)单位面积实粒数多。三者的关系是:最适叶面积指数高是基础,单位面积实粒数多是目的,不倒伏是保证。并认为理想株形育种,理想株形栽培中应研究稻株的根、茎、蘖、叶、穗的形态与机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总体配置。理想型个体构成的动态群体应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生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而达到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形态 群体
下载PDF
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抗稗草作用研究初报 被引量:14
10
作者 余柳青 徐正浩 +1 位作者 郭怡卿 陶大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8-290,共3页
盆栽试验测定了 2 2份野生稻和 9份非洲栽培稻对无芒稗的抑制效果。发现野生稻 DY- 12和 DY- 16存在显著的抗性作用 ,它们对无芒稗的苗数抑制率分别达到 4 6 .1%和 4 7.0 % ,对无芒稗植株鲜重抑制率分别达到 6 6 .8%和 72 .3%。非洲栽培... 盆栽试验测定了 2 2份野生稻和 9份非洲栽培稻对无芒稗的抑制效果。发现野生稻 DY- 12和 DY- 16存在显著的抗性作用 ,它们对无芒稗的苗数抑制率分别达到 4 6 .1%和 4 7.0 % ,对无芒稗植株鲜重抑制率分别达到 6 6 .8%和 72 .3%。非洲栽培稻 FZ- 2 4也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无芒稗效果 ,无芒稗苗数抑制率和植株鲜重抑制率分别达到 4 1.7%和 6 5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非洲栽培稻 抗稗草作用 无芒稗 抗杂草作用
下载PDF
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抗稗草种质资源筛选和评价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付斗 郭怡卿 +1 位作者 余柳青 陶大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140-1144,共5页
以盆栽试验对 2 0份野生稻和 5份非洲栽培稻材料的稗草出苗率、距离稻株不同范围播种的稗草株高和干重的抑制效果进行评价 ,并通过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 ,将其划分为 6类。再以稻叶水提液培养稗草 ,依其发芽抑制率、芽长抑制率、根长抑制... 以盆栽试验对 2 0份野生稻和 5份非洲栽培稻材料的稗草出苗率、距离稻株不同范围播种的稗草株高和干重的抑制效果进行评价 ,并通过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 ,将其划分为 6类。再以稻叶水提液培养稗草 ,依其发芽抑制率、芽长抑制率、根长抑制率和发芽指数 ,再次聚类并划分为 5类。盆栽和浸提液试验中效果均好的 3份野生稻S3 7、S6 8、S72和 1份非洲栽培稻Y1 1 0 0 2确定为具有化感作用潜力的资源 ;盆栽试验效果好 ,但浸提液生物活性差的 2份 (S1 1 3、Y1 1 0 0 4 )确定为竞争作用强的资源 ;盆栽和水提液试验均表现较差的 5份野生稻材料 (S4 3、S4 7、S4 0、S73、S1 1 1 )和 2份非洲栽培稻(Y1 1 0 0 5、Y1 1 0 0 1 )为非抗性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稗草 抗性 评价
下载PDF
关于加强云南稻作育种技术创新的思考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家武 陶大云 +3 位作者 胡凤益 李静 徐鹏 邓先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B05期317-321,共5页
在参考和分析国内外稻作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云南省稻作育种技术革新思路: (1)利用多样性的遗传资源(包括国内外亚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野生稻),拓宽遗传背景,扩大遗传变异是稻作育种的基础和核心。 (2)新技术(包括胚挽救、花药培... 在参考和分析国内外稻作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云南省稻作育种技术革新思路: (1)利用多样性的遗传资源(包括国内外亚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野生稻),拓宽遗传背景,扩大遗传变异是稻作育种的基础和核心。 (2)新技术(包括胚挽救、花药培养、轮回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应用是提高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 (3)利用野生稻中极强的再生性选育再生能力强的品种,扩大复种指数是在有效土地面积上增加粮食总产量的有效途径。结合云南省中、低海拔稻区热量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情况,应加强对再生稻的研究,培育再生性强的品种,以提高总产量。(4)增强品种抗逆能力,提高稳产性,大大提高边远山区陆稻、雷响田的产量,是全省稻谷平衡增产的保证。(5)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育种思路和技术,是提高云南省稻作育种水平的有效方式。 (6)由于云南的普通稻米生产在面积和产量、成本和价格在全国均无竞争优势,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稻作生产的总体目标应以满足本地群众特别是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消费需求为主要任务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米饭食用口味多样性、稻米产品多样化的情况,加强适合云南食用习惯稻米(包括优质粳米、软米、糯米、米线米、饵丝饵块米、卷粉米等)的研究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技术创新 遗传资源 再生性 抗逆性 水稻 育种
下载PDF
栽培稻种间杂交改良云南粳稻品种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鹏 陶大云 +3 位作者 胡凤益 周家武 李静 邓先能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6,共6页
为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以丰富云南粳稻的遗传基础以达到培育高产、抗病、抗逆云南粳稻品种的目的,利用179个非洲栽培稻品种作母本与6个云南粳稻杂交,并用相应父本回交后形成F1、BC1F1、BC2F1、BC2F2群体,同时对滇粳优1号作轮回亲... 为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以丰富云南粳稻的遗传基础以达到培育高产、抗病、抗逆云南粳稻品种的目的,利用179个非洲栽培稻品种作母本与6个云南粳稻杂交,并用相应父本回交后形成F1、BC1F1、BC2F1、BC2F2群体,同时对滇粳优1号作轮回亲本的组合在BC2F1中每组合随机用5~10株回交至BC3F1.研究表明,F1及BC1F1的自交结实率为0,种间杂种不育是非洲栽培稻与亚洲栽培稻种间杂交最主要的生殖障碍;但回交至BC2F1自交结实率即达到7.9%,BC3F1的平均结实率为14.6%,在BC2F1选结实率在10%以上的植株自交1次,BC2F2的结实率即为42.8%,变幅15%~80%;表明杂种不育模式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不育'.在BC2F2群体中,10.7%的组合的综合表现优于轮回亲本.大规模育种实践表明,通过两次回交,再自交2~3代,种间杂种不育的障碍基本可得到克服,并可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 种间杂交 育种 云南粳稻 小穗育性
下载PDF
水氮互作下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与田间抑草效果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付斗 徐高峰 +3 位作者 李天林 陶大云 徐鹏 张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0-176,共7页
以化感抗稗草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非化感栽培稻RD23以及它们的F1代(RD23×O.longis-taminata)为材料,采用实验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调查相结合方法,研究水肥对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的影响和探讨对野生稻化感作用及其田间... 以化感抗稗草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非化感栽培稻RD23以及它们的F1代(RD23×O.longis-taminata)为材料,采用实验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调查相结合方法,研究水肥对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的影响和探讨对野生稻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作用的互作关系。在移栽后20~50 d内设淹水、2种形式的干湿交替和旱种等4种田间管理方式,对每种水分管理方式分别设3个施氮(尿素)水平处理。野生稻叶片的水提液,检测了对稗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在干旱与不施氮水平下最强,对稗草根长与干重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9.3%和74.6%,但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与淹水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田间则以干湿交替条件下控制稗草效果最好,旱种管理后进行灌水能显著提高野生稻控制稗草的效果。水分与氮互作效应对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效果极显著,对F1代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效果也达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雄野生稻 水氮互作 化感作用 抑制杂草
下载PDF
稻属和假稻属植物外稃表面乳突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文绪 王荔军 +3 位作者 张福锁 陶大云 胡凤益 王运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7-280,共4页
用扫描电镜对稻属植物 2 1个种和假稻属植物 2个种的外稃表面乳突作了观察。根据乳突的形态特征 ,将乳突分为 6类 ,即双峰乳突、多向双峰乳突、瘤峰乳突、四峰乳突、凹痕乳突和假稻属的嵌硅双峰乳突。根据双峰距、垭深、距 /深比和峰角... 用扫描电镜对稻属植物 2 1个种和假稻属植物 2个种的外稃表面乳突作了观察。根据乳突的形态特征 ,将乳突分为 6类 ,即双峰乳突、多向双峰乳突、瘤峰乳突、四峰乳突、凹痕乳突和假稻属的嵌硅双峰乳突。根据双峰距、垭深、距 /深比和峰角度等性状 ,将双峰乳突分为锐型和钝型的两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属 假稻属植物 外稃表面乳突结构
下载PDF
栽培稻种间杂种营养优势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胡凤益 陶大云 +3 位作者 杨友琼 徐鹏 李静 周家武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6-150,共5页
为了研究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 ,用 13个亚洲栽培稻品种 (9个籼稻 ,4个粳稻 )和 13个非洲栽培稻品种形成7个处理 :I,籼稻亲本 9个品种 ;II,粳稻亲本 4个品种 ;III,非洲栽培稻亲本 13个品种 ;IV ,籼稻 /非洲栽培稻杂种 95个组合 ;V ,粳... 为了研究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 ,用 13个亚洲栽培稻品种 (9个籼稻 ,4个粳稻 )和 13个非洲栽培稻品种形成7个处理 :I,籼稻亲本 9个品种 ;II,粳稻亲本 4个品种 ;III,非洲栽培稻亲本 13个品种 ;IV ,籼稻 /非洲栽培稻杂种 95个组合 ;V ,粳稻 /非洲栽培稻 4 1个组合 ;VI,籼 /粳亚种间杂种 39个组合 ;VII,非洲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种 11个组合 ;于 2 0 0 0年早稻在海南三亚对分蘖期、抽穗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进行研究表明 ,籼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上有显著的超亲优势 ,也有强于籼粳亚种间杂种的竞争优势 ,粳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及抽穗期单株干重上都有显著的超亲优势 ,但与籼粳亚种间杂交种相比 ,竞争优势不明显。同时发现 ,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交种也有很强的超亲优势。这些结果表明 ,籼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种可比籼粳亚种间杂交种显著提高分蘖期的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栽培稻 亚洲栽培稻 籼稻 粳稻 种间杂交 杂种优势
下载PDF
陆稻主要经济性状配合力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桂芬 陶大云 +1 位作者 胡凤益 杨江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7-82,共6页
为有效改良云南陆稻,选用国外半矮秆陆稻良种与云南高秆陆稻配成7×7不完全双列杂交作配合力、遗传力分析。配合力与材料有关,一般配合力(GCA)国外陆稻优于云南陆稻。国外陆稻着重选择有效穗数、结实率,云南陆稻重点选穗粒数... 为有效改良云南陆稻,选用国外半矮秆陆稻良种与云南高秆陆稻配成7×7不完全双列杂交作配合力、遗传力分析。配合力与材料有关,一般配合力(GCA)国外陆稻优于云南陆稻。国外陆稻着重选择有效穗数、结实率,云南陆稻重点选穗粒数。两类品种的特殊配合力(SCA)仅有效穗数、抽穗期、穗粒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用国外陆稻改良云南陆稻行之有效并得到育种实践证明;总结出低世代重点选株高、抽穗期和组合,高世代选有效穗数、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单株的复交、常规育种策略。同时对所用亲本作具体评价,选出一般配合力较好的亲本IRAT216、Tos2300、IRAT104和勐旺谷。就GCA、SCA对不同育种途径的作用、水陆交改良云南陆稻有效穗数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双列杂交 陆稻
下载PDF
水陆稻不同生育期干旱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邓先能 周家武 +3 位作者 徐鹏 胡凤益 李静 陶大云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7-102,共6页
选用3个水稻品种和2个陆稻品种,在正常水分管理、分蘖期及抽穗期水分胁迫下调查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来评价各个材料对水分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水稻和陆稻在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条件下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产,但陆稻品种较水稻品种... 选用3个水稻品种和2个陆稻品种,在正常水分管理、分蘖期及抽穗期水分胁迫下调查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来评价各个材料对水分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水稻和陆稻在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条件下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产,但陆稻品种较水稻品种更能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保持高产、稳产,说明通过水稻品种改良以提高水稻品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高产性、稳产性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陆稻 水分胁迫 高产 稳产
原文传递
野生稻化感抗(耐)稗草种质资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怡卿 张付斗 +1 位作者 陶大云 余柳青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295-298,共4页
采用盆栽筛选与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比较了亚洲栽培稻(Oryzasativa)近源种中尼瓦拉野生稻(O.nivara)、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短舌野生稻(O.barthii)和长雄野生稻(O.longistaminata)5个种120份单株材料对稗... 采用盆栽筛选与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比较了亚洲栽培稻(Oryzasativa)近源种中尼瓦拉野生稻(O.nivara)、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短舌野生稻(O.barthii)和长雄野生稻(O.longistaminata)5个种120份单株材料对稗草的异株克生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拔节期较返青期有较强抑制作用;长雄野生稻(S37)对稗草发芽、株高具有抑制作用;短舌野生稻(S46)及普通野生稻(S72)对稗草的影响为距离稻株越近,对稗草的株高与干重抑制越大;野生稻的分蘖力与抑草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稗草 抗(耐)草作用
下载PDF
水、陆稻杂种优势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邓先能 周家武 +3 位作者 徐鹏 胡凤益 李静 陶大云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3-29,共7页
选用2个水稻品种和6个陆稻品种进行双列杂交,对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差异较大,各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表现差异也较大.杂种优势分析表明:陆稻品种之间杂交有不同的... 选用2个水稻品种和6个陆稻品种进行双列杂交,对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差异较大,各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表现差异也较大.杂种优势分析表明:陆稻品种之间杂交有不同的杂种优势表现,水、陆稻杂交也能够获得较高的超亲优势和平均优势.说明陆稻可以作为改良水稻品种产量或个别农艺性状的资源加以利用.水稻品种也可以在陆稻品种产量或个别产量性状改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陆稻 配合力 杂种优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