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苯咪唑对大鳞副泥鳅肝脏氧化损伤的毒性作用
1
作者 曾贤良 方汉孙 +6 位作者 王润萍 隗黎丽 阮记明 李福贵 熊六凤 高瑾 梁惜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77,共7页
为了探究甲苯咪唑对大鳞副泥鳅肝脏氧化损伤的毒性作用,将大鳞副泥鳅暴露于浓度为0(对照)、0.004、0.02、0.1 mg·L^(-1)的甲苯咪唑溶液中,分别于24、72、144 h测定大鳞副泥鳅肝脏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 为了探究甲苯咪唑对大鳞副泥鳅肝脏氧化损伤的毒性作用,将大鳞副泥鳅暴露于浓度为0(对照)、0.004、0.02、0.1 mg·L^(-1)的甲苯咪唑溶液中,分别于24、72、144 h测定大鳞副泥鳅肝脏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4 h时GOT活性随着甲苯咪唑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72 h和144 h时则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低(0.004 mg·L^(-1))、中(0.02 mg·L^(-1))和高(0.1 mg·L^(-1))浓度组GPT活性在甲苯咪唑整个暴露过程中均低于对照组;SOD活性除了中浓度组在72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各浓度组SOD活性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趋势;在甲苯咪唑的整个暴露过程中,GPx活性和T-AOC水平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而MDA含量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24 h时各浓度组中AChE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2 h和144 h时AChE活性则随着甲苯咪唑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低浓度组受到显著抑制(P<0.05),而高浓度组受到显著诱导(P<0.05)。研究表明,甲苯咪唑暴露可对大鳞副泥鳅肝脏组织产生氧化胁迫和损伤作用,干扰神经递质系统,并对鱼类机体产生神经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咪唑 大鳞副泥鳅 抗氧化系统 酶活性
下载PDF
α-硫辛酸在微囊藻毒素-LR诱导草鱼卵巢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2
作者 王辉 +3 位作者 阮记明 梁惜梅 李福贵 隗黎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7-534,共8页
为研究α-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α-LA)在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诱导水生动物毒性效应中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以草鱼卵巢(Grass carp ovary,GCO)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了不同浓度α-LA以及α-LA与MC-LR共同暴露对GCO... 为研究α-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α-LA)在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诱导水生动物毒性效应中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以草鱼卵巢(Grass carp ovary,GCO)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了不同浓度α-LA以及α-LA与MC-LR共同暴露对GCO细胞活力的影响,随后根据测定的结果设置对照组(不添加MC-LR和α-LA)、125μmol·L^(-1)α-LA组、24μmol·L^(-1)MC-LR组及125μmol·L^(-1)α-LA+24μmol·L^(-1)MC-LR组,检测分析了α-LA在缓解MC-LR对GCO细胞活性、氧化应激以及炎症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4μmol·L^(-1)MC-LR可诱导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同时显著抑制谷胱甘肽(GSH)活性(P<0.05),当MC-LR处理组中加入125μmol·L^(-1)α-LA后,与MC-LR单独暴露组相比,LDH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但GSH活性却显著上升(P<0.05)。对氧化相关基因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24μmol·L^(-1)MC-LR可显著降低SOD1、CAT和GST基因的表达量(P<0.05),当125μmol·L^(-1)α-LA与24μmol·L^(-1)MC-LR共同作用于GCO细胞后,与MC-LR单独暴露组相比,联合暴露组的GST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但SOD1和CAT两个基因的表达变化不显著(P>0.05)。此外,对炎症因子进行分析发现,MC-LR单独暴露组TNFα和IL1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暴露组中的TNFα和IL1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却显著低于MC-LR单独暴露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α-LA可缓解MC-LR诱导的氧化应激,提高细胞活力,抑制GCO细胞炎症的发生,从而减弱MC-LR对GCO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卵巢细胞 Α-硫辛酸 微囊藻毒素-LR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下载PDF
“双创”教育体系下水生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3
作者 隗黎丽 阮记明 +1 位作者 梁惜梅 熊六凤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1期1-2,5,共3页
在“双创”教育背景下,专业教育要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本文结合水生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了农业高校水产养殖专业水生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在“双创”教育背景下,专业教育要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本文结合水生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了农业高校水产养殖专业水生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在江西农业大学进行了建设和实践。结果表明,该实验课程的改革不仅解决了传统实验课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 水生生物学 实验课程 改革与建设
下载PDF
黄颡鱼鮰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19
4
作者 隗黎丽 吴华东 阮记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7-192,共6页
从江西南昌患"裂头病"黄颡鱼脑组织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株,人工回归感染试验显示分离的菌株可使黄颡鱼发病死亡,证实分离菌株为养殖黄颡鱼"裂头病"的病原菌。对分离菌株(命名为JXHS)进行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 从江西南昌患"裂头病"黄颡鱼脑组织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株,人工回归感染试验显示分离的菌株可使黄颡鱼发病死亡,证实分离菌株为养殖黄颡鱼"裂头病"的病原菌。对分离菌株(命名为JXHS)进行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所分离的菌株为爱德华氏菌,进一步对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JXHS的16S rRNA与GenBank中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的相似性为99%。根据该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采用MEGA 4.0软件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发现分离菌株与鮰爱德华氏菌自然聚为一支,进一步证实该菌为鮰爱德华氏菌。药敏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环丙氟哌酸等5种药物高度敏感,而对青霉素、先锋霉素等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裂头病” 鮰爱德华氏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下载PDF
草鱼2株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6
5
作者 隗黎丽 王自蕊 杨竹青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48-352,共5页
自患病草鱼鳃和肝胰脏内分离到2株致病菌株,人工回归感染试验显示分离的菌株可使草鱼发病死亡,对分离菌株进行细胞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所分离的2株菌为气单胞菌,进一步对菌株的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菌株JXGC20121 16SrDNA... 自患病草鱼鳃和肝胰脏内分离到2株致病菌株,人工回归感染试验显示分离的菌株可使草鱼发病死亡,对分离菌株进行细胞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所分离的2株菌为气单胞菌,进一步对菌株的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菌株JXGC20121 16SrDNA与GenBank中嗜水气单胞菌的相似性为98%,菌株JXGC20122 16SrDNA与维氏气单胞菌相似性为97%,表明JXGC20121和JXGC20122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测试了2株细菌对10种常用抗菌药的药敏性,分离菌株对丁大胺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高度敏感,对环丙氟哌酸、诺氟沙星等呈现较强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嗜水气单胞菌 维氏气单胞菌 16S RDNA 药敏试验
下载PDF
鮰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对黄颡鱼免疫效果 被引量:7
6
作者 隗黎丽 刘毅 +2 位作者 周秋白 熊六凤 吴华东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3-267,共5页
为建立一种环境友好型防治黄颡鱼鮰爱德华氏菌病的方法,利用从患病黄颡鱼脑部组织分离出的致病菌株JXHS制备黄颡鱼鮰爱德华氏菌的灭活疫苗。以平均体重为15~20g的健康黄颡鱼为实验对象,免疫组腹腔注射0.2mL浓度为3.0×109 CFU·... 为建立一种环境友好型防治黄颡鱼鮰爱德华氏菌病的方法,利用从患病黄颡鱼脑部组织分离出的致病菌株JXHS制备黄颡鱼鮰爱德华氏菌的灭活疫苗。以平均体重为15~20g的健康黄颡鱼为实验对象,免疫组腹腔注射0.2mL浓度为3.0×109 CFU·mL-1的免疫原,对照组注射等量0.65%灭菌生理盐水,分别在注射7、14、21、28d后随机从两组各取30尾实验鱼,尾静脉采血,检测免疫鱼的血清凝集抗体效价、白细胞吞噬活性(PP)、吞噬指数(PI)、溶菌酶(LSZ)、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等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鮰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对黄颡鱼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与对照组相比,血清凝集抗体效价在免疫14、21和28d显著升高;PP、PI和LSZ在所有采样时间点均显著上升;LSZ在免疫7、14、21和28d均显著上升;AKP在免疫14、21和28d活力显著上升;ACP在免疫7、14和21d活力显著上升。血清凝集抗体效价、PP、PI、LSZ和AKP均在21d达到峰值,而ACP在免疫7d后达到峰值。免疫30d后鮰爱德华氏菌攻毒结果表明,鮰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对黄颡鱼有较高的免疫保护作用,免疫保护率达到70.2%。由此可见,利用从病鱼体内分离的鮰爱德华氏菌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可提高黄颡鱼的免疫力并有效抵御鮰爱德华氏菌的攻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鮰爱德华氏菌 灭活疫苗 免疫保护
下载PDF
草鱼幼鱼肝胰脏抗氧化系统对MC-LR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隗黎丽 +3 位作者 阮记明 刘毅 付建平 钟其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4-50,共7页
为了研究微囊藻毒素(MC-LR)对草鱼(Ctenopharygodon idella)幼鱼肝胰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腹腔注射的方法(剂量为25、100μg MC-LR·kg-1,分别称为低剂量和高剂量),对草鱼幼鱼进行染毒,于胁迫24、48 h和72 h后分离其... 为了研究微囊藻毒素(MC-LR)对草鱼(Ctenopharygodon idella)幼鱼肝胰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腹腔注射的方法(剂量为25、100μg MC-LR·kg-1,分别称为低剂量和高剂量),对草鱼幼鱼进行染毒,于胁迫24、48 h和72 h后分离其肝胰脏,随后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了草鱼幼鱼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SOD、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高剂量MC-LR诱导24 h和48 h后,草鱼幼鱼肝胰脏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而SOD在低剂量组中活性没有显著变化(P>0.05);低剂量MC-LR对CAT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高剂量MC-LR诱导24 h后可使草鱼幼鱼肝胰脏CAT活性显著增加(P<0.05),随后其活性又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MC-LR胁迫过程中,SOD、CAT、GPx基因表达在两个剂量组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GR基因在低剂量MC-LR胁迫24 h后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尽管在72 h相对表达量上调,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高剂量组中GR基因在胁迫24 h和48 h后,其表达量被抑制,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行抗氧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发现,SOD和CAT酶活性与SOD和CAT基因表达不相关。上述研究表明MC-LR对草鱼幼鱼肝胰脏抗氧化系统产生了明显的胁迫效应,但MC-LR对机体抗氧化酶活性与基因编码调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草鱼 肝胰脏 抗氧化
下载PDF
MC-LR急性胁迫对草鱼脾脏、头肾显微结构及BAFF和APRIL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隗黎丽 刘毅 +4 位作者 王自蕊 阮记明 周颖 熊六凤 钟其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379-2387,共9页
为探讨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对鱼类的免疫毒性,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分别对草鱼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MC-LR并于24、48、72 h和96 h后取免疫器官脾脏和头肾进行组织显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随着MC-LR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 为探讨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对鱼类的免疫毒性,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分别对草鱼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MC-LR并于24、48、72 h和96 h后取免疫器官脾脏和头肾进行组织显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随着MC-LR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脾脏组织呈现出细胞空泡化并伴随着黑色素巨噬细胞先增多后减少的现象,尤其在75μg MC-LR·kg^(-1)BW和100μg MC-LR·kg^(-1)BW剂量组染毒48 h后,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体积显著增大;头肾组织显微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窦、血管扩张,在75μg MC-LR·kg^(-1)BW和100μg MC-LR·kg^(-1)BW剂量组中的草鱼染毒72 h和96 h后,淋巴组织松散、排列混乱,淋巴细胞空泡化甚至细胞裂解。此外,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草鱼经不同剂量MC-LR处理96 h后脾脏和头肾中BAFF和APRIL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BAFF和APRIL的表达均被不同程度地抑制,其中脾脏组织中BAFF基因在75μg MC-LR·kg^(-1)BW剂量组中被显著抑制(P<0.05),头肾组织BAFF基因在75、100μg MC-LR·kg^(-1)BW剂量组中均被显著抑制(P<0.05),而APRIL除了在25μg MC-LR·kg^(-1)BW剂量组的脾脏组织中表达下调不显著外,在其他处理组均被显著抑制(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MC-LR可导致草鱼免疫器官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有时间和剂量效应,此外,MC-LR还可抑制B淋巴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草鱼 脾脏 头肾 组织病理 BAFF APRIL
下载PDF
柱状黄杆菌对草鱼TLRs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隗黎丽 吴华东 熊六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8-382,共5页
用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 G4株感染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分别在感染1、4、7 d后提取感染组和对照组草鱼鳃、脾脏、肝脏、肠道和头肾5种组织的总RNA,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不同组织中Toll样受体3(TLR3)、Toll... 用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 G4株感染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分别在感染1、4、7 d后提取感染组和对照组草鱼鳃、脾脏、肝脏、肠道和头肾5种组织的总RNA,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不同组织中Toll样受体3(TLR3)、Toll样受体7(TLR7)和Toll样受体22(TLR22)3个抗病毒免疫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注射柱状黄杆菌7 d后,TLR3在草鱼鳃、肝脏、肠道和头肾4种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注射柱状黄杆菌4 d和7 d后,TLR7和TLR22在5种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而注射柱状黄杆菌1 d后,TLR22在鳃、脾脏和肝脏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就显著上调(P<0.05)。研究表明,TLR3、TLR7和TLR22基因在机体应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柱状黄杆菌 Toll样受体基因 基因表达
下载PDF
黄颡鱼“裂头病”病原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隗黎丽 吴华东 刘毅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4-68,共5页
"裂头病"是黄颡鱼养殖业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或迟钝爱德华氏菌。以GenBank所收录鮰爱德华氏菌与迟钝爱德华氏菌16S rRNA基因为模板,优化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经多重PCR反应体系优化及特异性与敏感性检测,建立... "裂头病"是黄颡鱼养殖业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或迟钝爱德华氏菌。以GenBank所收录鮰爱德华氏菌与迟钝爱德华氏菌16S rRNA基因为模板,优化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经多重PCR反应体系优化及特异性与敏感性检测,建立了检测鮰爱德华氏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的二重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阳性对照样品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条带同时检测到鮰爱德华氏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470 bp及268 bp,灵敏度为1.38 ng/μL。此法用于检测江西南昌地区多个养殖场所患"裂头病"黄颡鱼脑部DNA,11份患病黄颡鱼的脑部组织均检出鮰爱德华氏菌,表明该地区黄颡鱼所患"裂头病"的病原菌为鮰爱德华氏菌,此结果与常规细菌分离鉴定的检测结果一致。所建二重PCR检测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强,检测成本低,对黄颡鱼"裂头病"的快速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裂头病 鮰爱德华氏菌 迟钝爱德华氏菌 二重PCR
下载PDF
黄颡鱼PGRP-L基因克隆及其对爱德华氏菌的反应(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隗黎丽 刘毅 +1 位作者 吴华东 周秋白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49,共8页
为了研究肽聚糖识别蛋白家族(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s,PGRPs)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先天免疫应答中发挥的作用,根据NCBI中斑马鱼(Danio rerio)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PGRP-L的基因信息,采用简并引物和RAC... 为了研究肽聚糖识别蛋白家族(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s,PGRPs)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先天免疫应答中发挥的作用,根据NCBI中斑马鱼(Danio rerio)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PGRP-L的基因信息,采用简并引物和RACE方法从黄颡鱼肝脏中克隆得到了一个长型PGRP(Pf PGRP-L)基因.Pf PGRP-L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大小为1617 bp,其中5′和3′非翻译区的长度分别为135和72 bp,开放阅读框为1410 bp,编码469个氨基酸.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黄颡鱼PGRP-L与虹鳟的同源性为60%,与脊椎动物的PGLYRP2或PGRP-L聚在一起.半定量RT-PCR分析发现Pf PGRP-L基因在黄颡鱼鳃、胸腺、肝脏、脾脏、肠道、肾脏、头肾、心脏、血液和肌肉组织中均有分布,但在肠道和脾脏中的表达量较为丰富,而在肌肉和血液中表达则很少.用爱德华氏菌刺激后,Pf PGRP-L在肝脏、脾脏、肠道及头肾中的表达明显上调.结果表明,Pf PGRP-L在黄颡鱼抵抗病原菌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 爱德华氏菌 表达 长型肽聚糖识别蛋白 黄颡鱼
下载PDF
黄鳝肝脏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隗黎丽 刘胜高 +3 位作者 张俊 朱长生 江波 周秋白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7-101,共5页
为了了解黄鳝(Monopterus albus)肝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黄鳝肝脏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黄鳝肝脏肝小叶不明显;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不规则放射状分布,肝血窦交织成网状;肝细胞核大... 为了了解黄鳝(Monopterus albus)肝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黄鳝肝脏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黄鳝肝脏肝小叶不明显;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不规则放射状分布,肝血窦交织成网状;肝细胞核大,核中位或偏位,偶见双核。肝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显著,核孔明显且数目多;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发达,呈区域化的层层排列,线粒体非常丰富且成群分布,紧密排列在核周围或与粗面内质网紧密接触;糖原颗粒丰富;可见溶酶体和脂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Monopterus albus) 肝脏 显微结构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对黄颡鱼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及过氧化氢酶、超氧化歧化酶和补体C3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隗黎丽 刘毅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0-154,共5页
为评价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对黄颡鱼的免疫效果,分析了灭活爱德华氏菌疫苗对黄颡鱼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相关的免疫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黄颡鱼鳃组织中抗菌肽基因和肝组织中长型肽聚糖识别蛋白基因在免疫7、14、21、28d后... 为评价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对黄颡鱼的免疫效果,分析了灭活爱德华氏菌疫苗对黄颡鱼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相关的免疫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黄颡鱼鳃组织中抗菌肽基因和肝组织中长型肽聚糖识别蛋白基因在免疫7、14、21、28d后的表达均显著上调,肠道中抗菌肽基因和脾脏组织中长型肽聚糖识别蛋白基因的表达在免疫7、14、21d亦显著上升。血清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歧化酶和补体C3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黄颡鱼过氧化氢酶活力在免疫14、21d后显著高于对照组,超氧化歧化酶活力在免疫14、21、28d后显著高于对照组,在21d达到峰值,补体C3在免疫7、14、21、28d后均显著上升(P<0.05),在免疫7d后血清中补体C3的含量达到高峰。试验结果表明,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可显著提高黄颡鱼免疫基因抗菌肽和长型肽聚糖识别蛋白的表达以及酶的活性,进一步揭示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可提高黄颡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鮰爱德华氏菌 灭活疫苗 免疫基因 酶活性
下载PDF
草鱼E_3泛素连接酶Nrdp1基因cDNA克隆和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隗黎丽 杨竹青 +2 位作者 王自蕊 熊六凤 周秋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1-178,共8页
神经调节素受体降解蛋白1(neuregulin receptor degradation protein-1,Nrdpl)是一种新的E3泛素连接酶,可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等。研究采用RACE方法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肝脏中克隆了Nrdpl的全长cDNA序列;采用半定量RT-PCR方... 神经调节素受体降解蛋白1(neuregulin receptor degradation protein-1,Nrdpl)是一种新的E3泛素连接酶,可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等。研究采用RACE方法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肝脏中克隆了Nrdpl的全长cDNA序列;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该基因在草鱼不同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该序列全长cDNA大小为1 865 bp(GenBank登录号:JX864048),其中开放阅读框为954 bp,编码31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大小为36.09 ku,pH为7.0时理论等电点为5.83;5’和3’非翻译区的长度分别为291 bp和620 bp,在3’非翻译区发现2个mRNA不稳定信号(ATTTA)和1个多聚腺苷酸加尾信号(ATTAAA)。该蛋白序列没有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其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为主,不含β-折叠。氨基酸序列保守性分析表明,草鱼Nrdp1与斑马鱼、虹鳟及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8%、94%和89%;该基因在心脏和脑中的表达量较多,在肌肉和血液中表达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Nrdp1 克隆 表达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8
15
作者 隗黎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304-3310,共7页
湖泊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它所带来的主要危害之一是产生的藻毒素对鱼类的影响。在已发现的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的分布广、毒性大、危害严重,而备受关注。阐述了MCs对鱼类的影响。... 湖泊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它所带来的主要危害之一是产生的藻毒素对鱼类的影响。在已发现的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的分布广、毒性大、危害严重,而备受关注。阐述了MCs对鱼类的影响。微囊藻毒素能干扰胚胎的发育,降低孵化率,增加畸形率,影响存活率,胚胎孵化受微囊藻毒素影响还具有剂量依赖效应;野外室内实验均表明鱼类暴露于微囊藻毒素后不仅可在肝脏中富集还可在肌肉、肠道等组织器官中快速积累;对鱼类进行组织病理检测发现MCs可导致肝脏、肾脏、心脏、脑、鳃等组织受损;MCs在鱼体中的解毒过程可能开始于由谷胱甘肽S-转移酶催化的还原型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MCs还可影响鱼类的生长、行为和血清生化指标,此外,还具有一定的免疫毒性。MCs的转运机制和分子作用机制以及在食物链中传递过程中对人类造成的潜在影响可能成为今后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鱼类 毒性效应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LR对草鱼肝脏超微结构的亚急性毒性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隗黎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12-817,共6页
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是一种由蓝藻水华产生的环状肝毒素,对鱼类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经腹腔注射MC-LR(纯度>98%,50μg/kg体重),在注射后1、2、7、14和21 d采集肝脏样品,用透射电镜的... 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是一种由蓝藻水华产生的环状肝毒素,对鱼类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经腹腔注射MC-LR(纯度>98%,50μg/kg体重),在注射后1、2、7、14和21 d采集肝脏样品,用透射电镜的方法研究发现,MC-LR除可导致线粒体水肿、内质网扩张外,还可引起草鱼肝脏细胞连接间隙增宽,胆汁淤积,炎性细胞浸润,细胞质中大量脂滴及脂褐素、溶酶体增多等一系列的病变;但在注射MC-LR 21 d后草鱼肝脏细胞连接又基本恢复正常。结果表明,MC-LR在低剂量下除了对膜系结构存在影响外,对细胞连接间隙等还存在影响,然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病变可逐渐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微囊藻毒素-LR 肝脏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网络教学平台在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隗黎丽 周颖 +3 位作者 梁惜梅 王自蕊 彭墨 周秋白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29期118-120,共3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改革,网络教学平台的重要性已获得了高校及高校教师的共识。为了提高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的网络综合教学平台的公共模板为基础,构建了水生生物学网络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改革,网络教学平台的重要性已获得了高校及高校教师的共识。为了提高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的网络综合教学平台的公共模板为基础,构建了水生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结果表明:水生生物学网络教学课程有利于开展网上互动式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幅提升了教学效果。这充分说明网络教学平台是实现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网络教学的良好结合的支撑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物学 网络教学平台 教学改革
下载PDF
饥饿对鱼类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隗黎丽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56-57,共2页
在自然界中,由于季节更替、环境剧变或食物分布不均等原因,鱼类受到饲养密度过大、投喂不及时、投饲不均或投喂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经常出现饥饿胁迫现象。饥饿胁迫对鱼类影响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研究发现,饥饿可以影响... 在自然界中,由于季节更替、环境剧变或食物分布不均等原因,鱼类受到饲养密度过大、投喂不及时、投饲不均或投喂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经常出现饥饿胁迫现象。饥饿胁迫对鱼类影响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研究发现,饥饿可以影响鱼类生长、代谢、组织结构、酶活性等,还可影响血液常规指标以及鱼体的免疫功能,严重时可引起动物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诱发各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影响 饥饿 投喂技术 神经内分泌 饲养密度 鱼类生长 组织结构 免疫功能
下载PDF
黄鳝性腺发育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1
19
作者 隗黎丽 张世萍 《河北渔业》 2003年第6期6-8,19,共4页
关键词 黄鳝 性腺 发育 卵巢 精巢 性逆转 体长 年龄 性激素 外源激素 环境因子 水温 酸碱度 饲养管理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天蚕素抗菌肽对湘云鲫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抗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39
20
作者 王自蕊 谯仕彦 +3 位作者 李波 阮记明 隗黎丽 杨竹青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56-1863,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天蚕素抗菌肽对湘云鲫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与抗病力的影响.试验选取了1 242尾湘云鲫[初均重(46.14±0.13) g],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4 mg/kg金霉素及0(对...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天蚕素抗菌肽对湘云鲫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与抗病力的影响.试验选取了1 242尾湘云鲫[初均重(46.14±0.13) g],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4 mg/kg金霉素及0(对照)、100、150、200和250 mg/kg天蚕素抗菌肽的6种等氮(粗蛋白质32.27%)等能(消化能12.85MJ/kg)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试验结束后测定湘云鲫生长、免疫、形体指数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比,150 mg/kg天蚕素抗菌肽组湘云鲫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了15.0%、37.4%和27.5%.2)150 mg/kg天蚕素抗菌肽组湘云鲫肥满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200和250 mg/kg天蚕素抗菌肽能显著提高湘云鲫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添加150和200mg/kg天蚕素抗菌肽均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含量(P<0.05);添加各水平天蚕素抗菌肽均显著提高了血清溶菌酶活性(P<0.05),但各添加水平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饲料中添加250 mg/kg天蚕素抗菌肽组的湘云鲫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各组肌肉水分和粗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5)采用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攻毒后,湘云鲫48 h内死亡率较低,攻毒48~72 h是死亡的高峰期,天蚕素抗菌肽组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成活率最低.由此得出,本试验条件下,在饲料中添加天蚕素抗菌肽对湘云鲫有促生长效果,且150和2C0 mg/kg添加组效果较佳,同时提高了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蚕素抗菌肽 湘云鲫 免疫功能 抗氧化 抗病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