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剂量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维持治疗对肿瘤患儿免疫细胞亚群的影响
1
作者 雷嘉颖 黎阳 +6 位作者 李春谋 熊稀霖 冯楚础 翁文骏 彭晓敏 周敦华 黄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49,共5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重组人白介素-2(r IL-2)维持治疗对恶性实体肿瘤患儿免疫细胞亚群的影响及相关副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7年11月在本科治疗的22例肿瘤患儿,男女各11例,开始IL-2治疗的中位年龄9(3-16)岁,给予小剂量r IL-2免疫治... 目的:探讨小剂量重组人白介素-2(r IL-2)维持治疗对恶性实体肿瘤患儿免疫细胞亚群的影响及相关副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7年11月在本科治疗的22例肿瘤患儿,男女各11例,开始IL-2治疗的中位年龄9(3-16)岁,给予小剂量r IL-2免疫治疗前均完成全部手术及放化疗,其中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5例。化疗结束1个月后开始使用rIL-2小剂量维持治疗:4×10^(5)IU/(m^(2)·d),隔日皮下注射,每周3次,共1年。每3个月行免疫细胞亚群检测至治疗终止,同时随访患儿病情转归及治疗相关副反应。结果:22例患儿经r IL-2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自然杀伤细胞(CD3-CD56^(+))、辅助性T细胞(CD3^(+)CD4^(+))、杀伤性T细胞(CD3^(+)CD8^(+))的绝对值及辅助T细胞/抑制T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均P<0.05),而调节性T细胞(CD4^(+)CD25^(+)CD127^(-))治疗前后的绝对值及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前获得完全缓解的17例患儿中,14例在治疗后继续保持完全缓解,3例复发,其中2例放弃治疗后死亡;治疗前获得部分缓解的5例患儿经治疗后行PET/CT扫描后评估为完全缓解。在小剂量r IL-2免疫治疗初期,出现注射部位皮疹1例,注射后低至中度一过性发热2例,均给予对症处理后消失,未见治疗相关器官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r IL-2维持治疗耐受性良好,可显著改善肿瘤患儿外周血部分抗肿瘤免疫细胞亚群的分布,且不会导致调节性T细胞绝对值及比例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白介素2 儿童 实体瘤 免疫细胞 调节性T细胞
原文传递
儿科中青年教师临床带教现状与问题分析
2
作者 刘婷华 董红 +2 位作者 雷嘉颖 李欣瑜 梁立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23期121-125,共5页
目的探究儿科中青年教师的临床带教现状并分析存在问题。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选取2022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在岗主治及以下医师为研究对象,收集并统计分析其带教资质、教学活动实施情况、实习评价及建议等资料。结果共65... 目的探究儿科中青年教师的临床带教现状并分析存在问题。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选取2022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在岗主治及以下医师为研究对象,收集并统计分析其带教资质、教学活动实施情况、实习评价及建议等资料。结果共65人参与问卷调查,参与度为82.2%。带教老师主要来自住培医师及研究生队伍(49.2%),41.5%的带教老师具有3年及3年以上带教经历,并参加过系统的师资培训,多数带教老师带教意识一般(53.8%)、对实习大纲的熟悉程度基本了解(56.9%)。日常教学活动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与病历书写(78.5%)、教学查房(67.7%)和技能操作(76.9%)。同时还开展医患沟通技巧(84.6%)、人文关怀与爱伤意识(78.5%)、科普与健康宣教(44.6%)、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41.5%)、科研思维(7.7%)等拓展教学。对于管床病例,对实习生的要求主要是了解(63.1%),对于特殊或典型病例,56.9%会积极主动施教,而当病种或技能操作不能满足实习大纲要求时,仅有4.6%带教老师会选择忽略不管,其他带教老师则会通过讲授理论知识或情景演练(73.8%)、引领实习生去其他病区学习(56.9%)、历史案例查询与学习(49.2%)、借助多媒体教材(33.8%)的方式进行补救。对实习现状的评价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非常不满意分别占3.1%、29.2%、64.6%、3.1%。缺乏积极主动性(55.4%)是实习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而研究生入学考试(44.6%)、专业认同感(29.2%)则是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加强实习管理工作,建议从科室、带教老师多个层面着手。结论中青年教师是儿科临床带教的主力,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一定自主性,但缺乏统一标准,如何加强儿科临床教学规范化管理、调动实习生临床实践的积极性是目前面临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 中青年教师 临床带教 现状 规范化管理 实习积极性
下载PDF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
作者 雷嘉颖 韦宏 《广西教育》 2023年第16期94-97,共4页
本文以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例,阐述数学思想于小学数学学习之化繁为简、促进思维发展的意义,并围绕小学数学学习中数与形两个研究领域,探索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大应用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形结合思想 以形助数 以数解形
下载PDF
RALE评分系统在血液肿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雷嘉颖 祝铃萍 +4 位作者 戴振源 苏若男 麦友刚 陈壮桂 汤昔康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目的探讨RALE评分系统对血液肿瘤患儿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57例血液肿瘤并发A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内死亡情况分为存活组(n=... 目的探讨RALE评分系统对血液肿瘤患儿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57例血液肿瘤并发A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内死亡情况分为存活组(n=23)及死亡组(n=34)。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同时分析RALE评分与氧合指数(PaO2/FiO2,P/F值)的相关性以及RALE评分对ARDS患儿生存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死亡组第1天的氧合指数(D1P/F值)低于存活组[116.0(70.0,192.0)vs.189.5(136.5,251.3)],而死亡组第1天的儿童死亡风险Ⅲ(D1 PRISMⅢ)[10.0(8.0,16.0)vs.7.6(4.0,13.4)]、D1 RALE评分[27.0(25.0,37.0)vs.24.0(13.8,35.3)]及D3-D1 RALE评分差值[5(0,8)vs.–3.5(–7,1)]均高于存活组;D1 RALE评分与D1 P/F值呈负相关(r=–0.831,P<0.001);D3-D1 RALE评分差值大是患儿28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D1 RALE评分≤23分及D3-D1 RALE评分差值≤–3分的患儿28 d存活率较高。结论RALE评分可反映ARDS的氧合状况,并对危险分层具有一定作用,有助于筛选出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LE评分 血液肿瘤 儿童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HLF细胞高氧暴露后miR-15b及miR-16上调并抑制VEGF表达 被引量:5
5
作者 麦友刚 雷嘉颖 +2 位作者 汤昔康 刘婷华 陈泽楷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7年第9期1276-1280,共5页
目的探讨高氧暴露下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LF)中miR-15b及miR-16对VEGF蛋白的调控作用。方法用转染技术分别上调及下调HLF细胞miR-15b和miR-16水平;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中VEGF蛋白;同时,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观察高氧暴露下HLF细胞mi... 目的探讨高氧暴露下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LF)中miR-15b及miR-16对VEGF蛋白的调控作用。方法用转染技术分别上调及下调HLF细胞miR-15b和miR-16水平;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中VEGF蛋白;同时,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观察高氧暴露下HLF细胞miR-15b、miR-16及VEGF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上调miR-15b和miR-16可使HLF细胞中VEGF蛋白降低,反之可使其升高;高氧暴露可诱导HLF细胞miR-15b和miR-16上调,而VEGF表达则下降。结论高氧暴露可诱导HLF细胞中miR-15b及miR-16上调并抑制VEGF的表达,可能参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miRNA
下载PDF
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危险因素的主成分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郑亮钗 麦友刚 +1 位作者 雷嘉颖 罗立川 《新医学》 2016年第4期246-250,共5页
目的分析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临床特征,筛选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39例进行胃肠外营养(PN)≥14 d的早产儿,分为PNAC组和非PNAC组,比较2组间PNAC相关因素的差异,并进行主成分改进的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NAC的危... 目的分析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临床特征,筛选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39例进行胃肠外营养(PN)≥14 d的早产儿,分为PNAC组和非PNAC组,比较2组间PNAC相关因素的差异,并进行主成分改进的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NAC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PNAC组35例,非PNAC组204例。35例PNAC患儿中,伴肝细胞损伤13例。发生在使用PN第8~68日,其ALT峰值、PN时间与DB峰值呈正相关(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NAC组与非PNAC组早产儿的出生体质量、SGA、辅助通气时间、氨基酸、脂肪乳和葡萄糖累积剂量、PN热卡总量、平均每日葡萄糖剂量、平均每日PN热卡及PN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主成分改进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氨基酸、脂肪乳及葡萄糖累积剂量、PN热卡总量及PN持续时间均是PNAC发生的高危因素(P均〈0.01)。当PN持续时间取临界值32 d时,预测PNAC的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77.9%。结论 PN持续时间过长,易致早产儿发生胆汁淤积,损害肝功能。当早产儿PN应用时间≥32 d时,需警惕PNAC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 胃肠外营养 胆汁淤积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下载PDF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模型新生鼠肺组织中miR15b及miR16的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雷嘉颖 麦友刚 +1 位作者 汤昔康 刘婷华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62-1665,共4页
目的探讨miR15b及miR16在高氧诱导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DP)新生大鼠中的表达。方法 60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每组30只,分别置于高氧(氧浓度≥90%)和空气中持续喂养;于生后第1、4、7天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鼠肺组织形态结... 目的探讨miR15b及miR16在高氧诱导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DP)新生大鼠中的表达。方法 60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每组30只,分别置于高氧(氧浓度≥90%)和空气中持续喂养;于生后第1、4、7天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鼠肺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大鼠肺组织中miR15b、miR16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高氧暴露时间延长,高氧组新生鼠逐渐表现出肺组织发育不良、肺泡结构简单化、肺泡数目减少和肺微血管发育受阻等病理改变。高氧暴露第7天,高氧组miR15b及miR16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空气组,高氧组VEGF表达量明显低于空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5b、miR16的表达量与VEGF的表达量呈负相关。结论 miR15b及miR16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在BPD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高氧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MIRNA
下载PDF
新生儿甲基丙二酸血症1例
8
作者 雷嘉颖 麦友刚 +2 位作者 张红珊 赖文玉 吴燕云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7-167,共1页
患儿,男,出生2d,因吃奶、反应差2d,反复抽搐6h于2013年5月18日入院。患儿系孕1产1,39周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2.85kg,出生时羊水清亮,自然啼哭,
关键词 甲基丙二酸血症 新生儿 反复抽搐 出生体重 剖宫产 羊水清 出生时 患儿
下载PDF
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被引量:1
9
作者 雷嘉颖 朱海云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9年第6期424-424,共1页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心电图 诊断 超声技术 检出率
下载PDF
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性休克临床分析
10
作者 刘婷华 雷嘉颖 +1 位作者 麦友刚 方建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08-1714,共7页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并探讨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2012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70例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存活组与...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并探讨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2012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70例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70例患儿中男41例,女29例,中位年龄为7.0(1.0-15.0)岁。57例(81.4%)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50/66,75.8%),临床主要表现为冷休克(64/70,91.4%)。最终24例死亡,病死率为34.3%。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小,休克前住院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及静脉抗生素暴露时间更长,休克时生命体征更不平稳,PLT水平更低、CRP与PCT水平更高,病情严重程度更重,合并心功能不全、需要机械通气的病例更多,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pSOFA)(OR=1.616,95%CI:1.160-2.251,P=0.005)、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OR=18.308,95%CI:1.939-172.911,P=0.011)是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pSOFA预测该类患儿死亡的AUC为0.8551(95%CI:0.7607-0.9495,P<0.001),其最佳预测值为>9.5分(敏感度75.0%,特异度87.0%)。结论: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当pSOFA>9.5分、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时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脓毒性休克 儿童 预后
原文传递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单元教材解读的基本策略——以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正方体”为例
11
作者 雷嘉颖 韦宏 《广西教育》 2022年第34期70-73,共4页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对西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单元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编排和教学内容呈现三个方面展开细致解读,最终提出确定学生“知识起点”、创设指向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情景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小学数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建议
下载PDF
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性休克病原菌及临床分析
12
作者 刘婷华 雷嘉颖 麦友刚 《新医学》 CAS 2022年第12期914-920,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性休克血培养病原菌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70例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中血培养为阳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病原学结果及临床特征。结果70例患儿中血培养阳性44例(62.9%),培养出革兰阴性...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性休克血培养病原菌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70例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中血培养为阳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病原学结果及临床特征。结果70例患儿中血培养阳性44例(62.9%),培养出革兰阴性菌(G-菌)33株、革兰阳性菌(G+菌)12株、真菌2株。G-菌最常见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8/33,24.2%),其次为大肠埃希菌(6/33,18.2%)、嗜麦芽寡养单胞菌(5/33,15.2%)和肺炎克雷伯菌(4/33,12.1%),G+菌则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以及缓症链球菌(各2/12,16.7%)。45株细菌中,多重耐药菌(MDRO)占48.9%(22/45)。G-菌与G+菌患儿比较,前者在出现脓毒性休克前抗菌药物暴露时间更长(Z=-1.988,P=0.047);而两者脓毒性休克发生前住院时间、粒细胞缺乏时间及发热持续时间、明确原发感染灶、脓毒性休克发生时生命体征、发生24 h内病情严重程度、感染指标、主要治疗及临床结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MDRO感染患儿比较,MDRO感染患儿脓毒性休克发生前住院时间及抗菌药物暴露时间更长(t=-2.203,P=0.035;Z=-2.099,P=0.0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脓毒性休克发生前住院时间是患儿发生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5,OR=1.059,95%CI:1.001~1.121)。结论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血培养病原菌以G-菌为主。G-菌与G+菌患儿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住院时间越长,发生MDRO感染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脓毒性休克 儿童 病原菌
下载PDF
体表心电图V_1~V_3导联ST-T改变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血管病变的关系
13
作者 朱海云 雷嘉颖 杨冬辉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9年第5期373-373,共1页
关键词 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体表心电图 V3导联 ST-T改变 心血管病变 血清心肌酶谱 冠状动脉造影 aVF导联
下载PDF
问题解决视角下的应用题审题策略
14
作者 韦宏 廖怡宁 +2 位作者 余秀园 李玉婷 雷嘉颖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第35期24-26,共3页
在小学数学的题型中,应用题的类型和题材最为丰富,也是难度最大的。学生对应用题的审题是做题的第一步,也是解题的关键步骤。在应用题审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读命题、故事背景;二读数量、数量关系;三描述过程,体现程序性表达... 在小学数学的题型中,应用题的类型和题材最为丰富,也是难度最大的。学生对应用题的审题是做题的第一步,也是解题的关键步骤。在应用题审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读命题、故事背景;二读数量、数量关系;三描述过程,体现程序性表达,从而帮助学生在审题环节厘清数量关系,实现问题的顺利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解决 应用题 审题 策略
下载PDF
恶性血液肿瘤患儿合并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婷华 汤昔康 +4 位作者 陈泽楷 雷嘉颖 许吕宏 李天文 麦友刚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恶性血液肿瘤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PICU 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3例恶性血液肿瘤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恶性血液肿瘤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PICU 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3例恶性血液肿瘤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休克患儿中,存活27例,死亡16例,病死率37.2%。最常见感染部位为肺部(74.4%),其次为胃肠道(39.5%)。病原学检查阳性者26例,共分离出病原菌43株,其中G+菌5株(11.6%),G-菌31株(72.1%),真菌7株(16.3%),以大肠埃希菌占首位(6/43,14.0%)。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患儿在年龄、化疗阶段、感染至休克累计时间、粒细胞缺乏至休克累计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受累器官数、肺部受累、低钙血症、液体复苏后6 h的氧合指数及乳酸水平、多巴胺使用剂量以及是否需要机械通气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相关的变量为液体复苏后6 h的乳酸水平及机械通气的应用。结论恶性血液肿瘤合并脓毒性休克经液体复苏后6 h仍存在高乳酸中毒、合并低钙血症以及需要机械通气的患儿病死率高,应更为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血液肿瘤 脓毒性休克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