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9-2021年夏季长江口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李立群 王艳 +4 位作者 王彪 卢士强 雷坤 何柄震 程全国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45,共13页
为了探究夏季长江口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09-2021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大中型浮游生物及水质监测数据,通过盐度5‰和25‰等值线将长江口海域划分为口门区(盐度<5‰)、河口区(盐度5‰~25‰)和海水区(盐度>25‰)... 为了探究夏季长江口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09-2021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大中型浮游生物及水质监测数据,通过盐度5‰和25‰等值线将长江口海域划分为口门区(盐度<5‰)、河口区(盐度5‰~25‰)和海水区(盐度>25‰),通过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排序分析法,分区分析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时间上,浮游植物物种数量和细胞数量呈上升趋势,群落结构以硅藻为主,甲藻占比近年来有所升高.浮游动物物种数量、密度和生物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群落组成以桡足类动物为主.空间上,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物种数量呈现出由口门区向海水区递增的趋势,与盐度分布较为一致.②浮游动物多样性水平整体优于浮游植物,二者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其中,海水区浮游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均较高,结构复杂;口门区浮游生物种类少,但均匀度较高;河口区浮游生物种类较多但分布不均匀.③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温、盐度、光照、营养盐是影响浮游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除环境要素外,生物间的捕食作用对群落特征变化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显示,夏季长江口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特征较为明显,口门区及部分河口区陆源输入带来了丰富的氮磷营养盐,加之河口区咸淡水混合,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生长,海水区受黑潮影响,盐度高,营养盐含量丰富,黑潮携带大量浮游生物进入海域,提高了浮游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16-2021年长江口海域营养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何柄震 王艳 +4 位作者 王彪 卢士强 雷坤 李立群 程全国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32,共12页
为研究长江口海域营养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2016-2021年长江口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长江流域入海断面监测数据以及长江径流数据,根据长江口盐度(S)空间分布特点,将该海域分为口门区(S<5‰)、河口区(5‰<S<2... 为研究长江口海域营养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2016-2021年长江口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长江流域入海断面监测数据以及长江径流数据,根据长江口盐度(S)空间分布特点,将该海域分为口门区(S<5‰)、河口区(5‰<S<25‰)和海水区(S>25‰),从分区的角度探讨长江口海域溶解性无机氮(DIN)、磷酸盐(PO_(4)-P)、硅酸盐(SiO_(3)-Si)的浓度时空分布、营养盐结构及限制因子.结果表明:①时间上,2016-2021年DIN、PO_(4)-P浓度呈波动下降趋势,SiO_(3)-Si浓度则呈波动上升趋势.DIN浓度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PO_(4)-P和SiO_(3)-Si浓度则均呈现秋季>夏季>春季的趋势.②空间上,DIN、SiO_(3)-Si浓度均呈由近岸向远海逐渐递减的趋势,均表现为口门区>河口区>海水区,而PO_(4)-P浓度则表现为河口区>口门区>海水区.这说明DIN、PO_(4)-P、SiO_(3)-Si浓度都受到长江冲淡水的影响.PO_(4)-P浓度高值区通常位于最大浊度带附近,悬浮颗粒物(TSM)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O_(4)-P浓度的分布情况.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是营养盐浓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③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结构具有分布不均衡的特点,N/P、Si/P均远大于16∶1,Si/N则均接近1,这说明磷为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潜在限制因子.Chla浓度的相对高值区域大都处于磷限制,其值越高,N/P和Si/P则普遍越大,生物的吸收作用会使磷的限制程度加剧,说明浮游植物对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长江口海域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长江冲淡水对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浮游植物的吸收作用是营养盐及其结构的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营养盐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滦河流域TN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张恩广 王艳 +4 位作者 杨坤 彭嘉玉 吕旭波 雷坤 程全国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6-255,共10页
水体中氮元素浓度过高是影响河流水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深入了解滦河流域TN浓度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2018-2022年滦河流域TN浓度逐月监测数据,通过空间聚类分析将该流域划分为源头区、中上游区和下游区,开展TN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 水体中氮元素浓度过高是影响河流水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深入了解滦河流域TN浓度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2018-2022年滦河流域TN浓度逐月监测数据,通过空间聚类分析将该流域划分为源头区、中上游区和下游区,开展TN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通过探究TN浓度与降雨量、径流量、地下水埋深的关系,分析TN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滦河流域TN浓度源头区水质状况良好,TN浓度保持在1.86mg/L左右;中上游区TN浓度较高,浓度最高断面超过10mg/L,这与该区域人口聚集、畜禽养殖及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有关;下游区受到潘大水库对中上游汇水的调节,TN浓度较中上游区有所下降,稳定在5mg/L左右.②滦河流域TN浓度受降雨量影响显著,月降雨量小于250mm时,TN浓度与降雨量呈较强负相关,呈现TN浓度随降雨量增大而减少的趋势;月降雨量大于250mm时,土壤中的氮素受到冲刷被释放,河流中TN浓度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升高.③潘大水库的调蓄作用对水库下游的TN浓度影响显著,水库的大量泄水会极大增加河道径流,使水库底层沉积物中的氮素释放,从而增大河流中的TN浓度.④滦河流域的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大,地下水埋深较浅,枯水期地表水会受到地下水的侧向补给,造成地表水NO_(3)^(-)-N浓度升高,进而导致TN浓度升高.研究显示,滦河流域的TN浓度呈现出中上游区>下游区>源头区的趋势,降雨量和潘大水库的调蓄作用对TN浓度的影响显著,丘陵区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是造成TN浓度升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河流域 TN浓度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温州市鳌江水系叶绿素a和氮、磷的分布特征与富营养化研究
4
作者 王嗣彤 程全国 +4 位作者 雷坤 王艳 张志敏 孙明东 吕旭波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1-296,共6页
为探究温州市鳌江水系氮、磷污染特征,选取17个采样断面,于2022年1月、2022年6月进行两次水样采集,并据此对水体理化指标、氮磷浓度与叶绿素a(Chl-a)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判别理化指标、氮磷营养盐与Chl-a的... 为探究温州市鳌江水系氮、磷污染特征,选取17个采样断面,于2022年1月、2022年6月进行两次水样采集,并据此对水体理化指标、氮磷浓度与叶绿素a(Chl-a)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判别理化指标、氮磷营养盐与Chl-a的相关性。同时运用氮磷比判定鳌江水系的营养限制因子,并初步判定鳌江水系的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Chl-a、氮磷营养盐浓度存在时空差异;根据灰色关联度判定总氮、溶解性无机氮、氨氮是鳌江水系枯水期Chl-a的主要影响因子,氨氮、溶解性总磷和可溶性磷酸盐是丰水期Chl-a的主要影响因子;鳌江水系在丰水期主要表现为磷限制状态,枯水期主要表现为氮、磷共同限制状态;鳌江水系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显示丰水期富营养化较严重,下游河段较上游河段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鳌江水系 叶绿素A 氮磷比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曹娥江流域水环境容量与污染负荷分配研究
5
作者 张志敏 翁巧然 +3 位作者 程全国 王艳 孙明东 雷坤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3-450,共8页
以曹娥江流域为研究对象,计算水环境容量,将其分配至各控制单元并细化到污染源类型,提出各控制单元污染物的削减量,以期提升曹娥江水环境质量。结果表明:1)2016—2021年,曹娥江流域内的屠家埠、汤曹汇合口和曹娥江大闸闸前3个监测断面的... 以曹娥江流域为研究对象,计算水环境容量,将其分配至各控制单元并细化到污染源类型,提出各控制单元污染物的削减量,以期提升曹娥江水环境质量。结果表明:1)2016—2021年,曹娥江流域内的屠家埠、汤曹汇合口和曹娥江大闸闸前3个监测断面的COD、氨氮、TP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要求。2)COD、氨氮、TN、TP入河量分别为16013.20、959.10、3658.53、416.05 t/a,且主要以非点源为主。3)基于满足曹娥江流域水体监测断面和入海断面水质达标的约束条件下,COD、氨氮、TN、TP水环境容量分别为47945.18、2435.81、6863.19、474.98 t/a。流域内COD还有剩余水环境容量,不需削减,氨氮、TN、TP分别需削减6.91、501.52、128.34 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娥江流域 控制单元 水环境容量 污染负荷分配
下载PDF
甬江流域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
6
作者 樊荣 雷坤 +3 位作者 郎琪 孙明东 王刚 程全国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1-455,462,共6页
为全面、详细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对甬江流域氮磷营养盐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水期氮磷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研究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与氮磷营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1)甬江流域氮污染水平较重,磷污染水平较轻,氮营养盐浓度表现为枯水期高... 为全面、详细了解土地利用类型对甬江流域氮磷营养盐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水期氮磷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研究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与氮磷营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1)甬江流域氮污染水平较重,磷污染水平较轻,氮营养盐浓度表现为枯水期高于丰水期,而磷营养盐浓度丰水期高于枯水期。(2)建设用地面积占比与溶解态总氮(DTN)、总磷(TP)有正相关关系,林地面积占比与硝酸盐氮、TP、DTN有负相关关系。(3)建议根据不同河段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差异考虑不同防治策略,姚江及甬江干流流域应增加绿化用地面积,加强对建设用地点源废水排污控制;奉化江流域应加强化肥农药控制,实施“林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江流域 氮磷营养盐 土地利用类型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基于陆海统筹的河口区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艳 张镔麒 +4 位作者 戴爱泉 钟诗民 徐香勤 吕旭波 雷坤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772,共5页
坚持陆海统筹,是新时代我国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在生态环境领域,河口区地处陆海交汇区域,是破解陆海统筹环境管理难题的关键区域.目前,河口区环境监督管理存在管理边界不明确、生态环境监测覆盖面不足、缺乏生态环境... 坚持陆海统筹,是新时代我国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在生态环境领域,河口区地处陆海交汇区域,是破解陆海统筹环境管理难题的关键区域.目前,河口区环境监督管理存在管理边界不明确、生态环境监测覆盖面不足、缺乏生态环境评价标准等问题.新形势下,亟需进一步优化完善河口区陆海统筹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破除陆海空间界限和行政管理壁垒,优化陆海衔接、海陆协同的污染防治体系,建立陆海一体、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因此,本文提出河口区陆海统筹生态环境质量监管对策,包括划分河口水体管理单元、建立河口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构建河口水环境基准体系、开展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协同治理、建立信息共享和智慧监管平台等,强化河口区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估,为推进河口区域联动机制的建立及陆海统筹环境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统筹 河口区 污染防控 管理 对策
下载PDF
我国海岸建筑退缩线研究进展、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8
作者 侯利萍 何萍 +4 位作者 彭勃 王德旺 徐杰 李代魁 雷坤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2-558,共7页
海岸建筑退缩线作为一项有效的海岸带开发建设管控手段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一些沿海地区也开展了不同方法的退缩线划定和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探... 海岸建筑退缩线作为一项有效的海岸带开发建设管控手段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一些沿海地区也开展了不同方法的退缩线划定和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探索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综述了国外海岸建筑退缩线的实施进展、退缩距离确定方法、退缩起始基线,以及我国海岸建筑退缩线的研究与实践基础,认为划定技术标准不统一、管控措施可操作性差、缺乏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的上位法支撑以及科学准确性与管理简便性需求不一致是我国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规范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方法、立法与管控办法先行、综合确定替代方案、开展试点研究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沿海地区开展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建筑退缩线 退缩距离 划定方法 分类管控 海岸带保护
下载PDF
飞云江水系氮磷污染及硝酸盐氮来源解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刚 程全国 +3 位作者 雷坤 孙明东 孙乾航 樊荣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6-491,共6页
采集了飞云江水系干流和支流水样,分析了流域内不同区域水体的氮磷浓度,并通过Mix SIAR稳定同位素模型,解析了飞云江流域不同区域硝酸盐氮来源及其贡献。结果显示:(1)飞云江水系总氮为0.76~5.71 mg/L,从上游至下游浓度整体升高;总磷为0.... 采集了飞云江水系干流和支流水样,分析了流域内不同区域水体的氮磷浓度,并通过Mix SIAR稳定同位素模型,解析了飞云江流域不同区域硝酸盐氮来源及其贡献。结果显示:(1)飞云江水系总氮为0.76~5.71 mg/L,从上游至下游浓度整体升高;总磷为0.01~4.83 mg/L,上中游低、下游高。(2)飞云江水系15 N自然丰度(δ^(15)N)和18 O自然丰度(δ^(18)O)分别为3‰~8‰、-7‰~0,土壤有机氮、污水和粪便是飞云江水系硝酸盐氮的主要来源,其中水体通过硝化作用进行氮转化过程,不存在反硝化作用。(3)飞云江水系中大气沉降、化肥和降水中氨氮、土壤有机氮、污水和粪便这4个污染源的贡献率分别为6.6%~25.4%、7.4%~29.2%、23.1%~56.1%、22.3%~4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云江 硝酸盐氮 MIX SIAR稳定同位素模型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鳌江流域水质时空变化及主要污染物通量 被引量:2
10
作者 程全国 王嗣彤 雷坤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7-15,共9页
基于2016—2021年温州市鳌江流域5个监测断面的逐月水质监测数据,选取氨氮(NH_(3)-N)、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总磷(TP)、5日生化需氧量(BOD_(5))、总氮(TN)、溶解氧(DO)6个水质指标,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从时... 基于2016—2021年温州市鳌江流域5个监测断面的逐月水质监测数据,选取氨氮(NH_(3)-N)、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总磷(TP)、5日生化需氧量(BOD_(5))、总氮(TN)、溶解氧(DO)6个水质指标,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从时空变化特征对鳌江流域进行水质污染分析,并计算了埭头、江口渡监测断面的2016—2019年逐月的污染物通量。结果表明:顺溪、埭头断面、江屿断面均满足在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中的水质标准,下游方岩渡、江口渡断面DO质量浓度低于标准值,未满足在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中的水质标准;鳌江流域5个断面COD_(Mn)质量浓度整体上均呈现出丰水期高,枯水期低的特征,DO质量浓度整体上均呈现出丰水期低,枯水期高的特征;污染物质量浓度年变化在沿程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下游断面较高的现象;流域内埭头、江口渡断面污染物整体呈现出丰水期月通量大于枯水期月通量的变化;鳌江流域污染物质量浓度与月径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以非点源污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鳌江流域 水质 时空变化 污染物通量 污染源
下载PDF
1980—2020年永定河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丽慧 郎琪 +3 位作者 雷坤 王殿武 杨坤 杨文浩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为研究高原—山区—平原—滨海生态要素梯级流动特性的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规律,以永定河流域1980—2020年7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景观面积动态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近40年来永定河流域景观格局... 为研究高原—山区—平原—滨海生态要素梯级流动特性的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规律,以永定河流域1980—2020年7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景观面积动态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近40年来永定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并揭示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80—2020年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面积占比约90%;近40年,耕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1376.38、463.42 m2,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增加,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在2015—2020年变化最大。2)在类型水平上,建设用地斑块破碎程度明显降低,其余用地类型变化不明显;景观水平上,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由1.29增至1.35,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由0.67增至0.75,景观整体结构趋向复杂,异质性增加,团聚程度下降,景观破碎化加剧。3)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受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驱动力,经济发展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化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定河流域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驱动力
下载PDF
长江口-杭州湾生态环境监测点位优化布设及水质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镔麒 王艳 +2 位作者 徐香勤 吕旭波 雷坤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6-154,共9页
河口海湾位于陆海交错带,受径潮流作用的双重影响,具有物质输运格局复杂、生态环境变化梯度大等特点。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布设与优化是科学、客观评估河口海湾生态环境状况的前提。采用空间平衡抽样法开展监测点位增设和优化方案研究,将2... 河口海湾位于陆海交错带,受径潮流作用的双重影响,具有物质输运格局复杂、生态环境变化梯度大等特点。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布设与优化是科学、客观评估河口海湾生态环境状况的前提。采用空间平衡抽样法开展监测点位增设和优化方案研究,将2020年5月上海市海洋环境趋势性监测布设的142个监测点位,增设至200个,并进一步优化至170个,对优化前后的点位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组数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并且优化后点位的方差和空间自相关值更小,说明空间平衡抽样法适用于河口海湾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和优化,点位布设和优化结果可客观反映河口海湾的生态环境状况。随后,采用泰森多边形法确定了优化所得的170个离散点位的海域代表面积,克服现有空间插值法的缺陷,为河口海湾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评价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杭州湾 空间平衡抽样法 抽样框架 点位优化 泰森多边形
下载PDF
跨级融合门控自适应网络用于视网膜血管分割
13
作者 梁礼明 余洁 +2 位作者 陈鑫 雷坤 周珑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7-1109,共13页
针对现有多数算法对浅层特征提取不足,导致分割结果中血管边界模糊、毛细血管欠分割且包含噪声等问题,提出一种跨级融合门控自适应网络。该网络中的密集门控通道变换模块,通过促进通道之间的竞争或协同关系充分提取浅层特征信息,避免浅... 针对现有多数算法对浅层特征提取不足,导致分割结果中血管边界模糊、毛细血管欠分割且包含噪声等问题,提出一种跨级融合门控自适应网络。该网络中的密集门控通道变换模块,通过促进通道之间的竞争或协同关系充分提取浅层特征信息,避免浅层粗粒度特征信息丢失;通过跨层次融合模块捕获各层跨维度交互信息,有效聚合多尺度上下文特征;采用双自适应特征融合方法有效引导相邻层次特征融合,抑制噪声。在公共数据集DRIVE、CHASEDB1和STARE上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网络准确率分别为0.9652、0.9668和0.9695,F_(1)值分别为0.8544、0.8152和0.8412,在多个指标上均处于较高水平,优于现有先进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分割 密集门控通道变换 跨层次融合模块 双自适应特征融合 三重注意力模块
原文传递
基于文献计量的滨海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研究进展分析
14
作者 杜长芬 雷坤 +3 位作者 李中浤 吕淑果 吕旭波 李晓光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3年第4期39-44,共6页
为阐明滨海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相关研究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学,从ISI 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中获取了1990—2022年发表的关于滨海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的相关文献,从年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和关键词等方... 为阐明滨海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相关研究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学,从ISI 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中获取了1990—2022年发表的关于滨海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的相关文献,从年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和关键词等方面定量分析了33年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1990—2022年发表2820篇文献,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因政策和社会关注等方面的影响,未来发文量将呈持续增长趋势;2)发文量最多的3个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分别发表1033篇、674篇和394篇文献;3)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有中国科学院、美国地质调查局、昆士兰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其中中国科学院发文量最多,达187篇;4)研究文章主要发表在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Wetlands等期刊;5)文章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滨海湿地蓝碳、滨海湿地碳循环、滨海湿地沉积物以及影响滨海湿地碳库的因素4个研究方向。分析结果将有助于全面了解滨海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为国内外滨海湿地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碳循环 碳收支 文献计量
下载PDF
1957-2018年永定河流域降雨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15
作者 杨坤 刘仲秋 +4 位作者 雷坤 郎琪 高远 曹丽慧 杨文浩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4-144,共11页
基于永定河流域内14个气象站点1957-2018年逐日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距平分析、小波分析对永定河流域降雨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法对降雨进行特征分区并通... 基于永定河流域内14个气象站点1957-2018年逐日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距平分析、小波分析对永定河流域降雨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法对降雨进行特征分区并通过相关分析揭示流域降雨的主要相关因子。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永定河流域降雨量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2.88 mm/10 a,多年降雨量均值为389.22 mm。季尺度上,春秋两季降雨量呈上升趋势,以秋季降雨量上升最为明显,上升速率为3.75 mm/10 a;夏冬两季降雨量呈下降趋势,以夏季降雨量下降最为明显,下降速率为-8.14mm/10 a。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流域降雨量变化存在着28、15、4 a三个周期,以28 a为主周期。空间上,降雨量地域性差异较大,流域降雨量由东南平原区向西北山区递减。REOF分析表明,前六个模态可以较好地反映永定河流域降雨的空间分布类型;根据各模态高荷载区分布,永定河流域可划分为六个降雨区:Ⅰ区为西南大同盆地区,Ⅱ区为北部张家口地区、Ⅲ区为延怀盆地区、Ⅳ区为北京及冀西北盆地区、Ⅴ区为西北内蒙山区、Ⅵ区为滨海平原区;其中Ⅰ、Ⅴ区和Ⅳ、Ⅵ区分别受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影响;Ⅱ、Ⅲ区受当地地形影响较为明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南印度洋偶极子、蒸发、最高气温、日照时数和散射与降雨相关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定河流域 降雨 时空分布 REOF分析 小波分析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基于中巴地球资源1号卫星的太湖表层水体水质遥感 被引量:64
16
作者 雷坤 郑丙辉 王桥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6-380,共5页
利用CBERS 1的CCD数据和准同步地面监测数据,结合水体组分的光谱特征,建立了太湖表层水体叶绿素a和总氮的遥感信息模型.将模型用于2000 09 16太湖表层水体,所得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叶绿素a和总氮的分布趋势,表明利用CBERS 1的CCD数据进... 利用CBERS 1的CCD数据和准同步地面监测数据,结合水体组分的光谱特征,建立了太湖表层水体叶绿素a和总氮的遥感信息模型.将模型用于2000 09 16太湖表层水体,所得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叶绿素a和总氮的分布趋势,表明利用CBERS 1的CCD数据进行湖泊表层水体水质指标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由于地面监测站位有限,模型在浅水草型湖泊———东太湖的适用性受到一定限制,说明同步性好、覆盖广的地面监测对于水质遥感信息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体 水质监测 叶绿素 水质遥感技术 传感器 环境污染 有机污染物
下载PDF
大辽河口N、P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8
17
作者 雷坤 郑丙辉 +2 位作者 孟伟 秦延文 苏一兵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2,27,共5页
利用2003年9月在大辽河口水域进行水质调查获取的资料,分析了大辽河口N、P营养盐的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感潮河段、口门至口外的海域,N、P营养盐的含量都呈逐渐降低的趋势。N营养盐保守性较好,其分布主要受海水和河水的混合... 利用2003年9月在大辽河口水域进行水质调查获取的资料,分析了大辽河口N、P营养盐的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感潮河段、口门至口外的海域,N、P营养盐的含量都呈逐渐降低的趋势。N营养盐保守性较好,其分布主要受海水和河水的混合产生的物理稀释的影响;相比之下,PO4-P由于其缓冲特征,保守性较差。根据调查区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结果,在辽河口口门附近海域和靠近辽东湾东岸的海域,水体呈富营养化和中等营养水平,在远离海岸的海域,水体呈贫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辽河口 营养盐 分布 富营养化
下载PDF
甬江流域水质时空及污染物通量变化趋势分析
18
作者 樊荣 雷坤 +3 位作者 吕旭波 李晓光 郎琪 程全国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2期179-185,共7页
甬江作为宁波市“母亲河”,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甬江流域水质状况不断受外界干扰,水质现状及污染物通量变化备受关注。通过水质、水量、污染物通量数据,研究甬江流域近六年的水质污染浓度、时空分布的变化趋势,及近四年... 甬江作为宁波市“母亲河”,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甬江流域水质状况不断受外界干扰,水质现状及污染物通量变化备受关注。通过水质、水量、污染物通量数据,研究甬江流域近六年的水质污染浓度、时空分布的变化趋势,及近四年的水量、污染物通量的变化趋势及原因。结果表明:甬江流域2016~2021年整体总氮污染严重,但除西南区域均有改善趋势;总磷、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浓度月均值与水量密切相关,氨氮浓度月均值受面源、点源综合污染影响,而三江口断面为甬江流域水质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区域。结合水质指标和通量对甬江流域进行针对性管理通过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江流域 水质变化 时空变化 污染物通量 变化趋势
下载PDF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 被引量:37
19
作者 雷坤 杨作升 郭志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8-295,共8页
1997年 2月在东海北部取得悬浮体和底质样品 ,通过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探讨了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 ,生物因素是泥质区悬浮体的发生絮凝的机制之一 ,可影响悬浮体在海水中的行为。生物活动产生的软... 1997年 2月在东海北部取得悬浮体和底质样品 ,通过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探讨了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 ,生物因素是泥质区悬浮体的发生絮凝的机制之一 ,可影响悬浮体在海水中的行为。生物活动产生的软组织、分泌物和粘膜等有机质可将矿物碎屑和生物骨屑粘结、吸附和捕集在一起形成絮凝体而迅速沉积。在悬浮体含量较低、水化学环境相对稳定的东海陆架 ,絮凝作用是泥质区得以形成的关键过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东海陆架 泥质区 絮凝沉积作用 扫描电镜 粒度分布 底质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潮间带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20
作者 雷坤 孟伟 +2 位作者 郑丙辉 张雷 秦延文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4-61,共8页
根据2003年12月在渤海湾西岸海河口南缘至歧口间岸段采集的4个柱状沉积物样品和6个表层样品的粒度分析结果,探讨了渤海湾西岸潮间带的粒度分布特征和沉积作用。结果表明,由北向南,表层沉积物逐渐变细,分选性变差。海河口南缘至独流减河... 根据2003年12月在渤海湾西岸海河口南缘至歧口间岸段采集的4个柱状沉积物样品和6个表层样品的粒度分析结果,探讨了渤海湾西岸潮间带的粒度分布特征和沉积作用。结果表明,由北向南,表层沉积物逐渐变细,分选性变差。海河口南缘至独流减河之间的表层沉积物为分选良好的细砂,至歧口附近变为粉砂质粘土。在垂直方向上,表层以下一定深度内沉积物的平均粒径都存在一均匀层,层内沉积物为分选良好的细砂,此深度以下沉积物中的粘土含量增加。说明由于60年代之后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入海泥沙量减少,改变了潮间带沉积物原有的输沙与海滩发育模式,导致独流减河以北的砂质沉积物出现粗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潮间带 沉积物 粒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