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3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微量元素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1
作者 孙亮 徐益 +7 位作者 蔡沁 郭靖豪 赵灿 郭保卫 邢志鹏 霍中洋 张洪程 胡雅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9,共11页
中微量元素作为水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是多种酶系统的构成要素和激活剂,同时还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激素合成及抗逆等一系列重要生理过程,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综述了对水稻具有显著作用的镁、... 中微量元素作为水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是多种酶系统的构成要素和激活剂,同时还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激素合成及抗逆等一系列重要生理过程,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综述了对水稻具有显著作用的镁、锌、硒、铁元素的吸收、积累和代谢途径,以及它们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中微量元素在水稻生产中所面临的挑战,探讨了中微量元素在未来可持续发展农业中的必要性以及研究方向,旨在为通过合理施用中微量元素实现水稻高产和优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中微量元素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侧深施控释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郭松 郭慧婷 +9 位作者 张裕梁 钱紫慧 王子君 路佳明 汪源 赵灿 王维领 张洪程 杨凤萍 霍中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5-1539,共15页
为建立机插稻高产低碳减排的控释氮肥施用技术,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泰香粳1402为材料,选用控释期100 d、43%树脂包膜缓释氮肥与46%速效尿素为氮肥,分别设置基穗氮肥比例为100(NM1)∶、82(NM2)∶、73∶(NM3)与64(NM4)∶不同运筹方式处理... 为建立机插稻高产低碳减排的控释氮肥施用技术,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泰香粳1402为材料,选用控释期100 d、43%树脂包膜缓释氮肥与46%速效尿素为氮肥,分别设置基穗氮肥比例为100(NM1)∶、82(NM2)∶、73∶(NM3)与64(NM4)∶不同运筹方式处理,基肥采用侧深施肥方法,控释氮肥与速效尿素比例均为55,∶穗氮肥为尿素,并设置常规施肥(FFT)与不施氮肥(0N)对照处理,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FT处理相比,侧深施控释氮肥推迟NH_(3)挥发峰值出现,避免分蘖期NH_(3)挥发峰值产生,穗期追施尿素后的NH_(3)挥发通量和平均NH_(3)挥发通量显著降低,NH_(3)累积损失总量降低25.33%~48.76%,NH_(3)排放系数降低29.14%~60.81%,单位产量NH_(3)排放强度显著降低29.60%~56.01%。与FFT处理相比,侧深施控释氮肥分蘖期和抽穗后的CH_(4)排放通量显著降低,搁田期和穗期追施尿素后的N_(2)O排放通量显著降低,CH_(4)排放累积总量降低20.20%~55.04%,CH_(4)减排率随基穗氮肥比例变小而降低,N_(2)O排放累积总量降低25.56%~61.56%,N_(2)O减排率表现为NM1>NM3>NM2>NM4,GWP和GHGI分别降低20.96%~53.35%、25.91%~55.40%。品种间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规律一致,减排效果均表现为NM1>NM3>NM2>NM4。综合考虑经济、生态效益,NM1处理氨挥发和温室气体减排效果最佳,且比NM3和FFT处理减少施肥次数1~2次,利于水稻绿色轻简规模化生产;NM3处理增产率最高且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减排效果仅次NM1,实现丰产减排协同进行。综上,本文探索出一套适配迟熟中粳减排增产的控释氮肥施肥方式,重点发现“轻简+减排”型施肥方式NM1和“丰产+减排”型施肥方式N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运筹方式 NH_(3)挥发 CH_(4) N_(2)O 减排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小麦冠层SPAD值无人机多光谱遥感估算 被引量:6
3
作者 周琦 王建军 +3 位作者 霍中洋 刘畅 王维领 丁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12-1920,共9页
随着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水稻成熟期的推迟,冬小麦播期的推迟已经成为影响产量的主要障碍,因此在迟播小麦中筛选抗性较好的品种很有必要。该研究旨在监测冬小麦生长早期冠层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用于迟播冬小麦品种筛选。为探讨利用... 随着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水稻成熟期的推迟,冬小麦播期的推迟已经成为影响产量的主要障碍,因此在迟播小麦中筛选抗性较好的品种很有必要。该研究旨在监测冬小麦生长早期冠层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用于迟播冬小麦品种筛选。为探讨利用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监测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可行性,基于多光谱无人机获取的5个单波段光谱反射率和15个植被指数作为自变量,经过递归特征消除法(RFE)特征变量筛选,去除冗余变量,利用后向神经网络(BP)回归算法构建冬小麦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遥感反演模型。根据2020年—2021年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实验点冬小麦越冬期、拔节期两个生育期的实测叶片SPAD值,结合同步获取的多光谱无人机影像,分析了这两个生育期遥感变量和SPAD值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遥感变量之间的特征重要性排序进行特征变量筛选,筛选出的变量作为模型的输入,构建并筛选出各生育期最佳的反演模型。比较岭回归(Ridge)和梯度提升树(GBD)算法,以R^(2)和RMSE作为模型评价指标,在验证集上分析了各生育期3种模型的自学习能力和泛化能力。结果表明,经过了最优光谱信息筛选而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在此两个生育期的数据集上均表现出了最强的回归预测能力。R^(2)和RMSE在越冬期分别为0.806和1.861,拔节期分别为0.827和0.507。通过对无人机多光谱数据进行变量筛选,构建的优选模型BP神经网络具有较高估算精度,且表明在冬小麦的早期监测中,拔节期比越冬期效果好。利用无人机多光谱在估算迟播冬小麦SPAD值进行品种抗性筛选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筛选 无人机 小麦SPAD值 BP神经网络 特征选择
下载PDF
灌浆期低温弱光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蔡沁 丛舒敏 +5 位作者 余恩唯 徐益 许轲 霍中洋 胡雅杰 张洪程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50,共6页
以软米粳稻南粳9108和常规粳稻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通过不同播期和穗后遮光方式,设置轻低温、轻低温+弱光、低温和低温+弱光4种处理,以Ⅰ期播种并未进行遮光的处理为对照(CK),研究灌浆期低温弱光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 以软米粳稻南粳9108和常规粳稻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通过不同播期和穗后遮光方式,设置轻低温、轻低温+弱光、低温和低温+弱光4种处理,以Ⅰ期播种并未进行遮光的处理为对照(CK),研究灌浆期低温弱光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灌浆期低温弱光4个处理产量均显著降低;灌浆期轻低温和低温处理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有所改善,而轻低温+弱光和低温+弱光处理则降低了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米粳稻 灌浆期 低温弱光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低温冷害对水稻孕穗期叶片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路佳明 任红茹 +4 位作者 赵灿 施艺 陈越 王维领 霍中洋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23,36,共10页
以粳稻品种南粳9108和籼稻品种扬两优013为材料,于孕穗期进行不同低温(13、15和17℃)和不同时间(0、3、5、7和9 d)的处理,测定叶片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系统相关指标,研究水稻孕穗期间叶片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系统对低温冷害的响应。结果表... 以粳稻品种南粳9108和籼稻品种扬两优013为材料,于孕穗期进行不同低温(13、15和17℃)和不同时间(0、3、5、7和9 d)的处理,测定叶片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系统相关指标,研究水稻孕穗期间叶片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系统对低温冷害的响应。结果表明:两品种冷处理后叶绿素含量较对照降低4.67%~37.44%。孕穗期低温导致水稻叶片光合能力下降,冷处理时间越长且处理温度越低,光合特性下降幅度越大。与对照相比,低温处理后光合特性相关指标下降4.98%~93.94%;孕穗期低温使得水稻剑叶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MDA)的含量则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低温冷害 孕穗期 光合特性 抗氧化酶系统
下载PDF
江苏高产高效抗逆绿色小麦品种筛选与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毅萱 张雨婷 +5 位作者 段瑞华 曹颖 刘畅 赵灿 王维领 霍中洋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56-65,共10页
筛选高产高效抗逆的绿色品种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24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下调查品种的产量、氮肥农学效率、赤霉病及白粉病抗性等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适宜江苏省种植的绿色小麦品种。结果表明... 筛选高产高效抗逆的绿色品种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24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下调查品种的产量、氮肥农学效率、赤霉病及白粉病抗性等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适宜江苏省种植的绿色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产量优势表现不一致,扬麦25、淮麦33、洛麦24等品种的平均产量较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品种的氮肥农学效率整体上呈降低趋势,扬麦29、淮麦33、扬麦25等品种的平均氮肥利用效率较高;各品种赤霉病抗性和白粉病抗性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扬麦15、宁麦13、扬麦20等品种具有较高的赤霉病抗性,而扬麦29、镇麦9号、镇麦10等品种具有较强的白粉病抗性;增加施氮量降低了小麦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扬麦25、宁麦资126、国红6号等品种的抗倒性较好;半冬性和弱春性品种的越冬期抗寒性整体上优于春性品种,但部分春性品种如宁麦13、宁麦26和扬麦29同样具有较强的越冬期抗寒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各品种的综合性状进行评价,提出扬麦25、扬麦29、宁麦13、镇麦18为适宜在江苏淮南推广种植的绿色小麦品种;淮麦33和洛麦24为适宜在江苏淮北种植的绿色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绿色品种 高产 高效 抗逆 综合评价
下载PDF
盐、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韦还和 马唯一 +10 位作者 左博源 汪璐璐 朱旺 耿孝宇 张翔 孟天瑶 陈英龙 高平磊 许轲 霍中洋 戴其根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0-363,共14页
滨海盐碱地水稻生产受限于淡水资源和水利基础设施,盐害和干旱往往交织出现,极易遭受盐−旱复合胁迫,严重制约了滨海盐碱地水稻丰产优质目标的实现。全面剖析盐、干旱胁迫及其复合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可为滨海... 滨海盐碱地水稻生产受限于淡水资源和水利基础设施,盐害和干旱往往交织出现,极易遭受盐−旱复合胁迫,严重制约了滨海盐碱地水稻丰产优质目标的实现。全面剖析盐、干旱胁迫及其复合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可为滨海盐碱地水稻高产与品质调优栽培提供科学支撑。本文概述了盐、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从渗透调节、离子平衡、光合作用、抗氧化酶系统、内源激素、蔗糖-淀粉代谢关键酶活性和分子机制等方面阐述其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作用机制,从耐盐耐旱品种选育及栽培调控等方面提出了减轻水稻盐/干旱胁迫的调控措施,为今后深入开展水稻耐盐和干旱的研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品质 干旱 盐-旱复合胁迫
下载PDF
基本苗和施氮量对稻茬迟播小麦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颜磊 赵凌天 +5 位作者 张雨婷 赵灿 李国辉 王维领 许轲 霍中洋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30,共11页
以强筋小麦农麦88和弱筋小麦宁麦13为供试材料,探究迟播条件下基本苗和施氮量对其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江苏淮南优质栽培措施组合。结果表明:基本苗和施氮量及其互作对迟播小麦主要品质指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随基本苗数量的增多,两品... 以强筋小麦农麦88和弱筋小麦宁麦13为供试材料,探究迟播条件下基本苗和施氮量对其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江苏淮南优质栽培措施组合。结果表明:基本苗和施氮量及其互作对迟播小麦主要品质指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随基本苗数量的增多,两品种面粉吸水率、干(湿)面筋含量、稀解值以及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有所降低,支链淀粉含量、低谷黏度、最终黏度有所升高,直链淀粉含量先升后降;两品种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面筋指数、总淀粉含量、峰值黏度、反弹值等指标的变化趋势不一致。随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籽粒容重、面筋指数、总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呈降低趋势,面粉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呈升高趋势,蛋白质含量和干(湿)面筋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规律;两品种籽粒容重、直链淀粉含量以及面粉糊化特性相关指标的响应变化有所差异。迟播宁麦13和农麦88分别在基本苗375×10^(4)苗·hm^(-2)、施氮量315 kg·hm^(-2)和基本苗300×10^(4)苗·hm^(-2)、施氮量270 kg·hm^(-2)的处理组合下,其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及面团稳定时间等主要品质指标均达到较优,符合国家弱、强筋小麦品种分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迟播 施氮量 基本苗 品质
下载PDF
不同控释期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比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郭慧婷 王英豪 +5 位作者 王云翔 陈越 钱紫慧 赵灿 王维领 霍中洋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4-99,共6页
为在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条件下筛选出最佳控释期与缓速比组合,以达到提高杂交籼稻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为杂交籼稻高产优质轻简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杂交籼稻徽两优858为供试品种,设置2种不同释放期(60、100d)的控释尿素按照5种... 为在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条件下筛选出最佳控释期与缓速比组合,以达到提高杂交籼稻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为杂交籼稻高产优质轻简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杂交籼稻徽两优858为供试品种,设置2种不同释放期(60、100d)的控释尿素按照5种配比(10∶0、8∶2、6∶4、5∶5、4∶6)与普通尿素组合,同时设置普通尿素分施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控释期为60d的各配比处理产量均高于控释期为100d的各配比处理,其中60d控释尿素6∶4的产量最高且与CK差异显著,100d控释尿素处理下配比为8∶2的产量最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60d各配比处理下较CK显著降低,明显改善了稻米的外观品质;60d控释尿素处理的食味值均高于CK,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提高6.50%~13.94%,60d各配比处理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也均高于100d各配比处理。因此,杂交籼稻徽两优858在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条件下,释放期为60d的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采用6∶4的组配方式更利于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控释尿素 产量 品质 徽两优858
下载PDF
施氮方式对不同专用小麦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17
10
作者 霍中洋 葛鑫 +3 位作者 张洪程 戴其根 许轲 龚振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9-454,共6页
以两类不同专用小麦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对其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强筋小麦济南 17在生育中后期吸氮强度、氮素的转运效率和转运氮的贡献率 ,以及相同处理的蛋白质产量、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吸... 以两类不同专用小麦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对其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强筋小麦济南 17在生育中后期吸氮强度、氮素的转运效率和转运氮的贡献率 ,以及相同处理的蛋白质产量、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吸收效率均高于中筋小麦陕农 2 2 9。在本试验中 ,济南 17以施氮量为 2 6 2 5~ 32 8 1kg hm2 、追肥分拔节和始花两次施用 (2 5 %∶2 5 % )的氮肥运筹方式可以获得较高的蛋白质产量、成熟期总氮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 ;而陕农 2 2 9以施氮量为 196 9~ 2 6 2 5kg hm2 、拔节期追氮比例为 4 0 %~ 6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专用小麦 氮素吸收 肥料利用率 施肥方式
下载PDF
高产栽培条件下种植方式对不同生育类型粳稻米质的影响 被引量:60
11
作者 霍中洋 李杰 +4 位作者 许轲 戴其根 魏海燕 龚金龙 张洪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3932-3945,共14页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稻米品质的变化规律。【方法】以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3种类型水稻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为材料,比较研究高产栽培条件下手栽、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水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稻米品质的变化规律。【方法】以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3种类型水稻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为材料,比较研究高产栽培条件下手栽、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水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和RVA谱特征值的差异,并对米质性状与灌浆结实期的温光条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糙米率在不同种植方式间没有明显差异,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早熟晚粳手栽>机插>直播,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机插>手栽>直播;(2)垩白率手栽>机插>直播,垩白大小机插>手栽>直播,垩白度早熟晚粳和常规迟熟中粳手栽>机插>直播,中熟中粳和杂交迟熟中粳机插>手栽>直播;(3)直链淀粉含量直播>机插>手栽,胶稠度手栽>机插>直播;(4)蛋白质含量手栽与机插基本相当,直播略低,且除中熟中粳外与手栽和机插的差异不显著;(5)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手栽>机插>直播,回复值直播>机插>手栽,峰值时间不同种植方式间没有明显差异,最终黏度早熟晚粳和常规迟熟中粳手栽>机插>直播,中熟中粳和杂交迟熟中粳直播>机插>手栽,糊化温度早熟晚粳和常规迟熟中粳直播>机插>手栽,中熟中粳和杂交迟熟中粳手栽>机插>直播。【结论】与手栽和机插相比,直播外观品质略优,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变劣;手栽与机插间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优劣因品种类型而异,蒸煮食味品质手栽优于机插,营养品质大体相当。因此,选择合理的种植方式,并配套适宜的水稻品种类型,有利于获得优良的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生育类型 种植方式 高产栽培 稻米品质
下载PDF
播期对直播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5
12
作者 霍中洋 姚义 +5 位作者 张洪程 夏炎 倪晓诚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592-2606,共15页
【目的】探讨播期对直播稻干物质生产特征和光合生产特征的影响。【方法】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3种类型具有代表性的4个水稻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两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直播稻干物质的积累、分配、运转及叶面... 【目的】探讨播期对直播稻干物质生产特征和光合生产特征的影响。【方法】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3种类型具有代表性的4个水稻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两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直播稻干物质的积累、分配、运转及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1)无论是从单茎还是群体来看,拔节、孕穗、抽穗、蜡熟和成熟期的干物重均随播期的推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愈加明显。(2)随着播期的推迟,播种期至拔节期和拔节期至抽穗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占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的比例呈一定的上升趋势,抽穗至成熟期则呈一定的下降趋势,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随播期的推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3)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单茎叶重和单茎鞘重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单茎茎重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单茎穗重则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播期的推迟,单茎叶重和单茎鞘重在孕穗期和抽穗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蜡熟期差异很小,成熟期呈略微增加的趋势,单茎茎重和单茎穗重在各时期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4)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生育中后期的叶、茎、鞘、穗各部分所占的比例与其干物重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播期的推迟,叶比例和鞘比例在孕穗期呈略微的下降趋势,抽穗期变化不大,蜡熟期和成熟期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上升趋势,茎比例在孕穗期和抽穗期呈略微的下降趋势,蜡熟期呈略微的增加趋势,成熟期呈一定的下降趋势,穗比例在孕穗期呈略微的增加趋势,抽穗期变化不大,到蜡熟期和成熟期则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5)随着播期的推迟,叶、茎和鞘的输出量、输出率和输出物质转化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6)随着播期的推迟,叶面积指数拔节期相当,孕穗期、抽穗期和蜡熟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成熟期略微下降,播种期到拔节期、拔节期到抽穗期和全生育期的的光合势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抽穗期到成熟期有所下降,差异不显著。(7)随着播期的推迟,群体生长率播种期至拔节期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拔节期至抽穗期差异不显著,抽穗期至成熟期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净同化率播种期至拔节期和拔节期至抽穗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抽穗期至成熟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播期对直播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具有较大的影响。较迟播而言,早播具有前期物质生产量适宜,中后期积累旺盛,干物质总量大且分配合理,运输转化效率高,抽穗后光合生产能力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直播稻 干物质生产特征 光合生产特征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特性 被引量:58
13
作者 霍中洋 李杰 +4 位作者 张洪程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龚金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08-1919,共12页
以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3种生育类型水稻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为材料,比较研究了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下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拔节期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为直播〉机插〉手栽,... 以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3种生育类型水稻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为材料,比较研究了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下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拔节期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为直播〉机插〉手栽,抽穗期和成熟期为手栽〉机插〉直播,手栽成熟期总吸氮量较机插和直播分别高11.68%和39.03%,机插较直播高24.49%;氮素吸收速率,拔节前为直播〉机插〉手栽,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为手栽〉机插〉直播,手栽和机插拔节至抽穗期的吸收速率最大,直播中熟中粳拔节至抽穗期最大,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粳拔节前最大;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为手栽〉机插〉直播,不同种植方式间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氮素吸收利用率,手栽、机插和直播分别为44.49%、39.00%和31.41%,且手栽和机插为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直播为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同一生育类型常规粳稻大于杂交粳稻;百千克籽粒需氮量,手栽、机插和直播分别为1.959(1.900~2.009)、1.842(1.681~1.914)和1.638(1.540~1.721)kg,常规粳稻手栽与机插间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直播,杂交粳稻不同种植方式间差异均显著,直播稻为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手栽和机插在不同生育类型品种间没有明显变化规律。科学选择种植方式并配套适宜的品种类型对实现水稻氮素高效吸收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水稻 生育类型 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下载PDF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各器官的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 被引量:47
14
作者 霍中洋 杨雄 +10 位作者 张洪程 葛梦婕 马群 李敏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李国业 朱聪聪 王亚江 颜希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5-1045,共11页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群体最高生产力,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群体最高生产力,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根据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从高到低将50个品种分为4个产量水平,对不同产量水平品种间各器官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分配等特性进行系统地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抽穗期叶片的氮素含量和氮素积累量以及成熟期叶片和穗的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随产量水平递减逐渐降低;拔节至抽穗阶段茎鞘的干物质积累率以及叶片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速率也随产量水平递减逐渐降低;抽穗至成熟阶段产量大于10.50 t/hm2的水稻品种,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和氮素转运贡献率比其他产量水平低,但穗部干物质和氮素增加量却比其他产量水平高。在满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施肥条件下,拔节至抽穗阶段叶片的干物质、氮素积累速率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35,r=0.539),抽穗至成熟阶段叶片的干物质转运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360),而叶片的氮素转运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333)。产量大于10.50 t/hm2的水稻品种叶片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比其他产量水平品种在抽穗后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穗部物质积累与氮素积累量较高。抽穗后在保持茎鞘适宜的物质和氮素积累量的基础上,提高叶片的物质和氮素积累,进一步加大穗部的物质和氮素积累,是获得高产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器官 干物质 氮素 积累与转运
下载PDF
不同播期直播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 被引量:20
15
作者 霍中洋 姚义 +5 位作者 张洪程 夏炎 倪晓诚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45,71,共8页
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3种类型具有代表性的4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大田分期播种试验,对直播稻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速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产量呈显著... 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3种类型具有代表性的4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大田分期播种试验,对直播稻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速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每穗颖花数与结实率的下降,穗数与千粒重变化不大;拔节期植株含氮率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抽穗期和成熟期均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植株吸氮量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拔节前氮素吸收总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占植株总吸收量的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播种至拔节期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呈上升趋势,而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氮素吸收量、吸收速率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除拔节至抽穗期的氮素阶段吸收速率外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在试验条件下,相对于迟播而言,直播稻早播的产量、各个时期的吸氮累积量、各个生育阶段的氮素积累量、拔节后的氮素吸收速率及氮素利用效率均较高。可见,直播稻早播有利于氮素的高效吸收和利用并取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播期 产量 氮素积累量 氮素吸收速率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温光条件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6
作者 霍中洋 姚义 +5 位作者 张洪程 夏炎 倪晓诚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43-1052,共10页
在江苏苏南太湖稻区的常熟市(N 31.4°)、苏中里下河稻区的姜堰市((N 32.3°)及苏北淮北稻区的东海县(N 34.5°),分别以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生育期温光条件对江苏上述不同生态区直播稻产... 在江苏苏南太湖稻区的常熟市(N 31.4°)、苏中里下河稻区的姜堰市((N 32.3°)及苏北淮北稻区的东海县(N 34.5°),分别以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生育期温光条件对江苏上述不同生态区直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设置的播期范围内,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生态区不同熟期类型品种水稻的产量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但变化程度略有不同,表现为晚熟品种大于早熟品种,过迟播种导致各生态区部分类型品种不能安全成熟。产量构成因素随播期的推迟按变化程度的大小分为两类,变化较小的一类为千粒重和穗数,变化较大的一类为结实率和每穗颖花数,后者是导致产量极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总颖花量、结实率和产量与抽穗前以及全生育期的积温和光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各生育期温光条件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条件 生态区 播期 直播稻 产量
下载PDF
温度对水稻两优培九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霍中洋 顾承华 +4 位作者 戴其根 张洪程 杨海生 陶小军 葛鑫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1-54,共4页
分析研究两系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在气候迥异的不同年型间生育期与产量的温光效应规律。结果表明 :其生育期长短主要受积温 (>0℃ )所控制 ,在中国扬州地区其全生育期为 1 60d左右 ,约需积温为 3 880℃ ;产量因播期、年份不同而呈极显... 分析研究两系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在气候迥异的不同年型间生育期与产量的温光效应规律。结果表明 :其生育期长短主要受积温 (>0℃ )所控制 ,在中国扬州地区其全生育期为 1 60d左右 ,约需积温为 3 880℃ ;产量因播期、年份不同而呈极显著差异 ,且存在互作效应 ;两优培九在扬州地区安排在 4月下旬至 5月上旬种植 ,有利于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优培九品种 水稻 生育期 产量 积温
下载PDF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差异 被引量:22
18
作者 霍中洋 顾海永 +9 位作者 马群 杨雄 李敏 李国业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芦燕 张洪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61-2068,共8页
选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系),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kghm2),得出各品种在各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最高生产力及其对应施氮水平,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在... 选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系),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kghm2),得出各品种在各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最高生产力及其对应施氮水平,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间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生产力处于顶层与高层水平品种的颖花量极显著高于中层、低层品种,颖花量的增加主要表现为每穗粒数的极显著增加。各生育阶段的植株吸氮量和氮素吸收速率均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4个生产力等级品种间在移栽至拔节和拔节至抽穗阶段氮素积累比例差异均不大,但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呈减小趋势;抽穗至成熟阶段氮素积累比例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顶层水平品种在抽穗至成熟阶段氮素积累比例为14.94%。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增加。初步筛选出13个集高产与氮高效于一体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产力 氮肥吸收利用
下载PDF
氮肥对亚种间杂交水稻“两优培九”产量及氮素营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霍中洋 张洪程 +3 位作者 王秀芹 戴其根 许轲 叶全宝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223-227,共5页
 在大田条件下,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不同施氮量(0kg/hm2、100kg/hm2、200kg/hm2、300kg/hm2)对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的吸氮量和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  在大田条件下,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不同施氮量(0kg/hm2、100kg/hm2、200kg/hm2、300kg/hm2)对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的吸氮量和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在1hm2施200kg氮时最高,高氮处理(1hm2施300kg氮)时反而降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两优培九的籽粒产量、吸氮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氮素利用率均高于汕优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亚种间杂交水稻 “两优培九” 产量 营养水平
下载PDF
水稻源库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20
作者 霍中洋 叶全宝 +3 位作者 李华 张洪程 戴其根 许轲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2年第6期72-77,146,共7页
从水稻源库的概论、特征指标、源库流在产量形成中的地位、源库类型的划分、主要研究手段以及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等 6个方面 ,对中国水稻源库关系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 。
关键词 水稻 源库关系 特征指标 产量形成机制 类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