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死亡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顺兵 张曾 +2 位作者 余湘 张全波 青玉凤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440-444,共5页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新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类型,主要特点为铁依赖性的氧化损伤、脂质过氧化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积累,2012年,Dixon等[1]第一个提出了铁死亡这个概念,与自噬、凋亡、焦亡不同,铁死亡在细胞形态...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新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类型,主要特点为铁依赖性的氧化损伤、脂质过氧化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积累,2012年,Dixon等[1]第一个提出了铁死亡这个概念,与自噬、凋亡、焦亡不同,铁死亡在细胞形态和功能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形态学上,铁死亡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嵴减少或消失、线粒体外膜破裂和线粒体膜凝聚;与自噬相反,不会形成双层膜结构的自噬溶酶体;同时,铁死亡既不具有传统细胞凋亡的特征:细胞和核体积减小、核碎裂、凋亡小体的形成和细胞骨架的分解,也不具有焦亡形态学特点:细胞肿胀膨大、细胞质膜、焦亡小体形成[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风湿免疫性疾病 发病机制
下载PDF
lncRNA介导的ceRNA网络在痛风性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鹏 张曾 +2 位作者 雷天意 青玉凤 张全波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302-306,共5页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长度大于200 nt的非编码RNA,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可作为微小RNA(miRNA)的海绵而调控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网络。研究表明lncRNA在痛风性关节炎中存在异常表达,与Toll样受体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信号通...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长度大于200 nt的非编码RNA,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可作为微小RNA(miRNA)的海绵而调控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网络。研究表明lncRNA在痛风性关节炎中存在异常表达,与Toll样受体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信号通路、嘌呤能离子通道型受体7信号通路等关系密切。lncRNA可通过多条lncRNA-miRNA-信使RNA轴影响痛风的发生发展。本文探讨lncRNA介导的ceRNA调控网络在痛风中的研究进展,加深对痛风的发病机制认识,为靶向干预痛风炎症以及预防骨侵蚀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竞争性内源性RNA 痛风性关节炎
下载PDF
免疫吸附疗法在风湿病中的应用
3
作者 赵臻怡 彭元洪 青玉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3年第1期76-80,共5页
免疫吸附疗法是血液净化治疗中的一种,其因选择性或特异性地清除血液中的致病因子,从而达到缓解疾病的目的。近年来,在风湿病领域,多种新药用于临床,疾病控制大大提升;但仍存在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不应答或因过敏以及存在禁忌证不能使用... 免疫吸附疗法是血液净化治疗中的一种,其因选择性或特异性地清除血液中的致病因子,从而达到缓解疾病的目的。近年来,在风湿病领域,多种新药用于临床,疾病控制大大提升;但仍存在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不应答或因过敏以及存在禁忌证不能使用相关药物而导致疾病控制不佳的情况,且部分患者因病情危重需要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控制病情。免疫吸附治疗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这种治疗方法目前可应用疾病谱广,临床起效快,可有效避免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介绍免疫吸附治疗在风湿病中的应用情况,主要包括适应证、治疗方法、疗效及安全性,以便大家更好地认识这种治疗方法,使疾病得到更好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病 免疫吸附疗法 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吸附柱
下载PDF
自噬相关基因在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前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廖霞 姚婷 +4 位作者 谢泓源 余湘 雷天意 张全波 青玉凤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736-740,744,共6页
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ATGs)是否参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发生发展及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JAK)抑制剂治疗前后的自噬表达变化。方法:收集30例经JAK抑制剂治疗24周的RA患者(RA组)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及外周血标本;同时收集30名健康者(HC组... 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ATGs)是否参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发生发展及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JAK)抑制剂治疗前后的自噬表达变化。方法:收集30例经JAK抑制剂治疗24周的RA患者(RA组)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及外周血标本;同时收集30名健康者(HC组)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RA组ATG5、Beclin-1、LC-3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HC组;ATG16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HC组(P<0.05)。RA组ATG5表达水平与ESR、hsCRP、SJC、PtGA、DAS-28(ESR)、CCP正相关(P<0.05);ATG12表达水平与hsCRP、CCP正相关(P<0.05);ATG16表达水平与hsCRP、SJC正相关(P<0.05);Beclin-1表达水平与ESR、hsCRP、PtGA、DAS-28(ESR)正相关(P<0.05),与RF-IgG负相关(P<0.05);LC-3表达水平与ESR、hsCRP正相关(P<0.05)。治疗24周后,ATG5、LC-3、Beclin-1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ATG16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自噬相关基因参与了RA发病;托法替布可能通过影响RA患者体内的自噬水平,可作为一种潜在的自噬调节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自噬基因
下载PDF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第一跖趾关节尿酸盐负荷的评估及预测
5
作者 范玉洪 袁红梅 +3 位作者 牟叙蓉 杨亚南 青玉凤 王顺兵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92-1196,共5页
目的基于2021年风湿病临床试验预后评价痛风工作组的超声半定量评分系统(SQUS)对痛风患者第一跖趾关节(MTP1)评分(SQUS-MTP1),以评估尿酸盐负荷,并分析尿酸盐负荷的影响因素和尿酸盐沉积的独立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研究2020年9月... 目的基于2021年风湿病临床试验预后评价痛风工作组的超声半定量评分系统(SQUS)对痛风患者第一跖趾关节(MTP1)评分(SQUS-MTP1),以评估尿酸盐负荷,并分析尿酸盐负荷的影响因素和尿酸盐沉积的独立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研究2020年9月—2021年11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19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超声检查双下肢关节的特征性痛风征象,评估双侧MTP1尿酸盐负荷,分析尿酸盐负荷的影响因素及尿酸盐沉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痛风病程、年龄、血清尿酸(SUA)与MTP1尿酸盐负荷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建立回归模型MTP1尿酸盐负荷=-13.29+0.18×病程+0.05×年龄+0.03×SUA。SUA(OR=1.010)与SQUS-MTP1分组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痛风病程、年龄、SUA能初步预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MTP1尿酸盐负荷;SUA升高是痛风性关节炎患者MTP1尿酸盐沉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痛风性 尿酸 超声检查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外泌体微小RNA在骨质疏松症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苟婉星 青玉凤 +1 位作者 李素平 陈明昊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3期360-363,共4页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局部或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生成减弱和骨吸收增加,导致骨密度(BMD)降低,主要影响绝经后妇女。目前尽管抗骨质疏松药物已经开发出来,但在治疗过程中仍观察到一些副作用。因此,需要更合理的治疗策略。外泌...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局部或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生成减弱和骨吸收增加,导致骨密度(BMD)降低,主要影响绝经后妇女。目前尽管抗骨质疏松药物已经开发出来,但在治疗过程中仍观察到一些副作用。因此,需要更合理的治疗策略。外泌体是体内所有类型细胞分泌的纳米大小的细胞外囊泡(EVs),在细胞间通讯中起着重要作用。外泌体包含许多功能分子[如蛋白质、mRNA、微小RNA(miRNAs)],这些分子可以被转移到受体细胞中,以调节一系列信号通路并影响生理和病理行为。其中miRNA在调节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简要总结了外泌体内miRNA调节骨代谢的过程及在骨质疏松症中的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MIRNA 骨质疏松 骨代谢
下载PDF
浅谈临床医学教学 被引量:5
7
作者 青玉凤 周京国 +1 位作者 袁国华 魏锦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8年第1期78-79,共2页
关键词 临床医学教学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质量观 医学生教育 素质教育 医学人才培养 临床医学教育 临床教学工作
下载PDF
以蜂窝织炎为表现的结节性脂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青玉凤 袁国华 +1 位作者 周京国 魏锦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22-823,共2页
关键词 脂膜炎 结节性 非化脓性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浅谈物理诊断学的带教体会
9
作者 青玉凤 周京国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7年第4期70-71,共2页
关键词 物理诊断学 带教体会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 实践活动 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 组成
下载PDF
不同中医证型痛风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34
10
作者 党万太 周京国 +4 位作者 谢文光 青玉凤 潘舒月 张梦云 蒲梦君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23-1327,共5页
目的了解痛风患者中医辨证不同证型的临床指标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11月—2012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门诊和住院的257例男性痛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50名男性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并收集临床及实验室数据,所有研究对... 目的了解痛风患者中医辨证不同证型的临床指标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11月—2012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门诊和住院的257例男性痛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50名男性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并收集临床及实验室数据,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感染及其他炎性疾病。结果在痛风患者中存在痰瘀互结、湿热瘀阻、脾虚湿困、气血亏虚4个证型,其中痛风急性期痰瘀互结证53例,湿热瘀阻证41例,气血亏虚证25例,脾虚湿困证17例;痛风非急性期气血亏虚证41例,脾虚湿困证40例,湿热瘀阻证24例,痰瘀互结证16例。不同证型痛风患者血液常规(WBC、GR、LY、MO)及血生化指标(UA、Ur、Cr、ALT、AST、ALB、GLOB、TG、HDL-C、VLDL-C、apoA、apoB10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中医证型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存在不同差异,并存在相关性。结论在痛风的急性期以痰瘀互结证、湿热瘀阻证2个证型为主,而在痛风非急性期多见气血亏虚证、脾虚湿困证2个证型。在痛风痰瘀互结证与湿热瘀阻证2型患者中炎症与免疫反应较为明显,提示对该类患者若采用清热化瘀等相关抗炎与调节免疫反应的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痛风气血亏虚证与脾虚湿困证2型患者中肾功能受损较为显著,提示对该患者以健脾补肾为主的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中医证型 对比分析 炎症 免疫
下载PDF
雌激素对RA滑膜细胞增殖和炎性介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邢艳 蒋红 +3 位作者 刘青松 蔡燕 青玉凤 唐中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0-133,共4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成纤维型滑膜细胞增殖和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明确雌激素在RA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处于活动期、有膝关节积液的9例女性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无菌采集膝关节液,分离培养...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成纤维型滑膜细胞增殖和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明确雌激素在RA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处于活动期、有膝关节积液的9例女性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无菌采集膝关节液,分离培养成纤维型滑膜细胞,待细胞传至第3~4代时,用终浓度分别为10-10、10-9、10-8、10-7、10-6 mol/L的雌二醇(E2)处理48 h,同时设未加E2的空白孔作为对照组,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IL-6、GM-CSF、MMP1、MMP2和MMP3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E2浓度为10-6、10-7、10-8 mol/L时RA滑膜细胞增殖率显著增高,并具有浓度依赖性,而E2浓度为10-9、10-10 mol/L时细胞增殖率没有显著改变。②不同浓度E2处理后,培养上清中IL-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2浓度为10-6、10-7、10-8、10-9 mol/L时,IL-6和MMP-2浓度显著升高(P<0.05);培养上清中均未测得GM-CSF和MMP-1、MMP3,说明三者在体外培养的RA滑膜细胞中低表达。结论雌激素在RA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刺激RA滑膜细胞增殖和促进某些致炎细胞因子的分泌而导致RA患者关节滑膜增生和炎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6 基质金属蛋白酶 雌激素
原文传递
大动脉炎诊断及活动性评价中国专家调查 被引量:6
12
作者 戴晓敏 董智慧 +20 位作者 陈盛 程永静 达展云 戴生明 董静 侯勇 李芬 刘晓兵 梅轶芳 青玉凤 施春花 史伟浩 舒强 王勇 温鸿雁 徐健 徐胜前 薛静 叶霜 朱剑 姜林娣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7-133,共7页
目的调查中国医师对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临床诊断与活动性评价的现状。方法全国19位风湿免疫专家、3位血管外科专家参与,通过问卷设计、网络打分,首次就目前TA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估等问题进行回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相... 目的调查中国医师对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临床诊断与活动性评价的现状。方法全国19位风湿免疫专家、3位血管外科专家参与,通过问卷设计、网络打分,首次就目前TA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估等问题进行回答,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相应问题的平均分。结果中国专家目前主要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分类标准进行TA临床诊断。其中,年龄、肢体跛行、黑矇等症状,无脉或脉搏减弱、血管杂音、双侧脉压差增大、高血压等体征,以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检测,有助于疾病诊断。此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无创影像学检查均被认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于TA活动性评估,中国专家主要采用美国Kerr评分体系。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各种无创影像学检查均具有重要的病情活动性评估价值。在影像选择方面,颈动脉受累者更推荐血管超声检查,对于肺动脉、胸/腹主动脉主干受累者则CTA略优于MRA。结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及无创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中国医师对TA的临床诊断及活动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诊断 疾病活动性 中国 专家调查
下载PDF
我国川东北地区男性原发性痛风患者中不同原因高尿酸血症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朱丹 青玉凤 +6 位作者 李青 易婷 王霞 彭春梅 何泳龙 张全波 周京国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我国川东北地区男性原发性痛风患者因不同原因导致的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相关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80例男性原发性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4h尿尿酸≤3.57mmol定义为血尿酸排泄障碍,>3.57mmol定义为尿酸生成增... 目的探讨我国川东北地区男性原发性痛风患者因不同原因导致的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相关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80例男性原发性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4h尿尿酸≤3.57mmol定义为血尿酸排泄障碍,>3.57mmol定义为尿酸生成增多。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性,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原因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404例患者为尿酸排泄障碍型(排泄障碍组),176例患者为尿酸生成增多型(生成增多组)。排泄障碍组患者较生成增多组患者病程长、年龄大;排泄障碍组BMI指数、血浆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血红蛋白(HGB)指标明显低于生成增多组;排泄障碍组血肌酐(Crea)、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C)、球蛋白(GLOB)指标明显高于生成增多组。24h尿尿酸与ALT、ALB呈正相关,与GLOB、尿素氮(Urea)、Crea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MI指数均与尿酸排泄障碍及生成增多相关。结论我国川东北地区男性原发性痛风患者血尿酸增高的原因以排泄障碍为主,年轻患者血尿酸增高的主要原因为尿酸生成增多。尿酸排泄障碍患者病程长、肾功能易受损。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相关,年龄、BMI指数、病程、痛风石形成、高血压可能是尿酸排泄障碍及尿酸生成增多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风 24小时尿尿酸 血尿酸 生成增多型 排泄障碍型
下载PDF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翠平 青玉凤 +3 位作者 魏锦 殷玲 胡程飞 周京国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8-89,90,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 SS)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p SS患者101例,其中血小板减少组39例、血小板正常组62例,血小板减少组又包括重度血小板减少8例、轻中度血小板减少31例。收集并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实... 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 SS)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p SS患者101例,其中血小板减少组39例、血小板正常组62例,血小板减少组又包括重度血小板减少8例、轻中度血小板减少31例。收集并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结果血小板减少组皮疹发生率高于血小板正常组(P<0.01),血清补体C3、C4低于血小板正常组(P均<0.05),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计数与血清抗心磷脂抗体Ig G(ACL-Ig G)呈正相关(r=0.544,P<0.05),与尿α1微球蛋白(A1M)呈负相关(r=-0.946,P<0.01),与其他临床指标无相关性(P均>0.05)。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补体C3水平高于轻中度血小板减少者,ACL-Ig G低于轻中度血小板减少者,P均<0.05。结论 p SS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多以皮疹就诊,尤其是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p SS患者;p SS出现血小板减少与免疫异常有关,ACL-Ig G可能参与p SS血小板减少的发病;伴有血小板减少的p SS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肾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 骨髓检查 自身抗体
下载PDF
非布司他联合别嘌醇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及对血清ET-1、TGF-β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章娜 青玉凤 +1 位作者 李婷 严宗逊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54-1057,共4页
目的研究非布司他联合别嘌醇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及对血清内皮素(ET)-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 8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别嘌醇治疗,观察组联合使用非布司他、别... 目的研究非布司他联合别嘌醇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及对血清内皮素(ET)-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 8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别嘌醇治疗,观察组联合使用非布司他、别嘌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血清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ET-1、TGF-β1水平,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 50%)显著高于对照组(82. 50%,P<0. 05)。治疗后两组各血清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血清ET-1、TGF-β1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非布司他联合别嘌醇治疗高尿酸血症疗效显著,可有效下调血清ET-1、TGF-β1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肾脏损伤,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布司他 别嘌醇 高尿酸血症 ET-1 TGF-Β1
下载PDF
痛风患者血清hsCRP、CysC和血脂的检测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文钟 青玉凤 +5 位作者 周京国 易婷 朱丹 陈刚 李梦兰 童晓霞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313-316,共4页
目的探究原发性痛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C)和血脂水平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123例男性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为痛风组,另选取同期于川北... 目的探究原发性痛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C)和血脂水平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123例男性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为痛风组,另选取同期于川北医学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115例男性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和血清尿酸(sUA)、CysC、hsCRP、血脂及其他相关检测指标数据,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痛风组和对照组年龄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组患者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GR)、单核细胞(Mo)、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sUA、葡萄糖(GLU)、肌酐、Cysc及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痛风患者血清肌酐、CysC、hsCRP、GLU、TG、TC、LD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表明痛风人群易发生血脂、血糖、肾功能指标的代谢异常。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定期监测,可以对痛风患者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进行综合判断和评价,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C反应蛋白 胱抑素C 脂类 尿酸 痛风
下载PDF
加味四妙散汤剂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刘璐 张全波 +2 位作者 青玉凤 周京国 何泳龙 《新医学》 2017年第6期375-379,共5页
目的探讨加味四妙散汤剂(MSD)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将大鼠分为模型组、秋水仙碱组(PC组)、加味四妙散汤剂低剂量组(MSD1组)及高剂量组(MSD2组),另设立空白对照组(BC组),分别... 目的探讨加味四妙散汤剂(MSD)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将大鼠分为模型组、秋水仙碱组(PC组)、加味四妙散汤剂低剂量组(MSD1组)及高剂量组(MSD2组),另设立空白对照组(BC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在0、6、24、48、72 h测定各组大鼠右踝关节肿胀指数;给药3 d后收集各组关节液,ELISA法检测IL-1β、IL-6、TNF-α的含量;处死大鼠,收集各组关节周围软组织制作病理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观察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结果模型组在各时点的关节肿胀度均高于BC组(P均<0.05)。与BC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注射尿酸盐后6 h关节肿胀,24 h肿胀达高峰。在注射尿酸盐24 h后,PC组、MSD1组、MSD2组大鼠的关节肿胀度均比模型组降低(P均<0.05);MSD1组、MSD2组大鼠的关节肿胀度高于PC组(P均<0.05);MSD2组的关节肿胀度均比MSD 1组降低(P均<0.05)。模型组关节液中的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均高于BC组(P均<0.05)。治疗后,PC组、MSD1组、MSD2组关节液中的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均<0.05)。显微镜下见PC组、MSD1组、MSD2组关节软组织的炎症细胞浸润均较模型组减少。结论 MSD可能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聚集、下调关节液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减轻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加味四妙散 大鼠 白介素-1Β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血清抗C1q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判断及狼疮肾炎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冯江超 青玉凤 周京国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探讨抗C1q抗体(C1qAb)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及狼疮肾炎(LN)诊断和疾病活动性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LE患者(n=89)、疾病对照组(n=56)和正常对照组(n=42)血清中的抗C1q抗体阳性率,并与SLE患者临床实验室... 目的探讨抗C1q抗体(C1qAb)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及狼疮肾炎(LN)诊断和疾病活动性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LE患者(n=89)、疾病对照组(n=56)和正常对照组(n=42)血清中的抗C1q抗体阳性率,并与SLE患者临床实验室指标﹑活动性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C1qAb的阳性率在SLE患者中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P<0.05);C1qAb阳性的SLE患者肾损发生率、活动性狼疮发生率及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均高于C1qAb阴性患者(P<0.05);C1qAb与SLEDAI活动性评分、抗核小体抗体(anti-nucleosome antibody,AnuA)及抗dsDNA抗体呈正相关(P<0.05)。结论抗C1q抗体对SLE的诊断和疾病活动性判断有重要价值;抗C1q抗体参与了SLE肾脏损害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C1Q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性肾炎 抗DSDNA抗体 抗核小体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