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疾病风险评分与肿瘤发生风险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高鹰 靳育静 +4 位作者 魏玮 徐晓倩 李书 杨洪喜 张卿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29-1436,共8页
背景肿瘤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均呈多维状态,多种慢性疾病与肿瘤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单个慢性疾病指标与肿瘤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较弱,因此构建由多个慢性疾病指标组成的风险评分并分析其与肿瘤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有较大价值。目的探讨慢... 背景肿瘤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均呈多维状态,多种慢性疾病与肿瘤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单个慢性疾病指标与肿瘤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较弱,因此构建由多个慢性疾病指标组成的风险评分并分析其与肿瘤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有较大价值。目的探讨慢性疾病风险评分与肿瘤发生风险的关联。方法以“天津市慢病风险与健康管理队列”中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且符合研究标准的18009名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所有体检者完成健康风险评估问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指标检测。随访结束于肿瘤事件发生日期或队列随访结束日期(2019-12-31),以最先发生的日期为准。以慢性疾病相关指标[包括体质指数(BMI)、腰围、血压、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总胆红素、心率及评估肾小球滤过率]为自变量,以肿瘤是否发病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各慢性疾病指标与肿瘤发生风险,并计算慢性疾病风险综合评分。根据慢性疾病风险评分三分位数将体检者分为慢性疾病风险评分低分组(<6分)、中分组(6~8分)和高分组(≥9分)。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究不同慢性疾病风险评分组体检者肿瘤发生风险。结果本研究共随访71835人年(中位随访4.00年),确诊肿瘤患者91例(男33例、女58例)。与慢性疾病风险评分低分组(<6分,n=6403)相比,慢性疾病风险评分中分组(6~8分,n=6459)和高分组(≥9分,n=5147)体检者肿瘤发生风险的HR(95%CI)值分别为2.16[95%CI(1.20,3.90),P=0.011]和3.08[95%CI(1.72,5.50),P<0.001](P趋势<0.001),满足比例风险假定检验(χ2=1.98,P=0.371);慢性疾病风险评分每增加1分,体检者肿瘤发生风险增加17%[95%CI(9%,25%),P<0.001],满足比例风险假定检验(χ2=0.31,P=0.579)。女性体检者中,与慢性疾病风险评分低分组(<6分)相比,慢性疾病风险评分高分组(≥9分)肿瘤发生风险的HR(95%CI)值为3.00[95%CI(1.32,6.82),P=0.009],满足比例风险假定检验(χ2=1.24,P=0.538);慢性疾病风险评分每增加1分,女性体检者肿瘤发生风险增加21%[95%CI(10%,33%),P<0.001]。结论慢性疾病风险评分越高的体检者肿瘤发生风险越高,且在女性中明显,男性中无此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慢性病 风险评分 危险因素 体格检查 COX回归模型 队列研究
下载PDF
体检筛查人群早发2型糖尿病特点及危险因素
2
作者 靳育静 芦迪宇 +2 位作者 高鹰 苏海燕 张卿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3年第4期337-341,共5页
目的:了解健康体检人群早发2型糖尿病的流行特点,探讨早发2型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至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体检人群资料,筛选符合条件的受检者,分为血糖正常组、早发2型糖尿病组与晚发2型糖尿病组。使用卡方检... 目的:了解健康体检人群早发2型糖尿病的流行特点,探讨早发2型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至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体检人群资料,筛选符合条件的受检者,分为血糖正常组、早发2型糖尿病组与晚发2型糖尿病组。使用卡方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早发2型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血糖正常组、晚发2型糖尿病组相比,早发2型糖尿病组糖尿病家族史、男性、肥胖、吸烟及饮酒、血脂异常比例最高。与血糖正常组相比,早发2型糖尿病组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明显增加,分别为34.4%vs 13.4%、61.8%vs 2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性、肥胖、糖尿病家族史、脂肪肝受检者早发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OR值95%CI分别是8.23(5.63~12.03)、1.80(1.29~2.52)、5.88(4.67~7.39)、2.02(1.54~2.64)。此外,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高甘油三脂(TG)血症者早发糖尿病风险亦增加,OR值95%CI分别是2.05(1.44~2.93)、1.47(1.15~1.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家族史、男性、肥胖、脂肪肝、低HDL-C、高TG是早发2型糖尿病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具有此特点人群开展糖尿病早期预防与筛查,并且对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监测血压与动脉硬化,防治多病共患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危险因素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中国长寿地区老年人血压水平与慢性肾脏病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3
作者 张云盛 张鹏 +1 位作者 靳育静 高鹰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8期3502-3506,3519,共6页
背景慢性肾脏病(CKD)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与寿命。高血压与CKD密切相关,然而关于老年人血压水平与CKD发生、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结论不一致。目的探讨我国长寿地区老年人血压水平与CKD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2021年10月—2022年5月,基于中... 背景慢性肾脏病(CKD)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与寿命。高血压与CKD密切相关,然而关于老年人血压水平与CKD发生、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结论不一致。目的探讨我国长寿地区老年人血压水平与CKD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2021年10月—2022年5月,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HABCS),选取2012年体检并采集生物医学指标的989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基线老年人群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血压、血脂、血糖、血尿常规等指标,并于2014年进行随访监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压水平与CKD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989名老年人中位年龄为79(70,88)岁;累积随访2046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2.07±0.50)年;CKD新发病例共183例,随访期间CKD累积发病率为18.5%〔95%CI(16.1%,21.1%)〕,发病密度为89.4/1000人年。随访过程中,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组分别有9.8%(10/102)、14.0%(47/335)、22.8%(126/552)的老年人发生CKD,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0,P<0.001)。Cox回归结果显示,经调整年龄、性别、BMI、腰围、小腿围、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超氧化物歧化酶、维生素D3、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尿素氮及糖尿病病史后,与正常血压老年人相比,高血压组老年人CKD发病风险较高〔HR(95%CI)=2.28(1.13,4.60)〕;基线收缩压(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的老年人CKD发病风险是基线SBP<120 mmHg老年人的1.83倍〔95%CI(1.02,3.29)〕,基线舒张压(DBP)≥90 mmHg的老年人CKD发病风险是DBP<80 mmHg老年人的1.55倍〔95%CI(1.02,2.35)〕(P<0.05)。结论高血压为老年人CK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以收缩压升高为主的老年人增加慢性肾脏病筛查与防治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血压 老年人 发病风险 队列研究
下载PDF
肿瘤患者肥胖状态下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聚集风险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高鹰 孙绍梅 +5 位作者 魏玮 樊娜 靳育静 周冷潇 刘莉 张卿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74-1377,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肥胖状态下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聚集风险,为肿瘤患者生存期内其他伴随慢病防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定期健康体检中自报有肿瘤疾病史且体检信息完整者401人,按肥胖状态分为肿瘤非肥胖组和肿瘤肥胖组。肿瘤肥胖组按...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肥胖状态下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聚集风险,为肿瘤患者生存期内其他伴随慢病防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定期健康体检中自报有肿瘤疾病史且体检信息完整者401人,按肥胖状态分为肿瘤非肥胖组和肿瘤肥胖组。肿瘤肥胖组按性别、年龄1∶4随机匹配无肿瘤疾病史且健康体检信息完整者1501人,其中健康对照即非肿瘤非肥胖组747人,非肿瘤肥胖组754人。采用多因素调整的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患者肥胖状态下MS及其组分聚集风险。结果:肿瘤肥胖组和非肿瘤肥胖组MS患病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66.0%vs 56.6%vs 9.2%,P<0.05),也高于肿瘤非肥胖组的6.2%。同时,肿瘤肥胖组和非肿瘤肥胖组中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患病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多因素调整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肿瘤肥胖组和非肿瘤肥胖组MS风险仍增加,分别为19.63(95%CI:12.71~30.34)和12.49(95%CI:9.09~17.16)。而且MS组分聚集越多,MS风险越高。结论:肿瘤肥胖患者MS风险增加,其组分聚集越多,MS风险越高。因此,需对肿瘤肥胖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有针对性制定防控干预策略,以降低其他伴随慢病发生风险,提高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肥胖 代谢综合征 组分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Gail模型在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预测中的研究: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靳育静 高鹰 张卿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7-1023,共7页
目的:评价Gail模型对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预测的区分度和诊断准确性。方法:在PubMed、SpringerLink、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中系统检索Gail模型对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预测研究。由两位研究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独立进行数据... 目的:评价Gail模型对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预测的区分度和诊断准确性。方法:在PubMed、SpringerLink、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中系统检索Gail模型对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预测研究。由两位研究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独立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DerSimonian和Laird's随机效应模型评估Gail模型合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置信区间(CI)。采用双变量混合效应模型评估Gail模型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诊断比值比。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总样本量为63923。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AUC为0.62(95%CI:0.55~0.69),合并敏感度为0.62(95%CI:0.40~0.80),合并特异度为0.92(95%CI:0.85~0.95);合并阳性似然比为7.34(95%CI:3.96~13.60),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41(95%CI:0.24~0.71);诊断比值比为17.79(95%CI:6.57~48.12)。亚组分析中,北方地区Gail模型合并AUC较南方地区高(0.72 vs 0.58,P<0.001)。结论:Gail模型对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评估有一定区分能力,特异度较高,但敏感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风险预测 Gail模型 系统综述 META分析
下载PDF
西格列汀联合氯沙坦钾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安全性、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赵夕琛 靳育静 +1 位作者 孙晓薇 朱铁虹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397-401,428,共6页
目的探究西格列汀联合氯沙坦钾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2,Angptl2)水平及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西格列汀组(67... 目的探究西格列汀联合氯沙坦钾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2,Angptl2)水平及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西格列汀组(67例,采用西格列汀进行治疗)和联合治疗组(75例,采用西格列汀联合氯沙坦钾进行治疗)。观察两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血压、血管僵硬度、糖代谢、肾功能指标及治疗效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Angptl2、血管内皮功能。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内膜中层厚度(medium lining thickness,IMT)、Crouse积分、斑块检出率,血压、血管僵硬度,糖代谢、肾功能指标,血清Angptl2、血管内皮功能水平较低(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与西格列汀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氯沙坦钾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降低Angptl2水平,促进糖代谢恢复正常,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高血压 西格列汀 氯沙坦钾
下载PDF
利拉鲁肽对人胰岛淀粉样多肽聚集性及胰岛细胞毒性的影响
7
作者 赵夕琛 靳育静 +2 位作者 孙晓薇 李代清 朱铁虹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608-613,共6页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人胰岛淀粉样多肽聚集性及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硫磺素T荧光法检测淀粉样纤维聚集的动力学,采用透射电镜检测淀粉样纤维的形态。分离Wistar大鼠胰岛,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大鼠胰岛随机分配成空白对照组...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人胰岛淀粉样多肽聚集性及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硫磺素T荧光法检测淀粉样纤维聚集的动力学,采用透射电镜检测淀粉样纤维的形态。分离Wistar大鼠胰岛,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大鼠胰岛随机分配成空白对照组、人胰淀素组、人胰淀素+利拉鲁肽组。24 h后采用Annexin-V/PI荧光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凋亡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CCL-2)mRNA的表达。结果:人胰淀素单独孵育时,荧光于1.6 h左右开始上升,并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3.4 h后平稳,动力学曲线呈S型曲线;人胰淀素与利拉鲁肽(500 nmol/L)以10∶1分子浓度共同孵育时,荧光信号上升延迟缓慢;以1∶1分子浓度共同孵育时,荧光信号未见明显增加,动力学曲线呈直线型。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人胰淀素单独孵育可见大量长条状纤维聚集,人胰淀素与利拉鲁肽(2μmol)以10∶1浓度共同孵育后纤维数量明显减少,且短小模糊;1:1(20μmol利拉鲁肽)浓度共同孵育后,无法找到纤维结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人胰淀素组IL-1、TNFα、CCL-2基因的mRNA表达均增加,而人胰淀素+利拉鲁肽组表达均下降(F=429.68、48.79、153.39,均P<0.05)。人胰淀素组细胞凋亡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人胰淀素+利拉鲁肽组凋亡率比人胰淀素组降低(F=514.34、16.14、18.47,均P<0.05)。结论:利拉鲁肽抑制胰淀素聚集,减少胰岛细胞炎症及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拉鲁肽 人胰淀素 聚集 胰岛细胞
下载PDF
体检人群甲状腺实质回声异常与甲状腺功能演变的关联研究
8
作者 靳育静 高鹰 +3 位作者 苏海燕 尤俊方 孙绍梅 张卿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899-903,共5页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甲状腺实质回声异常与甲状腺功能演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至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完成甲状腺彩超和甲状腺功能检查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年龄、性...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甲状腺实质回声异常与甲状腺功能演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至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完成甲状腺彩超和甲状腺功能检查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个人疾病史等资料以及甲状腺功能复检信息,随访期间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则随访截止,或至随访结束。评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累积发病率及发病密度。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甲状腺实质回声异常与甲状腺功能演变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754例,年龄为(45.80±12.12)岁,女性占42.7%。平均随访时间1.82年,累积随访12263人年。随访期间新发甲状腺功能异常154例,累积发病率为2.28%(95%CI:1.94%~2.66%),发病密度为12.56/1000人年(95%CI:10.66/1000人年~14.69/1000人年)。多因素调整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实质回声异常者发生单纯促甲状腺素异常风险与甲状腺功能异常风险均显著增加,HR(95%CI)分别为3.09(2.02~4.73)和2.92(1.96~4.33),均P<0.001。分层分析显示,除体重指数<18.5 kg/m^(2)、目前吸烟、目前饮酒外,其他分层因素显示甲状腺实质回声异常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风险均明显增加。结论甲状腺实质回声异常是甲状腺功能异常演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重视甲状腺功能的持续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体格检查 甲状腺实质回声 甲状腺功能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1在介导人胰岛淀粉样多肽对胰岛细胞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4
9
作者 靳育静 孙晓薇 +2 位作者 李晓通 李代清 朱铁虹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79-183,共5页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在人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损伤胰岛细胞中的作用。方法分离Wistar大鼠胰岛,鉴定细胞的活力并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iAPP 10 μmol/L孵育组(B组)、10 μmol/L iAPP与10 mg/L IL-1受体阻滞剂...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在人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损伤胰岛细胞中的作用。方法分离Wistar大鼠胰岛,鉴定细胞的活力并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iAPP 10 μmol/L孵育组(B组)、10 μmol/L iAPP与10 mg/L IL-1受体阻滞剂(IL-1Ra)孵育组(C组),各组均孵育24 h。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Annexin-V/PI)荧光染色法检测胰岛细胞的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炎症相关因子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mRNA的表达以及凋亡相关因子Bax和Bcl-2 mRNA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3组以上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检验。结果(1)各组凋亡比率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荧光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B组高于A、C组[(16.8±4.7)%比(1.2±0.4)%、(4.4±2.1)%,t=5.72、4.17,均P〈0.05]。RT-PCR结果与荧光结果一致显示,B组Bax mRNA表达量增加,而Bcl-2 mRNA表达量减少,分别为A组的(2.28±0.46)与(0.42±0.18)倍(t=4.27、3.10,均P〈0.05);C组Bax mRNA表达量下降,而Bcl-2 mRNA表达量增加,分别为B组的(0.48±0.17)与(1.93±0.25)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41、3.23,均P〈0.05)。(2)各组炎症因子的表达:B组IL-1β和TNF mRNA表达量增加,分别是A组的(4.25±1.64)与(3.19±1.04)倍(t=3.39、3.49,均P〈0.05);C组中两者表达量均下降,分别是B组的(0.32±0.11)与(0.28±0.11)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94、3.65,均P〈0.05)。结论iAPP造成的胰岛细胞凋亡与炎症损伤有关,IL-1信号通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炎症 白细胞介素类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空腹血糖正常体检人群餐后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靳育静 高鹰 张卿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60-264,共5页
目的了解体检人群血糖筛查情况,分析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下餐后血糖异常情况及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异常人群的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1至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人群,收集一般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并检测空腹血糖、糖... 目的了解体检人群血糖筛查情况,分析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下餐后血糖异常情况及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异常人群的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1至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人群,收集一般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并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及血脂、血尿酸。分析血糖指标检测情况;对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完成3项血糖指标检测者,比较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及联合糖化血红蛋白筛查时,餐后血糖异常情况;对于完成所有检测的空腹血糖正常体检者,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餐后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6年体检人群共45 447人,其中男性23 001人(50.61%),年龄(44.6±13.6)岁,女性22 446人(49.39%),年龄(41.09±12.9)岁。3项血糖指标中,空腹血糖检测率最高(97.04%),糖化血红蛋白为56.17%,餐后血糖仅17.51%。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同时完成3项血糖指标检测的7 351名体检者中,随着空腹血糖上升,餐后血糖异常率逐渐增加,空腹血糖<5.6 mmol/L时,餐后血糖异常率为11.59%;空腹血糖5.6~<6.1 mmol/L时,餐后血糖异常率为33.90%;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血糖异常率为68.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 323.7,P<0.05)。空腹血糖<5.6 mmol/L的体检者餐后血糖异常率低于空腹血糖<6.1 mmol/L者(11.59%比14.32%);联合糖化血红蛋白筛查时,餐后血糖异常率均较单纯空腹血糖筛查低(切点为5.6 mmol/L,8.83%比11.59%;切点为6.1 mmol/L,10.08% 比14.32%)。对5 872名完成所有检测的体检者分析显示,在空腹血糖正常的人群中,男性、年龄(≥45岁)、超重或肥胖者餐后血糖异常风险显著增加,OR值95%CI分别是2.85(2.33~3.48)、2.15(1.76~2.62)、1.82(1.45~2.27)和2.64(2.04~3.42)。此外,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人群餐后血糖异常风险亦增加,OR值95%CI分别为1.80(1.51~2.15)、1.52(1.27~1.82)、1.43(1.15~1.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检人群中,空腹血糖检测率最高,餐后血糖最低。空腹血糖正常时餐后血糖异常率较高,联合糖化血红蛋白筛查时,餐后血糖异常率有所降低。对于男性、年龄较大、超重或肥胖以及有高血压、高血脂或高尿酸血症危险因素的体检者,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仍推荐检测餐后血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体检 筛查 餐后血糖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人胰岛淀粉样多肽对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自噬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11
作者 夏广昊 靳育静 +2 位作者 肖金凤 李晓通 朱铁虹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67-673,共7页
目的 研究人胰岛淀粉样多肽(hIAPP)对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INS-1细胞)自噬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hIAPP孵育大鼠INS-1细胞后,采用电镜观察细胞自噬体数量的变化,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的变化,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DCFH... 目的 研究人胰岛淀粉样多肽(hIAPP)对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INS-1细胞)自噬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hIAPP孵育大鼠INS-1细胞后,采用电镜观察细胞自噬体数量的变化,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的变化,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DCFH-DA)法检测细胞活性氧族(ROS),蛋白质印迹检测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以及自噬标志物p62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变化.结果 hIAPP组INS-1细胞自噬体的数量和LC3-Ⅱ/LC3-Ⅰ的表达明显增加(P值均<0.05).hIAPP组细胞ROS水平为对照组的1.76倍(P<0.01).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可抑制hIAPP所诱导的INS-1细胞ROS增加和抑制磷酸化AMPK及LC3-Ⅱ/LC3-Ⅰ表达升高(P值均<0.05).使用AMPK抑制剂compoundC预处理INS-1细胞可抑制hIAPP和AMPK激动剂5-氨基咪唑-4-甲酰胺-1-β-D-呋喃核糖苷(AICAR)所诱导的LC3-Ⅱ/LC3-1和磷酸化AMPK增加(P值均<0.05).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和compound C加重hIAPP所诱导的INS-1细胞死亡和ROS升高(P值均<0.05).AICAR可明显缓解hIAPP的细胞毒性作用(P<0.05).结论 AMPK通路相关自噬减轻hIAPP对INS-1细胞的毒性作用和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自噬 氧化应激 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