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密度对米老排萌生幼龄林生长及直径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唐继新 贾宏炎 +4 位作者 曾冀 蔡道雄 韦叶桥 农良书 雷渊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54,共9页
【目的】伐桩萌条保留密度是萌生林培育经营的关键技术。本研究旨在探索密度对米老排萌生林生长及直径分布的影响,进而确定米老排萌生林的合理经营密度。【方法】以米老排人工林皆伐迹地伐桩萌条为试验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目的】伐桩萌条保留密度是萌生林培育经营的关键技术。本研究旨在探索密度对米老排萌生林生长及直径分布的影响,进而确定米老排萌生林的合理经营密度。【方法】以米老排人工林皆伐迹地伐桩萌条为试验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计了3种留萌处理(TCA:保留1株/桩,TCB:保留2株/桩,TCC:保留3株/桩),3次重复,共9块固定样地;基于固定样地5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对3种不同密度米老排萌生幼林的生长及直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1)除萌后1~3.5年,密度对萌生林平均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生长影响不显著,对萌生林优势木树高生长量影响不显著,对萌生林优势木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影响显著(P<0.05),对萌生林优势木胸径总生长量与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影响极显著(P<0.01)。(2)萌生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优势木平均胸径和优势木平均树高的连年生长量峰值均出现在第2年;林分平均胸径的平均生长量曲线与连年生长量曲线的相交时间在3~4年之间,而林分平均树高的平均生长量曲线与连年生长量曲线的相交时间则在2~5年间。(3)第2年后,萌生林优势高和平均树高的连年生长量呈明显递减趋势。(4)萌生林直径分布遵从单峰正偏山状分布,处于竞争的自然稀疏后期,使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萌生林的直径分布拟合效果良好。【结论】前5年为萌生林径向生长和高生长的旺盛期,合理保留密度及幼林抚育对萌生林的径向生长极为重要。每伐桩保留1~2株萌条的除萌措施,对提高萌生林优势木比例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米老排 天然更新 萌生更新 除萌 幼林生长 直径分布
下载PDF
降香黄檀轻基质容器苗分级标准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黎明 黄柏华 +2 位作者 韦叶桥 梁福江 曾冀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103-2107,共5页
【目的】探讨适合降香黄檀轻基质容器苗分级的方法和标准,为制定降香黄檀苗木培育技术规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轻基质培育降香黄檀实生苗,于苗龄9个月时测定苗高(H)、地径(D)、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计算每株苗木的总生物量、高... 【目的】探讨适合降香黄檀轻基质容器苗分级的方法和标准,为制定降香黄檀苗木培育技术规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轻基质培育降香黄檀实生苗,于苗龄9个月时测定苗高(H)、地径(D)、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计算每株苗木的总生物量、高径比及茎根比;应用相关分析法确定降香黄檀苗木的质量分级指标,采用逐步聚类、快速聚类和平均值±标准差划分降香黄檀苗木的分级标准;根据分级标准确定苗木的级别并开展造林试验,比较分析各级别苗木的造林效果,对成活苗木进行重新分级。【结果】应用平均值±标准差法分级的降香黄檀合格苗(Ⅰ和Ⅱ级苗)所占比例及造林9个月后各级别苗木的存活情况优于逐步聚类和快速聚类法;将造林9个月后成活的苗木进行重新分级发现,应用平均值±标准差法确定的合格苗有10.5%转变为Ⅲ级苗,有1.8%和37.9%的Ⅲ级苗(不合格苗)分别转变为Ⅰ和Ⅱ级苗,采用逐步聚类和快速聚类两种方法分级的合格苗转变为Ⅲ级苗的比率分别为23.2%和53.0%,Ⅲ级苗转变为合格苗的比率分别为53.0%和80.2%。【结论】降香黄檀轻基质容器苗适宜采用平均值±标准差法进行分级,其分级标准为:Ⅰ级苗H≥55.3 cm,D≥7.9mm;Ⅱ级苗24.4 cm≤H<55.3 cm,4.7mm≤D<7.9mm;Ⅲ级苗H<24.4 cm,D<4.7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香黄檀 轻基质容器苗 苗木分级标准 相关分析 平均值±标准差法 造林效果
下载PDF
不同基质和育苗容器规格对格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黎明 韦叶桥 +2 位作者 蒙愈 冯海 陈金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46-1650,共5页
【目的】筛选适合培育格木幼苗的基质和容器,为完善格木容器育苗技术和营造格木高效人工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腐熟松树皮、沤制锯末、炭化松树皮、黄心土及格木林下表土配置5种基质(分别设置为A1、A2、A3、A4和CK),使用12 cm×... 【目的】筛选适合培育格木幼苗的基质和容器,为完善格木容器育苗技术和营造格木高效人工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腐熟松树皮、沤制锯末、炭化松树皮、黄心土及格木林下表土配置5种基质(分别设置为A1、A2、A3、A4和CK),使用12 cm×15 cm(B1)和15 cm×20 cm(B2)两种规格的无纺布容器,开展格木幼苗培育试验,调查不同基质和不同规格容器培育格木幼苗的地径、苗高和生物量及造林后的成活率与生长表现,分析其造林效果。【结果】不同基质、不同规格容器培育的格木幼苗生长表现及造林效果差异均达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水平,而不同基质与不同规格容器交互作用仅幼苗生物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幼苗生长表现与造林效果均以基质A2(松树皮50%+黄心土30%+格木林下表土20%)最佳,基质A4(松树皮60%+沤制锯末30%+炭化松树皮10%)最差;容器B2和B1的幼苗造林成活率整体上差异不明显,但前者的生长表现显著优于后者。基质A2的两种规格容器幼苗的造林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生产上宜选用12 cm×15 cm规格的无纺布容器和松树皮50%+黄心土30%+格木林下表土20%基质培育格木幼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木 育苗 基质 容器规格 造林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