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介苗对1型糖尿病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1
作者 康亚莉 扈启宽 +8 位作者 宁唤唤 周洁 任瑞 康健 路延之 韦垠 高晓菁 张琳娜 柏银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68-775,共8页
目的评价卡介苗(BCG)对1型糖尿病(T1DM)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5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造模组(n=10,腹腔注射50 mg/kg链尿佐菌素建立T1DM模型)与对照组(n=5,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缓冲液);取造模成功即随... 目的评价卡介苗(BCG)对1型糖尿病(T1DM)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5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造模组(n=10,腹腔注射50 mg/kg链尿佐菌素建立T1DM模型)与对照组(n=5,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缓冲液);取造模成功即随机血糖≥16.7 mmol/L的10只小鼠分为T1DM组(n=5)与卡介苗(BCG)组(n=5)。随后BCG组小鼠经皮下注射BCG 1×10^(6) cfu/只进行免疫治疗,4周后加强免疫治疗1次,T1DM组与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在实验周期(13周)内,每周监测小鼠体重和进食量变化,尾静脉采血检测各组小鼠血糖水平,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检测各组小鼠葡萄糖负荷后的血糖调节能力。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胰腺胰岛素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C-肽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小鼠脾组织细胞因子m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结果BCG免疫治疗2次后(第13周),T1DM组小鼠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BCG组血糖水平虽高于对照组(P<0.01),但明显低于T1DM组(P<0.01)。OGTT结果显示,3组小鼠在葡萄糖灌胃后血糖水平迅速升高,120 min时开始下降,到180 min时,对照组小鼠血糖水平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T1DM组及BCG组小鼠在120 min后血糖水平虽有下降趋势,但在180 min时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BCG组与T1D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次免疫时(第5周),与对照组比较,T1DM组和BCG组小鼠体重增长百分比明显降低(P<0.0001),进食量明显增加(P<0.0001)。BCG免疫治疗2次后(第13周),与对照组比较,T1DM组小鼠体重增长百分比仍明显降低(P<0.0001),进食量明显增加(P<0.0001);与T1DM组比较,BCG组小鼠体重增长百分比增高(P<0.001),进食量减少(P<0.001),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T1DM组小鼠胰岛发生明显的萎缩,而BCG组小鼠胰岛形态与对照组接近,且胰岛内细胞数目明显多于T1DM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T1DM组小鼠胰腺中胰岛素阳性面积明显减少(P<0.01),而BCG组胰岛素阳性面积虽然少于对照组(P<0.05),但明显多于T1DM组(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T1DM组、BCG组血清C-肽含量明显降低(P<0.001,P<0.05),但BCG组血清C-肽含量明显高于T1DM组(P<0.05)。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T1DM组脾组织细胞因子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BCG组白细胞介素-2(IL-2)、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水平与对照组和T1DM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001),而γ干扰素(IFN-γ)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T1DM组小鼠体内Treg细胞百分比降低(P<0.05);与T1DM组比较,BCG组小鼠Treg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G免疫治疗可诱导Treg细胞增多,调节自身免疫应答,并通过减轻胰腺病理损伤、恢复胰岛细胞功能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T1DM小鼠的血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介苗 1型糖尿病 免疫治疗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EsxV脂质体纳米颗粒亚单位疫苗的制备及免疫学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白鹭 路延之 +8 位作者 宁唤唤 康亚莉 谢燕玲 康健 李雪 崔若囡 韦垠 刘月芹 柏银兰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85-4097,共13页
本研究旨在制备脂质体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s,LNP)为载体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抗原EsxV亚单位疫苗,明确该疫苗经黏膜免疫诱导的免疫应答水平。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包裹蛋白EsxV和c-di-AMP的LNP(EsxV:C:... 本研究旨在制备脂质体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s,LNP)为载体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抗原EsxV亚单位疫苗,明确该疫苗经黏膜免疫诱导的免疫应答水平。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包裹蛋白EsxV和c-di-AMP的LNP(EsxV:C:L),并对其包封率、LNP形态、粒径、表位电荷及多相分散指数进行了检测。EsxV:C:L滴鼻免疫BALB/c小鼠,检测免疫后血清和黏膜抗体、肺或脾细胞因子转录及分泌水平、肺T细胞亚群细胞比例。结果成功获得大小均一、呈球状、带负电的EsxV:C:L LNP亚单位疫苗。与EsxV:C相比,EsxV:C:L鼻黏膜接种可诱导小鼠呼吸道黏膜sIgA水平增加,脾细胞因子IL-2分泌水平升高,提高中央记忆T细和组织驻留T细胞的比例。综上,EsxV:C:L经黏膜免疫,可诱导更强的黏膜免疫和记忆性T细胞免疫应答,可能提供更好的抗Mtb感染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EsxV 环二腺苷酸 脂质体纳米颗粒 亚单位疫苗
原文传递
耻垢分枝杆菌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其特征
3
作者 康亚莉 宁唤唤 +7 位作者 谢燕玲 任瑞 白鹭 路延之 康健 韦垠 张琳娜 柏银兰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031-5044,共14页
【背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休眠菌形成被认为是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主要原因,但目前缺乏体内和体外模型进行机制研究。新近研究表明Mtb可感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背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休眠菌形成被认为是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主要原因,但目前缺乏体内和体外模型进行机制研究。新近研究表明Mtb可感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并以休眠状态在细胞中长期存活。然而Mtb感染细胞模型存在周期长和生物安全要求高等问题,需要探索可用的MSC感染细胞模型用于Mtb休眠机制的研究。【目的】建立快速生长型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Ms)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SC,hUCMSC)的细胞模型并研究其特征。【方法】取分离好的hUCMSC,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标志性抗原;以Ms菌株感染hUCMSC,DiI标记细胞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吞噬作用;平板法计数Ms胞内存活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脂滴形成;鬼笔环肽荧光染色观察细胞骨架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Ms感染的hUCMSC脂质代谢、静息和分化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结果】Ms感染hUCMSC后在胞内以非复制方式存活,其感染率与感染复数呈正相关;Ms感染hUCMSC可诱导脂滴合成相关基因表达,而抑制降解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从而促进细胞内脂滴形成。Ms感染促进hUCMSC细胞骨架发生重构,RT-qPCR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增加,Ms感染促进hUCMSC向成脂、成骨细胞分化。【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可模拟Mtb休眠形成的Ms感染hUCMSC模型,可进一步用于LTBI机制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耻垢分枝杆菌 间充质干细胞 休眠菌 结核潜伏感染
原文传递
3-甲基腺嘌呤对鸡LMH细胞脂代谢的影响机制研究
4
作者 李敏 韦垠 +2 位作者 郁建锋 徐璐 顾志良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6-50,共5页
本研究围绕自噬与鸡肝脏脂代谢机制展开.首先使用3组不同浓度(2.5 mmol/L、5 mmol/L和10 mmol/L)3-甲基腺嘌呤(3-methyl adenine,3-MA)分别处理鸡肝癌细胞(Leghorn Male Hepatocellular cells,LMH)24 h和48 h,然后提取细胞的总RNA,利用R... 本研究围绕自噬与鸡肝脏脂代谢机制展开.首先使用3组不同浓度(2.5 mmol/L、5 mmol/L和10 mmol/L)3-甲基腺嘌呤(3-methyl adenine,3-MA)分别处理鸡肝癌细胞(Leghorn Male Hepatocellular cells,LMH)24 h和48 h,然后提取细胞的总RNA,利用RT-q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筛选出3-MA的最佳抑制浓度和时间,并检测最佳条件3-MA处理鸡LMH细胞后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使用2.5 mmol/L的3-MA处理鸡LMH细胞24 h后,基因Atg3、Map1lc3a、Becn1的表达量在mRNA水平出现下调,与预期相符,即为最佳条件.使用该条件的3-MA处理鸡LMH细胞后,脂代谢相关基因PPARα、ApoB与Fabp2的表达显著下调,而FASN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Fabp7与FOXO1的表达水平则无显著变化.因此,一定浓度的自噬抑制剂3-MA在体外可促进脂质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甲基腺嘌呤 自噬 脂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