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体内暴露对小鼠受精卵发育潜能的影响
1
作者 赵华 王婷 +4 位作者 王璐 万锋 冯科 韦多 张翠莲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4-458,共5页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体内暴露对小鼠胚胎卵裂、囊胚形成、胚胎着床及胚胎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将40只3周龄清洁级ICR雌性小鼠(雌鼠)随机分为DEHP低剂量(300 mg/kg)组、DEHP中剂量(600 mg/kg)组、DEHP高剂量(1200 m...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体内暴露对小鼠胚胎卵裂、囊胚形成、胚胎着床及胚胎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将40只3周龄清洁级ICR雌性小鼠(雌鼠)随机分为DEHP低剂量(300 mg/kg)组、DEHP中剂量(600 mg/kg)组、DEHP高剂量(1200 mg/kg)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灌胃方式构建DEHP暴露小鼠模型,按照5 mL/kg给药,每周5 d,每天1次,连续染毒8周。对照组灌胃玉米油。将各组雌鼠促排卵与非染毒雄性小鼠合笼后,取受精卵行胚胎培养,比较各组胚胎卵裂率、囊胚形成率、胚胎着床位点数和胚胎线粒体膜电位的差异。结果:DEHP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胚胎卵裂率、囊胚形成率及胚胎着床位点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DEHP暴露浓度的升高,囊胚形成率下降(P<0.05);DEHP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胚胎线粒体膜电位均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DEHP体内暴露对早期胚胎发育有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 体内暴露 线粒体膜电位 胚胎发育 小鼠
下载PDF
IVF-ET周期中1PN及0PN胚胎的非整倍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韦多 张翠莲 +4 位作者 宋小兵 谢娟珂 刘琦 呼琳 殷宝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2年第3期374-377,共4页
在人类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技术中,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授精18~20 h内通过光学显微镜对胚胎原核数目进行观察及评分[1],以观察到明确的2PN(pronucleus)及2PB(polar body)作为正常受... 在人类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技术中,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授精18~20 h内通过光学显微镜对胚胎原核数目进行观察及评分[1],以观察到明确的2PN(pronucleus)及2PB(polar body)作为正常受精的判断标准[2],从中选择优质的胚胎进行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授精-胚胎移植 IVF-ET周期 非整倍体 受精胚胎 光学显微镜 国内外
下载PDF
修复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韦多 葛绳德 +3 位作者 陈玉林 方勇 孙家玲 胡云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19-21,共3页
目的:动态分析烧伤创面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时空分布,以及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的变化,阐述上述变化与创面愈合的联系。方法:大鼠创面组织HE、VG、Alcianblue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免疫组... 目的:动态分析烧伤创面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时空分布,以及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的变化,阐述上述变化与创面愈合的联系。方法:大鼠创面组织HE、VG、Alcianblue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免疫组化及生化方法分别观察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变化。结果:中性粒细胞于伤后第1天最高,并主要分布于真皮下组织,第5天已恢复到正常水平;巨噬细胞与T淋巴细胞伤后第3天才明显增多,分别于伤后第5天,第7天达峰值,此期上皮细胞的迁移、增殖最为活跃;成纤维细胞于伤后第3天开始增加,并在上皮化接近完成、真皮层重建较活跃的期间增至最高值。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胶原与氨基聚糖都呈现从破坏分解到重新合成的变化模式。结论:中性粒细胞未参于创面的修复,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是创面的主要修复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愈合 细胞 细胞外基质 灼伤 大鼠
下载PDF
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韦多 谢娟珂 +4 位作者 宋小兵 刘琦 呼琳 袁代东 张翠莲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1年第2期237-240,共4页
1935年,Pincus和Enzmanz[1]观察到兔的未成熟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自发完成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自此在生殖领域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IVM)。自1991年Cha[2]等报道IVM技术取得第1例妊娠以... 1935年,Pincus和Enzmanz[1]观察到兔的未成熟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自发完成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自此在生殖领域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n vitro maturation,IVM)。自1991年Cha[2]等报道IVM技术取得第1例妊娠以来,IVM技术已应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不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 培养技术 多囊卵巢综合征 体外培养条件 成熟过程 生殖领域 IVM
下载PDF
烧伤创面组织TGFβ和其Ⅰ型、Ⅱ型受体的基因表达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韦多 葛绳德 +2 位作者 陈玉林 苏波 戴方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56-460,共5页
采用斑点杂交技术观察了大鼠烧伤创面细胞内源性重组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TGFβ)和其受体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正常皮肤组织存在较弱的上述基因表达。热损伤能诱导T... 采用斑点杂交技术观察了大鼠烧伤创面细胞内源性重组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TGFβ)和其受体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正常皮肤组织存在较弱的上述基因表达。热损伤能诱导TGFβ和TGFβ受体基因表达,它们的表达随着创面修复的进行而逐渐增强,并在创面修复最为活跃的时相达峰值。尔后随着修复的日趋完成与减弱,表达的水平也逐渐下降,但TGFβ受体基因表达的水平先于其配基恢复到或接近正常皮肤的水平。创面细胞TGFβ与其受体基因的共表达表明受体也是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一调节因素。两者在表达模式上的差异提示机体存在生理性的调节机制以限制内源性TGFβ在愈合后期对修复细胞的过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烧伤 伤口愈合 TGFΒ
下载PDF
受精早期观察第二极体对胚胎发育及IVF-ET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韦多 谢娟珂 +4 位作者 宋小兵 殷宝莉 刘琦 呼琳 张翠莲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3年第6期811-814,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早期观察第二极体判断受精的方法对胚胎发育及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0年全年行IVF长方案治疗的患者606例,根据病史判断受精障碍风险将其分为两组。A组:受精后...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早期观察第二极体判断受精的方法对胚胎发育及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0年全年行IVF长方案治疗的患者606例,根据病史判断受精障碍风险将其分为两组。A组:受精后4 h拆除颗粒细胞判断早期受精。B组:受精后17~18 h观察受精。分别比较两组年龄、获卵数、卵子成熟率、正常受精率、可利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数/2PN卵裂数)、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结果:两组可利用胚胎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项统计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受精障碍高风险患者在4 h拆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有降低可利用胚胎率的风险,不建议所有IVF患者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精 胚胎质量 临床结局
下载PDF
烫伤大鼠创面转化生长因子α的免疫组化观察
7
作者 韦多 葛绳德 +3 位作者 陈玉林 刘世康 牟贤龙 戴方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58-461,共4页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了烫伤大鼠创面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表达和分布。在伤后1~3d,TGF-α除见于从烫伤创面边缘皮肤迁移而来的表皮细胞外,还见于炎性细胞浸润处,表明参与炎症反应的部分细胞是TGF-α的...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了烫伤大鼠创面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表达和分布。在伤后1~3d,TGF-α除见于从烫伤创面边缘皮肤迁移而来的表皮细胞外,还见于炎性细胞浸润处,表明参与炎症反应的部分细胞是TGF-α的早期来源之一。在愈合过程的中、后期,TGF-α主要分布于再上皮化的细胞层,并且表皮层细胞迁移和增殖的活跃程度与TGF-α的免疫染色有一定的联系。提示内源性TGF-α的活性与表皮细胞的迁移、增殖有关。说明TGF-α是参与烧伤后表皮修复的肽类生长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 免疫组化 烫伤 愈合
下载PDF
15例肿瘤患者气功锻炼后唾液中5—羟色胺系统、组织胺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8
作者 韦多 章复清 +2 位作者 刘冰怀 陈全珠 焦洁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1992年第4期58-59,共2页
对15例患有癌症的气功锻炼者,炼功前与练功后1个月分别检测了其唾液中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和组织胺(HM)的含量。结果表明炼功后唾液中5-HT明显低于练功前的水平,5-HT的代谢产物5-HIAA却显著高于炼功前,唾液中HM的含量... 对15例患有癌症的气功锻炼者,炼功前与练功后1个月分别检测了其唾液中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和组织胺(HM)的含量。结果表明炼功后唾液中5-HT明显低于练功前的水平,5-HT的代谢产物5-HIAA却显著高于炼功前,唾液中HM的含量也明显低于炼功前。本文认为,气功引起5-HT系统和HM含量的变化是否预示免疫系统功能的改善或免疫抑制的解除,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气功 唾液 组织胺 免疫抑制
下载PDF
表皮干细胞在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分布差异 被引量:9
9
作者 牛云飞 路卫 +4 位作者 夏照帆 张步涛 韦多 田建广 程大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59-961,共3页
目的 :研究表皮干细胞在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分布差异。 方法 :从 5例成年男性志愿者身体取头部、胸部、背部、臀部、大腿内侧、大腿外侧、上臂内侧、上臂外侧、手掌、足底、包皮及阴囊皮肤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En Vision法检测皮肤... 目的 :研究表皮干细胞在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分布差异。 方法 :从 5例成年男性志愿者身体取头部、胸部、背部、臀部、大腿内侧、大腿外侧、上臂内侧、上臂外侧、手掌、足底、包皮及阴囊皮肤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En Vision法检测皮肤组织表皮干细胞标志物角蛋白 19(K19)和整合素 β1 的表达。结果 :皮肤基底层 K19和整合素 β1 阳性细胞以包皮和阴囊最多 ,其次是臀部 ,背部及四肢近端外侧相应地多于胸部及四肢近端内侧 ,头皮、手掌及足底皮肤基底层阳性细胞很少。头皮毛囊隆突部及皮下腺管可见较多 K 19和整合素β1 阳性细胞。结论 :表皮干细胞在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分布存在差异 ,头皮的毛囊隆突部及包皮和阴囊的皮肤基底层存在较多表皮干细胞 ,背部及四肢近端外侧皮肤基底层表皮干细胞相应地多于胸部及四肢近端内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皮肤 角蛋白19 整合素Β1 烧伤 创面愈合
下载PDF
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在冻融胚胎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耿嘉瑄 张翠莲 +2 位作者 张少娣 韦多 张宜瑄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12年第9期706-70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在冷冻胚胎复融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行冻融胚胎移植的532个周期,根据内膜准备方案分为:自然周期组(97例),补佳乐人工周期组(286例),芬吗通人工周期组(3... 目的:探讨不同内膜准备方案在冷冻胚胎复融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行冻融胚胎移植的532个周期,根据内膜准备方案分为:自然周期组(97例),补佳乐人工周期组(286例),芬吗通人工周期组(39例),补佳乐联合芬吗通人工周期组(110例)。比较各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转化日内膜厚度、平均移植胚胎个数、冷冻胚胎复苏率、复苏后全部存活胚胎比率,部分存活胚胎比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的差异。结果:自然周期组内膜转化日内膜最厚(10.62±1.99)mm,芬吗通组内膜最薄(7.95±0.97)mm,但无统计学差异;芬吗通组临床妊娠率最低(48.72%),自然周期组早期流产率最低(5.26%),但与其他各组相比亦无统计学差异;各组间其他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冻融胚胎移植中行人工周期内膜准备,尤其是内膜偏薄者,使用芬吗通可获得与自然周期内膜准备相似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胚胎移植 激素替代疗法 子宫内膜 人工周期 妊娠率 妊娠结局 芬吗通
下载PDF
中药脱痂膏对烧伤创面的作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俞为荣 孙家玲 +6 位作者 陈玉林 白刚 王璐 韦多 戴方平 刘世康 葛绳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7-168,共2页
目的:探讨外用中药脱痂膏对深度烧伤创面的脱痂机制。方法:取经脱痂膏和Ag-SD霜换药的深Ⅱ度烧伤创面组织标本及渗液,用抗CD68单抗标记深度烧伤创面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并计数创面渗液细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使用脱... 目的:探讨外用中药脱痂膏对深度烧伤创面的脱痂机制。方法:取经脱痂膏和Ag-SD霜换药的深Ⅱ度烧伤创面组织标本及渗液,用抗CD68单抗标记深度烧伤创面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并计数创面渗液细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使用脱痂膏的创面组织含有较多的CD68+细胞(巨噬细胞),而创面渗液细菌数量与Ag-SD组无明显区别。结论:脱痂膏通过招引巨噬细胞至创面局部,吞噬和分解坏死组织,从而达到脱痂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脱痂膏 巨噬细胞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电针预防大鼠应激性胃溃疡过程中胃泌素、肥大细胞和粘膜屏障的作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沈德凯 韦多 +1 位作者 刘冰怀 章复清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5年第3期46-49,共4页
本文研究了电针预防大鼠应激性胃溃疡过程中,血和胃粘膜胃泌素的变化.以及胃粘膜的厚度、粘液层厚度和肥大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电针预防大鼠应激性胃溃疡可能与电针能够提高胃粘膜屏障,稳定胃粘膜肥大细胞和抑制胃粘膜胃泌素水平等... 本文研究了电针预防大鼠应激性胃溃疡过程中,血和胃粘膜胃泌素的变化.以及胃粘膜的厚度、粘液层厚度和肥大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电针预防大鼠应激性胃溃疡可能与电针能够提高胃粘膜屏障,稳定胃粘膜肥大细胞和抑制胃粘膜胃泌素水平等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应激性胃溃疡 胃泌素 肥大细胞 粘膜屏障
下载PDF
葡萄球菌耐药性及质粒图谱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白刚 俞月琴 +4 位作者 王靖 陈健 韦多 戴方平 陈玉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90-91,共2页
目的 调查葡萄球菌在医院不同科室之间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烧伤科及胸外科分离的 6 7株葡萄球菌进行初步分类及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并观察质粒图谱的差异。结果 烧伤科菌株主要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组成。仅对去甲万古... 目的 调查葡萄球菌在医院不同科室之间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烧伤科及胸外科分离的 6 7株葡萄球菌进行初步分类及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并观察质粒图谱的差异。结果 烧伤科菌株主要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组成。仅对去甲万古霉素、利福平保持高度敏感 ,多数菌株含有 2条分子量不同的质粒带 ;胸外科菌株主要由表皮葡萄球菌 (CNS)组成 ,对抗生素均保持较高的敏感性 ,质粒图谱未发现相同的图形。结论 尽管烧伤科与胸外科都存在葡萄球菌感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 耐药性 质粒
下载PDF
胰岛素受体底物1在烧伤后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新龙 夏照帆 +5 位作者 韦多 田建广 郇京宁 路卫 唐洪泰 朱世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52-1054,共3页
目的 :观察烧伤后胰岛素受体底物 1(IRS- 1)及其丝氨酸 30 7和酪氨酸磷酸化的变化 ,探讨烧伤后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 :6周龄 SD大鼠 (体质量 16 0~ 170 g)随机分为假烫伤组 (n=8)和烫伤组 (n=8) ,烫伤组大鼠制成烧伤面积为 30 %... 目的 :观察烧伤后胰岛素受体底物 1(IRS- 1)及其丝氨酸 30 7和酪氨酸磷酸化的变化 ,探讨烧伤后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 :6周龄 SD大鼠 (体质量 16 0~ 170 g)随机分为假烫伤组 (n=8)和烫伤组 (n=8) ,烫伤组大鼠制成烧伤面积为 30 %的 度烫伤模型 ,伤后第 4天 ,禁食 5 h后的大鼠 ,进行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实验 ,实验后颈动脉放血处死 ,立即采集肌肉和脂肪标本 ,采用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方法分析 IRS- 1及其丝氨酸 30 7和酪氨酸磷酸化的变化情况。 结果 :烫伤后肌肉和脂肪组织中 IRS- 1上丝氨酸 30 7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 [假烫伤组光密度值设定为 1,进行对照比较 ;骨骼肌 :(3.78± 1.5 8) vs(1.0 0± 0 .16 ) ,P<0 .0 1;脂肪组织 :(2 .0 9± 0 .4 4 ) vs(1.0 0± 0 .18) ,P<0 .0 5 ],而 IRS- 1上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 [骨骼肌 :(0 .6 6± 0 .32 ) vs(1.0 0± 0 .34) ,P<0 .0 5 ;脂肪组织 :(0 .6 2± 0 .2 7) vs(1.0 0± 0 .2 4 ) ,P<0 .0 5 ]。烫伤后 IRS- 1含量无显著性改变 [肌肉组织 :(0 .87± 0 .0 5 ) vs(1.0 0± 0 .17) ,P>0 .0 5 ;脂肪组织 :(0 .93± 0 .0 1) vs(1.0 0± 0 .16 ) ,P>0 .0 5 ]。结论 :烧伤后 IRS- 1丝氨酸 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受体底物1 丝氨酸307 酪氨酸 磷酸化
下载PDF
大鼠应激性胃溃疡的形成与中枢神经系统、胃和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关系 被引量:15
15
作者 沈德凯 章复清 +1 位作者 韦多 刘冰怀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 1997年第7期394-397,共4页
目的:了解应激性胃溃疡的形成与中枢神经系统、胃和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分成3个组,正常对照组、应激溃疡组和自然恢复组。应激溃疡组为应激7小时后立即取材检测,自然恢复组为应激性胃溃疡形成后自... 目的:了解应激性胃溃疡的形成与中枢神经系统、胃和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分成3个组,正常对照组、应激溃疡组和自然恢复组。应激溃疡组为应激7小时后立即取材检测,自然恢复组为应激性胃溃疡形成后自然恢复24小时进行取材检测。取胃组织、血浆、端脑、间脑和脑干,采用荧光光度法测定单胺类神经递质。结果:应激在引起胃粘膜损伤的同时,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羟HIAA)以及去甲肾上腺素(NE)出现有意义的升高,而中枢和外周的多巴胺(DA)出现有意义的降低,经24小时的自然恢复,随着胃粘膜损伤的逐渐修复,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5HT和5HIAA趋向正常,但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NE仍居高不下,DA仍维持低水平。结论: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参与了应激性胃溃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应激性 神经递质 单胺类
下载PDF
α-硫辛酸对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核因子-κB活性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慧 贾一韬 +1 位作者 韦多 邹大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74-1076,共3页
目的探讨α-硫辛酸对高糖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及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在体外条件下采用正常糖(NG)、高糖(HG)及HG+不同浓度α-硫辛酸处理大鼠系膜细胞;噻唑蓝法(MTT)测定系膜细胞增殖;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 目的探讨α-硫辛酸对高糖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及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在体外条件下采用正常糖(NG)、高糖(HG)及HG+不同浓度α-硫辛酸处理大鼠系膜细胞;噻唑蓝法(MTT)测定系膜细胞增殖;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法检测NF-κB的活性。结果50~300μmol/L的α-硫辛酸可抑制系膜细胞增殖。HG刺激系膜细胞1h可引起NF-κB活性增强2.2倍(P〈0.01),高糖诱导的NF-κB的活化可被α-硫辛酸(200μmol/L)所抑制(0.6±0.3 vs 2.2±0.2,P〈0.01)。结论一定浓度的α-硫辛酸可抑制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并可降低NF-κB的DNA结合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辛酸 NF-ΚB 系膜细胞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调控烧伤创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吕国忠 陈玉林 +2 位作者 杨敏杰 韦多 顾在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268-270,共3页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 (NGF )在烧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探索烧伤创面愈合机制。方法2 0 kg小白家猪 6只为实验对象。用控温控压电烫仪在每只猪背部制成 2 4个直径为 2 .5 cm的圆形深 度烧伤创面。分为四组 ,分别为创面局部应用 1、2...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 (NGF )在烧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探索烧伤创面愈合机制。方法2 0 kg小白家猪 6只为实验对象。用控温控压电烫仪在每只猪背部制成 2 4个直径为 2 .5 cm的圆形深 度烧伤创面。分为四组 ,分别为创面局部应用 1、2 .5和 5μg/m l的 NGF实验组和不含 NGF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用药后 3、5和 9天分别取创面组织进行表皮生长因子 (EGF)受体 ,EGF,NGF受体 ,NGF,CD6 8,CD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六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在各实验组均见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且第 5和第 9天两时间点较为明显。结论烧伤创面局部应用 NGF后 ,外源性 NGF直接作用于创面组织 ,调控释放内源性 NGF及其它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受体的释放增多 ,加速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烧伤 创面愈合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电针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保护过程中中枢及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沈德凯 刘冰怀 +2 位作者 韦多 章复清 陈亦宜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4年第1期51-54,共4页
本文研究了电针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保护过程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作用,结果为电针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电针组中枢和外周5-HT的合成和分解受到抑制;中枢各脑区及血液中NE水平都较对照组为高,而胃组织中NE较对照组... 本文研究了电针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保护过程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作用,结果为电针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电针组中枢和外周5-HT的合成和分解受到抑制;中枢各脑区及血液中NE水平都较对照组为高,而胃组织中NE较对照组低;胃及血液中DA水平电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中枢及外周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参与了电针保护大鼠应激性胃溃疡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应激针 胃溃疡 神经递质
下载PDF
体外受精中1PN及0PN(2PB)胚胎发育潜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亚楠 殷宝莉 +4 位作者 张翠莲 韦多 郝好英 宋小兵 谢娟珂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1PN及0PN(2PB)胚胎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发育潜能,以探寻提高卵母细胞利用率的可行性方法。方法对787个IVF周期和298个ICSI周期患者授精后18~20h观察到的1PN及0PN(2PB)胚胎继续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 目的初步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1PN及0PN(2PB)胚胎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发育潜能,以探寻提高卵母细胞利用率的可行性方法。方法对787个IVF周期和298个ICSI周期患者授精后18~20h观察到的1PN及0PN(2PB)胚胎继续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原核及卵裂情况,序贯培养至D6,观察囊胚形成情况;并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1PN及0PN(2PB)胚胎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1)1PN及0PN(2PB)胚胎可卵裂并形成囊胚,但卵裂率(分别为90.16%和88.11%)和囊胚形成率(17.09%和30.03%)均显著低于2PN胚胎(分别为98.40%和45.71%)(P均〈0.05);(2)1PN胚胎的形成随患者的年龄、体外受精方式及获卵数的不同而不同,而0PN(2PB)胚胎的形成只随患者年龄不同而异(P〈0.05);(3)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1PN和0PN(2PB)胚胎的形成与患者选择的受精方式、MII卵数、2PN胚胎数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基础内分泌水平及获卵数无关(P〉0.05)。结论患者的体外受精方式、获得的MII卵数以及受精后的2PN胚胎数可能影响到1PN和0PN(2PB)胚胎的形成;1PN及0PN(2PB)胚胎有一定发育潜能,但较2PN胚胎低;在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以降低1PN和0PN(2PB)胚胎的发生率,提高卵母细胞的临床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 单原核(1PN)胚胎 囊胚 发育潜能 LOGISTIC回归
下载PDF
小鼠孤雌胚胎干细胞直接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韦多 王彦 +5 位作者 高选 沈芸 徐凯 赵跃然 赵力新 陈子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5-448,452,共5页
目的探讨小鼠孤雌胚胎干细胞在体外不经过拟胚体(EB)阶段,直接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阶段诱导的方法,首先由孤雌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定向分化,通过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对神经前体细胞进行鉴定。在... 目的探讨小鼠孤雌胚胎干细胞在体外不经过拟胚体(EB)阶段,直接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阶段诱导的方法,首先由孤雌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定向分化,通过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对神经前体细胞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撤除丝裂原,加入5%胎牛血清,观察已分化的神经前体细胞能否进一步分化为神经细胞,并对分化出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鉴定。结果经选择培养基培养3 d后的孤雌干细胞绝大多数可诱导为神经前体细胞,nestin呈阳性。加入血清进一步诱导,可分化出β-Ⅲ-tubline阳性的神经细胞。结论小鼠孤雌胚胎干细胞在体外不经EB培养阶段,可直接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并且前期可得到大量的神经前体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雌生殖 胚胎干细胞 诱导分化 神经前体细胞 神经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