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米级蛋壳型Ni/SFC3R催化C5石油树脂加氢反应 被引量:3
1
作者 韦彩琴 王琳琳 +3 位作者 陈小鹏 盘晓玲 苏琳琳 王洋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61-1068,1080,共8页
以流态化催化裂化废触媒(SFC3R)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微米级蛋壳型Ni/SFC3R催化剂,利用FIB(聚焦离子束)-EDX、XRD、H2-TPR和TEM技术对催化剂结构、表面物相和还原性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和时间对C5石油树脂加氢反应的影响... 以流态化催化裂化废触媒(SFC3R)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微米级蛋壳型Ni/SFC3R催化剂,利用FIB(聚焦离子束)-EDX、XRD、H2-TPR和TEM技术对催化剂结构、表面物相和还原性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和时间对C5石油树脂加氢反应的影响,并应用Gardner色号、软化点、GPC、FTIR和1HNMR对加氢改性C5石油树脂进行性能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SFC3R为分子筛结构,Ni活性组分主要分布在载体外层形成蛋壳分布,Ni O的平均粒径为21.5 nm,具有良好的分散性。C5石油树脂加氢的最优反应条件为:温度280℃,压力8.0 MPa,时间5 h,所得的加氢改性C5石油树脂Gardner色号<1,颜色为水白色,硫含量<10 mg/kg,溴值为0.45 g Br/100 g,C5石油树脂中的不饱和键加氢基本达到饱和,表明蛋壳型Ni/SFC3R具有优良的C5石油树脂催化加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壳型催化剂 Ni/SFC3R 石油树脂 加氢 粘合剂
原文传递
醋酸乙烯-乙烯乳液聚合反应的新型氧化还原引发剂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梁瑞雪 张鹏鹏 +3 位作者 韦彩琴 黄馨平 殷文师 陈小鹏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3-849,共7页
以新型绿色TBHP-Fe^(2+)-So E氧化还原体系替代传统H_2O_2-Fe^(2+)-ZFS/H_2O_2-ZFS引发体系进行醋酸乙烯-乙烯(VAE)乳液聚合反应研究。将TBHP-Fe^(2+)-So E体系与传统H2O2-Fe^(2+)-ZFS体系的引发效率进行对比,并考察了TBHP-Fe^(2+)-So ... 以新型绿色TBHP-Fe^(2+)-So E氧化还原体系替代传统H_2O_2-Fe^(2+)-ZFS/H_2O_2-ZFS引发体系进行醋酸乙烯-乙烯(VAE)乳液聚合反应研究。将TBHP-Fe^(2+)-So E体系与传统H2O2-Fe^(2+)-ZFS体系的引发效率进行对比,并考察了TBHP-Fe^(2+)-So E引发体系中各组分含量以及TBHP溶液进料流速对VAE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恒定为80℃时,TBHP-Fe^(2+)-So E体系与H_2O_2-Fe^(2+)-ZFS体系引发效率相近;TBHP与So E反应可生成具有引发活性的自由基,并且当微量的Fe^(2+)存在时,Fe^(2+)可提高TBHP-So E氧化还原对中自由基的产生效率;TBHP-Fe^(2+)-So E体系引发效率随着Fe^(2+)浓度、TBHP与So E摩尔配比和TBHP进料流速的增大而升高;当TBHP-Fe^(2+)-So E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25%时表现出较高的引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丁基过氧化氢 D-异抗坏血酸钠 引发体系 乙烯 醋酸乙烯 乳液聚合
下载PDF
胆囊腺瘤的CT影像特征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锋 毛伍兵 +5 位作者 方字文 吴凯宏 杨伟聪 韦彩琴 余水全 刘树学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0年第4期265-270,共6页
目的分析胆囊腺瘤的CT表现,提高胆囊腺瘤的CT征象及临床特征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胆囊腺瘤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17例中13例为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最大径39 mm,结节状5例,分叶状10例,另外2例多发病例... 目的分析胆囊腺瘤的CT表现,提高胆囊腺瘤的CT征象及临床特征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胆囊腺瘤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17例中13例为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最大径39 mm,结节状5例,分叶状10例,另外2例多发病例同时存在结节状、分叶状病灶。4例多发病灶在胆囊内散在分布。17例中15例病灶平扫密度均匀,另外2例中1例病灶内见一点状钙化灶,1例见短条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轻度~明显强化,门脉期CT值持续强化,强化密度稍上升或减低,延时扫描强化减低。轻度强化5例,中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10例。合并急性胆囊炎2例,慢性胆囊炎10例,合并胆囊结石5例。17例中5例局部癌变,病灶均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延时扫描肿瘤强化较均匀,其中2例动脉期及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区域内见点状或条状更高密度强化影。5例胆囊腺瘤恶变者基底胆囊壁和/或周围胆囊壁僵硬,其中3例局部可见波浪状隆起改变,1例肿瘤周围胆囊壁局部明显增厚。病理证实2例癌变病例侵犯肿瘤基底部。结论胆囊腺瘤CT表现较有特征,当其表现为分叶状、宽基底、不均匀明显强化,基底及周边胆囊壁僵硬或凹陷,或周边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并明显强化时,应考虑存在癌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 腺瘤 癌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乳腺钼靶、彩超联合MRI检查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1
4
作者 韦彩琴 江丽莎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30期70-72,共3页
目的分析乳腺钼靶、彩超联合MRI检查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20例,全部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术前患者均给予乳腺钼靶、彩超和MRI检查,比较分析术前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 目的分析乳腺钼靶、彩超联合MRI检查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20例,全部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术前患者均给予乳腺钼靶、彩超和MRI检查,比较分析术前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120例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106例,导管内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6例,黏液腺癌3例,髓样癌2例。乳腺钼靶共检出100例,诊断符合率为83.3%;彩超共检出96例,诊断符合率为80.0%;MRI共检出102例,诊断符合率为85.0%;乳腺钼靶、彩超联合MRI共检出116例,诊断符合率为96.7%。与单独检查相比较,三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的诊断符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乳腺钼靶、彩超联合MRI检查,使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显著提高,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钼靶 彩超 MRI检查 早期乳腺癌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志明 韦彩琴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29期120-122,131,共4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山市中医院影像科进行检查的168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256层螺旋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检查为“金标准”...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山市中医院影像科进行检查的168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256层螺旋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检查为“金标准”,分析256层螺旋CTA与CAG检查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及256层螺旋CTA检查在冠状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计算256层螺旋CTA检查与CAG检查的一致性。结果168例疑似患者中,明确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37例,共1420段血管节段被检测。256层螺旋CTA诊断重度狭窄患者的特异度、准确度及阳性预测值高于轻度及中度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6层螺旋CTA检查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敏感度为94.89%,特异度为90.32%,准确度为94.05%,阳性预测值为97.74%,阴性预测值为80.00%。Kappa检验显示,256层螺旋CTA检查与CAG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12,P<0.001)。结论256层螺旋CTA在冠状动脉狭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与CAG鉴别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较强,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价值 一致性
下载PDF
探讨CT灌注扫描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黄鸣宇 彭伟清 +2 位作者 韦彩琴 陈其峰 苏桂红 《黑龙江医学》 2022年第17期2084-2086,2090,共4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扫描(CTP)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诊断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将2018年8月—2020年7月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06例ICVD患者临床资料纳入研究,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急性脑梗死(ACI)组(n=84)、短... 目的:探讨CT灌注扫描(CTP)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诊断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将2018年8月—2020年7月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06例ICVD患者临床资料纳入研究,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急性脑梗死(ACI)组(n=8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n=22)。所有患者均接受CTP检查,比较两组患者CTP参数[局部脑血流流量(CBF)、脑血流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并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值,分析CBF、CBV、MTT、TTP在ACI、TI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ACI组CBF为(20.58±5.06)m L·min^(-1)·100g^(-1)、CBV为(2.48±0.85)mL·100g^(-1)低于TIA组的健侧(54.92±5.52)mL·min^(-1)·100g^(-1)、(5.51±1.30)mL·100g^(-1)及患侧(54.23±3.34)mL·min^(-1)·100g^(-1)、(5.02±1.08)mL·100g^(-1),MTT为(6.04±1.12)s、TTP为(16.86±4.42)s,长于TIA组的健侧(3.50±0.76)s、(8.72±1.45)s,患侧(5.46±1.34)s、(11.46±2.8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354、22.158、9.684、30.254,P<0.05)。绘制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CBF、CBV、MTT、TTP诊断ACI的AUC分别为0.772、0.916、0.738、0.893,均有一定诊断价值,CBF、CBV、MTT、TTP诊断敏感度分别为0.722、0.889、0.722、0.833,特异度分别为0.544、0.750、0.603、0.794,且以CBV、TTP诊断效能较高。结论:通过观察CBF、CBV、MTT、TTP等CTP参数可为早期鉴别ACI、TIA提供可靠依据,且CBV、TTP鉴别诊断ACI、TIA的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CT灌注扫描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脊柱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3
7
作者 韦彩琴 余水全 郭永飞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年第6期1005-1008,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脊柱痛风性关节炎的X线、CT及MRI表现,探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脊柱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临床诊断为痛风并行脊柱CT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痛风临床诊断标准,通过CT典型的... 目的:对比研究脊柱痛风性关节炎的X线、CT及MRI表现,探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脊柱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临床诊断为痛风并行脊柱CT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痛风临床诊断标准,通过CT典型的图像表现确认脊柱是否有痛风石沉积,并观察脊柱痛风石部位、范围及X线、CT、MRI影像学特征。结果:共17名痛风患者符合脊柱痛风性关节炎影像学表现,具有脊柱痛风石沉积的影像特点。17名患者中,仅累及颈椎4例,胸椎2例、腰椎10例,其中颈胸腰椎同时受累1例。17名患者中,14例并发脊柱以外其它部位痛风性关节炎。全部患者均行CT检查,6例合并X线检查,8例合并MRI检查。17例患者CT检查均可见痛风石病灶,脊柱痛风石CT表现为高密度结节或肿块影,12例主要表现为多发散在痛风石病灶,5例主要表现为椎小关节大量高密度痛风石沉积,部分椎小关节见穿凿样骨质破坏。X线检查患者中,4例表现为退行性变,1例见巨大痛风石,1例表现为脊柱病理性骨折。MRI检查8例患者,痛风石T1WI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等低不同的复杂信号,4例进行MRI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脊柱痛风性关节炎病灶常多发,除累及脊柱外,常合并其它部位的痛风性关节炎,在脊柱痛风的诊断中,CT及MRI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痛风性关节炎 X线平片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急性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黄鸣宇 韦彩琴 +2 位作者 冯银标 苏桂红 彭伟清 《实用医技杂志》 2017年第12期1299-1300,共2页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急性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接收的急性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间为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所有患者均先进行胸部X线检查,之后再进行MSCT检查,将获...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急性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接收的急性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间为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所有患者均先进行胸部X线检查,之后再进行MSCT检查,将获得原始数据传至后台工作站,进行获得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等处理,并进行诊断,评价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 68例患者经X线片检查并未发现骨折;经MSCT扫描且利用多种处理技术,发现97处隐匿性肋骨骨折:70例不完全线性骨折,其中,13例肋骨内缘皮质骨折,19例外缘皮质骨折,38例骨皮质褶皱、膨出、凹陷;15例完全线性骨折;12例肋软骨骨折,其中,1例双侧肋软骨骨折,11例单侧肋软骨骨折。结论 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急性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肋骨骨折 诊断 成像 三维
下载PDF
肾性骨营养不良骶髂关节病变CT表现
9
作者 郭永飞 韦彩琴 +2 位作者 杨宇凌 余水全 李水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3期127-129,136,共4页
目的分析肾性骨营养不良(ROD)患者骶髂关节改变的CT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5例ROD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CT特点及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9-69岁,平均49岁。分析ROD骶髂关节骨质病变的部位、骶髂关节间隙、密... 目的分析肾性骨营养不良(ROD)患者骶髂关节改变的CT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5例ROD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CT特点及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9-69岁,平均49岁。分析ROD骶髂关节骨质病变的部位、骶髂关节间隙、密度、边界、周围骨质及软组织情况。结果所有ROD患者均为双侧骶髂关节髂骨侧骨质受累,并伴有其它多种ROD影像表现,包括骨质疏松23例、骨质软化21例、骨质硬化9例、棕色瘤10例、软组织异常钙化15例及病理性骨折5例,35个骶髂关节间隙正常,15个间隙增宽,17个骶髂关节见双边征。结论 ROD骶髂关节受累表现为双侧髂骨侧骨质破坏,多伴发多种ROD影像表现,双边征及关节间隙增宽具有特征性,结合ROD其它影像征象及临床病史可提高对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率。CT对其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性骨营养不良 骶髂关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长骨常见囊性骨肿瘤的MRI表现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韦彩琴 郭永飞 余水全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年第5期824-827,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长骨常见囊性骨肿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该年龄段长骨囊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病理、影像及临床三结合证实的儿童、青少年长骨囊性骨肿瘤的MRI影像征象,包括病变部位、有无液液平、骨髓水...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长骨常见囊性骨肿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该年龄段长骨囊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病理、影像及临床三结合证实的儿童、青少年长骨囊性骨肿瘤的MRI影像征象,包括病变部位、有无液液平、骨髓水肿、骨膜反应、病理性骨折、骨皮质破坏及MRI强化方式。结果:所有的病例均进行MRI检查,其中骨囊肿17(17/3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ABC)12(12/34)例、骨纤维结构不良5(5/34)例。病变发生于骨干19例,骨端15例,影像征象中:液液平14例、骨髓水肿22例、骨膜反应0例、病理性骨折18例、骨皮质破坏7例,29例行MRI增强检查中,囊壁均发生强化,13例囊壁强化均匀,16例强化不均匀。结论:儿童及青少年长骨囊性骨肿瘤MRI信号强度取决于病变区内组织构成,而病变发生部位、有无骨皮质破坏、有无液液平、骨髓水肿及强化方式对病灶的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骨肿瘤 磁共振
下载PDF
MRI对化脓性膝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韦彩琴 郭永飞 余水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11期123-124,共2页
目的:分析化脓性膝关节炎的MRI表现,评价MRI对化脓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经病理及关节镜证实的化脓性膝关节炎患者的MRI表现,包括关节软骨、骨质、周围软组织、关节间隙的情况。结果:23例化脓性关节炎软骨破坏23... 目的:分析化脓性膝关节炎的MRI表现,评价MRI对化脓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经病理及关节镜证实的化脓性膝关节炎患者的MRI表现,包括关节软骨、骨质、周围软组织、关节间隙的情况。结果:23例化脓性关节炎软骨破坏23例,骨髓水肿17例,软组织水肿20例,周围软组织脓腔7例,滑膜包裹交叉韧带5例,关节间隙变窄5例、增宽8例,关节积液23例。结论:化脓性膝关节炎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可清晰显示化脓性膝关节炎累及的范围及程度,结合多种影像征象可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化脓性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复发性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的血管成像特点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江丽莎 彭伟清 +1 位作者 韦彩琴 冯银标 《新疆医学》 2019年第5期511-513,共3页
目的探讨复发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头颈部CT血管成像特点。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12月-2018年6月本院首发与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性脑梗死患者40例,将其作为研究组;首发性脑梗死患者42例,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发... 目的探讨复发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头颈部CT血管成像特点。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12月-2018年6月本院首发与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性脑梗死患者40例,将其作为研究组;首发性脑梗死患者42例,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发病后7 d内采用螺旋CT扫描仪进行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观察对比两组头颈部动脉狭窄情况、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的具体分布与数量及头颈部动脉斑块类型。结果研究组头颈部动脉狭窄率87.50%,高于对照组61.90%(P<0.05)。两组不同梗死分布部位的头颈部动脉狭窄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软斑与溃疡斑发生率35.37%、52.44%高于对照组16.67%、28.57%(P<0.05)。结论复发性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狭窄情况及头颈部动脉斑块类型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观察患者头颈部CT的血管成像特点利于早期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性 复发性 脑梗死 头颈部CT 血管成像特点
下载PDF
下肢CTA自拟新注射扫描方案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莫广盛 余水全 +2 位作者 刘锋 韦彩琴 黄鸣宇 《西部医学》 2022年第9期1390-1395,共6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自拟新注射扫描方案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ASO)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疑似下肢ASO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各54例,均采用256层CT行下肢CTA检查,其中A组采用...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自拟新注射扫描方案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ASO)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疑似下肢ASO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各54例,均采用256层CT行下肢CTA检查,其中A组采用常规注射扫描方案,B组自拟新注射扫描方案(第一期盐水20 mL,流速4.5 mL/s;第二期对比剂30 mL,流速4.5 mL/s;第三期对比剂70 mL,流速3 mL/s;第四期盐水20 mL,流速3.0 mL/s;四期连续无间断注射)。所得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两组CTA图像质量。由不同资深放射科医师阅片并得出一致诊断结果,以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对ASO的诊断效果。结果B组CTA图像对小腿动脉、足部动脉区域的动脉节段数显影不良率低于A组(0.00%vs 14.81%、1.85%vs 14.81%),静脉显影率1.85%低于A组14.81%(均P<0.05)。B组CTA图像小腿动脉、足部动脉区域的动脉分支、血管边缘显影评分均高于A组(P<0.05)。参照DSA结果,B组CTA图像对下肢血管狭窄程度分级诊断符合率94.44%(51/54)高于A组81.48%(4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诊断ASO的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A组(97.73%vs 82.22%、96.30%vs 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新注射扫描方案能提高下肢CTA显影效果,减少显影不良和静脉显影干扰,提高下肢CTA图像质量和ASO诊断效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疾病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 下肢动脉血管成像 注射扫描方案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废FCC触媒负载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松香催化酯化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胜芳 王琳琳 +3 位作者 陈小鹏 韦小杰 韦彩琴 童张法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20-1327,共8页
以石油催化裂化(FCC)废触媒为载体,充分利用废触媒原有的分子筛结构与L酸中心,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非均相的负载型纳米氧化锌酯化催化剂(ZnO/FC3R);通过SEM,XRD,FT-IR和Py-IR技术对Zn O/FC3R的表面形貌、粉体与基团结构和酸种类及酸强... 以石油催化裂化(FCC)废触媒为载体,充分利用废触媒原有的分子筛结构与L酸中心,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非均相的负载型纳米氧化锌酯化催化剂(ZnO/FC3R);通过SEM,XRD,FT-IR和Py-IR技术对Zn O/FC3R的表面形貌、粉体与基团结构和酸种类及酸强度进行了表征;以松香和甘油的酯化为指针反应,研究了负载量、醋酸锌水解反应温度、煅烧温度和负载时间等制备条件对催化剂酯化反应活性的影响;考察了催化剂的失活特性。结果表明,焙烧后制得的再生FCC催化剂(FC3R)载体为Y型分子筛结构,表面积炭得到一定程度的去除,ZnO晶粒呈锥状结构,颗粒的平均粒径为42 nm,添加ZnO固体酸可获得更多的L酸中心;ZnO/FC3R催化剂的适宜制备条件为:Zn O负载量为25%(wt),水解反应温度为35℃,煅烧温度为500℃,负载时间为1 h,所制备的催化剂用于松香酯化反应产率达96.1%,松香甘油酯产品的加纳色度为6、酸值为6.5 mg KOH×g^(-1)、软化点为85.3℃、残留锌含量为0.02%(wt),符合138#松香甘油酯国家技术指标;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仍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香 废FCC触媒 纳米氧化锌 催化酯化
下载PDF
非腈复合引发剂用于乙酸乙烯溶液聚合
15
作者 陈欢 陈小鹏 +3 位作者 陆泰榕 梁瑞雪 韦彩琴 顾传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9-533,共5页
以生物乙烯法生产的乙酸乙烯为单体、过氧化月桂酰-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为非腈复合引发剂、甲醇为溶剂进行溶液聚合反应的研究。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甲醇用量、引发剂用量对反应产物聚合率和聚合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 以生物乙烯法生产的乙酸乙烯为单体、过氧化月桂酰-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为非腈复合引发剂、甲醇为溶剂进行溶液聚合反应的研究。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甲醇用量、引发剂用量对反应产物聚合率和聚合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乙酸乙烯溶液聚合的反应条件,确定反应因素对聚合率和聚合度影响的相对大小。结果表明,最优的乙酸乙烯溶液聚合条件为: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3h,甲醇用量10%,引发剂用量0.010%,获得聚乙烯醇产品的聚合度为3776,聚合率为45.29%。直观分析确定影响聚合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甲醇用量﹥反应温度;影响聚合度的因素主次顺序为甲醇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乙烯 聚乙烯醇 非腈复合引发剂 溶液聚合
下载PDF
下肢CTA新注射扫描方案在ASO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及价值研究
16
作者 莫广盛 余水全 +1 位作者 刘锋 韦彩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0096-0099,共4页
分析下肢CTA新注射扫描方案在ASO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 采取随机数表法把76例2020年10月到2022年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ASO)患者均等分组,选择新注射扫描方案者为观察组,常规注射扫描方案则为对照组,共同接... 分析下肢CTA新注射扫描方案在ASO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 采取随机数表法把76例2020年10月到2022年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ASO)患者均等分组,选择新注射扫描方案者为观察组,常规注射扫描方案则为对照组,共同接受256层CT检查,金标准为金标准,分析CTA图像质量,对两组ASA的诊断结果展开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不良率为2.63%;对照组总不良率为47.37%。可见:观察组总显影不良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腹主-髂动脉、股-腘动脉的动脉分支、血缘边缘显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腿动脉、足部动脉区域的动脉分支、血管边缘显影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CTA新注射扫描方案应用在ASO患者,效果显著,可清晰显影,提高ASO诊断效能,降低图像显影不良率,利于后续治疗工作顺利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CTA新注射扫描方案 ASO CTA图像质量 诊断效能
下载PDF
CT与MRI对急慢性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临床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4
17
作者 莫广盛 刘树学 +1 位作者 余水全 韦彩琴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1年第6期471-473,490,共4页
目的探讨CT与MRI对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1日-2020年6月30日本院收治的90例临床诊断DAI的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行CT检查、MRI检查,CT联合MRI检查,准确记录患病部位、... 目的探讨CT与MRI对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1日-2020年6月30日本院收治的90例临床诊断DAI的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行CT检查、MRI检查,CT联合MRI检查,准确记录患病部位、病灶类型、病灶直径,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下DAI患者的阳性率、不同病理病灶检出率、准确度。结果在DAI阳性率方面,MRI组和CT+MRI组检测的DAI阳性患者比例均高于CT组(χ2=6.923、20.000,P均<0.001),CT+MRI组检测的DAI阳性患者比例高于MRI组(χ2=6.207,P<0.05);在脑干出血、灰白质出血及硬膜出血患者检出率方面,CT+MRI组均高于CT组(P<0.05),且脑干出血及灰白质出血检出率均高于MRI组(P<0.05);MRI组的脑干出血及硬膜出血患者检出率均高于CT组(P均<0.05),CT+MRI组的总检出准确度高于其余两组(P<0.05);MRI组及CT+MRI组的病灶直径影像学检测值与实际直径及直径差值均小于CT组(t=12.902、16.442,P均<0.05),CT+MRI组的病灶直径差值小于MRI组(t=9.444,P<0.001)。结论CT联合MRI检测方法可显著提升DAI阳性检出率,降低病灶直径检测值与实际值的差值,在保障DAI患者病情诊断准确度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 临床诊断 阳性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