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映选择性Geotrichum sp.GXU33脂肪酶的筛选、产酶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韦晗宁 申佩弘 +1 位作者 石玲玲 武波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6,共7页
利用溴麝香草酚蓝作为反应指示剂,快速地筛选到产对映选择性脂肪酶菌株GXU33(Geotrichumsp.),此酶能够拆分外消旋扁桃酸甲酯产生(S)-扁桃酸。此菌株最适生长、产酶条件为橄榄油10 g/L,酵母粉5 g/L,Na2HPO4.12H2O3.5 g/L,KH2PO41.0 g/L,M... 利用溴麝香草酚蓝作为反应指示剂,快速地筛选到产对映选择性脂肪酶菌株GXU33(Geotrichumsp.),此酶能够拆分外消旋扁桃酸甲酯产生(S)-扁桃酸。此菌株最适生长、产酶条件为橄榄油10 g/L,酵母粉5 g/L,Na2HPO4.12H2O3.5 g/L,KH2PO41.0 g/L,MgSO4.7H2O0.2g/L,pH7.0,28℃,200 r/min。PMSF和蛋白酶K对菌株生长没有影响,PMSF显著抑制酶活,蛋白酶K具有保护酶活力的作用。该脂肪酶最适作用pH为7.5,最适作用温度为30℃;Ca2+,Mg2+,Zn2+不同程度提高酶活性,Cu2+,Co2+,Mn2+,Fe2+,Fe3+严重抑制酶活性。当以5%DM-SO为助剂,消旋扁桃酸甲酯20 mg,GXU33脂肪酶1500 U,25 mmol/L磷酸钠缓冲液(pH7.5)加至总体积2 mL,32℃,100 r/min,反应8h,得到最佳拆分效果:转化率为44.8%,(S)-扁桃酸对映过量值为8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消旋扁桃酸甲酯 (S)-扁桃酸 脂肪酶 地霉
下载PDF
微生物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韦晗宁 陈建宏 +1 位作者 黄大林 乔永超 《华夏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158-160,共3页
人文素质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经逐步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重视生物因素的同时,把人的健康问题置于其所处的社会... 人文素质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经逐步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重视生物因素的同时,把人的健康问题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注重对人类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关注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素质 微生物学 教学
下载PDF
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及酶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胡朝阳 韦晗宁 +1 位作者 李春苑 武波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61-264,268,共5页
从富油土壤中分离筛选到58株脂肪酶产生菌,其中GXL02菌株产脂肪酶的能力较强,根据其形态特征及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不动杆菌。GXL02发酵产酶需油脂的诱导,同时也依赖Mg^2+,培养基中不添加Mg^2+时几乎不产酶,微量的Mg^2... 从富油土壤中分离筛选到58株脂肪酶产生菌,其中GXL02菌株产脂肪酶的能力较强,根据其形态特征及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不动杆菌。GXL02发酵产酶需油脂的诱导,同时也依赖Mg^2+,培养基中不添加Mg^2+时几乎不产酶,微量的Mg^2+就能激活菌体产酶。葡萄糖、蔗糖等糖类物质不利于GXL02产脂肪酶。该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0℃,最适作用pH为9.0,60℃保温90min酶活基本不损失,在pH3.0~10.0范围内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不动杆菌 筛选 酶学性质
下载PDF
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吴越 李小俊 +8 位作者 陈建宏 蒋莲秀 何玉林 韦晗宁 乔永超 何义 郑红芸 孙承航 黄大林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2-310,共9页
目的勘探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资源多样性并进行抗菌活性研究,为新抗生素发现提供药用放线菌资源。方法采用5种分离培养基,以稀释涂布法分离放线菌;通过PCR扩增获得菌株16S r RNA基因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放线菌多样性... 目的勘探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资源多样性并进行抗菌活性研究,为新抗生素发现提供药用放线菌资源。方法采用5种分离培养基,以稀释涂布法分离放线菌;通过PCR扩增获得菌株16S r RNA基因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放线菌多样性;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菌丝经丙酮浸泡,分别获得发酵液水相、发酵液酯相和菌丝丙酮浸提液3类样品;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测试;PCR技术探测抗菌活性菌株是否存在PKS I、PKS II及NRPS生物合成基因。结果从7份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110株放线菌,分布于7个目9个科15个属,优势菌属为小单孢菌属和链霉菌属;菌株N04M112、3804M13、Z05M23和Z07M34的16S r RNA基因序列与有效发表菌株Agromyces humatus CD5T(AY618216)、Streptomyces atrovirens NRRLB-16357T(DQ026672)、Streptosporangium jomthongense 30EHST(JQ922513)和Micromonospora wenchangensis 2602GPT1-05T(JQ768361)的相似率最高,分别为97.49%、98.42%、98.58%和98.54%,可能为潜在新物种;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51株放线菌中,46株有抗菌活性,总阳性率为90.20%;对这46株放线菌的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探测发现,10株同时具有PKS I、PKS II及NRPS生物合成基因,42株至少含有其中1种,总阳性率91.30%。结论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具有从中发现放线菌新物种和新抗生素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仑河口 红树林 放线菌 多样性 耐药菌
下载PDF
两株红树林根际土壤放线菌的鉴定和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吴越 李小俊 +5 位作者 陈建宏 蒋莲秀 何玉林 韦晗宁 孙承航 黄大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3-818,共6页
目的对分离自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根际土壤的两株放线菌(B200、B205)进行抗菌活性研究及鉴定。方法观察两株放线菌的形态特征;通过PCR扩增、测定并比对16S rRNA基因序列,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分析;通过液体发酵、萃取等方法,... 目的对分离自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根际土壤的两株放线菌(B200、B205)进行抗菌活性研究及鉴定。方法观察两株放线菌的形态特征;通过PCR扩增、测定并比对16S rRNA基因序列,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分析;通过液体发酵、萃取等方法,分别获得发酵液水相、发酵液酯相和菌丝丙酮浸提液三类样品;样品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测定。结果从红树林根际土壤分离的两株放线菌,其发酵液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活性,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对比结果显示,菌株B200和B205分别与有效发表菌株Agromyces subbeticus DSM16689~T的相似率为98.01%和Micromonospora rosaria DSM 803~T的相似率为99.73%,菌株B200可能为壤霉菌属潜在新种,B205初步鉴定是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rosaria DSM 803~T的变种。结论分离自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根际土壤的两株放线菌其次级代谢产物有较强抗菌活性,具有从中发现新抗生素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仑河口 红树林 放线菌 抗菌活性 耐药菌 16S RRNA
下载PDF
人体寄生虫学数字化标本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蒋莉萍 彭小红 +2 位作者 韦晗宁 莫刚 吴秋慧 《华夏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102-104,共3页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及防治。寄生虫病的诊断找到病原体做出准确鉴定是“金标准”,因此,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人体寄生虫学 数字化标本 教学平台
下载PDF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小鼠的机会性感染与死亡
7
作者 蒋莉萍 韦晗宁 +2 位作者 蒋莲秀 莫刚 赵海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433-2435,I0006,共4页
目的:建立病变过程符合中医临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小鼠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房劳失精加竭力游泳复饮冰水的方式建模。选取1月龄的清洁级健康雄小鼠,每只每天与6只雌性小鼠合笼交配,次日白天分三个时间段游泳,每次30 min,游泳... 目的:建立病变过程符合中医临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小鼠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房劳失精加竭力游泳复饮冰水的方式建模。选取1月龄的清洁级健康雄小鼠,每只每天与6只雌性小鼠合笼交配,次日白天分三个时间段游泳,每次30 min,游泳结束后灌服4℃水,连续7 d。动态监测小鼠生存情况、机会感染、代谢异常。结果:所有的小鼠均出现AIDS证候:眼病→脱毛→机会感染→松鼠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及大量粪类圆线虫→腹泻→血尿→消瘦,未经治疗雄性小鼠一周内死亡率为87.5%。结论:通过房劳失精伤肾、竭力游泳致形劳伤脾、复饮冰水感受寒邪成功建立了符合中医临床AIDS病因病机的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小鼠 机会性感染 死亡
原文传递
微生物学“创新教育”的构建与实践
8
作者 何玉林 黄大林 +3 位作者 袁树民 韦晗宁 乔永超 陈建宏 《华夏医学》 CAS 2013年第6期1160-1162,共3页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新型学科、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的不断出现,也使得各门学科的知识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充实,医学微生物学的内容也不例外,所以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关键词 微生物学 创新教育 构建 实践
下载PDF
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陈瑞麟 韦晗宁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18期2246-2249,共4页
嗜黏蛋白型阿克曼氏菌(A.muciniphila)是一种存在于肠道中的正常微生物,能够合成除苏氨酸外的所有必需氨基酸,分解多种糖类。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内A.muciniphila的丰度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程度及机体低程度炎症有关,植物营养素... 嗜黏蛋白型阿克曼氏菌(A.muciniphila)是一种存在于肠道中的正常微生物,能够合成除苏氨酸外的所有必需氨基酸,分解多种糖类。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内A.muciniphila的丰度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程度及机体低程度炎症有关,植物营养素及降糖药物的降糖作用与其在肠道中对A.muciniphila丰度的调节作用有关,A.muciniphila能够通过修复被破坏的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和紊乱的肠道微生物结构来保护肠道屏障。A.muciniphila有望成为新一代的益生菌,并作为靶点控制其丰度,从而实现对2型糖尿病的精准治疗。本文就A.muciniphila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黏蛋白型阿克曼氏菌 肠道微生物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敏感度 胰岛素抵抗 综述
下载PDF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
10
作者 康曼 韦晗宁 +1 位作者 周亚莉 何玉林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第7期92-94,共3页
针对传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并利用调查问卷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92.86%的学生认为雨课堂有助于实验课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针对传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并利用调查问卷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92.86%的学生认为雨课堂有助于实验课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课 混合式教学模式
下载PDF
脾切除对小鼠胰岛形态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1
作者 韦晗宁 黄永成 +1 位作者 王敏 张晓溪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398-408,共11页
目的通过观察脾脏切除对小鼠胰岛形态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探讨脾脏与肠道微生物及胰岛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3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n=10)及脾切除组(SPX组,n=10)。其中NC组小鼠未做... 目的通过观察脾脏切除对小鼠胰岛形态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探讨脾脏与肠道微生物及胰岛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3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n=10)及脾切除组(SPX组,n=10)。其中NC组小鼠未做任何处理,Sham组腹壁切开轻微翻动脾脏后缝合,SPX组开腹进行切除全部脾脏后缝合。观察各组小鼠切脾后的状态及活动情况,切脾后定期测定体重、空腹血糖。切脾干预120天后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胰腺、小肠组织病理变化。通过粪便16S rRNA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分布。结果切除脾脏120天后,SPX组较NC、Sham两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P<0.01),2 h内血糖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增加(P<0.01)。SPX组血清胰岛素显著高于NC组(P<0.01)和Sham组(P<0.01),C肽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1)和Sham组(P<0.05)。SPX组小鼠胰岛数目减少,胰岛形态变化,周围炎症浸润明显;小肠组织出现淋巴细胞浸润。与NC组、Sham组相比,SPX组小鼠肝脏中TGF-β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1,P<0.01),而TLR-4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P<0.01)。SPX组肠道微生物种群比例较NC组、Sham组有显著变化,其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下降(P<0.01);瘤胃球菌科(P<0.001)和拟杆菌S24-7科细菌(P<0.01)显著增加;丛毛单胞菌科(P<0.01)和普雷沃氏菌科(P<0.001)细菌显著减少;未分类丛毛单胞菌属(P<0.05)及未分类伯克氏菌属细菌(P<0.001)数量显著降低;未分类梭杆菌属(P<0.001)、未分类毛螺菌属(P<0.01)、颤螺菌属细菌(P<0.01)数量显著升高。结论脾切除后可能造成慢性炎症,机体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功能减弱,肠道、胰岛形态和功能异常,远期有发生2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切除 胰岛形态功能 肠道微生物 糖尿病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