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二叠系格曲组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1
作者 张耀玲 倪晋宇 +3 位作者 胡道功 韩建恩 高万里 王超群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4,共13页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经历了从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及后碰撞伸展的造山过程,但对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晚二叠世格曲组沉积盆地原型及中上二叠统之间不整合关系代表的构造事件。本文对东昆仑红石山地区格曲...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经历了从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及后碰撞伸展的造山过程,但对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晚二叠世格曲组沉积盆地原型及中上二叠统之间不整合关系代表的构造事件。本文对东昆仑红石山地区格曲组火山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富集Rb、Th、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大陆岩浆弧的地球化学特征。火山岩具有高Ba/Th比值(53.6)、Th/Ce比值(0.23)、Nb/Ta比值(18.35)及低Dy/Yb比值(1.42),表明晚二叠世火山岩由枕状玄武岩和洋底沉积物等洋壳物质俯冲至60 km左右深度时熔融所形成。锆石U-Pb定年表明,格曲组下部碎屑岩段流纹质凝灰岩和英安质沉凝灰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57.5±2.5)Ma和(256.2±4.8)Ma,上部灰岩段粗安质晶屑凝灰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51.8±2.3) Ma。结合区域上已报道的格曲组及花岗岩研究成果,认为古特提斯洋在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消减,沉积于弧前盆地的格曲组为古特提斯洋向北初始俯冲的沉积响应,而格曲组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记录了古特提斯洋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这一构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弧前盆地 格曲组 东昆仑
下载PDF
海南岛抱板杂岩记录的多期构造热事件:锆石和独居石U-Pb年代学的制约
2
作者 陈龙耀 刘晓春 +2 位作者 胡娟 夏蒙蒙 韩建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39,共21页
抱板杂岩(抱板群)是海南岛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记录了多期构造热事件,是研究海南岛大地构造属性的重要窗口。本文通过对海南岛冲卒岭地区抱板杂岩变质沉积岩、变质基性岩和伟晶岩脉的锆石和独居石LA-ICP-MS U-Pb年代学... 抱板杂岩(抱板群)是海南岛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记录了多期构造热事件,是研究海南岛大地构造属性的重要窗口。本文通过对海南岛冲卒岭地区抱板杂岩变质沉积岩、变质基性岩和伟晶岩脉的锆石和独居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来确定抱板杂岩所经历的多期构造热事件及其所代表的构造意义。研究结果显示,抱板杂岩主要由中元古代变质沉积岩、花岗质片麻岩和变质基性岩组成,经历了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1.3~0.9Ga)、早古生代(470~440Ma)、三叠纪(~230Ma)等多期构造热事件的改造。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构造热事件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汇聚有关;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与东冈瓦纳古陆北缘的增生造山作用有关;三叠纪构造热事件是印支陆块与华南陆块碰撞拼合的远程响应。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和区域对比分析,认为海南岛与印支陆块具有相似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多期构造热事件的记录,表明二者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和独居石U-Pb年龄 构造热事件 构造属性 抱板杂岩 海南岛
下载PDF
南海北部扩张的地表过程响应:来自海南岛五指山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证据
3
作者 史军华 韩帅 +3 位作者 杜建军 韩建恩 孙东霞 胡道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1-432,共12页
海南岛是南海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演化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整个南海的构造活动特征。新生代,海南岛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断块差异升降比较明显,形成了大致以王五-文教断裂为界,北为沉降区,南为断隆区的构造格局。对断隆区隆升过程... 海南岛是南海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演化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整个南海的构造活动特征。新生代,海南岛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断块差异升降比较明显,形成了大致以王五-文教断裂为界,北为沉降区,南为断隆区的构造格局。对断隆区隆升过程的研究能够帮助揭示海南岛新构造活动历史,但至今为止,琼中南山地隆升的原因和时限仍存在争议。为了厘清海南岛中部的剥露隆升事件,本文选择琼中南地区海拔最高、高差最大的五指山为研究区,采集8组高程岩石样品,高程范围为203.55~1153.52 m。对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热历史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五指山地区新生代主要经历了两期快速隆升剥露。第一期为渐新世—中新世(32~17 Ma):隆升速率较快,此时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后撤,南海正经历第二次扩张,使得海南岛拉张,活动强烈,造成琼中山地区快速隆升,直到中中新世转为缓慢隆升。第二期为中新世末期(5 Ma)的快速剥蚀隆升阶段:南海扩张已经结束,随着菲律宾板块俯冲亚洲板块,南海北部陆缘整体处于加速热沉降阶段,且全球气候变化加快,造成了海南岛广泛的隆起和加速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新生代构造运动 隆升与剥露历史 海南岛 五指山
下载PDF
青藏高原定结盆地中更新世孢粉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4
作者 韩建恩 邵兆刚 +4 位作者 裴军令 余佳 王津 张倩倩 朱大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2,共9页
西藏定结盆地叶如藏布东岸剖面为一套灰与灰白色黏土质砂、粉砂、细砂与粗砂层所组成的湖相沉积地层,厚约41.3 m,ESR和U系测年数据显示该地层沉积时间介于距今551.6~202.4 ka的中更新世时期。该套地层的孢粉化石丰富,依据孢粉化石类型... 西藏定结盆地叶如藏布东岸剖面为一套灰与灰白色黏土质砂、粉砂、细砂与粗砂层所组成的湖相沉积地层,厚约41.3 m,ESR和U系测年数据显示该地层沉积时间介于距今551.6~202.4 ka的中更新世时期。该套地层的孢粉化石丰富,依据孢粉化石类型与丰度变化,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孢粉带。结合测年结果、孢粉和介形类记录,定结盆地中更新世的古环境变化阶段为:551.6~448.4 ka,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植物生长;448.4~375.2 ka,气候向冷干转化;375.2~291.2 ka,气候波动频繁,呈现冷湿—冷干—冷湿的变化过程;291.2~261.0 ka,气候进一步趋于干冷;261.0~202.4 ka,气候波动频繁,表现为冷干—暖湿—冷干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定结盆地 中更新世 孢粉 古环境变化
下载PDF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盆地第四纪砾石统计及其意义 被引量:24
5
作者 韩建恩 余佳 +4 位作者 孟庆伟 杜建军 朱大岗 孟宪刚 邵兆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30-636,共7页
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盆地第四纪砾石层的砾组分析,以及对从基岩地层和第四纪砾石层的砾性、砾石粒度、砾态和砾向分析,阐述了札达盆地象泉河流域河流阶地和香孜地区第四纪砾石层的来源、成因、搬运方式及当时的水动力条件、古水流流向。... 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盆地第四纪砾石层的砾组分析,以及对从基岩地层和第四纪砾石层的砾性、砾石粒度、砾态和砾向分析,阐述了札达盆地象泉河流域河流阶地和香孜地区第四纪砾石层的来源、成因、搬运方式及当时的水动力条件、古水流流向。研究表明,札达盆地的砾石层主要来源于盆地上部河湖相地层,砾石的风化程度普遍较低,象泉河流域古水流方向大致与现代河流的流向一致,伴随着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象泉河流量有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砾石层 札达盆地 西藏
下载PDF
黄河源区河流阶地特征及源区黄河的形成 被引量:11
6
作者 韩建恩 邵兆刚 +6 位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余佳 王津 吕荣平 钱程 贺承广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31-1541,共11页
本文通过对黄河源区河流阶地的系统测量和研究,认为黄河源区黄河阶地主要由堆积阶地组成,少量侵蚀阶地,阶地拔河高度低,阶面比较开阔平坦.黄河自源头至入扎陵湖段仅发育一级河流阶地,从鄂陵湖出水口至黄河乡段发育两级河流阶地,从黄河... 本文通过对黄河源区河流阶地的系统测量和研究,认为黄河源区黄河阶地主要由堆积阶地组成,少量侵蚀阶地,阶地拔河高度低,阶面比较开阔平坦.黄河自源头至入扎陵湖段仅发育一级河流阶地,从鄂陵湖出水口至黄河乡段发育两级河流阶地,从黄河乡以下至久治县东段发育三级河流阶地.结合ESR测年结果,黄河源区河流阶地形成的时间主要为中更新世晚期—全新世,T1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约为1万年;T2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为5.8~1.9万年;T3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为16.1~2.5万年.河流阶地研究表明,黄河在源区形成较晚,可能为晚更新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河流阶地 黄河形成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香孜剖面孢粉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韩建恩 余佳 +4 位作者 孟庆伟 吕荣平 朱大岗 孟宪刚 邵兆刚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320-327,共8页
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盆地香孜剖面的孢粉分析,初步定出该地区新近纪和第四纪的界线,并得到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地区植被与环境发展的历史.约在2.68~2.45Ma期间,植被以乔木为主,主要为松、藜、蒿,属山地寒温气候;约在2.45~2.11Ma期间,草本... 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盆地香孜剖面的孢粉分析,初步定出该地区新近纪和第四纪的界线,并得到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地区植被与环境发展的历史.约在2.68~2.45Ma期间,植被以乔木为主,主要为松、藜、蒿,属山地寒温气候;约在2.45~2.11Ma期间,草本植物迅速上升,气候变得干旱寒冷,显示出灌木草原气候特征;在2.11~1.49Ma期间,草本植物数量和种类达到之最,灌木相对增加,也显示气候进一步趋于干旱;在1.49~1.36Ma期间,草本植物有小幅下降,但蕨类植物增加幅度较大,显示了干冷草原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札达盆地 植被 香孜剖面 孢粉分析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沉积物的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韩建恩 余佳 +5 位作者 孟庆伟 吕荣平 朱大岗 孟宪刚 邵兆刚 杨朝斌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1-658,共8页
在扫描电镜下对札达盆地香孜组、古格组和托林组地层中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进行观察,三个组中石英颗粒外形磨圆度均不好,以棱角和次棱角状为主,结合区域地质认为,盆地的沉积物源距离盆地沉降区很近,为盆地周围的山地。其中香孜组的上... 在扫描电镜下对札达盆地香孜组、古格组和托林组地层中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进行观察,三个组中石英颗粒外形磨圆度均不好,以棱角和次棱角状为主,结合区域地质认为,盆地的沉积物源距离盆地沉降区很近,为盆地周围的山地。其中香孜组的上部和中部冰川砂粒表面特征明显,认为是水体较浅冰缘区河湖相沉积环境;香孜组下部为湖泊水体较深的冰缘区河湖相沉积环境。古格组石英砂颗粒表面具有溶蚀坑和沟,属于低化学能的湖相沉积。托林组则表现出河流相沉积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札达盆地 石英砂 表面结构 沉积环境 西藏
下载PDF
青海黄河源盆地早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 被引量:7
9
作者 韩建恩 余佳 +6 位作者 朱大岗 邵兆刚 孟宪刚 吕荣平 钱程 贺承广 王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41-1949,共9页
黄河源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黄河的源头地区,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对黄河源盆地中的河湖相沉积物进行了孢粉分析,获得丰富的孢粉数据,结果显示孢粉组合以菊科、蒿科、藜科、禾本科、松、桦等草本和木本植物花粉为主。通过对... 黄河源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黄河的源头地区,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对黄河源盆地中的河湖相沉积物进行了孢粉分析,获得丰富的孢粉数据,结果显示孢粉组合以菊科、蒿科、藜科、禾本科、松、桦等草本和木本植物花粉为主。通过对各类植物的孢粉组合特征分析,揭示了黄河源地区早更新世以来古植被、古气候的演替和变化。其演变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223.9~90.1万年,为森林草原环境,反映了温暖潮湿的气候;第二阶段90.1~35万年,为灌丛草原环境,反映了总体干冷的气候;第三阶段35~2.8万年,为稀树草甸草原环境,属湿润寒冷的气候;第四阶段2.8~0.8万年,为荒漠草原环境,反应干冷的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地区 早更新世 孢粉组合 古环境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杰德秀古湖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韩建恩 孟庆伟 +4 位作者 郭长宝 邵兆刚 王津 余佳 胥彪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90-899,共10页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南宽谷段发现了一套湖相沉积地层,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为冰川阻江形成的堰塞湖沉积物。野外调查发现该套湖相地层在桑日县、乃东县、扎囊县等地均有出露,综合研究认为其为一个东起桑日县扎巴村、西至贡嘎机场附...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南宽谷段发现了一套湖相沉积地层,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为冰川阻江形成的堰塞湖沉积物。野外调查发现该套湖相地层在桑日县、乃东县、扎囊县等地均有出露,综合研究认为其为一个东起桑日县扎巴村、西至贡嘎机场附近的大型古堰塞湖泊,面积达700多km^2。通过区域调查,该堰塞湖形成的湖相沉积地层在贡嘎县杰德秀镇出露最厚,厚10余m,主要由粉砂质黏土层、细砂层组成,水平纹层等湖相沉积特征明显,本研究称之为杰德秀古湖。杰德秀剖面顶部^(14)C日历校正年龄为15 680~15 105 aBP,属于末次盛冰期。对比林芝古湖、格嘎古湖和松宗古湖等雅鲁藏布江下游堰塞湖的沉积物特征和形成时间,认为杰德秀古湖发育于末次盛冰期。沉积相特征和湖水库容量模拟分析表明,该堰塞湖发育时期,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南宽谷段并未完全封闭,为一个湖水面积巨大的过水湖或吞吐湖,类似于现代过水水库。桑日县扎巴村雅鲁藏布江河谷两岸分布有冰碛物,其与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南宽谷段的湖相沉积地层的时空关系指示杰德秀古湖与冰川阻塞河道有关,杰德秀古湖是由于冰川阻江形成的冰川堰塞湖。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说明,雅鲁藏布江现代水系形成以前,其中游不存在面积巨大的众多古湖泊,雅鲁藏布江也不是溯源侵蚀疏干多个古湖泊而形成的,在古湖泊形成之前,雅鲁藏布江已经贯通。雅鲁藏布江流域内的古湖泊是由于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或地震活动等原因造成河道堵塞形成的堰塞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堰塞湖 14C测年 末次盛冰期 雅鲁藏布江 湖相沉积
下载PDF
西藏昌都崩勒溶洞石笋7ka BP以来高分辨δ^(18)O、δ^(13)C记录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建恩 邵兆刚 +6 位作者 程海 孟宪刚 王津 余佳 杨朝斌 孟庆伟 胥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545-2556,共12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崩勒溶洞石笋进行高精度的230 Th测年和C、O同位素分析,建立了中全新世7ka BP以来西藏昌都地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记录。石笋C、O同位素记录揭示出,西藏昌都地区中全新世(约7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大致可分为3个气候阶段... 通过对青藏高原崩勒溶洞石笋进行高精度的230 Th测年和C、O同位素分析,建立了中全新世7ka BP以来西藏昌都地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记录。石笋C、O同位素记录揭示出,西藏昌都地区中全新世(约7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大致可分为3个气候阶段:7000~4500aBP为暖期阶段,气候总体处于高温暖湿,伴随缓慢降温;4500~2300aBP为降温期阶段,出现持续降温,气候变得干旱;2300aBP至今为升温期阶段,气温及降水均出现波动上升。石笋C、O同位素记录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全新世以来研究区存在高温暖湿、快速降温干旱以及后期气候强烈震荡升温的气候过程。通过与董歌洞石笋同位素记录对比表明,崩勒溶洞石笋δ18 O同位素曲线变化的斜率、震荡幅度都要明显高于董歌洞石笋记录,揭示出青藏高原东部季风区的气候波动与全球性冷暖变化具有一致性,但高原石笋同位素记录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昌都石笋同位素反映的气候变化趋势与低纬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变化正相关,表明太阳辐射强度变化是高原季风影响区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崩勒溶洞 石笋 δ18 O δ13 C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黄河源地区优云湖相地层环境代用指标反映的古环境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建恩 朱大岗 +5 位作者 邵兆刚 余佳 贺承广 钱程 孟宪刚 王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9-277,共9页
通过对黄河源地区优云湖相地层剖面的研究,综合分析了剖面的粒度、碳酸盐含量、磁化率、TOC、N和C/N比值环境代用指标,获得了这一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古湖泊环境变化记录。结果显示该古湖泊465~219 kaB.P.期间可能经历了深湖-滨浅湖-深... 通过对黄河源地区优云湖相地层剖面的研究,综合分析了剖面的粒度、碳酸盐含量、磁化率、TOC、N和C/N比值环境代用指标,获得了这一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古湖泊环境变化记录。结果显示该古湖泊465~219 kaB.P.期间可能经历了深湖-滨浅湖-深湖-浅湖-深湖5个湖泊演化过程。465~435.2 kaB.P.期间,降水量较多,入湖径流多,气候比较冷湿,为深湖环境;435.2~367.3 kaB.P.期间,入湖径流减少,湖水水动力减弱,环境温度较低,湖泊营养状态较差,有机物主要是陆源物质,为浅湖环境;367.3~284.6 kaB.P.期间,环境温度逐渐增高,湖泊的营养状态好转,湖泊水体体积逐渐增大,为深湖环境;284.6~228.2 kaB.P.期间湖泊为浅水环境,但环境温度低,湖泊的营养状态差,湖泊水体体积逐渐增加,后期向深湖转变;228.2~219.0 kaB.P.期间,环境温度低,湖泊的营养状态差,湖泊水体体积逐渐增加,为深湖环境。优云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的环境代用指标在约370 kaB.P.和约250 kaB.P.发生突变,这两次突变分别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11向MIS10转变时期和MIS8向MIS7转变时期相对应,反映该区及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气候环境演变特征具有全球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 湖相地层 环境代用指标 古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海西宁盆地三趾马、副板齿犀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建恩 邵兆刚 +6 位作者 陈麒光 孟宪刚 朱大岗 张倩倩 权凯 王津 胥彪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5-120,共6页
首次在青海西宁盆地新近纪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三趾马、副板齿犀牙齿化石,对化石的基本特征和埋藏情况进行了描述,三趾马化石经鉴定为东乡三趾马。结合区域和前人资料认为,本次发现化石的岩石地层应该属于咸水河组或以上层位,时代为... 首次在青海西宁盆地新近纪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三趾马、副板齿犀牙齿化石,对化石的基本特征和埋藏情况进行了描述,三趾马化石经鉴定为东乡三趾马。结合区域和前人资料认为,本次发现化石的岩石地层应该属于咸水河组或以上层位,时代为晚中新世早期。分析前人孢粉资料认为化石形成时的古植被为森林-草原,古气候环境为亚热带干旱气候环境。这一发现为西宁盆地晚新生代河湖相地层格架的建立,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对西宁盆地中新世地层确立起到时序标尺的作用。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地的环境演化、地层划分、时代厘定提供了新的资料,对深入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环境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华北地区、青藏高原三趾马动物群进行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宁盆地 首次发现 三趾马化石 副板齿犀化石 晚中新世
下载PDF
黄河源地区晚更新世湖泛事件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建恩 罗鹏 +4 位作者 余佳 邵兆刚 孟庆伟 王津 朱大岗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2期232-243,共12页
通过青海玛多湖相地层剖面沉积特征,结合ESR样品年代测试结果,分析认为黄河源地区在13万年左右的晚更新世时期发生过湖泛事件。湖泛时期,玛多"四姐妹湖"相互连通,形成一个面积巨大的湖泊,约是现今"四姐妹湖"总面积... 通过青海玛多湖相地层剖面沉积特征,结合ESR样品年代测试结果,分析认为黄河源地区在13万年左右的晚更新世时期发生过湖泛事件。湖泛时期,玛多"四姐妹湖"相互连通,形成一个面积巨大的湖泊,约是现今"四姐妹湖"总面积的4.1倍。玛多地区此次湖泛事件与深海氧同位素MIS 6(Marine isotope stages 6)向MIS 5(Marine isotope stages 5)转变时期相对应,显示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然而黄河源地区湖相地层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更敏感,记录的气候转换时间早于其他地区。玛多剖面湖相地层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碳酸盐、磁化率分析表明,在132±10~128±12 ka年间,黄河源地区湖相沉积可分为9个阶段,表明青藏高原在MIS 6向MIS 5转变时期的气候变化是一个波动上升过程。13万年左右,黄河源地区大面积的湖相地层结束沉积,认为由于青藏高原共和运动,下游的多石峡被切开,湖水突然外泄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黄河源地区 湖相地层 古环境 环境代用指标
下载PDF
黄河源地区磁组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建恩 余佳 +6 位作者 朱大岗 邵兆刚 孟宪刚 钱程 贺承广 王津 吕荣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93-1503,共11页
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内主要为三叠系沉积地层,发育一系列由北向南的推覆构造带,间有早期近直立的韧性剪切带。笔者对黄河源地区巴颜喀拉山群沉积岩进行了磁组构分析,结果显示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值和磁化率百分率各向异性度... 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内主要为三叠系沉积地层,发育一系列由北向南的推覆构造带,间有早期近直立的韧性剪切带。笔者对黄河源地区巴颜喀拉山群沉积岩进行了磁组构分析,结果显示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值和磁化率百分率各向异性度H值均不大,反映该地区总体韧性变形较弱,较强韧性变形仅发育于局部地段;岩石磁组构具有磁面理发育、磁线理不发育、磁化率椭球呈压扁形椭球体的特点,反映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岩石发生了压扁变形,主应力方位主要为NNE-SSW(近SN)向,其次为NE-SW向。根据岩石磁组构分析认为黄河源地区存在两条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带与现今湖泊水体的展布有一定的耦合关系;北部韧性剪切带沿现今黄河河谷分布,控制着扎陵湖、鄂陵湖和玛多"四姐妹湖"的展布;南部韧性剪切带沿岗纳格玛错—野牛沟一线展布,控制着岗纳格玛错和尕拉拉错等残余湖泊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组构 韧性剪切带 黄河源地区
下载PDF
川西岷江松潘段第四纪与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韩建恩 郭长宝 +3 位作者 吴瑞安 任三绍 胥彪 杨志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4-881,共18页
在已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测量,重点分析了岷江松潘段的漳腊盆地、斗鸡台盆地地貌特征、第四纪沉积物类型、物质成分、空间分布等特征,并系统测量和研究了松潘段岷江干流及其支流的河流阶地特征。研究表明,新构造... 在已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测量,重点分析了岷江松潘段的漳腊盆地、斗鸡台盆地地貌特征、第四纪沉积物类型、物质成分、空间分布等特征,并系统测量和研究了松潘段岷江干流及其支流的河流阶地特征。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松潘段第四纪盆地的形态和地貌演化过程,漳腊盆地和斗鸡台盆地形成于中新世末至上新世初,西侧控盆断裂为东倾正断层,东侧为西倾逆断层,盆地为断块发生西降东升的翘板式断块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称之为"翘板式箕状盆地"。松潘段岷江河谷地貌呈现出宽谷和窄谷交替出现的特点,岷江干流及其支流中发育多处湖相地层,沉积特征表现为堰塞湖。岷江上游松潘段最多发育6级阶地,以侵蚀阶地和堆积阶地为主,主要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时期。阶地级数具有分段性特点,不同区段阶地阶面宽窄不一,受区内新构造活动控制明显。岷江上游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南北条带性和东西向差异掀斜抬升的特点,红桥关以上整体为构造隆升区,至少具有3次构造隆升,岷江上游斗鸡台盆地构造隆升强度整体上大于漳腊盆地。在尕米寺地区可能发生了6次构造抬升,红桥关一带构造抬升明显要强于漳腊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第四纪盆地 河流阶地 新构造运动 岷江断裂带
下载PDF
西藏佩枯错盆地帮荣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建恩 吕荣平 +6 位作者 余佳 朱大岗 邵兆刚 孟宪刚 杨朝斌 王津 钱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00-808,共9页
笔者通过西藏佩枯错盆地帮荣组剖面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沉积物粒度、磁化率、碳酸盐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结合ESR法和U系测年资料,分析了晚更新世帮荣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27~15kaB.P.的晚更新世时,佩枯错盆地进入强烈断陷阶... 笔者通过西藏佩枯错盆地帮荣组剖面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沉积物粒度、磁化率、碳酸盐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结合ESR法和U系测年资料,分析了晚更新世帮荣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27~15kaB.P.的晚更新世时,佩枯错盆地进入强烈断陷阶段,佩枯错古湖经历了初始浅湖期,发展深湖期和萎缩浅湖期一个完整的湖泊演化过程。127~56kaB.P.,气候温暖湿润,湖水增加,古湖发育进入浅湖期;56~31kaB.P.,湖水波动上升,古湖进入发展深湖期;31~15kaB.P.,湖泊步入萎缩浅湖期,15kaB.P.左右出现的冻融褶皱,可能指示该区进入冰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佩枯错盆地 晚更新世 沉积环境 帮荣组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腹足类组合及生物地层学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建恩 余佳 +5 位作者 贺承广 孟庆伟 朱大岗 孟宪刚 邵兆刚 杨朝斌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3-166,共14页
在西藏札达盆地古格组第四岩性段发现大量腹足类化石:Adelinella regularis Yü(规则小隐螺)、Velutinopsis spiralis Yü(旋纹似天鹅绒螺)、Radix zandaensis sp.nov.(札达萝卜螺)、Hip peutis cf.minor(Ping)(微小圆扁卷螺),... 在西藏札达盆地古格组第四岩性段发现大量腹足类化石:Adelinella regularis Yü(规则小隐螺)、Velutinopsis spiralis Yü(旋纹似天鹅绒螺)、Radix zandaensis sp.nov.(札达萝卜螺)、Hip peutis cf.minor(Ping)(微小圆扁卷螺),称为小隐螺-似天鹅绒螺组合。根据这些腹足类化石在西藏西南部的分布特征,认为它们是分布于北喜马拉雅山间断陷盆地的一个腹足类组合,介于西藏犀类化石与杜氏珠蚌-河北珠蚌层之间,时代处于晚上新世-早更新世之间。对比现生种属研究认为,札达盆地腹足类应生活于近岸的浅湖环境。孢粉分析认为化石层形成时为温暖潮湿的森林-草原环境,化石层下部的三趾马生活在温暖而显干旱的灌丛草原环境,可知札达盆地由托林组至古格组,古气候经历了由温暖干旱向温暖潮湿的转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札达盆地 腹足类组合 古格组 上新世-早更新世
下载PDF
西藏定结盆地中更新世介形类与环境气候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建恩 邵兆刚 +5 位作者 余佳 朱大岗 孟宪刚 王津 陈麒光 王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23-931,共9页
西藏定结盆地叶如藏布东岸剖面为一套灰—灰白色粘土质砂、粉砂、细砂与粗砂层所组成的湖相沉积地层,厚约41.3m,该套地层中产丰富的介形类化石,含10属26种,ESR测年数据显示地层沉积时间介于543.8~184.0 kaBP的中更新世时期.本文首次报... 西藏定结盆地叶如藏布东岸剖面为一套灰—灰白色粘土质砂、粉砂、细砂与粗砂层所组成的湖相沉积地层,厚约41.3m,该套地层中产丰富的介形类化石,含10属26种,ESR测年数据显示地层沉积时间介于543.8~184.0 kaBP的中更新世时期.本文首次报道了该盆地中更新世时期(543.8~184.0 kaBP)的介形类,据介形类属种类型与丰度值变化,自下而上可分为6个化石组合;结合ESR测年结果,讨论了定结古湖近360 ka的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543.8 ~437.9 kaBP,湖区气候偏凉湿,降水较多,湖面较宽,水体较深,但水温不高,水质为微咸水;437.9~347.7 kaBP,湖区气候较上一时期变得寒冷,水体变小,湖水向咸化发展;347.7~264.2 kaBP,气候较上一时期变得更冷,湖泊水体扩大,湖水含盐度减少,向淡化方向发展;264.2~254.9 kaBP,湖区气候更加寒冷,水体温度变得更冷,湖泊水体先缩小后逐渐增大;254.9~239.0 kaBP,湖泊水体减少,湖区气候较前一阶段变暖;239.0~184.0 kaBP,湖水较上一时期有所扩大,淡化明显,湖泊周边环境依然比较寒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定结盆地 中更新世 介形类 环境变化
下载PDF
青海西宁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陆龟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20
作者 韩建恩 邵兆刚 +4 位作者 余佳 王津 张倩倩 孟宪刚 朱大岗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92-1293,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西宁盆地内发育有连续的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地层,厚度超过2000 m,完整地记录了高原东北缘的构造隆升、变形、风化剥蚀以及古气候变化过程。西宁盆地沉积地层中发现有多个属种的化石,目前报道的有早中新世谢家动物群... 1研究目的(Objective)西宁盆地内发育有连续的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地层,厚度超过2000 m,完整地记录了高原东北缘的构造隆升、变形、风化剥蚀以及古气候变化过程。西宁盆地沉积地层中发现有多个属种的化石,目前报道的有早中新世谢家动物群、中中新世早期担水路动物群及中中新世晚期吊沟动物群,为区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化石依据。但近几十年来,西宁盆地没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报道,特别是晚中新世动物化石的报道仍处于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宁盆地 古气候变化 区域地层 晚中新世 动物化石 动物群 风化剥蚀 三趾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