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耕作及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田杂草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2
1
作者 韩惠芳 宁堂原 +5 位作者 田慎重 王瑜 王丙文 仲惟磊 李增嘉 田欣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40-1147,共8页
于2008年夏玉米(Zea mays)生长期间,在连续5a秸秆全量还田的免耕、旋耕、耙耕、深松和常规耕作试验地中,研究了杂草总密度、优势杂草种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杂草生物量和夏玉米产量。调查共记录杂草种类13种,秸秆全量还田时,免耕显著提... 于2008年夏玉米(Zea mays)生长期间,在连续5a秸秆全量还田的免耕、旋耕、耙耕、深松和常规耕作试验地中,研究了杂草总密度、优势杂草种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杂草生物量和夏玉米产量。调查共记录杂草种类13种,秸秆全量还田时,免耕显著提高杂草的总密度;无秸秆还田时,常规耕作的杂草密度高于免耕、旋耕、耙耕和深松。秸秆全量还田后,免耕和深松条件下,杂草优势种为马唐和旱稗,旋耕和耙耕条件下为马唐、旱稗和牛筋草;常规耕作条件下,优势杂草为马唐、苘麻、旱稗和香附子。无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和常规耕作增加了杂草优势种的数量。秸秆全量还田后,免耕、耙耕和深松等耕作措施导致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及均匀度均较高。无论哪种耕作条件,5a连续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其中尤以常规耕作秸秆全量还田处理产量最高,且田间杂草的生物学产量与夏玉米的生物学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 秸秆还田 杂草 夏玉米(Zea mays) 生物多样性 产量
下载PDF
灌水量和时期对宽幅精播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韩惠芳 赵丹丹 +3 位作者 沈加印 郎坤 刘泉汝 李全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09-114,共6页
为探讨中国北方地区宽幅精播麦田的节水灌溉模式,2010-2011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采用宽幅精播和常规种植两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3种灌溉处理,研究了宽幅精播和灌溉对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相关... 为探讨中国北方地区宽幅精播麦田的节水灌溉模式,2010-2011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采用宽幅精播和常规种植两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3种灌溉处理,研究了宽幅精播和灌溉对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相关主要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幅精播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增产的原因在于显著增加了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数,且以灌拔节水和抽穗水条件下增产潜力最大。常规播种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但籽粒蛋白质产量仍以宽幅精播最高。宽幅精播灌两水处理提高了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综合考虑冬小麦产量和品质,以宽幅精播条件下于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为宜。该研究可为中国北方冬小麦的节水灌溉及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水分 试验 宽幅精播 冬小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灌溉频次和时期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3
作者 韩惠芳 李全起 +1 位作者 董宝娣 刘孟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48-1555,共8页
为探讨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的节水灌溉模式,2006—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以冬小麦品种科农9204为试验材料,在总灌溉量为120mm的条件下,研究了灌溉次数和灌溉时期对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籽粒蛋白质含量以... 为探讨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的节水灌溉模式,2006—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以冬小麦品种科农9204为试验材料,在总灌溉量为120mm的条件下,研究了灌溉次数和灌溉时期对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相关主要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一次灌溉分别有利于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千粒重的形成或提高;两次灌溉处理中,以拔节和抽穗期各灌60mm处理籽粒产量最高,籽粒蛋白质产量有随灌溉时期后移而降低的趋势;冬小麦生育期间随灌溉次数增多和灌溉时期后移,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等均显著降低。综合考虑冬小麦的籽粒产量、WUE、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在总灌溉量为120mm的条件下,以拔节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冬小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烯效唑对不同种植密度小麦后期氮素分配及籽粒蛋白质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韩惠芳 杨文钰 +1 位作者 李增嘉 关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6-468,共3页
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烯效唑(S-3307)干拌种浓度对冬小麦生育后期叶、茎和穗中氮含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叶、茎和穗中的含氮量,且对主茎的影响大于分蘖,随其拌种浓度的增加,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 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烯效唑(S-3307)干拌种浓度对冬小麦生育后期叶、茎和穗中氮含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叶、茎和穗中的含氮量,且对主茎的影响大于分蘖,随其拌种浓度的增加,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加大。烯效唑改善了籽粒中蛋白质的组分,对清蛋白、球蛋白的含量及其和均以20 mg/kg拌种处理效果最好;随其拌种浓度的升高,对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及其和的影响越明显。烯效唑通过对氮源的调控而对蛋白质进行了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小麦 种植密度 氮素分配 籽粒蛋白质
下载PDF
烯效唑干拌种对不同群体小麦分蘖成穗的调控 被引量:8
5
作者 韩惠芳 杨文钰 +1 位作者 樊高琼 任万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13-116,共4页
以绵阳26为供试材料,采用烯效唑干拌种研究了不同浓度(0、10、20、40 mg/kg)对不同播种密度(90×10~4、180×10~4、270×10~4/hm^2)下小麦分蘖成穗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后,公蘖前期(出苗50d内)烯效唑浓度越高,达到... 以绵阳26为供试材料,采用烯效唑干拌种研究了不同浓度(0、10、20、40 mg/kg)对不同播种密度(90×10~4、180×10~4、270×10~4/hm^2)下小麦分蘖成穗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后,公蘖前期(出苗50d内)烯效唑浓度越高,达到最大分蘖速度的时间越早,低节位分蘖特别是第1、第2分蘖的发生加快;分蘖后期(出苗50 d后)分蘖速度减慢,高浓度处理(40 mg/kg)的分蘖发生比低浓度提早10 d结束。烯效唑提高了孕穗后期单位面积的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单株穗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其中以20 mg/kg最优。密度不同,烯效唑提高分蘖成穗率的效果有差异,以高密度下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干拌种 小麦 群体 分蘖成穗率 调控
下载PDF
推迟灌拔节水对不同种植模式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韩惠芳 任玉洁 +2 位作者 高超 闫振兴 李全起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92-797,共6页
为探讨华北平原冬小麦控水提质种植模式,在2012—2013年冬小麦生育期间,采用常规种植和宽幅精播2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都设冬小麦整个生育期不灌溉、于拔节期灌溉60mm和于拔节后10 d灌溉60 mm共3种灌溉处理,研究了控水条件下不同种... 为探讨华北平原冬小麦控水提质种植模式,在2012—2013年冬小麦生育期间,采用常规种植和宽幅精播2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都设冬小麦整个生育期不灌溉、于拔节期灌溉60mm和于拔节后10 d灌溉60 mm共3种灌溉处理,研究了控水条件下不同种植模式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及品质特性.结果显示:推迟灌拔节水显著增加了穗粒数、湿面筋含量和湿面筋指数.宽幅精播种植模式显著增加了冬小麦穗数.推迟灌拔节水显著提高了宽幅精播冬小麦的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产量、吸水率、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在冬小麦生育期间总灌溉量为60 mm条件下,推迟灌拔节水显著提高了宽幅精播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研究可为华北平原冬小麦控水提质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蛋白质含量 湿面筋含量 吸水率 加工品质 华北平原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下秋播期地下害虫的群落分布特点初步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韩惠芳 宁堂原 +4 位作者 田慎重 王瑜 王丙文 仲惟磊 李增嘉 《山东农业科学》 2009年第6期58-60,共3页
2008年秋播期,在连续5年秸秆全量还田的免耕、旋耕、耙耕、深松和常规耕作试验地中,调查和研究了地下害虫总密度、优势害虫种类等群落分布特点。调查共记录主要地下害虫种类5种,无论秸秆还田与否,金针虫和蛴螬均为各耕作方式下的优势地... 2008年秋播期,在连续5年秸秆全量还田的免耕、旋耕、耙耕、深松和常规耕作试验地中,调查和研究了地下害虫总密度、优势害虫种类等群落分布特点。调查共记录主要地下害虫种类5种,无论秸秆还田与否,金针虫和蛴螬均为各耕作方式下的优势地下害虫(相对密度>10%)。但秸秆全量还田以蛴螬为主,无秸秆还田以金针虫为主,其它地下害虫的相对密度超过10%的只有深松秸秆还田。秸秆全量还田后,免耕、耙耕和深松等耕作措施导致田间地下害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及均匀度均较高。总体来看,耕作方式对秋播期地下害虫群落组成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地下害虫 秋播期 群落分布
下载PDF
山东现代农作制特征及其发展策略 被引量:3
8
作者 韩惠芳 周勋波 +1 位作者 宁堂原 李增嘉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从山东省的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入手,简要介绍了山东省60多年农作制度的演变特征。针对山东省发展现代农作制面临的资源消耗、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业基本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向现代经营体制转变、... 从山东省的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入手,简要介绍了山东省60多年农作制度的演变特征。针对山东省发展现代农作制面临的资源消耗、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业基本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向现代经营体制转变、全面改善和提高农业生态环境、强化投入和政策支撑及全面实现农作制度现代化技术支撑等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现代农作制 问题和对策
下载PDF
弱光生态环境下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蛋白质组分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韩惠芳 杨文钰 关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6-168,177,共4页
在弱光生态环境条件下,研究了烯效唑(S-3307)干拌种对不同密度冬小麦蛋白质组分及加工品质的影响,分析了蛋白质各组分含量与加工品质的关系。发现烯效唑能够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改变籽粒中的蛋白质组分所占比例,但对各组分含量提高的幅... 在弱光生态环境条件下,研究了烯效唑(S-3307)干拌种对不同密度冬小麦蛋白质组分及加工品质的影响,分析了蛋白质各组分含量与加工品质的关系。发现烯效唑能够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改变籽粒中的蛋白质组分所占比例,但对各组分含量提高的幅度存在差异:清蛋白、球蛋白及其二者之和的含量均以20 mg/kg拌种处理的效果最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及其二者之和含量随浓度升高影响更明显。烯效唑提高了小麦面粉的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提高吸水率。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与麦谷蛋白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小麦 蛋白质组分 加工品质
下载PDF
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惠芳 屠懿 张丽燕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16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37例AOPP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实施导管、气道、气囊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人工气道感染以及心理护理等措施,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结...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机械通气期间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37例AOPP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实施导管、气道、气囊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人工气道感染以及心理护理等措施,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结果 34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死亡,1例好转转院。结论机械通气是治疗AOPP导致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加强对AOPP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全面护理,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 中毒 机械通气 护理
下载PDF
流程再造在门诊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惠芳 徐宇红 岳静燕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2年第12期3415-3416,共2页
我院是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原有核定床位数880张,日门诊量达4 000人次左右。随着医疗形势的改革,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原有的门诊设施和流程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病人的需求。要想提高门诊服务质量,
关键词 流程再造 门诊管理 二次分诊
下载PDF
“南丁格尔+时代”下护理联合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5
12
作者 韩惠芳 徐宇红 杭琤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8年第9期979-981,共3页
目的:探索"南丁格尔+时代"下的护理联合体建设,将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对基层医疗机构护理服务能力提升的影响。方法:通过成立医院基层护理组,构建服务体系,展开多种形式的调研,了解基层护理服务需求。针对基层需求组建护理专业... 目的:探索"南丁格尔+时代"下的护理联合体建设,将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对基层医疗机构护理服务能力提升的影响。方法:通过成立医院基层护理组,构建服务体系,展开多种形式的调研,了解基层护理服务需求。针对基层需求组建护理专业团队、运用护理信息化平台、实施项目培训、拓展护理延伸服务。结果:基层护理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护理服务内涵得到深化。结论:"南丁格尔+时代"下的护联体建设,顺应医疗发展趋势,能拓宽专业领域,优化专业服务,走出一条具有专业特色的护理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丁格尔+时代 护联体 护理
下载PDF
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带教中的几个有关问题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惠芳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毕业实习 临床带教 护理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护理差错
下载PDF
眼外肌广泛纤维化综合征合并固定性外斜视一例
14
作者 韩惠芳 范贵云 +2 位作者 安军生 刘嫒 马丽肖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1999年第4期130-,152,共2页
眼外肌广泛纤维化综合征又称先天性眼外肌广泛纤维化综合征。本病是一种双眼或单眼全部眼外肌的先天性肌肉筋膜分化异常,临床上极为罕见,多数人认为该病治疗困难,手术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最近我科收治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眼外肌 固定性外斜视 纤维化 综合征 先天性 手术治疗 疗效满意 上睑下垂 下斜视 合并
下载PDF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的增产作用 被引量:65
15
作者 杨文钰 于振文 +4 位作者 余松烈 樊高琼 韩惠芳 董兆勇 梁雪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2-506,共5页
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不同密度和不同施氮条件下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 ,烯效唑干拌种提高了不同品种、播期、密度和施氮量下小麦的产量 ,以 2 0mg kg的效果最好 ,烯效唑的平均增产效应在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早... 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不同密度和不同施氮条件下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 ,烯效唑干拌种提高了不同品种、播期、密度和施氮量下小麦的产量 ,以 2 0mg kg的效果最好 ,烯效唑的平均增产效应在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早、迟播时增产效应更大 ,适宜浓度的烯效唑 (10~ 2 0mg kg)与较高密度的基本苗 (180× 10 4 ~ 2 70× 10 4 hm2 )或较高的施氮量 (180~ 2 70kg hm2 )配合更有利于获得高产。烯效唑处理使有效穗、千粒重和穗粒数得到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干拌种 小麦 产量 播期 品种 栽培密度 氮肥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冬小麦田杂草生物多样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16
作者 田欣欣 薄存瑶 +5 位作者 李丽 徐东东 宁堂原 韩惠芳 田慎重 李增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68-2775,共8页
在连续5a秸秆全量还田的免耕、旋耕、耙耕、深松和常规耕作试验地中,设置了除草和不除草处理,研究了其对杂草总密度、优势杂草种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杂草与小麦间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麦田杂草主要有7种,分... 在连续5a秸秆全量还田的免耕、旋耕、耙耕、深松和常规耕作试验地中,设置了除草和不除草处理,研究了其对杂草总密度、优势杂草种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杂草与小麦间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麦田杂草主要有7种,分别是麦蒿(Descuminia sophia(L.)Webb ex Prantl)、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k)、燕麦(Avena sativaL.)、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L.)、刺儿菜(Cirsium setosum(Willd.)Bieb.)、繁缕(Stellaria media(L.)Vill.)、麦家公(LithospermumarvenseL.)。在未除草条件下,免耕、深松的杂草总密度显著提高;而在除草条件下,杂草密度显著下降。免耕、深松、常规耕作在未除草条件下,优势杂草种类为麦蒿、荠菜,旋耕、耙耕条件下的优势杂草为麦蒿;而除草后各处理的优势杂草均只有麦蒿。耙耕、常规耕作措施在未除草条件下杂草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无论哪种耕作措施,除草能提高冬小麦产量,其中以深松耕作结合除草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在小麦抽穗期,未除草处理杂草株高接近或高于小麦株高,会造成杂草与小麦间的光竞争,对小麦的生长状况有显著影响,从而导致小麦产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农田杂草 生物多样性 竞争 小麦产量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及周年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0
17
作者 许菁 贺贞昆 +7 位作者 冯倩倩 张亚运 李晓莎 许姣姣 林祥 韩惠芳 宁堂原 李增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9,共9页
【目的】作物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周年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黄淮... 【目的】作物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周年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黄淮海地区2003~2014年连续12年定位试验为平台,在秸秆还田前提下,试验设4种耕作方式:传统翻耕(PC)为对照、免耕(PZ)、深松(PS)和旋耕(PR)。对2014~2015季冬小麦和2015季夏玉米各项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影响显著,免耕、深松和旋耕处理的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均优于对照传统翻耕,依次为PS>PZ>PR>PC。PZ、PS和PR耕作方式显著提高了生育后期冬小麦和夏玉米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其中冬小麦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97.0%、121.1%和71.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57.6%、71.6%和51.2%;夏玉米灌浆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23.6%、28.1%和10.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18.6%、26.5%和19.2%,延缓了叶片衰老,使光合作用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PZ、PS和PR处理冬小麦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达65.3%、67.8%和65.0%,夏玉米为66.3%、70.6%和63.4%,而对照处理(PC)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贡献率仅为59.3%和60.9%。PZ和PS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PC处理,穗数显著低于PC和PR。PZ、PS和PR可显著提高周年产量,分别提高15.4%、18.2%和11.0%。【结论】在黄淮海地区,采用长期秸秆还田下免耕、深松和旋耕均可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胞间CO_2利用能力,降低非气孔限制,增强花后干物质积累能力,增加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协调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提高单季和周年产量,其中深松效果最佳,免耕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冬小麦 夏玉米 光合特性 周年产量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麦–玉轮作农田固碳、保水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18
作者 冯倩倩 韩惠芳 +5 位作者 张亚运 许菁 曹亚倩 王少博 宁堂原 李增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69-879,共11页
【目的】农田固碳保水性能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研究耕作方式对耕层(0—20 cm)土壤碳、水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为选择适宜该地区的最佳耕作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2年,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 【目的】农田固碳保水性能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研究耕作方式对耕层(0—20 cm)土壤碳、水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为选择适宜该地区的最佳耕作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2年,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两季秸秆全量粉碎(3~5 cm)还田,试验设传统翻耕、深松、旋耕和免耕4种耕作方式。对2015—2016年作物生长各时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含水量、碳水储量、产量和等价产量等进行了测定。【结果】不同处理麦–玉轮作农田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有所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P<0.05)影响,表现为深松和免耕能显著增加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且以深松效果最为显著(P<0.05)。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和旋耕降低了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深松比传统翻耕显著(P<0.05)增加了小麦季土壤有机碳含量,玉米季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0—10 cm土层,玉米季旋耕和免耕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高于深松和传统翻耕;在10—20 cm土层小麦季免耕处理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三种耕作方式。产量结果表明,深松能有效增加作物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增加籽粒产量和周年等价产量;免耕显著(P<0.05)降低了亚表层(10—20 cm)有机碳含量,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不利于作物增产。两年小麦玉米单作产量和周年等价产量均表现为深松>传统翻耕>旋耕>免耕。【结论】深松能有效促进耕层土壤有机碳积累和保水性能提高,增加作物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增加产量;免耕显著(P<0.05)提高了表土层(0—10 cm)碳储量,有助于增强耕层土壤的保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麦-玉轮作 土壤有机碳 土壤含水量 产量 等价产量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的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及最佳观测时间 被引量:33
19
作者 田慎重 宁堂原 +5 位作者 迟淑筠 王瑜 王丙文 韩惠芳 李成庆 李增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9-888,共10页
在连续6 a耕作模式的基础上,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常规耕作与免耕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麦田CO2、CH4、N2O通量日变化进行了连续48 h观测,并确定1 d中最佳的观测时间。结果表明,常规耕作与免耕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麦田CO2、CH4、N2O通量... 在连续6 a耕作模式的基础上,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常规耕作与免耕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麦田CO2、CH4、N2O通量日变化进行了连续48 h观测,并确定1 d中最佳的观测时间。结果表明,常规耕作与免耕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麦田CO2、CH4、N2O通量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常规耕作处理和免耕处理土壤表现为CH4的吸收汇、CO2、N2O的排放源。CH4日均吸收通量: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AC)>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PC)>免耕(PZ);CO2日均排放通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PC)>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AC)>免耕(PZ);N2O日均排放通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PC)>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AC)>免耕(PZ)。相关性分析表明,常规耕作及免耕条件下CO2、CH4、N2O通量日变化与地表温度和5 cm地温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温度是决定温室气体日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通过矫正系数和回归分析表明,在小麦生育后期(4—6月),CO2的最佳观测时间段在8:00—10:00,CH4为8:00—10:00,N2O为8:00—1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温室气体 日变化 观测时间
下载PDF
深松与包膜尿素对玉米田土壤氮素转化及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娜 宁堂原 +5 位作者 崔正勇 田慎重 郭利伟 李增嘉 韩惠芳 刘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6129-6137,共9页
耕作方式和氮肥施用是影响土壤中氮肥转化、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夏玉米田的2a(2011—2012)定位试验,研究了两种耕作方式(深松、旋耕)配合不同尿素类型(包膜尿素、普通尿素)的施用对玉米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脲酶... 耕作方式和氮肥施用是影响土壤中氮肥转化、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夏玉米田的2a(2011—2012)定位试验,研究了两种耕作方式(深松、旋耕)配合不同尿素类型(包膜尿素、普通尿素)的施用对玉米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脲酶活性、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玉米产量以及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耕作方式下,包膜尿素处理土壤中脲酶活性较稳定,且增加了旱田土壤亚硝酸细菌数量而降低了反硝化细菌数量,有利于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提高,尤其是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包膜尿素处理的产量比普通尿素提高7.25%—10.82%,同时提高氮肥农学效率。深松处理增加了土壤中的反硝化细菌数量,配合施用包膜尿素进一步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增加了亚硝酸细菌数量;旋耕与包膜尿素配合施用在一段时期内能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减少反硝化细菌数量。深松配合包膜尿素处理能够显著的增加玉米产量,2a分别比旋耕配合包膜尿素增加1.41%和10.62%。因此,深松措施配合施用包膜尿素能够增强土壤脲酶活性,增加亚硝酸细菌数量,提高氮素转化速率,增加作物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其稳产效果在干旱年份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包膜尿素 深松 氮素转化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