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参数耦合下风力发电机叶片机械颤振检测研究
1
作者 张纯 孙山 韩煜航 《自动化与仪表》 2024年第1期102-106,共5页
受气候、风速等因素影响,会使风力发电机叶片的运行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增加了颤振检测的难度。为此,该文提出参数耦合下风力发电机叶片机械颤振检测方法。建立风力发电机叶片结构模型,推导结构动力学方程,并利用优化后的参数耦合算法对... 受气候、风速等因素影响,会使风力发电机叶片的运行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增加了颤振检测的难度。为此,该文提出参数耦合下风力发电机叶片机械颤振检测方法。建立风力发电机叶片结构模型,推导结构动力学方程,并利用优化后的参数耦合算法对其求解,获取非稳态气动载荷,通过动力学模型反馈得到叶片的结构响应和振动情况;构建非稳态气动降阶模型,采用能量法分析叶片的结构响应与气动载荷的时域或频域,计算能量交换角度,确定叶片的颤振程度,实现颤振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气动阻尼系数计算结果准确、检测正确率高、计算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耦合 风力发电机 叶片机械颤振 非稳态气动载荷 能量法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干气密封实际气体效应和湍流效应分析
2
作者 韩煜航 李红智 +2 位作者 张一帆 杨玉 李凯伦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72,共10页
实际气体效应和湍流效应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干气密封性能影响很大。建立了典型的螺旋槽干气密封计算模型,采用CFD软件求解S-CO_(2)干气密封端面流动方程,获取流体在密封槽间隙间的流动状态,研究了不同转速下实际气体效应和湍流... 实际气体效应和湍流效应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干气密封性能影响很大。建立了典型的螺旋槽干气密封计算模型,采用CFD软件求解S-CO_(2)干气密封端面流动方程,获取流体在密封槽间隙间的流动状态,研究了不同转速下实际气体效应和湍流效应对密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际气体效应和湍流效应使气膜端面压力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实际气体效应会提高气膜开启力和泄漏量,对开启力的增强作用随转速增大而变强,但对泄漏量的影响程度几乎不随转速变化;低转速时,湍流效应对开启力影响微弱,随着转速增大,湍流效应使得开启力急剧增大,且增幅随转速增大而增大;在高转速S-CO_(2)干气密封中,实际气体效应和湍流效应的共同作用使得气膜端面的开启力显著提高,且湍流效应的影响程度大于实际气体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干气密封 实际气体效应 湍流效应
下载PDF
Laval喷管中CO_(2)凝结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杨玉 吴家荣 +5 位作者 韩煜航 吴帅帅 蒋世希 李凯伦 张一帆 李红智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23年第6期465-470,504,共7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关键核心设备之一,压缩机入口参数接近临界点,叶轮附近的局部加速现象会引发两相区的出现,这可能会对压缩机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隐患。为了深入认识并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本文将液滴凝结经...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关键核心设备之一,压缩机入口参数接近临界点,叶轮附近的局部加速现象会引发两相区的出现,这可能会对压缩机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隐患。为了深入认识并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本文将液滴凝结经典成核和生长模型以离散颗粒模型(discrete particle mode,DPM)的形式嵌入流体计算模型,开发出描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凝结的CFD-DPM数值模拟方法,并验证其可靠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模拟出的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符较好。Laval喷管的渐缩部分工质压力急剧降低,达到了很高的过饱和度状态,穿过亚稳态区进入凝结区域,创造极为有利于凝结的环境,因此二氧化碳工质在这个位置集中凝结,即成核率最大的位置出现在x=-0.012 m位置处,最大值约为2.58×10^(25)个/(m^(3)·s)。在二氧化碳凝结的同时,释放出来的热量使工质状态向亚稳态区域偏移,液滴凝结的驱动力减弱,液滴的成核速率和生长速率减缓。本文提出的CFD-DPM方法具有详细描述凝结液滴演化规律的功能,可应用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的模拟中,有望展示压缩机叶轮进口的凝结液滴的发展演化规律,为高性能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的设计和优化提供高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凝结 Laval喷管 数值模拟 离散颗粒模型
下载PDF
梯级利用烟气余热的超临界CO_(2)与ORC联合循环
4
作者 高炜 李红智 +2 位作者 张一帆 杨玉 韩煜航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23年第6期505-513,552,共10页
燃机+底层循环是目前可行性高、效率高、变负荷能力强的重要分布式能源技术,目前成熟的燃机底层循环是传统的蒸汽朗肯循环。为进一步提高燃机综合利用效率,寻找到可以更好的与燃机余热热源匹配并最大化余热发电量的新型底层循环,研究分... 燃机+底层循环是目前可行性高、效率高、变负荷能力强的重要分布式能源技术,目前成熟的燃机底层循环是传统的蒸汽朗肯循环。为进一步提高燃机综合利用效率,寻找到可以更好的与燃机余热热源匹配并最大化余热发电量的新型底层循环,研究分析了包括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s,ORC),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xide,S-CO_(2))布雷顿循环,以及其组合形式。采用模拟计算的方法,理论分析了S-CO_(2)布雷顿循环与ORC联合循环余热利用的整体效果。对回热器和烟气加热器进行了?损失分析,对透平、压缩机、泵等设备进行了能量分析,揭示了各种循环性能优劣的本质。结果显示,几种新形式联合循环的余热发电量都比电厂原有蒸汽循环发电量大,本文提出的S-CO_(2)布雷顿循环与ORC联合循环可以比美国电力研究所(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EPRI)提出的复杂S-CO_(2)布雷顿循环相对多提供4.2%的余热发电量,并且本文的新型联合循环参数耦合效应弱,操作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_(2)布雷顿循环 ORC 联合循环 余热回收 分布式能源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激光铣削层质量预测 被引量:21
5
作者 许兆美 周建忠 +3 位作者 黄舒 孟宪凯 韩煜航 田清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7-171,共5页
为了有效地控制激光铣削层质量,建立了激光铣削层质量(铣削层深度、铣削层宽度)与铣削层参数(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和离焦量)之间的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遗传算法(GA)优化了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构建了基于遗传算法神经... 为了有效地控制激光铣削层质量,建立了激光铣削层质量(铣削层深度、铣削层宽度)与铣削层参数(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和离焦量)之间的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遗传算法(GA)优化了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构建了基于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的质量预测模型。用GA-BP算法对激光铣削层质量进行了仿真预测,并将仿真结果与BP神经网络模型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两种网络模型的平均误差较小,网络训练后检验精度较高,说明两种网络模型用于激光铣削层质量预测是可行的,并且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能够有效地提高网络的收敛性和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铣削 遗传算法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优化算法
原文传递
激光喷丸IN718镍基合金残余应力高温松弛及晶粒演变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章海峰 黄舒 +3 位作者 盛杰 徐苏强 韩煜航 周建忠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0-108,共9页
为研究激光喷丸镍基合金残余应力的高温松弛行为,首先对IN718合金进行单次激光喷丸强化,随后,对喷丸后试样进行高温保持,对比分析了不同保温温度和不同保温时间下残余应力值、半峰宽值(FWHM)变化及晶粒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激光喷丸后,... 为研究激光喷丸镍基合金残余应力的高温松弛行为,首先对IN718合金进行单次激光喷丸强化,随后,对喷丸后试样进行高温保持,对比分析了不同保温温度和不同保温时间下残余应力值、半峰宽值(FWHM)变化及晶粒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激光喷丸后,喷丸区域呈残余压应力状态,FWHM值升高,近表层材料晶粒明显细化;高温保持过程中试样的残余应力松弛量与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呈正相关。应力松弛速率在保温初期较大,随后逐渐减小。保温温度为800℃,保温时间为300 min时,残余应力松弛量最大,松弛幅度达82.14%。保温温度一定时,材料表面FWHM值下降幅度随保温时间的增大而增大,600℃保温温度下,FWHM值变化不明显。600℃保温300 min后材料的晶粒尺寸仍较小,晶粒细化效应仍然显著,而800℃保温下晶粒长大迅速,保温300 min后材料的晶粒细化效应基本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IN718 激光喷丸 残余应力 高温松弛 晶粒演变
原文传递
不同工艺温度对IN718合金激光温喷丸后残余应力和纳米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周建忠 韩煜航 +4 位作者 黄舒 盛杰 孟宪凯 章海峰 徐苏强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7-84,共8页
激光温喷丸工艺(WLP)结合了激光喷丸强化(LP)和动态应变时效(DSA)的双重优势。为了研究不同工艺温度对IN718合金WLP后高温表面性能稳定性的影响,选取不同温度条件下,即LP(25℃)和WLP(230℃、260℃、290℃、320℃)的IN718合金为研究对象... 激光温喷丸工艺(WLP)结合了激光喷丸强化(LP)和动态应变时效(DSA)的双重优势。为了研究不同工艺温度对IN718合金WLP后高温表面性能稳定性的影响,选取不同温度条件下,即LP(25℃)和WLP(230℃、260℃、290℃、320℃)的IN718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温保持试验和纳米压痕试验,以残余压应力、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为表征指标,探讨了温度效应对WLP后高温表面性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WLP工艺温度的升高,残余压应力呈递减的趋势;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LP和WLP处理后试样表面残余应力释放幅度均明显增大,但前者释放速度更快;通过载荷-位移曲线可进一步确定温度效应对IN718合金WLP后高温释放行为的影响,且260℃下处理的WLP IN718合金表面在高温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IN718 激光温喷丸 残余应力 高温释放 纳米硬度
原文传递
高周疲劳条件下激光温喷丸TC4钛合金的残余应力释放规律及疲劳特性 被引量:7
8
作者 孟宪凯 周建忠 +5 位作者 黄舒 盛杰 韩煜航 朱炜立 陈寒松 苏纯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85-1190,共6页
使用Nd:YAG纳秒激光器分别在试样表面温度为20、100、200、300以及400℃下对TC4钛合金狗骨状拉伸试样进行激光喷丸表面强化,然后使用疲劳试验机在高周疲劳条件下对试样进行残余应力释放测试与疲劳寿命测试,并使用热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 使用Nd:YAG纳秒激光器分别在试样表面温度为20、100、200、300以及400℃下对TC4钛合金狗骨状拉伸试样进行激光喷丸表面强化,然后使用疲劳试验机在高周疲劳条件下对试样进行残余应力释放测试与疲劳寿命测试,并使用热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激光温喷丸后试样的断口特点。结果表明,经过10 000次循环载荷后,试样表面温度为20、100、200、300及400℃时激光喷丸TC4钛合金试样的残余压应力幅值分别下降至–100、–75、–132、–196与–146 MPa;由于较高的残余压应力幅值及较低的残余应力释放速度,300℃时激光温喷丸试样的疲劳条带间距约为0.42μm,比20℃激光喷丸降低了约64%;300℃时激光温喷丸试样的疲劳寿命高达147 846次,约为20℃激光喷丸试样的1.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光学 残余应力释放 高周疲劳 激光温喷丸 TC4钛合金
原文传递
激光温喷丸IN718镍基合金残余应力高温释放行为 被引量:4
9
作者 周建忠 韩煜航 +4 位作者 黄舒 孟宪凯 盛杰 朱炜立 徐苏强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09-1514,共6页
为了研究激光温喷丸对IN718镍基合金高温释放行为的影响,以20℃室温激光喷丸(LP)和260℃激光温喷丸(WLP)处理的IN718镍基合金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组织、残余应力等角度,通过保温试验探索了温度、时间与残余应力释放的关系,并从高温软化和... 为了研究激光温喷丸对IN718镍基合金高温释放行为的影响,以20℃室温激光喷丸(LP)和260℃激光温喷丸(WLP)处理的IN718镍基合金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组织、残余应力等角度,通过保温试验探索了温度、时间与残余应力释放的关系,并从高温软化和蠕变理论角度对残余应力的高温释放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WLP较LP处理的IN718镍基合金具有更好表面高温稳定性和更高位错密度,且晶粒细化更为明显;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LP和WLP处理件残余应力释放幅度均明显增大,但前者释放速度更快,且位错密度有明显减小的趋势;700℃保温500 min后,LP和WLP处理件表面残余应力分别释放68%和36.7%,最大残余应力释放率出现在保温初始阶段,且释放规律符合Zener-Wert-Avrami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718 激光温喷丸 高温释放 残余应力 位错密度
原文传递
温度辅助的金属箔板激光冲击微成形性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戴磊 周建忠 +3 位作者 黄舒 孟宪凯 苏纯 韩煜航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B12期269-273,共5页
激光冲击微成形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高能率微细加工技术,其利用脉冲激光诱导的冲击波压力使金属箔板塑性成形微结构件。由于微尺度效应的存在,激光冲击微成形件一定程度上受各向异性靶材的影响发生材料流动不均匀、塑性变形程度不一致... 激光冲击微成形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高能率微细加工技术,其利用脉冲激光诱导的冲击波压力使金属箔板塑性成形微结构件。由于微尺度效应的存在,激光冲击微成形件一定程度上受各向异性靶材的影响发生材料流动不均匀、塑性变形程度不一致和起皱现象。为了提高激光微成形件的成形性能,探究了温度辅助的激光冲击微成形工艺,以微凹模作为支撑,对厚度为50 μm的铜箔材进行了温热条件下激光冲击微拉深成形实验,利用形貌测量仪对获得的微拉深试样进行了三维形貌测试。结果表明:温热条件下激光冲击微拉深件的塑性变形均匀性得到显著改善,成形高度较室温下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微凹模孔径0.8 mm和130 ℃时微拉深件成形极限为208.9 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光学 激光微成形 金属箔板 微尺度效应 成形极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