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醉酒取财”行为适用抢劫罪之问题研究
1
作者 顾佳宁 《社会科学前沿》 2024年第4期650-656,共7页
根据通说观点,“醉酒取财”行为符合抢劫罪中“其他方法”的行为模式,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实务中此类案件也多以抢劫罪判决。但是,“醉酒”与“暴力、胁迫”并列共同作为抢劫罪的手段行为,其至少应当对被害人的人身法益具有侵犯的可能性... 根据通说观点,“醉酒取财”行为符合抢劫罪中“其他方法”的行为模式,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实务中此类案件也多以抢劫罪判决。但是,“醉酒”与“暴力、胁迫”并列共同作为抢劫罪的手段行为,其至少应当对被害人的人身法益具有侵犯的可能性,将一切“醉酒取财”的行为均认定为抢劫罪并不合理。实践中出现的“醉酒取财”行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平和手段劝人饮酒后取财,二是将人强行灌醉后取财,三是以欺骗方式让人醉酒后取财,根据上述分类,应视行为人具体手段的不同判断其是否构成抢劫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酒取财 抢劫罪 主动醉酒 被动醉酒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顾佳宁 姜伟峰 +1 位作者 周立 张瑞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48-852,共5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消融术后早期炎性反应及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84例拟行导管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B组42例为空白对照组。随访术后1个月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清高...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消融术后早期炎性反应及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84例拟行导管消融术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B组42例为空白对照组。随访术后1个月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患者消融术后1个月内的复发率。比较消融术前、术后以及两组间炎性指标变化及其与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结果消融术后1个月时,A组的hs-CRP及IL-6水平显著低于B组,且明显低于治疗前;而B组hs-CRP及IL-6水平较术前显著增高。术后1个月,A组和B组分别有29例和25例患者成功维持窦性心律(P=0.362);进一步将A组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未复发组的炎性指标降低幅度较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消融术后早期存在显著的炎性反应。瑞舒伐他汀虽能有效降低炎性反应,但仅有减少术后早期复发的趋势。炎症指标降低越多房颤复发率越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瑞舒伐他汀 炎症
下载PDF
慢性心房颤动的导管射频消融:路在何方? 被引量:1
3
作者 顾佳宁 刘旭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2期105-107,共3页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中尤以慢性房颤多见,且其并发症发生率高,预后差。而对于慢性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以往采取的单纯隔离肺静脉却始终无法达到与阵发性房颤相近的成功率,新的针对慢性房颤的消融术式...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中尤以慢性房颤多见,且其并发症发生率高,预后差。而对于慢性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以往采取的单纯隔离肺静脉却始终无法达到与阵发性房颤相近的成功率,新的针对慢性房颤的消融术式有解剖消融和电位指导的分步消融法,虽可提高消融的成功率,但却带来了风险、成本的增高以及相应并发症的增多。消融治疗慢性房颤的方法还有待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心律失常 综述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下载PDF
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顾佳宁 刘旭 《心电学杂志》 2008年第1期44-48,共5页
长期以来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对心房颤动电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肺静脉及腔静脉局灶起源学说的兴起,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时代已经来临。该项技术日趋成熟,已形成了诸如环肺静脉电隔离、左心房线性消融... 长期以来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对心房颤动电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肺静脉及腔静脉局灶起源学说的兴起,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时代已经来临。该项技术日趋成熟,已形成了诸如环肺静脉电隔离、左心房线性消融、左心房复杂碎裂电位消融等一系列消融术式,并且在无器质性一心脏病心房颤动(即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近90%的长期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器质性心脏病 疗效分析 肺静脉电隔离 局灶起源学说 治疗效果 电生理机制
下载PDF
血清胱抑素C及胆红素联合检测对高危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5
作者 顾佳宁 刘丹 +1 位作者 邸若岷 徐迎佳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12期1850-185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及总胆红素(TBIL)联合检测对高危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173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且成功的NSTEMI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及总胆红素(TBIL)联合检测对高危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173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且成功的N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PCI术前均检测血清cys C与TBIL水平,术后随访28 d,统计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术后28 d是否发生MACE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NSTEMI患者PCI术后28 d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价值。【结果】术后28 d内,173例患者中发生MACE 29例,MACE发生率为16.76%。发生组年龄>65岁、Killip分级为Ⅲ~Ⅳ级、罪犯血管数≥2个例数占比、PCI术前血肌酐、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尿酸(UA)、cys C、TBIL水平高于未发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罪犯血管数≥2个、PCI术前血清cys C与TBIL水平为NSTEMI患者PCI术后28 d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PCI术前血清cys C与TBIL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NSTEMI患者PCI术后28 d内发生MACE的AUC值分别为0.785、0.744、0.915(均P<0.05)。【结论】PCI术前检测血清cys C与TBIL水平在预测NSTEMI患者PCI术后28 d内发生MACE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且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血液 胆红素/血液
原文传递
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新华 刘旭 +4 位作者 顾佳宁 周立 高东升 胡伟 邱建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6年第3期147-151,共5页
目的评价EnSite-NavX系统引导下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结合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入选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60例,男性4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9.2±13.6... 目的评价EnSite-NavX系统引导下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结合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入选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60例,男性4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9.2±13.6(39~77)岁,平均房颤持续时间4±6年(6个月~24年)。左心房内径43.2±6.4(42~58)mm。在EnSite-NavX系统引导下行环肺静脉消融达到肺静脉电隔离,并进行左心房后壁和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结果6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70±34(150~240)min,X线透视时间23±10(12~45)min。环左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率为83.3%,环右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率为78.3%,其余病例结合节段性消融达到肺静脉电隔离。消融终止房颤7例;转变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5例,其中2例消融终止。48例电转复成功,术后房扑/房速10例(16.7%),8例自愈,2例再次消融成功。术后平均随访6.5±3.2(4~11)个月,43例(71.7%)无房颤发作(其中18例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发症: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EnSite—NavX系统引导下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结合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持续性/永久性房颤安全性好,疗效可以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肺静脉
下载PDF
环状电极在Ensite/NavX指导下的心房颤动环肺静脉消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旭 王新华 +2 位作者 马建伟 顾佳宁 邱建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年第4期212-214,共3页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消融术联合应用环状电极标测对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61例房颤患者,其中男40例,女21例,阵发性房颤50例,慢性房颤11例。在EnsiteNavX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消融术。应用环状电极标...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消融术联合应用环状电极标测对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61例房颤患者,其中男40例,女21例,阵发性房颤50例,慢性房颤11例。在EnsiteNavX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消融术。应用环状电极标测肺静脉电位,以肺静脉电隔离为消融终点。结果6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环左肺静脉消融使左肺静脉电隔离34例(55.7%),环右肺静脉消融使右肺静脉电隔离35例(57.4%),环左、右肺静脉消融使所有肺静脉电隔离23例(37.7%)。16例阵发性房颤和5例慢性房颤放电时终止房颤,终止房颤部位为左、右上肺静脉外近房顶前、后壁19例,右上肺静脉外后壁中部1例,完成左肺静脉消融时房颤终止1例。平均随访6±2个月,50例阵发性房颤中42例(84.0%)以及11例慢性房颤中5例(45.4%)无房颤发作,总成功率为77%。并发症:少量心包积液1例,经心包穿刺引流后积液消失;左侧血胸1例,经胸腔穿刺引流痊愈。结论EnsiteNavX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消融术中联合应用环状电极标测可使房颤消融成功率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电极 肺静脉消融 环状 术中 肺静脉电隔离 阵发性房颤 慢性房颤 胸腔穿刺引流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对心脏起搏器安全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孙育民 刘旭 +6 位作者 王新华 施海峰 顾佳宁 周立 胡伟 李若谷 方唯一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7年第6期438-440,共3页
目的评价植入起搏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方法18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并房颤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8.67岁(标准差8.72岁)。分析其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全程记录的心电信息,判断... 目的评价植入起搏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方法18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并房颤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8.67岁(标准差8.72岁)。分析其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全程记录的心电信息,判断有无感知、起搏功能不良及房室失夺获、噪声反转等现象,并用起搏器程控仪于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第1天观察房室感知、起搏阈值及电极阻抗等参数的变化。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前庭电学隔离率为100%。导管射频消融前后起搏器感知、起搏阈值及阻抗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射频消融过程中,3例(17%)出现噪声反转,3例(17%)出现感知不良,1例(6%)出现起搏功能不良致心室失夺获,均于停止放电后恢复正常。3例(17%)慢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在电复律后出现一过性感知不良。结论射频电流和电复律可引起一过性感知、起搏功能的障碍,但一般不引起起搏、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的改变。对于已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慢性房颤患者,在需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时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心房颤动 导管射频消融 起搏器 安全性
下载PDF
三维标测系统指引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单中心800例总结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旭 王新华 +6 位作者 施海峰 顾佳宁 孙育民 王如兴 周立 胡伟 李恒栋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28-132,共5页
目的评价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NavX)指引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总体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入选800例房颤患者,男性482例,女性318例,平均年龄62.1±15.6(18~82)岁。其中阵发性房颤611例,持续... 目的评价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NavX)指引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总体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入选800例房颤患者,男性482例,女性318例,平均年龄62.1±15.6(18~82)岁。其中阵发性房颤611例,持续性房颤189例,平均左心房内径38.4±9.2(30~60)mm。采用EnSite-NavX系统260例,CARTO系统540例。对于阵发性房颤采取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对于持续性房颤采取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心房碎裂电位消融+二尖瓣峡部消融。术后口服华法林及ⅠC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1~3个月,每月随访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一次。对于术后1个月的房颤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复发进行再次标测和消融。结果795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1±33(140~245)min,X线透视时间17±13(12~45)min。左肺静脉电隔离率为96.5%,右肺静脉电隔离率为98.6%。阵发性房颤术中发作98例,消融终止房颤90例。阵发性房颤术后2周内早期复发137例(22.5%),103例2周后不再发作,共57例接受再次消融(6例接受三次消融)。持续性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恢复窦性心律30例(16.1%),转变为房速/心房扑动(房扑)15例(8.1%)。心房碎裂电位消融恢复窦性心律20例(10.8%),转变为房速/房扑23例(12.4%)。持续性房颤术后早期复发78例(41.9%),14例随访中不再发作。65例再次消融(10例接受三次消融)。所有病例房颤消融术后房扑/房速104例(13.1%),68例随访中自愈,30例再次消融,23例消融成功。并发症:心脏压塞5例(0.6%,3例内科保守治疗成功,2例外科修补),肺静脉狭窄6例(0.7%),一过性脑缺血(TIA)1例,脑栓塞2例,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血胸1例,气胸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股动静脉瘘1例。术后平均随访16.2±5.7(3~27)个月,阵发性房颤550例(90.3%)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9.4%再次消融,11.5%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持续性房颤159例(85.5%)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34.9%再次消融,28.5%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NavX)指引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疗效较高,安全性好。对于阵发房颤采用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式即有良好效果;对于持续性房颤结合碎裂电位消融、二尖瓣峡部消融等方法,而且40%患者需要多次消融以提高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肺静脉 导管消融术
下载PDF
导管消融治疗慢性心房颤动两种消融策略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施海峰 刘旭 +5 位作者 王新华 顾佳宁 孙育民 周立 胡伟 方唯一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33-138,共6页
目的比较单纯性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CPVA)和CPVA结合左房内碎裂电位消融(CFEA)对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4月至2006年7月,对发作频繁、症状严重、药物无效的慢性房颤患者134例(男性77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56.8... 目的比较单纯性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CPVA)和CPVA结合左房内碎裂电位消融(CFEA)对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4月至2006年7月,对发作频繁、症状严重、药物无效的慢性房颤患者134例(男性77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56.8±12.3(38~76)岁,行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的房颤导管消融。随机分为两组:CPVA组68例患者行CPVA术,CPVA+CFEA组66例患者在双侧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完成后,对左房碎裂电位进行消融。房颤消融术后随访ECG和Holter评价疗效,比较两组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VA+CFEA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增加(185min比147min,P<0.01),但X线透视时间并无明显增加;术后随访6个月时,CPVA组有41例(60%)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连续3个月未再发作症状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而CPVA+CFEA组有51例(77%)达此标准(P<0.05);CPVA组术中出现1例无症状性左上肺静脉狭窄和1例心脏压塞,CPVA+CFEA组有1例气胸,和1例股动脉静脉瘘,无其他重要并发症。结论对于慢性房颤,单纯CPVA的疗效并不理想,合并其他消融策略(如碎裂电位消融)可提高治疗成功率,且并不增加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肺静脉 心房
下载PDF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47例临床评价 被引量:9
11
作者 施海峰 刘旭 +5 位作者 王新华 顾佳宁 孙育民 周立 胡伟 方唯一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CARTO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47例症状明显、发作频繁、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23例曾因阵发性房颤行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CPVA)术。在CARTO系统指导下对... 目的:探讨CARTO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47例症状明显、发作频繁、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23例曾因阵发性房颤行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CPVA)术。在CARTO系统指导下对这47例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消融终点为终止房性心动过速,并且药物和程序电生理刺激均不再诱发能持续存在的房性心律失常。结果:47例患者中45例手术即刻成功(95.7%)。按消融成功的部位判断房性心动过速的起源:66.0%(31/47)起源于肺静脉及其周围的前庭组织,17.0%(8/47)起源于二尖瓣环周围组织,4.3%(2/47)左心耳及附近、2.1%(1/47)左心房顶部、2.1%(1/47)希氏旁、4.3%(2/47)高右房后侧壁、2.1%(1/47)低右房侧壁、2.1%(1/47)冠状窦口。平均手术操作时间(100.3±24.4)min,X线曝光时间为(20.4±12.7)min。随访(12.8±6.3)个月,累计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率为93.6%。结论: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心房局灶性房速的标测和消融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术 三维标测系统
下载PDF
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对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治疗方法学和疗效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旭 王如兴 +4 位作者 王新华 施海峰 顾佳宁 孙育民 周立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5期370-373,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CPVA)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心房颤动的方法学及临床疗效。方法:8例ASD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48.7±17.6)岁,2例为拟行ASD修补或封堵术患者,6例为ASD修... 目的:探讨采用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CPVA)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心房颤动的方法学及临床疗效。方法:8例ASD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48.7±17.6)岁,2例为拟行ASD修补或封堵术患者,6例为ASD修补术后患者,均采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环肺静脉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结果:8例患者均实现术中消融终点,1例ASD患者CP—VA术后行封堵术,1例患者术后行外科手术;1例ASD修补术后患者CPVA术后1个月房颤复发,再次采用CARTO指导下环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手术时间为145~235min,平均(180±30)min;X线曝光时间为18~32min,平均(25±5)min。术中及术后未发生任何操作相关并发症,随访1~6个月房颤无复发。结论:CPVA对ASD合并房颤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ASD合并房颤患者可首先考虑CPVA治疗,然后再进行介入封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 心房颤动 房间隔缺损 CARTO系统
下载PDF
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新华 刘旭 +4 位作者 施海峰 顾佳宁 孙育民 周立 胡伟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8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评价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57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龄39 ̄65岁,平均年龄47.6岁(标准差16.7岁),轻度二尖瓣狭窄4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2例,二尖瓣置换术... 目的评价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57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龄39 ̄65岁,平均年龄47.6岁(标准差16.7岁),轻度二尖瓣狭窄4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2例,二尖瓣置换术后1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34例(其中8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左心房内径(45.6±7.1)mm,阵发性房颤3例,持续性房颤54例,房颤病程(2.1±1.7)年。术前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排除左心房血栓。采用CARTO三维系统引导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附加二尖瓣峡部、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及左心房碎裂电位消融以改良基质。术后定期随访Holter、ECG及UCG。结果5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消融术。操作时间(184±26)min,X线透视时间(25±14)min。环肺静脉消融使左肺静脉电隔离49例(86.0%)、右肺静脉电隔离52例(91.2%)。其余病例结合肺静脉节段性消融实现电隔离。持续性房颤消融恢复窦性心律9例,其中3例环肺静脉消融终止,6例碎裂电位消融终止;持续性房颤转为不典型房扑4例,消融未能终止,转为典型房扑2例,三尖瓣峡部消融恢复窦性心律。消融结束未恢复窦性心律者,均行直流电复律成功转复。术后1个月1例阵发性房颤和10例持续性房颤因复发再次消融。随访时间(7±4)个月,45例(78.9%)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CARTO系统引导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结合基质改良治疗瓣膜性心脏病合并的房颤在有经验的治疗中心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 消融术 风湿性瓣膜病 心房颤动
下载PDF
心房颤动初次环肺静脉隔离与再次消融的关键部位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新华 刘旭 +5 位作者 施海峰 孙育民 周立 施惠华 顾佳宁 董佳霖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8年第3期129-132,共4页
目的评价心房颤动(房颤)初次环肺静脉隔离与再次消融的关键部位分布特点。方法入选48例房颤复发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4.3±10.2岁;阵发性房颤24例,慢性房颤24例。初次消融采用环肺静脉隔离。再次消融距初次消融... 目的评价心房颤动(房颤)初次环肺静脉隔离与再次消融的关键部位分布特点。方法入选48例房颤复发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4.3±10.2岁;阵发性房颤24例,慢性房颤24例。初次消融采用环肺静脉隔离。再次消融距初次消融时间平均37.2±7.4d。环肺静脉隔离的关键部位为消融时引起肺静脉电位延迟、激动顺序变化或肺静脉电位频率减慢和肺静脉电隔离的部位。将环肺静脉消融线划均分为8个区域,统计初次消融和再次消融关键部位的分布异同。结果48例患者初次消融共有关键部位145个,平均每例患者3.02±1.08个;再次消融共有关键部位76个,平均每例患者1.58±1.09个(P〈0.001)。阵发性房颤7例(29.2%)左肺静脉传导未恢复,7例(29.2%)右肺静脉传导未恢复;12例(50%)左肺静脉中再次消融关键部位与初次消融相同者6例,位于初次消融关键部位的相邻节段者6例;8例(33.3%)右肺静脉中再次消融关键部位与初次消融相同者3例,位于初次消融关键部位的相邻节段者5例。慢性房颤9例(37.5%)左肺静脉传导未恢复,11例(45.8%)右肺静脉传导未恢复;10例(41.7%)左肺静脉中再次消融关键部位与初次消融相同者3例,位于初次消融关键部位的相邻节段者7例;5例(20.8%)右肺静脉中再次消融关键部位与初次消融相同者2例,位于初次消融关键部位的相邻节段者3例。结论房颤复发患者再次消融关键部位显著少于初次消融。约30%~40%一侧肺静脉传导未恢复,约20%~50%再次消融关键部位位于初次消融关键部位或其邻近节段。提示对于关键部位及其附近应巩固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肺静脉 复发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电生理机制和再消融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新华 刘旭 +6 位作者 施海峰 孙育民 周立 施惠华 顾佳宁 董佳霖 王倩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8年第5期264-267,共4页
目的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电生理机制及早期再消融的可行性、疗效。方法入选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1个月内复发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61.8±8.4岁,房颤复发距首次消融时间4.9±... 目的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电生理机制及早期再消融的可行性、疗效。方法入选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1个月内复发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61.8±8.4岁,房颤复发距首次消融时间4.9±3.7 d。若肺静脉传导恢复,则补点消融再次隔离。肺静脉隔离后诱发房颤,标测并消融非肺静脉异位灶。术后随访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14例患者首次消融后24.7±5.5 d再次消融。仅1例肺静脉传导无恢复,其余13例(92.9%)中均有至少一侧肺静脉传导恢复,补点消融后均再次隔离。3例(21.4%)为上腔静脉起源房颤,行上腔静脉隔离房颤终止。1例(7.1%)为界嵴上部起源,行局灶消融成功。3例诱发出典型心房扑动(房扑),1例诱发出左心房房扑,消融均成功。术后平均随访5.8±1.4个月,13例患者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有阵发性房速发作(服用维拉帕米)。结论肺静脉传导恢复是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非肺静脉(上腔静脉、界嵴)的异位灶,早期再消融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肺静脉 导管消融术
下载PDF
持续性心房颤动环肺静脉消融术后随访及复发因素 被引量:7
16
作者 董佳霖 刘旭 +6 位作者 王新华 施海峰 顾佳宁 孙育民 周立 李若谷 方唯一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Lasso标测导管指导下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早晚期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持续性房颤CPVA术后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结合术后随访,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了解各因素与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共89例行C... 目的探讨Lasso标测导管指导下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早晚期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持续性房颤CPVA术后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结合术后随访,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了解各因素与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共89例行CPVA术,早期复发房性心律失常29例(32.6%),其中房颤19例(21.3%),晚期共复发房颤29例(32.6%)。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最大P波时程(OR1.024,CI1.002~1.046,P=0.03)是房颤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对于房颤晚期复发来说,器质性心脏病(OR4.849,CI1.582~14.866,P=0.006)以及最大P波时程(OR1.048,CI1.017~1.080,P=0.002)是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持续性房颤CPVA术后患者,最大P波时程是早晚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器质性心脏病是晚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肺静脉 环肺静脉消融术 复发 预测
下载PDF
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育民 刘旭 +8 位作者 王骏 王新华 施海峰 吴卫华 陆静 周立 顾佳宁 董佳霖 方唯一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9年第4期213-217,共5页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伴左室功能不全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心力衰竭(心衰)组为30例持续性房颤伴症状性左室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0.45)患者,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左房大小和房颤持续时间相匹配的60例无心...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伴左室功能不全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心力衰竭(心衰)组为30例持续性房颤伴症状性左室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0.45)患者,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左房大小和房颤持续时间相匹配的60例无心衰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均接受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心房碎裂电位消融治疗房颤。比较两组导管消融手术相关参数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对心衰组术前、术后的左房大小、左室功能及内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例均完成导管消融术,肺静脉隔离率分别为96.67%及98.33%(P=1.00)。两组间消融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23±39.03 min比201.87±36.80 min,P=0.97;26.80±7.77 min比27.06±7.16 min,P=0.88;3.3%比3.4%,P=1.00)。随访11±1个月,73%的心衰组患者和78%对照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P=0.61),两组中分别有40%和42%患者接受再次消融。与术前相比,术后9个月心衰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了7.87%±4.72%,左房内径缩小3.77±4.02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6.87±5.32 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减小8.93±7.60 mm(P均<0.05);维持窦性心律者心功能改善程度高于未能维持窦性心律者。结论包括器质性心脏病者在内,对于持续性房颤合并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心房碎裂电位消融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消融成功率与无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相似。房颤合并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经导管消融治疗后,左房、室扩大程度减轻,左室射血分数可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导管消融术 肺静脉
下载PDF
大学生信息伦理意识与行为探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松爱 顾佳宁 布施泉 《现代远距离教育》 CSSCI 2014年第4期64-68,共5页
本研究以大学生个人层面的信息伦理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信息伦理意识与行为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本研究对D大学的本科一年级、三年级共53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通过运用因子分析、... 本研究以大学生个人层面的信息伦理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信息伦理意识与行为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本研究对D大学的本科一年级、三年级共53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通过运用因子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共分散分析等方法,研究得到如下结果:大学生的信息伦理水平整体不高,信息伦理行为水平高于意识水平,在性别、专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日常伦理因素上有显著差别,而信息教育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不显著。信息伦理构成的各因子水平也具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信息伦理 日常伦理 信息技术 信息伦理教育
下载PDF
上腔静脉与界嵴起源心房颤动的电生理特点和导管消融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新华 刘旭 +5 位作者 施海峰 孙育民 周立 施惠华 董佳霖 顾佳宁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6期509-514,共6页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与界嵴起源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电生理特点和导管消融。方法9例房颤患者,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后根据电生理和ECG诊断房颤为上腔静脉与界嵴起源。上腔静脉起源进行上腔静脉电隔离,界嵴起源则局灶消融最早激动点。术后随...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与界嵴起源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电生理特点和导管消融。方法9例房颤患者,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后根据电生理和ECG诊断房颤为上腔静脉与界嵴起源。上腔静脉起源进行上腔静脉电隔离,界嵴起源则局灶消融最早激动点。术后随访ECG和Holter。结果上腔静脉起源7例,其中仅2例可根据体表ECG诊断。腔内电生理均发现上腔静脉起源的快速激动触发或驱动房颤,均行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成功。界嵴上部起源2例,腔内电生理发现局灶激动触发房性早搏或房性心动过速,局灶消融均获成功。1例在隔离上腔静脉时出现一过性窦性停搏。结论少数房颤起源于上腔静脉与界嵴的异位灶,腔内电生理具有特征性,上腔静脉电隔离和局灶消融可以有效治疗此类房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上腔静脉 界嵴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迷走反射时肺静脉和心房电位周长的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旭 孙育民 +5 位作者 王新华 施海峰 顾佳宁 周立 胡伟 李若谷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评价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迷走反射对肺静脉和心房电位周长的影响。方法分析行环肺静脉消融且术中发生迷走反射的12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10例,持续性房颤2例)心内电生理记录资料。分别测定迷走反射前10s、迷走反射过... 目的评价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迷走反射对肺静脉和心房电位周长的影响。方法分析行环肺静脉消融且术中发生迷走反射的12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10例,持续性房颤2例)心内电生理记录资料。分别测定迷走反射前10s、迷走反射过程中以及迷走反射后60s时的靶肺静脉电位和冠状静脉窦心房电位平均周长(PVCL及CSCL)。结果12例中5例消融时为房颤心律,迷走反射时平均最长RR间期为4025.42±1774.35ms。这5例中,迷走反射时PVCL及CSCL较迷走反射前明显缩短(分别为168.80±47.00msvs174.80±46.41ms;176.80±43.03msvs181.80±40.90ms,P均<0.05)。消融时为窦性心律者中,迷走反射后PVCL及CSCL较迷走反射前明显缩短(分别为882.86±86.74msvs1267.14±214.53ms,880.00±92.92msvs1261.43±209.95ms,P均<0.05)。结论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迷走神经兴奋时,肺静脉和冠状静脉窦心房颤动波周长明显缩短,提示迷走神经兴奋可能在驱动或者加速肺静脉电位传导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迷走反射 肺静脉 冠状静脉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