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锻炼对帕金森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倩 薄倩澜 +3 位作者 郝永慈 王文婷 张赛(综述) 顾平(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引起的以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和步态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但长期药物治疗可引起运动波动和多巴胺失调综合征,而运动锻炼作为P...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引起的以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和步态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但长期药物治疗可引起运动波动和多巴胺失调综合征,而运动锻炼作为PD的辅助治疗,可贯穿PD治疗的始终,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还能减少PD的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近年来,运动锻炼已成为国内外PD治疗关注的热点,包括太极、八段锦、虚拟现实、舞蹈、瑜伽、渐进抗阻力训练、水疗以及有氧跑步机锻炼等。本文将对以上运动锻炼对PD的作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锻炼 非药物疗法
下载PDF
急性单侧前庭病/前庭神经炎:诊断标准——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的共识文件 被引量:1
2
作者 焉双梅(译) 王钰茹(译) +11 位作者 邢玥(译) 张婉婷(译) 顾平(审校) 杨旭(审校) Michael Strupp Alexandre Bisdorff Joseph Furman Jeremy Hornibrook Klaus Jahn Raphael Maire David Newman-Toker Måns Magnusson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12期697-704,共8页
本文介绍了急性单侧前庭病(AUVP)的诊断标准,即以往被称为“前庭神经炎”的同义词,由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定义。AUVP表现为急性前庭综合征,由于急性单侧外周前庭功能丧失,而无急性中枢或急性听神经症状或体征的证据... 本文介绍了急性单侧前庭病(AUVP)的诊断标准,即以往被称为“前庭神经炎”的同义词,由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定义。AUVP表现为急性前庭综合征,由于急性单侧外周前庭功能丧失,而无急性中枢或急性听神经症状或体征的证据。这意味着AUVP的诊断是依赖于患者的病史、床边检查以及必要时实验室评估。其主要症状为急性或少见的亚急性发作的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伴有不稳、恶心/呕吐和(或)振动幻视;主要的临床体征为自发性前庭外周性眼震,即眼震方向固定,去除固视时眼震增强,眼震轨迹与所累及的半规管相一致(一般为水平-扭转)。委员会将诊断标准划分为四类:①“急性单侧前庭病”;②“进展中的急性单侧前庭病”;③“很可能的急性单侧前庭病”;④“既往急性单侧前庭病”。具体诊断标准如下:“急性单侧前庭病”:①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中重度持续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即急性前庭综合征),症状持续至少24小时;②自发性前庭外周性眼震,其轨迹与受累的半规管传入相一致,一般为水平-扭转,方向固定,去除固视时眼震增强;③存在与自发眼震快相相反的一侧前庭-眼反射(VOR)功能减弱的明确证据;④没有证据表明存在急性中枢神经、耳科或听力学症状;⑤无急性中枢神经体征,即无中枢眼动或中枢前庭神经体征,特别是无明显的眼反向偏斜,无凝视诱发性眼震,无急性听力学或耳科体征;⑥不能用其他疾病更好地解释。“进展中的急性单侧前庭病”:①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持续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小时,但患者就诊时症状持续时间尚未达到24小时;②~⑥如上所述。这一类别有助于区分急性中枢性前庭综合征,启动特定的治疗,并将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很可能的急性单侧前庭病”:与AUVP相同,但单侧VOR受损未被清楚观察或记录到。“既往急性单侧前庭病”:①有持续至少24小时的急性或亚急性眩晕史,且眩晕强度逐渐缓解;②无伴发急性听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史;③存在单侧VOR功能减弱的明确证据;④无伴发急性中枢神经体征史,即无中枢眼动体征或中枢前庭神经体征,无急性听力学或耳科体征;⑤不能用另一种疾病更好地解释。这类诊断亦包括那些有单侧外周前庭受损证据、急性前庭综合征病史且在急性期之后前庭功能检查已恢复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AUVP无金标准检查手段。因此,它的诊断需要排除中枢病变和各种其他外周前庭疾病。最后,本文将讨论AUVP的其他方面,如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与分类标准直接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单侧前庭病 前庭神经炎 前庭神经元炎 急性前庭综合征 国际前庭疾病分类 Bárány协会
下载PDF
艾司西酞普兰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君 敦昌平(综述) +1 位作者 王文婷 顾平(审校)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365-369,共5页
艾司西酞普兰(escitalopram,ESC)是西酞普兰的对映异构体。在临床上,ESC多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及抑郁症患者,是临床药物中选择性最强的新型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 艾司西酞普兰(escitalopram,ESC)是西酞普兰的对映异构体。在临床上,ESC多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及抑郁症患者,是临床药物中选择性最强的新型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类抗抑郁剂。与其他SSRIs不同的是,它除了选择性地与突触前膜5-HT转运体结合位点结合外,还去除了外消旋西酞普兰结构中包含的西酞普兰右旋异构体对其左旋对映异构体与突触前膜变构位点的干扰,同时又增加了5-HT的释放,从而发挥抗抑郁焦虑的效果 [1];其优点为起效快,不良反应小,药物相互作用少,并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成为临床治疗焦虑障碍、抑郁症的一线用药 [2] 。有研究发现,ESC在治疗抑郁症方面起效时间较快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对海马区神经再生的影响。海马是学习记忆、信息处理和情绪调控的关键脑区,已有研究发现,无论是对于人类还是啮齿类动物,抑郁症和慢性应激均可引起神经发生的降低,主要表现为海马等部位萎缩、神经元数量减少,并伴有神经发生、树突和突触重塑以及胶质细胞的改变等 [3] 。ESC具有改善抑郁大鼠的抑郁行为和减少海马细胞凋亡的功能。最近研究发现,ESC在许多方面对神经发生起作用,如神经可塑性、神经再生、神经递质、激素等,从而产生脑保护作用。现就ESC的神经保护效应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西酞普兰 神经保护作用 综述文献
下载PDF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诊断标准:Bárány学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共识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康之(译) 刘博(译) +8 位作者 顾平(审校) 杨旭(审校) Jeffrey PStaab Annegret Eckhardt-Henn Arata Horii Rolf Jacob Michael Strupp Thomas Brandt Adolfo Bronstein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2期63-72,共10页
本文提出被纳入前庭疾病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Vestibular Disorders,ICVD)的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的诊断标准。PPPD虽然是一个新的医学术语,但该病的存在由来已久。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深入汇总、分析了近3... 本文提出被纳入前庭疾病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Vestibular Disorders,ICVD)的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的诊断标准。PPPD虽然是一个新的医学术语,但该病的存在由来已久。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深入汇总、分析了近30年来恐惧性姿势性眩晕(Phobic Postural Vertigo,PPV)、空间运动不适(Space℃Motion Discomfort,SMD)、视觉性眩晕(Visual Vertigo,VV)和慢性主观性头晕(Chronic Subjective Dizziness,CSD)相关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PPPD的诊断标准。临床上,头晕、不稳、非旋转性眩晕为PPPD的3个核心症状。PPPD患者常表现为这3个核心症状中的一个或多个,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并且在直立姿势、主动/被动运动、暴露于移动视觉刺激或复杂视觉环境中时症状出现加重。PPPD可能与影响平衡系统或引起眩晕、不稳及头晕的疾病所触发有关,包括周围或中枢前庭病变、其他内科疾病或心理疾病。临床上,PPPD既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临床疾病共病。PPPD可能的亚型分类尚需进一步识别和验证。迄今为止,PPPD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新近研究表明,PPPD可能与躯体姿势控制、多感觉信息处理、威胁评估系统与空间定向系统皮质整合的功能异常相关。因此,PPPD被归类为慢性功能性前庭疾病,并不是结构性前庭疾病或精神心理性前庭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主观性头晕 恐惧性姿势性眩晕 空间运动不适 视觉性眩晕 分类 Bárány学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