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钻孔记录探究古云梦泽沉积面貌
1
作者 管硕 顾延生 +2 位作者 姚仕明 丁兵 曾玉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37,共8页
古云梦泽是晚全新世时期江汉平原与长江最主要的水沙交换载体,其形成演化特征为沉积物所记录,蕴藏了丰富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为了探讨古云梦泽沉积演化的规律和模式,基于2014~2019年江汉平原野外钻孔采样数据,对江汉平原钻孔沉积物... 古云梦泽是晚全新世时期江汉平原与长江最主要的水沙交换载体,其形成演化特征为沉积物所记录,蕴藏了丰富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为了探讨古云梦泽沉积演化的规律和模式,基于2014~2019年江汉平原野外钻孔采样数据,对江汉平原钻孔沉积物的理化指标包括粒度、总有机碳、磁化率等进行分析,结合加速器质谱碳十四(AMS^(14)C)精准测年和粒度频率曲线得到晚全新世时期江汉平原整体的沉积环境变化序列,进而探讨古云梦泽沉积演化的规律和模式。结果表明:根据钻孔沉积相记录,古云梦泽形成演化过程中出现了“河流-湖泊-三角洲”复合沉积模式;钻孔横向对比发现,三角洲相沉积最先形成于江汉平原西部,并逐渐向东部扩展,表明这种复合沉积模式不仅仅只影响单个钻孔的沉积序列,还在空间上调控了整个古云梦泽的演化。研究成果揭示了历史时期全球变化背景下江汉平原河湖系统自然演变的特征与规律,对于指导江汉湖群的生态恢复和预测未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湖关系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云梦泽演化 粒度分析 钻孔沉积物 “河流-湖泊-三角洲”复合沉积模式 江汉平原 晚全新世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10种优势草本植物的叶解剖结构观察
2
作者 张亦嘉 王雅轩 +2 位作者 林倩缇 郑敏 顾延生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8-46,共9页
【目的】研究10种草本植物的叶解剖结构。【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鹅观草(Elymus kamoji)等6种禾本科植物和阿齐薹草(Carex argyi)等4种莎草科植物的叶横切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10种植物叶片均为等面叶,无叶肉组织的分化... 【目的】研究10种草本植物的叶解剖结构。【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鹅观草(Elymus kamoji)等6种禾本科植物和阿齐薹草(Carex argyi)等4种莎草科植物的叶横切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10种植物叶片均为等面叶,无叶肉组织的分化,植物叶肉细胞层数和排列紧密程度有所差异。10种植物叶表皮均由1层细胞组成,其中华刺子莞(Rhynchospora chinensis)上表皮细胞横切面厚度最大,且上下表皮细胞大小差异悬殊,翦股颖(Agrostis clavata)表皮细胞横切面积较小。不同植物叶表皮外无或有厚度不同的角质层,部分植物具有表皮毛,在翦股颖和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表皮外还存在突起物,能良好适应旱生环境。鹅观草和阿齐薹草具有较发达的叶脉,翦股颖叶片维管束外有两层维管束鞘,形成明显的花环结构。除华刺子莞及华东藨草(Scirpus karuisawensis)外,其他8种植物叶片上表皮处存在泡状细胞,泡状细胞组的细胞个数、形态及其在叶表皮的具体分布位置存在差异。华东藨草和阿齐薹草叶片中气腔大且明显,保证了在水分充足环境中的气体运输。【结论】10种植物叶片具有不同的旱生、中生或湿生结构特征,不仅在分类学中有一定意义,也能够体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 莎草科 叶横切结构 泡状细胞 植物分类
下载PDF
湖北梁子湖近代沉积记录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20
3
作者 顾延生 邱海鸥 +2 位作者 谢树成 黄俊华 周修高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9-686,共8页
为了研究人类活动背景下的湖泊生态响应过程和机制,分析人类活动对湖泊富营养化的贡献,在210Pb计年和历史事件记载基础上,通过梁子湖沉积物水生生物遗存和色素分析重建了梁子湖地区过去100多年来湖泊生态系统演化过程.沉积物色素和水生... 为了研究人类活动背景下的湖泊生态响应过程和机制,分析人类活动对湖泊富营养化的贡献,在210Pb计年和历史事件记载基础上,通过梁子湖沉积物水生生物遗存和色素分析重建了梁子湖地区过去100多年来湖泊生态系统演化过程.沉积物色素和水生生物遗存组合带的变化表明梁子湖营养演化具有5个阶段:过去100多年梁子湖地区经历了生态环境良好的贫营养化期(1885-1902A.D.)、轻度富营养化期(1902-1964A.D.)、中度富营养化期(1964-1988A.D.)、富营养化期(1988-1998A.D.)、中度富营养化期(1998-2003A.D.).水生生物遗存随着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而呈现一定的分布特征,对富营养化敏感的奥古茨藻、荇菜、角果藻、纹沼螺、表壳虫等逐步减少.通过湖泊演化阶段与区域人类活动重大阶段的联合对比研究发现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及对湖泊生态的持续干扰,湖泊生态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与流域强烈的人类活动如围垦与农业活动带来的营养物质输入有着直接联系,湖泊生态环境演化对重大人类活动事件具有响应性.本研究对于认识湖泊生态环境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整治湖泊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子湖 近代沉积物 色素 水生生物遗存 富营养化
下载PDF
中国南方红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4
作者 顾延生 肖春娥 +1 位作者 章泽军 蔡述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77,共9页
中国南方的红土是晚新生代以来重要堆积物 ,为特定的气候环境下的产物 ,蕴藏着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 ,为全球变化的良好信息载体 ,作者对红土的成因、发育期次、年代学、古气候学、生物学、磁学性质等方面的不同观点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 中国南方的红土是晚新生代以来重要堆积物 ,为特定的气候环境下的产物 ,蕴藏着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 ,为全球变化的良好信息载体 ,作者对红土的成因、发育期次、年代学、古气候学、生物学、磁学性质等方面的不同观点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从而提出了目前红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土 环境演化信息 全球变化 中国 研究进展 成因 发育期次
下载PDF
浙江长兴中—晚更新世红土植硅体与分子化石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顾延生 秦养民 +3 位作者 朱宗敏 谢树成 王志远 张克信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5-130,共6页
在野外地貌、岩性和相关沉积环境调查分析基础上,对浙江长兴中—晚更新世红土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含有较丰富的植硅体形态类型,主要来自草本、阔叶和裸子植物等,植硅体含量分布具有一定的组合特征。在温暖指数和草本覆盖指数计算基础上... 在野外地貌、岩性和相关沉积环境调查分析基础上,对浙江长兴中—晚更新世红土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含有较丰富的植硅体形态类型,主要来自草本、阔叶和裸子植物等,植硅体含量分布具有一定的组合特征。在温暖指数和草本覆盖指数计算基础上,获得了中—晚更新世以来的3个古植被、古气候演化组合带;运用植硅体和分子化石的相关指标(C21-/C22+、C23/C30)揭示了洪积扇红土沉积时期的植被与气候信息,即间冰期气候暖湿,风化作用强,降水较多,高等草本植物繁盛;而冰期时气候干凉,风化作用弱,降水减少和地下水位降低等则有利于洪积扇体上木本类植被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纹红土 植硅体 分子化石 古气候 中-晚更新世 浙江长兴
下载PDF
祁连山东南缘基于RGMAP的数字化地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顾延生 张旺生 +2 位作者 朱云海 樊光明 高山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5-400,共6页
在RGMAP平台下 ,以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 ,结合野外路线调查、图切构造地貌剖面 ,较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东南麓 (达坂山—拉脊山 )地区典型层状地貌分布发育特征 ,初步识别出了调查区的两级夷平面 (一级夷平面海拔 30 0 0... 在RGMAP平台下 ,以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 ,结合野外路线调查、图切构造地貌剖面 ,较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东南麓 (达坂山—拉脊山 )地区典型层状地貌分布发育特征 ,初步识别出了调查区的两级夷平面 (一级夷平面海拔 30 0 0m、二级夷平面4 0 0 0m左右 )、多级山足剥蚀面 (1~ 11级 )及主要入海水系如黄河及其支流 ,如湟水河、大通河发育的河流阶地系列 ,其中湟水河发育 7级河流阶地 ,黄河 5级河流阶地 ,黄河干流于盐锅峡段贯通之前 ,湟水河一度为黄河上游源头 .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 ,本文详细描述了各级层状地貌分布特征、沉积学、形成时代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联 ,说明典型层状地貌的发育是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间歇性构造抬升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典型层状地貌 夷平面 剥蚀面 阶地
下载PDF
100年来东湖富营养化发生的沉积学记录 被引量:16
7
作者 顾延生 李雪艳 +4 位作者 邱海鸥 黄俊华 谢树成 阮小燕 周修高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40,共6页
在210Pb计年的基础上,运用水生生物遗存、色素、有机碳同位素和磁化率分析了东湖钻孔沉积物中的生物与环境信息,重建了东湖100多年来湖泊营养与环境演化历史。研究发现东湖100多年来在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指示重金属污染的磁化率... 在210Pb计年的基础上,运用水生生物遗存、色素、有机碳同位素和磁化率分析了东湖钻孔沉积物中的生物与环境信息,重建了东湖100多年来湖泊营养与环境演化历史。研究发现东湖100多年来在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指示重金属污染的磁化率和指示湖泊富营养化的色素指标如蓝藻叶黄素(Myx)、颤藻黄素(Osc)快速上升,相应的水生生物如介形虫、腹足类、水生高等植物等表现明显的组合和变化阶段,同时有机碳同位素偏正与湖泊生产力升高和藻类繁盛有关。沉积记录表明东湖生态系统近代发生了深刻变化,湖泊营养演化自早至晚呈现四阶段性:贫营养阶段(1900-1966AD)色素水平低、拥有较丰富的水生高等植物和腹足类;中营养阶段(1966-1983AD)色素含量增高、水生高等植物和腹足类减少;富营养化阶段(1983-1989AD)色素含量快速增高、水生高等植物消失;超富营养化阶段(1989AD-至今)色素含量稳定居高、某些耐污染的介形类较繁盛。结果对于认识湖泊生态环境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如何治理湖泊环境具有现实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湖 沉积物 生物遗存 色素 有机碳同位素 营养演化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第四纪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顾延生 李长安 +2 位作者 谢远云 刘雪梅 蔡雄飞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4-391,共8页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兰州—民和盆地的晚新生代地层和环境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对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地貌学、岩石学、年代学、土壤地层学和古气候学研究,查明了研究区各地貌单元形成时代与物质组成特点、侵蚀期与堆积期的旋...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兰州—民和盆地的晚新生代地层和环境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对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地貌学、岩石学、年代学、土壤地层学和古气候学研究,查明了研究区各地貌单元形成时代与物质组成特点、侵蚀期与堆积期的旋回过程及黄土中1.9MaB.P.以来磁化率与古气候、古土壤事件(S26—S0)、古气候演化的周期(45ka、100ka)、特点和黄土中15万年以来短尺度气候事件(H1-9及DO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民和盆地 第四纪地层 古环境 地貌学 形成时代 侵蚀期 堆积期 古气候
下载PDF
植硅石分析在第四纪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9
作者 顾延生 李长安 章泽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5-58,共4页
简介了植硅石分析方法在第四纪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植硅石的研究现状、理化性质、实验室分析方法及其应用领域,并将植硅石与孢粉进行了对比,表明了植硅石特有的性质,并将它运用到南方网纹红土的研究中来恢复当时的古气候。
关键词 植硅石 第四纪 环境 网纹红土 生物-气候 地层
下载PDF
贺兰山中段植被类型及其覆盖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顾延生 丁俊傑 葛继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9-587,共9页
贺兰山位于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干旱与半干旱区、外流区和内流区的过渡带,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易引发植被退化和土地荒漠化.为调查贺兰山中段植被分布的地貌相关性及其覆盖动态,本文利用路线调查和遥感分析相结合... 贺兰山位于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干旱与半干旱区、外流区和内流区的过渡带,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易引发植被退化和土地荒漠化.为调查贺兰山中段植被分布的地貌相关性及其覆盖动态,本文利用路线调查和遥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地貌、植被生态与环境现状进行了较全面调查,获得了研究区10个植被型、25个群系、61个群丛,研究发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受到各个地貌单元土壤、地形、坡向、坡度及海拔的影响.自山麓洪积台地至山顶植被的垂直带谱比较完整且分带明显,由低至高依次分布有旱生灌丛、山地疏林草原、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寒性针叶林、高山草甸.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对比研究区近20年来遥感影像后发现,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区人工绿洲(腰坝地区)面积和荒漠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高山针叶林覆盖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本研究可为区域国土整治及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中段 近20年 植物多样性 群落类型 植被覆盖变化 荒漠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第三纪构造—气候事件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8
11
作者 顾延生 李长安 +1 位作者 郭广猛 黄长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共4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部位 ,为环境变化敏感带。通过系统的沉积环境、构造运动与古气候演化的较高分辨率研究 ,划分了第三纪以来的构造—气候作用下的 17个沉积层序和古气候演化的七大阶段 ,将研究区的地质事件... 青藏高原东北缘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部位 ,为环境变化敏感带。通过系统的沉积环境、构造运动与古气候演化的较高分辨率研究 ,划分了第三纪以来的构造—气候作用下的 17个沉积层序和古气候演化的七大阶段 ,将研究区的地质事件与同期的柴达木盆地干旱植物、珠江口和渤海湾海平面、大西洋深海氧同位素演化阶段对比研究表明 ,区域重大地质事件具有可比性 ,同时具有很好的第三纪时期全球变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纪 环境变迁 构造-气候事件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兰州—民和盆地第三纪沉积特征及环境 被引量:5
12
作者 顾延生 李长安 +2 位作者 黄长生 唐小明 詹朝阳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2000年第4期337-343,共7页
在野外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岩性、沉积构造、古流向、垂向序列、沉积体三维形态和组合及室内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 ,于研究区第三纪地层中识别出了三角洲相、三角洲平原相、河流相、湖泊相、冲积扇相及风成砂丘。系统地研究... 在野外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岩性、沉积构造、古流向、垂向序列、沉积体三维形态和组合及室内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 ,于研究区第三纪地层中识别出了三角洲相、三角洲平原相、河流相、湖泊相、冲积扇相及风成砂丘。系统地研究了盆地的垂向充填序列 ,并且就对应的环境演变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民和盆地 第三纪 沉积特征 垂向充填序列
下载PDF
“生态学概论”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顾延生 郑敏 +3 位作者 程丹丹 杨晓菁 葛继稳 蒋永光 《中国地质教育》 2021年第4期66-70,共5页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学通识教育势在必行,构建通识性生态学知识教育体系是我国高校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结合学校中长期建设战略规划需要,率先在全校本科生推行“生态学概论”通识必修课,...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学通识教育势在必行,构建通识性生态学知识教育体系是我国高校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结合学校中长期建设战略规划需要,率先在全校本科生推行“生态学概论”通识必修课,旨在培养未来社会优秀的决策者、教育者和管理者,致力于宜居地球管理和服务美丽中国建设,这一里程碑式的行动必将掀起当代中国大学生生态素质教育的新浪潮。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设“生态学概论”通识教育课程的时代背景、课程体系构建及面临的问题与思考等。“生态学概论”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式,立足我校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优势,体现生态学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主要讲述美丽中国与宜居地球视野下的生态学基础知识及关注热点。总之,开展生态学通识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当前生态环境形势的迫切需求,而且高度契合我校学科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概论 通识教育 课程体系 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
下载PDF
武汉部分先秦遗址考古土壤中的植硅石组合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顾延生 蔡述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2期167-172,共6页
运用植硅石分析新方法对武汉周边先秦遗址考古土壤进行分析研究 ,发现其中植硅石含量丰富 ,且具有一定的组合分带性 ,结合考古年代与文化期研究 ,揭示出武汉地区新石器中晚期 ( 50 0 0 - 2 70 0 a BP)气候环境变化信息 ,即先后经历了温... 运用植硅石分析新方法对武汉周边先秦遗址考古土壤进行分析研究 ,发现其中植硅石含量丰富 ,且具有一定的组合分带性 ,结合考古年代与文化期研究 ,揭示出武汉地区新石器中晚期 ( 50 0 0 - 2 70 0 a BP)气候环境变化信息 ,即先后经历了温湿期、温凉期、干冷期、暖湿期、温湿期。气候环境的演变于区域上具有可比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遗址 考古土壤 植硅石组合 室内分析 武汉地区 暖湿期 环境演变 新石器中晚期 气候环境
下载PDF
神农架林区大九湖湿地生态地质剖面调查研究
15
作者 谭向前 寇磊 +6 位作者 阎惠香 张权绪 向萌 杨朋 曾维靓 王波 顾延生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3年第2期208-216,共9页
为系统研究湿地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及赋存的基础地质环境条件,以神农架林区大九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区域地质及典型植被样方调查,选取典型生态地质剖面,获取大九湖湿地岩石—风化壳—土壤—水—植被完整的地表与地下一体化数据,绘... 为系统研究湿地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及赋存的基础地质环境条件,以神农架林区大九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区域地质及典型植被样方调查,选取典型生态地质剖面,获取大九湖湿地岩石—风化壳—土壤—水—植被完整的地表与地下一体化数据,绘制其生态地质垂向剖面图,探究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根据区内主要植被群落类型及其生长环境状况,大九湖湿地生态地质垂向剖面类型主要分为湿生泥炭沼泽剖面、湿生草本沼泽剖面、湿生—中生草甸剖面、中生—旱生草甸剖面、旱生草甸剖面、典型森林剖面6种;影响区内生态地质剖面状况的关键因子是地下水水位,随着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剖面上的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理化性质也随之改变;大九湖湿地的环境现状是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充分调查区域地质状况是全面保护和治理该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必要前提。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湿地生态地质环境恢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九湖湿地 生态环境 地质环境 生态地质剖面
下载PDF
武汉地区部分先秦遗址土壤标本中植硅石组合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顾延生 刘金华 +1 位作者 魏航空 许志斌 《江汉考古》 2000年第3期77-81,共5页
关键词 植硅石分析 扇型 灰坑 土壤标本 长方型 探方 相对年代 先秦遗址 武汉地区 植硅石组合 屈家岭文化 鞍型 古文化遗址 西周中期
下载PDF
青海发展生态农牧业的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顾延生 裴敏莉 景芳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6期101-104,共4页
青海发展生态农牧业是一条必由之路。发展生态农牧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克服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弊端,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本文介绍了青海生态农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青海 生态农牧业 思考
下载PDF
试论民族文化创新与经济和谐发展之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顾延生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7-150,共4页
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认为青海要发展必须正确认识青海民族文化的特点,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现代价值,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促动民族文化与经济和谐发展。
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 经济 吸纳 和谐发展
下载PDF
民族文化创新与青海经济发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顾延生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7年第4期56-57,共2页
文化与经济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两翼。文化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经济发展就缺乏动力和持久力;没有经济发展作为基础,文化也难以创新和发展。两者并举,社会才能进步。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创新 民族经济 发展
下载PDF
青海“三农”问题思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顾延生 《青海社会科学》 2004年第3期34-36,33,共4页
“三农”问题由来已久 ,形成原因很复杂 ,如不尽快解决 ,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应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 ,坚持按科学发展观办事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关键词 青海 “三农”问题 农民收入 农业经济 经济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