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术治疗复发性原发颅内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李剑 杨柳 +3 位作者 张曙 顾志恺 严耀华 沈剑虹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10-113,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复发后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4月收治的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复发病例,结合相关文献总结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诊断及治...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复发后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4月收治的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复发病例,结合相关文献总结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患者经首次手术全切除后病理报告为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未行放化疗等后续辅助治疗,随访7年余复发,二次术后恢复良好,随访5月余未见复发。结论 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长期生存者较罕见,其影像学表现多变,术前易误诊,手术全切除是治疗关键,对于复发病例重复切除仍是延长生存期的方案;放化疗效果不确切,手术结合立体定性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方案似乎是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的最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颅内 原发性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严重脑外伤长期昏迷病人促醒治疗及预后预测 被引量:4
2
作者 顾志恺 邓传宗 《现代康复》 CSCD 1998年第3期212-213,共2页
自1986年7月~1995年12月,本院对72例严重脑外伤长期昏迷病人集中后续治疗,并进行头颅CT、脑干诱发电位及脑电功率谱随访检查。51例(70.8%)在经过平均96天的昏迷期(30天~334天)后恢复意识,其中1... 自1986年7月~1995年12月,本院对72例严重脑外伤长期昏迷病人集中后续治疗,并进行头颅CT、脑干诱发电位及脑电功率谱随访检查。51例(70.8%)在经过平均96天的昏迷期(30天~334天)后恢复意识,其中19例(37.3%)恢复工作或学习中残17例(33.3%),重残15例(29.4%)认为脑外伤长期昏迷者经过积极治疗,部分病人可望恢复意识。认为头颅CT、脑干诱发电位及脑电功率谱可从不同角度估价脑外伤长期昏迷病人预后并提供明确的额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脑外伤 昏迷 促醒治疗 预后预测 脑干诱发电位
下载PDF
小脑血管母细胞瘤8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顾志恺 邓传宗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305-306,共2页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方法对 8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瘤进行临床分析和手术疗效总结。结果 :87例进行 10 8枚肿瘤切除 ,其中 5例病变为多灶性 ,10例为肿瘤复发 ,肿瘤全切除率 92 ....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方法对 8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瘤进行临床分析和手术疗效总结。结果 :87例进行 10 8枚肿瘤切除 ,其中 5例病变为多灶性 ,10例为肿瘤复发 ,肿瘤全切除率 92 .5 9% ,痊愈 81.6 1%。结论 :CT、MRI和血管造影能明确诊断并有助于计划手术。手术结果对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病人是满意的 ,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全切除难度大 ,合并 Von Hippel- L indau综合征者处理更困难并需长期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瘤 小脑 Von-Hippel--Lindau综合征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等密度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CT诊断 被引量:2
4
作者 顾志恺 邓传宗 《南通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24-25,30,共3页
本文报告等密度慢性硬脑膜下血肿25例,头颅CT扫描24例(96%)示有占位效应,强化扫描示有血肿包膜或血肿密度增强17例(70.8%)。CT扫描确诊率为80%。因等密度血肿与周围脑组织CT值相似,在单纯CT平扫确诊困难时,强化和(或)冠状扫描是必须的... 本文报告等密度慢性硬脑膜下血肿25例,头颅CT扫描24例(96%)示有占位效应,强化扫描示有血肿包膜或血肿密度增强17例(70.8%)。CT扫描确诊率为80%。因等密度血肿与周围脑组织CT值相似,在单纯CT平扫确诊困难时,强化和(或)冠状扫描是必须的。在诊断发生困难时,可做脑血管造影或钻颅探查术。文中对等密度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T扫描及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密度 硬脑膜下血肿 CT
下载PDF
28例颈髓髓内肿瘤报告
5
作者 顾志恺 邓传宗 《江苏医药》 CAS CSCD 1999年第11期854-855,共2页
关键词 颈髓髓内肿瘤 病理 外科手术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小儿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特点及其预后——附147例报告
6
作者 顾志恺 杨柳 周国林 《交通医学》 1999年第1期48-48,50,共2页
对15岁以下的儿童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特点及其预后进行分析,收治147例,其中硬膜下血肿30例,硬膜外血肿63例.脑内血肿32例,多发血肿22例.非手术治疗82例.手术治疗65例.结果;治愈125例,轻、中残12例.死亡10例.小儿外伤性颅内血肿具有低龄组... 对15岁以下的儿童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特点及其预后进行分析,收治147例,其中硬膜下血肿30例,硬膜外血肿63例.脑内血肿32例,多发血肿22例.非手术治疗82例.手术治疗65例.结果;治愈125例,轻、中残12例.死亡10例.小儿外伤性颅内血肿具有低龄组硬膜下血肿发生率高,对冲性颅内血肿发生率低,后颅凹血肿发生率高,原发性脑损伤重,生命体征变化快等将征.而患儿的年龄、血肿类型及伤后早期的意识状态将直接决定患儿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颅内血肿 预后 儿童
下载PDF
鞍上脑膜瘤
7
作者 顾志恺 邓传宗 《现代医药卫生》 2003年第11期1373-1374,共2页
目的 :总结胺上脑膜瘤按肿瘤大小及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手术径路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方法 :对32例鞍上脑膜瘤采用回顾分析法 ,研究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手术治疗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肿瘤全切除23例 (71 8 % ) ,次全切除7例 ,大部切... 目的 :总结胺上脑膜瘤按肿瘤大小及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手术径路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方法 :对32例鞍上脑膜瘤采用回顾分析法 ,研究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手术治疗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肿瘤全切除23例 (71 8 % ) ,次全切除7例 ,大部切除2例 ,手术死亡1例 ,术后视力恢复18例 ,未改变9例 ,下降5例。结论 :按肿瘤大小及周围结构关系选用单侧额下或双侧额下或翼点入路 ;使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恰当处理是手术成功关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上脑膜瘤 手术径路 手术治疗 术后视力 切除术
下载PDF
自发性小脑血肿18例分析
8
作者 顾志恺 刘道坤 《交通医学》 1995年第4期71-73,共3页
自发性小脑血肿以往大多是由尸检确诊,CT应用以来,因能发现临床表现轻微的血肿,对自发性小脑血肿也有了新的认识。文献报道小脑血肿占颅内血肿的5%~13%。我科1986~1993年共收治自发性小脑血肿18例(9.4%),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山脑血肿 自发性 颅内血肿 病例分析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海涛 顾志恺 +3 位作者 周非 施金龙 黄庆锋 杨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39-40,共2页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拟行经鼻蝶窦入路手术的垂体瘤患者205例,其中神经内镜下手术116例(神经内镜组)、显微镜下手术89例(显微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拟行经鼻蝶窦入路手术的垂体瘤患者205例,其中神经内镜下手术116例(神经内镜组)、显微镜下手术89例(显微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肿瘤全切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神经内镜组和显微镜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7.6±23.54)、(68.7±29.31)min,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分别为9.48%、19.10%,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93±1.98)、(7.43±1.28)d,P均<0.05;两组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瘤疗效相当,但神经内镜手术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低、患者住院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瘤 神经内镜 显微镜 肿瘤切除术
下载PDF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剑 陈建国 +3 位作者 杨柳 倪兰春 陈建 顾志恺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9期629-630,共2页
目的比较腰大池-腹腔分流术(LPS)和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8例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VPS(VPS组),58例行LPS(LPS组)。术后随访3个月~5年,同一病人一... 目的比较腰大池-腹腔分流术(LPS)和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8例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VPS(VPS组),58例行LPS(LPS组)。术后随访3个月~5年,同一病人一种或几种临床症状好转或脑室缩小即为改善。结果术后3个月,VPS组改善率(84.0%,42/50)与LPS组(87.9%,51/58)无统计学差异(P>0.05)。VPS组堵管发生率(18.00%,9/50)和感染发生率(14.00%,7/50)均明显高于LPS组[分别为3.44%(2/58)、1.72%(1/58);P<0.05]。结论对于交通性脑积水,与VPS相比,LPS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性脑积水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 脑室-腹腔分流术 疗效
下载PDF
外伤性下丘脑损伤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非 施金龙 +1 位作者 顾志恺 陈建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3-533,共1页
关键词 下丘脑损伤 外伤性 临床分析 颅脑损伤后 脑损伤患者 病情危重 临床诊断 病死率
下载PDF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142例治疗体会 被引量:2
12
作者 倪兰春 施炜 +4 位作者 施金龙 周非 徐希德 顾志恺 陈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9期66-67,共2页
对142例垂体瘤患者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垂体瘤切除术,结果全部切除115例,次全切除21例,大部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者,随访37.6个月临床症状均改善。认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垂体瘤切除术具有微创、安全、高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垂... 对142例垂体瘤患者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垂体瘤切除术,结果全部切除115例,次全切除21例,大部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者,随访37.6个月临床症状均改善。认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垂体瘤切除术具有微创、安全、高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垂体瘤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 垂体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颅脑外伤后动脉性鼻出血的救治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非 施金龙 +1 位作者 顾志恺 陈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6-186,201,共2页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合并动脉性鼻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5年收治的16例合并动脉性鼻出血的颅脑外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底薄层CT连续扫描,部分患者采用DSA检查;治疗采用气管切开、鼻腔填塞、血管介入栓塞等方法。结...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合并动脉性鼻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5年收治的16例合并动脉性鼻出血的颅脑外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底薄层CT连续扫描,部分患者采用DSA检查;治疗采用气管切开、鼻腔填塞、血管介入栓塞等方法。结果:所有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无再发鼻出血。结论:CT及DSA检查对分析病情、设计治疗方案十分重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可以明显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动脉性鼻出血
下载PDF
PCNA、p5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建国 邓传宗 +1 位作者 陈建 顾志恺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7-228,共2页
目的研究PCNA、p5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的良、恶性及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行脑膜瘤全切除治疗并经12~134个月随访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的PCNA、p53抗原,以显微镜下的细胞核内出现棕色颗粒为... 目的研究PCNA、p5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的良、恶性及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行脑膜瘤全切除治疗并经12~134个月随访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的PCNA、p53抗原,以显微镜下的细胞核内出现棕色颗粒为阳性,计算两者的表达率。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肿瘤细胞的标记指数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PCNA、p53在不同病理形态脑膜瘤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脑膜瘤、非典型性脑膜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2)良性脑膜瘤中PCNA的表达在复发组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而p53的表达在复发组与初发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PCNA、p53蛋白的表达与脑膜瘤的病理分型有一定的关系。(2)良性脑膜瘤结合PCNA的表达情况可用来判断有无复发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PCNA P53 复发
下载PDF
经颅显微外科切除鞍区肿瘤临床资料分析和手术入路的选择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柳 严耀华 +3 位作者 陈建国 李剑 顾志恺 周非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总结经颅显微外科切除鞍区肿瘤的经验,探讨经颅切除鞍区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5月—2014年3月手术的鞍区肿瘤80例(脑膜瘤56例、垂体瘤12例、颅咽管瘤9例、皮样囊肿2例、神经内分泌源... 目的:总结经颅显微外科切除鞍区肿瘤的经验,探讨经颅切除鞍区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5月—2014年3月手术的鞍区肿瘤80例(脑膜瘤56例、垂体瘤12例、颅咽管瘤9例、皮样囊肿2例、神经内分泌源恶性肿瘤1例)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包括翼点入路、额下入路和额外侧入路,肿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分析全切除率、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采用翼点入路者50例,全切除率为66.0%;采用额下入路者16例,全切除率为75.0%;采用额外侧入路者14例,全切除率为71.4%。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鞍区肿瘤的主要手段,选择手术入路时应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以及肿瘤和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遵循最优化和个体化原则,结合手术者的经验来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肿瘤 手术入路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A1段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徐辉 顾志恺 +1 位作者 施炜 李正益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第1期49-51,54,共4页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研究大脑前动脉A1段的形态、分支及毗邻关系,为临床涉及这一区域的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经红蓝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头颅标本10例。双侧翼点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逐步分离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对其结构、穿支血管...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研究大脑前动脉A1段的形态、分支及毗邻关系,为临床涉及这一区域的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经红蓝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头颅标本10例。双侧翼点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逐步分离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对其结构、穿支血管、毗邻血管等进行观察、测量。结果:10例(20侧半球)共发现20支大脑前动脉A1段,双侧ACA-A1段长度和直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大脑前动脉A1段的形态、毗邻及穿支血管有变异;在A1段起始处3mm以内的血管下壁均有前穿动脉发出;回返动脉常紧贴A1段的远侧半伴行。结论:大脑前动脉的变异不仅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关,还为该部位手术提供难度。A1段均发出重要的穿支血管,手术时应仔细加以分辨、保护。熟悉大脑前动脉A1段的显微解剖关系可指导手术,保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前动脉A1段 翼点入路 解剖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预防脑出血患者肠屏障损害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庆锋 沈剑虹 +4 位作者 施炜 龚佩佩 顾志恺 陈建国 苏星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给予早期肠道营养预防肠屏障发生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来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24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肠外营养,观察组患者...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给予早期肠道营养预防肠屏障发生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来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24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肠外营养,观察组患者予早期肠内营养。结果: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消化道症状、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M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L/M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肠内营养明显改善了肠黏膜通透性。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患者的身体营养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脑出血后的肠屏障有维护其完整性及正常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脑出血 肠屏障
下载PDF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术后CT随访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邓传宗 顾志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336-338,共3页
本文对57例钻孔术后及慢性硬脑腔膜下血肿患者进行了定期CT随访观察,在术后半个月内73.3%的血肿腔仍有积液和积气,术后1个月81.8%恢复正常,至2月全部恢复正常。认为头颅CT扫描早期可决定治疗,术后可动态了解脑的扩张以及血肿腔消失过... 本文对57例钻孔术后及慢性硬脑腔膜下血肿患者进行了定期CT随访观察,在术后半个月内73.3%的血肿腔仍有积液和积气,术后1个月81.8%恢复正常,至2月全部恢复正常。认为头颅CT扫描早期可决定治疗,术后可动态了解脑的扩张以及血肿腔消失过程,后期对确定残废程度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CT表现作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颅 CT扫描 血肿 钻孔术
下载PDF
手术切除儿童原发性巨大脑包虫病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剑 陈建国 +3 位作者 杨柳 倪兰春 陈建 顾志恺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275-276,共2页
脑包虫病是由棘球蚴绦虫的幼虫感染引起的相对罕见疾病,占所有绦虫感染的1%~2%[1-2],约50%~75%脑包虫病发生于儿童[1].本院收治一例原发性脑包虫病患儿,报道如下. 患儿女性,6岁,汉族,江苏人,因“发现眼球左侧斜视3个月余,头痛3d”... 脑包虫病是由棘球蚴绦虫的幼虫感染引起的相对罕见疾病,占所有绦虫感染的1%~2%[1-2],约50%~75%脑包虫病发生于儿童[1].本院收治一例原发性脑包虫病患儿,报道如下. 患儿女性,6岁,汉族,江苏人,因“发现眼球左侧斜视3个月余,头痛3d”于2012年5月1日入院.3个月余前出现眼球向左侧斜视,伴有视力下降,3天来感持续头痛,有恶心,伴走路步态不稳,外院查头颅CT示左颞顶枕部囊性占位,诊断为“左颞顶枕巨大囊性占位”入院.既往患者体健,否认畜牧区生活史及狗羊密切接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包虫病 儿童 手术 颅内巨大囊肿 原发性
下载PDF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8例原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薛祥云 顾志恺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64-765,共2页
目的 对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 ,以期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 8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流管破损后渗漏致切口愈合不良并发感染 1例 ,较长时间外引流病人分流术后并发感染 ... 目的 对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 ,以期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 8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流管破损后渗漏致切口愈合不良并发感染 1例 ,较长时间外引流病人分流术后并发感染 2例 ,阀门处切口愈合不良并发感染 1例 ,脑室管骨窗缘固定装置外露皮肤愈合不良致感染 1例 ,脑室穿刺处脑脊液渗漏至皮下并发感染 2例 ,术后出现原因不明的腹膜炎 1例。结论 施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 ,手术操作要仔细 ,严格无菌技术 ,注意每一个细节的处理 ,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腹腔分流术 感染 原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