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联素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
1
作者 张小丹(综述) 颜华(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1-304,共4页
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是脉络膜和视网膜病理性血管生长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病理改变,是一类严重影响视力的眼底病变,目前认为其主要发病原因是新生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失衡。目前广泛使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对许多眼底新... 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是脉络膜和视网膜病理性血管生长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病理改变,是一类严重影响视力的眼底病变,目前认为其主要发病原因是新生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失衡。目前广泛使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对许多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仍然无效。脂联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蛋白,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调节糖和脂质代谢、抗炎、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等作用。脂联素及其受体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尚不清楚脂联素在眼内是血管生成分子还是抗血管生成分子。了解脂联素及其受体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相关研究,有望为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潜在治疗靶点和新的思路。本文对脂联素及其受体在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新生血管 眼底疾病 综述
下载PDF
衰老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2
作者 雷艺(综述) 颜华(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79,共4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衰老相关的眼病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尤其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近年来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仍然是老年人视力障碍和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大量研究认为AMD主要由衰老和炎症两方...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衰老相关的眼病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尤其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近年来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仍然是老年人视力障碍和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大量研究认为AMD主要由衰老和炎症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尽管更多的研究聚焦于炎症对AMD的作用,衰老作为其重要相关因素,也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文就衰老造成的物质堆积、吞噬功能异常、线粒体功能异常和氧化应激损伤等与AMD的发生和发展的密切关系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AMD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BRUCH膜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觉通路功能评估中的作用
3
作者 孟祥达(综述) 颜华(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83-687,共5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致盲因素。目前主要通过各种光学方法检测视网膜血管病变评估DR的进展。然而,DR患者也常伴有视觉传导通路的微结构及功能的变化,且其发生可能早于视网膜血管...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致盲因素。目前主要通过各种光学方法检测视网膜血管病变评估DR的进展。然而,DR患者也常伴有视觉传导通路的微结构及功能的变化,且其发生可能早于视网膜血管病变。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可实现眼部血流生物学参数以及视觉通路功能检测,并具有无创、精准定位、可重复性强等优点。fMRI包括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磁共振波谱(MRS)、弥散加权成像(DWI)、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PWI可用于研究DR的早期视网膜病变,其中锰离子增强磁共振成像用于检测DR早期视网膜、脉络膜活性;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用于检测眼部血流量变化。VBM用于检测DR脑灰质改变。MRS通过计算代谢物质的峰值反映DR脑组织生化反应;DWI通过表观扩散系数反映DR脑损伤情况;BOLD-fMRI用于检测DR脑神经元活动、脑网络功能的变化。本文将对fMRI在DR视觉通路功能评估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综述
下载PDF
雷帕霉素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廖梦宇(综述) 颜华(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91,共4页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眼外伤、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等的并发症,也是造成RRD复位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异常增生、迁移和上皮间充质化在PVR相关的视网膜前增生膜的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雷帕霉素是哺乳...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眼外伤、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等的并发症,也是造成RRD复位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异常增生、迁移和上皮间充质化在PVR相关的视网膜前增生膜的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雷帕霉素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特异性抑制剂,选择性地结合细胞蛋白FKBP-12,和FKBP-雷帕霉素相关蛋白(FRAP)的FKBP12-雷帕霉素结构域(FRB)直接结合变构从而抑制mTOR活性。雷帕霉素具有多种衍生物和类似物,通过对mTOR信号转导途径的抑制发挥抑制细胞增生和调节细胞周期等作用,在PVR中对RPE细胞异常增生、迁移和上皮间充质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对PVR中胶质细胞的修复、炎症细胞的抑制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近年来,雷帕霉素在多种眼病中的临床试验不断开展,对其在眼部给药方式的探索和用药安全性方面的证据逐渐全面。本文就雷帕霉素对PVR中RPE细胞及其他细胞的保护作用、用药安全性等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视网膜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基因疗法治疗nAMD的相关临床试验及前景展望
5
作者 张玮(综述) 颜华(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49-754,共6页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是老年人群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目前,nAMD的治疗主要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激光治疗等对症疗法,这并不能解决nAMD持续性活动的问题,反复治疗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也...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是老年人群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目前,nAMD的治疗主要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激光治疗等对症疗法,这并不能解决nAMD持续性活动的问题,反复治疗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眼压升高、炎症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基因疗法的广泛应用为nAMD的治疗带来了更多可能。它以病毒为载体,将目的基因cDNA与载体组合,利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特点,实现了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内的表达。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Ⅰ期、Ⅱ期临床试验,其靶点有色素上皮衍生因子、RNA干扰、可溶性VEGF受体-1、内皮抑素和血管抑素、抗人VEGF抗体片段、可溶性CD59、阿柏西普、补体因子Ⅰ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就基因疗法治疗nAMD的机制、临床试验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未来基因疗法的前景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黄斑变性 基因疗法 临床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