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潜坝对90°等宽明渠交汇口污染物运输过程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刘洋 朱海 +3 位作者 张召 颜培儒 王浩 徐洁如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9-127,138,共10页
水流交汇现象在河流水系中普遍存在,支渠高浓度污染物的汇入会导致干渠下游水质污染,威胁到下游各地区用水安全。建立90°等宽明渠交汇口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研究提出通过在明渠交汇口附近布置潜坝的工程措施增强污染物混合从... 水流交汇现象在河流水系中普遍存在,支渠高浓度污染物的汇入会导致干渠下游水质污染,威胁到下游各地区用水安全。建立90°等宽明渠交汇口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研究提出通过在明渠交汇口附近布置潜坝的工程措施增强污染物混合从而降低污染物浓度。对不同潜坝位置、长度、高度共14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交汇口附近布置潜坝可以加速污染物混合,进而降低污染物浓度极值;潜坝加速污染物混合扩散的主要机理是潜坝产生的横向流速区及回流区加剧了水体对流作用,促进了污染物的混合;在交汇口下游干渠右岸布置潜坝对污染物的混合加速效果明显;当潜坝长度为1/2河宽时,对污染物的混合最有利;潜坝越高,效果越好;在合适的潜坝布置工况下,明渠出口断面污染物浓度变异系数降低了46%,最大污染物浓度值降低了33%,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汇明渠 污染物混合 数值模拟 潜坝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不同时间尺度泵站前池水位预测模型 被引量:8
2
作者 薛萍 张召 +3 位作者 雷晓辉 卢龙彬 颜培儒 李月强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3-398,共6页
针对建筑物调控下的水位预测难题,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泵站前池水位预测模型,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分析时间序列、影响因子、预报因子对水位预测精度的影响。将构建模型应用于胶东调水工程东宋泵站,研究结果表明:在数据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针对建筑物调控下的水位预测难题,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泵站前池水位预测模型,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分析时间序列、影响因子、预报因子对水位预测精度的影响。将构建模型应用于胶东调水工程东宋泵站,研究结果表明:在数据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训练期和预测期之比为7∶3时,预测结果较好;数据量越大,保持一定预报精度所需要的正相关的影响因子数量越多;短时间内,预测时间间隔与数据本身时间间隔相同时,预测效果更好。该构建模型能够满足明渠调水工程泵站前池的水位动态预测需求,实现泵站前池水位的2 h准确预测和4 h一般准确预测,同时可在其他类似明渠调水工程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前池 水位预测 BP神经网络 时间序列 比例
下载PDF
沙坪二级电站水力调控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谷涵 张召 +4 位作者 孔令仲 雷晓辉 王艺霖 颜培儒 许珂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6-199,205,共5页
我国现阶段水利工程群的调控以人工经验为主,因缺乏对水流时滞性的科学分析,难以满足新时期智能调控的迫切需求。枕头坝一级~沙坪二级区间位于大渡河流域,坡度陡,水力调控研究难度大,目前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开展水力调控方案的制定。以该... 我国现阶段水利工程群的调控以人工经验为主,因缺乏对水流时滞性的科学分析,难以满足新时期智能调控的迫切需求。枕头坝一级~沙坪二级区间位于大渡河流域,坡度陡,水力调控研究难度大,目前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开展水力调控方案的制定。以该区域为例,利用一维非恒定流数值模拟模型,对水流时滞性进行了系统分析,计算上游流量变化、下游水位稳定时下游边界的理想流量过程,提出了一种计算快捷、操作可靠的水力调控方法,经水动力模拟验证,该调控方法产生的最大水位波动在0.2 m左右,能够保证河渠的安全。最后基于该调控方法以及敏感性分析,构建了能够快速生成沙坪二级电站不同情景下的水力调控方案的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调控 水动力数值模拟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冻融期不同覆盖和气象因子对土壤导热率和热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付强 颜培儒 +3 位作者 李天霄 侯仁杰 周照强 马梓奡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98-105,共8页
为了研究冻融期不同覆盖和气象因子对土壤导热率和土壤热通量的影响,在2015年11月-2016年4月期间,设置了裸地(BL)、自然积雪覆盖(SC)、6 000 kg/hm^2秸秆+积雪覆盖(SM1)、12 000 kg/hm^2秸秆+积雪覆盖(SM2)和18 000 kg/hm^2秸秆+积雪覆... 为了研究冻融期不同覆盖和气象因子对土壤导热率和土壤热通量的影响,在2015年11月-2016年4月期间,设置了裸地(BL)、自然积雪覆盖(SC)、6 000 kg/hm^2秸秆+积雪覆盖(SM1)、12 000 kg/hm^2秸秆+积雪覆盖(SM2)和18 000 kg/hm^2秸秆+积雪覆盖(SM3)5种不同的处理,测定了20、40、60和100 cm土壤含水率和温度,并计算出土壤导热率和土壤热通量。研究结果发现:在土壤冻结期,土壤导热率随着土壤的冻结而增大,直至完全冻结后基本保持不变,而在土壤融化期则逐渐减小。冻融阶段,积雪和秸秆覆盖会延缓土壤导热率的变化,减小土壤导热率的变化。冻结期,裸地处理的土壤导热率最大,平均为1.55 W/(m×K);融化期,裸地处理的土壤导热率最小,平均为0.79 W/(m×K)。在冻结期,土壤热量向上传递,传递量先增加后减小;在融化期,土壤热量向下传递,传递量逐渐增加。积雪和秸秆覆盖可以减小土壤热通量及其变化。积雪和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土壤热通量比裸地少4.73~8.84 W/m^2。裸地处理的土壤导热率与水汽压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84,与风速的相关性最差,相关系数为-0.43。积雪和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土壤导热率与环境温度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67^-0.73,与风速的相关性最差,相关系数为-0.18^-0.25。土壤热通量与太阳辐射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88^-0.91,与风速的相关性最差,相关系数为-0.44^-0.53。整体而言,积雪和秸秆覆盖会减小大气环境对土壤导热率和热通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土壤 积雪 冻融期 气象因子 导热率 热通量
下载PDF
冻融期秸秆和积雪覆盖条件下土壤热容量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付强 颜培儒 +3 位作者 李天霄 侯仁杰 马梓奡 周照强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7-766,共10页
为了揭示冻融期不同秸秆和积雪覆盖条件下土壤热容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冬季大田试验,设置裸地(BL)、6 000kg/hm^2秸秆覆盖(SM1)、12 000kg/hm^2秸秆覆盖(SM2)和18 000kg/hm^2秸秆覆盖(SM3)4种不同处理,采用中子仪和和时域反... 为了揭示冻融期不同秸秆和积雪覆盖条件下土壤热容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冬季大田试验,设置裸地(BL)、6 000kg/hm^2秸秆覆盖(SM1)、12 000kg/hm^2秸秆覆盖(SM2)和18 000kg/hm^2秸秆覆盖(SM3)4种不同处理,采用中子仪和和时域反射仪分别测定土壤的总含水率和液态含水率,进而计算出土壤热容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冻融期,土壤热容量随着土壤冻结的发生逐渐降低,当土壤完全冻结以后,土壤热容量基本不变,在土壤融化时,土壤热容量又逐渐増加.在冻结期,秸秆和积雪双重覆盖会延缓土壤热容量减小的时间,增加土壤热容量,减小土壤热容量的变化幅度;在融化期,秸秆和积雪双重覆盖会延缓土壤热容量增大的时间,同时增加了融雪水入渗,所以增加了土壤热容量,增大了土壤热容量的变化幅度.在冻结期,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热容量减小的时间逐渐变晚,土壤热容量逐渐增加,土壤热容量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在融化期,20cm土层土壤热容量最先增加,60cm土层土壤热容量增加的时间最晚,40cm土层土壤热容量的变化幅度最大.SM1、SM2和SM3这3种处理融化期的土壤热容量和变化幅度都比冻结期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期 秸秆覆盖 土壤热容量 积雪覆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