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PA、SAA、IL-6检测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1
作者 颜玉丹 李晓琴 +3 位作者 郑小丹 杨晓玲 龙涛 龙升毅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10期1808-1811,共4页
目的 分析血清前白蛋白(PA)、淀粉样蛋白A(SAA)联合白介素(IL-6)检测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98例(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 目的 分析血清前白蛋白(PA)、淀粉样蛋白A(SAA)联合白介素(IL-6)检测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98例(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70名儿童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以及观察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血清PA、SAA、IL-6水平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PA、SAA及IL-6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SAA、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血清PA水平:轻度>中度>重度,血清SAA水平:重度>中度>轻度,血清IL-6水平:重度>中度>轻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PA、SAA及IL-6为影响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血清PA、SAA、IL-6联合检测的AUC为0.827,高于血清PA、SAA、IL-6单独检测(P<0.05)。结论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PA、SAA及IL-6水平均处于异常状态,监测上述指标有助于为临床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 SAA IL-6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下载PDF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龙涛 杨晓玲 颜玉丹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19期70-71,共2页
目的:分析成都市龙泉驿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细菌病原学分布,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有力的实验室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确诊的CAP患儿885例为研究对象,在入院当天取下其呼吸道分泌物进行一般... 目的:分析成都市龙泉驿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细菌病原学分布,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有力的实验室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确诊的CAP患儿885例为研究对象,在入院当天取下其呼吸道分泌物进行一般细菌培养,对培养出的菌群进行菌种鉴定。结果:885例CAP患儿中病原学检测阳性者372例(42.03%):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80株,占48.39%,革兰氏阴性菌192株,占51.61%。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肺炎链球菌145株(38.98%)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2株(8.60%);革兰阴性菌主要为流感嗜血杆菌81株(21.77%)、大肠埃希菌50株(13.44%)和卡他莫拉菌28例(7.53%)。≤1岁患儿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的感染机会均明显高于>1岁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莫拉菌是儿童CAP的主要细菌病原体,1岁以内的婴幼儿感染的机会高于1岁以上的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儿童 病原学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对某院儿科疾病谱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晓玲 颜玉丹 龙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23期4111-4113,共3页
目的:分析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某院儿科门诊和住院人次及疾病谱构成变化。方法: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统计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某院儿科门诊和住院人次,2019年、2020年门诊和住院分别为114 188、71 844和2... 目的:分析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某院儿科门诊和住院人次及疾病谱构成变化。方法: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统计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某院儿科门诊和住院人次,2019年、2020年门诊和住院分别为114 188、71 844和2 572、2 096人次,对比疫情前后门诊、住院人次及疾病谱变化。结果:门诊和住院人次2020年较2019年分别减少了37.08%和18.51%,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下降了40.73%和33.14%,构成比从68.99%下降到64.99%和52.80%下降为43.32%。疫情前门诊前5类疾病分别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感染。疫情后前5类疾病分别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疫情前住院的前5类疾病是呼吸系统,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神经系统疾病,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消化系统疾病。疫情后住院的前5种疾病是呼吸系统,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而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构成比从29.74%上升为36.31%。疫情前呼吸系统疾病构成的前3位分别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他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和肺炎,疫情后呼吸系统疾病构成的前三位分别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他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结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儿科门诊和住院人次明显下降,部分改变了疾病谱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谱 构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 儿科
下载PDF
阿奇霉素、头孢克肟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小儿急性肠胃炎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4
作者 颜玉丹 郑小丹 +1 位作者 曾思广 龙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5期0096-0100,共5页
探究阿奇霉素、头孢克肟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在治疗急性肠胃炎上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分析。方法:在本院住院部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小儿急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和B组,A组儿童接受阿奇霉素和阿莫西... 探究阿奇霉素、头孢克肟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在治疗急性肠胃炎上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分析。方法:在本院住院部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小儿急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和B组,A组儿童接受阿奇霉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感染治疗,B组儿童接受头孢克肟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感染治疗。比较两组儿童大便转阴率、脱水纠正、大便性质恢复、大便频率恢复等消化道症状的改善时间及儿童血清内炎症诱发因子(IL-6,hs-CRP,PCT)数值前后及治疗后副作用的情况。结果:儿童大便转阴率A组(90%)高于B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水纠正时间、大变性质恢复正常时间、大便频率恢复正常时间方面,A组明显短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内炎症诱发因子IL-6,hs-CRP,PCT值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血清内炎症诱发因子IL-6,hs-CRP,PCT值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数值明显低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A组(6%)较B组(30%)的副作用率低,两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小儿急性胃肠炎有更明显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奇霉素 头孢克肟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小儿急性肠胃炎 效果
下载PDF
儿童支气管哮喘应用程序在个体化管理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苏秦 邓益斌 +2 位作者 于旭旭 缪西 颜玉丹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24期4242-4244,共3页
目的分析儿童支气管哮喘应用程序(APP)在个体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10月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5岁以下支气管哮喘患儿,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儿童哮喘预防方... 目的分析儿童支气管哮喘应用程序(APP)在个体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10月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5岁以下支气管哮喘患儿,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儿童哮喘预防方式进行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儿童哮喘"呼吸通"APP对哮喘患儿进行个体化管理。结果观察组规范用药的依从性、哮喘完全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的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中重度发作次数、输液次数、次均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儿童哮喘手机"呼吸通"APP个体化管理5岁以下儿童支气管哮喘管理可明显提高哮喘完全控制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程序 哮喘 儿童 个体化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