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椒栽培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1
作者 马华龙 马松珠 《广东蚕业》 2024年第4期50-52,共3页
花椒栽培过程往往会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尤其是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大范围枯死的现象,这对花椒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威胁。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花椒的栽培技术要点和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要点,以期对广大同行有所助益。
关键词 花椒 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 技术要点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菌颗粒污泥去除U(Ⅵ)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性 被引量:12
2
作者 谢水波 陈胜 +4 位作者 马华龙 唐振平 曾涛涛 凌辉 吴宇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13-1720,共8页
探讨U(Ⅵ)初始浓度、COD、SO42-、Cu2+、Fe0等对硫酸盐还原菌颗粒污泥(SRBGS)去除U(Ⅵ)的影响,讨论其去除U(Ⅵ)的稳定性,并利用XPS分析U(Ⅵ)还原产物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当COD为300~1500 mg/L时,随着COD浓度的升高,U(Ⅵ... 探讨U(Ⅵ)初始浓度、COD、SO42-、Cu2+、Fe0等对硫酸盐还原菌颗粒污泥(SRBGS)去除U(Ⅵ)的影响,讨论其去除U(Ⅵ)的稳定性,并利用XPS分析U(Ⅵ)还原产物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当COD为300~1500 mg/L时,随着COD浓度的升高,U(Ⅵ)的去除速率加快;SO42-浓度低于1500 mg/L对U(Ⅵ)的去除有促进作用;Cu2+浓度低于100 mg/L时,U(Ⅵ)还原未受显著影响,但当其增至200 mg/L时,U(Ⅵ)还原受到完全抑制;投加铁粉大大提高了U(Ⅵ)的去除速率,20 h内,U(Ⅵ)的去除率达到100%。SRB颗粒污泥能够长期使用,最佳水力停留时间12.5 h,NO3-能使已还原的U(Ⅵ)再氧化。XPS分析表明,颗粒污泥表面沉积或吸附了铀,且以U(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B颗粒污泥 U(Ⅵ) 影响因素 稳定性
下载PDF
奥奈达希瓦氏菌MR-1还原U(VI)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永华 谢水波 +3 位作者 刘金香 马华龙 凌辉 吴宇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42-2949,共8页
探讨了在腐殖质模式物蒽醌-2-磺酸钠(AQS)存在条件下,奥奈达希瓦氏菌MR-1的还原U(VI)特性.结果表明,在厌氧环境下奥奈达希瓦氏菌以AQS为电子穿梭载体,利用电子供体高效还原U(VI).当菌体投加量为1.2×109个时,其还原铀的效率达95.09%... 探讨了在腐殖质模式物蒽醌-2-磺酸钠(AQS)存在条件下,奥奈达希瓦氏菌MR-1的还原U(VI)特性.结果表明,在厌氧环境下奥奈达希瓦氏菌以AQS为电子穿梭载体,利用电子供体高效还原U(VI).当菌体投加量为1.2×109个时,其还原铀的效率达95.09%;AQS的浓度低于0.5mmol/L时有利于MR-1菌厌氧还原U(VI),AQS浓度的升高U(VI)的还原明显受到抑制.当U(VI)初始浓度为30.0mg/L时,分别以甲酸盐、乙酸盐和乳酸盐为电子供体,经过7d后其还原率分别达到95.37%、92.41%和95.65%.金属离子(Cu2+、Mn2+、Ca2+)、有毒有机物等对U(VI)还原产生影响.当Ca2+的浓度为2.0mmol/L时,对U(VI)的还原有微弱的促进作用,而当Cu2+和Mn2+浓度为2.0mmol/L时,则存在较强的抑制作用.奥奈达希瓦氏菌也能利用环境中甲苯、三氯乙酸、顺丁烯二酸等有毒物质高效还原U(VI),同时使有毒物质得到降解.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能谱(EDS)分析结果表明,奥奈达希瓦氏菌菌体中沉积了铀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I)还原 奥奈达希瓦氏菌 蒽醌-2-磺酸钠(AQS) 重金属
下载PDF
微氧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颗粒污泥处理废水中铀(Ⅵ)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谢水波 马华龙 +4 位作者 唐振平 凌辉 曾涛涛 陈胜 王劲松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33,共8页
通过驯化培养得到了以硫酸盐还原菌(S RB )为优势菌属的活性颗粒污泥,研究了微氧条件(氧浓度为0.6~1.0 mg/L)下其对废水中U(Ⅵ)的去除性能,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 )和X射线能谱(EDS )分析了其对U (... 通过驯化培养得到了以硫酸盐还原菌(S RB )为优势菌属的活性颗粒污泥,研究了微氧条件(氧浓度为0.6~1.0 mg/L)下其对废水中U(Ⅵ)的去除性能,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 )和X射线能谱(EDS )分析了其对U (Ⅵ)的去除机理,采用连续提取法考察了铀在颗粒污泥上的沉积形态。实验结果表明,微氧条件下SRB颗粒污泥结合并转化U (Ⅵ)的过程主要分为两步:初期(前30 min)吸附和后期微生物还原沉淀作用,SRB颗粒污泥对U(Ⅵ)的去除率达98.89%。FTIR、SEM 和EDS分析表明,颗粒污泥表层上酰胺基、羧基、羟基、磷酸基等均参与了对U (Ⅵ)的沉积,同时 Na^+、M g^2+等与U O2^+2存在离子交换作用。形态分析表明,在颗粒污泥上,铀主要以残渣态形式沉积,生物有效性差,可迁移能力弱,不易造成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颗粒污泥 微氧 U(Ⅵ) 沉积
下载PDF
柠檬酸废水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菌群结构解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曾涛涛 廖伟 +4 位作者 谢水波 荣丽杉 李仕友 蒋小梅 马华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5-120,共6页
为揭示柠檬酸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功能菌群作用机制,以柠檬酸工业废水内循环厌氧反应塔(IC)中厌氧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统计颗粒粒径分布,通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观察颗粒微观形态结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及菌... 为揭示柠檬酸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功能菌群作用机制,以柠檬酸工业废水内循环厌氧反应塔(IC)中厌氧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统计颗粒粒径分布,通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观察颗粒微观形态结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及菌群特征.结果发现,粒径在1.0~4.0 mm的颗粒所占比例最多,为74.4%.ESEM显示微生物分布以球形细菌为主.高通量测序得到8 397条有效序列,可划分操作分类单元(OTU)873个,Alpha多样性指数显示样品文库覆盖率0.936,Shannon指数为4.376,而ACE指数与Chao1指数分别为3 415.51与2 246.51,反映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类与数量均较多.微生物菌群主要包括4大类,分别为可降解有机物的水解发酵菌群Paludibacter、Parabacteroides、Erysipelotrichaceae、Clostridium、Phascolarctobacterium、Aminobacterium、Saccharofermentans与Alkaliflexus(所占比例之和为24.93%);产氢产乙酸菌群Petrimonas与Syntrophomonas(所占比例之和为34.89%);产甲烷菌Methanosaeta(3.44%)及可耐受工业废水毒害的微生物菌群Levilinea、Longilinea与Thermovirga(所占比例之和为14.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颗粒污泥 微生物菌群 高通量测序 柠檬酸废水
下载PDF
耐铀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曾涛涛 鲁慧珍 +4 位作者 刘迎九 刘金香 荣丽杉 马华龙 谢水波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3-241,共9页
以厌氧颗粒污泥为对象,测试其对不同浓度U(Ⅵ)(2.4~12 mg/L)的去除效果,通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等方法解析铀胁迫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特性。结果表明:在初始U(Ⅵ)浓度为9.6mg/L、p H为6、投加湿污泥2g(污泥的可挥发... 以厌氧颗粒污泥为对象,测试其对不同浓度U(Ⅵ)(2.4~12 mg/L)的去除效果,通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等方法解析铀胁迫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特性。结果表明:在初始U(Ⅵ)浓度为9.6mg/L、p H为6、投加湿污泥2g(污泥的可挥发性悬浮在体浓度为0.1g)条件下,U(Ⅵ)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5.1%;颗粒污泥中微生物以直径约1μm的球形细菌为主,能谱分析(EDS)也证明细胞表面铀的存在。高通量测序得到15939条有效序列,可划分操作分类单元939个。样品文库覆盖率为0.967,Shannon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分别为4.099、3140.55与2122.53,表明样品具有较高的微生物多样性与丰富度。菌属分类显示:颗粒污泥中包含许多典型的铀还原固定菌属,如Acinetobacter、Clostridium、Pseudomonas、Sulfurovum、Sulfurospirillum及Trichococcus,这是颗粒污泥具有高效除铀效果与耐铀性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铀性能 颗粒污泥 微生物群落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固定化硫酸盐还原菌选择性去除U(Ⅵ)的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唐振平 周帅 +3 位作者 王文涛 谢水波 高媛媛 马华龙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3-590,共8页
利用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制备了硫酸盐还原菌微球,探讨了Zn2+、Cu2+、乙酸钠、草酸钠和柠檬酸钠对其还原U(Ⅵ)的影响,考察了其选择性去除U(Ⅵ)的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当Zn2+或Cu2+浓度低于100mg/L时,U(Ⅵ)还原未受显著影响,但当其增至150m... 利用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制备了硫酸盐还原菌微球,探讨了Zn2+、Cu2+、乙酸钠、草酸钠和柠檬酸钠对其还原U(Ⅵ)的影响,考察了其选择性去除U(Ⅵ)的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当Zn2+或Cu2+浓度低于100mg/L时,U(Ⅵ)还原未受显著影响,但当其增至150mg/L时,U(Ⅵ)还原被完全抑制。当单齿配体有机物(乙酸钠)存在时,U(Ⅵ)可被彻底还原;而多齿配体有机物(草酸钠和柠檬酸钠)存在时,会延缓甚至完全抑制U(Ⅵ)的还原。对于无机-U(Ⅵ)-重金属体系,可利用U(Ⅵ)和硫酸盐还原自由能的差异,适当降低COD/SO2-4比值直接选择性去除U(Ⅵ);对于有机-U(Ⅵ)-重金属体系,可通过多齿配体有机物络合U(Ⅵ),同时利用硫化物选择性沉淀重金属,间接实现U(Ⅵ)的选择性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固定化 U(Ⅵ) 选择性去除
下载PDF
零价铁对奥奈达希瓦氏菌还原U(Ⅵ)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金香 谢水波 +3 位作者 马华龙 王永华 陈华柏 李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309-2315,共7页
采用现代分析方法探讨零价铁(ZVI)与奥奈达希瓦氏菌(S.oneidensis)MR-1还原U(Ⅵ)的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ZVI与S.oneidensis均能够还原U(Ⅵ);在厌氧条件下,ZVI与S.oneidensis还原U(Ⅵ)存在协同作用。当p H为7、温度为30℃、... 采用现代分析方法探讨零价铁(ZVI)与奥奈达希瓦氏菌(S.oneidensis)MR-1还原U(Ⅵ)的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ZVI与S.oneidensis均能够还原U(Ⅵ);在厌氧条件下,ZVI与S.oneidensis还原U(Ⅵ)存在协同作用。当p H为7、温度为30℃、U(Ⅵ)的初始浓度为20 mg/L、ZVI的投加量为1.0 g/L时,24 h S.oneidensis对U(Ⅵ)还原率达到96.9%;在0.5~2.0 g/L范围内,U(Ⅵ)的还原率随ZVI投量的增加而上升;在U(Ⅵ)初始浓度5.0~50.0mg/L内,U(Ⅵ)的还原率与其浓度正相关。ZVI、Fe3O4和Fe2O3均能明显促进U(Ⅵ)的还原,而可溶态的Fe(Ⅲ)对U(Ⅵ)的还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他离子Cu2+、Ca2+、Mn2+和NO3-对U(Ⅵ)的还原存在抑制作用,以Cu2+的影响最大,Ca2+的影响次之,SO42-对U(Ⅵ)的还原影响较小。XPS分析结果表明,ZVI表面吸附和沉积了U(Ⅵ)和U(Ⅳ)两种价态的U元素,反应后的铀大部分形成了稳定的U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 U(Ⅵ) 奥奈达希瓦氏菌 XPS分析
下载PDF
青海东部地区大果沙棘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马华龙 《绿色科技》 2018年第17期48-49,共2页
指出了大果沙棘枝繁叶茂,有着发达的根系,生长速度较快,在恶劣环境下也能存活,具备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作用,也有利于改良土壤。青海东部地区海拔在2000~2800m的范围内,光照条件较好,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种植大果沙棘。近年来青海东部... 指出了大果沙棘枝繁叶茂,有着发达的根系,生长速度较快,在恶劣环境下也能存活,具备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作用,也有利于改良土壤。青海东部地区海拔在2000~2800m的范围内,光照条件较好,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种植大果沙棘。近年来青海东部地区大果沙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在带动当地农村群众脱贫致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促进大果沙棘产业的发展,应该注重做好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结合青海东部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大果沙棘的栽培要点及技术,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东部地区 大果沙棘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厌氧颗粒污泥处理含U(Ⅵ)废水的效果及生物特性
10
作者 鲁慧珍 谢水波 +4 位作者 曾涛涛 刘迎九 廖伟 马华龙 蔡萍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4-149,157,共7页
以生物活性高的厌氧颗粒污泥为对象,研究了U(Ⅵ)初始浓度、pH值、颗粒污泥的投加量和SO42-浓度对颗粒污泥处理含U(Ⅵ)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当U(Ⅵ)初始浓度为9.6 mg/L,湿颗粒污泥投加量为2 g,温度25℃,pH值为6时,对U(Ⅵ)的去除率达98.7... 以生物活性高的厌氧颗粒污泥为对象,研究了U(Ⅵ)初始浓度、pH值、颗粒污泥的投加量和SO42-浓度对颗粒污泥处理含U(Ⅵ)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当U(Ⅵ)初始浓度为9.6 mg/L,湿颗粒污泥投加量为2 g,温度25℃,pH值为6时,对U(Ⅵ)的去除率达98.7%。随着SO_4^(2-)浓度的增加,微生物活性增强,SO_4^(2-)浓度为8 mmol/L时,反应9 h,溶液中的U(Ⅵ)基本去除。通过环境扫描电镜(SEM)分析颗粒污泥微观结构,SEM表明处理含U(Ⅵ)废水后的颗粒污泥主要以1~3μm的球菌和短杆菌为主,处理较高浓度(9.6 mg/L)含U(Ⅵ)废水后,生物活性较高,细菌数量较多、表面较光滑、形态较匀称,形成团聚结构。能谱分析(EDS)表明颗粒污泥内存在铀。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颗粒污泥微生物结构显示存在较多耐铀菌种,所占比重接近20%,颗粒污泥显示出良好的耐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污泥 耐铀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含砷硫化物低品位金矿浮选—氰化试验研究
11
作者 王立卓 马华龙 周伟杰 《化工冶金》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7-44,共8页
对含砷化物低品位金矿进行了在硫酸铜表面活化剂存在下的浮选条件试验和浮选精矿直接氰化浸出的试验研究。研究得出,毒砂矿物不影响金的直接氰化浸出,并发现往氰化液添加过量的石灰不仅起调节溶液 pH 的作用。而且可降低溶液中的砷离子... 对含砷化物低品位金矿进行了在硫酸铜表面活化剂存在下的浮选条件试验和浮选精矿直接氰化浸出的试验研究。研究得出,毒砂矿物不影响金的直接氰化浸出,并发现往氰化液添加过量的石灰不仅起调节溶液 pH 的作用。而且可降低溶液中的砷离子浓度,从而减少了氰化物的消耗量。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综合回收金、银、砷的工艺流程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氰化 硫化物
下载PDF
用酸性FeCl_3浸出硫化锑矿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12
作者 王立卓 马华龙 周伟杰 《矿产保护与利用》 1999年第2期40-43,共4页
FeCl3浸出辉锑矿是一个生成固体反应物的固-液相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浸出过程属于二级反应;其动力学模型可用-dfdt=K(1-f)2来描述;通过测定各温度条件下的表观反应速度常数K值,求得浸出反应活化能为53.3... FeCl3浸出辉锑矿是一个生成固体反应物的固-液相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浸出过程属于二级反应;其动力学模型可用-dfdt=K(1-f)2来描述;通过测定各温度条件下的表观反应速度常数K值,求得浸出反应活化能为53.34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L3 浸出 硫化锑矿 反应动力学 锑矿
下载PDF
洛阳市城市内涝现状及治理策略
13
作者 郝身群 马华龙 吴松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2年第6期110-112,共3页
城市内涝防治是一项涉及多专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统筹管理.结合洛阳市易涝积水点现状调查,分析了洛阳市排水防涝设施存在的问题,从"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等方面提出治理策略,以期为城... 城市内涝防治是一项涉及多专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统筹管理.结合洛阳市易涝积水点现状调查,分析了洛阳市排水防涝设施存在的问题,从"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等方面提出治理策略,以期为城市内涝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 内涝 治理策略 管理措施
下载PDF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快速路排水设计 被引量:19
14
作者 郝身群 马华龙 宋国军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53-57,共5页
以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洛阳市古城快速路排水设计,介绍了生物滞留带积水深度、挡水坎间距、卵石过滤带体积的计算方法,阐述了地平式快速路、高架桥、地下隧道海绵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方案及生物滞留带、收水侧石、溢流雨水口、挡水坎等海绵城... 以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洛阳市古城快速路排水设计,介绍了生物滞留带积水深度、挡水坎间距、卵石过滤带体积的计算方法,阐述了地平式快速路、高架桥、地下隧道海绵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方案及生物滞留带、收水侧石、溢流雨水口、挡水坎等海绵城市设施设计成果,旨在为城市快速路海绵城市排水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快速路 排水设计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理念的北方城市排水渠道治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斌 马华龙 +1 位作者 郝身群 宋国军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90-94,共5页
以洛阳市中州渠、大明渠、铁路防洪渠为例,结合现状渠道特点,介绍了北方城市排水渠道治理方案。以生态理念为指导,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岸带修复、生态修复、绿道绿地建设、引水补源、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治理措施,最终达到"水清... 以洛阳市中州渠、大明渠、铁路防洪渠为例,结合现状渠道特点,介绍了北方城市排水渠道治理方案。以生态理念为指导,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岸带修复、生态修复、绿道绿地建设、引水补源、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治理措施,最终达到"水清、岸绿、生态共享"的惠民利民治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城市 排水渠道 生态治理
原文传递
通过QC活动解决洛阳市雨水口泄水能力不足难题
16
作者 郝身群 马华龙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32-34,共3页
针对洛阳市雨水口泄水能力不足,造成道路积水、城市内涝、交通瘫痪等问题,成立专项QC小组。经过QC小组的调查分析,发现雨水口泄水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道路坡度大、雨水口选材不当、雨水口数量不足、最低点未设置雨水口及杂物堵塞等。... 针对洛阳市雨水口泄水能力不足,造成道路积水、城市内涝、交通瘫痪等问题,成立专项QC小组。经过QC小组的调查分析,发现雨水口泄水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道路坡度大、雨水口选材不当、雨水口数量不足、最低点未设置雨水口及杂物堵塞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对策,并按此对策进行积水点改造。结果表明,改造后的雨水口泄水能力显著提高,道路积水点数量明显减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C活动 雨水口 泄水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