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战争书写与记忆建构: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的地理环境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守丽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8-65,75,共9页
战争是人类剧烈活动的重要形式,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联。当下,学界往往将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所赢得的“大捷”归因于“巧妙利用地形”,长沙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易攻难守”的印象。然,这与第一次长沙会战前中国军队内部关于长沙战... 战争是人类剧烈活动的重要形式,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联。当下,学界往往将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所赢得的“大捷”归因于“巧妙利用地形”,长沙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易攻难守”的印象。然,这与第一次长沙会战前中国军队内部关于长沙战略地位的判断存在矛盾。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在会战期间曾下令破坏道路、通讯设施等以阻止日军。从中日军队实际战斗情况来看,中国军队对湘北地形的破坏却并非全然成优势。战前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判断十分重要,若非第一次长沙会战最终获得“胜利”,地理环境方面的破坏利用或更多属教训而非经验。事后诸多文献在记叙地理环境这一因素时,多将其作为“大捷”的重要助力。国民党高层在进行战后经验总结时,进一步强化了地理环境作为胜利因素的记忆。国民党军队在如此“易攻难守”之地竟赢得胜利,长沙地理位置的战略地位被重新定义,赋予其重要性。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地理环境的认知涉及如何书写这次战斗,更与历史记忆的建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次长沙会战 地理环境 战争书写 历史记忆
下载PDF
《良友》画报与蒋介石形象的变化(1926-1931)
2
作者 马守丽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8-144,共7页
图像符号是人物形象呈现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创刊于1926年的《良友》画报刊载了大量蒋介石图片,成为观察其形象变化的重要渠道,反映出时局政治变幻与诸多历史场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正是蒋介石政治地位的提升阶段,《良友》通... 图像符号是人物形象呈现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创刊于1926年的《良友》画报刊载了大量蒋介石图片,成为观察其形象变化的重要渠道,反映出时局政治变幻与诸多历史场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正是蒋介石政治地位的提升阶段,《良友》通过刊载相关图片重点回顾蒋介石与孙中山关系这一历史资源,以及蒋介石与宋庆龄婚姻这一现实资源,展现了蒋介石政治资本的获取途径。并随蒋介石已逐渐具备军事权威,图片侧重于凸显其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形象,展现他军事方面所受挑战以及与诸多政治对手的角逐场景。《良友》刊载的蒋介石图片正是其政治地位与权力变化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友》画报 蒋介石形象 政治文化 图片
下载PDF
青年学生的彷徨:五四社会主义论战中的费觉天
3
作者 郭辉 马守丽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99-205,共7页
青年学生的思想自然未成型,很容易出现转变且其思想内容复杂。以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为场域,对参加论战的北京大学学生费觉天的思想进行研究,可知他曾经是社会改良主义者中之一员,但其后来又公开与之论争,明确地反对社会改良主义者的主... 青年学生的思想自然未成型,很容易出现转变且其思想内容复杂。以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为场域,对参加论战的北京大学学生费觉天的思想进行研究,可知他曾经是社会改良主义者中之一员,但其后来又公开与之论争,明确地反对社会改良主义者的主张,他的不少观点形似马克思主义,而且深受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但他却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并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系统地批判。通过对费觉天思想的研究,能够对当时青年学生的思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重新审视五四社会主义论战中的某些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觉天 青年学生 五四社会主义论战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从《人民日报》言论看大公社时期的个人自由
4
作者 郭辉 马守丽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50-54,共5页
通过人民公社大公社时期《人民日报》的言论,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对此时期关于个人自由问题进行解读,可知此时期国家政策的制订,以及言论的关注点,在理论思想上来说是基本正确的,充分地考虑到了社员个人的利益诉求,个人生活的自由以及对家... 通过人民公社大公社时期《人民日报》的言论,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对此时期关于个人自由问题进行解读,可知此时期国家政策的制订,以及言论的关注点,在理论思想上来说是基本正确的,充分地考虑到了社员个人的利益诉求,个人生活的自由以及对家庭生活进行了肯定,其看法是辩证统一的,在个人与集体、个人自由与集体生活关系的认识上也是正确的,充分地认识到了个人正当合理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公社 《人民日报》 个人自由 集体生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钱钟书的文学阅读观
5
作者 马守丽 《高校图书馆工作》 CSSCI 2017年第5期78-80,共3页
钱钟书一生热爱阅读,博览古今中外群书。抗战时期钱钟书的文学阅读以中外文学作品、文艺理论、经典古籍等为主。并形成以贯通中西、融会古今、嗜书如命、勤做笔记,书卷灵性、融贯求真等为中心的文学阅读特点。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抗日... 钱钟书一生热爱阅读,博览古今中外群书。抗战时期钱钟书的文学阅读以中外文学作品、文艺理论、经典古籍等为主。并形成以贯通中西、融会古今、嗜书如命、勤做笔记,书卷灵性、融贯求真等为中心的文学阅读特点。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抗日战争时期,钱钟书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关怀,集中体现于文学作品之中,凸显出强烈的文人爱国情怀。参考文献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抗战时期 阅读观
下载PDF
历史记忆视角下的阅读探微
6
作者 马守丽 邓燕 《高校图书馆工作》 CSSCI 2020年第4期91-94,共4页
阅读是文本信息的获取过程,历史记忆对于阅读而言既是前提又是结果。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语境和读者是决定文本能否形成或者形成怎样的历史记忆的关键因素。读者阅读特定的文本产生特定的历史记忆,阅读促进共同历史记忆的形成,后者是形成... 阅读是文本信息的获取过程,历史记忆对于阅读而言既是前提又是结果。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语境和读者是决定文本能否形成或者形成怎样的历史记忆的关键因素。读者阅读特定的文本产生特定的历史记忆,阅读促进共同历史记忆的形成,后者是形成认同的核心要素。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发挥读者的主体性、促进某些共同历史记忆的形成以构建集体身份认同,尤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文本 历史记忆 读者
下载PDF
晚清民初“真理”概念的重新发明与流衍
7
作者 马守丽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3-128,共6页
“真理”作为一个词语和概念,当今广泛使用于各学科领域,其词义也已不言自明。学界关于真理的研究多偏重于哲学领域,诸如中国古代有无“真理”、西方哲学中的“真理”等问题,即便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理观”,亦多为静态哲学考察(如吴根友... “真理”作为一个词语和概念,当今广泛使用于各学科领域,其词义也已不言自明。学界关于真理的研究多偏重于哲学领域,诸如中国古代有无“真理”、西方哲学中的“真理”等问题,即便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理观”,亦多为静态哲学考察(如吴根友、徐衍:《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真理”观念》,《哲学动态》20l9年第3期,第69~76页;郑伟:《“真理”概念的逻辑形式解读》,《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ll2~ll5页;郑伟建:《李大钊真理观探略》,《齐鲁学刊》l990年第2期,第29~3l页;倪德刚:《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理论视野》20l0年第4期,第62~63页)。如此,便应该追寻“真理”的早期历史,尤其是近代中国人关于“真理”的使用与意义衍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国人关于该概念的选择。鉴于此,本文拟从概念史视角,考察古汉语词“真理”在晚清作为宗教概念被重新发明,使用过程中逐渐社会化并赋以政治革新内涵,最终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人 逻辑形式 重庆社会科学 《哲学动态》 中国古代思想 晚清民初 政治革新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