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水体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分布特征及环境光化学行为
1
作者 杨妍 王子宇 +4 位作者 葛林科 李璇艳 张蓬 贺广凯 马宏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4-750,共17页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Ls)作为一类新型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表现为“假持久性”,并且能够导致环境菌群抗药性产生.本文总结大量文献,分析了我国环境水体中MLs的存在状况与浓度水平,并对该类抗生素浓度水平的时空分布差异进行了...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Ls)作为一类新型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表现为“假持久性”,并且能够导致环境菌群抗药性产生.本文总结大量文献,分析了我国环境水体中MLs的存在状况与浓度水平,并对该类抗生素浓度水平的时空分布差异进行了讨论,同时总结了水环境中MLs光化学行为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光解动力学以及水环境因子对光解的影响,阐述了光降解路径与机理,最后对该类抗生素的环境存在特征及光化学转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存在状况 分布特征 光降解 光化学转化
原文传递
土壤锑胁迫下赤子爱胜蚓在个体和细胞水平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程佳琪 马宏瑞 +4 位作者 常健 潘明慧 李琴莲 王谦 侯红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71,共9页
随着锑(Sb)矿的开采,Sb及其化合物对矿区周围生物暴露风险增大,Sb污染研究在国内外日益受到重视.为阐明矿区Sb污染土壤对周边生物的毒性效应,本文通过向人工土壤添加焦锑酸钾(KSbO6H6)模拟受污染土壤,分别探究了Sb对土壤无脊椎模式生物... 随着锑(Sb)矿的开采,Sb及其化合物对矿区周围生物暴露风险增大,Sb污染研究在国内外日益受到重视.为阐明矿区Sb污染土壤对周边生物的毒性效应,本文通过向人工土壤添加焦锑酸钾(KSbO6H6)模拟受污染土壤,分别探究了Sb对土壤无脊椎模式生物——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存活、Sb富集、总蛋白、抗氧化系统酶、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影响,并利用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biomarker response index, BRI)对Sb胁迫下蚯蚓的毒性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蚯蚓死亡率与土壤Sb浓度和暴露时间剂量效应关系明显,经计算蚯蚓56 d LC50为4 380.37 mg/kg.(2)蚯蚓对Sb仅有少量吸收,最高处理组(12 800 mg/kg)在暴露56 d后Sb富集量仅为213 mg/kg.(3)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MDA在暴露28 d内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变化,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总蛋白随时间和处理水平增加呈现不断下降趋势.(4)在暴露期间共计24个含Sb处理组中,20个处理受到中等及以下水平健康影响,仅有4个处理组BRI小于2.5,属于严重健康影响.研究显示,总蛋白、SOD、CAT、POD、MDA均对Sb比较敏感,Sb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效应不强,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土壤Sb污染提供关键毒理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 锑(Sb) 毒性效应 抗氧化酶 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
下载PDF
大气中有机磷酸酯的赋存状况及环境行为
3
作者 邢戎光 张蓬 +3 位作者 纪浩 石仞 葛林科 马宏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85,共12页
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作为阻燃剂和增塑剂添加在塑料、织物和建筑材料中,其产量逐年递增. OPEs曾经被认为是溴代阻燃剂(BFRs)的有效替代品;然而,最近的研究指出其在大气中的含量比BFRs高1—3个数量级,且某些OPEs化... 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作为阻燃剂和增塑剂添加在塑料、织物和建筑材料中,其产量逐年递增. OPEs曾经被认为是溴代阻燃剂(BFRs)的有效替代品;然而,最近的研究指出其在大气中的含量比BFRs高1—3个数量级,且某些OPEs化合物半衰期长,具有显著的毒性效应和长距离迁移潜力,因此,OPEs日益成为一类备受关注的全球性新型有机污染物,“更安全”的替代品的认知被质疑.本文总结了大气中OPEs的赋存状况、气-粒分配、长距离传输和光氧化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比较世界各地区大气OPEs的含量和组成特征发现,工业排放源、长距离传输和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中OPEs空间分布趋势的重要因素.尽管颗粒态对长距离传输、归趋和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气-粒分配模型研究和实际监测较为缺乏,模型结果和监测计算结果之间差异较大,推测模型的准确性可能受理化性质、气象条件以及采样技术的影响. OPEs在大气中光氧化降解的研究方兴未艾,仍需继续深入发掘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推测降解路径和产物.因此,将来亟待发展适合OPEs的预测模型,开发新型的采样技术,揭示其光氧化降解路径和产物,以期更好地理解OPEs在大气中的环境赋存和行为规律,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酯 大气 赋存状况 气-粒分配模型 环境行为
原文传递
制革不同工段皮革碎料中铬的稳定性研究
4
作者 王嘉瑞 马宏瑞 +2 位作者 高骏驰 郝永永 朱超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3,共7页
研究选取单一浸提剂进行一步或多步提取、系列提取剂连续法对铬鞣、染整和涂饰工段后不同含铬皮革碎料进行了铬的浸出浓度分析和毒性评价。结果表明,皮革碎料中总铬浸出质量浓度随着工段延续依次降低,蓝湿革总铬浸出质量浓度最高为32.58... 研究选取单一浸提剂进行一步或多步提取、系列提取剂连续法对铬鞣、染整和涂饰工段后不同含铬皮革碎料进行了铬的浸出浓度分析和毒性评价。结果表明,皮革碎料中总铬浸出质量浓度随着工段延续依次降低,蓝湿革总铬浸出质量浓度最高为32.58 mg/L。染色革和涂饰革的总铬浸出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1.16~16.51 mg/L和9.43~13.28 mg/L。采用1 mol/L柠檬酸钠对各样品进行72 h内一步浸提时,碎料中总铬浸出率亦随工段延续依次降低,其浸出率分别为81.9%、45.8%和38.1%。连续提取结果显示,总铬浸出质量浓度高于标准值的样品中碱溶态、酸溶态的铬含量均高于其他样品。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有机酸盐处理后的染色皮革和涂饰皮革均保留了胶原的纤维束结构,这为含铬碎料无害化处置和再生利用效果评估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铬皮革碎料 浸出毒性 稳定性 连续提取法
原文传递
非生物腐殖化的微生物生理效应和产物转化
5
作者 朱超 周明芳 +2 位作者 利浩男 马宏瑞 郝永永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
制革废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在生物处理系统的转化行为还不清楚。以单宁酸、甘氨酸和葡萄糖为原料模拟废水发生非生物腐殖化,并结合多元光谱技术,探究了非生物腐殖化产物在微生物纯培养和混合培养中的转化及对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 制革废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在生物处理系统的转化行为还不清楚。以单宁酸、甘氨酸和葡萄糖为原料模拟废水发生非生物腐殖化,并结合多元光谱技术,探究了非生物腐殖化产物在微生物纯培养和混合培养中的转化及对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宁酸能促进非生物腐殖化进程,同时经非生物腐殖化体系暴露后,纯培养在48 h-1000 mg/L氨基酸类区域的荧光强度增强;混合培养在96 h-2000 mg/L类腐殖酸区荧光强度最强,并新增了类溶解性微生物副产物的荧光区。衡量腐殖化程度的SUVA254值分析显示,混合培养的SUVA254值是纯培养的3倍,说明非生物腐殖化产物经混合培养转化后芳香性显著提升。研究结果揭示了非生物腐殖化和其生物转化产物是制约制革废水达标处理的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物 非生物腐殖化 大肠杆菌 活性污泥
原文传递
人群聚集行为对空气微生物组成及人体健康风险影响分析
6
作者 杨稀淇 朱超 +1 位作者 陈庆彩 马宏瑞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7-176,共10页
受相关疫情的影响,人群聚集行为对空气中微生物的组成及人体健康风险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以西安两处典型公共场所为观察对象,基于传统培养分离方法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中的相关参数,揭示... 受相关疫情的影响,人群聚集行为对空气中微生物的组成及人体健康风险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以西安两处典型公共场所为观察对象,基于传统培养分离方法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中的相关参数,揭示了人群聚集行为对空气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评估了微生物暴露对人体造成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较之人群聚集前,人群聚集时两个地点的空气微生物污染级别皆由清洁变成中污染。分离培养数据显示:人群聚集时,空气中的细菌种类较人群聚集前增加了11种,真菌种类增加了5种,且微生物菌落颜色、形态、湿润度和生理生化特征等均出现了变动;病原性微生物的种类由2种增加到9种,其中有5种达到了BSL-2级高生物风险,且属于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人群聚集时,人体健康暴露风险系数相比人群聚集前增加了1.28~4.96倍,且男性的暴露风险系数显著高于女性。因此,建议在人群高聚集时段适当限制人流量并保持空间空气流通,以预防潜在传染病的暴发,有效保障人群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微生物 人群聚集 暴露风险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7
作者 葛林科 张蓬 +3 位作者 王家宏 张静 朱云庆 马宏瑞 《大学教育》 2024年第3期34-37,共4页
环境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既有系统理论,又具较强的实践性。文章基于学情调研和教改痛点,通过系列教改措施,建立学习共同体,强化科研反哺教学,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案例,开展多元化教学实践;扩展第二课堂,搭建... 环境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既有系统理论,又具较强的实践性。文章基于学情调研和教改痛点,通过系列教改措施,建立学习共同体,强化科研反哺教学,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案例,开展多元化教学实践;扩展第二课堂,搭建教学平台,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组织学生全员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融合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这一创新模式运行以来,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提升了教学质量;建立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对于全面推进环境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化学 信息化教学 第二课堂 科学思维 全程育人
下载PDF
施用制革污泥土壤中铬的积累、化学形态及其植物有效性 被引量:22
8
作者 马宏瑞 李桂菊 +2 位作者 章川波 丁绍兰 俞从正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0-73,共4页
通过对施用制革污泥土壤中铬的含量和形态、作物中铬积累量的测定 ,结合小麦幼苗培养试验 ,对Cr的化学形态与植物有效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施用污染后 2mol LHCl浸提态Cr的大幅度增长可能是造成作物Cr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当... 通过对施用制革污泥土壤中铬的含量和形态、作物中铬积累量的测定 ,结合小麦幼苗培养试验 ,对Cr的化学形态与植物有效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施用污染后 2mol LHCl浸提态Cr的大幅度增长可能是造成作物Cr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当土壤中Cr含量为 2 2 0mg kg时 ,小麦植株达到最大吸收量 2 3 5mg kg .高浓度Cr投入 2种不同土壤时 ,小麦与水稻茎叶中Cr含量基本一致 ,而籽粒中含量则随作物种类有较大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有效性 形态 制革污泥 积累
下载PDF
泥炭对溶液中铬的吸附及其在制革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9
作者 马宏瑞 黄宁选 +1 位作者 张景飞 王晓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6-600,共5页
经初步处理的泥炭可通过吸附去除制革废水中的Cr(Ⅲ ) ,在不同的振荡时间、Cr(Ⅲ )浓度、吸附剂用量和不同的pH条件下 ,泥炭吸附和去除Cr(Ⅲ )的效果有很大差异 .Cr(Ⅲ )在 1 0— 40mg·l- 1 范围内 ,最大去除率为 73 5 %— 88 2 % ... 经初步处理的泥炭可通过吸附去除制革废水中的Cr(Ⅲ ) ,在不同的振荡时间、Cr(Ⅲ )浓度、吸附剂用量和不同的pH条件下 ,泥炭吸附和去除Cr(Ⅲ )的效果有很大差异 .Cr(Ⅲ )在 1 0— 40mg·l- 1 范围内 ,最大去除率为 73 5 %— 88 2 % ,对应的吸附剂用量为 6 6—8 0g·l- 1 .铬液的初始pH <4 5时 ,Cr(Ⅲ )的去除为吸附过程 ,pH3 6时达到最高值 ;pH >4 5后 ,为沉淀过程 .废铬液中的杂质成分与Cr(Ⅲ )产生竞争吸附 ,使去除率略有降低 .经二次吸附后 ,废水可达到排放标准 .但Cr(Ⅲ )吸附的复杂性 ,使泥炭解吸率较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吸附 制革废水 废水处理
下载PDF
长江南京段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富集特征与形态分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马宏瑞 张茜 +1 位作者 季俊峰 吴昀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061-2065,共5页
在对长江南京段八卦洲和杨中两个冲积洲近岸沉积物及其优势野生植物中Al、Cu、Zn、Cr、Pb、Ni和Cd元素含量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考查了这些重金属的富集系数(EF)和生物富集因子(BCF),并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对Cd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在对长江南京段八卦洲和杨中两个冲积洲近岸沉积物及其优势野生植物中Al、Cu、Zn、Cr、Pb、Ni和Cd元素含量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考查了这些重金属的富集系数(EF)和生物富集因子(BCF),并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对Cd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域长江近岸沉积物和野生植物中重金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现象,两洲沉积物中Cu、Cr、Pb、Ni、Cd均有富集趋势,各元素EF>1的样品占总样品比例分别为Cu50%、Cr40%、Pb40%、Ni40%、Cd20%。而在野生桐蒿和芦蒿两种优势植物中Cd富集显著,其中桐蒿的BCF平均值高达2.57。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中Cd进行形态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中Cd主要以酸溶/交换态(B1)和可还原态(B2)为主,二者分别为31.7%和45.5%,占到总量的70%以上,B1态远高于一般土壤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表现出很强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新生成沉积物较老沉积物中的B1态有显著增加,反映出沉积物越新,Cd的迁移性越强的趋势。研究结果说明长江城市段近岸沉积物中Cd受近期人为因素影响明显,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富集因子 BCR 长江南京段
下载PDF
芽孢杆菌Z5溶铜绿微囊藻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马宏瑞 章欣 +2 位作者 王晓蓉 耿金菊 顾雪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8-833,共6页
从利用铜绿微囊藻液人工驯化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编号为Z5的溶藻细菌,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芽孢杆菌.研究了Z5菌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06)的溶藻能力,考察了不同生长期的Z5菌无菌滤液及... 从利用铜绿微囊藻液人工驯化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编号为Z5的溶藻细菌,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芽孢杆菌.研究了Z5菌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06)的溶藻能力,考察了不同生长期的Z5菌无菌滤液及添加比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用6d后,Z5菌稳定期的无菌滤液对处于稳定期的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达到91.36%.在4%~12%的投加范围内,无菌滤液的投加量与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和溶解作用呈正比.研究表明芽孢杆菌Z5是通过分泌具有部分热稳定性的溶藻活性物质进行溶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溶藻 芽孢杆菌Z5
下载PDF
油田采油污泥的热解动力学及其热解效果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马宏瑞 吴家强 +1 位作者 许光文 卞卫国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32-936,共5页
以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采油污泥为对象,分别采用热重分析仪和小型流化床热解反应器研究了含油污泥的热解过程及其热解效果。结果表明,油泥热解主要经历了失水、轻质组分挥发、重组分快速热解失重和缓慢失重4个阶段,热解过程基本符合一级动... 以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采油污泥为对象,分别采用热重分析仪和小型流化床热解反应器研究了含油污泥的热解过程及其热解效果。结果表明,油泥热解主要经历了失水、轻质组分挥发、重组分快速热解失重和缓慢失重4个阶段,热解过程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提高热解的升温速率,可使油泥的最大失重速率Dm ax、失重速率峰值温度mθax、升温终点的最大失重率都随之增加,表现在动力学上,反映出表观活化能和碰撞频率因子的同时升高,即提高油泥热解转化率的同时也影响了热解效率。失水油泥用流化床热解,在热解温度600℃、反应时间3 m in时,油泥回收率可达到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重分析 热解 含油污泥 流化床
下载PDF
制革污泥污染土壤矿化过程中Cr(Ⅲ)和氮的释放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宏瑞 王晓蓉 +1 位作者 牛晓君 李桂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6-139,共4页
采用田间调查采样、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制革污泥污染土壤矿化过程中Cr(Ⅲ)和N的释放。结果表明,制革污泥污染土壤中高浓度Cr(Ⅲ)可导致作物各部位Cr的大量积累,小麦、玉米子粒中Cr含量远远超过安全食用标准;Cr(Ⅲ)向土壤底层的... 采用田间调查采样、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制革污泥污染土壤矿化过程中Cr(Ⅲ)和N的释放。结果表明,制革污泥污染土壤中高浓度Cr(Ⅲ)可导致作物各部位Cr的大量积累,小麦、玉米子粒中Cr含量远远超过安全食用标准;Cr(Ⅲ)向土壤底层的迁移可达160cm,并与有机物迁移具有显著相关性。14周好气培养实验显示,矿化结束后,污泥中14%~26%以上有机态Cr(Ⅲ)转化为无机态,具有很高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由污泥带入土壤中的氮与土壤原有N的矿化速率和可矿化N量具有明显差异,Cr(Ⅲ)的转化与N的矿化具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革污泥 土壤污染 矿化过程 CR 氮释放
下载PDF
腐殖酸改性吸附剂处理染料废水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宏瑞 焦文娟 +1 位作者 任健 王保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8-131,共4页
采用腐殖酸改性阳离子吸附剂(XF-I)配合聚丙烯酰胺(APAM)对高浓度染料废水的混凝效果进行了研究,并通过zeta电位、PAM分子量对混凝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XF-I主要通过电中和吸附大幅度降低了溶解性COD,PAM主要通过架桥和网捕作用达... 采用腐殖酸改性阳离子吸附剂(XF-I)配合聚丙烯酰胺(APAM)对高浓度染料废水的混凝效果进行了研究,并通过zeta电位、PAM分子量对混凝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XF-I主要通过电中和吸附大幅度降低了溶解性COD,PAM主要通过架桥和网捕作用达到高效混凝效果。当废水初始pH为11,XF-I和APAM的投加量分别为10g/L和50mg/L时,废水中溶解性COD去除率达到52.4%;脱色率达到94.7%。腐殖酸改性吸附剂的应用为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提供一种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混凝 染料废水 腐殖酸
下载PDF
假单胞菌DS-Ⅲ的脱氢酶活性与石油烃降解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13
15
作者 马宏瑞 赵敏 张景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59-562,共4页
通过从油污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的石油烃降解菌假单胞菌DS-Ⅲ,研究了在以烃为惟一碳源条件下该菌的生长特征、降解性与脱氢酶活性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DS-Ⅲ的脱氢酶活性滞后于其细胞生物量增长,适应后DS-Ⅲ的脱氢酶活性变化与柴油的... 通过从油污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的石油烃降解菌假单胞菌DS-Ⅲ,研究了在以烃为惟一碳源条件下该菌的生长特征、降解性与脱氢酶活性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DS-Ⅲ的脱氢酶活性滞后于其细胞生物量增长,适应后DS-Ⅲ的脱氢酶活性变化与柴油的降解趋势基本一致,DS-Ⅲ菌的对数生长期代时为4.05d,生长速率为0.25d-1。在培养温度32℃、pH6.5时,DS-Ⅲ的脱氢酶活性达到最高,在该条件下获得的米氏方程中,Km为159.16μg·L-1,Vmax为11.06μg·L-1·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微生物降解 脱氢酶活性 米氏方程
下载PDF
制革污泥污染土壤中铬对小麦的富集及生化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马宏瑞 蔡勇 王晓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46-851,共6页
制革污泥农用所引起的铬污染风险性是制革业发达的国家较为关注的课题,而有关污泥中Cr(Ⅲ)对农作物的危害机制尚有许多不明确的答案,为此利用盆栽培养试验对制革污泥污染土壤中Cr(Ⅲ)在小麦幼苗富集及生化性质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制革污泥农用所引起的铬污染风险性是制革业发达的国家较为关注的课题,而有关污泥中Cr(Ⅲ)对农作物的危害机制尚有许多不明确的答案,为此利用盆栽培养试验对制革污泥污染土壤中Cr(Ⅲ)在小麦幼苗富集及生化性质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Cr(Ⅲ)对根系的抑制作用远大于地上部分,地上部分Cr(Ⅲ)最大富集量低于150mg·kg-1,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比值的降低趋势与生物量变化趋势相对应。土壤Cr(Ⅲ)浓度低于1000mg·kg-1时,小麦幼苗叶片中MDA含量与对照无明显区别,高于1000mg·kg-1时,MDA含量显著增大,表现出Cr(Ⅲ)对植物膜体系的明显损伤效应。Cr(Ⅲ)的存在对小麦幼苗中SOD和AsA-POD活性影响表现截然不同,Cr(Ⅲ)对SOD活性具有显著的诱导效应,浓度升高时仍未表现出抑制效应,而Cr(Ⅲ)对AsA-POD活性未发现诱导效应,其抑制作用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革污泥 Cr(Ⅲ) 植物富集 小麦 土壤污染
下载PDF
混凝—催化氧化—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马宏瑞 任健 王保和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9-43,共5页
采用混凝—催化氧化—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分散染料废水,比较分析了O3、UV/TiO2/O3、UV/O3/H2O23种高级氧化法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UV/TiO2/O3对废水COD和色度有较高的去除率,可明显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废水的BOD... 采用混凝—催化氧化—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分散染料废水,比较分析了O3、UV/TiO2/O3、UV/O3/H2O23种高级氧化法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UV/TiO2/O3对废水COD和色度有较高的去除率,可明显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废水的BOD5/COD由0.05~0.07升高至0.42~0.46。在混凝沉淀单元HRT为1.5h,催化氧化单元(UV/TiO2/O3)HRT为3.0h,水解酸化HRT为10.0h,生物接触氧化HRT为10.0h的最佳条件下,该组合工艺对废水COD和色度总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5.0%、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氧化 分散染料废水 水解酸化 生物接触氧化
下载PDF
两株柴油降解菌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宏瑞 赵敏 +1 位作者 杜战鹏 张景飞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08,共4页
以0#柴油为惟一碳源,对两株柴油降解菌DS-Ⅰ菌和DS-Ⅲ菌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能力、柴油降解动力学及表面活性物质成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DS-Ⅰ菌和DS-Ⅲ菌在生长过程中均可产生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物质,使发酵液表面张力降低;在11... 以0#柴油为惟一碳源,对两株柴油降解菌DS-Ⅰ菌和DS-Ⅲ菌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能力、柴油降解动力学及表面活性物质成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DS-Ⅰ菌和DS-Ⅲ菌在生长过程中均可产生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物质,使发酵液表面张力降低;在11d的发酵时间内,DS-Ⅰ菌和DS-Ⅲ菌使发酵液中柴油的质量浓度从48.72m g/L分别降至16.64m g/L和9.17m g/L,柴油降解率分别为65.84%和81.18%,柴油降解速率分别为5.16m g/(L.d)和5.96m g/(L.d)。发酵液表面张力的降低与柴油的降解效果有显著的相关性。DS-Ⅲ菌在疏水性、对柴油的生长适应性和柴油降解速率等方面比DS-Ⅰ菌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柴油 微生物降解 疏水性 生物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石油烃污染地下水吸附-降解联合修复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宏瑞 蔡勇 +1 位作者 朱艳萍 张景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9-363,共5页
以附着有生物膜的颗粒化有机粘土作为地下水修复中反应栅的反应载体,以柴油为对象,利用有机粘土对油料的吸附以及降解石油菌的协同机制,对石油烃污染水体进行了修复实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微生物降解柴油的最佳生长条件水平组合,... 以附着有生物膜的颗粒化有机粘土作为地下水修复中反应栅的反应载体,以柴油为对象,利用有机粘土对油料的吸附以及降解石油菌的协同机制,对石油烃污染水体进行了修复实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微生物降解柴油的最佳生长条件水平组合,即C∶N∶P为100∶15∶1,投菌量为15mL,氧化剂浓度为1%,初始pH为5。通过海藻酸钠(SA)与HDTMA改性的蒙脱土(HDTMA-modifiedmontmorillonite,HMM)颗粒化制备,并复合石油烃降解菌,研究了不同质量比SA∶HMM、不同SA浓度及CaCl2浓度下HMM颗粒的水稳性和吸油性、降解菌活性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在SA浓度为1%~2%,CaCl2浓度为2%~4%,SA∶HMM=1∶10时,获得的HMM颗粒粒径为2.5~4.0mm,对HMM表面结构影响不大,吸油率可达原始HMM的80%;将HMM颗粒与石油烃降解菌复合可形成稳定的生物膜,膜厚度为300μm左右,生物量为40~50mg·g-1。HMM颗粒复合生物膜为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化学吸附-生物降解联合修复提供了一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修复 影响因素 有机粘土颗粒 SA 生物膜
下载PDF
Zr(OH)_4沉淀物对铬鞣废水Cr^(3+)的吸附实验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宏瑞 连坤宙 马秀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8-124,共7页
用Zr(OH)4模拟锆鞣废水中的沉淀物作为吸附剂处理低浓度铬鞣废水,考察了吸附时间、Zr(OH)4投加量、溶液pH值、盐离子(Na+、Ca2+)浓度等因素对Cr3+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4.5时,Cr3+的去除为吸附过程,当pH>4.5后,为沉淀和... 用Zr(OH)4模拟锆鞣废水中的沉淀物作为吸附剂处理低浓度铬鞣废水,考察了吸附时间、Zr(OH)4投加量、溶液pH值、盐离子(Na+、Ca2+)浓度等因素对Cr3+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4.5时,Cr3+的去除为吸附过程,当pH>4.5后,为沉淀和吸附混合过程;Cr3+在Zr(OH)4上的吸附过程可以用Freundlich模型进行模拟;Na+和Ca2+对铬的吸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际锆鞣废水中的杂质成分与Cr3+产生竞争吸附,使去除率略有降低,最低去除率可达71.2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鞣制废水 CR3+ 吸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