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荧光活性染料(CM-Dil)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马慧雨 肖苒 杜晓岩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51-255,共5页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探讨应用不同浓度氯甲基苯甲酰氨荧光染料(CM-Dil)对hBMSCs增殖力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梯密度离心法分离、培养hBMSCs,并促进其...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探讨应用不同浓度氯甲基苯甲酰氨荧光染料(CM-Dil)对hBMSCs增殖力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梯密度离心法分离、培养hBMSCs,并促进其分别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应用不同浓度CM-Dil分别标记第3代hBMSCs,观察不同浓度标记下细胞的荧光强度、标记效率、活性和增殖能力。结果:采用Ficoll梯密度离心法获得的hBMSCs,成骨、成脂分化染色阳性。不同浓度CM-Dil(5、10、20、30μmol/L)在30 min内均可成功标记hBMSCs,24 h后观察标记效率均达到98%以上(P>0.05)。直到20μmol/L的标记浓度对细胞的活力、增殖能力仍没有影响(P>0.05)。结论:CM-Dil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氯甲基苯甲酰氨荧光染料(CM-Dil) 标记
下载PDF
EGFP和CM-Dil示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的体内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武京国 谢方南 +3 位作者 马慧雨 王黔 曹谊林 肖苒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3期406-409,共4页
目的:应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和CM-Dil标记技术,观察组织工程骨在体内形成过程中种子细胞的变化和转归。方法:分别用EGFP慢病毒表达和CM-Dil染料的方法标记比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 目的:应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和CM-Dil标记技术,观察组织工程骨在体内形成过程中种子细胞的变化和转归。方法:分别用EGFP慢病毒表达和CM-Dil染料的方法标记比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MTT法检测标记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BMSCs接种珊瑚支架体外成骨诱导7天后,将未标记组、EGFP组和CM-Dil组分别植入裸鼠背部皮下,空白支架作为阴性对照。术后4、8、12周取材,HE染色观察成骨情况,EGFP组采用GFP免疫组化、CM-Dil组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示踪BMSCs在体内的变化。结果:两种标记技术能高效标记BMSCs,标记前后细胞的体外增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体内12周后有新生骨形成,标记细胞数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12周后仍显示有部分标记细胞存活。结论:EGFP和CM-Di l可用于示踪组织工程种子细胞,通过示踪说明BMSCs在体内组织工程骨成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FP CM-Dil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示踪 组织工程骨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共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春晓 吴欢欢 +4 位作者 马慧雨 康宁 曹谊林 肖苒 尹宁北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1年第2期65-69,84,共6页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hBMSCs)与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体外共培养对hBMSCs成骨作用及hUVECs成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鉴定hBMSCs和hUVE...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hBMSCs)与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体外共培养对hBMSCs成骨作用及hUVECs成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鉴定hBMSCs和hUVECs,将hBMSCs及hUVECs按1∶1比例直接共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特性和细胞相容性,Matrigel实验观察共培养对hUVECs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将hBMSCs成骨诱导7 d后,茜素红染色观察共培养对其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 hBMSCs与hUVECs体外共培养细胞相容性良好,Matrigel实验显示共培养组形成的毛细血管状结构较单一细胞组多。成骨诱导的hBMSCs中,共培养组茜素红染色阳性,单一细胞组茜素红染色阴性。结论 hBMSCs与hUVECs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在共培养体系中,未诱导的hBMSCs能促进形成毛细血管状结构,已成骨诱导的hBMSCs成骨矿化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脐静脉内皮细胞 共培养
下载PDF
正畸联合修复疗法在牙列缺损伴牙畸形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马慧雨 刘芷君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34期89-90,共2页
目的探讨正畸联合修复疗法在牙列缺损伴牙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医院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牙列缺损伴牙畸形患者中抽取79例作研究对象并应用随机抽签方式分组,治疗组(n=40)采取正畸联合修复疗法,对照组(n=39)单纯行修复疗法,对... 目的探讨正畸联合修复疗法在牙列缺损伴牙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医院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牙列缺损伴牙畸形患者中抽取79例作研究对象并应用随机抽签方式分组,治疗组(n=40)采取正畸联合修复疗法,对照组(n=39)单纯行修复疗法,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患者对于修复结果的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治疗优良率是95.00%,其对修复结果的满意度是97.50%;对照组治疗优良率是74.36%,其对修复结果的满意度是69.23%;2组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正畸联合修复疗法在牙列缺损伴牙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有效恢复患者牙列形态及功能,并提升患者对修复结果的满意度,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联合修复疗法 牙列缺损伴牙畸形 牙列形态 牙列功能
下载PDF
正畸牵引治疗不同年龄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马慧雨 刘芷君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5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正畸牵引治疗不同年龄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的效果。方法抽选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68例并以患者年龄阶段不同而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实施正畸牵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9%;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4... 目的探讨正畸牵引治疗不同年龄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的效果。方法抽选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68例并以患者年龄阶段不同而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实施正畸牵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9%;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4.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8.1±2.4)个月。对照组平均治疗时间(13.3±3.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实施正畸牵引治疗的效果比成年患者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牵引治疗 不同年龄 上颌埋伏阻生尖牙
下载PDF
正畸疗法联合口腔修复疗法对先天性缺牙的治疗价值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芷君 马慧雨 金慧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2期117-118,共2页
目的探讨正畸疗法联合口腔修复疗法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104例先天性缺牙患者的一般资料,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口腔修复疗法治疗,同时给予研究... 目的探讨正畸疗法联合口腔修复疗法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104例先天性缺牙患者的一般资料,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口腔修复疗法治疗,同时给予研究组正畸疗法联合口腔修复疗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言语障碍恢复时间、口腔功能恢复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50/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1%(38/52),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言语障碍恢复时间、口腔功能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先天性缺牙患者采用正畸疗法和口腔修复疗法进行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缺牙 正畸疗法 口腔修复疗法
下载PDF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7
作者 马慧雨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5期20-23,共4页
评析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治疗中口腔正畸治疗对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牡丹江市口腔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者32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6例,实施牙周基础治疗)和观察组(16例,实施口腔正畸治疗),... 评析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治疗中口腔正畸治疗对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牡丹江市口腔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者32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6例,实施牙周基础治疗)和观察组(16例,实施口腔正畸治疗),将两组口腔正畸治疗有效性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前牙深覆盖(2.12±0.53)mm、牙槽骨高度(4.05±0.26)mm、前牙深覆牙合距离(1.89±0.32)mm、探针出血率(26.65±5.51)%均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2.20±0.46)ng/L、白细胞介素-8(4.16±0.63)ng/L、肿瘤坏死因子-α(1.60±0.28)ng/mL、C反应蛋白(2.00±0.56)mg/L均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包含口臭、牙周脓肿、牙齿松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提供口腔正畸治疗可获得突出疗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病 前牙移位 口腔正畸 前牙功能指标 牙槽骨高度 前牙深覆盖 并发症发生率
原文传递
改良开窗减压方法对混合牙列期大型含牙囊肿的治疗效果观察
8
作者 刘芷君 马慧雨 金慧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1期88-89,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开窗减压方法对混合牙列期大型含牙囊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混合牙列期大型含牙囊肿患者4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n=21)与对照组(n=21),观察组进行改良开窗减压方法治疗,对照组采取袋形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和复发... 目的探讨改良开窗减压方法对混合牙列期大型含牙囊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混合牙列期大型含牙囊肿患者4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n=21)与对照组(n=21),观察组进行改良开窗减压方法治疗,对照组采取袋形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5.2%,含牙囊肿复发率是0;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76.2%,含牙囊肿复发率是14.3%;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和含牙囊肿复发率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开窗减压方法对混合牙列期大型含牙囊肿的治疗效果确切,且复发率较低,可作为混合牙列期大型含牙囊肿理想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开窗减压方法 混合牙列期大型含牙囊肿 萌出恒牙
下载PDF
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在慢性牙周炎辅助治疗中的价值研究
9
作者 刘芷君 马慧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26-0029,共4页
探析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在慢性牙周炎辅助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在2022.01开始病例采集工作,2022.12结束,医院及科室:吉林省辽源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纳入9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分为2组,一组(合计45例)采取牙周基础治疗... 探析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在慢性牙周炎辅助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在2022.01开始病例采集工作,2022.12结束,医院及科室:吉林省辽源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纳入9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分为2组,一组(合计45例)采取牙周基础治疗,命名为基础组,另一组(合计45例)联合应用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命名为辅助组,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周指标,调查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症状改善时间。结果 基础组和辅助组慢性牙周炎患者在治疗前临床牙周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在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临床牙周指标均有下降,和基础组患者相对比,辅助组PD(2.54±0.34)mm、PLI(1.08±0.19)分、SBI(1.42±0.19)分、AL(4.61±0.88)mm水平更低(P<0.05);临床疗效调查结果显示:基础组(48.89%+33.33%=82.22%)<辅助组(55.56%+40.00%=95.56%),P<0.05;辅助组患者牙龈红肿(5.78±1.02)d、牙龈疼痛(5.22±0.79)d、牙齿松动(7.87±1.13)d、口臭(8.06±0.74)d改善时间要短于基础组(P<0.05)。结论 在牙周基础治疗之上对慢性牙周炎患者予以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辅助治疗,可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促进牙龈疼痛、红肿等症状消失,恢复口腔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 临床疗效 龈沟出血指数
下载PDF
正锁[牙合]患者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牙周硬组织特点的锥体束CT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沈琳慧 许天民 +1 位作者 马慧雨 周彦秋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0年第2期84-89,共6页
目的本研究利用CBCT对正锁[牙合]患者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牙周硬组织进行三维数字化测量,比较正锁[牙合]后牙与对照组后牙在牙齿水平上的差异,探索正锁[牙合]后牙在牙槽骨中的空间位置和牙周硬组织特点。方法选取后牙正锁[牙合]的恒牙列... 目的本研究利用CBCT对正锁[牙合]患者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牙周硬组织进行三维数字化测量,比较正锁[牙合]后牙与对照组后牙在牙齿水平上的差异,探索正锁[牙合]后牙在牙槽骨中的空间位置和牙周硬组织特点。方法选取后牙正锁[牙合]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6名,女性24名,平均年龄为(25.0±7.6)岁。对照组为双侧后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4名,女性26名,平均年龄为(24.0±6.4)岁。正锁[牙合]组最终纳入测量的为12对颌前磨牙(共24颗)、12对颌第一磨牙(共24颗)以及39对颌第二磨牙(共78颗)。对照组共有120对颌前磨牙(共240颗)、60对颌第一磨牙(共120颗)以及60对颌第二磨牙(共120颗)。拍摄CBCT,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牙槽骨中牙根位置、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和牙槽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照组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样本,保证锁[牙合]组和对照组样本数量匹配。结果卡方检验显示正锁[牙合]组和对照组后牙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无统计学差异。正锁[牙合]组前磨牙和第二磨牙的转矩交角小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锁[牙合]组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长轴交角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锁[牙合]组上前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小于对照组,而下前磨牙大于对照组。正锁[牙合]组第一磨牙,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釉牙骨质界(ECJ)根向6 mm和8 mm水平,均与对照组测量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锁[牙合]组第二磨牙,上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4 mm水平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6 mm水平,与对照组的测量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上颌前磨牙外,下颌前磨牙、上下颌第一磨牙及上下颌第二磨牙均显示出正锁[牙合]组及对照组之间,根尖部位牙槽骨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锁[牙合]后牙颊舌向的改变是倾斜移动和整体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正锁[牙合]第二磨牙的牙周风险可能较前磨牙和第一磨牙更高;正锁[牙合]的下颌后牙比上颌后牙牙周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锁[牙合] 三维数字化测量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