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鸭、稻鸡种养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王忍 马昀君 +7 位作者 黄璜 陈灿 马微微 欧林志 张印 马学虎 汤伟 罗雨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132,共6页
为研究稻鸭、稻鸡2种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设置稻鸭(RD)、稻鸡(RC)2种生态种养模式,以水稻单作为对照(CK)进行大田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稻米品质等指标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RC处理的土壤全氮... 为研究稻鸭、稻鸡2种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设置稻鸭(RD)、稻鸡(RC)2种生态种养模式,以水稻单作为对照(CK)进行大田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稻米品质等指标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RC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较RD处理高17.65%(P<0.05),土壤全钾含量分别较CK、RD处理高9.58%、8.68%(P<0.05),但RC、RD处理的土壤全磷含量均显著低于CK。RC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在分蘖期、齐穗期均显著高于CK,其孕穗期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CK高13.89%(P<0.05),齐穗期的土壤蔗糖酶活性较CK高65.52%(P<0.05)。RD处理各时期的土壤pH值均高于CK,并在齐穗期达到显著差异,其成熟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较RC处理、CK高11.36%、9.15%(P<0.05)。RC、RD处理的稻米蛋白质含量分别较CK高0.63、0.90百分点(P<0.05)。综上,与水稻单作处理相比,稻鸡生态种养模式更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共生期间的土壤酶活性;稻鸭模式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共生期间的土壤pH值;稻鸭、稻鸡2种种养模式均有利于提高稻米的蛋白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种养模式 土壤养分 土壤酶 稻米品质
下载PDF
湖南稻鸭生态种养水稻品种优选研究
2
作者 王忍 黄璜 +7 位作者 陈灿 马微微 马昀君 张印 马学虎 罗雨聪 陈烈臣 罗明德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86,共4页
稻田养鸭作为一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湖南发展迅速。为筛选出适宜湖南稻鸭生态种养的水稻品种,2021年向全省征集17个优质水稻品种在长沙县进行试种展示。结果表明,悦两优美香新占的稻谷产量和稻米产量分别为8.69 t/hm^(2)和5.90 t/hm^(... 稻田养鸭作为一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湖南发展迅速。为筛选出适宜湖南稻鸭生态种养的水稻品种,2021年向全省征集17个优质水稻品种在长沙县进行试种展示。结果表明,悦两优美香新占的稻谷产量和稻米产量分别为8.69 t/hm^(2)和5.90 t/hm^(2),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为2.75%和0.8%,谷草比和收获指数分别为1.08和0.52,株高适中,且遭遇大风天气无倒伏情况发生,可作为湖南稻鸭模式主推水稻品种;湘岳占、悦两优钰占和吨两优900这3个品种可作为稻鸭模式的适宜水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鸭生态种养 品种筛选 湖南
下载PDF
稻禽共生对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
作者 马学虎 马昀君 +6 位作者 黄璜 陈灿 王忍 张印 伍世豪 张泉 张琴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2-48,共7页
设置稻鸡共生(RC)、稻鸭共生(RD)和水稻单作(CK)3个处理,研究稻禽共生对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明确最优的稻田养禽模式,为稻田养禽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稻禽共生总体上降低了水稻株高、地上部干质量、叶面... 设置稻鸡共生(RC)、稻鸭共生(RD)和水稻单作(CK)3个处理,研究稻禽共生对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明确最优的稻田养禽模式,为稻田养禽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稻禽共生总体上降低了水稻株高、地上部干质量、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提高结实率,但对产量的影响呈现2 a相反的结果。与CK相比,2021年RC和RD处理水稻产量分别增加了9.26%和4.75%,其中RC处理达到显著水平;2022年分别降低了10.20%和15.04%,其中RC处理差异不显著。与RD处理相比,RC处理水稻叶面积指数提高,群体生长速率、光合势表现更优,产量更高。综上,稻鸡共生模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态种养 稻禽共生 群体生长 叶面积指数 产量
下载PDF
厢作稻鱼鸡共生对水稻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马微微 黄璜 +7 位作者 陈灿 任勃 王忍 袁娇 张印 欧林志 马昀君 罗雨聪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12-2217,共6页
为探明厢作稻鱼鸡共生模式对水稻群体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设置厢作稻田养鸡(RC)、厢作稻田养鱼(RF)、厢作稻田养鸡养鱼(RFC)和厢作常规水稻栽培(CK)4个处理,进行连续2年(2020—2021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RC和RFC处理水... 为探明厢作稻鱼鸡共生模式对水稻群体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设置厢作稻田养鸡(RC)、厢作稻田养鱼(RF)、厢作稻田养鸡养鱼(RFC)和厢作常规水稻栽培(CK)4个处理,进行连续2年(2020—2021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RC和RFC处理水稻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了46.99%和46.32%(P<0.05),水稻成熟期穗干重分别提高了40.85%和33.39%(P<0.05);RC和RFC处理孕穗-齐穗期的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29.83%和33.71%(P<0.05);RFC和RC处理齐穗-灌浆期的群体生长速率较CK分别提高了80.94%和75.34%(P<0.05),光合势较CK分别提高了34.25%和39.74%;RC和RFC处理孕穗期至齐穗期的光合速率较CK分别提高了3.05%~14.87%和6.45%~19.38%;RC、RFC和RF处理的水稻产量较CK分别提高了10.89%、13.23%和11.56%,RC处理的有效穗数较CK提高了13.25%(P<0.05)。综上,RC和RFC处理能提高水稻的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和群体生长速率,增加穗干重,从而达到稳产和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厢作栽培 稻鱼鸡共生 群体生长 水稻产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