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司氯胺酮通过NMDA受体促进小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
1
作者 郑马强 马智聪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85-90,共6页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从C57BL/6雄性小鼠中提取并诱导转化而成的成骨细胞置于不同浓度(0,6.25,12.5,25,50,100,200μmol/L)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中,采用CCK-8细胞毒性实验检测不同时间点(24...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从C57BL/6雄性小鼠中提取并诱导转化而成的成骨细胞置于不同浓度(0,6.25,12.5,25,50,100,200μmol/L)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中,采用CCK-8细胞毒性实验检测不同时间点(24,48,72,96 h)成骨细胞的活性,确定对增殖分化无毒性的NMDA浓度区间。将诱导分化的成骨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艾司氯胺酮(Ket)组以及Ket+NMDA组,干预24,48,72 h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法分别检测各组成骨细胞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成骨细胞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联的X基因(Bax)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CK-8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在同一时间点,0~200μmol/L的NMDA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定浓度下,NMDA干预不同时间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PCR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Ket组和Ket+NMDA组Runx2和Osterix表达均升高(P<0.01);与Ket组相比,Ket+NMDA组Runx2和Osterix表达下降(P<0.01)。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Ket组Bcl-2蛋白及BDNF蛋白的表达量升高(P<0.05),Bax蛋白的表达量下降(P<0.05);与Ket组相比,Ket+NMDA组Bcl-2蛋白及BDNF蛋白的表达量下降(P<0.05),Bax蛋白的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可能通过阻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引起BDNF表达增加,进而促进抗凋亡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凋亡蛋白的表达,最终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NMDAR 成骨细胞 Bcl-2 Bax BDNF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对小鼠体外成骨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崔荞荞 郭晓霞 +2 位作者 卢蒙恩 牛燕兰 马智聪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358-363,共6页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对小鼠体外成骨细胞的影响。方法选用4~6周C57BL雄性小鼠的后肢骨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采用CCK-8法筛选出对成骨细胞增殖无毒性的艾司氯胺酮浓度区间,后将定向诱导分化来的成骨细胞...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对小鼠体外成骨细胞的影响。方法选用4~6周C57BL雄性小鼠的后肢骨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采用CCK-8法筛选出对成骨细胞增殖无毒性的艾司氯胺酮浓度区间,后将定向诱导分化来的成骨细胞随机分为2组:空白组和艾司氯胺酮组(Ket组,100μmol/L)。干预24,48,72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各组成骨细胞中β-catenin、糖原合成激酶3(GSK-3β)和骨形成蛋白2(BMP2)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法测定各组成骨细胞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0~200μmol/L艾司氯胺酮对成骨细胞增殖无明显毒性。与空白组相比,Ket组β-catenin、BMP2以及Runx2和Osterix表达升高(P<0.05),GSK-3β表达降低(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可促进小鼠体外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其机制可能与促进β-catenin、BMP2以及Runx2、Osterix表达,降低GSK-3β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成骨细胞 -CATENIN GSK-3β BMP2 RUNX2 OSTERIX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3
作者 郭晓霞 马智聪 +1 位作者 崔荞荞 卢蒙恩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486-492,共7页
目的研究艾司氯胺酮在体外对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从C57BL/6小鼠骨髓中分离获得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Ms),采用... 目的研究艾司氯胺酮在体外对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从C57BL/6小鼠骨髓中分离获得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Ms),采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s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和RANKL诱导BMMs向破骨细胞分化。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艾司氯胺酮(0,3.125,6.25,12.5,25,50,100,200μmol/L)分别作用0,24,48,72 h对BMMs的毒性作用,并筛选出合适浓度,然后将诱导分化的破骨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RANKL组和RANKL+艾司氯胺酮组。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法观察艾司氯胺酮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艾司氯胺酮对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NFATc1、c-Fos和CTSK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CCK-8检测结果显示,艾司氯胺酮在0~200μmol/L对BMMs无明显的毒性作用(P>0.05)。TRAP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RANKL组和RANKL+艾司氯胺酮组中TRAP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数量增加(P<0.01);与RANKL组比较,RANKL+艾司氯胺酮组中TRAP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数量减少(P<0.0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RANKL组NFATc1、c-Fos和CTSK mRNA表达升高(P<0.01);与RANKL组比较,RANKL+艾司氯胺酮组NFATc1、c-Fos和CTSK mRNA表达降低(P<0.01)。结论艾司氯胺酮可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与艾司氯胺酮抑制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特异性基因NFATc1、c-Fos、CTSK mRNA的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破骨细胞 细胞分化 NFATc1 C-FOS CTSK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对大鼠骨折后骨生长相关因子的影响
4
作者 卢蒙恩 崔荞荞 +1 位作者 郭晓霞 马智聪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8期2770-2773,共4页
目的 建立大鼠胫骨骨折模型,观察给予艾司氯胺酮后骨生长相关因子的变化趋势。方法 选取48只雄性SD大鼠建立胫骨骨折模型后,随机均分为2组:实验组(腹腔注射艾司氯胺酮40 mg·kg^(-1)·24 h^(-1),稀释至1 ml),对照组(腹腔注射0.9... 目的 建立大鼠胫骨骨折模型,观察给予艾司氯胺酮后骨生长相关因子的变化趋势。方法 选取48只雄性SD大鼠建立胫骨骨折模型后,随机均分为2组:实验组(腹腔注射艾司氯胺酮40 mg·kg^(-1)·24 h^(-1),稀释至1 ml),对照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1 ml),分别于骨折模型建立后第1周、2周、4周取血清并保留大鼠右侧胫骨行脱钙处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血清中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浓度,观察三种因子在骨折愈合中的变化趋势,HE染色观察骨痂部位骨组织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结果 实验组的骨痂体积、新生骨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均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GRP、IGF-1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CGRP及CGF-1在血清中随时间变化逐渐呈升高趋势,NGF在1周时明显升高,但在2周和4周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CGRP、IGF-1及NGF可能是促进骨折愈合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降钙素相关基因肽 胰岛素生长因子1 神经生长因子 骨折愈合
下载PDF
舒芬太尼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
5
作者 李玉斐 马智聪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170-173,179,共5页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对胫骨骨折大鼠骨折术后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48只雄性SD大鼠,麻醉下建立胫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10μg·kg^(-1)·12 h^(-1))和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在第1、2、4周时分别处...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对胫骨骨折大鼠骨折术后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48只雄性SD大鼠,麻醉下建立胫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10μg·kg^(-1)·12 h^(-1))和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在第1、2、4周时分别处死8只大鼠,X线片观察,HE染色观察组织学特征,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及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骨折处骨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水平。结果 X线片观察到在1周、2周、4周时,实验组骨折愈合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在1周、2周、4周时,实验组骨折愈合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1周时开始上升,2周时含量最高,4周时逐渐降低,且在术后1周、2周、4周时,实验组大鼠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在术后1周、2周、4周不断增高,且实验组大鼠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2周、4周时,实验组大鼠的骨折部位的骨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会抑制胫骨骨折大鼠的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骨折愈合 碱性磷酸酶 转化生长因子Β1 骨形态发生蛋白21
下载PDF
适度镇静对脊柱手术患者PCIA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马智聪 张晓廷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740-742,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时,不同的镇静程度对PCIA使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6-05~2017-02择期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的男性患者120例,年龄50-65岁,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时,不同的镇静程度对PCIA使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6-05~2017-02择期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的男性患者120例,年龄50-65岁,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依据Ramsay镇静评分标准,将Ramsay评分1-4分的患者分成1分组、2分组、3分组、4分组,采用BCS评分、Likert-5级评分法分别评估四组患者术后6 h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并记录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Ramsay评分1分组、2分组的BCS评分分别为(1.8±1.5)分和(1.9±1.2)分,明显低于3分组(2.5±1.3)分、4分组(2.8±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分组、2分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3分组、4分组(P<0.05);3分组满意度(3.1±0.9)明显高于1分组、2分组、4分组(P<0.05)。四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脊柱术后6 h的PCIA患者,在VAS评分≤3分时,镇静程度为3分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少,舒适度和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镇痛 镇静 舒适度 满意度
下载PDF
不同镇静程度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马智聪 张晓廷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9期835-837,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时,不同的镇静程度对PCIA使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年龄65~80岁,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时,不同的镇静程度对PCIA使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年龄65~80岁,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小于等于3分,依据Ramsay镇静评分标准,将Ramsay评分1分、2分、3分、4分的患者判定为Ⅰ、Ⅱ、Ⅲ、Ⅳ四组,采用舒适度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Likert-5级评分法分别评估四组患者术后6h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并记录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h纳入研究对象80例(男46例,女34例),Ⅰ组2例,Ⅱ组24例,Ⅲ组26例,Ⅳ组28例,由于Ⅰ组例数太少,未纳入统计分析。Ⅱ、Ⅲ、Ⅳ组的BCS评分分别为(1.9±1.0)分、(2.5±0.9)分、(3.0±0.8)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组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2.0±0.7)分、(2.5±0.8)分、(3.0±0.7)分,组间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Ⅲ、Ⅳ组(P<0.05);三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6h的PCIA患者,在VAS小于等于3分时,保持镇静程度为3~4分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镇静 舒适度 满意度
下载PDF
虚拟实验及其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马智聪 《科教导刊》 2019年第18期141-143,共3页
生理学教学中,实验课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开展实验课程,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将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但是,有许多的生物实验较为血腥,在开展过程中容易产生令人不适的生理和心理反... 生理学教学中,实验课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开展实验课程,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将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但是,有许多的生物实验较为血腥,在开展过程中容易产生令人不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且利用活物进行实验,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经济支撑,还需要更加高级的安全防护系统,来保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而虚拟实验的应用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困境,在让学生感受实验过程的同时,降低实验的残酷性和资金需求,同时有利于安全实验,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下文将针对虚拟实验及其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实验 生理学教学 应用探析
下载PDF
分析探讨熊去氧胆酸对肝硬化患者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马智聪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7期891-892,共2页
目的对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肝硬化患者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5例肝硬化患者,随机选取40例患者进行常规性的对症治疗,另45例患者同时增加熊去氧胆酸加以治... 目的对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肝硬化患者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5例肝硬化患者,随机选取40例患者进行常规性的对症治疗,另45例患者同时增加熊去氧胆酸加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肝功C级、B级、A级患者血清内毒素含量水平之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内毒素含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血清中内毒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氧胆酸可以对细菌的移位产生有效的抑制,进而实现改善患者血清内毒素含量的作用,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去氧胆酸 肝硬化 肠道细菌 内毒素血症
下载PDF
尼卡地平复合艾洛控制性降压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10
作者 马智聪 范俊柏 《实用骨科杂志》 2005年第4期354-355,共2页
目的探讨尼卡地平复合艾洛在脊柱手术中控制性降压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脊柱手术的ASAⅠ~Ⅱ级的患者60 例,随机分为尼卡地平组(N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N组静脉... 目的探讨尼卡地平复合艾洛在脊柱手术中控制性降压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脊柱手术的ASAⅠ~Ⅱ级的患者60 例,随机分为尼卡地平组(N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N组静脉滴注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记录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血压(SBP、DBP、MAP)和心率(HR)的变化及晶胶体输入量、尿量、输血量和出血量.结果 N组患者在控制性降压期间血压明显下降(P<0.01),术中输血量和出血量N组明显少于C组(P<0.01),两组患者HR均维持平稳,晶胶体输入量和尿量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尼卡地平复合艾司洛尔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脊柱术中的控制性降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卡地平 艾司洛尔 脊柱手术 控制性降压
下载PDF
推进式案例分析结合情景教学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智聪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年第5期170-171,共2页
推进式案例分析结合情景教学是一种有效结合教学与实践的教学方法。本文详细阐述了推进式案例分析结合情景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优势,同时阐述了该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方式和注意问题。
关键词 推进式 案例分析 情景教学
下载PDF
芬太尼复合罗比卡因用于下腹部术后PCEA的效果评价
12
作者 马智聪 刘晓宏 《临床医药实践》 2003年第10期769-771,共3页
罗比卡因是一种新型局部麻醉药,与同等浓度布比卡因相比,运动阻滞程度小,尤其适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本文使用芬太尼复合不同浓度的罗比卡因应用于下腹部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并同时与持续剂量芬太尼相比较,观察24 h内术后患者的镇痛评分... 罗比卡因是一种新型局部麻醉药,与同等浓度布比卡因相比,运动阻滞程度小,尤其适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本文使用芬太尼复合不同浓度的罗比卡因应用于下腹部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并同时与持续剂量芬太尼相比较,观察24 h内术后患者的镇痛评分、运动阻滞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等,从而寻求一种更适合于下腹部手术的硬膜外自控镇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 腹部手术 芬太尼 罗比卡因
下载PDF
稳心颗粒与美托洛尔合并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疗效探讨
13
作者 马智聪 李丽娜 《中外医疗》 2016年第1期144-145,共2页
目的稳心颗粒与美托洛尔合并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该院收治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68例,分为两组,单纯给予对照组患者美托洛尔治疗,研究组则采用稳心颗粒与美托洛尔合并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疗效... 目的稳心颗粒与美托洛尔合并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该院收治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68例,分为两组,单纯给予对照组患者美托洛尔治疗,研究组则采用稳心颗粒与美托洛尔合并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3.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与美托洛尔合并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更为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心颗粒 美托洛尔 室性期前收缩
下载PDF
过瘤胃烟酰胺对育肥羊肠道形态、屏障和转运功能以及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14
作者 张艺伟 马智聪 +6 位作者 韩强 褚玲娜 李浙烽 冯长东 吴昊 王翀 魏筱诗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849-5859,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育肥湖羊基础饲粮中添加过瘤胃烟酰胺(RPN)对其肠道形态、屏障和转运功能以及后肠道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选取16只年龄(2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育肥公湖羊为研究对象,试验分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和试验组(...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育肥湖羊基础饲粮中添加过瘤胃烟酰胺(RPN)对其肠道形态、屏障和转运功能以及后肠道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选取16只年龄(2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育肥公湖羊为研究对象,试验分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和试验组(额外添加1 g/d RPN),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9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添加1 g/d RPN显著提高湖羊空肠的绒毛高度与肌层厚度(P<0.05);2)添加1 g/d RPN显著增加空肠黏膜中封闭蛋白-2(Claudin-2)与闭合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3)添加1 g/d RPN后,空肠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钠-葡萄糖共同转运体1(SGLT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回肠GLUT2、氨基酸转运蛋白2(SLC38A2)和溶质载体家族1成员5(SLC1A5)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SGLT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4)添加1 g/d RPN能显著提高湖羊空肠的异戊酸含量(P<0.05),有提高乙酸(P=0.058)和总挥发性脂肪酸(P=0.077)含量的趋势。综上所述,在基础饲粮中额外添加1 g/d RPN可促进育肥湖羊肠道发育,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提高肠道葡萄糖、氨基酸转运载体基因的表达,并促进湖羊后肠道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瘤胃烟酰胺 育肥湖羊 肠道发育 屏障功能 发酵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穿刺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高行 高旭琴 +1 位作者 陈丽 马智聪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7期2929-2932,共4页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股骨颈骨折病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穿刺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5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择期行单侧人工股骨头置换的股骨颈骨折病人40例,术前均诊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股骨颈骨折病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穿刺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5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择期行单侧人工股骨头置换的股骨颈骨折病人40例,术前均诊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研究组麻醉前静脉泵入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两组均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记录药物泵注前(T0)、体位摆放前(T1)、体位摆放成功即刻(T2)、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注药后1 min(T3)、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注药后5 min(T4)、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注药后10 min(T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注药后20 min(T6)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记录麻醉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药物干预情况;记录需要芬太尼补救镇痛的例数、呼吸抑制发生情况和病人麻醉满意度。结果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穿刺前,与T0比较,研究组T1时MAP、心率降低,T2时MAP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时MAP降低,T2时心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穿刺后,与T2比较,两组T3~T6 MAP、心率都呈下降趋势,但研究组心率在T3时下降不明显(P>0.05)。研究组T1~T4时MA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T4、T5时心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高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需要芬太尼补救镇痛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病人麻醉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股骨颈骨折病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前应用髂筋膜间隙阻滞同时联合右美托咪定镇静能减少芬太尼补救镇痛的例数,使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穿刺前后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减少高血压发生,提升病人麻醉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股骨颈骨折 右美托咪定 髂筋膜间隙阻滞 血流动力学 平均动脉压 心率
下载PDF
镇静对子宫全切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患者满意度及舒适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任林雨 马智聪 +2 位作者 任丽霞 张晓廷 陈丽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第10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全切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患者,在可接受疼痛范围内,其对不同镇静程度舒适度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144例,年龄40~6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依据Ram... 目的探讨子宫全切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患者,在可接受疼痛范围内,其对不同镇静程度舒适度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144例,年龄40~6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依据Ramsay镇静评分(6分法),将镇静评分为4分及以下者分为1分组、2分组、3分组和4分组,采用Likert-5级满意度评分法及BCS舒适度评分法在术后6h及24h对患者进行满意度和舒适度评分,并观察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h及24h Ramsay镇静评分2分组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最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分组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最低,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组和4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1分组发生率最高,4分组次之,均高于2分和3分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分与3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均未出现尿潴留、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及意识障碍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6h及24h的PCIA患者,在可接受疼痛范围内,镇静评分为2分的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最高,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静 镇痛 舒适度 满意度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药物配伍方案的择优筛选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艳艳 马智聪 +1 位作者 赵丽 薛宸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年第4期478-481,共4页
目的探讨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的患者,在镇痛满意基础上,不同镇静程度对其舒适度和满意度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整理,优选出适用于... 目的探讨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的患者,在镇痛满意基础上,不同镇静程度对其舒适度和满意度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整理,优选出适用于TKA术后的一种或多种PCIA配方。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择期腰麻下行TKA术196例患者,依据患者术后6h的Ramsay镇静评分(6分法),将镇静满意评分为1分、2分、3分、4分的患者分别记为1组、2组、3组和4组,采用Likert-5级满意度评分法及舒适度评分法在术后6h及24h对患者进行评分,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由此评定PCIA效果最优组别,并统计其PCIA药物配方。结果术后6h舒适度,1组患者明显低于其他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24h舒适度,2组最高,3组、4组次之,1组最低,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h和24h的满意度均为2组最高,且呈2、3、4、1组依次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1组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统计分析2组有舒芬太尼+酮洛酸氨丁三醇+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氨丁三醇+右美托咪定、地佐辛+右美托咪定、布托啡诺+右美托咪定四种配方,分别记为A组、B组、C组、D组。A组和B组的6h舒适度及满意度评分为4分较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的24h舒适度评分为4者较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B组和D组的满意度评分为4分较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TKA术后的PCIA患者,在镇痛满意基础上,Ramsay评分2分的患者PCIA效果最优,对这组患者的PCIA配方进行统计与分析,优选出的PCIA配方为:舒芬太尼+氟比洛芬酯+右美托咪定和舒芬太尼+氨丁三醇+右美托咪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静脉自控 镇痛 舒适度 满意度
下载PDF
椎管内麻醉后麻醉平面客观指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耀如 陈丽 +2 位作者 吴洁 马智聪 崔红燕 《实用骨科杂志》 2005年第6期552-553,共2页
目的利用热成像技术,对比20例临床择期下肢手术麻醉前后的皮肤温度变化,探讨以皮肤表面温度变化作为确定麻醉区域客观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例择期下肢手术病人,分别观察麻醉区域内同一点麻醉施行前后的皮肤表面温度及红外线... 目的利用热成像技术,对比20例临床择期下肢手术麻醉前后的皮肤温度变化,探讨以皮肤表面温度变化作为确定麻醉区域客观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例择期下肢手术病人,分别观察麻醉区域内同一点麻醉施行前后的皮肤表面温度及红外线扫描图像的变化。结果麻醉区域内麻醉施行后皮肤表面温度显著升高,红外线图像有明显变化,可将皮肤温度作为确定麻醉区域的客观指标。结论基于人体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热量不一,利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对麻醉平面提供定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像 麻醉区域 皮肤温度 椎管内麻醉
下载PDF
髂筋膜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在高血压患者股骨近端骨折麻醉前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高行 陈丽 马智聪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320-323,共4页
目的评价髂筋膜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在合并高血压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脊髓麻醉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股骨近端骨折手术且合并高血压的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55~75岁,BMI 18.5~25 kg/m 2,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 目的评价髂筋膜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在合并高血压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脊髓麻醉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股骨近端骨折手术且合并高血压的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55~75岁,BMI 18.5~25 kg/m 2,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脊髓麻醉前先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0.33%罗哌卡因30 mL),后于15 min内静脉泵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0.5μg/kg),神经阻滞起效后开始摆体位穿刺;对照组摆体位前不做任何治疗处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体位摆放所用时间、摆体位时的VAS评分与Ramsay镇静评分;分别记录患者入室(T1)、摆体位成功后即刻(T2)、脊麻给药后15 min(T3)的MAP、HR。记录术中心律失常、低血压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体位摆放时间显著减少( P< 0.05),VAS评分显著降低( P< 0.05),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 P< 0.05);与T1比较,T2时点对照组MAP、HR升高明显( P< 0.05),观察组MAP略有下降,而HR略有升高( P< 0.05);T3时点两组的MAP、HR均明显下降( P< 0.05 )。两组间比较,T2时点观察组MAP、HR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T3时点的MAP、HR两组无明显差异( P > 0.05 );术中不良事件两组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髂筋膜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能有效缓解合并高血压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脊髓麻醉体位摆放时的疼痛,减轻术前焦虑,缩短体位摆放时间,稳定血压、心率,且不会增加脊髓麻醉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筋膜阻滞 右美托咪定 股骨近端骨折 高血压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屈博 马智聪 +1 位作者 李玉斐 乔心怡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598-602,共5页
目的研究艾司氯胺酮对大鼠特定骨折模型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200±20)g,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艾司氯胺酮组(KET组)和空白组,每组24只。应用砝码自由下落撞击嵌合器致大鼠右侧胫骨骨折,确定为横形骨折后行内固定,制... 目的研究艾司氯胺酮对大鼠特定骨折模型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200±20)g,用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艾司氯胺酮组(KET组)和空白组,每组24只。应用砝码自由下落撞击嵌合器致大鼠右侧胫骨骨折,确定为横形骨折后行内固定,制成右侧胫骨骨折模型。模型制成后第1日起,KET组大鼠腹腔注射艾司氯胺酮(40 mg/kg),每日两次(8:00和20:00),药物注射持续整个实验过程(大鼠处死前一日最后两次注射)。空白组给予相同剂量0.9%NaCl溶液,注射方式、注射时间点以及持续时长同KET组。模型制成后1,2,4周时分别从两组中随机选8只大鼠行右侧颈动脉取血,完成后保留右侧胫骨行脱钙处理。比较两组大鼠血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变化,并分析离体胫骨免疫组化结果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染色情况及表达水平。结果KET组骨折部位骨小梁等染色数目多于空白组,KET组BDNF、VEGF、BMP-2水平在各时间点均高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可促进大鼠骨折愈合过程,其机制可能与提高BDNF、VEGF水平及增加BMP-2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BDNF VEGF BMP-2 骨折愈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