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与腓骨头截骨入路治疗累及胫骨平台后外侧平台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46例累及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患者。25例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联合入路组),21例采用腓...目的探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与腓骨头截骨入路治疗累及胫骨平台后外侧平台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46例累及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患者。25例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联合入路组),21例采用腓骨头截骨入路(腓骨头截骨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中临床资料、影像学参数及膝关节功能参数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3.58±2.35)个月。随访末期,所有患者骨折端均达到骨性愈合标准,未发生断钉断板等内固定失败情况。联合入路组患者的内翻角(tilt angle of the tibial plateau,TPA)[(89.11±3.82)°vs.(86.78±3.54)°]及后坡角(posterior slope angle,PSA)[(9.45±2.01)°vs.(8.14±1.92)°]高于腓骨头截骨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与腓骨头截骨入路在治疗累及胫骨平台后外侧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腓骨头截骨入路患者可能有更好的影像学参数表现。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与腓骨头截骨入路治疗累及胫骨平台后外侧平台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46例累及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患者。25例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联合入路组),21例采用腓骨头截骨入路(腓骨头截骨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中临床资料、影像学参数及膝关节功能参数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3.58±2.35)个月。随访末期,所有患者骨折端均达到骨性愈合标准,未发生断钉断板等内固定失败情况。联合入路组患者的内翻角(tilt angle of the tibial plateau,TPA)[(89.11±3.82)°vs.(86.78±3.54)°]及后坡角(posterior slope angle,PSA)[(9.45±2.01)°vs.(8.14±1.92)°]高于腓骨头截骨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与腓骨头截骨入路在治疗累及胫骨平台后外侧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腓骨头截骨入路患者可能有更好的影像学参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