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独立董事在创新投资中发挥了“宝剑”作用吗?——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
1
作者 崔莹 林彦博 +2 位作者 景琦 高航 马逸 《财务管理研究》 2025年第3期118-128,共11页
基于2012-2021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独立董事在创新投资中摘掉“花瓶”标签是否能够发挥“宝剑”作用,同时,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在上述二者关系中是否存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对创新投资存在正相关关系,独立董事通过企... 基于2012-2021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独立董事在创新投资中摘掉“花瓶”标签是否能够发挥“宝剑”作用,同时,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在上述二者关系中是否存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对创新投资存在正相关关系,独立董事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中介机制对创新投资产生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女性独立董事对创新投资促进作用比男性独立董事更为显著;独立董事兼任程度越高,创新投资力度越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创新投资正向调节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中介机制,深入探索独立董事与创新投资之间的关系以及传导路径,以期为企业创新提供新动力,为企业赢得正向市场竞争和提高业绩提供新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董事 企业社会责任 创新投资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15
2
作者 马逸 李岩峰 史万超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08-209,共2页
目的总结球囊形状对于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治疗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2月~2001年9月采用PMC方法治疗的一组94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3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成功率为88%;44例球囊呈梨形... 目的总结球囊形状对于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治疗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2月~2001年9月采用PMC方法治疗的一组94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3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成功率为88%;44例球囊呈梨形者全部获成功治疗,另49例球囊形状不理想者中11例发生早期治疗失败。4例术后疼痛复发及2例术后发生一过性外展神经功能丧失者全部发生于球囊形状不理想者。结论PMC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种有效方法。球囊形状在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及疼痛复发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 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 手术方法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肌钙蛋白I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马逸 尚士芹 杨瑞峰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年第4期513-514,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意义 心肌肌钙蛋白Ⅰ 定量检测 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扩张术 早期心电图 早期诊断
下载PDF
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缺失与男性不育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马逸 陈斌 +3 位作者 王鸿祥 胡凯 韩银发 王益鑫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探讨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AZF)缺失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男科门诊不育症患者728例,其中正常精子密度46例,少精子症459例,严重少精子症93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71例,梗阻性无精子症45例,射精功能障碍14例;另设正常对照组50... 目的探讨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AZF)缺失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男科门诊不育症患者728例,其中正常精子密度46例,少精子症459例,严重少精子症93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71例,梗阻性无精子症45例,射精功能障碍14例;另设正常对照组50名。应用PCR对Y染色体序列标准位点sY84、sY86、sY127、sY134、sY254及sY255进行检测。结果728例不育症患者中,AZF缺失共18例,缺失发生率为2.47%,与正常对照组(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其中严重少精子症8例(8.60%),非梗阻性无精子症10例(14.08%)。结论AZF缺失是男性不育症,特别是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基因检测为男性不育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染色体 染色体缺失 无精子症因子 男性不育
下载PDF
高压氧及综合催醒治疗脑性昏迷6例体会 被引量:1
5
作者 马逸 邹建军 +5 位作者 刘会 王天成 岳楠 刘姝 张佩斯 郑云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4期2106-2106,共1页
关键词 颅脑外伤 脑出血 高压氧 综合催醒治疗 脑性昏迷
下载PDF
专家系统在医学上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马逸 陈斌 《中国医疗设备》 2008年第6期42-44,78,共4页
专家系统在医学上的研究已有超过50年的历史,在一些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从知识获取、表示、推理三方面论述了其研究现状及进展。
关键词 专家系统 人工智能技术 综合数据库 模糊神经网络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经皮治疗或微血管减压治疗结果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马逸 Mario Meglio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2期242-243,共2页
目的比较当代治疗三叉神经痛3种外科方法的疗效。方法采用相同原则,对48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用3种不同外科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微血管减压(MVD)治疗155例,出院时分析获疼痛完全缓解76.1%,部分缓解19.3%,无效4.5%;... 目的比较当代治疗三叉神经痛3种外科方法的疗效。方法采用相同原则,对48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用3种不同外科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微血管减压(MVD)治疗155例,出院时分析获疼痛完全缓解76.1%,部分缓解19.3%,无效4.5%;平均随访52.5个月,疼痛完全缓解58.5%,部分缓解27.3%,无效14.1%。采用射频热凝(TCG)治疗113例,出院时疼痛完全缓解61.9%,部分缓解25.6%,无效12.5%;平均随访45.4个月,疼痛完全缓解2.2%,部分缓解33.7%。采用经皮球囊压迫(PMC)治疗215例,出院时疼痛完全缓解67.4%,部分缓解21.4%,无效11.2%;平均随访38.3个月,疼痛完全缓解13.6%,部分缓解29.2%,无效57.1%。结论MVD最有效,尽管PMC在治疗上也起很大作用,但应作为MVD的一种替换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经皮治疗 对比分析 疗效 外科治疗
下载PDF
211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马逸 尚士芹 杨瑞峰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8年第6期805-806,共2页
关键词 耐药性分析 呼吸道感染 感染病原菌 临床抗感染治疗 下呼吸道分离 感染性疾病 广谱抗生素 常用抗生素
下载PDF
现阶段PSA在诊疗前列腺癌中的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马逸 陈斌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766-768,共3页
关键词 前列腺癌 PSA PSA倍增时间 PSA速率
下载PDF
室性早搏后一系列窦性搏动的T波改变
10
作者 马逸 娄凤云 李双斌 《吉林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54-54,共1页
早搏后引起窦性搏动的T波改变已有定论,但早搏后一系列窦性搏动的T波改变报告较少。我们报告一例心肌炎病人因室性早性早搏引起一系列窦性搏动的T波改变。 患者邓某某,男性,37岁,病历号9410338,因间断性心悸,气短一年,加重一周入院。病... 早搏后引起窦性搏动的T波改变已有定论,但早搏后一系列窦性搏动的T波改变报告较少。我们报告一例心肌炎病人因室性早性早搏引起一系列窦性搏动的T波改变。 患者邓某某,男性,37岁,病历号9410338,因间断性心悸,气短一年,加重一周入院。病人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气短、无心前区疼痛,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少尿及浮肿。近一周心悸、气短加重而入院。查体:BP:12/8kpa.神清,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两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音低纯,节律不整,可闻及期前收缩,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浮肿(-)。辅助检查ELG:窦性心律,不正常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入院后给予营养心肌、抗心律失常治疗。住院后Holter提示:室早后引起一系列窦性激动T波倒置。经治疗后复查Holter T波恢复,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抗心肌抗体(+)。 讨论 早搏后引起窦性激动的T波改变多持续1~2个心动周期;其原因多为因早搏引起代偿间歇,使室内压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 窦性搏动 心电图 T波改变
下载PDF
不典型Ⅱ~0-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11
作者 马逸 娄凤云 李双斌 《吉林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42-42,共1页
患者董某某,男性,16岁,病历号:944463。因心悸四年加重一周入院。病人於早年前劳累及活动后出现心悸,感冒后加重,曾来我院就诊,描记心电图为:I^0AVB,诊断为心肌炎,给予消炎,营养心肌对症治疗症状好转,近一周病人发烧T39.2℃,伴气短,胸... 患者董某某,男性,16岁,病历号:944463。因心悸四年加重一周入院。病人於早年前劳累及活动后出现心悸,感冒后加重,曾来我院就诊,描记心电图为:I^0AVB,诊断为心肌炎,给予消炎,营养心肌对症治疗症状好转,近一周病人发烧T39.2℃,伴气短,胸闷来我院就诊。描记心电图为I^0AVB,门诊以心肌炎I^0AVB收入院。查体:T36.0℃,P:56次/分;BP:12/8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努张,两肺呼吸音清,心率50次/分,节律规整,未闻及杂音,腹平,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浮肿(-),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正常心电图I^0AVB,P-R间期为0.48,入院后描记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障碍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治疗后疼痛未缓解临床思考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付勇 马逸 +4 位作者 邹建军 李岩峰 王斌 黄海韬 王全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362-363,共2页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是一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组织介入的方法,此方法为Mullan和Lichtor于1983年发明。即便术后仍有疼痛的发作亦可以继续对症观察,大部分术后有三叉神经半月节受压迫症状的患者能延迟治愈,而不需要急于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是一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组织介入的方法,此方法为Mullan和Lichtor于1983年发明。即便术后仍有疼痛的发作亦可以继续对症观察,大部分术后有三叉神经半月节受压迫症状的患者能延迟治愈,而不需要急于再次手术,从而减少了病人的再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 压迫治疗 疼痛 临床 缓解 再次手术 三叉神经节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长明 关占颖 +3 位作者 蔡长华 张静 王嵘巍 马逸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97-300,共4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顽固的颜面部疼痛,TN不仅能够引起患者不适,同时显著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三叉神经半月节是治疗顽固性TN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顽固的颜面部疼痛,TN不仅能够引起患者不适,同时显著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三叉神经半月节是治疗顽固性TN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其治疗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由于该技术操作拥有自身优势,许多患者对PMC这项技术非常青睐。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外关于PMC治疗TN的应用效果、所产生的问题及PMC治疗TN的方法学、临床应用与研究的发展状况、问题及其展望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球囊压迫 三叉神经半月节 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培慧 祝秋实 +4 位作者 孙晓红 丁姗 延娟 唐辰义 马逸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83-84,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分别给予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和卡马西平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分别给予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和卡马西平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1.11%(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8%,低于对照组的24.44%(P<0.05)。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优于卡马西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微球囊神经节压迫技术 三叉神经半月节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卡马西平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岩峰 马逸 +4 位作者 邹建军 张佩斯 王彬 黄海涛 韩立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10-111,共2页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PMC)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方法对274例PMC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施行290次手术,观察到三叉神经抑制反应257次(89%),主要表现为心跳减慢(平均心跳减慢23次/min),其中3例出现...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PMC)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方法对274例PMC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施行290次手术,观察到三叉神经抑制反应257次(89%),主要表现为心跳减慢(平均心跳减慢23次/min),其中3例出现一过性心脏停跳。结论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医生和麻醉师对此应有充分的了解,并从外科和药物方面做好处理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囊压迫疗法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抑制反应 气管插管 全身麻醉
下载PDF
穴位埋线治疗心律失常30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逸 曹春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2期96-96,共1页
穴位埋线治疗心律失常30例马逸,曹春(吉林市中心医院循环内科)近年来我们应用穴位埋线治疗心律失常患者3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本组30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5岁,18~... 穴位埋线治疗心律失常30例马逸,曹春(吉林市中心医院循环内科)近年来我们应用穴位埋线治疗心律失常患者3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本组30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5岁,18~40岁18例,41岁以上12例,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埋线 治疗心律失常 风湿性心脏病 频发室性早搏 心电图分类 心气阴两虚 医用羊肠线 气虚血瘀 交界性早搏 心房纤颤
下载PDF
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9
17
作者 邹建军 马逸 +3 位作者 王斌 李岩峰 黄海韬 李付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592-594,共3页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PMC)治疗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Mullan方法治疗305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04例高危患者采用PMC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对804例...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PMC)治疗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Mullan方法治疗305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04例高危患者采用PMC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对804例患者行833次手术。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7.3%。平均随访36个月,疼痛复发率为6.8%。感觉异常的发生率为3.8%,无角膜溃疡,咀嚼肌无力约占2/3,复视占0.2%。结论PMC方法是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且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对于疼痛累及第一支且高危的患者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球囊 神经压迫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岩峰 马逸 +3 位作者 邹建军 王斌 黄海韬 李付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514-515,共2页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60例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疼痛完全缓解2041例(94.5%),部分缓解43例(2.0%),治疗有效率为96.5%。出...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60例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疼痛完全缓解2041例(94.5%),部分缓解43例(2.0%),治疗有效率为96.5%。出现同侧面部轻度痛觉减退2117例(98.0%),同侧面部感觉异常73例(3.4%),同侧咀嚼肌无力2128例(98.5%),复视4例(0.2%);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36个月,疼痛复发108例(5.8%),感觉减退伴感觉异常60例(3.2%),角膜溃疡2例(0.1%),咀嚼肌无力、复视等均恢复正常。结论该治疗简单、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高龄、体弱或有严重系统疾病的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节 神经压迫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并发症(附1263例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斌 马逸 +3 位作者 李岩峰 邹建军 黄海韬 李付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422-423,共2页
目的分析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临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 263例采用PMC方法治疗并获得随访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面部不同程度的感觉减退1 238例(98.0%),症状于12~24个月内消失,其中感觉减退... 目的分析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临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 263例采用PMC方法治疗并获得随访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面部不同程度的感觉减退1 238例(98.0%),症状于12~24个月内消失,其中感觉减退伴感觉异常44例(3.5%);出现同侧咀嚼无力1 244例(98.5%),于2~3个月内逐渐恢复;发生角膜炎3例(0.2%);一过性展神经麻痹12例(1.0%),症状于1~3周内缓解。结论PMC的主要并发症是一定程度的感觉减退及同侧咀嚼肌肌力减退。感觉减退伴感觉异常、角膜炎及出血性并发症并不多见。不断的技术改进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球囊压迫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岩峰 马逸 +4 位作者 黄海韬 邹建军 王斌 李付勇 王全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2-504,共3页
目的评价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技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探讨一侧行PMC术后对侧PMC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对从2000年12月至2009年8月采用PMC技术治疗的74例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 目的评价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技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探讨一侧行PMC术后对侧PMC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对从2000年12月至2009年8月采用PMC技术治疗的74例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失判定手术成功率,根据患者一侧手术后咀嚼肌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选择对侧手术时机。结果对74例患者共行145次手术(包括3例患者术后单侧疼痛症状复发行第2次手术治疗)。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6.5%。随访1~7年,平均2.9年,疼痛复发率为2.1%。74例患者中行双侧手术者68例,其中57例在单侧进行PMC治疗后1~3个月内行对侧PMC术。结论 PMC技术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其中单侧进行PMC治疗后,可在术后1~3个月进行对侧的PMC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 手术时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