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镰刀藻属与伪镰刀藻属的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1
作者 农群专 李朗 +2 位作者 高亚辉 陈长平 赖俊翔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华南沿海及澳大利亚分布的镰刀藻属(Falcula)和伪镰刀藻属(Pseudofalcula)硅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发现一中国新记录硅藻,即中间镰刀藻(F.media Voigt);首次报道了半波镰刀藻(F.semiundulata Voigt)的超微形态结构;通过与... 利用扫描电镜对华南沿海及澳大利亚分布的镰刀藻属(Falcula)和伪镰刀藻属(Pseudofalcula)硅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发现一中国新记录硅藻,即中间镰刀藻(F.media Voigt);首次报道了半波镰刀藻(F.semiundulata Voigt)的超微形态结构;通过与透明伪镰刀藻(P.hyalina(Takano)Gómez,Wang&Lin)的比较进一步界定了两属的形态学差异。其中,二者顶纹区结构的差异最为显著:镰刀藻属的顶纹区由数条狭缝组成,而伪镰刀藻属的顶纹区为嵌入壳套的眼点且呈网格状结构。此外,明确了镰刀藻属物种多是大型海藻上的植表生硅藻,而伪镰刀藻属则为典型的动表生硅藻,其宿主为海洋桡足类。本文扩大了中间镰刀藻、半波镰刀藻和透明伪镰刀藻的地理分布区域,厘清了镰刀藻属和伪镰刀藻属的形态学划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藻属 伪镰刀藻属 超微结构 顶纹区
下载PDF
长江口附近海域春季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 被引量:55
2
作者 高亚辉 虞秋波 +4 位作者 齐雨藻 邹景忠 陆斗定 李扬 陈长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1044-1048,共5页
20 0 2年春季 ,在长江口附近海域典型赤潮高发区 2 8个大面站位采集了 5 3个样品 ,从中共鉴定出隶属于 31个硅藻属的 80个种和变种 ;其中种类多样性较高的属为圆筛藻属 (Coscinodiscus) ,有 17个种 ,斜纹藻属 (Pleurosigma) ,有 8个种... 20 0 2年春季 ,在长江口附近海域典型赤潮高发区 2 8个大面站位采集了 5 3个样品 ,从中共鉴定出隶属于 31个硅藻属的 80个种和变种 ;其中种类多样性较高的属为圆筛藻属 (Coscinodiscus) ,有 17个种 ,斜纹藻属 (Pleurosigma) ,有 8个种和变种 ;数量上较优势的种为柔弱拟菱形藻 (Pseudo nitzschiadeli catissma) ,为 3.4 8× 10 3 cells·L-1,占 2 8.5 4 % ;具槽直链藻 (Melosirasulcata) ,为 1.4 3× 10 3 cells·L-1,占16 .98% ;尖刺拟菱形藻 (Pseudo nitzschiapungens) ,为 0 .71× 10 3 cells·L-1,占 9.85 % .它们在大部分站位中都有出现 ;柔弱拟菱形藻和尖刺拟菱形藻的高细胞密度区主要出现在 12 30E断面的站位 ,而具槽直链藻则主要出现在长江口的 31~ 32°N断面的站位 .浮游硅藻总细胞丰度变化于 0 .4 3× 10 3 ~ 2 3.3× 10 3 cells·L-1,平均 4 .6 1× 10 3 cells·L-1;在 12 3°E、30 .5°N的DD15站位 ,无论表层还是中层 ,浮游硅藻总细胞丰度均最高 (表层 ,1.85× 10 4cells·L-1;中层 ,2 .33× 10 4cells·L-1) .从水平分布看 ,浮游硅藻呈不均匀分布态势 ,从垂直分布看 ,大部分站位的表层浮游硅藻丰度高于中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种类组成 生态分布 长江口
下载PDF
海洋硅藻多样性与生态作用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高亚辉 梁君荣 +3 位作者 陈长平 李雪松 彭兴跃 刘广发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5-464,共10页
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对海洋硅藻多样性和生态作用的认识还很有限.在叙述海洋硅藻多样性、生态作用及硅藻分类学与系统学... 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对海洋硅藻多样性和生态作用的认识还很有限.在叙述海洋硅藻多样性、生态作用及硅藻分类学与系统学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概述了厦门大学硅藻课题组近年来在海洋硅藻分类学与系统学、多样性与生态分布、硅藻数据库与计算机自动识别、微型硅藻与硅藻隐形种、硅藻遗传地理差异、硅藻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硅藻细胞硅吸收与硅质壁形成机制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硅藻 多样性 生态 综述
下载PDF
反胶束萃取大豆蛋白反萃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高亚辉 陈复生 +1 位作者 赵俊廷 王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06-211,共6页
该文通过系统地研究影响总传质系数的各个主要因素(水相pH值、离子强度,初始有机相中蛋白质浓度、振荡速度和反萃取温度),探讨了以丁二酸二异辛酯磺酸钠(AOT)/异辛烷反胶束体系反萃取大豆蛋白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反萃取过程中... 该文通过系统地研究影响总传质系数的各个主要因素(水相pH值、离子强度,初始有机相中蛋白质浓度、振荡速度和反萃取温度),探讨了以丁二酸二异辛酯磺酸钠(AOT)/异辛烷反胶束体系反萃取大豆蛋白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反萃取过程中总传质系数,随着反萃取水相的pH值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随着振荡速度和初始有机相中蛋白质浓度的增大而几乎不变。说明在反萃取过程中,大豆蛋白在有机相和水相两相内的扩散阻力可以忽略,界面阻力是传质过程中的主要阻力。由此推断出大豆蛋白的反萃取过程属于界面控制类型,"满胶束"在界面上的聚结过程是反萃取的速率控制步骤。通过研究,深入了解了大豆蛋白反萃取过程的机理,可有效地控制和强化萃取过程,提高萃取率,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胶束 反萃取 大豆蛋白 动力学 聚结
下载PDF
海洋浮游植物自动分析和识别技术 被引量:21
5
作者 高亚辉 杨军霞 +5 位作者 骆巧琦 高华 杨晨辉 李雪松 梁君荣 陈长平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2期40-45,共6页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对其种类的分类鉴定和定量分析是海洋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性工作.传统的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显微镜下的人工鉴定和定量计数.为了适应海洋科学和环境监测中的快速检测的需要,解决目前显微镜人工鉴定中...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对其种类的分类鉴定和定量分析是海洋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性工作.传统的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显微镜下的人工鉴定和定量计数.为了适应海洋科学和环境监测中的快速检测的需要,解决目前显微镜人工鉴定中存在的专业水平要求高、分类人员断层、耗时等问题,至今已有不少学者对各种浮游植物自动分析和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基于藻细胞形态的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图像法,基于藻类色素组成的吸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高压液相色谱法,基于藻细胞大小、色素组成、DNA等的流式细胞仪法,基于细胞基因系列的分子探针法等.本文对这些方法的原理、发展动态、优缺点等进行了综述.认为基于藻细胞形态的浮游植物显微图像自动识别技术,由于其综合了现代仪器自动分析和传统显微分类方法的优点,是浮游植物自动识别的一种理想和实用的方法,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分类 自动识别
下载PDF
厦门港微型浮游生物叶绿素的分布和作用 被引量:29
6
作者 高亚辉 金德祥 程兆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87-93,共7页
于1989年2月—1990年2月,运用分光光度法对厦门港各大小类群浮游生物叶绿素测定结果表明,微型浮游生物(3—20μm)是初极生产者中的最主要组成者(叶绿素a平均占74.7%);小型(20-200μm)和极微型(<3μm)浮游生物不是重要类... 于1989年2月—1990年2月,运用分光光度法对厦门港各大小类群浮游生物叶绿素测定结果表明,微型浮游生物(3—20μm)是初极生产者中的最主要组成者(叶绿素a平均占74.7%);小型(20-200μm)和极微型(<3μm)浮游生物不是重要类群(平均占18.0和7.3%)。因此认为,在浮游植物定量研究中用采水方法采集浮游植物比用网采方法更客观。微型浮游生物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春季>秋、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 叶绿素 厦门港
下载PDF
海洋微藻胞外产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7
作者 高亚辉 荆红梅 +1 位作者 黄德强 杨心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38,共4页
关键词 海洋微藻 胞外产物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几种因素对太平洋纺锤水蚤摄食率的影响 被引量:30
8
作者 高亚辉 林波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51-757,共7页
于 1993 年 3~6 月对厦门港浮游桡足类优势种太平洋纺锤水蚤( Acartia pacifica Steuer)的摄食率及其与温度、盐度、食物浓度、食物种类、饥俄、食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太平洋纺锤水蚤的生态和... 于 1993 年 3~6 月对厦门港浮游桡足类优势种太平洋纺锤水蚤( Acartia pacifica Steuer)的摄食率及其与温度、盐度、食物浓度、食物种类、饥俄、食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太平洋纺锤水蚤的生态和人工培养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太平洋纺锤水蚤对三角褐指藻(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的清滤率( F, m L/ind·h)和滤食率( G, cells/ind·h)受温度的影响显著, F 和 G 随温度(10~25 ℃)升高而增加,但温度达到或超过 30℃反而因不适应而降低,最适摄食温度在 25 ℃左右( F 和 G 分别为0.058 和 9.33×104).2)盐度对 F 和 G 也有显著影响, F 和 G 随盐度(13~26)升高而增加,但盐度达到或超过 30~32,反而降低,最适摄食盐度在 26 左右( F 和 G分别为 0.030 和 4.37×104 ).3)食物浓度从 6.22×105 升高至 1.00×107 cells/m L, F 有降低趋势,而 G 则有升高趋势;最大 F 和 G 分别为 0.03 和 11.37×104 cells/ind·h.4)太平洋纺锤水蚤对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纺锤水蚤 桡足类 清滤率 滤食率 摄食率
下载PDF
数学形态学在海洋浮游植物显微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高亚辉 罗金飞 +1 位作者 骆巧琦 杨晨辉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A02期242-245,共4页
数学形态学是分析几何形状和结构的数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类图像形状和结构的分析与处理.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其个体微小,但形态特征各异,一般要在显微镜下才能进行准确的种类鉴定.本文以海洋常见赤潮藻血红哈卡... 数学形态学是分析几何形状和结构的数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类图像形状和结构的分析与处理.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其个体微小,但形态特征各异,一般要在显微镜下才能进行准确的种类鉴定.本文以海洋常见赤潮藻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Hirasaka)Hansen&Moestrup)为对象,利用数学形态学方法来处理和分析其细胞显微图像.数学形态学算法包括二值图像形态学和灰度图像形态学,涉及到膨胀、腐蚀、开闭运算,提供了快速高效的优化算法,特别是基于形态学分水岭的图像分割、标记目标、目标分割.研究结果证明,数学形态学可应用于海洋浮游植物显微图像处理,为浮游植物显微自动识别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形态学 二值图像形态学 灰度图像形态学 海洋浮游植物
下载PDF
反胶束萃取大豆蛋白前萃过程机理初探 被引量:12
10
作者 高亚辉 陈复生 +1 位作者 张书霞 张健雄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70,共3页
通过对反胶束萃取大豆蛋白前萃过程的研究及萃取后反胶束体系性质变化的试验以及相关资料系统的分析,推断出反胶束萃取大豆蛋白的模型为固定大小模型,而大豆蛋白与表面活性剂间的疏水性作用是促使蛋白质在反胶束中溶解的推动力之一。
关键词 反胶束 前萃取 大豆蛋白 机理 模型
下载PDF
真鲷早期仔鱼食性转变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高亚辉 傅万里 +1 位作者 徐镜波 陈品健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44-349,共6页
本文研究了真鲷 (Pagrosomusmajor)早期仔鱼的食性和食性转变。定量摄食实验研究发现 ,早期仔鱼的食性随其生长发育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真鲷虽为近海暖水性底层肉食性经济鱼类 ,但其前期仔鱼可摄食一些浮游藻类 (小球藻和螺旋藻 )。最大... 本文研究了真鲷 (Pagrosomusmajor)早期仔鱼的食性和食性转变。定量摄食实验研究发现 ,早期仔鱼的食性随其生长发育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真鲷虽为近海暖水性底层肉食性经济鱼类 ,但其前期仔鱼可摄食一些浮游藻类 (小球藻和螺旋藻 )。最大摄食率I[μg/(ind·h) ]随仔鱼的发育 ( 4~ 7日龄 )和食物种类而发生变化 ;对小球藻、螺旋藻、轮虫的最大I分别为 1.45~ 1.42、0 .49~ 1.3 9和 1.46~ 2 .51;早期仔鱼虽可摄食藻类 ,但仍以肉食性为主。在动物和植物混合食物 (轮虫 小球藻、轮虫 螺旋藻 )中 ,真鲷早期仔鱼存在食性转变 ,这对它的生存适应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鲷 早期仔鱼 食性转变 食物 最大摄食率 实验
下载PDF
福建九龙江和东屿地区全新世微型硅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亚辉 陈长平 +2 位作者 李扬 王开发 支崇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9-98,共10页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九龙江口现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九龙江地区中全新世剖面和东屿中-晚全新世剖面的微型硅藻(细胞大小为2~20μm)的组成和丰度.共计硅藻12属26种(包括变种).对每个种的生态分布作了描述,并提供了相应的壳面电镜照片.Th...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九龙江口现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九龙江地区中全新世剖面和东屿中-晚全新世剖面的微型硅藻(细胞大小为2~20μm)的组成和丰度.共计硅藻12属26种(包括变种).对每个种的生态分布作了描述,并提供了相应的壳面电镜照片.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是九龙江口现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的优势种;九龙江中全新世地层的优势种为Naviculaclimacospheniae,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东屿中-晚全新世地层中,Cyclotellastriata,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是优势种.微型硅藻在各个样品中所占比例都相对较高,最高可达86.7%,表明微型硅藻在沉积硅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硅藻 透射电镜 全新世 九龙江 东屿地区
下载PDF
黏度法对AOT/异辛烷反胶束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亚辉 陈复生 +2 位作者 赵俊廷 张淑霞 李润霞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46-48,共3页
利用黏度法测定AOT/异辛烷反胶束溶液的黏度,讨论了含水量对反胶束溶液的黏度、水池直径和反胶束聚集数的影响。由此解释了用AOT/异辛烷反胶束溶液萃取大豆蛋白时,萃取率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 反胶束 表面活性剂 黏度 聚集数 水池直径
下载PDF
机械加工工艺危险性控制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高亚辉 王亭亭 曹家琳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0-136,共7页
机械安全是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人民的安全与健康。为了有效地控制机械加工工艺的危险性,防止机械事故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运用事故统计方法,对我国机械加工行业各类生产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从... 机械安全是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人民的安全与健康。为了有效地控制机械加工工艺的危险性,防止机械事故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运用事故统计方法,对我国机械加工行业各类生产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从不同伤害形式的角度出发,将机械伤害事故类型从绞伤、碾压伤害、夹挤伤害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以锻工、车工、铣工、钳工等11种常见加工工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操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原因和事故类型,得出我国机械加工行业事故发生规律和各加工工艺危险性的大小。与以往机械伤害事故类型统计不同,本文将机械伤害从不同工种和不同伤害形式进行分类统计,更能体现机械加工事故伤害特点,对加强我国机械加工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加工 工艺 事故 危险性
下载PDF
牡丹花中色素的提取及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5
作者 高亚辉 张淑霞 万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31-435,共5页
综述了牡丹花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纯化方法,包括溶剂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酶提取法、超声波辅助萃取法和微波辅助萃取法;纯化方法主要采用柱层析法、膜分离法、高速逆流色谱法和重结晶法。牡丹花色素属于类黄酮化合物,主要有花色苷... 综述了牡丹花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纯化方法,包括溶剂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酶提取法、超声波辅助萃取法和微波辅助萃取法;纯化方法主要采用柱层析法、膜分离法、高速逆流色谱法和重结晶法。牡丹花色素属于类黄酮化合物,主要有花色苷、黄酮和黄酮醇的苷类。然后对牡丹花色素光谱特性、溶解性、耐光性、耐氧化性、耐还原性及pH和金属离子对色素显色特性等理化性质进行阐述。最后提出牡丹花色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花 色素 花色苷 抗氧化
原文传递
真刺唇角水蚤对鱼卵和仔鱼的捕食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亚辉 李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677-681,共5页
鱼类幼体的死亡常常被归因于食物的缺乏,实际上,以桡足类为主的浮游动物对鱼卵和仔鱼的捕食是其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鱼类资源补充的主要因素;所以,研究桡足类对鱼卵和仔鱼的捕食不仅对海洋食物链研究而且对研究鱼类资源补充... 鱼类幼体的死亡常常被归因于食物的缺乏,实际上,以桡足类为主的浮游动物对鱼卵和仔鱼的捕食是其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鱼类资源补充的主要因素;所以,研究桡足类对鱼卵和仔鱼的捕食不仅对海洋食物链研究而且对研究鱼类资源补充和产量的估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这方面的实验国内尚未见专门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卵 仔鱼 捕食 真刺唇角水蚤
下载PDF
小盘藻属二新种和小环藻属一新变种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亚辉 程兆第 金德祥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4-77,共4页
在厦门港微型硅藻分类研究中,发现小盘藻属二新种和小环灌属一新变种,用检索表对小盘藻的二新种与已报道的另4种作了比较。
关键词 新种 硅藻 具剌小盘藻 单眼小盘藻
下载PDF
海洋微藻分类生态及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被引量:44
18
作者 高亚辉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66-573,共8页
海洋微藻是海洋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 ,它们的盛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的生产力 ,因此 ,与渔业资源、水产养殖、环保、地质等密切相关 ;海洋微藻的分类和生态研究是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基础 .另一方面 ,近年来 ,随... 海洋微藻是海洋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 ,它们的盛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的生产力 ,因此 ,与渔业资源、水产养殖、环保、地质等密切相关 ;海洋微藻的分类和生态研究是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基础 .另一方面 ,近年来 ,随着陆地资源的衰竭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海洋微藻资源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尤其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利用微藻资源及微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等方面研究得到了科学家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海洋微藻资源丰富 ,过去对海洋微藻的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这些成果的应用和开拓新的研究课题是目前海洋微藻研究的 2个重要方向 .厦门大学在海洋硅藻研究方面的成果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 ,在分类生态基础上 ,不断开展新的研究 ,在海洋微藻分类学和生态学、微型硅藻和微型浮游植物生态、海洋微藻生物活性物质、微藻生物分子标记物、微藻胞外产物、及有害赤潮微藻的分离培养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藻 分类 生态 生物活性物质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硅藻 微型浮游生物
下载PDF
海链藻属一新种和二新变种 被引量:5
19
作者 高亚辉 程兆第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91-294,共4页
本文报道了厦门港微型硅藻分类研究中观察到的海链藻属1新种和2新变种:平滑海链藻(Thalassiosira laevis)与其它海链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孔纹只分布于壳缝,其内为平滑无纹区,成对海链藻小型变种(T.binata var.minor)和成对海链藻双对变种... 本文报道了厦门港微型硅藻分类研究中观察到的海链藻属1新种和2新变种:平滑海链藻(Thalassiosira laevis)与其它海链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孔纹只分布于壳缝,其内为平滑无纹区,成对海链藻小型变种(T.binata var.minor)和成对海链藻双对变种(T.bisata var.bibinata)与典型种的主要区别分别是壳缘支持突紧靠壳缘和完缘有2对成对突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变种 新种 海链藻属
下载PDF
真刺唇角水蚤食性转变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高亚辉 李松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637-641,共5页
真刺唇角水蚤(Labidooera enchaeta Giesbrecht)的食性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它对不同浮游植物种类的摄食率不同。在动物和植物混合食物(Artemia 无节幼虫和 Proroentrum micans)中,真刺唇角水蚤存在食性转变,这对它在自然海区中的... 真刺唇角水蚤(Labidooera enchaeta Giesbrecht)的食性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它对不同浮游植物种类的摄食率不同。在动物和植物混合食物(Artemia 无节幼虫和 Proroentrum micans)中,真刺唇角水蚤存在食性转变,这对它在自然海区中的生存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刺唇角水蚤 食性转变 摄食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