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病原学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吴学文 王风君 +4 位作者 高可雷 贺楚峰 梅凌云 田湘娥 冯永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93-197,202,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近年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患者的病原菌谱分布及动态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 目的了解我国近年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患者的病原菌谱分布及动态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从1991年1月~2015年5月发表的所有有关CSOM细菌培养的描述性临床研究中文献,共筛选出50篇文献纳入本次研究,累积研究CSOM患者7462例(7521耳)。根据文献资料的中位年限平均分为4组:1990-1995年组、1996-2001年组、2002-2007年组及2008-2013年组。对各组细菌培养病原菌检出率、真菌检出率、前4种细菌所占比例及革兰阳性(G^+)菌与革兰阴性(G^-)菌比例进行动态分析。结果细菌培养病原菌总检出率86.21%,真菌检出率5.25%。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变形杆菌4种细菌为主;真菌以念珠菌及曲霉菌为主。随着时间推移,细菌培养病原菌检出率逐渐降低;真菌检出率逐渐增高;前4种细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排名首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G^+菌与G^-菌比例分别逐渐增加和下降。结论我国CSOM患者病原菌谱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变形杆菌为主要病原菌;随着时间推移,细菌培养病原菌检出率逐渐降低,真菌检出率、G^+菌检出比例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有增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细菌培养 病原菌
下载PDF
以筛前动脉为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在额窦后壁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章华 覃艾球 +6 位作者 高可雷 谢志海 张俊毅 范若皓 赵素萍 肖健云 蒋卫红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331-335,共5页
目的介绍一种以筛前动脉为血管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应用于额窦后壁缺损修复重建的新方法,并总结其疗效和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带蒂鼻腔外侧壁黏膜瓣修复15例额窦后壁脑脊液鼻漏病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2~51岁,平均年... 目的介绍一种以筛前动脉为血管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应用于额窦后壁缺损修复重建的新方法,并总结其疗效和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带蒂鼻腔外侧壁黏膜瓣修复15例额窦后壁脑脊液鼻漏病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2~51岁,平均年龄32岁,均为外伤引起的颅底骨折、术前均经过至少1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脑脊液鼻漏患者。采用内镜下Draf IIB型额窦开放+上方带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进行颅底修复。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性重建成功,术后1个月拔除填充物后无脑脊液鼻漏发生,随访1~3年,无脑脊液鼻漏和颅内感染发生,额窦及上颌窦均引流通畅,上皮化好。主要副反应为鼻腔干燥结痂。结论以筛前动脉为血管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取材方便,应用于额窦后壁颅底缺损修复疗效满意,该术式有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颅底缺损 带蒂鼻腔外侧壁黏膜瓣 颅底重建
下载PDF
大鼠内耳解剖结构及其取材技术 被引量:7
3
作者 高可雷 李鹏 +3 位作者 蒋海燕 丁大连 孙虹 Richard Salvi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4,共7页
大鼠被广泛应用于内耳科学研究,其内耳膜迷路取材和观察对评估内耳感觉上皮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和病理学改变以及分子生物学改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由于大鼠内耳结构精巧复杂,如何完整取出内耳膜迷路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难点之一。为促... 大鼠被广泛应用于内耳科学研究,其内耳膜迷路取材和观察对评估内耳感觉上皮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和病理学改变以及分子生物学改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由于大鼠内耳结构精巧复杂,如何完整取出内耳膜迷路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难点之一。为促进同道间交流并为初学者提供经验,本文在详细介绍大鼠内耳的解剖结构的同时还点评部分与其他哺乳类实验动物内耳结构的异同之处,并在组织学层面讨论了耳蜗和前庭感受器解剖结构的生理学意义。本文在介绍大鼠内耳解剖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了两种不同的内耳膜迷路取材技术并强调某些关键步骤的操作体会和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内耳 解剖学 显微解剖 耳蜗 前庭
下载PDF
耳蜗细胞死亡方式的鉴别 被引量:5
4
作者 丁大连 李鹏 +4 位作者 高可雷 蒋海燕 孙虹 陈成芳 Richard Salvi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78-183,共6页
目的通过几种不同耳毒性药物离体培养实验和活体动物实验,以观察耳蜗细胞死亡的不同方式。方法应用Apoptosis-Necrosis Quantification Kit对正常或耳毒性药物处理过的离体培养耳蜗组织和活体耳蜗组织进行了染色。试剂盒中含有3种不同... 目的通过几种不同耳毒性药物离体培养实验和活体动物实验,以观察耳蜗细胞死亡的不同方式。方法应用Apoptosis-Necrosis Quantification Kit对正常或耳毒性药物处理过的离体培养耳蜗组织和活体耳蜗组织进行了染色。试剂盒中含有3种不同荧光标记的探针,其中绿色荧光标记的annexin V可鉴别活细胞内出现的凋亡改变,红色荧光标记的Ethidium homodimer III可鉴别活细胞内出现的坏死改变,蓝色荧光标记的Hoechst 33342则可鉴别出健康细胞。结果在耳蜗离体培养实验中,细胞凋亡信号和坏死信号几乎同时出现在顺铂或庆大霉素处理的耳蜗外植体;在活体动物实验中,细胞凋亡信号和坏死信号也同时出现在急性卡那霉素损害模型和慢性卡那霉素损害模型。结论在细胞受损后的变性过程中,凋亡因子和坏死因子可同时出现而导致细胞的死亡。细胞凋亡的过程一般比较迅速而常常发生在急性损害阶段,而细胞坏死的过程往往比较缓慢而多见于细胞的慢性损害过程。在细胞死亡的最后阶段,细胞的最终破坏一般取决于哪种死亡方式抢先完成,但无论是哪种死亡方式占据了主导地位,都不能排除另外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对细胞降解过程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细胞死亡 耳毒性药物
下载PDF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耳蜗螺旋神经节的损害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高可雷 丁大连 +2 位作者 李鹏 孙虹 Richard Salvi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2,共6页
氨基糖苷类药物(Am An)是一类经典的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抗生素,但具有耳毒性和肾毒性。以往的研究认为Am An的耳毒性仅仅针对内耳毛细胞并可引起继发的延迟性螺旋神经节细胞(SGNs)死亡。但是随着关于Am An耳毒性和对耳蜗其他细胞的研... 氨基糖苷类药物(Am An)是一类经典的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抗生素,但具有耳毒性和肾毒性。以往的研究认为Am An的耳毒性仅仅针对内耳毛细胞并可引起继发的延迟性螺旋神经节细胞(SGNs)死亡。但是随着关于Am An耳毒性和对耳蜗其他细胞的研究进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耳蜗内支持细胞的损害也是引起SGNs延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发现,不同的Am An对内耳的损害方式不同,以硫酸链霉素为代表的少数Am An可以不受血-迷路屏障阻碍直接进入内耳并首先损害内耳的周边神经元;而以往认为只能间接损害SGNs的其他那些难以跨越血-迷路屏障的Am An,比如卡那霉素,对出生后三天大鼠处于发育阶段的SGNs也具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因此我们提出一个根据不同内耳损害方式来区分Am An的分类建议,并希望本文介绍的新内容能够为更深入理解不同种类Am An的不同耳毒性机制以及听觉系统各个重要组织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新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耳毒性 螺旋神经节神经元 硫酸链霉素 卡那霉素
下载PDF
幼鼠内耳单个器官培养步骤及分类方法 被引量:4
6
作者 于进涛 丁大连 +4 位作者 李鹏 高可雷 蒋海燕 孙虹 Richard J. Salvi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4-70,共7页
内耳离体培养在研究内耳细胞功能、内耳组织发育再生、细胞损伤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内耳的组织结构微小复杂,其取材和培养具有较大难度,使该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本文在简要点评不同内耳离体培养方法优劣的基础上... 内耳离体培养在研究内耳细胞功能、内耳组织发育再生、细胞损伤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内耳的组织结构微小复杂,其取材和培养具有较大难度,使该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本文在简要点评不同内耳离体培养方法优劣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新生大鼠各个内耳终器取材及培养的具体步骤。从解剖迷路到分离终器,从凝胶制备到标本铺放,都有详细的操作指南,本文还针对各环节中的技术动作和关键事项进行了具体探讨并配以指导图例,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弥补以往文献中抽象简略的条款式步骤所造成的实验困难,为开展内耳器官培养研究的初学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器官培养 大鼠 耳蜗 前庭 毛细胞 螺旋神经节细胞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气管切开术适应证的总结与防护建议 被引量:4
7
作者 高可雷 刘勇 +2 位作者 谢常宁 蒋卫红 黄东海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9-13,共5页
2019年底,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从武汉开始席卷全国,目前疫情还在持续。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及接触传播,密闭环境下存在气溶胶传播可能,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 2019年底,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从武汉开始席卷全国,目前疫情还在持续。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及接触传播,密闭环境下存在气溶胶传播可能,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但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其潜伏期1~14 d,且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气管切开术,尤其是局麻下进行者,可产生大量飞沫和气溶胶,疫情期间存在巨大的院内感染的风险。本文依据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诊疗方案和措施,结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隔离病房行气管切开术的经验,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气管切开术的基本原则,总结不同类型患者的手术适应证,并提出在隔离区进行气管切开术时的操作及防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气溶胶 防护措施
下载PDF
实验动物标准颞骨切片规范 被引量:4
8
作者 丁大连 于进涛 +6 位作者 李鹏 高可雷 蒋海燕 张文娟 孙虹 殷善开 Richard Salvi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颞骨切片技术是观察和评估实验性内耳病理学改变的重要手段。由于内耳复杂的迷宫式立体结构,从不同方向和角度获取的颞骨切片很难进行相互间的组织病理学比较。因此,统一颞骨标准切片技术规范,对于评判内耳听觉感受器和前庭各个平衡感... 颞骨切片技术是观察和评估实验性内耳病理学改变的重要手段。由于内耳复杂的迷宫式立体结构,从不同方向和角度获取的颞骨切片很难进行相互间的组织病理学比较。因此,统一颞骨标准切片技术规范,对于评判内耳听觉感受器和前庭各个平衡感受器以及耳蜗和前庭周边神经元的病变部位和病变程度十分重要,因为只有统一了规范的颞骨样品制备和切片角度,才有可能对实验性内耳病变做出正确的比较和评判。颞骨切片的标准方向是将切片平面平行于外耳道和内听道的水平面,从上鼓室向下鼓室方向依次收集到的需要进行重点评估的切片层次分别为上半规管壶腹嵴和外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及前庭上神经元、球囊斑和前庭下神经元、耳蜗中轴、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以及后半规管壶腹嵴。本文还根据作者的实践经验讨论了颞骨切片样品制备过程中有关样品固定、脱钙、颞骨整体染色、渗透和定向包埋等技术细节,期望能对从事内耳病理学研究的同道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标准 颞骨切片
下载PDF
硫胺素缺乏与听力损失 被引量:3
9
作者 高可雷 丁大连 +2 位作者 李鹏 孙虹 Richard Salvi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48,共6页
硫胺素即维生素B1,在机体中会被转化为辅酶参与能量、脂类及核酸代谢等生理过程。机体缺乏硫胺素可以导致韦尼克脑病(WE),其患者由于双侧对称的间脑和脑干损害,常常出现ABR的波间期延长并时有听力下降的症状。SLC19A2基因变异会导致硫... 硫胺素即维生素B1,在机体中会被转化为辅酶参与能量、脂类及核酸代谢等生理过程。机体缺乏硫胺素可以导致韦尼克脑病(WE),其患者由于双侧对称的间脑和脑干损害,常常出现ABR的波间期延长并时有听力下降的症状。SLC19A2基因变异会导致硫胺响应性巨幼细胞贫血综合征(TRMA),其患者由于缺乏该基因编码的硫胺转运体THTR-1,使得内耳组织无法转运硫氨素,造成源于内耳的逐渐加重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由于听力下降不是WE中最典型的症状,TRMA也是不常见的遗传疾病,使得听力学研究者们对它们不甚熟悉,但其实两者的听力损失恰好是由于听觉通路的不同环节对硫胺素的依赖程度不同而造成的。本文首次系统地将缺乏硫胺素所造成的听力损失串联起来。通过介绍其中听力损失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的研究模型,我们希望能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听力学研究,帮助研究者们加深对中枢性听力损失的发病机制以及内耳不同组织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胺素 韦尼克脑病 硫胺响应性巨幼细胞贫血综合征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内耳
下载PDF
大鼠颞骨的特殊解剖结构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鹏 高可雷 +1 位作者 丁大连 Richard Salvil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2,共6页
由于大鼠的大部分器官功能与结构及其基因序列已被查清,因此大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医学实验研究。尽管有关大鼠颞骨解剖的图谱或文献已有发表,但是对大鼠颞骨表面和内部的结构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为了准确描述大鼠颞骨的解... 由于大鼠的大部分器官功能与结构及其基因序列已被查清,因此大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医学实验研究。尽管有关大鼠颞骨解剖的图谱或文献已有发表,但是对大鼠颞骨表面和内部的结构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为了准确描述大鼠颞骨的解剖结构,补充先前未搞清楚的一些大鼠颞骨解剖盲区,也为了开展实验性大鼠颞骨手术奠定一个坚实的解剖学基础,本文重点介绍了大鼠颞骨的一些特殊解剖结构,以期与同道交流并为初学者提供可参考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颞骨 解剖
下载PDF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定位诊断的影像学征象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章华 邢丽君 +6 位作者 高可雷 谢志海 张俊毅 范若皓 王风君 谢淑敏 蒋卫红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56-60,共5页
目的通过总结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影像学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为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前瘘点的影像学定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鼻... 目的通过总结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影像学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为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前瘘点的影像学定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鼻窦颅底高分辨CT(HRCT)和核磁共振(MRI)水成像检查。术前分析其影像学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并结合术中情况证实其瘘点位置。结果48例患者术前经影像学瘘点判断并经手术证实瘘点位于筛板20例(41.7%),蝶窦外侧隐窝16例(33.3%),筛顶8例(16.7%),额窦后壁2例(4.2%),斜坡2例(4.2%)。研究发现不同区域的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存在明显不同,间接征象如左右侧不对称,引流通道水肿,窦腔黏膜增厚和积液征可以用于寻找瘘点。瘘口在影像学上根据直接征象颅底骨质缺损的诊断符合率为66.7%,而联合应用CT与MRI水成像根据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联合应用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影像学的间接征象对于术前准确判断瘘点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鼻漏 自发性 影像学征象
下载PDF
大鼠耳科常规手术径路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鹏 丁大连 +1 位作者 高可雷 Richard Salvi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介绍几种在大鼠耳科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手术方法。方法将大鼠麻醉后,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分别演示经耳后切口的后鼓室径路、经耳上切口的上鼓室径路、经颈部腹侧切口的下鼓室径路、经颈部背侧切口的枕后径路等手术方法。结果通过不同... 目的介绍几种在大鼠耳科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手术方法。方法将大鼠麻醉后,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分别演示经耳后切口的后鼓室径路、经耳上切口的上鼓室径路、经颈部腹侧切口的下鼓室径路、经颈部背侧切口的枕后径路等手术方法。结果通过不同的手术径路可从不同的角度暴露大鼠的中耳和内耳,为引导耳蜗生物电反应的各种耳蜗电极置放、经圆窗膜转染或置药、药物经耳蜗外淋巴腔灌流、耳蜗内淋巴腔灌注、听骨链中断、以及内淋巴囊手术破坏等各种不同实验目的提供最佳手术方案。结论根据大鼠颞骨解剖特点,选择不同的中耳内耳手术径路,可以为实现不同的实验目的服务,对实验成功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中耳 内耳 手术径路
下载PDF
耳廓肌上皮癌一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思达 梅凌云 +5 位作者 吴丽莎 高可雷 粟诗童 冯永 蔡鑫章 翟所强(审核人)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4-585,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88岁,因“发现右侧耳廓肿物并局部灼热感5月”于2018年3月19日入院。患者于5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耳廓肿物,当时大小约5×5mm,颜色略泛黄,伴局部灼热感和瘙痒感,无疼痛,后肿物渐增大。曾在当地医院就诊,未明确诊断,... 1病例资料患者,男,88岁,因“发现右侧耳廓肿物并局部灼热感5月”于2018年3月19日入院。患者于5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耳廓肿物,当时大小约5×5mm,颜色略泛黄,伴局部灼热感和瘙痒感,无疼痛,后肿物渐增大。曾在当地医院就诊,未明确诊断,亦未做特殊处理。近5年常因“气促”就诊,并接受“X线”、“CT”检查,每年3次以上。查体:右侧耳廓背面中1/3处可见一肿物,圆形,大小约15mm×15mm,边界清楚,质地较硬,表面破溃,少量出血,无压痛、波动感和搏动感。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并排除手术禁忌症。术前诊断考虑“基底细胞癌”。于2018年3月27日在全麻下行右侧耳廓肿物切除术+转移皮瓣修复术。术中所见肿物外观如前述(图1A)。在肿物边缘以外做切口,切开并分离组织至软骨膜,未见深层组织受累(图1B)。完整切除肿物送病理学检查(图1C),冰冻切片结果:耳廓恶性肿瘤,切缘见可疑异形细胞。进一步取切缘送检。制作耳后舌形皮瓣,转移至耳廓背面修复缺损(图1D、E)。病理学检查回报(图2):(右侧耳廓)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肌上皮癌(直径:5mm),浸及肌层,未见脉管及神经侵犯;(切缘)未见癌。免疫组化结果:CK-Pan(+),Ki67(55%),S-100(+),P63(+),CD138(+),Vimentin(+),Kappa(±),SMA(散在+)。术后痊愈出院,随访3月无复发(图3),仍在继续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耳肿瘤 肌上皮癌
下载PDF
内镜手术治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章华 高可雷 +5 位作者 谢志海 张俊毅 范若皓 王风君 谢淑敏 蒋卫红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32,共7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019年收治的7例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且不合并骨组织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45...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019年收治的7例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且不合并骨组织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45~80岁,中位年龄54岁。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痛7例;听力下降7例;长期鼻部恶臭5例;反复鼻出血2例。7例患者术前均行颅底高分辨率CT、MR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7例患者高分辨率CT检查可见鼻咽部软组织病灶,骨皮质完整,颅底软组织病灶与颅底骨面交界处可见小气泡影;MR、MRA检查显示鼻咽部为广泛炎性反应改变,6例可见鼻咽旁不规则坏死腔,病变中心无强化,周围软组织水肿。所有病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坏死组织的治疗方式。7例患者均行鼓膜切开置管术;5例行部分或全切患侧咽鼓管软骨段;1例同时行全组鼻窦开放术。7例患者均在围手术期进行抗炎等对症处理,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观察记录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7例患者手术清除的鼻咽颅底坏死组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坏死软组织及坏死的软骨组织,无肿瘤复发。全部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听力提高7例;头痛消失5例,头痛缓解2例;鼻部恶臭消失4例,减轻1例。随访期间5例存活,2例死亡。2例未切除咽鼓管的患者中1例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鼻咽坏死灶,之后死于鼻咽大出血;1例术后6个月出现严重颅内感染导致死亡。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诊断需依据患者的放疗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颅底高分辨率CT、MR、MRA对于诊断非常重要,早期积极采用内镜下大范围坏死灶清除同时根据咽鼓管软骨受累情况行咽鼓管软骨的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是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有效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颅底 放射疗法 计算机辅助 坏死 内窥镜检查 耳鼻喉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颞肌瓣在鼻咽癌放疗后肿瘤或坏死灶切除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15
作者 高可雷 章华 +6 位作者 谢志海 张俊毅 范若皓 王风君 谢淑敏 赵素萍 蒋卫红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88-1293,共6页
目的总结推广颞肌瓣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放疗后肿瘤或坏死灶切除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接受了NPC放疗后肿瘤或坏死灶手术切除并应用... 目的总结推广颞肌瓣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放疗后肿瘤或坏死灶切除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接受了NPC放疗后肿瘤或坏死灶手术切除并应用颞肌瓣修复的患者资料, 分析应用颞肌瓣修复的效果和患者术后的病情。结果共29例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10例, 年龄33~65岁, 术后随访时间6~35个月。除2例因出血或特殊细菌感染未行进一步随访外, 其他病例颞肌瓣均愈合良好, 无脑脊液鼻漏或术腔大出血。所有患者术后均无鼻咽反流, 无新发的开放性鼻音, 部分患者开放性鼻音术后好转。除1例颞部感染后出现颞区凹陷外, 其他患者头部外形基本对称, 仅1例出现额纹减退。部分患者术后有短暂的张口受限, 均经康复训练恢复。结论颞肌瓣在NPC放疗后病灶切除手术中可以保护颅底和颈内动脉,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颞肌瓣 放射性坏死 颅底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