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七总皂苷上调浓缩生长因子释放促进大鼠骨折愈合
1
作者 王钟庆 熊贤梅 +4 位作者 张严 李世杰 马立琼 卢泽声 高怡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78-1683,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和浓缩生长因子均能促进骨折愈合,但是目前关于两者共同干预骨折愈合的研究较少,三七总皂苷可能通过在某段时间内促进浓缩生长因子相关因子的释放来达到加快骨折愈合的目的。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对浓缩生长因... 背景: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和浓缩生长因子均能促进骨折愈合,但是目前关于两者共同干预骨折愈合的研究较少,三七总皂苷可能通过在某段时间内促进浓缩生长因子相关因子的释放来达到加快骨折愈合的目的。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对浓缩生长因子释放,以及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8周龄SD大鼠18只,编号后随机分为三七总皂苷组、模型对照组以及空白组。三七总皂苷组给予三七总皂苷灌胃2周,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 mL灌胃2周,空白组正常饲喂。2周后三七总皂苷组与模型对照组同时采血离心获取浓缩生长因子备用,继续正常饲喂1周,然后对所有大鼠进行股骨骨折造模处理,三七总皂苷组与模型对照组植入自体浓缩生长因子,并用ELISA法检测1 h及1,3,5,7,9,11 d生长因子释放量;通过观察术后2个月X射线片及骨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评估骨折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生长因子释放情况:三七总皂苷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转化生长因子β在第7,9,11天的释放浓度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在第5,9,11天的释放浓度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1-11天的释放浓度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②骨折愈合情况:术后2个月行X射线片检查,三七总皂苷组的骨折愈合情况优于模型对照组,两组均优于空白组;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三七总皂苷组成骨细胞生成量大于模型对照组,两组均大于空白组;③提示三七总皂苷可以上调浓缩生长因子相关因子的释放浓度,三七总皂苷干预后的浓缩生长因子对促进大鼠骨折愈合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浓缩生长因子 骨折愈合 大鼠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及浓缩生长因子和微纳米3D复合支架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冯俊铭 熊贤梅 +7 位作者 马立琼 张严 陈梓杰 李世杰 陈柏行 姜自伟 曾展鹏 高怡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06-1913,共8页
背景:近年来,富血小板血浆、浓缩生长因子和3D打印的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支架成为骨移植的热门研究材料,目前这些材料的研究方向较分散,现有研究中鲜有针对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且缺乏不同类型材料的比较,因长骨干的主要成分为皮质骨,其愈合更... 背景:近年来,富血小板血浆、浓缩生长因子和3D打印的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支架成为骨移植的热门研究材料,目前这些材料的研究方向较分散,现有研究中鲜有针对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且缺乏不同类型材料的比较,因长骨干的主要成分为皮质骨,其愈合更具挑战。目的:通过实验评估和比较富血小板血浆、浓缩生长因子和微纳米3D复合支架对骨缺损愈合的影响。方法:纳入3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桡骨15 mm骨缺损模型,根据不同移植物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不做处理)、富血小板血浆组(富血小板血浆)、浓缩生长因子组(浓缩生长因子)和3D复合支架组(微纳米3D复合支架),每组8只。术后第1天及第6,12周行X射线检查,在术后12周先行行为学观察,之后取兔尺桡骨标本行Micro CT扫描,对比骨密度和骨体积分数,最后将骨标本切片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与结论:①富血小板血浆组、浓缩生长因子组和3D复合支架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行为学观察差异较小;而空白组基本无新骨形成,术后12周均出现明显的跛行;②在术后6,12周的X射线成像上各干预组要优于空白组,而各干预组之间对比灰度值差异也较明显,但富血小板血浆组和浓缩生长因子组在12周未见明显差异;③术后12周富血小板血浆组和浓缩生长因子组在骨密度和骨量对比上无显著差异,但各参数均优于3D复合支架组;④提示富血小板血浆和浓缩生长因子无疑能促进早期新骨形成,且两者在长远影响中无明显差异;由羟基磷灰石制作的无机材料支架难以完全促进骨缺损愈合,需加入其他有机成分改善其性能才能发挥最大的成骨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富血小板血浆 浓缩生长因子 羟基磷灰石 复合支架 桡骨 骨愈合
下载PDF
锚钉修复三角韧带后踝关节的稳定性 被引量:12
3
作者 高怡加 黄枫 +5 位作者 劳永生 曾展鹏 徐险峰 罗伟东 孙世栋 陈柏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011-3016,共6页
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及下胫腓联合损伤有一定的发生率,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或修复三角韧带存在争议,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存在复位不良、断钉及二次手术取钉等问题。目的:观察应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治疗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 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及下胫腓联合损伤有一定的发生率,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或修复三角韧带存在争议,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存在复位不良、断钉及二次手术取钉等问题。目的:观察应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治疗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及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12例,均采取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并锚钉修复内侧三角韧带的方法,均未进行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观察其临床疗效,评估其关节稳定程度。结果与结论:(1)所有病例均得到1年以上的随访;(2)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优9例,良2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2%;(3)术后1年X射线测量外旋应力位下踝内侧间隙及距骨倾斜角度分别为(3.47±0.12)mm及(0.45±0.18)°,与健侧(3.44±0.05)mm及(0.43±0.1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结果表明,应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的方法可恢复三角韧带的解剖及生物力学,使踝关节获得较好的稳定性,且避免了二次取出下胫腓联合螺钉的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韧带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关节植入物 锚钉 三角韧带 修复 踝关节稳定性
下载PDF
扩髓髓内钉联合交叉韧带重建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高怡加 黄枫 +1 位作者 董航 曾志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7-580,共4页
目的观察扩髓髓内钉联合交叉韧带重建治疗膝关节不稳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病例的临床研究,探讨分析膝关节稳定性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采用"原内固定... 目的观察扩髓髓内钉联合交叉韧带重建治疗膝关节不稳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病例的临床研究,探讨分析膝关节稳定性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采用"原内固定取出+扩髓髓内钉重新固定股骨干+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方法,治疗膝关节不稳型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结果 1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股骨干骨折愈合率100%,Tohner-Wrnch标准评定优,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优良率100%。结论膝关节不稳是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股骨干骨折的治疗必须考虑是否合并膝关节不稳;"原内固定取出+扩髓髓内钉重新固定股骨干+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的治疗方法对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不愈合 交叉韧带断裂 膝关节不稳 扩髓髓内钉 交叉韧带重建
原文传递
非手术与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生存质量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怡加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年第01X期83-84,共2页
目的研究非手术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及手术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探索以生存质量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途径。方法对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随访,以健康状况(SF-36)量表为测评工具,从生理机能等8个维度分别研... 目的研究非手术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及手术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探索以生存质量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途径。方法对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随访,以健康状况(SF-36)量表为测评工具,从生理机能等8个维度分别研究非手术与手术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并比较两者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程度。结果非手术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在活力、社会职能及精神健康三个维度的改善程度优于手术组(P<0.05),而在其他五个维度的改善程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手术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和手术疗法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的改善均有效,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必须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非手术 手术 生存质量
下载PDF
兔股骨牵张成骨牵张器的改进及动物模型的建立
6
作者 高怡加 杨彬 +4 位作者 黄培镇 李悦 黄枫 姜自伟 陈朝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11期998-1001,共4页
目的改进兔股骨牵张成骨模型中牵张器的结构,评估应用该牵张器建立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取16只新西兰兔,采用改进后的兔股骨牵张器,建立兔股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并观察其效果。结果改进并优化股骨牵张器的固定及牵张模式,设计新型股骨牵... 目的改进兔股骨牵张成骨模型中牵张器的结构,评估应用该牵张器建立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取16只新西兰兔,采用改进后的兔股骨牵张器,建立兔股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并观察其效果。结果改进并优化股骨牵张器的固定及牵张模式,设计新型股骨牵张器;取16只新西兰兔,采用改进后的兔股骨牵张器,建立兔股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观察其固定的稳定性,分别于牵张当天、牵张期第3周、牵张后固定期第2、4周进行X线检查,评估其牵张效果。结论改进型牵张器结构简单、轻便,操作简便,固定牢固,牵张效果明确,适用于建立兔股骨牵张成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张成骨 牵张器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双趾巨趾症一期手术治疗1例报道
7
作者 高怡加 黄学员 黄枫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年第3期123-123,共1页
先天性巨趾症为一种罕见的先天性下肢畸形病,发症率仅为万分之一,临床报道较少。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粗,发育停止后巨趾的生长也停止,易导致走路不稳、肢体麻木、甚至坏死等症状。以往的手术方法为分期缩减患趾内侧及外侧的软组织... 先天性巨趾症为一种罕见的先天性下肢畸形病,发症率仅为万分之一,临床报道较少。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粗,发育停止后巨趾的生长也停止,易导致走路不稳、肢体麻木、甚至坏死等症状。以往的手术方法为分期缩减患趾内侧及外侧的软组织,治疗时间长,病人痛苦大。我科采取一期手术配合中药治疗同侧双趾巨趾症一例,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趾症 一期手术治疗 下肢畸形 临床报道 走路不稳 肢体麻木 手术方法 治疗时间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在地震伤员截肢术后感染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郑晓辉 马邦兴 +2 位作者 江晓兵 罗伟东 高怡加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438-441,共4页
【目的】观察在地震伤员截肢术后大面积感染创面治疗中负压封闭引流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sealing drainage,VSD)对7例地震伤员截肢术后感染创面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结果】7例患者感染创面经... 【目的】观察在地震伤员截肢术后大面积感染创面治疗中负压封闭引流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sealing drainage,VSD)对7例地震伤员截肢术后感染创面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结果】7例患者感染创面经使用负压封闭引流7-26 d,平均13 d,感染得到控制,未出现全身毒性反应,创面行细菌培养阴性。Ⅱ期缝合4例,Ⅱ期植皮3例,创面植皮1次成活。【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临床上治疗截肢术后大面积感染创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负压封闭引流 截肢术后 感染创面
下载PDF
分期治疗涉及后关节面的粉碎胫骨Pilon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培镇 黄学员 +1 位作者 黄枫 高怡加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225-226,共2页
目的:探讨治疗涉及后关节面的粉碎性胫骨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2011年6月,采用分期、后外侧联合前正中入路、后方支撑钢板结合内侧或前外侧解剖钢板治疗粉碎性胫骨Pilon骨折24例,其中21例获得完整随访。从... 目的:探讨治疗涉及后关节面的粉碎性胫骨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2011年6月,采用分期、后外侧联合前正中入路、后方支撑钢板结合内侧或前外侧解剖钢板治疗粉碎性胫骨Pilon骨折24例,其中21例获得完整随访。从踝关节功能评分和影像学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3周(12~15周),完全负重时间13.5周(平均12~16周),术后复查CT见关节面台阶小于2 mm。依据Burwell-Charnley(1965)的Pilon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标准,解剖复位17例,复位可4例。依据Tornetta等(1993)的Pilon骨折临床治疗结果评价标准:优13例,良5例,可3例。术后2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治疗后愈合。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分期、后方支撑钢板固定后关节面骨折块,是治疗涉及后关节面的粉碎性胫骨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切开术
原文传递
岭南骨伤科名家黄枫教授治疗急性腰扭伤经验介绍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险峰 高怡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第9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岭南名家黄枫教授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以治疗急性腰扭伤为例,归纳总结黄枫教授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特点。结果与结论黄枫教授治疗骨伤科疾病富有岭南特色。他重视手法理伤,强调巧劲;重视传统的传承,不忘创新;重视"... 目的探讨岭南名家黄枫教授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以治疗急性腰扭伤为例,归纳总结黄枫教授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特点。结果与结论黄枫教授治疗骨伤科疾病富有岭南特色。他重视手法理伤,强调巧劲;重视传统的传承,不忘创新;重视"瘀"与"虚"这两大病机关键,强调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善用岭南本土中药材;临床疗效显著。学习其经验,有助于指导中医骨伤科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腰扭伤 岭南骨伤科 中医药疗法 黄枫
下载PDF
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结合微创植骨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11
作者 姜自伟 黄枫 +4 位作者 劳永生 赵京涛 罗伟东 高怡加 蔡群斌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63-164,共2页
目的: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结合微创植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2010年9月—2012年10月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1例,透视下采用对骨折进行手法复位局部注射式骨水泥植骨并夹板固定。术后随访,按改良Mcb... 目的: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结合微创植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2010年9月—2012年10月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1例,透视下采用对骨折进行手法复位局部注射式骨水泥植骨并夹板固定。术后随访,按改良Mcbride法进行评分,并观察影像学的改变。结果:11例患者均采用注射植骨夹板固定治疗,术后获3~12个月随访,平均6.2个月。按改良Mcbride评分,优7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1.8%。术后掌倾角0°~18°,平均11.4°;尺偏角10°~28°,平均20.2°,短缩0~6mm,平均2.3mm。术后8~14周骨折愈合,平均10.1周。所有伤口无感染,1例患者出现骨水泥腱周渗漏。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结合微创植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可减少骨折再移位的发生,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板固定 微创植骨 不稳定 桡骨远端骨折
原文传递
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Masquelet诱导膜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曾志奎 黄枫 +9 位作者 李悦 李华南 周琦石 高怡加 董航 黄培镇 蔡群斌 李定 申震 郑升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45-2348,2565-2567,共5页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Masquelet诱导膜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按体质量分层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5组,每组12只。建立大鼠股骨诱导膜模型后,于造...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Masquelet诱导膜血管新生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按体质量分层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5组,每组12只。建立大鼠股骨诱导膜模型后,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用不同浓度的骨碎补总黄酮给各中药组灌胃,模型组及空白组给予等量纯水灌胃,直至造模后第28天。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及Q-PCR分别检测各组诱导膜组织中血管新生相关因子:VEGF、HMGB1、PDGF-BB、CD31、Emcn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诱导膜组织中CD31蛋白为强阳性表达,而Emcn的表达为弱阳性。模型组较空白组各血管新生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提高(P<0.05);中药高剂量组中二者的表达较模型组一致上调(P<0.05)。结论:虽诱导膜中不存在CD31hiEmcnhi血管,但骨碎补总黄酮对诱导膜中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表达有明显的上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总黄酮 Masquelet技术 诱导膜 血管新生因子
原文传递
环形外固定架联合骨膜烧灼构建大鼠胫骨萎缩性骨不连的新模型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严 申震 +6 位作者 李紫阁 黄敏玲 冯俊铭 谢磊 高怡加 曾展鹏 姜自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9期4650-4655,共6页
背景:建立标准萎缩性骨不连动物模型是研究萎缩性骨不连的发生机制与治疗的必要条件,而目前常见的造模方法不能准确模拟萎缩性骨不连的临床实际。目的:构建一种新型萎缩性骨不连动物模型。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背景:建立标准萎缩性骨不连动物模型是研究萎缩性骨不连的发生机制与治疗的必要条件,而目前常见的造模方法不能准确模拟萎缩性骨不连的临床实际。目的:构建一种新型萎缩性骨不连动物模型。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行右侧胫骨中下段截骨,采用环形外固定架固定,维持4 mm缺损间距;其中实验组烧灼截骨端周围1 mm骨膜,对照组不处理骨膜。实验于2018-01-02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TCMF1-2018002。结果与结论:造模后每组分别出现1例外固定架松动,2组均未发生感染;影像学检查显示造模后6周,2组胫骨骨折断端间均无骨性连接,且无进一步愈合迹象;实验组第12周时影像学与组织学显示呈典型萎缩性骨不连表现;对照组第12周影像学显示8只模型呈现肥大性骨不连特征,6只模型影像学具有萎缩性骨不连特征。提示采用环形外固定支架配合烧灼断端骨膜可成功构建萎缩性胫骨骨不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性骨不连 肥大性骨不连 环形外固定架 烧灼骨膜 动物模型 胫骨 截骨 骨缺损模型
下载PDF
间接暴力致单纯腓骨下段多发骨折3例
14
作者 郑升鹏 黄枫 +2 位作者 高怡加 曾志奎 潘家文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z2期207-,共1页
例1.男,16岁,因左小腿疼痛伴活动受限1 d于2012年10月2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天因打篮球摔伤致左小腿疼痛,负重时疼痛加重,无伴肢体麻木等。体格检查:左小腿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瘀斑,左腓骨下段压痛(+),纵轴叩击痛(+)。X线片示:左侧腓... 例1.男,16岁,因左小腿疼痛伴活动受限1 d于2012年10月2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天因打篮球摔伤致左小腿疼痛,负重时疼痛加重,无伴肢体麻木等。体格检查:左小腿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瘀斑,左腓骨下段压痛(+),纵轴叩击痛(+)。X线片示:左侧腓骨下段多段骨折(图1-A)。见表1。入院诊断为左侧腓骨下段多段骨折,经术前评估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患者拄拐患肢部分负重,6周后完全负重。随访14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线 多发骨折 间接暴力
下载PDF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相关差异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5
作者 陈梓杰 陈柏行 +5 位作者 许隆 张严 冯俊铭 李世杰 高怡加 曾展鹏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1年第2期71-75,共5页
目的:基于GEO数据库筛选神经源性异位骨化的差异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疾病相关基因和通道。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关于神经源性异位骨化的基因表达谱芯片,通过R软件的Limma包以调整后的P<0.05和|Log2(fold-change)|>2... 目的:基于GEO数据库筛选神经源性异位骨化的差异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疾病相关基因和通道。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关于神经源性异位骨化的基因表达谱芯片,通过R软件的Limma包以调整后的P<0.05和|Log2(fold-change)|>2作为阈值筛选异位骨化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差异基因,使用Matascape在线工具对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差异基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PPI)网络,利用Cytohubba和MCODE算法寻找关键基因。结果:共筛选出276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50个,下调基因126个,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过程(BP)主要在化学突触传递、跨突触信号的调控、骨化等过程富集;分子功能(MF)主要在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肝素结合、糖胺聚糖结合富集;细胞成分(CC)主要在胶原三聚体、含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富集。KEGG信号通路分析主要富集在补体和凝血级联、IL-17、Wnt、蛋白的消化吸收等通路。PPI网络共鉴别出EGF、GPR18、ADRA2C、CXCL1、C3、CXCL6、ADRB2、PENK、CXCL2、CDH1共10个hub基因和CXCL2、PTH2、EPHB1、HTR2B共4个种子基因。结论:通过对基因芯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可能与神经源性异位骨化相关的基因及分子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 差异表达基因 生物信息学 蛋白质相互作用
下载PDF
骨碎补总黄酮对牵张成骨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高怡加 黄培镇 +4 位作者 李悦 姜自伟 杨冰 黄枫 陈基长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679-683,共5页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家兔股骨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家兔32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行单侧股骨牵张术,以自制延长器固定。经7 d延迟期,以1 mm/d的速度牵张,2次/d,连续10 d。治疗组动物自术后第1天用骨...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家兔股骨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家兔32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行单侧股骨牵张术,以自制延长器固定。经7 d延迟期,以1 mm/d的速度牵张,2次/d,连续10 d。治疗组动物自术后第1天用骨碎补总黄酮溶液灌胃,至实验结束。固定28 d后处死动物,留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治疗组新生骨组织成熟骨质区域增大,成骨细胞数、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呈棕色深染,染色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骨碎补总黄酮能有效地加速骨牵张中新生骨质的生成与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张成骨 骨碎补总黄酮 BMP-2 TGF-β1
原文传递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植骨治疗骨不连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高怡加 陈柏行 +4 位作者 黄枫 郑晓辉 周琦石 曾展鹏 董航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2期57-61,共5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骨不连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CNKI、Pubmed、Embase数据库及Cochrane图书馆中比较是否使用PRP治疗骨不连的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实验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献,并追查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位评...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骨不连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CNKI、Pubmed、Embase数据库及Cochrane图书馆中比较是否使用PRP治疗骨不连的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实验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献,并追查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位评价员做独立的文献筛查、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出现不同意见时咨询第三方。所得数据通过Rev Man 5.2统计软件完成Meta分析,对数据进行异质性分析,用Meta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评估其加权均数差(WMD)、比值比(OR)、95%可信区间(CI),比较PRP+植骨与单纯植骨的愈合率、愈合时间、X线骨痂量。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5篇文献中的287例骨不连的患者。结果显示PRP联合植骨的愈合成功率更高[OR=2.93,95%CI(1.46,5.91),P<0.01],愈合时间更快[WND=-2.05,95%CI(-3.99,-0.11),P<0.0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X线骨痂量的改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ND=0.41,95%CI(-0.53,1.35),P>0.05]。结论在治疗骨不连时,富血小板联合植骨可以提高骨不连的愈合成功率、缩短骨不连的愈合时间。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证明PRP可以增加骨痂的生成,对于PRP治疗骨不连的长期疗效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骨折愈合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游离植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骨科创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罗伟东 黄枫 +3 位作者 何才勇 姜自伟 高怡加 董航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1年第2期269-273,共5页
目的:观察游离植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后文简称VSD)对骨科创面的疗效,并与植皮后传统加压包扎相比较,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65例... 目的:观察游离植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后文简称VSD)对骨科创面的疗效,并与植皮后传统加压包扎相比较,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65例感染创面病例采取手术清创后予VSD引流,合理应用抗生素,创面感染得到控制后,创面干净,肉芽生成良好,外露的肌腱、骨膜表面有新鲜的肉芽组织覆盖,达到植皮的要求后,随机分成两组,其中30例(实验组)采用游离植皮联合VSD法闭合创面,35例(对照组)采用游离植皮加压包扎植皮区,对两组术后的平均换药次数、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植皮成活率情况、平均住院时间(植皮后)、平均抗生素应用次数(植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此两种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植皮联合VSD组与植皮加压包扎组,在平均换药次数、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植皮成活率、平均住院时间(植皮后)、平均抗生素应用次数(植皮后)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创面达到游离植皮条件后,游离植皮联合VSD负压引流可以促使皮片黏附,保持创面洁净,避免皮下渗液积聚,有利于皮片的存活,与植皮加压包扎组相比,减少了平均换药次数,缩短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植皮后),减少抗生素平均应用次数,提高了植皮成活率,说明游离植皮联合VSD组优于游离植皮加压包扎组,游离植皮联合VSD法治疗骨科创面有显著疗效。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术后护理方便,是一种较理想的植皮后的固定方法,有利于创面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感染 负压封闭引流 游离植皮
原文传递
黄枫教授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经验 被引量:5
19
作者 姜自伟 高怡加 +5 位作者 罗伟东 董航 黄培镇 蔡群斌 梁其彬 庄聪颖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0-592,共3页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病,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存在较大争议。因患者个体因素及医生技术因素的影响,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别较大。黄枫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该类骨折的临床特点、复位、固定、辨证用药及功能锻炼等提出自...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病,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存在较大争议。因患者个体因素及医生技术因素的影响,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别较大。黄枫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该类骨折的临床特点、复位、固定、辨证用药及功能锻炼等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提出无痛复位及三柱复位法。其经验对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手法复位 夹板固定 黄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