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识图谱应用于研究生公共数学课教学探索
1
作者 高文良 许逸阳 +1 位作者 戴祖旭 李圆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2-47,共6页
国家新工科战略提出了针对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技术设立新专业和升级改造传统专业的要求。研究生公共数学课教学面临着传统学科对数学基础知识需求专门化与新型交叉学科对数学基础知识需求泛化,传统教学模式和培养工程能力创新... 国家新工科战略提出了针对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技术设立新专业和升级改造传统专业的要求。研究生公共数学课教学面临着传统学科对数学基础知识需求专门化与新型交叉学科对数学基础知识需求泛化,传统教学模式和培养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等矛盾。以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数学公共课程为例,构建知识图谱,介绍知识图谱实体和关系的提取过程,以及知识图谱应用于研究生数学公共课程教学的方法。知识图谱具有知识点覆盖全面和组织系统化的优势,同时也方便检索使用,能较好地解决上述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公共数学课程 知识图谱
下载PDF
铅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介导电流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
2
作者 高文良 张红 +4 位作者 袁谊 郭蕊 刘兴阳 邓显华 孙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8,共8页
目的研究铅(Pb^(2+))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介导电流(I_(GABA))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分离出生0 d的SD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培养7~14 d用膜片钳系统记录神经元GABA激活的I_(GABA),... 目的研究铅(Pb^(2+))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介导电流(I_(GABA))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分离出生0 d的SD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培养7~14 d用膜片钳系统记录神经元GABA激活的I_(GABA),检测不同浓度Pb^(2+)(1,5,10,50和100μmol·L^(-1))(Y管给药,作用时间20 s)对GABA(100μmol·L^(-1))激活I_(GABA)的影响,并检测Pb^(2+)50μmol·L^(-1)(Y管给药,作用时间20 s)对不同浓度GABA(1,10,50,100,500和1000μmol·L^(-1))激活I_(GABA)的影响。②取15~19 d日龄雄性SD大鼠大脑制作厚度为350μm的脑片样本,记录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和注入电流诱导的动作电位(AP),检测Pb^(2+)10μmol·L^(-1)(灌流速度2 mL·min^(-1))处理前和处理5 min后sIPSC和mIPSC振幅和频率及AP频率。结果①在10,50和100μmol·L^(-1)浓度时,随浓度升高,Pb^(2+)抑制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的作用增强,IC_(50)值为(68±20)μmol·L^(-1)。②Pb^(2+)50μmol·L^(-1)抑制GABA最大激活电流(P<0.01),升高GABA的EC50值,由无Pb^(2+)组的(20±6)μmol·L^(-1)增加到(87±39)μmol·L^(-1),表明Pb^(2+)可能以非竞争性机制抑制I_(GABA)。③脑片实验中,与处理前比较,Pb^(2+)10μmol·L^(-1)处理5 min后可逆地抑制神经元sIPSC的频率(P<0.01)而未影响其振幅,而mIPSC的频率和振幅均未受到影响。此外,Pb^(2+)10μmol·L^(-1)抑制AP的频率(P<0.01),降低神经元的整体兴奋性。结论Pb^(2+)对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b^(2+)可能通过抑制皮质神经元的AP抑制sIPSC的频率;提示Pb^(2+)对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的抑制以及对脑片神经元sIPSC频率的抑制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反映了Pb^(2+)中毒机制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A型受体 神经元 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图像处理和双链基因的退火算法用于激光切割路径的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常翠芝 高文良 +2 位作者 杨潇 李自成 黄元峰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5-40,共6页
为了缩短激光切割路径,提高加工效率,避免在切割过程中出现打刀现象而损坏设备,文章分析了切割图元及其数学描述,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和切割路径双链基因表示的模拟退火优化算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程序消除打刀现象,MATLAB仿真表明,... 为了缩短激光切割路径,提高加工效率,避免在切割过程中出现打刀现象而损坏设备,文章分析了切割图元及其数学描述,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和切割路径双链基因表示的模拟退火优化算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程序消除打刀现象,MATLAB仿真表明,本算法可以很好地优化切割路径,同时还可以完全避免打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切割 路径优化 模拟退火算法 打刀
下载PDF
双链基因的退火算法用于激光切割路径优化
4
作者 常翠芝 高文良 +2 位作者 严蓬辉 李自成 黄元峰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331-336,共6页
为了缩短激光切割路径中的空行程,提高加工效率,同时避免在切割过程中损坏设备,本文分析了切割图元及其数学描述,将切割路径优化问题归结为广义旅行商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切割路径双链基因表示的模拟退火算法,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该方... 为了缩短激光切割路径中的空行程,提高加工效率,同时避免在切割过程中损坏设备,本文分析了切割图元及其数学描述,将切割路径优化问题归结为广义旅行商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切割路径双链基因表示的模拟退火算法,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最后将优化路径和计算机辅助制造里自带优化软件规划的路径作比较,证明本方法可明显缩短激光头的空行程长度,并有效避免了打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切割 路径优化 模拟退火算法 计算机辅助制造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南部沿山短时强降水环境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贝 高文良 王秀明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1期34-42,共9页
利用实况监测、再分析资料和模式分析场资料,分析了盆地西-南部强降水发展特征、天气配置、环境要素、对流触发机制等。结果表明:盆地西-南部强降水有三个发生源地,分别为峨眉山东坡沿山地区、四川盆地南部山区和盆地西北部沿龙门山脉... 利用实况监测、再分析资料和模式分析场资料,分析了盆地西-南部强降水发展特征、天气配置、环境要素、对流触发机制等。结果表明:盆地西-南部强降水有三个发生源地,分别为峨眉山东坡沿山地区、四川盆地南部山区和盆地西北部沿龙门山脉。盆地西-南部的强降水生消发展主要表现为两种分布形势,一是发展型强降水,二是未发展型强降水。在中低层为强降水提供的能量和水汽条件相似情况下,500 hPa的影响系统是决定盆地西-南部强降水天气过程发展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中低层不显著的环流差异下,850 hPa风速的微弱变化是造成对流是否维持更长时间的关键,850 hPa风速越大越有利于对流进一步发展形成发展型强降水。影响盆地西-南部强降水发生发展的环境要素中,水汽因子尤为重要。首先,环境水汽含量不仅是深厚湿对流发生的水汽条件,亦在不稳定能量条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次,充沛的盆地水汽含量足以引发强降水出现,但水汽含量差异是对流性降水发展升尺度的关键因素;最后,水汽含量的差异导致了强降水发展趋势,反过来强降水发展也影响水汽含量阈值,两者相互反馈。盆地西-南部强降水对流触发配置模型可分为低压扰动型和地形辐合型,小尺度冷池、地形辐合和地面辐合线在其触发条件中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环境要素 天气模型 四川盆地西-南部
下载PDF
基于统计学法分析雅安地区降水差异性特征
6
作者 李尚锦 周学云 +1 位作者 高文良 胡瑶 《中国高新科技》 2023年第18期111-113,共3页
文章利用统计学法观察雅安地区国家气象观测站1991—2020年期间年季降水量、年平均暴雨日数、年平均夜雨率,分析雅安地区近30年来降水的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雅安地区年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南北差异较大,中部年季降水量偏大,属... 文章利用统计学法观察雅安地区国家气象观测站1991—2020年期间年季降水量、年平均暴雨日数、年平均夜雨率,分析雅安地区近30年来降水的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雅安地区年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南北差异较大,中部年季降水量偏大,属湿润气候,年暴雨日数雨城和天全略有减少,名山、芦山、荥经略有增加,年平均夜雨日数最多,最高值为天全193.9d;北部年季降水量偏少,年暴雨日数略有增加,年平均夜雨日居中为149.3d;南部年季降水量最少,属干暖气候,年暴雨日数汉源略有减少,石棉略有增加,年平均夜雨日最少,最少值为汉源39.7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学法 雅安地区 降水差异 线性回归
下载PDF
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的平均环流场分析 被引量:51
7
作者 高文良 郁淑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6-212,共7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挑选出1998-2004年夏季高原涡移出高原多、少的年、月对它们的环流场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指出,6~8月是高原涡最易移出的月;当500hPa盂湾季风槽偏北,或西太副高明显西伸,高原东部...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挑选出1998-2004年夏季高原涡移出高原多、少的年、月对它们的环流场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指出,6~8月是高原涡最易移出的月;当500hPa盂湾季风槽偏北,或西太副高明显西伸,高原东部有切变线活动;当200hPa南亚高压东伸明显,高原东部为南亚高压脊前西北气流控制时,有利于高原涡东移出高原。为高原低涡暴雨预报的气候背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低涡 平均环流场
下载PDF
高原涡诱发西南涡伴行个例的环境场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高文良 郁淑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67,共14页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历史天气图、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分析了1998-2013年持续高原涡诱发西南涡结伴而行的观测事实,并对一例持续高原涡诱发西南涡的长时间伴行过程进行天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持续...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历史天气图、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分析了1998-2013年持续高原涡诱发西南涡结伴而行的观测事实,并对一例持续高原涡诱发西南涡的长时间伴行过程进行天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持续高原涡与西南涡共同活动过程中,两涡移向较一致的多数是由持续高原涡诱发的西南涡过程造成的,它们的移向多为向东或东北移;持续高原涡诱发的西南涡是在500h Pa上东亚环流经向度减弱,在处在切变流场中的高原涡的环流东南部-西南气流下空生成的;伴行的西南涡受高原涡活动影响大,高原涡加强会影响西南涡加强;高原涡对西南涡的诱发作用是由高原涡移出高原,其伴随的正涡度向下伸,与对流层低层盆地内气流的气旋性弯曲所伴的正涡度叠合,使盆地内气旋性涡度加强而诱发西南涡生成的,西南涡区上空正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的强迫上升作用是高原涡诱发西南涡的又一重要因素;高原涡与西南涡伴行是与高原涡区、西南涡区的正涡度平流及高原涡区、盆地涡区上空正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的强迫上升作用密切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涡 西南涡 诱发 环境场 成因
下载PDF
大型曲轴模具失效分析及堆焊修复技术 被引量:4
9
作者 高文良 刘仁培 +1 位作者 刘大双 邱悦 《焊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3-66,71,共4页
针对某锻造厂服役条件下的大型曲轴模具寿命偏低的状况,对该类型模具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失效的曲轴模具进行了堆焊修复试验。研究表明,机械疲劳裂纹和热磨损是曲轴模具失效的主要原因,热疲劳和塑性变形一般不是此类模具失效的主... 针对某锻造厂服役条件下的大型曲轴模具寿命偏低的状况,对该类型模具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失效的曲轴模具进行了堆焊修复试验。研究表明,机械疲劳裂纹和热磨损是曲轴模具失效的主要原因,热疲劳和塑性变形一般不是此类模具失效的主要因素,但二者会加剧模具型腔的磨损,加速模具失效进程。提高模具的高温(650℃)强度、高温(650℃)冲击韧性和热稳定性等抗力指标可提高模具寿命。根据对比试验,选择国产RMD535和RMD647两种型号药芯焊丝对失效的曲轴模具进行了复合堆焊修复,经生产验证修复后的模具寿命得到显著提高,修复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轴模具 失效分析 堆焊 修复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时空变化特征EOF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高文良 陈忠明 闵文彬 《四川气象》 2004年第3期7-10,共4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的EOF分析 ,揭示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 ,分析出高原冬季积雪的突变现象 ,对青藏高原冬季积雪时空变化规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积雪 时空变化 EOF分析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文良 刘宣飞 管兆勇 《四川气象》 2002年第3期8-10,共3页
本文通过对NCEP/NCAR和SMM /I两种积雪资料的对比分析 ,表明两种积雪资料反映出青藏高原的积雪变化特征比较一致 ,NCEP/NCAR积雪资料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冬季积雪 时空变化 对比分析
下载PDF
气象绘图软件GrADS高级使用技巧 被引量:7
12
作者 高文良 刘晓燕 曾小东 《四川气象》 2002年第4期57-60,共4页
本文通过介绍气象绘图软件GrADS使用中的一些高级技巧 ,分析了GrADSScript语言中的难理解之处 ,并介绍了在GrADS中做合成分析和t检验的程序 ,可以对学习和使用GrADS的科研人员起参考、帮助作用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促进GrADS软件的应... 本文通过介绍气象绘图软件GrADS使用中的一些高级技巧 ,分析了GrADSScript语言中的难理解之处 ,并介绍了在GrADS中做合成分析和t检验的程序 ,可以对学习和使用GrADS的科研人员起参考、帮助作用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促进GrADS软件的应用更广泛、深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绘图软件 GRADS 程序 数据处理 合成分析 T检验
下载PDF
气象绘图软件GrADS使用要点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文良 陈忠明 闵文彬 《四川气象》 2002年第2期49-50,共2页
通过介绍GrADS绘图软件 ,分析了其优点及难点 。
关键词 气象 GRADS 绘图软件 维数环境 坐标转换 内部函数
下载PDF
近40年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 被引量:182
14
作者 马振锋 彭骏 +1 位作者 高文良 田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33-642,共10页
利用西南地区(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藏)1961—2000年139个气象观测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年平均值,对西南地区近40年来气候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云贵高原在20世纪后40年气温上升、降水增加... 利用西南地区(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藏)1961—2000年139个气象观测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年平均值,对西南地区近40年来气候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云贵高原在20世纪后40年气温上升、降水增加、湿度增大趋势显著,而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和西南部的气温则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西南地区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存在非同步性。通过对各气候要素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序列的分离,得出了西南地区不同气候要素基本都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振荡周期,对这些气候要素存在的突变现象进行了检验,发现气温首先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始突变,然后是云贵高原区,最后是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丘陵区。其他气候要素的突变时间多数也是先从青藏高原开始。由此可见,西南地区气候要素在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突变时间为早,全球气温突变要比西南地区的气温突变要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山地气候 各气候要素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对流、湿度锋与低空急流的耦合——持续性暴雨维持的一种可能机制 被引量:23
15
作者 陈忠明 何光碧 +2 位作者 崔春光 高文良 闵文彬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6-254,共9页
根据暴雨发生和持续依赖于对流层低层水汽辐合的事实,重点针对持续性暴雨维持机制这一重要问题,从天气学和动力学方面分析了1989年7月9~10日四川盆地东部持续性暴雨维持机制。分析结果发现,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凝结降水的非均匀分布... 根据暴雨发生和持续依赖于对流层低层水汽辐合的事实,重点针对持续性暴雨维持机制这一重要问题,从天气学和动力学方面分析了1989年7月9~10日四川盆地东部持续性暴雨维持机制。分析结果发现,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凝结降水的非均匀分布与强烈垂直风切变的耦合作用、“湿度锋”与低空急流的耦合相互作用通过促进低空辐合流的维持,导致了对流云团和暴雨天气的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湿度锋 低空急流 耦合相互作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初夏旱涝的季风环流分析 被引量:30
16
作者 马振锋 高文良 +1 位作者 刘富明 刘庆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1-7,共7页
利用NCEP/NCAR1958—1999年5~6月各标准等压面层网格点资料,采用合成法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初夏青藏高原季风和东亚季风环流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初夏干旱的季风环流特征是高原季风偏弱,高原季风低压偏西,我国东部地区东... 利用NCEP/NCAR1958—1999年5~6月各标准等压面层网格点资料,采用合成法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初夏青藏高原季风和东亚季风环流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初夏干旱的季风环流特征是高原季风偏弱,高原季风低压偏西,我国东部地区东亚季风偏弱,东亚季风槽偏南;而多雨年则反之。四川盆地初夏干旱年,极涡向亚洲大陆发展,强度偏强,东亚大槽偏强且稳定;而多雨的年份,极涡萎缩在极地区域,强度偏弱,东亚大槽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 东亚季风 初夏 旱涝
下载PDF
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发展机制动力诊断 被引量:45
17
作者 何光碧 高文良 屠妮妮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9-612,共14页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物理量计算,并结合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以及卫星探测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分析2008年7月19—22日和2007年7月29日—8月1日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演变机制,获得低涡东移发展或减弱的一些特征和机理认识。研究结果表...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物理量计算,并结合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以及卫星探测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分析2008年7月19—22日和2007年7月29日—8月1日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演变机制,获得低涡东移发展或减弱的一些特征和机理认识。研究结果表明,低涡东移过程中,正涡度东传特征明显。低涡东移过高原后呈维持加强趋势,表现为低涡过高原前,深厚的正涡度层配合深厚的上升运动,以及对流层中低层较强的辐合;低涡过高原后,正涡度强度增加,对流层中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增大,对流层中高层的辐散增加。而低涡东移后呈减弱趋势,表现为正涡度强度、垂直上升速度较东移发展低涡要弱;低涡过高原后,正涡度强度减弱,整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减弱明显。低涡东移过高原,与低涡发展密切相关的正涡度带的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动力机制主要受控于总涡源的发生、发展与减弱。辐合辐散流场维持发展,对总涡源有较大影响,对低涡维持发展有重要作用;地形的动力作用使其大地形后的背风坡更易低涡发展;涡区附近及以北盛行偏北气流有利于低涡发展;垂直涡度输送不利于对流层中低层低涡加强。分析还表明,冷空气触发大气不稳定能量释放,是低涡发展的重要机制;冷暖空气交汇导致辐合流场的维持和加强,是低涡得以维持和加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东移特征 涡度变率 温度平流 对流不稳定 潜热释放
下载PDF
2000—2007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观测事实分析 被引量:63
18
作者 何光碧 高文良 屠妮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49-555,共7页
利用2000—2007年共计8年的逐日08:00和20:00 500 hPa高空资料,结合地面降水资料和TRMM资料,对高原低涡切变线进行了普查分析,获得了对高原低涡切变线活动的一些新的认识。(1)在青藏高原上,切变线活动比低涡活动更活跃。(2)21世纪初的8... 利用2000—2007年共计8年的逐日08:00和20:00 500 hPa高空资料,结合地面降水资料和TRMM资料,对高原低涡切变线进行了普查分析,获得了对高原低涡切变线活动的一些新的认识。(1)在青藏高原上,切变线活动比低涡活动更活跃。(2)21世纪初的8年间,低涡、切变线出现个数最多的在6月,最少的在9月。2002年和2006年分别是高原低值系统相对活跃和相对不活跃的年份。2006年川渝持续的高温干旱可能与高原低值系统活动不活跃有关。(3)低涡、切变线生成的源地分析表明,高原低涡、切变线主要出现在海拔高度较高和地形坡度陡峭的地区,高原加热和陡峭地形的动力作用可能是低涡、切变线形成的原因之一。(4)高原低涡、切变线不易移出高原。低涡移出,主要是伴随低涡切变线过程东移。(5)低涡、切变线经常相伴或相继出现,对高原及高原以东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涡 切变线 观测事实分析
下载PDF
一例伴随西南涡的入海高原涡持续活动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肖玉华 郁淑华 +3 位作者 高文良 肖递祥 肖红茹 师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16-1627,共12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历史天气图与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采用天气学分析和要素诊断方法,对2013年6月4-10日伴随西南涡的入海高原涡从位涡、涡度及非绝热加热角度进行了诊断,分析了高空大值位涡、大值涡度下传以及非绝热加热在...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历史天气图与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采用天气学分析和要素诊断方法,对2013年6月4-10日伴随西南涡的入海高原涡从位涡、涡度及非绝热加热角度进行了诊断,分析了高空大值位涡、大值涡度下传以及非绝热加热在高原涡各生命阶段里的作用,以及与西南涡相遇对高原涡维持发展的影响,一定程度揭示了高原涡能够东移入海、长时间持续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高空急流的位置及强度变化对高原涡东移、入海发展至关重要,此例高原涡是在高空急流引导下东移入海的,而急流上携带的大值位涡、大值涡度下传是高原涡能够持续活动、最终入海并在海上保持活力的动力来源,尤其是当急流断裂处形成低槽时,低槽内的高位涡和强涡度下传为高原涡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使得高原涡强烈发展,而西南涡与高原涡相遇、重叠更使高原涡"锦上添花",达到了鼎盛,一旦失去高空的支持,高原涡迅速衰减、消亡;西南涡则不然,即使没有高空位涡、涡度的支持,西南涡仍由于非绝热加热的作用而强盛发展;高原涡、西南涡各生命阶段的视热源差异分析显示,非绝热加热对高原涡、西南涡的生成都有重要的作用,且作用方式相同,但生成之后,非绝热加热对高原涡的影响甚微,而对西南涡,非绝热加热仍然至关重要,不仅决定着西南涡的生命史长度,也决定着西南涡发展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涡 西南涡 位涡 非绝热加热 成因
下载PDF
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与“98·7”暴雨云团的中尺度特征 被引量:20
20
作者 陈忠明 闵文彬 +1 位作者 徐茂 高文良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5-383,共9页
文中对 1 998年 7月 2 1日发生在武汉附近地区的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之激发机制与中尺度环境场特征进行诊断 ,结果显示 :(1 )引发本次突发性特大暴雨的 β中尺度对流云团 ,其环境物理场比较特殊 ,在暴雨最强时刻 ,对流层高低层没有独立... 文中对 1 998年 7月 2 1日发生在武汉附近地区的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之激发机制与中尺度环境场特征进行诊断 ,结果显示 :(1 )引发本次突发性特大暴雨的 β中尺度对流云团 ,其环境物理场比较特殊 ,在暴雨最强时刻 ,对流层高低层没有独立的负、正涡度大值中心区与之对应 ,辐合层并不十分深厚 (低于 5 0 0hPa) ,且气流散合强度(1 0 -4s-1 )较旋转强度 (1 0 -5s-1 )大一个量级 (D ζ)。 (2 )在暴雨临发生前 ,对流层低层中尺度辐合增长较正涡度增长大一个量级 (Dt ζt) ;到暴雨最强时刻 ,尽管气流辐合已达到 1 0 -4s-1 量级 ,但涡度变化尚未适应到散度变化的水平。散度变化超前涡度变化与高空资料时间分辨率不足是暴雨最强时刻观测到D ζ的主要原因。 (3)在暴雨发生前 1 0余小时 ,大气运动已处于较强的非平衡状态 ,且越临近暴雨发生 ,U <0的非平衡性越强 ;而在暴雨最强时刻 (7月 2 1日 0 8时 ) ,大气运动即由U <0的非平衡态转为U≈ 0的准平衡态。 (4 )对流层低层大气运动非平衡动力强迫与 2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运动 非平衡强迫 暴雨云团 中尺度系统 突发性暴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