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化T-SPOT.TB在区分脊柱结核与其他脊柱感染中的诊断效能
1
作者 周莹 胡小江 +5 位作者 江仲景 陈俊宝 张广 张宏其 李艳冰 高琪乐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4,共7页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脊柱结核(STB)鉴别诊断中的效能,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最佳截断值优化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9年5月某院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T-SPOT.TB检测结果、白细胞...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脊柱结核(STB)鉴别诊断中的效能,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最佳截断值优化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9年5月某院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T-SPOT.TB检测结果、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降钙素原和结核抗体等相关数据,根据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分析T-SPOT.TB在术前诊断STB与其他脊柱感染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价优化后的T-SPOT.TB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共纳入132例患者,其中78例(59.09%)为STB,54例(40.91%)为非结核脊柱感染。T-SPOT.TB在鉴别诊断STB方面的灵敏度为67.68%,特异度为66.67%。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非结核脊柱感染比较,T-SPOT.TB检测诊断STB的OR值为4.188(95%CI:1.847~9.974,P<0.001)。优化T-SPOT.TB评价指标,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ESAT-6、CFP-10、CFP-10+ESAT-6在STB和非结核脊柱感染鉴别诊断中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2.5、19.5、36,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65 6、0.741 5、0.778 6,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性能,其中以CFP-10+ESAT-6的AUC最高。CFP-10+ESAT-6特异性斑点数在脊柱结核诊断中性能更佳,其诊断准确度为75.56%,较优化前T-SPOT.TB的67.42%高。结论 T-SPOT.TB检测在区分STB与非结核脊柱感染方面显示出较高的诊断效能,T-SPOT.TB检测呈阳性,尤其是当CFP-10+ESAT-6的斑点数超过36时,提示脊柱结核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脊柱感染 化脓性脊柱炎 T-SPOT.TB 结核感染T细胞 干扰素γ释放试验 诊断试验
下载PDF
MCP-1-2518位点基因多态性对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高琪乐 张宏其 +7 位作者 郭超峰 唐明星 刘少华 邓盎 王昱翔 鲁世金 李劲松 林旻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54-658,共5页
目的:分析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启动子区2518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省汉族人群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连续收录2004年12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湖南汉族新发脊柱结核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应用聚合酶链... 目的:分析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启动子区2518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省汉族人群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连续收录2004年12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湖南汉族新发脊柱结核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两组患者MCP-1-2518位点的多态性,运用R×C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计算各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脊柱结核患者334例,健康志愿者336例。MCP-1-2518GG、AG、AA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7.1%、50.3%、12.6%和25.6%、54.2%、20.2%,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MCP-1-2518GG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脊柱结核人群中显著增高。MCP-1基因-2518 G/A多态位点G、A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为62.3%和37.7%,在对照组为52.7%和47.3%,两组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518G等位基因与脊柱结核发病相关,其OR值为1.483,95%CI为1.193~1.844。结论:在湖南汉族人群中,MCP-1-2518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均可能与脊柱结核的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基因多态性 脊柱结核
原文传递
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中长期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3
作者 高琪乐 张宏其 +5 位作者 郭超峰 鲁世金 刘金洋 葛磊 邓盎 王昱翔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10期1788-1792,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后中长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1999-2004年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一次入院手术的患者100例,调查记录其术前、术中、院内术后、随访时刻的观察项目,按疗效分组,运用logisti...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后中长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1999-2004年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一次入院手术的患者100例,调查记录其术前、术中、院内术后、随访时刻的观察项目,按疗效分组,运用logistic回顾筛选风险因子。【结果】大部分椎间盘组织摘除、随访时刻的JOA评分为良好疗效的保护因素。【结论】①术中腰椎间盘组织的摘除范围将影响术后中长期疗效,大部分椎间盘组织摘除是良好疗效最强的保护因素。②当随访时点JOA评分≥25分时,可提示患者术后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外科学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灌洗治疗小儿腰骶段结核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宏其 尹新华 +5 位作者 刘少华 李刚 陈筱 鲁世金 高琪乐 黎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04-507,共4页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灌洗治疗儿童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2月我科采用CT引导下PCD灌洗治疗9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儿,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岁2个月-7岁,平均...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灌洗治疗儿童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2月我科采用CT引导下PCD灌洗治疗9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儿,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岁2个月-7岁,平均5.4岁。术前血沉25-57mm/h,平均39mm/h,C反应蛋白22.9-40mg/L,平均29mg/L。术前4例有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D级3例,C级1例。所有患儿在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异烟肼溶液灌洗病灶,同时行TLSO支具外固定保护。结果:9例患者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9-12个月,病灶局部灌洗10-12周,TLSO支具外固定6-18个月。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1-3个月ESR、CRP恢复到正常。8例治愈,1例因过早停用抗结核药物致病灶复发,改行开放手术治疗。置管处均无窦道形成.3例Frankel D级患者恢复到E级,1例C级恢复到D级。末次随访时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示结核病灶均愈合,无复发病例。结论:在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和术后TLSO支具外固定保护下,CT引导下PCD灌洗治疗儿童腰骶段脊柱结核是一种微创、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腰骶段 小儿 经皮穿刺置管 微创治疗
原文传递
ROC曲线分析心电图对急性左心衰患者住院期间预后评价 被引量:12
5
作者 裴志芳 余国龙 +2 位作者 高琪乐 何玲玲 杨天伦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85-90,共6页
目的分析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QTc间期动态变化对急性左心衰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测量221例急性左心衰住院患者(NYHA心功能Ⅳ级)发作6 h内、首检后24及72 h的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QTc间期和血浆BNP水平,并计算QRS波时限变化率、QT... 目的分析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QTc间期动态变化对急性左心衰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测量221例急性左心衰住院患者(NYHA心功能Ⅳ级)发作6 h内、首检后24及72 h的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QTc间期和血浆BNP水平,并计算QRS波时限变化率、QTc间期变化率和BNP水平变化率。测量患者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患者出院时病情状况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及死亡组,ROC曲线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三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评价心电图QRS波时限和QTc间期变化对住院急性左心衰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心电图QRS波时限和QTc间期变化各组三个时点依次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变化趋势同血浆BNP水平。回归分析和ROC曲线显示72 h血浆BNP水平及72 h血浆BNP、QRS、QTc变化率对住院期间预后预测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心电图QRS波时限及QTc间期的变化对左心衰患者住院期间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左心衰 心电图 QRS时限 QTC间期 预后
下载PDF
雌激素受体β基因沉默对成骨样MG63细胞骨保护素和RANKL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昱翔 张宏其 +8 位作者 郭超峰 唐明星 刘少华 邓盎 高琪乐 邓展生 陈静 刘金洋 吴建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1期7188-7198,共11页
背景:目前对雌激素β受体基因如何参与骨代谢的研究较少。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β对人成骨样细胞骨保护素、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先前含有最有效干扰序列及非特异性s... 背景:目前对雌激素β受体基因如何参与骨代谢的研究较少。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β对人成骨样细胞骨保护素、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先前含有最有效干扰序列及非特异性shRNA的反转录病毒分别感染人成骨样MG63细胞株后,筛选稳定克隆并扩大培养,以空白及非特异性shRNA作为对照,检测稳定抑制雌激素受体β的效率。分别向3组细胞即MG63细胞、雌激素受体βshRNA反转录病毒感染的MG63细胞、阴性对照shRNAnc反转录病毒感染的MG63细胞加入17β-雌二醇(E2)干预,检测人成骨样细胞株MG63的骨保护素、RANKL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用pRNAT–H1.4/Retro-雌激素受体β-shRNA3进一步稳转人成骨样MG63细胞株,与空白及阴性病毒对照组相比,筛选出雌激素受体β表达稳定抑制的人成骨样细胞株,雌激素受体βmRNA抑制率为(88.17±1.17)%(P<0.05),蛋白抑制率为(89.01±1.22)%(P<0.05),证实实验成功建立了人成骨样细胞ERβ亚型基因敲低细胞模型。雌激素干预48 h后,显示雌激素受体β稳定抑制的MG63细胞较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骨保护素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0.05),RANKL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5),骨保护素RANKL表达上调(P<0.05),提示雌激素受体β可能通过调节骨保护素/RANKL在骨代谢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骨组织构建 雌激素受体Β RNA干扰 人成骨样细胞 反转录病毒载体 骨保护素 RANK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单纯后路Ⅰ期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结核 被引量:15
7
作者 郭超峰 张宏其 +2 位作者 高琪乐 刘金洋 吴建煌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5期406-410,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Ⅰ期后路手术治疗成人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适应证及关键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单纯后路Ⅰ期手术治疗的病变累及一个运动单元的成人腰椎结核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21~68岁,平均44.7岁... 目的:探讨单纯Ⅰ期后路手术治疗成人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适应证及关键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单纯后路Ⅰ期手术治疗的病变累及一个运动单元的成人腰椎结核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21~68岁,平均44.7岁。患者术前均有腰部疼痛和(或)下肢放射性疼痛。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核复发、血沉变化、影像学及腰腿痛改善情况(VAS评分)。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手术时间2~4 h,平均(2.4±0.8)h,术中出血量200~700 ml,平均(320±86)ml;腰腿痛VAS评分术前(5.7±1.4)分,术后2周降至(1.6±0.5)分;术前血沉(42.8±10.4)mm/h,术后3个月降为(12.1±5.6)mm/h。2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24~48个月,平均(28.3±5.8)个月。1例术后2个月结核复发窦道形成,经清创放置局部引流加强抗痨术后3个月窦道愈合;术后1年26例患者椎体间植骨均牢固愈合,至末次随访未见结核局部复发。结论:对于病变累及一个运动单元的成人腰椎结核,单纯后路Ⅰ期手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对合并继发性椎管狭窄症的成人腰椎结核,单纯Ⅰ期后路手术是其最佳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成人 后路手术
下载PDF
雌激素受体β基因沉默对人成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邓盎 张宏其 +5 位作者 郭超峰 王昱翔 高琪乐 唐明星 刘少华 刘金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9期4261-4268,共8页
背景:雌激素受体β基因参与骨代谢的研究较少,其对骨代谢的具体调节机制仍不清楚。目的:分析雌激素受体β基因沉默对人成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空白对照组(即h FOB 1.19,未感染任何反转录... 背景:雌激素受体β基因参与骨代谢的研究较少,其对骨代谢的具体调节机制仍不清楚。目的:分析雌激素受体β基因沉默对人成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空白对照组(即h FOB 1.19,未感染任何反转录病毒)、阴性对照组(即含无效干扰片断雌激素受体β-sh RNA-nc)、最佳RNAi组(即ERβ-sh RNA-3)。将前期最佳RNAi组的雌激素受体β-sh RNA反转录病毒载体感染人成骨细胞,通过抗性筛选并扩大培养,利用MTT法检测雌激素受体β稳定抑制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随后在雌激素干预下,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雌激素受体β蛋白表达的稳定抑制效率,并使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雌激素受体β稳定抑制后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成功筛选出稳定感染ERβ-shR NA-3反转录病毒载体的人成骨细胞,MTT法检测显示雌激素受体β稳定抑制后对细胞的增殖没有明显影响(P>0.05);(2)在雌激素干预下,雌激素受体β蛋白的抑制率为(93.11±0.57)%(P<0.05),且雌激素受体β稳定抑制后对转化生长因子β1 mR NA和蛋白的上调率分别为(26.65±3.81)%和(23.79±3.76)%,骨形态发生蛋白2 mR NA和蛋白的上调率分别为(16.62±1.71)%和(18.08±3.20)%(均P<0.05);(3)结果提示雌激素受体β可能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在骨代谢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受体Β 成骨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骨形态发生蛋白2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骨细胞 人成骨细胞 RNA干扰 基因沉默 骨代谢 雌激素 反转录病毒 细胞模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分期后路短节段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儿童下腰椎结核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宏其 李劲松 +4 位作者 郭超峰 林旻中 高琪乐 郭虎兵 陈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30-834,838,共6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钉钩棒短节段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儿童下腰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08年2月共收治儿童下腰椎结核患者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5~11岁,平均7.8岁。术前腰椎局部前凸角-18°...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钉钩棒短节段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儿童下腰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08年2月共收治儿童下腰椎结核患者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5~11岁,平均7.8岁。术前腰椎局部前凸角-18°~4°,平均-8.6°±7.4°。均无明显的腰椎后凸畸形。病变累及一个椎体1例,累及2个椎体7例,累及3个椎体1例。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5例。均采用一期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观察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局部前凸角,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0~53个月,平均41.0±7.8个月。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5°~11°,平均8.8°±1.7°,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腰椎局部前凸角为5°~10°,平均7.3°±1.7°,较术后无明显角度丢失(P>0.05)。1例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仍为D级,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正常。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植骨获得满意融合,无结核复发。结论:对于无明显后凸畸形的儿童下腰椎结核患者,一期后路钉钩棒系统短节段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下腰椎 儿童 短节段固定
原文传递
两种减压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波 张宏其 +6 位作者 李劲松 刘少华 高琪乐 胡希恒 林旻中 吴源涛 尹新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减压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3年9月-2009年8月共收治7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48例,女24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6.3岁。其中40例采用有限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A组),32例采用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减压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3年9月-2009年8月共收治7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48例,女24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66.3岁。其中40例采用有限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A组),32例采用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B组)。采用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神经功能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并计算改善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中72例患者得到10-62个月随访,平均37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A组56.6%±30.2%,B组60.5%±22.8%,优良率A组77%,B组8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均未出现椎间隙感染及腰椎失稳并发症。结论有限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与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比较在手术创伤、恢复时间和治疗费用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减压术 疗效
下载PDF
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高髂嵴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少华 张宏其 +1 位作者 段春岳 高琪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48-953,共6页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高髂嵴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31例采用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高髂嵴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通过术前、术后及...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高髂嵴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31例采用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高髂嵴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程度和腰部功能,按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31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29.68±9.64)个月。手术时间(79.16±22.43)min,透视次数2.71±0.78。患者术前VAS为7.09±0.94,术后3个月为1.45±1.23,末次随访为1.27±0.92,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前ODI为56.03±6.64,术后3个月为16.45±6.83,末次随访为13.03±4.96,术后及末次随访ODI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优2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3.5%。术后2例出现部分髓核残留,1例术后内镜翻修,1例保守治疗。1例术后即刻出现神经根刺激痛,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采用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高髂嵴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入路相对简单,透视次数少,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高髂嵴腰5/骶1 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人同种异体骨载异烟肼-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和体内外释药特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宏其 高琪乐 +4 位作者 郭虎兵 李劲松 郭超峰 鲁世金 黄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12年第3期479-483,共5页
背景:壳聚糖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活性,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药物缓释系统中。目的:制备人同种异体骨载异烟肼-壳聚糖微球,并分析其体内释药性能。方法: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异烟肼-壳聚糖微球,进行体外45d的药物释放实验。将单独... 背景:壳聚糖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活性,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药物缓释系统中。目的:制备人同种异体骨载异烟肼-壳聚糖微球,并分析其体内释药性能。方法: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异烟肼-壳聚糖微球,进行体外45d的药物释放实验。将单独装载异烟肼的异体骨块(对照组)和装载异烟肼-壳聚糖微球的异体骨块(实验组)分别植入家兔两侧髂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药物体内释放情况。结果与结论:异烟肼-壳聚糖微球外观呈圆形、表面光滑、分散良好;平均粒径(3.33±0.9)μm,载药率(16.25±1.24)%。体外药物释放实验显示无突释现象,24h释放20%左右,45d释放76%,释放曲线较平缓,释放稳定;数学模型拟合符合Ritger-Peppas模型。实验组异烟肼浓度在前28d内缓慢升高,其后缓慢下降,持续56d以上,浓度38.50~155.75μg/g;对照组异烟肼浓度在1周左右达高峰,为1982.5μg/g,21d后骨块周围药物不能测到。说明异烟肼-壳聚糖缓释微球在体内外均可以缓慢平稳释放异烟肼,且持续时间长。提示人同种异体骨载异烟肼-壳聚糖缓释微球复合体可以作为骨结核病灶清除后的一种置入材料,在提供机械支持的同时进行长时间的局部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烟肼-壳聚糖微球 人同种异体骨 骨结核 复合体 缓释
下载PDF
淫羊藿总黄酮对LPC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裴志芳 夏珂 +1 位作者 高琪乐 杨天伦 《中南药学》 CAS 2009年第6期410-412,共3页
目的观察淫羊藿总黄酮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血管内皮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LPC损伤对照组,LPC损伤加淫羊藿总黄酮低、中、高浓度(50、100、200 mg.L-1)组,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 目的观察淫羊藿总黄酮对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血管内皮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LPC损伤对照组,LPC损伤加淫羊藿总黄酮低、中、高浓度(50、100、200 mg.L-1)组,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淫羊藿总黄酮剂量依赖性地降低LPC诱导的内皮细胞上清液中MDA、LDH含量增加并抑制细胞内ROS活性,且剂量依赖性地增加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结论淫羊藿总黄酮对LPC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内ROS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总黄酮 内皮细胞 溶血性磷脂酰胆碱
下载PDF
经椎板间隙内窥镜下分开黄韧带切除椎间盘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珑 楚戈 +5 位作者 张宏其 郭超峰 唐明星 高琪乐 乔为民 闫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5期6267-6272,共6页
背景:经椎板间隙途径内窥镜下间盘切除需游离黄韧带,后者如果辅助连续扩张器及工作通道进行操作,无论切口多小(甚至3-5mm),均可完整保留黄韧带。目的:介绍经椎板间隙内窥镜下分开黄韧带切除椎间盘的应用。方法:采用经椎板间隙内窥镜下... 背景:经椎板间隙途径内窥镜下间盘切除需游离黄韧带,后者如果辅助连续扩张器及工作通道进行操作,无论切口多小(甚至3-5mm),均可完整保留黄韧带。目的:介绍经椎板间隙内窥镜下分开黄韧带切除椎间盘的应用。方法:采用经椎板间隙内窥镜下分开黄韧带椎间盘切除治疗16例男性患者和14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8±15)岁,主诉单下肢根性疼痛,病变位于L_(3-4)间隙1例,L_(4-5)间隙13例,L_5-S_1间隙16例,其中间盘向上脱出游离者4例,向下脱出游离者7例,所有患者术中电生理监测,在工作通道中分开黄韧带,间盘切除撤出工作通道后,黄韧带可自行复位。结果与结论:操作时间20-40min,治疗后随访时间(149±108)d。治疗中电生理监测无异常,椎间盘切除症状均得以改善。经核磁随访显示:脱出间盘组织已完全摘除,黄韧带保留完整,所有患者无相关并发症。结果可见经椎板间隙内窥镜下分开黄韧带切除脱出的间盘组织,是一种可行的操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损伤基础实验 内窥镜 经皮椎间盘切除 腰椎 黄韧带 椎板间隙 分开
下载PDF
ERβ通过调控OPG/RANK/RANKL信号通路调控小鼠成骨细胞的成骨能力 被引量:4
15
作者 鲁世金 张宏其 +2 位作者 高琪乐 郭超峰 唐明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3期4099-4102,4108,共5页
目的在细胞水平上,用RNA干扰(RNAi)技术研究雌激素受体β(ERβ)对OPG/RANK/RANKL信号通路的调控,及其调控小鼠成骨细胞的成骨能力。方法取的小鼠成骨细胞株MC3T3-E1为对象,设立3组,其中2个组分别转染重组ERβRNAi载体和阴性对照ERLRNAi... 目的在细胞水平上,用RNA干扰(RNAi)技术研究雌激素受体β(ERβ)对OPG/RANK/RANKL信号通路的调控,及其调控小鼠成骨细胞的成骨能力。方法取的小鼠成骨细胞株MC3T3-E1为对象,设立3组,其中2个组分别转染重组ERβRNAi载体和阴性对照ERLRNAi载体,第3组为空白对照组。3组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然后,检测ERβ基因沉默后小鼠成骨细胞中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配体的受体激活子(RANKL)表达的变化、各组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各组成骨细胞形成钙结节的差异。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方法 RNAi组OPG的Ct值较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干扰组小,基因表达增强;RNAi组RANKL的Ct值较其它两组大,基因表达降低;RNAi组的ALP活性较其它两组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RNAi组成骨结节较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干扰组的数量较多,体积较大。结论根据ERβ沉默后的结果,可以反向推断,雌激素与ERβ结合,增强ERβ表达,降低OPG的合成和表达,增加RANKL的合成和表达,减少ALP的分泌,进而抑制新骨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雌激素受体 RNAi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对脊柱感染的诊断效率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超峰 张广 +7 位作者 胡小江 徐东宬 唐博 张宏其 唐明星 刘少华 李艳冰 高琪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65-871,共7页
目的:脊柱感染是一种比较少见且治疗棘手的感染性疾病。由于经验性使用抗生素使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增加,同时检测技术进步导致检出率增加,因此脊柱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传统检测方法诊断脊柱感染存在敏感性低和耗时长等局限性。... 目的:脊柱感染是一种比较少见且治疗棘手的感染性疾病。由于经验性使用抗生素使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增加,同时检测技术进步导致检出率增加,因此脊柱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传统检测方法诊断脊柱感染存在敏感性低和耗时长等局限性。在脊柱感染的临床诊疗中,判断病原体的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一直是重点和难点。许多患者在脊柱感染早期因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不能得到快速精准的诊断,造成诊断延迟,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给患者带来灾难性后果。临床上急需一种高特异度、高灵敏度、耗时少的检测脊柱感染病原体的技术。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 NGS)是近几年新兴的前沿技术,其可以检测样本中已知的所有病原体,已应用于诊断临床上非典型的、罕见的感染性疾病。本研究旨在分析mNGS技术在脊柱感染术后诊断病原体中的敏感度,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82例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检测其外周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术中取得患者病灶组织标本,并进行微生物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和mNGS检测。根据mNGS检测结果,将82例患者分为针对用药组(n=71)和经验用药组(n=11)。术后定期随访,根据病理学及病原学检查结果,评价m NGS检测脊柱感染病原体的敏感度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mNGS检测脊柱感染病原体的阳性率(86.59%,71/82)显著高于微生物培养(18.99%,15/79)和PCT检测(30.23%,13/43)。针对用药组与经验用药组的术前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和入院视觉模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是否使用抗生素对mNGS检测结果和微生物培养结果阳性率无明显影响(P=0.681)。针对用药组患者的术后CRP、ESR呈下降趋势;术后30 d,针对用药组的ESR较经验用药组明显下降(P=0.044)。结论:相比于微生物培养和PCT检测,mNGS检测脊柱感染病原体的敏感度更高;与经验用药相比,根据mNGS检测结果针对性使用抗生素的患者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 脊柱感染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人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与脊柱结核易感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超峰 张宏其 +7 位作者 高琪乐 唐明星 刘少华 邓盎 王昱翔 鲁世金 李劲松 尹新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0期5503-5510,共8页
背景:研究表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脊柱结核易感性相关。目的:探讨湖南汉族人群血清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水平与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湖南汉族新发脊... 背景:研究表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脊柱结核易感性相关。目的:探讨湖南汉族人群血清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水平与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湖南汉族新发脊柱结核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抽取受试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2mL,应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受试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362位点的基因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受试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运用ROC曲线进行诊断性检验,计算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对脊柱结核的诊断阈值并分析诊断效价。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符合条件的脊柱结核患者208例,健康志愿者210名。脊柱结核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134.58±51.63)ng/Lvs.(39.18±17.45)ng/L,P<0.05]。且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不受性别影响,但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362-CC基因型人群中表达显著增高。当受试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大于101.65ng/L时,提示受试者可能已经罹患脊柱结核(敏感度:85.5%,特异度:94.3%,约登指数:0.799,ROC曲线下面积:0.946,95%可信区间:0.916-0.975,P<0.01)。可见在湖南汉族人群中,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与脊柱结核的易感性相关,高表达的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可作为诊断脊柱结核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损伤基础实验 细胞因子 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基因多态性 脊柱结核 易感性 炎症反应 诊断 其他基金
下载PDF
人雌激素β受体RNAi反转录病毒载体在人成骨样MG63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昱翔 张宏其 +6 位作者 郭超峰 唐明星 刘少华 邓盎 高琪乐 刘金洋 吴建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2期7830-7836,共7页
背景:目前已有较多关于雌激素α受体基因如何参与骨代谢的研究,而对雌激素β受体基因如何参与骨代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目的:构建人雌激素β受体RNAi反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并通过病毒介导其在人成骨样MG63细胞中表达。方法:根据GeneBank... 背景:目前已有较多关于雌激素α受体基因如何参与骨代谢的研究,而对雌激素β受体基因如何参与骨代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目的:构建人雌激素β受体RNAi反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并通过病毒介导其在人成骨样MG63细胞中表达。方法:根据GeneBank数据库提供的雌激素β受体基因核苷酸序列,选择设计3条针对人雌激素β受体干扰靶序列,并与pRNAT-H1.4/Retro质粒定向连接,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RNAT-H1.4/Retro-雌激素β受体-shRNA,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测序进行鉴定。将pRNAT-H1.4/Retro-雌激素β受体-shRNA经脂质体转染至293细胞包装成反转录病毒。将包装好的反转录病毒,以空白及非特异性shRNA作为对照,感染人成骨样MG63细胞株。结果与结论:3个连接了雌激素β受体-shRNA的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分析证实目的序列己插入到预计位点,符合设计要求,测序鉴定表明重组质粒中含有针对雌激素β受体基因目的序列,表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并经脂质体转染至293细胞后成功包装成反转录病毒。反转录病毒载体能高效、稳定的感染人成骨样MG63细胞株,感染效率为70%左右。包装后的3种雌激素β受体-shRNA反转录病毒均能高效、稳定的感染人成骨样MG63细胞,并显著抑制雌激素β受体的表达。其中以雌激素β受体-shRNA3为最佳的干扰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受体Β RNA干扰 雌激素β受体-shRNA反转录 人成骨样细胞 反转录病毒载体 组织构建
下载PDF
利用RNAi技术稳定抑制ERβ表达的人成骨细胞株hFOB1.19细胞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9
作者 邓盎 张宏其 +4 位作者 郭超峰 唐明星 刘少华 王昱翔 高琪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22-728,共7页
目的:探讨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稳定抑制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β,ERβ)表达建立人成骨细胞株hFOB 1.19细胞模型的可行性。方法:设计3种特异性ERβ-shRNA,体外合成后将其克隆人pRNAT-H1.4/Retro逆转录病毒... 目的:探讨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稳定抑制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β,ERβ)表达建立人成骨细胞株hFOB 1.19细胞模型的可行性。方法:设计3种特异性ERβ-shRNA,体外合成后将其克隆人pRNAT-H1.4/Retro逆转录病毒质粒中,并包装成逆转录病毒;ERβ-shRNA逆转录病毒瞬时感染hFOB l.19细胞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效率,并使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对ERβmRNA和蛋白表达的抑制效率;然后取ERβ抑制效率最高的hFOB l.19细胞,通过抗性筛选,将得到稳定感染的细胞扩大培养,再通过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Rβ稳定抑制的效率;并应用MTT法检测ERβ稳定抑制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3种ERβ-shRNA逆转录病毒载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瞬时感染效率均高达70%以上;ERβ-shRNA-1、ERβ-shRNA-2、ERβ-shRNA-3逆转录病毒载体对hFOB l.19细胞中ERβmRNA的抑制率分别为(54.56±0.95)%、(69.60±1.12)%、(76.49±1.15)%,蛋白的抑制率分别为(59.21±4.44)%、(78.35±2.00)%、(85.60±2.66)%(均P<0.05);成功筛选出稳定感染ERβ-shRNA-3逆转录病毒载体的hFOB l.19细胞,ERβmRNA和蛋白的抑制率分别为(83.23±2.45)%和(93.11±0.57)%(均P<0.05),MTT法检测显示ERβ稳定抑制后对细胞的增殖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利用RNAi技术可成功建立ERβ稳定抑制的hFOB l.19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雌激素受体Β 人成骨细胞
原文传递
脊柱结核患者骨密度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徙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超峰 胡小江 +5 位作者 李韬 张宏其 高琪乐 唐明星 刘少华 李艳冰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62-767,共6页
目的探究脊柱结核患者骨密度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徙能力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1日—2021年12月1日某院住院的脊柱结核行脊柱内固定患者(结核组,72例)和胸腰椎骨折或椎管狭窄行脊柱内固定的患者(对照组,76例),测定... 目的探究脊柱结核患者骨密度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徙能力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1日—2021年12月1日某院住院的脊柱结核行脊柱内固定患者(结核组,72例)和胸腰椎骨折或椎管狭窄行脊柱内固定的患者(对照组,76例),测定患者骨密度,结核组和对照组各采集6例患者手术时取的钉道血提取BMSCs,将提取的BMSCs进行单纯培养和卡介苗(BCG)共培养(即在BMSCs中加入BCG进行共培养),采用划痕试验测定各组第8小时、第16小时、第24小时BMSCs迁徙率,比较各组BMSCs迁徙能力的差异,并对BMSCs标本来源患者骨密度和BMSCs迁徙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核组患者的骨密度[(0.84±0.19)g/cm^(2)]低于对照组[(0.95±0.16)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患者BMSCs迁徙率低于对照组(P<0.05);加入BCG共培养后,结核组患者BMSCs迁徙能力依旧明显降低(P<0.05)。在第8小时和第16小时BMSCs迁徙率与其标本来源患者的椎体骨密度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0、0.67。结论较胸腰椎骨折或椎管狭窄者患者,脊柱结核患者骨密度明显降低,脊柱结核患者BMSCs迁徙能力减弱;BCG对BMSCs的迁徙能力无明显影响,骨密度与BMSCs迁徙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卡介苗 细胞迁徙 骨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