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庐江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及不同杀虫剂对其田间防效评价
1
作者 张帅 叶文男 +3 位作者 刘兆宇 吴向辉 孙俊铭 高聪芬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306,360,共5页
近年来,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多种药剂产生了抗性,为筛选可防控褐飞虱的高效药剂,2020年-2022年采用稻茎浸渍法连续测定了安徽省庐江县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呋虫胺、烯啶虫胺、吡蚜酮、氟啶虫胺腈等5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并在庐江县开展... 近年来,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多种药剂产生了抗性,为筛选可防控褐飞虱的高效药剂,2020年-2022年采用稻茎浸渍法连续测定了安徽省庐江县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呋虫胺、烯啶虫胺、吡蚜酮、氟啶虫胺腈等5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并在庐江县开展了不同药剂对褐飞虱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抗性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2022年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始终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4.6~154.4倍),对呋虫胺的抗性从中等水平上升至高水平(抗性倍数77.7~157.2倍),对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21.3~64.5倍、烯啶虫胺抗性倍数14.6~22.6倍),对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状态。庐江单季稻试验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推荐高剂量下,20%三氟苯嘧啶WG、10%异唑虫嘧啶SC等介离子杀虫剂对褐飞虱速效性和持效性表现较好,除了药后1 d 20%三氟苯嘧啶WG防效为74.72%外,2种药剂3~14 d的防效都在80%以上;50%烯啶虫胺SG、22%氟啶虫胺腈SC防效次之,药后1 d防效在67.63%~71.61%,药后3 d至7 d防效有所提高,为77.16%~84.13%,而药后14 d防效降为71.52%~75.77%;50%吡蚜酮WG药后1~7 d防效均在约70%,而药后14 d下降为62.12%;20%氟啶虫酰胺SC、20%呋虫胺WG、10%醚菊酯SC速效性和持效性都表现较差,药后1~14 d防治效果都在80%以下。结合室内抗药性监测和田间防治效果,说明三氟苯嘧啶等介离子类杀虫药剂作为新型杀虫剂品种,可与新烟碱类、吡蚜酮及其混剂交替轮换使用,用于抗药性褐飞虱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抗性监测 褐飞虱 田间药效
下载PDF
害虫遗传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
作者 孙浩 高聪芬 吴顺凡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4-421,共18页
媒介昆虫可传播寄生虫和病毒,如疟原虫、寨卡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等,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农业害虫则每年造成农作物产量的重大损失,严重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然而,目前基于化学防治等手段已不足以完全控制害虫... 媒介昆虫可传播寄生虫和病毒,如疟原虫、寨卡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等,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农业害虫则每年造成农作物产量的重大损失,严重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然而,目前基于化学防治等手段已不足以完全控制害虫的发生与危害。同时,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抗性产生,造成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等。因此,生产上亟需开发新型害虫控制策略。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针对目标害虫种群及其特定靶标基因的遗传控制技术迅速发展。相比传统的有害生物防控手段如化学防治等,害虫遗传控制策略具有物种特异性、环境友好和防控高效等优势。本文主要综述了研究较为广泛的几种害虫遗传控制技术,包括昆虫不育技术(sterile insect technique, SIT)、昆虫显性致死释放(release of insects carrying a dominant lethal, RIDL)技术以及基因驱动(gene drive, GD)技术等的研究现状与应用案例。最后,我们对害虫遗传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做出了几点展望:(1)建立稳定高效的遗传操作体系;(2)鉴定生殖细胞或其他组织中高效的启动子,以提高基因编辑或基因转化的效率;(3)解析害虫性别决定通路和挖掘参与害虫生殖发育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害虫 害虫遗传控制 基因编辑 昆虫不育技术 昆虫显性致死释放 基因驱动
下载PDF
干扰害虫生殖行为的弦音器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通道调节剂研究进展
3
作者 林品轩 刘兆宇 +4 位作者 彭宇漩 宋鑫宇 王利祥 高聪芬 吴顺凡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6-256,共11页
瞬时感受器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是细胞膜上一类重要的阳离子通道,参与昆虫视觉、嗅觉、听觉、温度感知及机械感知等感觉功能的形成。其中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TRPV)通... 瞬时感受器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是细胞膜上一类重要的阳离子通道,参与昆虫视觉、嗅觉、听觉、温度感知及机械感知等感觉功能的形成。其中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TRPV)通道为TRP家族中的一类亚家族,其成员nanchung(Nan)和inactive(Iav)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复合物是杀虫剂吡蚜酮、双丙环虫酯以及氟喹酮的分子靶标。研究表明,TRPV通道调节剂类药剂的作用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神经毒性杀虫剂。如吡蚜酮和氟喹酮会抑制桃蚜Myzus persicae的取食行为;吡蚜酮通过作用于昆虫的弦音感受器,使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表现出后足抬起并伸展的独特中毒症状;吡蚜酮和氟喹酮能影响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重力感受和听觉感受,破坏其正常的负趋地性行为;吡蚜酮能够干扰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黑腹果蝇的生殖行为,有效抑制其下一代种群数量,从而表现出持效期长的特点。我国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吡蚜酮普遍产生中等到高水平抗性,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对吡蚜酮的抗性水平虽然较低,但也呈逐年升高趋势;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对吡蚜酮和双丙环虫酯的抗性水平相对较低。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CYP6CS1、CYP6CM1及CYP6CW1等参与了现阶段害虫对吡蚜酮的代谢抗性,但还未发现害虫对TRPV通道调节剂的靶标抗性。本文主要从TRPV通道调节剂的发现、毒理学机制、抗性现状、抗性机制及抗性适合度代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可为该类药剂的深入研究及科学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毒理 分子靶标 TRPV通道 吡蚜酮 抗性机制 生殖行为
下载PDF
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徐鹿 孙杨 +8 位作者 刘宝生 徐德进 徐广春 赵钧 张亚楠 张月亮 黄水金 吴顺凡 高聪芬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7-266,共10页
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已广泛用于保障水稻生产,而二化螟作为危害水稻生产的钻蛀性害虫,已经对该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明确该类杀虫剂抗性分子机制,可为二化螟抗性快速检测和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在总结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现... 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已广泛用于保障水稻生产,而二化螟作为危害水稻生产的钻蛀性害虫,已经对该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明确该类杀虫剂抗性分子机制,可为二化螟抗性快速检测和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在总结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其抗性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解毒酶和转运蛋白基因过表达介导的代谢抗性,以及鱼尼丁受体基因突变介导的靶标抗性;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在抗性分子检测、抗性新基因鉴定、抗性基因调控网络和多重抗性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认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害虫种群抗药性;利用多组学技术鉴定新抗性基因及调控网络,以探明多重抗性机制;将反向遗传学工具放射性配基结合及电生理技术深入验证抗性基因功能;需开发靶向抗性基因的dsRNA转基因作物、纳米农药及选择性新型化学杀虫剂,以达到杀虫剂减施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双酰胺类杀虫剂 代谢抗性 靶标抗性 抗性分子机制
下载PDF
二化螟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风险、交互抗性及亚致死效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艳 何林凤 +3 位作者 汪书超 杨凤霞 高聪芬 吴顺凡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7-435,共9页
【目的】明确二化螟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风险、交互抗性及亚致死效应。【方法】分别采用饲料混药法和稻苗浸渍法建立了二化螟初孵和2龄幼虫对甲氧虫酰肼的敏感基线,采用饲料混药法评估了二化螟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风险;采用稻苗浸渍法测... 【目的】明确二化螟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风险、交互抗性及亚致死效应。【方法】分别采用饲料混药法和稻苗浸渍法建立了二化螟初孵和2龄幼虫对甲氧虫酰肼的敏感基线,采用饲料混药法评估了二化螟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风险;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抗甲氧虫酰肼二化螟田间种群2龄幼虫对抑食肼、虫酰肼和呋喃虫酰肼的交互抗性以及亚致死浓度抑食肼和甲氧虫酰肼对二化螟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当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402,斜率为2.451,平均选择压力分别为50%、60%、70%、80%和90%时,二化螟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上升10倍分别需要7.7、6.3、5.2、4.4和3.5代;2019年采自余姚的二化螟田间种群(YY-19)对甲氧虫酰肼处于中等水平抗性(RR=73.4倍),对呋喃虫酰肼(RR=24.7倍)和虫酰肼(RR=26.1倍)同样存在中等水平的交互抗性,对抑食肼(RR=2.9倍)有低水平交互抗性;采用亚致死浓度(LC25)抑食肼和甲氧虫酰肼处理二化螟2龄幼虫后,幼虫历期显著增加,化蛹率和F_(0)代雌蛹重均显著降低。此外,F_(0)和F_(1)代的羽化率和单雌产卵量在经亚致死浓度甲氧虫酰肼处理后显著降低。【结论】二化螟对甲氧虫酰肼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对甲氧虫酰肼产生抗性的田间二化螟种群与其他双酰肼类杀虫剂之间存在交互抗性。亚致死剂量甲氧虫酰肼处理二化螟具有显著的适合度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甲氧虫酰肼 抗性风险评估 交互抗性 适合度代价
下载PDF
华东4地区灰飞虱对8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被引量:1
6
作者 宋鑫宇 张文静 +3 位作者 刘雅婷 陈星妤 高聪芬 吴顺凡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0-968,共9页
为明确2021—2022年华东4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及抗性机理,采用稻苗浸渍法分别测定了江苏仪征、盐城,浙江长兴和安徽庐江4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并测定了3种解毒酶抑制剂增效醚(PBO)、顺丁烯二... 为明确2021—2022年华东4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及抗性机理,采用稻苗浸渍法分别测定了江苏仪征、盐城,浙江长兴和安徽庐江4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并测定了3种解毒酶抑制剂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磷酸三苯酯(TPP)对噻嗪酮防治灰飞虱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4个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产生了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R=61.5~148.8);对毒死蜱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RR=14.9~28.3);对烯啶虫胺(RR=0.7~9.9)、噻虫嗪(RR=1.6~8.3)、呋虫胺(RR=2.9~10.0)和氟啶虫胺腈(RR=2.5~8.7)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吡蚜酮(RR=1.0~5.0)和三氟苯嘧啶(RR=0.5~2.3)均仍处于敏感水平。增效试验结果显示,3种解毒酶抑制剂对噻嗪酮均无显著增效作用,表明3种解毒酶可能不参与灰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研究结果可为灰飞虱的田间抗性治理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飞虱 杀虫剂 抗性监测 噻嗪酮 毒力测定
下载PDF
核酸农药纳米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7
作者 何承帅 张辉 +2 位作者 吴顺凡 高云昊 高聪芬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79-1197,1369,共20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环保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开发绿色环保的新型农药是未来农药领域发展的总体趋势。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核酸农药具备靶向性强、环境兼容性好、开发简便等诸多优势,在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环保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开发绿色环保的新型农药是未来农药领域发展的总体趋势。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核酸农药具备靶向性强、环境兼容性好、开发简便等诸多优势,在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如何有效地将核酸农药效应分子(dsRNA/siRNA)递送至目标生物的组织或细胞中尚是核酸农药应用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近年来,多种类型的纳米材料在提高核酸农药递送效率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就核酸农药的应用方式与挑战、核酸农药的产业化进展、核酸农药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其安全风险进行了综述,并对核酸农药纳米递送系统的前景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农药 dsRNA/siRNA 纳米材料 递送系统
下载PDF
硫激肽及其受体调控褐飞虱取食行为
8
作者 郭迪 张素 +2 位作者 李剑 高聪芬 吴顺凡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7-291,共15页
【目的】明确硫激肽(sulfakinin, SK)及硫激肽受体(sulfakinin receptor, SKR)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取食行为中的作用。【方法】PCR克隆褐飞虱硫激肽基因Nlsk及其受体基因Nlskr 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检测... 【目的】明确硫激肽(sulfakinin, SK)及硫激肽受体(sulfakinin receptor, SKR)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取食行为中的作用。【方法】PCR克隆褐飞虱硫激肽基因Nlsk及其受体基因Nlskr 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检测Nlsk及Nlskr在褐飞虱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若虫、雄成虫和雌成虫)和雌成虫不同组织(头、触角、翅、口针、足、肠道和马氏管)中的表达量;褐飞虱3龄若虫注射dsNlskr进行基因沉默,qRT-PCR检测4龄若虫中Nlskr的表达量,测定4龄若虫的取食量;基于已构建的Nlskr RNAi后的4龄若虫转录组数据库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的GO和KEGG分析以及取食相关基因的qRT-PCR验证。【结果】PCR克隆得到了褐飞虱Nlsk(GenBank登录号:AB817281)及Nlskr(GenBank登录号:BAO01059.1)的cDNA全长序列。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褐飞虱NlSK成熟肽具有与其他物种保守的C端FMRFamide型多肽结构。NlSKR与其他昆虫同源受体存在高度保守的跨膜结构域。qRT-PCR检测结果表明,Nlsk与Nlskr在卵和1龄若虫中高表达,两基因均主要在头部表达,Nlskr还在褐飞虱口针中高表达。RNAi沉默Nlskr可显著提高褐飞虱4龄若虫的取食量;基于转录组数据DEGs的GO和KEGG分析结果表明,RNAi沉默Nlskr可显著影响褐飞虱嗅觉、味觉、能量代谢以及取食相关神经肽及受体基因的表达;取食相关基因的qRT-PCR验证结果表明,沉默Nlskr降低Nl7tmOR,NlOAR-3R,NlUH-FAF和NlTRP-161A的表达量,而提高NlGr64f,NlUE-E2和NlTHR的表达量。【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硫激肽及其受体参与调控褐飞虱取食行为,为害虫取食行为抑制剂研发提供了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硫激肽 硫激肽受体 转录组 取食行为
下载PDF
砂地柏精油的熏蒸杀虫活性初探 被引量:32
9
作者 高聪芬 张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0-53,共4页
用砂地柏精油处理玉米象(SitophiluszeamaisMotschulsky)、赤拟谷盗(TriboliumcastaneumHerbst)、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和小菜蛾(Plu... 用砂地柏精油处理玉米象(SitophiluszeamaisMotschulsky)、赤拟谷盗(TriboliumcastaneumHerbst)、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和小菜蛾(PlutelaxylostelaLinnaeus)的成虫或三龄幼虫。结果表明:砂地柏精油对上述4种试虫都有较强的熏蒸活性,且对鳞翅目的粘虫和小菜蛾三龄幼虫的熏蒸活性明显高于对鞘翅目的玉米象和赤拟谷盗成虫,对小菜蛾三龄幼虫的熏蒸活性最高,其毒力次序为小菜蛾(LC50=9.74mg/L)>粘虫(22.13mg/L)>赤拟谷盗(100.12mg/L)>玉米象(161.12mg/L)。经增效配制后,砂地柏精油的挥发速率明显提高,配剂的作用速度和致死时间均显著快于砂地柏精油单剂,药效提高5~9倍,表现出实际应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地柏 精油 熏蒸作用 无公害物源 农药
下载PDF
甲维盐等几种杀虫剂对斜纹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17
10
作者 高聪芬 贾变桃 沈晋良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3-65,共3页
采用浸叶法和喷雾法测定了甲维盐、安打等8种杀虫剂对斜纹夜蛾的室内毒力,浸叶法测定的毒力次序为:甲维盐>安打>除尽和阿维菌素≥米螨>灭铃皇>同花顺和高效氯氰菊酯;喷雾法测定的毒力次序为:甲维盐>安打>灭铃皇和高... 采用浸叶法和喷雾法测定了甲维盐、安打等8种杀虫剂对斜纹夜蛾的室内毒力,浸叶法测定的毒力次序为:甲维盐>安打>除尽和阿维菌素≥米螨>灭铃皇>同花顺和高效氯氰菊酯;喷雾法测定的毒力次序为:甲维盐>安打>灭铃皇和高效氯氰菊酯≥同花顺>米螨和阿维菌素、除尽,可见斜纹夜蛾对甲维盐和安打最敏感。对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随幼虫龄期的递增,同一种药剂的毒力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杀虫剂 室内毒力
下载PDF
转双价基因棉对高抗Bt棉棉铃虫的抗虫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聪芬 沈晋良 +1 位作者 须志平 陈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44,共4页
采用喂饲法 ,测定了转双价基因棉 (中棉 4 1、SGK32 1)、转单价基因棉 (中棉 2 9)及常规棉 (苏棉 12 )对抗性和敏感棉铃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 :转双价基因棉主茎叶片对抗性和敏感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抗虫性明显高于或稍高于转单价基因棉 ,... 采用喂饲法 ,测定了转双价基因棉 (中棉 4 1、SGK32 1)、转单价基因棉 (中棉 2 9)及常规棉 (苏棉 12 )对抗性和敏感棉铃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 :转双价基因棉主茎叶片对抗性和敏感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抗虫性明显高于或稍高于转单价基因棉 ,且随棉花生长发育期的推移抗虫性下降速度较慢 ,如第 8叶后中棉 4 1(ZM4 1)对抗性和敏感初孵幼虫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 80 0 %~ 4 0 0 %和 10 0 %~ 85 6 % ,而中棉 2 9(ZM2 9)分别为 30 0 %~ 15 6 %和 84 0 %~ 71 1%。转单、双价基因棉生长中后期主要受害部位对抗、感棉铃虫的抗性高低次序均为 :嫩蕾、顶部嫩头、侧枝嫩叶 ,其中转双价基因棉嫩蕾对敏感棉铃虫和顶部嫩头对抗性棉铃虫的抗虫性显著高于转单价基因棉。转单、双价基因棉对抗性棉铃虫的抗虫性低于敏感棉铃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单价基因棉 转双价基因棉 棉铃虫 抗虫性
下载PDF
杀虫剂增效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高聪芬 张兴 冯俊涛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88-92,共5页
讨论了杀虫剂品种间及其与增效剂、昆虫激素、植物精油混用后的增效作用研究现状,探讨了增效机制及影响因素,指出了我国对杀虫剂增效作用研究应用的特点及不足。
关键词 杀虫剂 增效作用 增效剂
原文传递
转基因棉对高抗Bt棉棉铃虫生长发育及活动频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聪芬 沈晋良 +1 位作者 钱燕 陈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47-51,共5页
 以敏感品系棉铃虫在苏棉12和玉米上的生长发育及活动频率为对照,研究了新棉33B对高抗Bt棉棉铃虫生长发育及活动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抗品系棉铃虫在转基因棉中后期主茎顶部嫩叶、侧枝嫩芽及嫩叶、蕾、铃上完成幼虫和蛹期的发育时间...  以敏感品系棉铃虫在苏棉12和玉米上的生长发育及活动频率为对照,研究了新棉33B对高抗Bt棉棉铃虫生长发育及活动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抗品系棉铃虫在转基因棉中后期主茎顶部嫩叶、侧枝嫩芽及嫩叶、蕾、铃上完成幼虫和蛹期的发育时间,分别比敏感品系棉铃虫在常规棉上的发育时间长13.4,10.7及7.0d,比敏感品系在玉米上完成发育时间长13.2~20.6d;且取食转Bt基因棉的高抗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和活动频率高,蛹重减轻,化蛹率和羽化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抗Bt棉棉铃虫 转基因棉 生长发育 活动频率
下载PDF
氟螨嗪对柑桔全爪螨的室内毒力试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聪芬 徐建陶 +2 位作者 周威君 陈进 沈晋良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567-568,共2页
室内测定了氟螨嗪(Flumite200)对柑桔全爪螨的毒力,结果表明:氟螨嗪对室内用雌成螨产2d后的卵的毒力高于直接从桂花树采回叶片上的卵,其LC50值分别为11.0mg/L(有效成分,下同)和52.4mg/L,对幼、若螨和成螨的LC50值分别为35.6mg/L和6173m... 室内测定了氟螨嗪(Flumite200)对柑桔全爪螨的毒力,结果表明:氟螨嗪对室内用雌成螨产2d后的卵的毒力高于直接从桂花树采回叶片上的卵,其LC50值分别为11.0mg/L(有效成分,下同)和52.4mg/L,对幼、若螨和成螨的LC50值分别为35.6mg/L和6173mg/L。氟螨嗪对柑桔全爪螨具有较高的杀卵和杀幼、若螨活性,而对成螨活性很低,可以作为防治柑桔全爪螨的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全爪螨 氟螨嗪 室内毒力
下载PDF
我国主要稻区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被引量:51
15
作者 王鹏 甯佐苹 +4 位作者 张帅 蒋田田 谭利蓉 董嵩 高聪芬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1-197,共7页
为了明确目前褐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现状,以便制定防治褐飞虱的科学用药策略,于2010-2011年间,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我国主要稻区19个褐飞虱种群对五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2010年全部监测种群对噻嗪酮均处于中等水平抗性... 为了明确目前褐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现状,以便制定防治褐飞虱的科学用药策略,于2010-2011年间,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我国主要稻区19个褐飞虱种群对五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2010年全部监测种群对噻嗪酮均处于中等水平抗性(RR为11.3~23.4倍),2011年除广西桂林、江西上高2个褐飞虱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15.3~19.7倍)外,其他80%监测种群均已达高水平抗性(40.7~119.7倍),抗性明显上升;两年19个褐飞虱监测种群对吡虫啉均为高到极高水平抗性(82.3~1935.8倍),与2006-2009年相比,吡虫啉抗性有再次升高趋势;2010年褐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6.1~14.4倍),2011年除广西桂林种群为低水平抗性外,其他8个种群均为中到高水平抗性(12.8~62.3倍),较前一年明显上升;两年18个监测种群对毒死蜱均处于敏感到低水平抗性阶段;对吡蚜酮的抗性2010年7个监测种群为敏感-低水平抗性(1.9~5.1倍),2011年全部褐飞虱监测种群均已达中等水平抗性(15.7~25.4倍),暗示随着吡蚜酮的大量广泛使用,褐飞虱对其抗性较高,需要引起生产上的密切关注。为科学治理水稻褐飞虱,应严格执行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间的合理轮用或混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吡虫啉 噻嗪酮 吡蚜酮 抗性监测
下载PDF
防治褐飞虱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及交互抗性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王彦华 陈进 +5 位作者 沈晋良 高聪芬 黄悦 张久双 李文红 周威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9-526,共8页
为了筛选防治褐飞虱的高毒农药的替代药剂,于2005-2006年,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6类20余种杀虫剂对广西南宁、桂林,湖南常德和江苏南京褐飞虱种群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噻嗪酮、氟虫腈、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异丙威、猛杀威、丁硫... 为了筛选防治褐飞虱的高毒农药的替代药剂,于2005-2006年,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6类20余种杀虫剂对广西南宁、桂林,湖南常德和江苏南京褐飞虱种群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噻嗪酮、氟虫腈、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异丙威、猛杀威、丁硫克百威等8种药剂对褐飞虱具有较高的毒力,可作为替代高毒药剂的候选品种。采用稻茎浸渍法对1个室内褐飞虱种群用吡虫啉筛选23代后,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从筛选前的200.1倍上升至筛选后的1298.5倍(上升了5.5倍);高抗吡虫啉的褐飞虱种群对氯噻啉、噻虫啉和啶虫脒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抗性,而对呋虫胺、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则无明显的交互抗性。还讨论了褐飞虱的抗性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高毒杀虫剂 吡虫啉 交互抗性 抗药性
下载PDF
褐飞虱对吡虫啉敏感性的时空变化及现实遗传力 被引量:32
17
作者 王彦华 李永平 +8 位作者 陈进 沈晋良 李文红 高聪芬 庄永林 戴德江 周威君 梁桂梅 邵振润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1-426,共6页
为科学用药,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我国7省(区)42个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1996—2003年,除了1997年广西桂林种群为低水平抗性(6.3倍)外,苏、皖、桂3省13个种群对吡虫啉为敏感至敏感性下降(〈5... 为科学用药,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我国7省(区)42个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1996—2003年,除了1997年广西桂林种群为低水平抗性(6.3倍)外,苏、皖、桂3省13个种群对吡虫啉为敏感至敏感性下降(〈5倍);然而,2005年苏、浙、皖、赣、湘、桂6省(区)16个大田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迅速上升,达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79~811倍);2006年,除江苏通州大田种群的抗性为627倍外,苏、浙、皖、赣、湘、桂、闽7省(区)11个种群的抗性为150~322倍,比2005年有一定程度下降,这可能与暂停使用吡虫啉有关。室内用吡虫啉对褐飞虱筛选18代,其抗性由筛选前的208.3倍上升到筛选后的1110.8倍,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1414。这暗示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高水平抗性后,如继续使用吡虫啉防治,其抗性可能会进一步上升。还讨论了稻褐飞虱抗药性的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杀虫剂 敏感性 现实遗传力 抗药性
下载PDF
防治水稻白背飞虱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及对吡虫啉的抗性风险评估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淑勇 刘学 +8 位作者 高聪芬 薄仙萍 苏建亚 王彦华 余论 严鑫 沈晋良 杨峻 陶岭梅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9-84,共6页
为筛选高毒农药的替代药剂,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7类共21种杀虫剂对2006年和2007年采自南京市江浦地区的白背飞虱种群3龄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虫啉、噻嗪酮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最高(LC50=0.04~0.26mg/L);烯啶虫胺、丁... 为筛选高毒农药的替代药剂,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7类共21种杀虫剂对2006年和2007年采自南京市江浦地区的白背飞虱种群3龄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虫啉、噻嗪酮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最高(LC50=0.04~0.26mg/L);烯啶虫胺、丁烯氟虫腈、吡蚜酮、啶虫咪、氯噻啉、毒死蜱、氟虫腈等也有较高的毒力(LC50<4.50mg/L);异丙威、敌敌畏虽然触杀毒力稍低(LC50>19.85mg/L),但两者在生产上仍广泛应用,所以把以上12种药剂作为田间药效试验的推荐品种;同时还比较了该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对供试药剂敏感性的年度间差异,其中对毒死蜱、异丙威、丁硫克百威、速灭威这4种药剂的敏感性下降了66.7%~71.4%。对2006年南京江浦种群用吡虫啉连续筛选15代的结果表明,1~15代抗性上升4.33倍,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2295,存在抗性风险。另外,还讨论了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高毒农药 替代药剂 毒力 吡虫啉 抗性风险评估
下载PDF
中国水稻主产区褐飞虱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被引量:21
19
作者 邵振润 张帅 +4 位作者 李永平 沈晋良 龙丽萍 高聪芬 郭井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94,共4页
2006-2009年,用稻茎浸渍法连续监测了广西南宁市、广东阳江市、湖南东安县、福建福清市、江西上高县、湖北孝感市、浙江金华市、江苏通州市和安徽和县共9个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的抗性变化。结果表明:褐飞虱种群对吡... 2006-2009年,用稻茎浸渍法连续监测了广西南宁市、广东阳江市、湖南东安县、福建福清市、江西上高县、湖北孝感市、浙江金华市、江苏通州市和安徽和县共9个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的抗性变化。结果表明: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105.5~459.7倍),但2009年监测到东安、孝感、上高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已有下降趋势;褐飞虱种群对氟虫腈的抗性有增长趋势,2006到2009年褐飞虱种群对氟虫腈由敏感至低水平抗性(<6.9倍)发展到了中水平至高水平抗性(13.5~43.3倍);由于2005年吡虫啉在高抗地区的禁用,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上升速度加快,2009年已处于低水平至中水平抗性阶段(7.0~14.4倍)。这表明在吡虫啉、氟虫腈被禁用后,大面积单一使用噻嗪酮进行防治,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有可能加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吡虫啉 噻嗪酮 氟虫腈 抗性监测
下载PDF
长江流域稻区二化螟抗药性监测 被引量:31
20
作者 胡君 陈文明 +5 位作者 张真真 郑雪松 靳建超 苏建亚 高聪芬 沈晋良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9-515,共7页
2008-2009年期间,采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浙、苏、皖、湘、鄂、川、豫等7省17个种群二化螟4龄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稻区二化螟对杀虫剂的抗性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高抗区浙江南部的苍南、瑞安、江山二化螟种群对2... 2008-2009年期间,采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浙、苏、皖、湘、鄂、川、豫等7省17个种群二化螟4龄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稻区二化螟对杀虫剂的抗性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高抗区浙江南部的苍南、瑞安、江山二化螟种群对20世纪70-90年代广泛使用的沙蚕毒素类的杀虫单(抗性倍数43.2~177.0倍)和有机磷类的三唑磷(238.7~728.1倍)、毒死蜱(31.7~57.8倍)均产生了高-极高水平抗性,且对近年来开始广泛使用的氟虫腈(11.2~24.7倍)和阿维菌素(5.9~7.1倍)也产生了中等或低水平抗性;中抗区的安徽庐江、湖南攸县、江苏高淳种群对三唑磷产生极高水平抗性(203.2~379.0倍),对杀虫单(18.3~48.8倍)和毒死蜱(29.8倍)产生了中等-高水平抗性,对氟虫腈(4.4倍)和阿维菌素(4.1~4.7倍)为敏感性降低;低抗区除江苏仪征种群对毒死蜱(45.2倍)、安徽和县种群对三唑磷(50.0倍)开始产生高水平抗性外,对其他杀虫剂为敏感-中等水平抗性,对氟虫腈和阿维菌素为敏感;敏感区的河南信阳、江苏连云港、四川武胜种群除对个别杀虫剂(如杀虫单)为低水平抗性外,对其他大多数杀虫剂为敏感-敏感性降低。还讨论了按抗性分布的区域性来制定相应的抗性治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抗药性 杀虫剂 抗性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