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佳 王义 +9 位作者 肖蓉 李亮 王悦 张慧 李宗新 钱欣 王良 苏玉晓 高英波 刘开昌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0,共7页
为明确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本试验以登海605(DH605)和郑单958(ZD958)为材料,设常规灌溉施肥(FP)、喷灌+种肥同播(SN)、喷灌+水肥一体化(SF100%)、喷灌+水肥一体化+减氮20%(SF80%)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灌... 为明确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本试验以登海605(DH605)和郑单958(ZD958)为材料,设常规灌溉施肥(FP)、喷灌+种肥同播(SN)、喷灌+水肥一体化(SF100%)、喷灌+水肥一体化+减氮20%(SF80%)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灌溉施肥方式及品种和灌溉施肥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夏玉米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速率、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SF80%处理下两年平均产量、水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与FP、SN和SF100%处理相比,SF80%处理下DH605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4.55%、7.66%和2.26%,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23.73%、12.61%和8.86%,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43.19%、34.58%和27.82%;ZD958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35.93%、15.24%和7.84%,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40.81%、21.79%和11.13%,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69.91%、44.05%和34.80%。综上所述,喷灌+水肥一体化+减氮20%的灌溉施肥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实现夏玉米增产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灌溉施肥方式 水氮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不同高低畦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江明 韩小伟 +8 位作者 田雪慧 武利峰 高英波 李明军 李伟 李树兵 郝延杰 韩哲 高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4-72,共9页
为明确黄淮海流域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筛选适宜的种植模式以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于2020—2022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衡观35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小畦平作(SFP)、两高四低(THFLP)、四高两低... 为明确黄淮海流域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筛选适宜的种植模式以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于2020—2022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衡观35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小畦平作(SFP)、两高四低(THFLP)、四高两低(FHTLP)3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和叶面积指数等指标差异,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HFLP处理下小麦产量、穗数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最高,较SFP和FHTLP,2020—2021年产量分别提高23.65%、13.20%,穗数分别提高34.78%、18.83%,成熟期干物质总积累量分别提高45.89%、14.66%,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66.69%、16.94%;2021—2022年产量分别提高24.21%、10.13%,穗数分别提高38.55%、21.38%,成熟期干物质总积累量分别提高47.57%、13.64%,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75.30%、14.74%。3种种植模式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贡献率均高于花前营养器官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且2年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贡献率均以THFLP最高,与SFP、FHTLP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综上,THFLP通过合理调整农田微地形优化小麦群体结构,达到增大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和加强花后干物质同化量的目的,以提高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最终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是井灌区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模式 产量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穗数
下载PDF
麦茬高度对机播夏玉米苗期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高英波 陶洪斌 +4 位作者 朱金城 黄收兵 徐彩龙 盛耀辉 王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3803-3810,共8页
【目的】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免耕留茬种植体系内,麦茬高度对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夏玉米出苗及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地区,探求适宜机播夏玉米苗期生长及高产高效的冬小麦留茬高度,为实现农艺栽培措施和农业... 【目的】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免耕留茬种植体系内,麦茬高度对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夏玉米出苗及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地区,探求适宜机播夏玉米苗期生长及高产高效的冬小麦留茬高度,为实现农艺栽培措施和农业机械化的高效、有机结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2—201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进行,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3个麦茬高度(15 cm、25 cm、35 cm),其余部分随机收粉碎覆盖还田,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通过测定夏玉米出苗率、苗期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田间耗水量、产量及构成因素和水分利用效率,比较分析小麦不同留茬高度对夏玉米播种出苗质量、苗期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35 cm麦茬处理能够显著降低播种到拔节期农田耗水量和全生育期农田耗水量,显著增加夏玉米出苗率并提高田间株高整齐度。(2)35 cm麦茬能够促进4叶展期株高和叶片的增长,但茎粗变细,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35 cm麦茬处理下玉米拔节期的茎秆变粗,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均处于最高水平,其中干物重差异显著。(4)与15 cm和25 cm麦茬高度相比,35 cm麦茬处理下玉米的3年平均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10.59%和5.31%,产量增加主要是由单位面积粒数的增加引起;3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1.55%和12.64%(P<0.05),年际间水分利用效率也具有较大差异,降雨较多的年型,水分利用效率低。【结论】在3个麦茬高度下,35 cm麦茬处理蓄水保墒效果较好,有利于夏玉米苗期生长发育,在增加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效果显著,符合免耕留茬区域农业机械化播种的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茬高度 夏玉米 苗期生长发育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春玉米花粒期叶片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高英波 高聚林 +2 位作者 王志刚 于晓芳 孙继颖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0-144,共5页
为了探讨春玉米防衰增产增效的生理机制与途径,本试验在农户(F)、高产高效(HH)、超高产(SH)、超高产高效(SHH)4种不同栽培模式下,对春玉米花粒期叶片衰老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春玉米花粒期生育进程,HH、SH、SHH的叶面积指... 为了探讨春玉米防衰增产增效的生理机制与途径,本试验在农户(F)、高产高效(HH)、超高产(SH)、超高产高效(SHH)4种不同栽培模式下,对春玉米花粒期叶片衰老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春玉米花粒期生育进程,HH、SH、SHH的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保护酶系统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Pn、叶片保护酶活性在散粉后14d达到峰值;MDA含量一直呈增大趋势;SHH与SH、HH及F相比,有效提高了花粒期叶片保护酶活性,减缓了叶片保护酶活性下降速度和MDA含量的累积。春玉米花粒期不同层位叶片之间表现为下部叶片衰老早于上部叶片,穗部叶片衰老最晚;SHH模式有效地延缓了春玉米花粒期叶片的衰老,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是实现春玉米高产高效的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栽培模式 保护酶 叶片衰老
下载PDF
18个玉米自交系氮效率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崔超 高聚林 +7 位作者 于晓芳 苏治军 王志刚 孙继颖 胡树平 王海燕 高英波 高鑫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8-849,共12页
以不同类群的18个玉米自交系为母本,6个标准测验种为父本,利用NC-II设计,组配108个杂交组合,对亲本自交系氮效率相关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杂交组合的产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吐丝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在2个施氮处理... 以不同类群的18个玉米自交系为母本,6个标准测验种为父本,利用NC-II设计,组配108个杂交组合,对亲本自交系氮效率相关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杂交组合的产量及氮效率相关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吐丝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在2个施氮处理下均与氮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553,0.639),可作为评价亲本自交系氮效率高低的指标;从氮效率2个构成方面来看,不施氮处理下氮利用效率起主要作用,而施氮处理下氮吸收效率起主要作用。亲本氮效率配合力分析表明,在氮高效品种选育中,应保证亲本至少有一个是氮效率一般配合力(GCA)较高的自交系,并选择由其组配的氮效率特殊配合力(SCA)高的组合;双亲的配合力氮效率总体效应(TCA)决定着组合F1代的产量及氮效率,TCA可作为选育氮高效杂交组合的理论依据。母本自交系BL12、BL48分别在施纯氮225 kg hm–2(N225)和450 kg hm–2(N450)处理下,具有较高的GCA效应,是较好的氮高效育种材料,其杂交组合BL12×178、BL48×掖478分别在N225、N450处理下表现较优,是优良的氮高效杂交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NC-Ⅱ设计 氮效率 配合力
下载PDF
KNO_3、K_2SO_4及其混盐胁迫对辣椒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姜伟 崔世茂 +4 位作者 张怡婷 高英波 王建国 胡栓红 王秀芝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2-197,共6页
为探讨日光温室土壤主要盐分对作物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辣椒品种亮剑为研究试材,比较研究了50,100,150,200 mmol/L的KNO3、K2SO4及其混盐(1∶1)对辣椒幼苗株高、根长、叶片数、地上地下部鲜干质量、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指标的影响... 为探讨日光温室土壤主要盐分对作物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辣椒品种亮剑为研究试材,比较研究了50,100,150,200 mmol/L的KNO3、K2SO4及其混盐(1∶1)对辣椒幼苗株高、根长、叶片数、地上地下部鲜干质量、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浓度的逐渐增加,辣椒幼苗的株高、根长、叶片数、生物量积累、叶片叶绿素总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光合水分利用率逐渐下降,胞间CO2浓度逐渐增加;低浓度盐胁迫辣椒幼苗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的限制,而高浓度盐胁迫则为非气孔因素限制;综合各项测定指标得出,K2SO4盐对辣椒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较强,其次是KNO3盐,再次是其混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盐渍化 辣椒 盐胁迫 光合特性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性及其生理变化 被引量:8
7
作者 贾宁 高聚林 +6 位作者 于晓芳 王志刚 孙继颖 胡树平 王海燕 高英波 叶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1-125,共5页
为选育抗旱性强、耗水少、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品种。以22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取正常灌溉和适度水分胁迫处理,对自交系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相对叶绿素值(SPAD)和荧光动... 为选育抗旱性强、耗水少、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品种。以22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取正常灌溉和适度水分胁迫处理,对自交系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相对叶绿素值(SPAD)和荧光动力学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自交系WUE差异显著,而且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适度水分胁迫使Gs、Pn、Tr都有所下降,但各材料的下降幅度不同,其中Tr的下降幅度要大于Pn下降的幅度,使得WUE比正常灌水处理下有所升高;自交系WUE与Pn、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及PSⅡ潜在活性(Fv/Fo)达到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生理变化
下载PDF
从个案激情、话语互动到公共理性——基于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严利华 高英波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4-46,共3页
伴随着日益频发的突发事件和互联网络影响力的提升,网络媒介对突发事件日益关注。网络的及时性、交互性和信息海量性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公共性、复杂性的交互作用,进一步点燃了网络舆论激情。通过话语互动过程,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 伴随着日益频发的突发事件和互联网络影响力的提升,网络媒介对突发事件日益关注。网络的及时性、交互性和信息海量性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公共性、复杂性的交互作用,进一步点燃了网络舆论激情。通过话语互动过程,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得以充分表达。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却不得不面对多元化、情绪化和群体极化的公共理性困境,并指向公共理性这一价值目标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网络舆论 话语互动 公共理性
原文传递
灌水量对不同需水型冬小麦产量建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9
作者 李佳 张慧 +6 位作者 李宗新 钱欣 王良 赵海军 肖蓉 高英波 刘开昌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4-41,共8页
为明确灌水量对不同需水型冬小麦产量建成及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以协同提升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本试验以高肥水冬小麦品种济麦22和耐旱冬小麦品种山农25为材料,研究不同灌水处理(W0:全生育期不灌水;W1:拔节期和开... 为明确灌水量对不同需水型冬小麦产量建成及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以协同提升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本试验以高肥水冬小麦品种济麦22和耐旱冬小麦品种山农25为材料,研究不同灌水处理(W0:全生育期不灌水;W1: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水60 mm;W2: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水60 mm)对不同需水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灌水量与品种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适宜灌水量可显著提高不同需水型冬小麦品种的旗叶净光合速率(Pn)、籽粒灌浆活跃期(P)和平均灌浆速率(V),进而提高产量。济麦22在W2处理下两年平均产量比W0和W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2.70%和9.03%;山农25在W1处理下两年平均产量比W0处理显著提高23.70%,与W2处理无显著差异。W1处理下,济麦22和山农25两年度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W2处理显著增加17.97%和39.84%。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品种和灌水量的交互作用对冬小麦产量建成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综上,灌水量、品种及其互作效应通过增加穗数、延长籽粒灌浆活跃期和提高平均灌浆速率来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优化灌水量与品种匹配可实现冬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水量 品种 灌浆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吐丝前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型夏玉米产量及穗发育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9
10
作者 高英波 张慧 +5 位作者 单晶 薛艳芳 钱欣 代红翠 刘开昌 李宗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3954-3963,共10页
【目的】吐丝前高温是影响玉米雌雄穗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玉米产量形成至关重要。探明吐丝前高温胁迫对玉米产量及雌雄穗发育进程的影响,为玉米稳产高产提供保障。【方法】以花粒期耐热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热敏感型玉米品种联创808为... 【目的】吐丝前高温是影响玉米雌雄穗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玉米产量形成至关重要。探明吐丝前高温胁迫对玉米产量及雌雄穗发育进程的影响,为玉米稳产高产提供保障。【方法】以花粒期耐热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热敏感型玉米品种联创808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第9片叶展开期至吐丝期,移入人工智能温室进行高温胁迫(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为40/30℃),对照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为35/25℃,研究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型玉米产量、雌雄穗生长发育及外观形态结构、花粉花丝微观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第9片叶展开期至吐丝期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夏玉米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和粒重,进而导致产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相比,高温胁迫下郑单958和联创808行粒数分别降低22.21%和24.59%,穗粒数分别降低29.85%和27.80%,千粒重分别降低24.04%和17.47%,导致籽粒产量分别降低44.98%和40.88%,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高温胁迫抑制了2个玉米品种雌雄穗发育,雌、雄穗干重和雌穗长度显著降低,光合性能显著降低,开花吐丝间隔期(ASI)拉长。高温胁迫后,郑单958和联创808吐丝期雄穗干重分别降低39.42%和15.60%,雌穗干重分别降低22.50%和15.56%,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分别降低48.70%和56.48%,开花吐丝间隔期(ASI)分别达7 d和6 d,雌穗吐丝时间推迟是ASI拉长的主要原因。高温胁迫对玉米花粉及花丝表面超微结构均产生了明显影响,2个玉米品种花粉粒表面均出现干缩褶皱,外壳出现网状纹突起,萌发孔内陷;玉米花丝表面褶皱,花丝毛数明显降低,且存在的花丝毛几乎全部倒伏于花丝表面上,造成花丝接受花粉面积减少,且郑单958花粉花丝受损程度明显重于联创808。【结论】第9片叶展开期至吐丝期高温胁迫,对耐热型品种郑单958的产量形成、光合特性和雌雄穗发育的影响均高于热敏感型品种联创808。第9片叶展开期至吐丝期高温胁迫导致粉花丝微观形态受损,抑制雌雄穗发育,显著降低玉米光合能力,使得穗粒数和粒重减少,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因此,生产中适宜玉米品种的选用需参考不同区域高温逆境易发生阶段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高温胁迫 穗发育特征 籽粒产量 花粉花丝微观结构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光温资源高效利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斌 李宗新 +8 位作者 李勇 刘鹏 张吉旺 任佰朝 高英波 王旭清 张宾 刘开昌 王法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3893-3899,共7页
光能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繁衍和进化的最基本能量源泉,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化学能的过程,是作物生产系统形成的基础。地球独特空间位置和公转周期形成适宜作物生存的气候带,决定了作物光合系统构成的器质性差异和对温度响应... 光能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繁衍和进化的最基本能量源泉,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化学能的过程,是作物生产系统形成的基础。地球独特空间位置和公转周期形成适宜作物生存的气候带,决定了作物光合系统构成的器质性差异和对温度响应的可塑性;自转产生光质和温度昼夜节律变化,使作物生产系统形成了向日性内源节律和生理门控效应,二者共同决定作物形态建成和产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温资源 夏玉米 地球生物 光质 冬小麦 光合系统 温度响应 气候带
下载PDF
优化氮素与品种匹配可协同提高盐碱地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被引量:8
12
作者 高英波 张慧 +7 位作者 刘开昌 张华斌 李源方 付希强 薛艳芳 钱欣 代红翠 李宗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4388-4398,共11页
【目的】明确不同耐盐碱型夏玉米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特征,挖掘盐碱地玉米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物学潜力。【方法】以耐盐型玉米品种登海605、鲁单818和不耐盐型玉米品种鲁单981、连胜188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施氮水平下(0、180和360 kg... 【目的】明确不同耐盐碱型夏玉米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特征,挖掘盐碱地玉米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物学潜力。【方法】以耐盐型玉米品种登海605、鲁单818和不耐盐型玉米品种鲁单981、连胜188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施氮水平下(0、180和360 kg·hm-2,记作N0、N1和N2),系统研究了施氮对不同耐盐碱类型玉米品种物质积累、氮素积累、氮素分配与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分析了氮肥水平和品种间的互作效应。【结果】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盐碱地夏玉米籽粒产量,高氮水平下能够提高不耐盐型玉米品种产量潜力。与N1处理相比,N2处理下耐盐型玉米品种产量无显著变化,不耐盐品种LD981和LS1882年平均显著增产9.93%和16.31%,各品种氮肥偏生产力(NPFP)、氮肥农学效率(NAE)和氮肥利用率(NUE)均显著降低。互作效应分析表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是由品种、氮肥水平及品种和氮肥水平之间的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氮肥水平下,耐盐型品种比不耐盐品种分别增产7.78%—27.63%(N0)、7.40%—24.87%(N1)和0.32%—9.55%(N2);氮肥利用效率(NUE)分别提高26.65%—48.28%(N1)和1.20%—24.87%(N2)。【结论】耐盐型品种较不耐盐型品种具有较高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利用能力,在低氮下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而不耐盐型品种在高氮水平下有利于产量的发挥。施氮量、品种及其互作效应通过影响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氮素吸收转运影响氮肥利用效率,优化氮肥供应与品种匹配,能够实现盐碱地玉米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品种 氮肥水平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盐碱地
下载PDF
鲜食玉米品种筛选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慧 高英波 +7 位作者 张发军 李宗新 温立玉 薛艳芳 钱欣 代红翠 李源方 刘开昌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6期38-42,共5页
为筛选适宜在山东省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的鲜食玉米品种,本研究选用西星五彩甜糯、西星白糯2号、16SW2等11个鲜食玉米品种为材料,以产量、穗部性状、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为评价依据,采用加权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不同鲜食玉米品种进行... 为筛选适宜在山东省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的鲜食玉米品种,本研究选用西星五彩甜糯、西星白糯2号、16SW2等11个鲜食玉米品种为材料,以产量、穗部性状、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为评价依据,采用加权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不同鲜食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SW2的商品穗数和黑糯2号的商品穗重最高,西星五彩甜糯、16SU3蒸煮品质较优,西星五彩甜糯和16SW2营养品质表现较好。根据加权隶属函数值和系统聚类分析,可将11个鲜食玉米品种分为3个品级,其中一级品种2个,二级品种5个,三级品种4个。综合产量表现、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16SW2和西星五彩甜糯适宜在山东及周边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产量 品质 聚类分析 加权隶属函数法
下载PDF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和氮肥种类对植株锌营养和籽粒锌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薛艳芳 蒋丽萍 +7 位作者 张慧 张春艳 高英波 钱欣 崔振岭 王慧敏 李宗新 刘开昌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71,共7页
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登海605为晚熟品种,鲁单981为早熟品种,分别简写为DH605和LD981)和氮肥种类(尿素、硫酸铵、硝酸铵钙)对植株锌(Zn)营养和籽粒锌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种类对吐丝前和吐丝后植株锌吸收、转运及... 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登海605为晚熟品种,鲁单981为早熟品种,分别简写为DH605和LD981)和氮肥种类(尿素、硫酸铵、硝酸铵钙)对植株锌(Zn)营养和籽粒锌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种类对吐丝前和吐丝后植株锌吸收、转运及籽粒锌浓度均无显著影响。LD981吐丝前地上部锌累积量较DH605低17.7%,而吐丝后锌吸收量较DH605高出110.7%,最终导致成熟期锌累积量较DH605高出18.2%,籽粒锌浓度较DH605高出10.1%。两个玉米品种籽粒锌累积主要来源不同:DH605灌浆期内锌转移量为0.97mg/株,锌转移效率为35.2%,锌输出量对籽粒锌累积的表观贡献率为51.4%,而花后锌吸收对籽粒锌累积贡献率为48.6%;相反,LD981灌浆期内锌几乎没有从营养器官向籽粒转移,籽粒高达95.4%的锌累积来自吐丝后锌吸收。吐丝后锌吸收量与两个玉米品种籽粒锌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与LD981籽粒干重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对于锌转移效率低但吐丝后锌吸收能力强的玉米品种LD981,氮锌配合施用或土施尿素锌有利于维持整个生育期玉米对锌的需求以实现最大的籽粒干重和籽粒锌浓度;对于锌转移效率较高的品种DH605,土施锌肥结合花后叶面喷施锌肥是提高玉米籽粒锌浓度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 氮肥种类 植株锌营养 籽粒锌浓度 锌转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夏玉米产量和冠层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慧 钱欣 +4 位作者 高英波 薛艳芳 王庆成 刘开昌 李宗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4期23-29,共7页
为了指导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的田间生产,选用平展型品种‘鲁单981’和紧凑型品种‘鲁单818’为供试材料,通过设置30000株/hm^2(D1)、60000株/hm^2(D2)、90000株/hm^2(D3)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密度对不同株型夏玉米产量、叶面积持续期(LAD... 为了指导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的田间生产,选用平展型品种‘鲁单981’和紧凑型品种‘鲁单818’为供试材料,通过设置30000株/hm^2(D1)、60000株/hm^2(D2)、90000株/hm^2(D3)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密度对不同株型夏玉米产量、叶面积持续期(LAD)、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净同化率(NAR)的影响。结果表明,‘鲁单981’在D2时产量最高,为11452 kg/hm^2,‘鲁单818’在D3时最高,为13024 kg/hm^2。在D3下,紧凑型品种‘鲁单818’的LAD[452(m^2·d)/m^2]及花后比例(50%)、穗位叶LAI以及全生育期NAR[6.87 g/(m^2·d)]更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紧凑型品种冠层结构紧凑,中下层受光充足,LAD延长,有利于干物质积累,产量上升,更适合高密度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株型 种植密度 冠层特性 产量
原文传递
夏玉米品种花期耐热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2
16
作者 高英波 张慧 +7 位作者 王竹 薄丽秀 武智民 薛艳芳 钱欣 代红翠 韩小伟 李宗新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6期43-48,共6页
花期高温是影响夏玉米稳产和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筛选和推广耐热性较强的玉米品种是减少高温热害损失的有效途径。以10个山东省主推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高温对不同夏玉米品种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的影响,继而通过主成分分析、... 花期高温是影响夏玉米稳产和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筛选和推广耐热性较强的玉米品种是减少高温热害损失的有效途径。以10个山东省主推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高温对不同夏玉米品种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的影响,继而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各品种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筛选确定夏玉米花期耐热性评价指标,并以此对10个玉米品种进行花期耐高温能力强弱分类。结果表明,花期高温胁迫下,10个玉米品种产量、穗粒数和穗数分别比对照平均降低27.19%、9.31%和7.31%。主成分分析表明,产量、行粒数、穗粒数、秃尖长和穗数可作为花期玉米耐高温筛选的主要鉴定指标;10个夏玉米品种耐高温能力具有较大差异,其中郑单958、鲁单818和中单909为耐高温型品种,农大108为中度耐高温型品种,登海605和农华101等6个品种为高温敏感型品种。本研究得出产量、行粒数、穗粒数、秃尖长和穗数可作为花期玉米品种耐高温能力评价的主要鉴定指标,郑单958、鲁单818和中单909可用于易发生玉米花期高温热害区域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高温胁迫 耐热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鲁中地区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春晓 吕建华 +7 位作者 王昊 丁继民 高英波 张慧 汪黎明 方志军 董瑞 刘铁山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10期48-55,共8页
利用2017、2018年鲁中地区3个研究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本地区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及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各品种玉米营养生长阶段天数与总积温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相关系数高达0.97~0.99,与总日... 利用2017、2018年鲁中地区3个研究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本地区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及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各品种玉米营养生长阶段天数与总积温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相关系数高达0.97~0.99,与总日照时数相关性不大,相关系数在0.41~0.70,与总降水量不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02~0.38;各品种玉米生殖生长阶段天数与总积温值呈显著正相关(P <0.05),相关系数在0.80~0.95,与总日照时数和总降水量相关性不大,相关系数分别在-0.19~0.09、-0.04~0.41。2017—2018年玉米生育期没有重大自然灾害,产量波动与年际间气候条件相关性较小,不同年份之间产量变化不明显。不同地区应根据玉米主要生育期的变化选择适宜的品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期 产量 气候变化 响应 鲁中地区 夏玉米
下载PDF
专用缓释肥结合延缓收获对夏玉米产量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2
18
作者 薛艳芳 张慧 +8 位作者 高英波 钱欣 蒋丽萍 李国方 韩小伟 齐世军 刘开昌 郭兴臻 李宗新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6期102-107,共6页
以玉米品种登海605为供试材料,以鲁西南当地农民习惯模式(习惯施肥和习惯收获时间,模式A)为对照,探析专用缓释肥+农民习惯收获时间(模式B)、专用缓释肥+延缓收获时间至10月10日(模式C)和专用缓释肥+延缓收获时间至10月18日(模式D)4种处... 以玉米品种登海605为供试材料,以鲁西南当地农民习惯模式(习惯施肥和习惯收获时间,模式A)为对照,探析专用缓释肥+农民习惯收获时间(模式B)、专用缓释肥+延缓收获时间至10月10日(模式C)和专用缓释肥+延缓收获时间至10月18日(模式D)4种处理模式对该地区夏玉米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与模式A相比,模式B可使玉米增产2.1%~27.0%,平均增产14.2%,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施用专用缓释肥增加了穗粒数,并且在玉米晚播条件下(6月25日)也可增加千粒重;模式C的产量较模式A和模式B分别平均提高24.7%和16.0%,模式D的产量较模式C降低13.3%。本研究结果显示,专用缓释肥结合适时晚收(10月10日)适宜在鲁南夏玉米种植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用缓释肥 夏玉米 延缓收获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下褐土真菌群落变化特征 被引量:35
19
作者 代红翠 张慧 +6 位作者 薛艳芳 高英波 钱欣 赵海军 成浩 李宗新 刘开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280-2294,共15页
【目的】研究华北平原地区小麦-玉米周年复种模式下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并探索农田土壤肥力对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响应差异的生物学机制,为优化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和提高农田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研究华北平原地区小麦-玉米周年复种模式下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并探索农田土壤肥力对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响应差异的生物学机制,为优化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和提高农田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华北平原小麦-玉米周年复种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FUNGuild真菌功能预测工具,分析3种耕作方式(免耕、深耕与旋耕)与两种秸秆还田方式(麦秸单季还田与小麦-玉米秸秆双季还田)定位试验条件下,小麦成熟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差异,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一步探究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环境驱动因子。【结果】与免耕双季还田相比,深耕秸秆双季还田与深耕单季还田0—10 cm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35.04%和44.30%;免耕秸秆单季还田10—20 cm耕层土壤中碱解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农田土壤0—10 cm土层真菌主要包含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相对丰度分别为68.98%、16.96%和1.62%;10—20 cm土层真菌主要包含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相对丰度分别为68.44%、15.52%、1.51%和1.23%。不同处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与秸秆单季还田相比,秸秆双季还田0—10 cm和10—20 cm土层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50.07%和29.08%。进一步分析土壤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0—10 cm土层土壤真菌群落多元回归树第一次分割以土壤有机碳为节点,其阈值为11.17 g·kg-1,旋耕双季还田和免耕双季还田与其他处理分离;10—20 cm土层土壤真菌群落多元回归树第一次分割以碱解氮为节点,其阈值为6.52 mg·kg-1,免耕单季还田与其他处理分离。从营养类型看,各处理0—10 cm(26.84%)和10—20 cm(23.91%)土层土壤真菌均以病理营养型为主;与免耕相比,深耕和旋耕处理0—10 cm土层病理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分别显著降低25.16%和16.45%,且以深耕单季还田最低。病理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与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改变了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的改变是影响真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深耕能够降低秸秆还田后土壤病理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利于保持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真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多元回归树
下载PDF
单季麦秸还田促进小麦-玉米周年碳效率和经济效益协同提高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良 刘元元 +7 位作者 钱欣 张慧 代红翠 刘开昌 高英波 方志军 刘树堂 李宗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0-364,共15页
【目的】优化小麦-玉米周年秸秆还田方式,实现系统碳效率及经济效益协同提高,促进小麦-玉米周年可持续生产。【方法】基于8年小麦-玉米周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小麦、玉米秸秆双季还田(D)与小麦秸秆单季还田(S)对作物秸秆产量和... 【目的】优化小麦-玉米周年秸秆还田方式,实现系统碳效率及经济效益协同提高,促进小麦-玉米周年可持续生产。【方法】基于8年小麦-玉米周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小麦、玉米秸秆双季还田(D)与小麦秸秆单季还田(S)对作物秸秆产量和碳投入量的影响,明确不同碳投入量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系统分析碳效率与经济效益对小麦-玉米周年不同碳投入量的响应特征。【结果】(1)D和S处理的年均秸秆还田量分别为13.54和5.43 t·hm^(-2);D处理投入土壤中的根系和根茬生物量分别为3.04和2.14 t·hm^(-2),较S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S处理的根系、根茬和根系分泌物碳投入量分别为1.34、0.97和1.35 t·hm^(-2),较D处理没有显著差异(P>0.05)。(2)S处理的资源和农田管理碳投入量为1.73 t C·hm^(-2),较D处理减少51.29 kg C·hm^(-2);S处理的农田碳总投入量为9.00 t C·hm^(-2),较D处理的12.30 t C·hm^(-2)显著减少了26.82%(P<0.05);S处理的年均秸秆碳投入量为2.31 t C·hm^(-2),较D处理减少了60.85%,秸秆投入量的差异是造成农田碳投入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3)S处理的年际平均玉米产量为7.29 t·hm^(-2),较D处理减少了5.48%,D处理的小麦和周年产量为7.76和15.05 t·hm^(-2),分别较S处理减少5.67%和0.26%;S处理的作物周年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指数分别为0.19和0.63,较D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4)S和D处理的周年籽粒碳产出量分别为6.27和6.25 t C·hm^(-2),植株碳产出量分别为15.96和15.74 t C·hm^(-2),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S处理的碳生产效率和碳生态效率分别为0.69 kg·kg;和1.77 kg·kg^(-1),较D处理分别显著增加60.47%和39.37%(P<0.05)。(5)小麦季,S处理的年际平均产值和年际平均净收益分别为1.89万元/hm^(-2)和0.72万元/hm^(-2),与D处理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玉米季,S处理的年际平均产值和年际平均净收益分别为1.91万元/hm^(-2)和0.81万元/hm^(-2),较D处理分别增加了0.38万元/hm^(-2)和0.39万元/hm^(-2);小麦-玉米周年,S处理的年际平均产值和年际平均净收益为3.80万元/hm^(-2)和1.56万元/hm^(-2),较D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4.81%和51.54%(P<0.05)。【结论】小麦秸秆单季还田在不显著影响小麦-玉米周年籽粒产量以及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减少了玉米秸秆的碳投入量,促进了碳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 玉米 碳效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