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模型辅助PBL及CBL教学法在小儿骨科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曹隽 张学军 +1 位作者 白云松 高荣轩 《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12期65-68,共4页
目的 探索采用3D打印模型辅助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及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在小儿骨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轮转小儿... 目的 探索采用3D打印模型辅助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及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在小儿骨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轮转小儿骨科的54名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4名)采用传统模式进行小儿骨科常见病教学;研究组(30名)采用3D打印模型辅助PBL及CBL教学法进行教学,轮转结束后采用理论考核、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操作技能直接观察法(direct observa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DOPS)对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在DOPS评价中的解剖结构了解及操作步骤熟练程度、对患者进行病情告知、与上级医师沟通以及总分均较对照组表现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满意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3D打印辅助的小儿骨科教学,可改善知识掌握水平,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并提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小儿骨科 临床教学 教学模式
下载PDF
Halo重力牵引辅助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梁明倩 曹隽 +5 位作者 张学军 白云松 高荣轩 高景淳 郭东 姚子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评估术前Halo重力牵引(halo gravity traction,HGT)辅助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congenital scoliosis,C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55例重度脊柱侧弯患儿临床资料... 目的评估术前Halo重力牵引(halo gravity traction,HGT)辅助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congenital scoliosis,C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55例重度脊柱侧弯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9.4±3.8)岁。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脊柱侧弯组(28例)和非先天性脊柱侧弯组(27例)。两组均接受HGT治疗。收集两组牵引前、牵引后及术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主弯、代偿弯、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冠状面及矢状面躯干平衡、肩高度、T1-S1高度,评估两组患儿畸形矫正情况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先天性脊柱侧弯组和非先天性脊柱侧弯组术前主弯Cobb角分别为(88.9±14.1)°和(89.5±17.4)°;代偿弯Cobb角分别为(28.8±12.9)°和(33.3±12.9)°;胸椎后凸分别为(74.1±21.0)°和(69.9±20.8)°;腰椎前凸分别为(47.9±13.4)°和(38.9±6.6)°;冠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43.2±15.5)mm和(38.3±10.2)mm;矢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34.7±10.5)mm和(44.4±19.8)mm;肩高度分别为(22.8±11.8)mm和(13.9±12.1)mm;T1-S1高度分别为(24.3±5.4)cm和(27.2±5.2)cm。接受HGT治疗后,先天性脊柱侧弯组和非先天性脊柱侧弯组主弯Cobb角分别为(64.2±14.6)°和(53.0±14.9)°;代偿弯Cobb角分别为(16.5±10.3)°和(19.2±11.0)°;胸椎后凸分别为(53.7±16.9)°和(48.3±14.4)°;腰椎前凸分别为(37.4±7.0)°和(30.2±8.0)°;冠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24.6±12.0)mm和(20.3±11.6)mm;矢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30.7±2.9)mm和(19.1±11.6)mm;肩高度分别为(12.0±7.1)mm和(7.0±4.0)mm;T1-S1高度分别为(28.1±5.0)cm和(31.5±5.0)cm;较牵引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但两组比较,非先天性脊柱侧弯组主弯矫正率(41.3±8.7)%高于先天性脊柱侧弯组(27.4±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先天性脊柱侧弯组和非先天性脊柱侧弯组主弯Cobb角分别为(41.7±13.9)°和(37.4±12.8)°;胸椎后凸分别为(40.5±16.3)°和(38.4±8.9)°;腰椎前凸分别为(33.4±6.2)°和(25.9±7.9)°;冠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19.4±8.2)mm和(19.1±6.0)mm;矢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18.6±11.2)mm和(20.3±11.4)mm;肩高度分别为(11.5±7.1)mm和(9.0±5.6)mm;T1-S1高度分别为(30.2±5.4)cm和(32.5±7.1)cm;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之间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GT治疗重度CS可以在术前矫正结构侧弯及代偿侧弯,纠正冠状面及矢状面躯干偏移。虽然CS主弯矫正率低于非CS,但经过HGT再行手术治疗可以达到相同的最终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术 重度脊柱侧弯 先天性脊柱侧弯 外科手术 儿童
下载PDF
漏斗胸合并脊柱侧凸的影像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侯昊 张学军 +5 位作者 曹隽 白云松 高荣轩 张瀚文 于洁 曾骐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11-516,共6页
目的探讨漏斗胸(pectus excavatum,PE)患儿中脊柱侧凸的发病情况及影像学特点,分析PE患儿合并脊柱侧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575例PE患儿一般情况和影像学资料,统计PE... 目的探讨漏斗胸(pectus excavatum,PE)患儿中脊柱侧凸的发病情况及影像学特点,分析PE患儿合并脊柱侧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2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575例PE患儿一般情况和影像学资料,统计PE患儿中脊柱侧凸的发病率及侧凸类型,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比较存在脊柱侧凸的PE患儿与无脊柱侧凸PE患儿的一般情况及胸廓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E患儿发生脊柱侧凸的危险因素。结果575例PE患儿中,发生脊柱侧凸147例(147/575,25.6%),发生脊柱侧凸的PE患儿Cobb角为(14.50±4.01)°。70例(70/147,47.6%)存在单一胸弯,年龄较大(OR=1.894,P=0.003)和胸骨偏移中线程度较高(OR=1.728,P=0.034;OR=2.035,P=0.015)的患儿合并脊柱侧凸的风险更大。结论PE患儿脊柱侧凸的发病率较高,年龄及胸骨偏移程度较大的PE患儿易合并脊柱侧凸。临床工作中需要关注PE患儿的脊柱发育情况,必要时进行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斗胸 脊柱侧凸 放射摄影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合并肋骨头脱入椎管的术前危险因素及影响肋骨头被动复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高荣轩 张学军 +4 位作者 刘昊楠 郭东 姚子明 曹隽 白云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03-1110,共8页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dystrophic scoliosis secondary to type 1 neurofibromatosis,NF1-DS)合并肋骨头脱入椎管的术前风险及影响肋骨头被动复位的相关因素。方法:2006年9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130例NF1-DS患者...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dystrophic scoliosis secondary to type 1 neurofibromatosis,NF1-DS)合并肋骨头脱入椎管的术前风险及影响肋骨头被动复位的相关因素。方法:2006年9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130例NF1-DS患者,34例患者合并肋骨头脱入椎管,其中20例接受生长棒置入术,14例接受后路矫形固定术。7例患者行肋骨头切除术,27例患者保留肋骨头而直接进行矫形固定。将患者术前可能与肋骨头脱入椎管比例(intraspinal rib proportion,IRP)相关的年龄、身体重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顶椎旋转角度(apical vertebral rotation,AVR)、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肋骨头脱入椎管角度、肋骨头宽度比值、主胸弯Cobb角、躯干偏移(trunk shift,TS)、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而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可能的相关因素中筛选出独立的危险因素。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与IRP矫正率可能相关的AVR矫正率、AVT矫正率、主胸弯Cobb角矫正率、TS矫正率、TK矫正率、LL矫正率和矢状面平衡矫正率进行分析。结果:肋骨头脱入椎管在NF1-DS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6.2%(34/130),术前IRP为5.5%~68.5%[(32.9±17.2)%]。术前IRP与术前BMI、AVR、AVT、主胸弯Cobb角和TK相关(P<0.05),与年龄、肋骨头脱入椎管角度、肋骨头宽度比值、TS、LL和矢状面平衡无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术前BMI和主胸弯Cobb角为术前IRP独立危险因素(B=-4.733,P=0.040;B=0.470,P<0.001);而术前AVR、AVT、TK为术前IRP的非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27例保留了肋骨头而直接进行矫形的病例中,IRP由术前的(32.6±16.3)%显著下降至术后的(18.9±11.6)%(P<0.05),其矫正率达(46.6±19.9)%;保留肋骨头病例的IRP矫正率与主胸弯Cobb的矫正率存在正相关(r=0.443,P=0.009),与AVR矫正率、AVT矫正率、TS矫正率、TK矫正率、LL矫正率和矢状面平衡矫正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营养状况越差、脊柱畸形严重的NF1-DS患者肋骨头脱入椎管的程度越明显;未切除肋骨头而直接矫形的患者术中应尽可能提高主胸弯Cobb角的矫正率,有助于脱入椎管肋骨头被动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 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 肋骨头 椎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北京市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筛查工作中初筛转诊原因与复诊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高荣轩 孙琳 +1 位作者 曹隽 胡楠 《医学综述》 2017年第20期4142-4145,共4页
目的分析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筛查工作中社区医院或医疗保健机构转诊患儿初筛转诊原因与复诊结果的一致性,以进一步提高DDH的筛查质量。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通过社区医院或医疗保健机构医师检查并且开据转诊单的、就诊... 目的分析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筛查工作中社区医院或医疗保健机构转诊患儿初筛转诊原因与复诊结果的一致性,以进一步提高DDH的筛查质量。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通过社区医院或医疗保健机构医师检查并且开据转诊单的、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DDH筛查门诊的患儿纳入本研究,符合条件的患儿共计378例,所有病例经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并登记记录后查看开具的转诊单,并与转诊情况进行核对,评估转诊患儿中初筛转诊原因与复诊结果一致性的情况。结果 378例筛查患儿中,年龄<6个月的DDH患儿19例(28髋),6个月至1.5岁的DDH患儿11例(15髋)DDH,>1.5岁的DDH患儿4例(5髋)。初筛转诊原因与复诊结果中,皮纹不对称、臀部不等宽、双髋外展受限、双髋外展不对称以及步态异常的初筛转诊原因与复诊结果存在一致性(Kappa值>0.6,P<0.05),而双下肢不等长以及高危因素初筛转诊原因与复诊结果一致性不高(Kappa值<0.4,P<0.01)。结论社区医院或医疗保健机构转诊患儿中转诊原因与患儿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但在筛查患儿有无双下肢不等长及高危因素时有待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初筛转诊原因 复诊结果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儿童重度脊柱侧凸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浩 张学军 +4 位作者 祁新禹 范竟一 高荣轩 姚子明 陈亚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654-658,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儿童重度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以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度脊柱侧凸患儿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根据术前是否定制3D打印模型,分为3D打印组和非3D打印组。记录患儿年龄、手术...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儿童重度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以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度脊柱侧凸患儿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根据术前是否定制3D打印模型,分为3D打印组和非3D打印组。记录患儿年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脊柱侧凸矫正率、脊髓损伤情况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D打印组共19例,男8例,女11例,平均年龄146. 7个月;非3D打印组共24例,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148. 5个月。3D打印组手术用时显著少于非3D打印组(t=2. 326,P <0. 05),3D打印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非3D打印组(t=6. 663,P <0. 05),两组患儿胸膜损伤、硬膜损伤、神经根、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及脊柱侧凸矫正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儿童重度脊柱侧凸的优势在于术中透视次数更少、手术时间缩短;但在矫正效果和并发症控制方面则无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重度脊柱侧凸 儿童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冯磊 张学军 +7 位作者 祁新禹 白云松 郭东 李浩 曹隽 姚子明 高荣轩 高景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673-676,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在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我院134例确诊为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在神经电生理监测...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在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我院134例确诊为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接受"脊柱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半椎体切除+矫形术"治疗方案。术中监测指标主要包括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置钉前获得基线。在排除线路故障、麻醉、血压下降、低体温等外界因素后,符合"基线相比SEP波幅下降50%"、"潜伏期延长10%"、"MEP波幅下降70%"中任意一条则认为达到预警判定标准。结果 134例患儿中,SEP引出率为100%,MEP引出率为97. 8%,其中16例(12%)矫形过程中可见SEP波幅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均未达到预警标准,且患儿术后无肢体感觉异常。5例(3. 7%)出现MEP波幅下降,其中1例(0. 7%)在置钉过程中出现一侧MEP波幅下降,4例(2. 9%)在切除半椎体后矫形过程中脊柱侧弯凹侧MEP波幅逐渐下降且超过预警标准,均按要求及时放慢或停止操作,3例波幅逐渐恢复,1例波幅仍未见恢复,进行术中唤醒,证实该侧下肢肌力下降,及时调整内固定后波幅基本恢复正常。所有患儿术后均未见神经异常症状。结论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术中神经损伤好发于置钉、半椎体切除、矫形等关键步骤中,SEP和MEP联合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神经系统损伤,并指导术者及时停止可能造成病情恶化的操作,最大限度降低损伤程度,为改善患儿预后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先天性 半椎体 神经电生理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运动
下载PDF
2009-2012年北京市2118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筛查工作中体格检查的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曹隽 孙琳 +3 位作者 高荣轩 胡楠 孙保胜 陈雪辉 《北京医学》 CAS 2015年第6期513-516,共4页
目的探讨体格检查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筛查工作中作为诊断依据的可靠性。方法 2118例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DDH筛查门诊的患儿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经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后做出确定诊断,分析体格检查、病史与DDH... 目的探讨体格检查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筛查工作中作为诊断依据的可靠性。方法 2118例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DDH筛查门诊的患儿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经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后做出确定诊断,分析体格检查、病史与DDH的关联,评估体格检查结果作为初筛转诊的依据是否可靠。结果 2118例患儿中,年龄〈6个月组DDH患儿126例,6个月-1岁组DDH患儿50例;〉1岁组DDH患儿10例。体格检查最常见的为双下肢皮纹不对称,其次主要有双髋外展不对称、双髋外展受限、双下肢不等长、髋关节外展弹响。3个年龄组中,体格检查阳性与最终确诊DDH存在一致性(P〈0.05)。结论体格检查结果作为DDH筛查工作的诊断依据是可靠的,但最终诊断需要根据患儿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影像学检查 体格检查
原文传递
儿童腰骶部半椎体一期后路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郭东 高荣轩 +6 位作者 姚子明 张学军 曹隽 祁新禹 白云松 孙保胜 李承鑫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596-602,共7页
目的评价儿童先天性腰骶部畸形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21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以及短节段固... 目的评价儿童先天性腰骶部畸形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21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术以及短节段固定融合术,随访至少24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对比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结构性侧凸、近端代偿弯、胸椎后凸、腰椎前凸的Cobb角、躯干偏移、矢状面平衡以及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结果21例中男12例,女9例;手术年龄2.17~13.00岁,平均(6.50±3.22)岁;术后随访24~84个月,平均(48.10±17.72)个月;融合固定2~4个椎体,平均(2.67±0.91)个椎体;手术时间120~300 min,平均(168.57±46.18)min;术中出血量100~1000 mL,平均(368.04±234.58)mL;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28.9±6.3)°降至术后的(8.5±3.0)°,末次随访时为(7.0±3.4)°,矫正率为75.8%。冠状面近端代偿弯Cobb角由术前(25.8±11.7)°自发性矫正为末次随访时(13.7±8.3)°,矫正率为46.9%。术后躯干偏移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正率分别为53.1%和56.3%,且随访过程中躯干趋于平衡和稳定。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脊柱-骨盆序列均保持平衡,术后无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侧凸矫正并改善躯干偏移,同时可保留一定的活动节段,有效控制畸形的加重和近端代偿弯的进展,避免腰椎长节段的固定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腰骶部 治疗结果 儿童
下载PDF
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泌尿系畸形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保胜 谢向辉 +3 位作者 孙琳 莫志强 闫俊 高荣轩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562-565,共4页
目的了解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泌尿系畸形的发生情况,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75例第一诊断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性35例,平均首诊年龄4岁5个月。结果 75例患... 目的了解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泌尿系畸形的发生情况,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75例第一诊断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性35例,平均首诊年龄4岁5个月。结果 75例患儿中,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肾脏畸形50例(孤立肾22例,异位肾9例,马蹄肾7例,重肾8例,异位融合3例,分支状肾盂1例),隐睾8例,尿道下裂9例,其他泌尿系异常10例(4例泌尿系结石,1例双侧输尿管囊肿,2例双肾积水,1例神经源性膀胱,1例脐尿管囊肿,1例遗尿)。首次住院前仅4例完成尿道下裂修复手术,l例接受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所有病例行脊柱矫形手术时均未对泌尿系畸形进行手术干预。本组病例脊柱侧凸矫正顺利,效果满意。脊柱矫形术后随访3个月至10年1个月,平均6年3个月。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泌尿系畸形较常见,细致的体格检查、腹部B超,结合脊柱CT筛查能尽早发现,针对性随访及处理泌尿系畸形,改善患儿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先天性 泌尿系畸形 脊柱手术 儿童
下载PDF
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矫形固定术治疗青少年休门氏脊柱后凸畸形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白云松 张学军 +5 位作者 高荣轩 曹隽 郭东 姚子明 祁新禹 李浩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8期737-742,共6页
目的评价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矫形固定术治疗青少年休门氏脊柱后凸畸形(scheuerman s disease,SK)的手术效果及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18例青少年SK患者... 目的评价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矫形固定术治疗青少年休门氏脊柱后凸畸形(scheuerman s disease,SK)的手术效果及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18例青少年SK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11~15岁,平均(13.2±1.9)岁。所有患者接受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矫形固定手术,随访时间至少24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对比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远端交界角(distal junctional angle,DJA)、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以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的变化。结果随访24~70个月,平均(38.10±15.32)个月;Ponte截骨节段为6~9个,平均(7.4±1.1)个;术后即刻GK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由术前的(78.3±10.6)°下降至术后即刻的(32.3±8.4)°,术后即刻矫正率达58.7%,末次随访时为(34.1±6.2)°,与术后即刻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即刻TK、LL较术前降低(P<0.05),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JA、DJA、SVA及骨盆矢状位参数(PI、PT、SS),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矫形手术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无明显影响。随访过程中未见近端交界性后凸、远端交界性后凸,无内固定失败、感染和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矫形固定术治疗青少年SK安全、有效,至少2年随访结果是满意的,此类手术并不影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EUERMANN病 脊柱后凸 Ponte截骨 治疗结果 青少年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及近端代偿侧凸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隽 张学军 +3 位作者 白云松 高荣轩 郭东 冯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8-415,共8页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探讨术后近端代偿侧凸(PCC)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1例...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探讨术后近端代偿侧凸(PCC)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3~13.0岁(6.74±2.81岁),L4~S1半椎体10例,L5~S1半椎体13例,L6~S1半椎体2例。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随访至少24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并对比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PCC、骶骨冠状面倾斜(SSA)、近端固定椎倾斜度(PVO)、畸形部位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躯干冠状面偏移(TS)、矢状面平衡(STS)及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矢状位骨盆倾斜角(SS)。分析末次随访PCC及PCC矫正率与年龄、畸形部位侧凸、畸形侧凸矫正率、术前PCC、末次随访PVO、末次随访SSA等因素的相关性。依据末次随访PVO将患者分为近端固定椎倾斜组(≥5°)与近端固定椎水平组(<5°),比较两组间各脊柱参数的差异。结果:融合固定2~4个椎体(2.58±0.77个椎体),手术时间120~300min(167.60±42.45min),术中出血量100~1000ml(362.00±215.50ml)。术后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下肢疼痛,术后两周恢复正常。术后随访24~70个月(37.72±14.90个月)。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28.8°±5.8°降至术后的5.8°±3.5°(P<0.01),末次随访为7.8°±3.2°(矫正率72.9%,P<0.01)。PCC由术前的25.8°±10.9°自发性矫正为末次随访时的13.1°±8.0°(P<0.01),矫正率为49.2%。TS从术前的13.5±11.7mm降至末次随访5.5±4.5mm(P<0.01),STS从术前的16.1±9.6mm降至末次随访的7.0±5.0mm(P<0.01)。所有病例术前、末次随访骨盆矢状面均保持平衡,末次随访PI、PT、SS、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变。末次随访PCC与术前PCC和末次随访PVO存在相关性(P<0.01,P<0.05),末次随访PCC矫正率与末次随访PVO存在相关性(P<0.01)。近端固定椎水平组14例,倾斜组11例,两组间年龄、术前畸形侧凸、融合节段、术前PCC及术前SSA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PCC有显著性差异(9.8°vs 17.4°,P<0.05)。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可以获得良好的侧凸矫正并改善躯干偏移。为更好地达到近端代偿侧凸自发矫正,应在术前评估已有的近端代偿侧凸角度,术中应尽可能实现近端固定椎水平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腰骶椎半椎体 代偿弯 半椎体切除术 自发矫正
原文传递
儿童及青少年伴有肋骨头脱入椎管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东 高荣轩 +6 位作者 姚子明 张学军 祁新禹 白云松 曹隽 孙保胜 李承鑫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7期561-568,共8页
背景: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NF1-DS)部分患者会伴有肋骨头脱入椎管,严重的可因肋骨头压迫脊髓产生严重神经并发症。但关于儿童及青少年NF1-DS治疗方法的文献报道并不多。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伴有肋骨头脱入椎管的NF1-D... 背景: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NF1-DS)部分患者会伴有肋骨头脱入椎管,严重的可因肋骨头压迫脊髓产生严重神经并发症。但关于儿童及青少年NF1-DS治疗方法的文献报道并不多。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伴有肋骨头脱入椎管的NF1-DS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伴有肋骨头脱入椎管的NF1-DS病例26例。共有37处肋骨头脱入椎管,术前肋骨头脱入椎管比例为5.5%~66.7%,平均(32.5±15.6)%,4例术前因肋骨头脱入椎管直接造成神经损伤(1例脊髓损伤ASIA分级C级,3例D级)。根据是否切除脱入椎管的肋骨头将入组的术前无神经症状或仅有轻微神经损伤的25例病例(除外1例术前ASIA分级C级)分为肋骨头切除组和未切除组。测量术前、术后肋骨头脱入比例、顶椎旋转角度、顶椎偏移距离、冠状位主胸弯Cobb、躯干偏移及矢状位胸椎后凸、腰椎前凸、矢状位平衡。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104个月,平均随访(49.1±28.7)个月。肋骨头未切除组术后肋骨脱入椎管比例较术前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肋骨头脱入椎管比例、手术前后顶椎旋转度数、顶椎偏移距离、主胸弯Cobb角、胸椎后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所有病例ASIA分级均为E级。结论:儿童及青少年伴有肋骨头脱入椎管的NF1-DS的治疗策略需要根据术前神经症状判断,如术前无神经症状或仅有轻微神经损伤,保留肋骨头,直接采用生长棒技术或者矫形固定都是相对安全的;如术前存在明显神经症状,需要切除肋骨头,解除脊髓神经压迫,为恢复神经功能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神经纤维瘤病 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 肋骨头 椎管
下载PDF
生长棒与早期融合手术治疗早发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东 姚子明 +5 位作者 高荣轩 张学军 祁新禹 白云松 孙保胜 李承鑫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8期624-629,共6页
背景:生长棒与早期融合手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早发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脊柱侧凸,但两种手术方式选择尚无定论。目的:探讨早发性NF-1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71例NF-1营养... 背景:生长棒与早期融合手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早发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脊柱侧凸,但两种手术方式选择尚无定论。目的:探讨早发性NF-1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71例NF-1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患儿,男38例,女33例,年龄3~10岁,平均(6.6±2.1)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融合组和生长棒组,对比两组患儿的初次手术年龄,手术固定节段,测量并对比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脊柱高度、胸椎高度、内固定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156个月,平均(61.1±22.7)个月。初次手术行生长棒治疗患儿51例,脊柱融合手术患儿20例。融合组患儿初次手术年龄显著大于生长棒组[(8.0±1.8)vs.(6.1±2.2)岁,P<0.05],平均固定节段小于生长棒组[(9.3±2.4)vs.(12.1±2.3)个,P<0.05]。两组患儿术前的主弯Cobb角无显著差异[(63.8°±22.4°)vs.(70.6°±22.7°),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组患儿主弯Cobb角小于生长棒组[(25.1°±17.4°)vs.(39.3°±18.5°),P<0.05]。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患儿术前脊柱高度显著大于生长棒组[(32.9±4.7)vs.(29.0±4.5)cm,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脊柱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棒组患儿的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融合组(52.9%vs. 25.0%,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于早发性NF-1脊柱侧凸都有一定的矫形作用。与生长棒手术比较,早期融合手术有更好的矫形效果和更少的内固定并发症,选择手术方式时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内固定范围及脊柱的发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性 神经纤维瘤病 脊柱侧凸 生长棒 后路融合
下载PDF
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15
作者 白云松 张学军 +4 位作者 曹隽 姚子明 祁新禹 郭东 高荣轩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初步分析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双侧生长棒治疗,随访5年,对比110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脊柱... 目的初步分析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双侧生长棒治疗,随访5年,对比110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脊柱影像学参数变化、肺功能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1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用时(181.25±9.14)min,术中出血量(132.41±10.72)mL,平均住院时间(10.94±2.13)d;手术治疗前后T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主弯侧凸Cobb角均明显减小,与手术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显示患者FVC、FEV1/FVC、FEV1预估值等各项肺功能指标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0.91%(12/110)。结论双侧生长棒可有效纠正脊柱侧凸畸形并同步改善肺功能,术后并发症较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外科学 脊柱侧凸/治疗 生长棒技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8字钢板技术治疗小儿下肢成角畸形及肢体过度生长44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范竞一 孙琳 +10 位作者 张学军 李承鑫 孙保胜 祁新禹 白云松 郭东 曹隽 刘虎 高荣轩 于凤章 潘少川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71-174,193,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资料及定期随访,探讨8字钢板临时骺阻滞技术(生长引导技术)在小儿下肢成角畸形及控制肢体过度生长中的应用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2009年5月至2012年10月,我们应用8字钢板临时骺阻滞技术,对44例(共61例患肢)...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资料及定期随访,探讨8字钢板临时骺阻滞技术(生长引导技术)在小儿下肢成角畸形及控制肢体过度生长中的应用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2009年5月至2012年10月,我们应用8字钢板临时骺阻滞技术,对44例(共61例患肢)存在下肢成角畸形及肢体过度生长的患儿进行矫治。通过影像学检查,随访患儿术后下肢成角及长度变化。结果上述患儿术后随访5—36个月,其中膝关节矢状面、冠状面成角共50例患肢,术后股骨一胫骨角(Femur—Tibiaangular,FTA)平均纠正9.1°;胫骨弯曲畸形1例,术后纠正8°;踝关节外翻1例,胫骨与远端平面成角(Lateraldistaltibialangle,LDTA)纠正11°。肢体过度生长共13例患肢,术后下肢长度差平均减少0.5cm。上述病例中,13例患儿已拆除钢板。1例因阻滞螺钉松动,于术后7个月更换;1例K—T综合征患儿拆除钢板时发现骺板变形。1例下肢成角畸形患儿因术后骺阻滞、螺钉意外断裂更换。本组病例中未发现骺早闭、伤口感染及畸形复发等情况。结论应用8字钢板临时骺阻滞技术,可以有效矫正有生长潜力的下肢成角畸形,限制肢体过度生长,且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花费低,并发症相对较少等优点,但在临床治疗中仍需注意掌握其适应证和技术要点,规范操作,定期随访,并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妥善处理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畸形 先天性 外科学 四肢 生长发育 四肢 外科学
下载PDF
脊柱侧弯特定运动疗法结合支具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钟煜 张学军 +2 位作者 曹隽 白云松 高荣轩 《中国医刊》 CAS 2022年第9期966-970,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特定运动疗法结合支具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并行非手术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8例)。观...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特定运动疗法结合支具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并行非手术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采用脊柱侧弯特定运动疗法结合支具治疗,随访时间(26.8±7.1)个月;对照组单纯进行支具治疗,随访时间(28.3±8.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躯干偏移距离(TS)、顶椎偏离距离(AVT)、顶椎旋转度(AVR)及其矫正率,并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Cobb角分别为31.1°±4.3°和32.2°±4.7°,差异无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1.0°±6.1°和25.9°±6.0°,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的Cobb角矫正率为3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0%,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两组TS、AV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TS、AV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TS、AV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观察组AV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AVT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TS、AVT、AVR的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7%,与对照组(6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脊柱侧弯特定运动结合支具与单纯支具治疗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均有较好的矫正效果,且脊柱侧弯特定运动结合支具对Cobb角的矫正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特定运动 支具 COBB角
下载PDF
距下关节稳定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中远期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荣轩 李承鑫 +3 位作者 范竟一 刘虎 李浩 高景淳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稳定术(extraosseous talotarsal stabilization,EOTTS)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11例(21足)柔韧性平足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15足),女3例(6足);年龄(9.7±...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稳定术(extraosseous talotarsal stabilization,EOTTS)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11例(21足)柔韧性平足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15足),女3例(6足);年龄(9.7±1.4)岁,范围在8~12.5岁。本组患儿均应用跗骨窦螺钉行EOTTS,并随访5年以上。收集患儿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拍摄的负重位X线片,并测量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和距骨跟骨角(TCA),收集前后位X线片测量距骨第一跖骨角(T1MT)和距骨第二跖骨角(T2M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量表对患儿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足部疼痛及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7.4±4.8)个月,范围在60~75个月。Meary角由术前的(15.0±4.6)°降至术后的(0.7±0.5)°,末次随访时为(0.7±0.7)°;TCA由术前的(43.4±10.0)°降至术后的(30.9±2.9)°,末次随访时为(29.3±2.6)°;T1MT由术前的(15.5±3.5)°降至术后的(7.5±2.4)°,末次随访时为(6.5±2.3)°;T2MT由术前的(29.6±5.1)°降至术后的(11.6±1.2)°,末次随访时为(12.5±2.1)°;VAS量表评分由术前的(5.5±0.7)分降至术后的(1.0±0.6)分,末次随访时为(1.6±0.8)分;AOFAS量表评分由术前的(69.4±3.9)分升至术后的(91.8±3.0)分,末次随访时为(90.6±2.8)分。上述各项参数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各项参数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术后症状消失,无复发。2例(2足)术后早期出现局部疼痛,经治疗后好转,无螺钉移位或脱出。结论EOTTS可有效改善儿童柔韧性平足症外观,缓解负重及行走时的疼痛症状,中远期随访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足症 儿童 距下关节稳定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传统生长棒治疗合并肋骨头脱入椎管的早发性营养不良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
19
作者 高荣轩 张学军 +4 位作者 郭东 曹隽 姚子明 白云松 祁新禹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373-1381,共9页
目的探讨传统生长棒治疗合并肋骨头脱入椎管的早发性营养不良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dystrophic scoliosis secondary to type 1 neurofibromatosis,NF1-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20年5月采用传统生长棒治疗2... 目的探讨传统生长棒治疗合并肋骨头脱入椎管的早发性营养不良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dystrophic scoliosis secondary to type 1 neurofibromatosis,NF1-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20年5月采用传统生长棒治疗20例合并肋骨头脱入椎管的早发性NF1-DS患儿资料,男13例、女7例,初次手术年龄(7.0±1.6)岁(范围4.1~9.8岁);单纯左胸弯7例、单纯右胸弯9例、双胸弯4例;13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胸椎后凸畸形。术前2例患儿存在神经症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量表(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Scale,AIS)神经功能分级均为D级。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测量肋骨头脱入椎管比例(intraspinal rib proportion,IRP)、主胸弯Cobb角、顶椎旋转角度、顶椎偏移距离、躯干偏移距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及T1~S1高度。结果20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6±23.8)个月(范围24~99个月),共接受85次手术,其中63次为撑开手术。IRP术后(22.2%±11.3%)较术前(33.1%±17.5%)减小(P<0.001),末次随访时(23.7%±12.4%)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主胸弯Cobb角由术前75.9°±26.7°减少至术后45.0°±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末次随访时(41.0°±17.2°)较术后仍有改善(P<0.05);术后顶椎旋转角度(33.0°±10.1°)较术前(39.3°±13.3°)减小(P<0.001),末次随访时(40.1°±11.4°)较术后增大(P<0.05);T1~S1高度由术前(259.8±70.7)mm增加至术后(296.9±78.4)mm(P=0.001),末次随访时为(339.9±83.4)mm,较术后仍有增加(P<0.001),每年增长(12.4±3.2)mm。术后顶椎偏移距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平衡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患儿出现10次并发症,其中椎弓根螺钉松动5次、螺栓脱落1次、断棒2次、远端交界性后凸1次、远端附加现象1次。2例术前存在神经症状的患儿,术后逐渐恢复正常(AIS分级为E级)。所有患儿在生长棒置入和多次撑开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新发神经并发症。结论对合并肋骨头脱入椎管的早发性NF1-DS患儿,若术前AIS分级为D或E级,则采用传统生长棒治疗安全有效,可部分复位脱入椎管的肋骨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神经纤维瘤病 肋骨 椎管
原文传递
儿童甲下外生骨疣的临床诊疗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浩 张学军 +6 位作者 祁新禹 白云松 郭东 范竟一 姚子明 高荣轩 潘少川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甲下外生骨疣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2例甲下外生骨疣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为(120.2±34.7)个月,范围为43~182个月;病程为(13.... 目的分析儿童甲下外生骨疣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2例甲下外生骨疣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为(120.2±34.7)个月,范围为43~182个月;病程为(13.5±10.7)个月,范围为3~48个月。21例的病灶位于趾骨末节,1例位于指骨末节(右手示指)。21例中,左足8例,右足13例;[足母]趾14例,第2趾3例,第3趾3例,第4趾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3.5个月,范围为6~57个月。有明确外伤史的患儿4例,有明确感染的5例;18例有趾(指)甲畸形;17例趾(指)甲有压痛。记录患儿甲下外生骨疣的发生部位、趾(指)甲有无畸形、有无压痛、有无外伤史、有无感染、手术方式等。结果22例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其中Ⅰ型3例,Ⅱ型13例,Ⅲ型6例。术中对27.3%(6/22)的患儿拔甲,72.7%(16/22)的患儿没有拔甲,27.3%(6/22)的患儿修补缝合甲床,若不能直接缝合,则削切正常甲床的薄层组织作为补片修补缝合甲床;4.5%(1/22)的患儿复发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所有患儿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3.5个月,范围为6~57个月。所有患儿术后未见足趾或手指坏死、甲沟炎、趾(指)甲变形等并发症,趾(指)甲外观平坦,患儿及家长满意。所有患儿接受手术的足趾或手指均无活动受限、僵硬等功能异常,末次随访时日常活动及运动功能均不受影响,其中有1例患儿甲下骨疣切除术后3个月复发,重新行甲床分离病灶切除术,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再次复发。结论儿童甲下外生骨疣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多见于[足母]趾,可能与外伤有关。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病灶部位与甲床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切口与甲床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骨疣 指(趾)甲 甲床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