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被引量:21
1
作者 高长林 黄泽光 +3 位作者 叶德燎 刘光祥 吉让寿 秦德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39-448,共10页
以中国诸陆块和古中国洋为中心的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古板块体制可概括为“三洋四陆”,即3个相互连通的洋盆分割了四大陆块(群):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亚洋、华北陆块群、古中国洋、华南陆块群、原特提斯、印度冈瓦纳。3个洋盆的扩张、... 以中国诸陆块和古中国洋为中心的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古板块体制可概括为“三洋四陆”,即3个相互连通的洋盆分割了四大陆块(群):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亚洋、华北陆块群、古中国洋、华南陆块群、原特提斯、印度冈瓦纳。3个洋盆的扩张、消减,陆块碰撞造山或增生造山及其转化着的地球动力在各陆块内的响应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早古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由此形成了台内和陆缘不同的原型盆地演化序列。在大陆裂解期,台内主要出现裂谷、坳拉槽原型盆地,然后转为台内坳陷。早古生代陆块规模小,陆缘盆地风格突出。在造山带形成与演化中,陆缘坳陷对油气的赋存意义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盆地 大地构造 古海洋 古生代 中国
下载PDF
东秦岭—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远景 被引量:53
2
作者 高长林 刘光祥 +1 位作者 张玉箴 吉让寿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B11期523-531,538,共10页
扬子北缘有4套性质不同的原型盆地,即被动大陆边缘盆地(Pt3-O),周缘前陆盆地(D-C)、拗拉槽盆地(P-T),陆内前陆盆地(T3-K1)。扬子板块北缘古生代盆地经历了4期构造变动,但是对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构造起决定作用的是晚加里东运动和晚印支... 扬子北缘有4套性质不同的原型盆地,即被动大陆边缘盆地(Pt3-O),周缘前陆盆地(D-C)、拗拉槽盆地(P-T),陆内前陆盆地(T3-K1)。扬子板块北缘古生代盆地经历了4期构造变动,但是对扬子北缘古生代盆地构造起决定作用的是晚加里东运动和晚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而早、中海西期构造变动和晚海西至早印支期构造变动相对较弱。计算南秦岭-北大巴地区褶皱、应变、逆冲断层叠覆缩短量为918.8km。扬子北缘构造变形趋势由北向南从强变弱,由深变浅,形成了a)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构造变形样式构造组合:同斜褶皱—韧性逆掩构造组合,单向冲断—褶皱构造组合;对褶皱—逆冲构造组合;b)前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斜歪褶皱-逆冲构造组合与等倾褶皱-逆冲构造组合;c)拗拉槽构造变形样式:等倾褶皱-对冲构造组合。川东北区发育4套烃源岩,主力烃源岩为下寒武统碳质板岩、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黑色硅质、泥质岩及二叠系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上三叠-下侏罗统湖沼相泥质岩。燕山晚期随着大巴山褶皱冲断带不断向南的推进,并对前期的北东向构造产生叠加改造,形成多层次的叠加褶皱。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区内的构造形变进一步加强,北西向构造进一步发育成型,形成现今的构造景观。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构造变形在横向具分带性,在垂向上具分层性。在大巴山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大巴山 逆冲推覆构造 油气远景
下载PDF
中国晚古生代两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被引量:12
3
作者 高长林 叶德燎 +3 位作者 黄泽光 刘光祥 吉让寿 秦德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4-110,150,共8页
中国晚古生代主要发生了2个重要地质事件:一是古中亚洋于晚泥盆—早石炭世俯冲消减,以及兴蒙造山系把古中国与西伯利亚陆块缝合成巨型古亚洲陆块;二是古特提斯扩张和古亚洲南东南边缘离散。在晚古生代—三叠纪期间,古亚洲克拉通发育了以... 中国晚古生代主要发生了2个重要地质事件:一是古中亚洋于晚泥盆—早石炭世俯冲消减,以及兴蒙造山系把古中国与西伯利亚陆块缝合成巨型古亚洲陆块;二是古特提斯扩张和古亚洲南东南边缘离散。在晚古生代—三叠纪期间,古亚洲克拉通发育了以下3类原型盆地: 1)会聚边缘盆地,主要形成于中晚泥盆世—石炭纪北方陆块南缘,泥盆纪—石炭纪中央造山系的一侧或两侧,晚二叠世—三叠纪华南陆块南缘;2)离散边缘盆地,古特提斯拉张期形成,主要分布于华南陆块南缘、北西缘和塔里木南缘;3)克拉通内盆地,包括台内坳陷、台内断坳或断陷、裂谷和由残余海盆演化成的坳拉槽(钦防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盆地 大地构造 古海洋 古生代 中国
下载PDF
前陆盆地的类型及油气远景 被引量:40
4
作者 高长林 叶德燎 钱一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9-104,114,共7页
根据前陆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前陆盆地可分为5类,即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破裂前陆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和走滑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具有一些相似的成因特征,如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不一致;沉降曲线呈陡... 根据前陆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前陆盆地可分为5类,即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破裂前陆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和走滑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具有一些相似的成因特征,如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不一致;沉降曲线呈陡、缓、陡3段;沉积物遭受挤压变形.根据变形强度的差异.可分出3到5个变形带等。形成于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中的前陆盆地具有不同的充填特点和盆地结构,也具有不同的油气远景。周缘前陆盆地是由于陆-陆碰撞,在俯冲板块上产生的挠曲盆地,常由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转化而成。盆地充填具有双层结构,早期发有复理石前陆盆地,堆积厚度巨大,发育厚度较大的生油岩系;后期发育磨拉石前陆盆地,为向上变粗的序列,发育有较厚的储集岩系。这类前陆盆地具有极好的油气远景。孤后前陆盆地与A型俯冲作用有关,可以由弧后裂谷盆地转化而成。盆地充填可具双层结构或仅有单后结构,早期发育火山复理石前陆盆地,堆积厚度大,发育有较厚的生油岩,后期为火山磨拉石盆地。这类前陆盆地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破裂前陆盆地的形成是因基底卷入前陆变形作用,造成了块状隆起和基底褶皱所分隔的孤立盆地。这类盆地中沉积岩层厚度不大,油气远景欠佳。陆内前陆盆地形成于板内,远离碰撞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类型 油气远景 油气勘探 地质储量
下载PDF
塔里木中新生代盆地扩张和盆地俯冲与地幔柱 被引量:16
5
作者 高长林 叶德燎 +1 位作者 张玉箴 刘光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61-669,678,共10页
塔里木盆地自二叠纪以来,历经盆地扩张和盆地俯冲以及陆内造山作用的过程。盆地扩张和盆地俯冲是与地幔柱活动相互关联的地质作用,即由于地幔柱的形成和演化,塔里木地区的岩石圈是一个降温过程。早二叠世时,由于热地幔柱上升活动,引起... 塔里木盆地自二叠纪以来,历经盆地扩张和盆地俯冲以及陆内造山作用的过程。盆地扩张和盆地俯冲是与地幔柱活动相互关联的地质作用,即由于地幔柱的形成和演化,塔里木地区的岩石圈是一个降温过程。早二叠世时,由于热地幔柱上升活动,引起在大陆壳区首先形成巨大的热穹窿构造,再进一步发展演化,形成地堑和断陷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盆地中部因在早二叠世地幔柱物质喷发后,热上涌减小,再之,由于位于克拉通,地幔岩石圈减薄程度相对较低,古地温较低,达不到产生伸展断陷盆地的临界值,形成陆内坳陷盆地;在盆地边部,由于地幔物质上涌,由盆地中部向四周产生强大的挤压,天山和昆仑山山系快速隆升,向盆地大规模冲断,分别形成两个陆内前陆盆地。侏罗—白垩纪,塔里木地区的岩石圈是一个降温过程,由于热沉降,形成陆内坳陷盆地。新生代,该区经历一个相对较快的降温过程,这一过程对应着大陆聚合、俯冲、逆冲推覆、碰撞造山等各种汇聚—碰撞—挤压环境,由此造成塔里木盆地四周山系不断上升,山系向盆地仰冲,盆地俯冲。正是由于地幔柱的形成和演化,致使盆内扩张,盆边向山内俯冲,发生陆内造山作用。塔里木中新生代的原型盆地有:横张裂陷盆地(早二叠世);陆内前陆盆地和陆内坳陷盆地(晚二叠—三叠纪);陆内坳陷盆地(侏罗—白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生代 盆地扩张 盆地俯冲 地幔柱 塔里木
下载PDF
东秦岭俯冲消减古洋壳的地球化学鉴定 被引量:28
6
作者 高长林 秦德余 +1 位作者 吉让寿 殷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35-146,共12页
本文据笔者所提出的鉴定俯冲消减古洋壳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证实了东秦岭商南松树沟地区存在有俯冲消减的古洋壳的残余。蛇绿岩套和对火山岩带的存在是鉴定俯冲消减古洋壳的主要可靠证据。 松树沟蛇绿岩套中,超基性岩为纯橄榄岩和斜辉... 本文据笔者所提出的鉴定俯冲消减古洋壳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证实了东秦岭商南松树沟地区存在有俯冲消减的古洋壳的残余。蛇绿岩套和对火山岩带的存在是鉴定俯冲消减古洋壳的主要可靠证据。 松树沟蛇绿岩套中,超基性岩为纯橄榄岩和斜辉辉橄岩,具亏损地幔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其中的(变)基性岩为大洋拉斑玄武岩,SiO_2含量值小于52%,TiO_2含量值大于0.80%,TiO_2/SiO_2值高,Q值高,K值低,∑REE低,∑Ce/∑Y值低,不富集轻稀土,与大洋玄武岩相类似。而与蛇绿岩套紧邻的丹凤群火山岩为钙碱性岛弧型岩石,其TiO_2/SiO_2值低,Q值低,K值高,∑REE高,∑Ce/∑Y值高,富轻稀土,与岛弧型火山岩相似,据上述资料及常量元素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丹凤群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松树沟地区的(变)火山岩形成于大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洋壳 地球化学 陕西 俯冲消减
下载PDF
中国油气盆地研究新阶段:数字盆地 被引量:5
7
作者 高长林 何将启 +3 位作者 黄泽光 刘光祥 方成名 潘文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3-440,共8页
通过对中国油气盆地勘探历史和盆地研究历史的分析,认为我国油气盆地研究历史经过石油大地构造盆地研究阶段(1945-),盆地分析和盆地模拟阶段(1980-),现已进入数字盆地研究阶段(2000-)。数字盆地和数字油田各自具有不同的研究领域。数字... 通过对中国油气盆地勘探历史和盆地研究历史的分析,认为我国油气盆地研究历史经过石油大地构造盆地研究阶段(1945-),盆地分析和盆地模拟阶段(1980-),现已进入数字盆地研究阶段(2000-)。数字盆地和数字油田各自具有不同的研究领域。数字盆地是综合运用现代盆地系统研究理论和现代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油气盆地地质资料的数字化,为油气盆地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数字盆地的核心问题是油气盆地评价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应由12个子库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 盆地分析 盆地模拟 数字盆地 资源评价
下载PDF
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古原洋裂谷与地幔柱 被引量:14
8
作者 高长林 叶德燎 黄泽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61-168,共8页
根据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认为该区在震旦纪-早奥陶世发育地幔热柱———大陆裂谷到大洋扩张之间的地幔柱。库鲁克塔格震旦纪火山岩构成一个典型的双峰值火山岩系,主要由酸性火山岩与基性火山岩组成,缺少中酸性火山... 根据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认为该区在震旦纪-早奥陶世发育地幔热柱———大陆裂谷到大洋扩张之间的地幔柱。库鲁克塔格震旦纪火山岩构成一个典型的双峰值火山岩系,主要由酸性火山岩与基性火山岩组成,缺少中酸性火山岩。基性火山岩的稀土模式为陡右倾,富轻稀土,与地幔热柱成因的玄武岩具相似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寒武与奥陶纪由东至西沉积相展布依次为盆地相、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局限-开阔台地相,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特征。因此提出了库鲁克塔原洋裂谷和满加尔初始被动大陆边缘的新见解。环满加尔初始大陆边缘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柱 原洋裂谷 初始被动大陆边缘 塔里木
下载PDF
中国中生代两个古大洋与沉积盆地 被引量:7
9
作者 高长林 叶德燎 +1 位作者 黄泽光 吉让寿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5-102,共8页
中国西南部特提斯洋由班公湖—怒江小洋盆和雅鲁藏布江主洋盆及其间的拉萨小陆块组成。特提斯演化可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1)裂谷起始阶段(P);2)扩张阶段(T1—J2-3);3)班公湖—怒江洋敛合阶段(J2-3—K1),拉萨陆块向北漂移,班公湖—怒江洋... 中国西南部特提斯洋由班公湖—怒江小洋盆和雅鲁藏布江主洋盆及其间的拉萨小陆块组成。特提斯演化可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1)裂谷起始阶段(P);2)扩张阶段(T1—J2-3);3)班公湖—怒江洋敛合阶段(J2-3—K1),拉萨陆块向北漂移,班公湖—怒江洋自东向西封闭,拉萨地块拼合到亚洲大陆块上;4)主洋盆俯冲阶段(K1—E2),主洋盆急剧向北俯冲,形成冈底斯陆缘火山弧和日喀则弧前复理石堆积,喜马拉雅地区由被动边缘沉积(K2-3)向局部残留“台型”浅海沉积过渡(E1—E22);5)碰撞阶段(E32—Q),从始新世晚期起,印度陆块与亚洲大陆碰撞,影响范围波及整个中国中西部,陆内前陆盆地和拉分盆地形成。南海确实存在过一个中生代特提斯海洋。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动物具有太平洋动物群的特色,说明此期的特提斯洋可能和太平洋沟通。南海东北与南部边缘中生代时中特提斯海与西太平洋沟通。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演化有2个重要特点:1)古特提斯俯冲阶段(T2—J2),洋壳向亚洲大陆俯冲和沿南北向转换断层平移活动,亚洲大陆东部外侧增生,该洋盆是古特提斯的直接延伸部分;2)中国东部J2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85 Ma左右三联点扩张形成的太平洋是这一转变的标志,库拉板块向北移动(J2—K1)和向亚洲东北部俯冲、微地块拼贴,而在中国华南和台湾则沿南北向转换断层斜向俯冲和微地块拼贴,形成从锡霍特阿林—西南日本—琉球群岛—台湾中部的俯冲增生造山带和华南广阔的火山—岩浆带。裂谷盆地和拉分盆地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古大洋 中生代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古生代盆地基底大地构造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高长林 单翔麟 秦德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1-558,564,共9页
太古宙(>2 500 Ma)是出现陆核或形成初始陆块的阶段.华北和塔里木是最早出现初始陆块的地区.古元古代(1 800~2 500 Ma)为陆块迅速增生阶段;古元古代末,华北、塔里木、柴达木和扬子陆块经增生相互联接.中元古代(1 000~1 800 Ma)为... 太古宙(>2 500 Ma)是出现陆核或形成初始陆块的阶段.华北和塔里木是最早出现初始陆块的地区.古元古代(1 800~2 500 Ma)为陆块迅速增生阶段;古元古代末,华北、塔里木、柴达木和扬子陆块经增生相互联接.中元古代(1 000~1 800 Ma)为裂谷发育阶段,在古元古代末相互联接的地区重新发生裂解,分裂为华北、塔柴和扬子陆块.晋宁期末,华北、佳木斯、塔柴、扬子、华夏及滇藏陆块相互拼合,成为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新元古代初(<1 000 Ma),在古板块运动体制下,形成中国新元古代-古生代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盆地 基底 RODINIA超大陆 中国
下载PDF
扬子板块北部古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高长林 秦德余 +1 位作者 吉让寿 殷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4期330-338,共9页
本文初次提出扬子板块北部古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特征是:a、裂陷早期阶段,发育碱性双峰式火山岩,但在裂陷的晚期和移离的早期阶段,发育碱性而不具双峰特征的火山岩、岩脉群;b、发育具两类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砂页岩,裂陷阶段形成的砂... 本文初次提出扬子板块北部古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特征是:a、裂陷早期阶段,发育碱性双峰式火山岩,但在裂陷的晚期和移离的早期阶段,发育碱性而不具双峰特征的火山岩、岩脉群;b、发育具两类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砂页岩,裂陷阶段形成的砂页岩与活动大陆边缘形成的砂页岩具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移离阶段所形成的砂页岩才真正具被动大陆边缘砂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 扬子 大陆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周口白垩系砂泥岩的化学特征及其构造学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长林 黄泽光 张玉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7-241,共5页
白垩纪周口盆地的盆地原型应是山前凹陷盆地。钻井岩石中白垩系砂泥岩的石英、长石和岩屑含量的Q -F -L图解投点主要位于前陆盆地区;白垩系砂页岩的主要化合物数据主要投点于活动大陆边缘区;稀土总量和轻/重稀土含量之比变化不大,与俄... 白垩纪周口盆地的盆地原型应是山前凹陷盆地。钻井岩石中白垩系砂泥岩的石英、长石和岩屑含量的Q -F -L图解投点主要位于前陆盆地区;白垩系砂页岩的主要化合物数据主要投点于活动大陆边缘区;稀土总量和轻/重稀土含量之比变化不大,与俄罗斯地台砂岩、粉砂岩具相似的特征。因此,周口盆地白垩系沉积物的物源来自秦岭-大别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口盆地 山前凹陷 地球化学 主要化合物 稀土元素
下载PDF
南秦岭泥盆纪:周缘前陆盆地和新生海洋盆地并列 被引量:5
13
作者 高长林 黄泽光 方成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6-141,共6页
南秦岭泥盆系形成的构造环境是研究秦岭造山带的学者们长期争议的一个焦点。通过形成大地构造环境、沉积特征的综合对比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南秦岭地区泥盆纪的盆地原型,大致以佛坪隆起为界,其东的东秦岭发育周缘前陆盆地,... 南秦岭泥盆系形成的构造环境是研究秦岭造山带的学者们长期争议的一个焦点。通过形成大地构造环境、沉积特征的综合对比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南秦岭地区泥盆纪的盆地原型,大致以佛坪隆起为界,其东的东秦岭发育周缘前陆盆地,其西的西秦岭发育周缘前陆盆地(北带)和新生海洋盆地(南带),东秦岭与扬子连接部位(高川)发育一个新生的坳拉槽,这些盆地在空间上并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前陆盆地 新生洋盆 佛坪隆起 坳拉槽 秦岭
下载PDF
陕南东秦岭泥盆纪前陆盆地的地球化学鉴定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长林 吉让寿 +1 位作者 秦德余 殷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25-339,共15页
本文综合运用地质和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东秦岭地区泥盆纪沉积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初次提出它产于东秦岭古缝合带前缘的边缘前陆盆地。
关键词 泥盆纪 盆地 地球化学行为
下载PDF
论中国北方三类构造环境中的蓝片岩 被引量:6
15
作者 高长林 吉让寿 +1 位作者 秦德余 殷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00-219,共20页
本文主要研究和讨论中国北方三类构造环境中的蓝片岩,认为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的蓝片岩的形成是与古蒙古海洋板块的俯冲消减有关,为B型蓝片岩;陕西商南松树沟的蓝片岩的成因是与板块碰撞后的仰冲作用有关,为C型蓝片岩;商南赵川一带的蓝... 本文主要研究和讨论中国北方三类构造环境中的蓝片岩,认为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的蓝片岩的形成是与古蒙古海洋板块的俯冲消减有关,为B型蓝片岩;陕西商南松树沟的蓝片岩的成因是与板块碰撞后的仰冲作用有关,为C型蓝片岩;商南赵川一带的蓝片岩的形成是与大型剪切推覆有关,为A型蓝片岩。文中对三类蓝片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作了一定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各自的鉴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环境 类型 蓝片岩
下载PDF
北大巴地区早古生代的缺氧环境和油源岩与水下火山活动之间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长林 秦德余 +1 位作者 吉让寿 殷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05-112,共8页
早古生代拉张断陷的形成和演化,伴有海底水下火山活动,及含有机质较高的泥质岩、硅质岩等沉积。油源岩主要在该阶段发育,其有机质的含量高。氟和黄铁矿中δ^(34)S值表明该区的油源岩与水下火山活动相关.火山作用过程中。能喷出大量的H_2... 早古生代拉张断陷的形成和演化,伴有海底水下火山活动,及含有机质较高的泥质岩、硅质岩等沉积。油源岩主要在该阶段发育,其有机质的含量高。氟和黄铁矿中δ^(34)S值表明该区的油源岩与水下火山活动相关.火山作用过程中。能喷出大量的H_2S、SO_2、SO_3、CO_2及CH_4等气体,除CH_4气外,均能溶于水,且和水中的氧和水起化学反应,致使海水缺氧和发生重力分异而使海水分层。缺氧海水分布于下部,为有机质的保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还原环境。CH_4气大部份进入大气圈,发生氧化燃烧反应,生成大量的H_2O和CO_2且放出大量的热,这种作用能促进生物的大量繁荣,为油气的形成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缺氧环境 油源岩
下载PDF
盆地理学和盆地工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长林 刘光祥 +2 位作者 黄泽光 潘文蕾 方成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9-434,共6页
如何开展含油气盆地的系统研究,存在着一系列不同认识。通过对含油气盆地系统研究的分析、对盆地评价技术规范的理解、对含油气盆地在自然科学中的分类对比,认为含油气盆地系统研究应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盆地理学,二是盆地工学。所谓盆地... 如何开展含油气盆地的系统研究,存在着一系列不同认识。通过对含油气盆地系统研究的分析、对盆地评价技术规范的理解、对含油气盆地在自然科学中的分类对比,认为含油气盆地系统研究应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盆地理学,二是盆地工学。所谓盆地理学,就是运用现代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理论,对盆地进行本体论(研究油气盆地的本原问题)、认识论(认识油气盆地的来源和认识油气盆地的研究方法)和性情论(人对油气盆地的心、情、性的理解等)的系统研究,获得有关油气盆地形成演化和烃类形成过程的内在规律。所谓盆地工学,就是运用现代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应用数学的技术方法,模拟盆地和油气的形成演化及其相互关系,为油气资源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理学 盆地工学 油气盆地系统
下载PDF
陕西南岭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29
18
作者 高长林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83-390,共8页
碳酸盐岩中的稀土元素可作为古海洋发展演化的示踪剂。陕南南岭地区上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具完全不同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推测在早古生代末期古秦岭海洋已关闭。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稀土族 古海洋学
下载PDF
下扬子早古生代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高长林 叶德燎 方成名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1年第Z1期1-6,共6页
早古生代,下扬子地区发育4类地质构造单元,即"两台两盆"的格局,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为主。取自下扬子北缘裂陷盆地、下扬子东南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下扬子台地的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具相似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 早古生代,下扬子地区发育4类地质构造单元,即"两台两盆"的格局,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为主。取自下扬子北缘裂陷盆地、下扬子东南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下扬子台地的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具相似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和相似的微量元素MORB标准化分布模式,表明该区的海相盆地是一个统一的海盆,海水相通,碳酸盐岩形成时具相似的大地构造环境。本区海相碳酸盐岩中无明显的Ce异常,呈正常的REE模式,海水应为还原状态,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 碳酸盐岩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古海洋 盆地
下载PDF
盆地原型之理解 被引量:6
20
作者 高长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5-385,390,共2页
关键词 盆地原型 地球动力学机制 KINGSTON 石油地质意义 大地构造单元 油气聚集条件 结构要素 含油气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