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清理辅助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疗效
1
作者 谭小波 莫世赞 +3 位作者 李轶 李翱翔 魏人前 白锡光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4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辅助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52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使用关节镜下清理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试验组采用切开复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辅助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52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使用关节镜下清理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试验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行关节镜下清理踝关节,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步行时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6个月踝关节最大背伸活动度及踝关节的Baird-Jackson功能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1.25±11.75)min,长于对照组的(72.08±11.3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47.32±18.48)mL,多于对照组的(42.70±17.25)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后6个月步行时踝关节疼痛VAS评分(1.67±1.05)少于对照组(2.62±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踝关节最大背伸活动度[(18.71±4.78)°],大于对照组[(13.54±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使用关节镜下清理,可减少术后踝关节疼痛,增加踝关节背伸活动范围,改善踝关节术后功能,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关节镜 内固定
下载PDF
INFIX联合通道螺钉技术微创治疗TileB/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
2
作者 莫世赞 魏人前 +3 位作者 梁华杰 张凯南 杨晓锋 王惠仪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2091-2094,共4页
目的:探讨针对临床TileB/C型骨盆骨折患者,开展INFIX联合通道螺钉技术微创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1月~2024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清远医院就诊治疗的53例TileB/C型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IN... 目的:探讨针对临床TileB/C型骨盆骨折患者,开展INFIX联合通道螺钉技术微创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1月~2024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清远医院就诊治疗的53例TileB/C型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INFIX联合通道螺钉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通道螺钉治疗组,25例)。结果:研究组的骨折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的Majeed评分为(81.43±8.48)分,对照组为(75.69±6.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5,P=0.008)。比较两组的骨盆骨折复位质量,显示观察组在治疗3个月后的优良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置钉成功情况,研究组100.00%(28/28),对照组80.00%(2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3,P=0.013)。统计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两组在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离床时间、透视次数数据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TileB/C型骨盆骨折患者,开展INFIX联合通道螺钉技术微创治疗后,可助于提高骨折愈合率,利于骨盆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程度,骨盆骨折复位质量得以提升,置钉成功情况增高,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eB/C型骨盆骨折 INFIX 通道螺钉技术 骨折复位 骨折愈合
下载PDF
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Wagner3、4期糖尿病足临床效果观察
3
作者 梁华杰 杨秀环 +3 位作者 魏人前 林沛桃 李翱翔 莫世赞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8期58-61,106,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Wagner 3、4期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9月我院接诊的40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改良胫骨横... 目的:探讨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Wagner 3、4期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9月我院接诊的40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溃疡面积、足部皮温、踝肱指数(ABI)及患肢胫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1、2周,试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肢胫后动脉血流速度均慢于对照组,溃疡面积均小于对照组,足部皮温及ABI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Wagner 3、4期糖尿病足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下肢功能,促进溃疡愈合,可作为优选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Wagner3、4期 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术 下肢功能
原文传递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断裂跟腱术后感染伴皮肤缺损 被引量:8
4
作者 魏人前 邓睿 黄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8期2927-2932,共6页
背景:跟腱位置表浅,皮肤血供较少,开放性损伤后污染较重,难以彻底清创,修复后易发生感染及局部皮肤缺损、肌腱外露,传统换药治疗效果不佳。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跟腱断裂术后感染伴皮肤缺损的临... 背景:跟腱位置表浅,皮肤血供较少,开放性损伤后污染较重,难以彻底清创,修复后易发生感染及局部皮肤缺损、肌腱外露,传统换药治疗效果不佳。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跟腱断裂术后感染伴皮肤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09至2012年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跟腱断裂术后感染、皮缘坏死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5-65岁;跟后皮肤缺损4 cm×5 cm-7 cm×6 cm。经过扩创、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后,跟后皮肤缺损采用自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移植皮瓣均成活,创面均获得一期愈合。随访9-14个月,移植皮瓣无继发坏死、感染,皮肤质地及弹性良好,蒂部无明显臃肿。随访后6个月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显示优良率为90%。提示运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有效控制感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为跟腱外露提供了良好的覆盖,皮瓣外观、血运、质地、弹性佳,局部无明显瘢痕挛缩,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组织构建 修复重建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 跟腱 感染 皮肤软组织缺损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伴有下肢短缩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被引量:2
5
作者 魏人前 曹兴海 涂大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22期4027-4030,共4页
背景:由于多数伴有下肢短缩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经历过长期牵引或失败的内固定手术,髋部已严重骨质疏松,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及关节囊挛缩或股骨头缺血坏死,下肢短缩,临床治疗很困难。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伴有下肢短缩的陈旧性股... 背景:由于多数伴有下肢短缩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经历过长期牵引或失败的内固定手术,髋部已严重骨质疏松,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及关节囊挛缩或股骨头缺血坏死,下肢短缩,临床治疗很困难。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伴有下肢短缩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伴有下肢短缩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置换前股骨髁上骨牵引、双下肢和骨盆正位片X射线测量,置换中股骨颈截骨水平及软组织松解程度,调整假体头颈长度等对下肢短缩进行纠正。结果与结论:置换后6例置换前短缩3.0~4.0cm,置换后仍然1例短缩在1.0cm,其余5例及29例短缩在2cm以内者置换后双下肢等长。置换后1年Harris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提高(P<0.05)。说明全髋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快而稳定,优良率高,近期随访效果良好,是治疗伴有下肢短缩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 下肢短缩 临床疗效 股骨头坏死
下载PDF
猪小肠黏膜下层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复合培养 被引量:1
6
作者 魏人前 曹兴海 +3 位作者 邓睿 杨志明 谭波 靳安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3期8083-8089,共7页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细胞外基质材料免疫原性低,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是构建单一结构工程化组织的较好支架材料。目的:观察体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纯化培养...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细胞外基质材料免疫原性低,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是构建单一结构工程化组织的较好支架材料。目的:观察体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纯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其接种前用红色免疫荧光标记,然后将第2代已标记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猪小肠黏膜下层上。结果与结论:①组织学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上复合培养1周时细胞呈单层生长,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示均匀红色荧光,复合培养2周细胞呈多层生长,并显示更密集的红色荧光。②扫描电镜观察:复合培养2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于材料表面并伸展;复合培养1周,小肠黏膜下层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胶原覆盖;2周后细胞在材料上已大量增殖形成融合,细胞连接紧密,细胞分泌大量基质,并分层。表明小肠黏膜下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复合培养 组织工程 神经 标记 生物材料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转化细胞与致瘤性综述 被引量:4
7
作者 魏人前 杨志明 李颂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6期365-372,共8页
目的 探讨转化细胞特性及与致瘤性的关系。方法 广泛查阅近期有关转化细胞和致瘤性方面的文献,综述其内容。结果 一般转化细胞无致瘤性,大都能保持其正常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而恶性转化细胞其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明显改变。
关键词 转化细胞 致瘤性 组织工程
下载PDF
手术结合药物治疗16例颈椎结核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魏人前 曹兴海 涂大华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727-730,共4页
目的对成人颈椎结核外科手术结合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下颈椎结核行手术结合药物治疗的患者16例,对其治疗手段及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21个月,结核病灶愈合,植骨块融合,所有患者术后... 目的对成人颈椎结核外科手术结合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下颈椎结核行手术结合药物治疗的患者16例,对其治疗手段及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21个月,结核病灶愈合,植骨块融合,所有患者术后颈部疼痛等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10例患者术后1周内肌力有较快的恢复,6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感觉、运动逐渐好转,所有患者大小便功能均在术后1个月内改善。Frankel分级提高1~3级,1例Frankel分级B级和1例Frankel分级C级患者术后恢复达D级,其余皆恢复到E级。结论手术结合药物治疗颈椎结核合并四肢瘫,早期效果满意。由于临床应用时间短,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外科学 结核 脊柱 药物疗法 颈椎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改良法置钉对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治疗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谭小波 莫世赞 +4 位作者 李翱翔 李轶 梁华杰 魏人前 王贵清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33期62-64,共3页
目的观察改良法置钉对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骨科二区治疗的50例合并单侧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入下胫腓螺钉方法不同分成A... 目的观察改良法置钉对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骨科二区治疗的50例合并单侧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入下胫腓螺钉方法不同分成A组25例(传统手术组)和B组25例(改良法置钉组),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置入下胫腓联合螺钉时透视的次数、术后踝关节CT评估下胫腓联合复位质量以及下胫腓联合螺钉的位置、术后1年采用Baird-Jackson评分评价踝关节的功能。结果B组手术时间(70.23±11.22)min短于A组(80.12±12.33)min,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置入下胫腓联合螺钉时B组透视次数(3.5±1.2)少于A组(6.1±1.6)次,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胫腓联合复位质量B组好于比A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胫腓联合螺钉位置B组优良率好于A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B组踝关节功能好于A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照健侧腓骨角平分线法置入患侧下胫腓联合螺钉,使术中放射次数少,下胫腓联合复位及固定及踝关节功能满意,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置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下胫腓联合分离 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兔许旺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的体外复合培养
10
作者 魏人前 曹兴海 涂大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4期6349-6353,共5页
背景:国内外研究以大鼠许旺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修复神经缺损,取得了较好结果。目的:观察兔许旺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共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分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新西兰大白兔许旺细胞,取第3代许旺细胞接种在猪小肠黏膜... 背景:国内外研究以大鼠许旺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修复神经缺损,取得了较好结果。目的:观察兔许旺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共培养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分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新西兰大白兔许旺细胞,取第3代许旺细胞接种在猪小肠黏膜下层上。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复合培养24h后细胞在材料上良好黏附。1周时部分细胞在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层表面呈单层生长,细胞扁平,细胞核呈长梭形,细胞间连接紧密。2周后,细胞呈多层生长。②扫描电镜:复合培养2d,细胞黏附于材料表面并伸展,细胞体呈纺锤形,从胞体伸出两根细长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首尾相接连成细胞链或融合或交联或在纤维的侧方平行生长;1周后细胞在材料上大量增殖,呈串珠链黏附于支架上,类似于神经中的Bunger带。表明小肠黏膜下层与许旺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旺细胞 小肠黏膜下层 复合培养 组织工程 神经 生物材料
下载PDF
经外踝骨折间隙清理后复位内固定术在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谭小波 莫世赞 +2 位作者 李轶 李翱翔 魏人前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27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经外踝骨折间隙清理后复位内固定术在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50例踝关节旋后外旋Ⅲ、Ⅳ度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骨折不同治疗方法分... 目的探讨经外踝骨折间隙清理后复位内固定术在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50例踝关节旋后外旋Ⅲ、Ⅳ度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骨折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组(32例)和B组(18)例。A组采取经外踝骨折间隙清理后复位内固定术,B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后踝复位质量及踝关节的功能评分。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6.8±8.7)min,短于B组的(82.6±9.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31.1±6.9)ml,与B组的(30.2±5.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获得解剖复位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外踝骨折间隙清理后,后踝骨折复位容易,解剖复位率高,改善踝关节术后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后踝骨折 外踝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多孔羟基磷灰石血管化实验研究
12
作者 魏人前 杨志明 《中外医疗》 2012年第1期14-15,共2页
目的加速多孔羟基磷灰石血管化,采用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内植血管束。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将复合VEGF及内植股血管束的多孔羟基磷灰石放在兔的左侧大腿肌群内,不复合VEGF的多孔羟基磷灰石放在对侧进行对照,分... 目的加速多孔羟基磷灰石血管化,采用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内植血管束。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将复合VEGF及内植股血管束的多孔羟基磷灰石放在兔的左侧大腿肌群内,不复合VEGF的多孔羟基磷灰石放在对侧进行对照,分别在术后1、2、3个月后处死动物,通过大体观察、墨汁灌注及组织学分析等方法进行观察。结果通过对术后1、2、3个月的观察,多孔羟基磷灰石内单位面积上血管数目增多,但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或)内植血管束的多孔羟基磷灰石的增多在同期较对照组明显。结论复合VEGF及内植血管束能加速多孔羟基磷灰石血血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羟基磷灰石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股血管束 血管化
下载PDF
腰背肌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远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52
13
作者 邱建文 魏人前 张奋耿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3-414,共2页
目的评估腰背肌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远期疗效。方法随访我院近5年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腰椎牵引、针灸、按摩等治疗,并于患者自觉疼痛减轻时指导有序的腰背肌功能锻炼;对... 目的评估腰背肌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远期疗效。方法随访我院近5年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腰椎牵引、针灸、按摩等治疗,并于患者自觉疼痛减轻时指导有序的腰背肌功能锻炼;对照组只采用腰椎牵引、针灸、按摩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后2 w、1个月和出院1、5年后评分对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14 d、1个月疗效(病情、体征及疼痛改善等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出院1、5年后,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治疗辅以结合腰背肌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有很好的远期疗效,更有利于改善和缓解病情,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背肌功能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症 远期疗效 评估
下载PDF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复合培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谭波 魏人前 +6 位作者 杨志明 李秀群 韩平 智伟 解慧琪 任燕 谭中侠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快速培养犬口腔黏膜上皮细胞(OMECs)及其与猪小肠黏膜下层(SIS)体外复合培养的方法,为组织工程化黏膜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混合酶消化法,于6%胎牛血清的上皮细胞无血清培养基(DKSFM)中培养OMECs,观察OMECs的形态特征... 目的探讨体外快速培养犬口腔黏膜上皮细胞(OMECs)及其与猪小肠黏膜下层(SIS)体外复合培养的方法,为组织工程化黏膜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混合酶消化法,于6%胎牛血清的上皮细胞无血清培养基(DKSFM)中培养OMECs,观察OMECs的形态特征、绘制生长曲线并进行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将第2代犬OMECs接种在SIS上,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扫描电镜等观察OMECs在SIS上的生长状况。结果OMECs在DKSFM中生长良好,CK19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OMECs接种在SIS上呈单层生长,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复合培养8d呈多层生长。结论采用混合酶消化法,用含6%胎牛血清的DKSFM培养犬OMECs,方法简便,适合推广应用。SIS与OMECs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作为构建组织工程化黏膜的理想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 小肠黏膜 复合培养
下载PDF
食管黏膜上皮细胞与SIS复合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谭波 魏人前 +4 位作者 杨志明 李秀群 韩平 智伟 解慧琪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2-746,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快速培养犬食管黏膜上皮细胞(esophageal mucosa epithelial cells,EMECs)及其与SIS体外复合培养的方法,为组织工程食管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2~5周龄幼犬5只,无菌获取其食管组织,采用混合酶消化法,分离培养EMECs,于倒... 目的探讨体外快速培养犬食管黏膜上皮细胞(esophageal mucosa epithelial cells,EMECs)及其与SIS体外复合培养的方法,为组织工程食管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2~5周龄幼犬5只,无菌获取其食管组织,采用混合酶消化法,分离培养EMECs,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取第2代细胞培养1~5 d绘制生长曲线并进行细胞表面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检测。取第2代EMECs与SIS复合培养4、8 d,行形态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EMSCs呈典型铺路石样。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细胞胞浆呈阳性染色。MTT法测定第2代细胞在传代培养2 d生长达高峰。EMECs与SIS复合培养4 d,细胞呈多角形,细胞间连接紧密,呈铺路石样排列;SIS表面形成1~2层细胞组成的复层上皮样结构。8 d时,细胞密度增大,SIS表面形成2~3层细胞组成的复层上皮样结构;扫描电镜见细胞在材料上已大量增长,呈层状排列。结论采用混合酶消化法,用含6%FBS的DKSFM培养犬EMECs,方法简便,适合推广应用。SIS与EMECs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作为构建组织工程食管的理想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膜上皮细胞 SIS 复合培养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16
作者 郭涛 魏人前 邓睿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383-385,共3页
目的:观察评价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46例于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另取46例无神经症状... 目的:观察评价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46例于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另取46例无神经症状的患者(对照组)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疗效及相关指标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s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手术优良率为25例(54.3%),实验组为39例(84.8%),后者显著优于前者(P<0.05)。对照组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老年胸腰段脊椎柱骨折采取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显著,内固定失败率低,可在临床推广试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胸腰段脊椎骨折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17
作者 郭涛 魏人前 邓睿 《西部医学》 2016年第8期1110-1113,共4页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再手术治疗的方法,为改善患者预后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接收的59例椎间盘摘除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接收的348例行椎间盘摘除术...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再手术治疗的方法,为改善患者预后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接收的59例椎间盘摘除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接收的348例行椎间盘摘除术后未复发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将5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复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A组(30例)采用全椎板切除术联合横突间植骨术,B组(29例)采用全椎板切除术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优良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是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椎阃盘突出类型、椎间盘突出位置不是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因素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病程、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是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因素(P〈0.05),而手术时间不是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优良率为53.3%,B组为82.7%,两组的治疗优良率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48,P=0.025)。结论对于年龄≥50岁、病程≥4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慎重选择手术治疗方法,对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危患者,应该加强监护,对于再手术治疗患者,加强术前检查、术中操作,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术后复发 相关因素
下载PDF
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及BMP人工合成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6
18
作者 林志勇 魏人前 +2 位作者 曹兴海 张继平 郭涛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6年第6期420-424,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同种异体骨、BMP人工合成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为选择移植替代材料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96例腰椎滑脱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1∶1∶1原则随机分为A(采用... 目的探讨自体骨、同种异体骨、BMP人工合成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为选择移植替代材料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96例腰椎滑脱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1∶1∶1原则随机分为A(采用自体骨)、B(采用同种异体骨)和C组(采用BMP人工合成骨),每组32例;比较3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椎间隙高度和植骨融合率的变化,以及术后18个月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卧床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术后6、9、12、18个月的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明显高于B组(P<0.05)。C组的植骨融合率增长较A组和B组快,术后18个月A组和C组的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和C组在每个时间段的融合率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和C组术后18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人工合成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与自体骨相当,但BMP人工合成骨术后植骨融合率增长较自体骨快,利于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骨 同种异体骨 BMP人工合成骨 腰椎滑脱症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糖化血清蛋白在预测下肢创伤性骨折病人近期预后中的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林志勇 魏人前 +1 位作者 邓睿 陈志城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219-222,共4页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在预测下肢创伤性骨折病人近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29例下肢创伤性骨折病人(骨折组),根据病人预后分为2个亚组,有效组104例,无效组25例;另选6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3组的血清标本,检测GSP、空...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在预测下肢创伤性骨折病人近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29例下肢创伤性骨折病人(骨折组),根据病人预后分为2个亚组,有效组104例,无效组25例;另选6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3组的血清标本,检测GS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PCT)水平,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GSP与炎症介质的相关性。以GSP≥400μmol/L为临界值,将129例病人分为2个亚组,其中GSP≥400μmol/L组45例,GSP<400μmol/L组84例,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骨折组GSP水平为(451.4±12.6)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9.7±10.8)μmol/L(P<0.01),3项血糖指标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无效组GSP水平为(673.2±24.8)μmol/L,有效组为(299.0±7.1)μmol/L,有效组GSP水平显著低于无效组(P<0.01),Hb A1c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但FPG和2h P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病人炎症介质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无效组病人炎症介质水平显著高于有效组(P<0.01)。骨折病人GSP与hs-CRP、TNF-α、IL-6、PCT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GSP≥400μmol/L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44%,明显高于GSP<400μmol/L组的4.76%(P<0.01)。结论:下肢创伤性骨折病人存在GSP水平的改变,且其改变与IL-6、TNF-α等炎症因子及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对评估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折 糖化血清蛋白 炎症介质 预后
下载PDF
影响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因素 被引量:7
20
作者 郭涛 魏人前 黄凯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6期538-541,共4页
目的分析影响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累及髋关节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因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采用THA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 目的分析影响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累及髋关节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因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采用THA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一定的选择标准,共71例(71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根据既往文献重点将手术时间、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质疏松、髋关节间隙采用AS髋关节放射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radiology index-hip,BASRI-h)评估、血红蛋白下降量等5个因素纳入分析。按隐性失血量将患者分为高隐性失血组(≥480mL)和低隐性失血组(<480mL)。结果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为320~1 450(797.4±446.8)mL,总失血量为950~2 100(1 410.8±497.3)mL,占总失血量的56.5%。高隐性失血组39髋,低隐性失血组32髋;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13)、髋关节间隙(P=0.014)、骨质疏松(P=0.014)、血红蛋白下降量(P=0.000)导致高隐形失血量,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髋关节骨性强直(OR:5.147,P=0.049)、异体输血量(OR:1.039,P=0.007)及血红蛋白下降量(OR:1.153,P=0.000)与高隐性失血相关。结论隐性失血量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THA后总失血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髋关节间骨性强直、血红蛋白下降量是导致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全髋关节置换术 隐性失血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