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自然湿地生态修复的概念、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春华 叶春 +2 位作者 刘福兴 魏伟伟 郑烨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4-402,共9页
随着对湿地重要性认知的提高,我国对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其中近自然湿地生态修复备受关注。描述了近自然概念的由来,提出了近自然湿地的定义并辨析了其与人工湿地的主要区别。以太湖竺山湖湿地生态修复为例,介绍了近自然... 随着对湿地重要性认知的提高,我国对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其中近自然湿地生态修复备受关注。描述了近自然概念的由来,提出了近自然湿地的定义并辨析了其与人工湿地的主要区别。以太湖竺山湖湿地生态修复为例,介绍了近自然湿地生态修复的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措施和修复效果。在竺山湖近自然湿地生态修复中,依次实施了水文水动力改善、基底形态营造、植物恢复、水生动物恢复、生物量管理等措施,具体包括:改善水体连通性和流动性,提高生境多样性和适宜性;基于5种基底形态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分析,构建了多起伏型基底形态;根据土著适生、净化水质、兼顾景观等原则,筛选出21属35种土著湿地植物,设计并应用了2种植物配置模式;根据生态系统调控(EwE)模型对湿地食物网结构的分析结果,对水生植物收割量、鱼类及虾蟹类的种群数量提出了调控建议。生态修复后竺山湖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Ⅱ类(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大型水生植物多样性显著提高。竺山湖湿地生态修复效果验证了近自然生态修复方法的有效性,今后还需不断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丰富近自然湿地生态修复的理论及技术,并开展大规模的实践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自然湿地法 生态修复 基底形态 竺山湖湿地 太湖
下载PDF
兴凯湖水体磷形态特征及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汪洋 谢自建 +5 位作者 孙黛茜 李春华 叶春 王文全 魏伟伟 王昊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65-1975,共11页
兴凯湖是亚洲东北部最大的淡水湖,水体总磷(TP)浓度超标是近年来兴凯湖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气候可能对区域水质有重要的影响。以兴凯湖中国湖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兴凯湖水体磷素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其主要组成形态,明确区域内气候因子... 兴凯湖是亚洲东北部最大的淡水湖,水体总磷(TP)浓度超标是近年来兴凯湖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气候可能对区域水质有重要的影响。以兴凯湖中国湖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兴凯湖水体磷素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其主要组成形态,明确区域内气候因子变化对兴凯湖水体TP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21年,兴凯湖水体TP浓度整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冰封期水质状况优于非冰封期,大兴凯湖TP浓度相较于小兴凯湖更高。2)2022年5月磷形态数据表明,大、小兴凯湖水体TP主要由颗粒态磷(PP)组成(占比为60%和76%),PP是大、小兴凯湖TP超标的主要形态;小兴凯湖的PP与溶解磷浓度表现为北部高于南部,大兴凯湖PP浓度总体表现为东部高于西部,溶解磷浓度则呈相反趋势。3)近年来兴凯湖流域的气温及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小兴凯湖TP浓度与气温、降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气温与降水增加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营养盐进入水体,造成水质下降;大兴凯湖TP浓度与气候变化无明显相关性,但小兴凯湖与大兴凯湖的TP浓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兴凯湖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较小,但其水质状况与小兴凯湖有紧密的关联性。无论冰封期还是非冰封期,小兴凯湖水质均优于大兴凯湖,作为大兴凯湖的前置湖泊,小兴凯湖在净化上游流域面源污染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凯湖 总磷 磷形态 时空特征 气候变化 气候响应
下载PDF
兴凯湖沉积物营养盐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孙黛茜 谢自建 +5 位作者 汪洋 叶春 李春华 魏伟伟 王昊 郑向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76-1986,共11页
兴凯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跨境湖泊,其水质变化受到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沉积物内源污染释放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研究沉积物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可为兴凯湖水环境治理提供重要依据。以兴凯湖中国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营养盐及... 兴凯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跨境湖泊,其水质变化受到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沉积物内源污染释放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研究沉积物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可为兴凯湖水环境治理提供重要依据。以兴凯湖中国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营养盐及蓄积量调查,阐明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的分布特征及埋藏通量,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和沉积物碳氮比(C/N)、碳磷比(C/P)特征分析其污染程度及来源。结果表明:与国内其他湖泊相比,兴凯湖沉积物TP浓度处于较低水平,但小兴凯湖沉积物TN、OM浓度处于较高水平;水生植被覆盖度高的小兴凯湖西泡子和东北泡子及沉积物淤积严重的大兴凯湖西部湖区和中部湖一区营养盐浓度较高;兴凯湖OM来源同时受水生植物和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且小兴凯湖受陆源输入影响更大,OM与TN具有同源性,与TP不具有同源性;兴凯湖沉积物整体属轻度污染,其中小兴凯湖沉积物有机污染较大兴凯湖严重。研究显示,小兴凯湖作为大兴凯湖的前置湖泊,削减了输入大兴凯湖的污染物,但其较高的沉积物营养盐浓度可能会对大兴凯湖产生潜在影响,因此,应重视小兴凯湖沉积物引起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凯湖 沉积物 营养盐 埋藏通量 污染评价 来源解析
下载PDF
太湖湖滨带水向辐射带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生境因子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蔡天祎 叶春 +2 位作者 李春华 魏伟伟 朱琦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4-170,共7页
水生植物是湖滨带水向辐射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2021年春季和夏季太湖湖滨带水向辐射带内水生植物调查结果,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水生植物分布及相应生境因子进行分析,探究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次调查共记录太... 水生植物是湖滨带水向辐射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2021年春季和夏季太湖湖滨带水向辐射带内水生植物调查结果,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水生植物分布及相应生境因子进行分析,探究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次调查共记录太湖湖滨带水向辐射带内水生植物12种,分别属于7科9属,其中浮叶植物3种,沉水植物9种;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季水生植物群落的Alpha多样性指数与生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夏季水生植物群落的Alpha多样性指数与水体溶解氧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透明度/水深(透明度和水深的比值)呈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指数、Margelef指数与总氮浓度呈显著负相关;3)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水体溶解氧浓度对调查结果的解释值最大,随后依次为透明度/水深以及水深。10个生境因子对水生植物分布的总解释值较低;4)与历史数据相比,本次调查结果的水生植物多样性降低且优势物种单一化,表明太湖湖滨带水向辐射带内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水平受人类活动和环境因子影响较大。水生植物自然恢复周期较长,人为调控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当前推动太湖水生植物恢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生植物 湖滨带 生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土地利用对兴凯湖入湖河流水质影响及生态修复策略
5
作者 徐宜雪 谢自建 +5 位作者 王昊 李春华 李季 魏伟伟 郑烨 叶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97-2005,共9页
兴凯湖是中俄跨境湖泊,其水质变化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入湖河流水质状况对兴凯湖水质有着重要影响。以兴凯湖中国境内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方差分析、冗余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兴凯湖入湖河流水质污染特征,... 兴凯湖是中俄跨境湖泊,其水质变化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入湖河流水质状况对兴凯湖水质有着重要影响。以兴凯湖中国境内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方差分析、冗余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兴凯湖入湖河流水质污染特征,探究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入湖河流分类修复策略。结果表明:兴凯湖入湖河流水质为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劣Ⅴ类,化学需氧量、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是主要超标因子;兴凯湖入湖河流丰水期水质整体优于平水期,大兴凯湖入湖河流水质整体优于小兴凯湖;兴凯湖流域土地利用对入湖河流水质的解释度在丰水期和平水期分别为52.31%和45.38%,耕地对河流水质产生负面影响,林地、水体对入湖河流水质起改善作用,而人造地表、草地在不同水期对入湖河流水质的影响不同。基于入湖河流水质、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的聚类分析,将兴凯湖入湖河流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修复型和综合治理型3种类型,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治理与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凯湖 入湖河流 水质 土地利用 生态修复
下载PDF
湖南大通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质评价
6
作者 卢鑫 梁婷 +3 位作者 徐菁 李春华 魏伟伟 刘晓收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3期8-16,共9页
大通湖是湖南省内最大的淡水养殖湖。为了解大通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和环境质量状况,于2019年6月在大通湖水域设置15个站位进行现场调查,对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 大通湖是湖南省内最大的淡水养殖湖。为了解大通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和环境质量状况,于2019年6月在大通湖水域设置15个站位进行现场调查,对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生物指数(BI)和Goodnight-Whitley指数(IGW)对大通湖水质状况进行评价。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门5纲32种,其中软体动物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节肢动物优势种为孤雌拟长跗摇蚊(Paratanytarsus grimmii),环节动物优势种为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 claparedianu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前囊管水蚓(Aulodrilus prothecatus)。各调查站位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范围分别为1.51—3.62、0.58—0.94、0.63—2.30。与1997年及2008—2009年的历史数据相比,软体动物种类、丰度和生物量均有所下降,软体动物优势种群呈现由双壳类向腹足类演替的趋势。生物指数(BI)及IGW指数均显示大通湖大部分站位处于中污染—重污染状态,部分站位为轻污染,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显示大部分站位为轻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指数 环境质量评价 大通湖
下载PDF
太湖竺山湾缓冲带内湿地表层沉积物氮、磷和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11
7
作者 魏伟伟 叶春 李春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8-591,共4页
采集太湖竺山湾缓冲带内湿地表层沉积物,分析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竺山湾缓冲带内湿地表层沉积物中TN质量浓度为0.41~3.07mg/g,平均值为1.42mg/g;TP质量浓度为0.195~0.771mg/g,平均... 采集太湖竺山湾缓冲带内湿地表层沉积物,分析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竺山湾缓冲带内湿地表层沉积物中TN质量浓度为0.41~3.07mg/g,平均值为1.42mg/g;TP质量浓度为0.195~0.771mg/g,平均值为0.438mg/g;OM质量分数为1.16%~6.07%,平均值为2.98%,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竺山湾缓冲带内湿地表层沉积物中OM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分解,与TN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而与TP同源性很低。与国内其他湿地相比,竺山湾缓冲带内湿地表层沉积物中TN和TP处于中等水平,OM处于较高水平。但对TN和TP的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发现,超过一半的点位处在中度和重度污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竺山湾 表层沉积物 总氮 总磷 有机质 评价
下载PDF
基于底泥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的星云湖疏浚深度判定 被引量:9
8
作者 魏伟伟 李春华 +2 位作者 叶春 侯雪超 王昊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385-391,共7页
湖泊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工程需判定合理的疏浚深度。以星云湖底泥为研究对象,采集8个底泥柱状样,分析底泥中As、Cr、Cu、Ni、Pb、Zn浓度的垂向变化特征,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基于重... 湖泊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工程需判定合理的疏浚深度。以星云湖底泥为研究对象,采集8个底泥柱状样,分析底泥中As、Cr、Cu、Ni、Pb、Zn浓度的垂向变化特征,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基于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水平确定合理的环保疏浚深度。结果表明:星云湖底泥中As、Cr、Cu、Ni、Pb和Zn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4.76、35.76、46.14、46.08、115.76和109.82 mg/kg,As、Pb和Zn浓度均超过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多为清洁水平,部分采样点Pb和Zn偏中度污染,总体表现为Pb>Zn>As>Ni>Cu>Cr;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轻度生态风险水平,各采样点生态风险水平为1#>7#>2#>6#>4#>3#>8#>5#;利用临界累积深度法结合生态风险变化拐点法推荐星云湖除东南部外湖湾底泥环保疏浚深度为20~3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疏浚深度 地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星云湖
下载PDF
太湖缓冲带近自然湿地氨氧化细菌的筛选及降解效果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魏伟伟 叶春 +1 位作者 李春华 李定龙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5-40,共6页
以太湖缓冲带近自然湿地底泥为菌源,利用传统的富集、分离纯化等微生物手段,筛选出3株氨氧化细菌BW-1、BW-2、BW-3,检测其在富集培养液中的生长特征。测定3株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测序结果提交至Gen Bank进行同源性检索分析,并通过MEG... 以太湖缓冲带近自然湿地底泥为菌源,利用传统的富集、分离纯化等微生物手段,筛选出3株氨氧化细菌BW-1、BW-2、BW-3,检测其在富集培养液中的生长特征。测定3株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测序结果提交至Gen Bank进行同源性检索分析,并通过MEGA 5.0软件进行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菌株BW-1和BW-2皆为Nitrosomonas sp.,BW-3为Nitrobacter sp.。缓冲带近自然湿地中的NH+4-N属于低污染范畴,最高为2.11mg/L。以10%(体积分数)接种量接入约5mg/L的NH+4-N废水中培养12d,定量检测结果显示菌株BW-3去除效果最好,NH+4-N去除率为73.86%,菌株BW-1对NH+4-N降解效果略差于BW-3,去除率为73.42%,菌株BW-2对NH+4-N降解效果最差,去除率仅为34.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氧化细菌 湖泊缓冲带 筛选 鉴定
下载PDF
腐解对水-底泥-黑藻系统中氮迁移转化的影响
10
作者 魏伟伟 李春华 +4 位作者 叶春 戴婉晴 郑培儒 黄晓艺 申国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9,共9页
文章在约12 L的圆柱形聚乙烯塑料桶进行实验,通过对水-底泥-黑藻系统腐解模拟研究,监测在黑藻衰亡期时整个系统及在各介质中总氮和各形态氮含量变化,以此反映氮元素在研究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实验表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腐解量为30 g时... 文章在约12 L的圆柱形聚乙烯塑料桶进行实验,通过对水-底泥-黑藻系统腐解模拟研究,监测在黑藻衰亡期时整个系统及在各介质中总氮和各形态氮含量变化,以此反映氮元素在研究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实验表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腐解量为30 g时,系统中TN、NH4--N分别增加了21.4%、13.8%,NO3-N降低了19.5%;腐解量为60 g时,系统中TN、NH4+-N、NO3--N分别增加了37.6%、67.1%、13.0%,而对照组TN增加了5.8%,NH4+-N、NO3--N分别下降了25.6%和61.1%;同时腐解量与TN的增幅呈正比。黑藻的腐解促进了好氧性分解菌和氮循环菌的增殖,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氮素循环,并且改变系统中各形态氮的迁移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藻 腐解 水-底泥-沉水植物 氮素 迁移转化
原文传递
掺钆液闪中子探测器的研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伟伟 杜强 +7 位作者 王力 余训臻 张才勋 幸浩洋 林兴德 唐昌建 岳骞 朱敬军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97-303,共7页
中子在探测器中能产生与暗物质粒子(WIMPs)类似的核反冲信号,对于低背景的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精确测量和排除中子的干扰尤其重要。为测量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CJPL)中子本底的通量,研制了高效的、具有很强"中子-伽马"分辨的... 中子在探测器中能产生与暗物质粒子(WIMPs)类似的核反冲信号,对于低背景的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精确测量和排除中子的干扰尤其重要。为测量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CJPL)中子本底的通量,研制了高效的、具有很强"中子-伽马"分辨的掺钆液闪快中子探测器。介绍了掺钆液闪中子探测器的研制和性能,包括探测器形状和尺寸的设计,液体闪烁体类型、光电倍增管型号以及液闪容器材料的选择,探测器的伽马能量刻度以及中子与伽马信号的甄别。用Am-Be中子源对探测器进行探测效率刻度,得到阈值为0.2 MeV等效电子能量的中子探测效率为(6.30±0.30)%,满足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对中子通量测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物质 快中子 液闪探测器 能量刻度 n-γ甄别 探测效率
下载PDF
常州市浅层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对城区、城郊居民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32
12
作者 杨彦 于云江 +2 位作者 魏伟伟 李定龙 杨洁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采用美国EPA推荐的风险评价模型,同时考虑研究区人群基本情况和生活习惯等,进行推荐模型的参数优化,建立适合研究区人群的风险评价方法,并对城区、城郊不同暴露途径下地下水污染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常州城区饮水暴露途径与皮肤... 采用美国EPA推荐的风险评价模型,同时考虑研究区人群基本情况和生活习惯等,进行推荐模型的参数优化,建立适合研究区人群的风险评价方法,并对城区、城郊不同暴露途径下地下水污染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常州城区饮水暴露途径与皮肤暴露途径致癌风险男性分别为2.79×10-3和2.81×10-5,女性分别为1.87×10-3和2.45×10-5;非致癌风险男性分别为3.48×10-6和3.79×10-5,女性分别为2.27×10-6和3.01×10-5.城郊饮水暴露途径与皮肤暴露途径致癌风险男性分别为1.26×10-3和1.32×10-5,女性分别为9.77×10-4和1.18×10-5;非致癌风险男性分别为4.07×10-6和3.43×10-5,女性分别为2.14×10-6和9.71×10-6,风险水平均处于可接受范围内.敏感性分析表明饮水暴露途径下各因子的敏感性在-19.8%—20.1%之间,皮肤暴露途径下各因子的敏感性在-14.8%—16.1%之间,对研究区人群暴露参数进行调查实测,降低了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研究浅层地下水的健康风险评价,对合理开发该区域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州 浅层地下水 重金属 健康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一种宽带低相噪CMOS LC压控振荡器设计 被引量:3
13
作者 魏伟伟 于海勋 +1 位作者 李卫民 文武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5-68,72,共5页
设计了一种频率可调范围约830MHz全集成CMOS LC压控振荡器.该压控振荡器利用了一种改进的四位二进制加权的开关电容阵列扩大了其调谐范围;采用了可变尾电流源设计,使得振荡信号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幅度变化不大.结果表明,该压控振荡器总调... 设计了一种频率可调范围约830MHz全集成CMOS LC压控振荡器.该压控振荡器利用了一种改进的四位二进制加权的开关电容阵列扩大了其调谐范围;采用了可变尾电流源设计,使得振荡信号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幅度变化不大.结果表明,该压控振荡器总调节范围1.12~1.95GHz,功耗为6.5~19.1mW,采用0.35μm CMOSRF工艺设计版图面积为360μm×830μm,工作于1.1GHz和1.9GHz时,1MHz频偏处的单边带相位噪声分别为-122dBc/Hz、-120dBc/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压控振荡器 开关电容阵列 相位噪声 宽调谐范围
下载PDF
应用多模型共识偏最小二乘法和FTIR/ATR光谱技术建立苯丙酮尿症的筛查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魏伟伟 +4 位作者 宋向岗 程雅婷 陈超 王淑美 梁生旺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7-260,共4页
利用多模型共识偏最小二乘法(cPLS)建立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KU)的红外光谱筛查模型,比较PLS和cPLS模型的性能。对原始光谱进行一阶微分预处理,分别用PLS和cPLS建立干血片中苯丙氨酸浓度的定量校正模型,各运行40次,以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 利用多模型共识偏最小二乘法(cPLS)建立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KU)的红外光谱筛查模型,比较PLS和cPLS模型的性能。对原始光谱进行一阶微分预处理,分别用PLS和cPLS建立干血片中苯丙氨酸浓度的定量校正模型,各运行40次,以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平均相对误差(MRE)和预测准确率(Acc)为指标,考察两种模型对独立测试集的预测效果。PLS模型的RMSEP、MRE、Acc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103.3、0.32、97.1和30.0、0.07、4.4;而cPLS模型的RMSEP、MRE、Acc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88.4、0.26、99.3和19.8、0.04、2.4。cPLS较PLS模型预测更准确,稳定性更好,更适于建立PKU的红外光谱筛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型共识 偏最小二乘法 红外光谱 苯丙酮尿症
下载PDF
《浙江省湖库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解读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春华 叶春 +5 位作者 刘福兴 王俊力 于海燕 魏伟伟 郑烨 徐宜雪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3,共8页
湖库生态缓冲带修复是提升湖库水环境承载力和实现生态扩容增量的有效手段,对于恢复湖库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河湖岸带空间的保护及生态修复,《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 湖库生态缓冲带修复是提升湖库水环境承载力和实现生态扩容增量的有效手段,对于恢复湖库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河湖岸带空间的保护及生态修复,《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中也明确将河湖缓冲带生态修复列为考核指标。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浙江省湖库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简称《指南》)的编制工作,《指南》从分析湖库特征及功能、湖滨土地利用类型、污染源强度等对实现湖泊保护目标所需的缓冲空间的影响出发,提出湖库生态缓冲带范围划定的方法、分类型进行宽度划定和修复的生态技术模式,并推荐适用的湖库生态缓冲带修复技术,为指导和规范浙江省不同类型湖库生态缓冲带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带 湖泊 水库 宽度划定 生态修复 指南
下载PDF
关于在长江经济带布局以水质改善为目标的流域生态缓冲体系的思考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春华 叶春 +2 位作者 高尚超 魏伟伟 郑烨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06-1213,共8页
生态缓冲带能够有效减缓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在长江经济带构建流域生态缓冲体系,对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讨论了构建流域生态缓冲体系涉及的生态缓冲带位置选择、缓冲体系所占最低面... 生态缓冲带能够有效减缓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在长江经济带构建流域生态缓冲体系,对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讨论了构建流域生态缓冲体系涉及的生态缓冲带位置选择、缓冲体系所占最低面积比率、宽度划定等一些基本的原则要求;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各汇水单元的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土壤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水文水系等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缓冲体系进行布局.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内林草地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区域总面积的62. 46%,但是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西部高地和中下游的丘陵地带,在人口密集、农田密集的区域分布偏少;城镇用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②土壤类型空间差异显著,浙江省、江苏省、湖南省、江西省及安徽省大部分区域的土壤多是黏性比较大,污染物迁移能力较低;而污染物迁移能力较强的砂质土或者土层较薄的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北部、西北部.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均有分布,且以水力侵蚀为主,建议在中度及以上侵蚀强度区域尽量减少污染源,重点布置缓冲带,增加该区域的缓冲力度.③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可以利用的中小型湿地、小型河流支浜的面积至少有1. 4×10~4km^2,再结合林草缓冲带,就可以形成一个生态缓冲体系.④在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结果基础上,叠加土壤侵蚀强度和水系分布,将污染源区、中度及以上侵蚀强度区、水体区作为缓冲对象,建立缓冲体系的重点区域,总面积约14. 26×10~4km^2,占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6. 95%.对照欧美地区的研究,6. 95%的缓冲体系面积占比是偏低的,需要在长江经济带开展深入研究来确定适宜的缓冲体系面积比,推进长江经济带流域生态缓冲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流域生态缓冲体系 生态保护 缓冲带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苯丙酮尿症FTIR/ATR光谱筛查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魏伟伟 +4 位作者 宋向岗 程雅婷 陈超 王淑美 梁生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18-1221,共4页
建立苯丙酮尿症的FTIR/ATR光谱筛查模型,比较基线校正、平滑、求导、傅里叶退卷积等光谱预处理方法对模型精度的影响。利用多模型共识偏最小二乘法(cPLS)建立干血片中苯丙氨酸浓度的校正模型,以相关系数(r)、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平... 建立苯丙酮尿症的FTIR/ATR光谱筛查模型,比较基线校正、平滑、求导、傅里叶退卷积等光谱预处理方法对模型精度的影响。利用多模型共识偏最小二乘法(cPLS)建立干血片中苯丙氨酸浓度的校正模型,以相关系数(r)、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平均相对误差(MRE)和预测准确率(Acc)等指标,考察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建模效果的影响。结果一阶微分9点平滑处理方法效果最好。与原始光谱相比,模型的r,RMSEP,MRE和Acc分别从0.822 7,115.8,0.395和94.6改善到0.889 9,102.2,0.286和100。本方法直接快速、不消耗试剂、不产生污染,有望成为PKU大人群快速筛查的简便、绿色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 苯丙酮尿症 光谱预处理 偏最小二乘法 多模型共识
下载PDF
苦草不同生命阶段对水体、底泥中氮迁移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叶斌 吴蕾 +2 位作者 李春华 张来甲 魏伟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485-491,共7页
沉水植物的生长发育、衰亡过程会对水体中氮循环产生一定影响。为了研究氮在水体-底泥-沉水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构建了人工模拟的水体-底泥-沉水植物(苦草)系统,连续270 d测定了苦草整个生命周期内水体、底泥、苦草中总氮(TN)及... 沉水植物的生长发育、衰亡过程会对水体中氮循环产生一定影响。为了研究氮在水体-底泥-沉水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构建了人工模拟的水体-底泥-沉水植物(苦草)系统,连续270 d测定了苦草整个生命周期内水体、底泥、苦草中总氮(TN)及各形态氮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苦草生长期的前90 d中,苦草生物量增长了近30倍,水体和底泥中的TN浓度都有所降低;90 d之后苦草陆续进入衰减期及腐解期,整个体系的TN浓度持续下降,在第180天时苦草组的水体及底泥TN浓度都小于空白组。至试验结束的第270天,苦草已经完全腐解,底泥中TN浓度比第180天下降了9.11%,但水体中的TN浓度与第90天时相当,是第180天的2.42倍。苦草组底泥及苦草中的NH+4-N和NO-3-N浓度在试验周期内变化较大,NH+4-N和NO-3-N在生长期由底泥迁移到苦草中,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随着苦草的逐渐衰亡腐解,NH+4-N和NO-3-N大量释放,一部分沉积在底泥中;而空白组NH+4-N和NO-3-N浓度在底泥及水体中波动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底泥 迁移转化 生长周期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地表水净化装置总氮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春华 胡文 +2 位作者 叶春 李金泽 魏伟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651-655,共5页
为了模拟预测地表水净化装置脱氮效果,利用水质指标实测数据作为学习样本,选取原水总氮、氨氮、硝氮、COD_(Mn)及装置运行时间等指标作为预测参数,建立了BP神经网络水质预测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净化装置的水质进行预测,同时引入多元线... 为了模拟预测地表水净化装置脱氮效果,利用水质指标实测数据作为学习样本,选取原水总氮、氨氮、硝氮、COD_(Mn)及装置运行时间等指标作为预测参数,建立了BP神经网络水质预测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净化装置的水质进行预测,同时引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作为对比。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的可决系数为0. 985,最大误差为5. 92%,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效果; 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较高,预测速度快,能够准确地预测净化装置的总氮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净化 脱氮 效果预测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常州市区地下水污染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彦 魏伟伟 +3 位作者 李定龙 叶春 孙宏 陆晓松 《地下水》 2012年第1期77-79,共3页
根据常州市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水质长期监测数据,分析常州市地下水水质演变规律。通过分析1982年至2009年水质状况,对地下水污染程度进行分级,综合评价地下水水质。并结合地下水污染因子变化规律、水化学类型变化趋势,提出地下水保护综... 根据常州市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水质长期监测数据,分析常州市地下水水质演变规律。通过分析1982年至2009年水质状况,对地下水污染程度进行分级,综合评价地下水水质。并结合地下水污染因子变化规律、水化学类型变化趋势,提出地下水保护综合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污染 评价 常州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