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铅、锌、镉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综述与展望
1
作者 高春亮 文进心 +2 位作者 成艾颖 闵秀云 魏海成 《盐湖研究》 CSCD 2024年第1期128-138,共11页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关键在于识别其污染源,采用铅、锌、镉多元同位素示踪技术是对其进行污染源解析的最佳手段之一。铅同位素示踪技术较为成熟且应用广泛,锌和镉同位素示踪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中可作为有力补...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关键在于识别其污染源,采用铅、锌、镉多元同位素示踪技术是对其进行污染源解析的最佳手段之一。铅同位素示踪技术较为成熟且应用广泛,锌和镉同位素示踪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中可作为有力补充。本文系统概述了Pb-Zn-Cd同位素的示踪机理、组成特征及其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溯源中的应用,提出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是采用多元同位素示踪技术,并结合沉积物形态中重金属稳定同位素的组成示踪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镉同位素 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源解析 示踪技术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可鲁克湖沉积物表层花粉散布规律及其对区域植被的指示意义
2
作者 李鸿宇 魏海成 +2 位作者 成艾颖 樊启顺 段荣蕾 《盐湖研究》 CSCD 2024年第1期66-75,共10页
可鲁克湖是柴达木盆地东部荒漠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利用沉积物化石花粉重建湖泊生态系统演变历史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过程和机制的分析是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本研究系统采集了可鲁克湖沉积物表层样品开展... 可鲁克湖是柴达木盆地东部荒漠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利用沉积物化石花粉重建湖泊生态系统演变历史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过程和机制的分析是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本研究系统采集了可鲁克湖沉积物表层样品开展花粉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花粉组合以藜科、禾本科、蒿属、莎草科为主。花粉总浓度在湖泊沉积中心及偏西南区域显著偏高,其中藜科、莎草科、蒿属、白刺属、麻黄属、紫菀属花粉与总浓度变化特征较为一致,而禾本科花粉在湖泊东南部显著富集。湖泊沉积物中的藜科和蒿属花粉较好地指示了柴达木盆地东部灌木-矮灌木荒漠和荒漠草原整体植被特征,而禾本科和莎草科花粉主要指示湖岸周边隐域性沼泽和河滩草甸植被群落;白刺属花粉对湖泊北岸一级阶地上的白刺群落发育和湖面变化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谷物类禾本科和十字花科花粉能较为灵敏地反映湖泊附近的农耕活动,桦木属和云杉属花粉则主要由风力和河流远距离输入。研究揭示了可鲁克湖水深、水动力条件、湖岸周围植被群落分布以及风力作用是影响花粉散布和沉积的重要影响因素,此项研究也为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花粉组合的精确解译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和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 可鲁克湖 青藏高原 湖泊沉积物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青海表土花粉分布规律及其与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33
3
作者 魏海成 郑卓 +5 位作者 马海州 潘安定 黄康有 罗传秀 郑艳伟 王志英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32-940,共9页
对青海地区63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及表土样点分析结果显示:青海地区山地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灌丛-灌丛草甸、温带草原、灌木-半灌木荒漠及高寒荒漠植被区均有相对独特的花粉组合特征。乔木类中桦呈超代表性,云杉、柏、杨属呈低代表... 对青海地区63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及表土样点分析结果显示:青海地区山地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灌丛-灌丛草甸、温带草原、灌木-半灌木荒漠及高寒荒漠植被区均有相对独特的花粉组合特征。乔木类中桦呈超代表性,云杉、柏、杨属呈低代表性;灌木、草本中白刺、沙拐枣、柽柳呈低代表性,蒿、藜、麻黄呈超代表性,蔷薇科金露梅、银露梅在自身为优势种的落叶灌丛群落中呈低代表性,在针阔叶林、灌丛草甸过渡带中呈适中代表性。禾本科、莎草科、菊科、豆科、十字花科呈低代表性。A/C值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变化幅度较大,但数据组显示A/C值中位数值由半干旱向干旱植被区逐次降低,如草甸和草原为4.14,高山灌丛为2.93,荒漠草原为1.22,荒漠灌丛为0.13,荒漠戈壁为0.05。可见,A/C值能很好地反映环境干湿程度,是环境干旱程度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地区 表土花粉 A/C值 植被盖度 孢粉分析
下载PDF
94–9ka察尔汗盐湖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 被引量:8
4
作者 魏海成 樊启顺 +4 位作者 安福元 山发寿 马海州 袁秦 秦占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3-203,共11页
本文依托柴达木盆地中东部察尔汗盐湖沉积中心102 m长钻孔(ISL1A)岩芯,应用AMS14C和不平衡U系测年方法建立了年龄-深度框架,对岩芯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影响察尔汗盐湖沉积物化学组成的2个主控因子:入湖径流量因... 本文依托柴达木盆地中东部察尔汗盐湖沉积中心102 m长钻孔(ISL1A)岩芯,应用AMS14C和不平衡U系测年方法建立了年龄-深度框架,对岩芯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影响察尔汗盐湖沉积物化学组成的2个主控因子:入湖径流量因子和湖泊蒸发量因子,结合孢粉、粒度、沉积物中石盐含量等环境代用指标,分析讨论察尔汗盐湖晚更新世湖泊波动与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察尔汗古湖在晚更新世经历多次淡化期和咸化期,94–52 ka期间察尔汗古湖为微咸水-半咸水湖,湖泊入湖径流量较大,湖区植被为草原/荒漠草原植被;约52 ka各指标均反映了察尔汗古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湖泊入湖径流量减小,蒸发量增加,湖泊由咸水湖退缩演化为盐湖,湖区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演替为荒漠草原/荒漠。34–24 ka期间察尔汗盐湖入湖径流量增加,湖泊有所扩张,但湖水盐度较高;24–9 ka期间在冷干气候背景下,湖泊退缩演化为干盐湖。环境指标所指示的察尔汗盐湖波动演化过程得到了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其他环境变化记录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元素地球化学 孢粉 环境变化 晚更新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表土花粉组合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9
5
作者 魏海成 马海州 +4 位作者 郑卓 潘安定 黄康有 王志英 翟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7-192,共6页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65样点进行了植被调查与表土花粉分析,样品取自于6种类型的植被带内,包括森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温带草原、荒漠草原、灌木半灌木荒漠。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主要的植被群落特征。...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65样点进行了植被调查与表土花粉分析,样品取自于6种类型的植被带内,包括森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温带草原、荒漠草原、灌木半灌木荒漠。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主要的植被群落特征。蒿藜比值(A/C)对该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MAP)十分敏感,A/C值从高山灌丛草甸、温带草原到荒漠灌丛带呈逐渐降低趋势。DCA排序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表土花粉能很好地反映相应植被群落特征,表土花粉分布与多年平均降水量(MAP)呈显著相关,与7月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该研究为青海湖及柴达木盆地湖泊沉积物花粉分析定量重建古气候、古环境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组合 DCA分析 A/C值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
下载PDF
不同负荷离心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组织结构和血清中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魏海成 孙小雪 +1 位作者 邴国强 孙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9-673,82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运动型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与骨骼肌损伤的关系,为科学、准确地判断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非运动干预对照组(C)、1次离心运动组(AE)和连续7d离心运...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运动型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与骨骼肌损伤的关系,为科学、准确地判断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非运动干预对照组(C)、1次离心运动组(AE)和连续7d离心运动组(SE)。分别在一次运动和末次训练后即刻、24h和48h取腓肠肌和血清,观察腓肠肌的组织结构和血清CK、LDH、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生物活性的变化。结果:AE组大鼠骨骼肌组织结构在运动后24h受损严重,SE组在末次运动的即刻骨骼肌组织结构受损严重,光镜下呈现出肌纤维扭曲、皱缩及横纹消失等变化。AE组大鼠血清CK、LDH、MDA活性升高的峰值出现在运动后即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运动后24hSOD升高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E组大鼠在末次运动后即刻血清CK、LDH、MDA、SOD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一次性离心运动大鼠血清CK、LDH和MAD活性升高的峰值与骨骼肌组织损伤的峰值不同步,骨骼肌组织损伤具有一定的延迟现象。连续7d离心运动,大鼠血清CK、LDH、MAD和SOD活性升高的峰值与骨骼肌组织损伤的峰值相一致,LDH可作为评价骨骼肌损伤后恢复程度的一个间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运动 骨骼肌损伤 组织结构 肌酸激酶 乳酸脱氢酶
下载PDF
甘青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化的孢粉记录对比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魏海成 马海州 +1 位作者 潘安定 山发寿 《盐湖研究》 CSCD 2009年第1期13-18,共6页
选用甘青地区达连海、青海湖、苏家湾、大地湾4个典型高分辨率的钻孔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阐明了该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变化规律与主要气候事件,初步探讨了该地区植被纬向时空演化规律。结果显示末次冰消期大致开始于15.2—14.6ka B... 选用甘青地区达连海、青海湖、苏家湾、大地湾4个典型高分辨率的钻孔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阐明了该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变化规律与主要气候事件,初步探讨了该地区植被纬向时空演化规律。结果显示末次冰消期大致开始于15.2—14.6ka BP之间,冰消期期间该地区气候表现为冷暖波动频繁,气候不稳定,植被类型由东向西为草原-荒漠化草原。全新世早期阶段10.4—8.2kaBP气候表现为温干,植被类型由东向西为疏林草原-草原。全新世中期8.2—4.3kaBP气候温暖湿润,植被发育良好,由东向西出现森林-森林草原植被。4.3kaBP以后该地区气候总体向凉千方向发展,3.9~3.4kaBP期间陇中地区气候波动较显著,植被类型草原-森林草原交替出现。晚全新世后期2.3~0kaBP气候冷干,从东到西发育草原-荒漠化草原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地区 末次冰消期 孢粉纪录 环境变化 A/C值
下载PDF
青海湖盆地畜牧活动起源与发展历史探究——以江西沟2号遗址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魏海成 《盐湖研究》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0-21,共12页
青藏高原因其高寒、缺氧的自然地理环境,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海拔>3000 m)生存适应过程及其驱动机制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是史前人类迁移、扩散到高原腹地的... 青藏高原因其高寒、缺氧的自然地理环境,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海拔>3000 m)生存适应过程及其驱动机制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是史前人类迁移、扩散到高原腹地的重要通道,而青海湖盆地处于该通道的关键区域,是研究史前人类在高原生存适应过程的理想区域。畜牧业是维持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人类永久定居的最重要生产资料,对人类早期适应高原极端的自然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缺乏可靠的代用指标,对青藏高原畜牧业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认识不足。粪生真菌孢子产量大、易保存,对畜牧活动具有直接指示作用,为研究高原畜牧活动历史提供了重要手段。该研究系统采集了青海湖盆地现代放牧家畜粪便和表土样品开展真菌孢子组合特征分析,评估确定对畜牧活动指示敏感的粪生真菌孢子种属类型。并对青海湖江西沟2号遗址(JXG2)地层剖面开展了真菌孢子记录研究。通过JXG2遗址剖面粪生真菌总浓度与炭屑浓度(>50μm)、石器、动物骨骼和陶片数量等遗址遗存综合对比分析,提出青海湖盆地早期的畜牧活动出现于~6.0~5.5 ka,并在全新世后期逐渐加强,在齐家文化—卡约文化期,农牧经济逐渐取代狩猎—采集经济成为区域主导生业模式。该结论得到青藏高原东北部花粉记录、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献资料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生真菌孢子 畜牧业 青海湖 全新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云南江城勐野井组钾盐成矿时代及其古环境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袁秦 秦占杰 +2 位作者 魏海成 盛淑蓉 山发寿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1-637,共7页
研究云南江城勐野井组的成钾时代,对于分析兰坪—思茅盆地与老挝沙空那空、呵叻盆地含盐系地层对应关系,以及在云南开展钾盐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勐野井组的地层学年代至今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通过对江城宝藏乡泰裕矿区含盐系地层... 研究云南江城勐野井组的成钾时代,对于分析兰坪—思茅盆地与老挝沙空那空、呵叻盆地含盐系地层对应关系,以及在云南开展钾盐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勐野井组的地层学年代至今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通过对江城宝藏乡泰裕矿区含盐系地层的孢粉分析,得到孢粉组合:Psophophaera-ExesipollenitesClassopollis,且发现单沟类Monocolpopollenites和三沟类Tricopite等被子植物花粉,此被子植物花粉时代分别为晚巴列姆期—阿普第期和早、中阿尔必期。因此,笔者将江城勐野井组钾盐成矿时代确定为阿普第期—阿尔必期;同时,孢粉反映矿区成盐期气候呈炎热干旱的热带-亚热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勐野井组 时代 古气候 云南江城
下载PDF
老挝甘蒙省晚白垩世农波组孢粉组合及其对成盐环境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4
10
作者 秦占杰 袁秦 +2 位作者 魏海成 盛淑蓉 山发寿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8-642,共5页
通过对沙空那空盆地东南缘农波坳陷中龙湖钾盐矿区钻孔LH01岩芯三个含盐段上覆泥岩层孢粉分析,自下至上得到Exesipollenites-Classopllis-Ephedripites和Psophosphaera-Classopllis-Exesipollenites两个孢粉组合,并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得... 通过对沙空那空盆地东南缘农波坳陷中龙湖钾盐矿区钻孔LH01岩芯三个含盐段上覆泥岩层孢粉分析,自下至上得到Exesipollenites-Classopllis-Ephedripites和Psophosphaera-Classopllis-Exesipollenites两个孢粉组合,并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得出三个含盐段成盐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土伦—桑顿期;另孢粉组合反映的植被景观面貌证实了该区在成盐期间气候总体炎热干旱,最终形成以蒸发岩与泥岩交替出现的三个沉积循环序列,其上泥岩层中孢粉组合的变化说明第三成盐旋回期间气候有转凉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 农波组 孢粉组合 龙湖矿区 晚白垩世
下载PDF
老挝甘蒙省晚白垩世农波组下段孢粉分析及成钾时代 被引量:14
11
作者 钟晓勇 袁秦 +2 位作者 秦占杰 魏海成 山发寿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3-330,共8页
老挝含盐地层农波组成盐及成钾时代的研究对于阐明整个呵叻盆地的演化规律和钾盐矿床成因有着重要意义。在农波组的年代学问题上,国内外学者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本文通过对老挝甘蒙省文泰矿区ZK012钻孔钾盐层上覆泥岩的孢粉分析,结果... 老挝含盐地层农波组成盐及成钾时代的研究对于阐明整个呵叻盆地的演化规律和钾盐矿床成因有着重要意义。在农波组的年代学问题上,国内外学者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本文通过对老挝甘蒙省文泰矿区ZK012钻孔钾盐层上覆泥岩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其孢粉组合Classopollis-Ephedripites-Exesipollenites,结合Callistopollenites、Normapolles、Cicatricosisporites、Clavatipollenites、Asteropollis等特征分子的发现,我们将该孢粉组合时代定为晚白垩世的土伦期-桑顿期;孢粉及沉积相所反映的气候环境为干旱炎热的热带-亚热带环境。同时,通过对同区域的ZK309钻孔对比分析,该钻与ZK012钻孔具有相似的沉积序列,钻孔底部出现的蒸发岩与砂岩的不整合面,标志着一次构造运动,呵叻湖盆边缘隆升封闭,使卤水在这种较大的圈闭构造内得以留存,并在持续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沉积了巨厚的钾盐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 钾盐 孢粉 不整合面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相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模式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2
12
作者 安福元 马海州 +2 位作者 魏海成 樊启顺 韩文霞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220,共9页
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地区ISL1A孔的湖相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布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样品的粒度特征呈三峰模式,部分高盐阶段样品缺失第三峰,为双峰模式;(2)2~10μm部分以湖成组份为主;10~70μm和70~650μm部分以风成组份为主;(3)&... 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地区ISL1A孔的湖相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布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样品的粒度特征呈三峰模式,部分高盐阶段样品缺失第三峰,为双峰模式;(2)2~10μm部分以湖成组份为主;10~70μm和70~650μm部分以风成组份为主;(3)<2μm的组份可能与湖泊的生物化学成因有关。上述各组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且各自代表的环境意义也不同:<2μm和2~10μm部分反映了湖泊淡化-咸化程度和水量变化过程。10~70μm部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冬季风的强度;70~650μm部分反映了尘暴天气的程度。环境指标的对比分析很好地验证了ISL1A孔样品粒度各个组份划分的准确性,并可反演92.9 ka以来该地区的古气候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沉积物 粒度分布模式 环境意义 柴达木盆地 察尔汗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羌塘盆地治多地区松赛弄一带火山岩的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善平 马海州 +3 位作者 陈有顺 王生祖 魏海成 李五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5-92,共8页
测区松赛弄晚三叠世一带火山岩为一套酸性-中性-基性火山岩组合,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少量火山碎屑岩等组成。火山岩中SiO_2含量为48.89%~88.15%,平均67.44%,TiO_2为0.22%~1.85%,平均0.63%,MgO含量0.23%~7.81%,与岛弧... 测区松赛弄晚三叠世一带火山岩为一套酸性-中性-基性火山岩组合,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少量火山碎屑岩等组成。火山岩中SiO_2含量为48.89%~88.15%,平均67.44%,TiO_2为0.22%~1.85%,平均0.63%,MgO含量0.23%~7.81%,与岛弧钙碱性火山岩相似;高场强元素Nb、Ta、Zr、Hf、Ti等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等相对富集,(La/Sm)n为1.79~5.19,LREE/HREE值多数在4.08~6.63,属轻稀土元素富集型,δEu多数在0.47~0.99,铕呈负异常;La/Nb多数大于2.00,Nb/Zr>0.04;Th/Ta>4.41,Th×Ta/Hf^2>0.042,具有陆缘火山弧的特性。上述特征表明,羌塘盆地治多地区松赛弄一带晚三叠世火山岩产于大陆碰撞与陆缘弧并存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北羌塘盆地 金沙江缝合带 晚三叠世 火山岩 陆缘弧
下载PDF
青海东部史前人口-耕地变化及其对植被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侯光良 魏海成 +1 位作者 鄂崇毅 赵小浩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9-306,共8页
集成青海东部考古数据和DEM,利用面积和墓葬相结合的估算法计算了区域史前人口数量,并利用GIS工具重建史前区域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新石器马家窑文化时期区域人口、耕地迅速增加,并在晚期马厂时期达到新石器的顶峰,人口总数... 集成青海东部考古数据和DEM,利用面积和墓葬相结合的估算法计算了区域史前人口数量,并利用GIS工具重建史前区域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新石器马家窑文化时期区域人口、耕地迅速增加,并在晚期马厂时期达到新石器的顶峰,人口总数接近4万人,耕地面积达到462 km2,人口和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湟水谷地内;齐家时期人口和耕地有一定幅度下降,在青铜时代人口和耕地有显著回升和增长,人口总数达61 000余人,耕地面积达到1 076 km2,约占区域适宜耕地总数的1/10。伴随人口与耕地的变化,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也逐步显现,5~4 ka B.P.人类活动导致研究区河谷地带乔木的减少,伴人植物增加,尤其是禾本科含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与当时的粟作农业关系密切;4 ka B.P.后大范围的乔木减少是气候变化结果,其后人类活动加强,加速了乔木覆被面积的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 人口 耕地 环境效应 植被演变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北羌塘盆地结扎乡一带二叠系尕笛考组火山岩的特征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善平 马海州 +1 位作者 沈存祥 魏海成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1-40,共10页
对位于北羌塘盆地结扎乡一带二叠系尕笛考组火山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的分析及研究,为恢复二叠纪北羌塘盆地性质与古构造环境提供岩石地球化学约束。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及少量流纹岩、火山角砾岩等,SiO... 对位于北羌塘盆地结扎乡一带二叠系尕笛考组火山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的分析及研究,为恢复二叠纪北羌塘盆地性质与古构造环境提供岩石地球化学约束。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及少量流纹岩、火山角砾岩等,SiO2=48.49%~74.52%,平均60.87%,Al2O3多数在14.5~18.86之间,K2O含量平均为1.99,显示钙碱性系列特征。LREE/HREE=4.31~14.60,平均8.74,(La/Yb)n=3.72~16.16,平均9.59,具有LREE富集的特征,δEu=0.61~1.11,平均0.80,多数样品δEu〈1.0,表明铕呈弱负异常或不显异常。火山岩La×Nb/Zr×Zr〉0.005,平均0.025.Th×Ta/Hf×Hf〉0.098,平均为0.210,与典型的岛弧火山岩具相似性。由上述特征表明,北羌塘地块在早中二叠世处于岛弧环境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北羌塘盆地 火山岩 构造环境 岛弧
下载PDF
老挝甘蒙钾盐矿床钾镁盐矿层中裂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6
16
作者 秦占杰 李庆宽 +7 位作者 樊启顺 张湘如 都永生 魏海成 袁秦 李建森 王建萍 山发寿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93-1706,共14页
老挝钾盐矿所属的呵叻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钾盐矿集区之一,矿物组合主要为石盐、光卤石和次生钾石盐等,裂隙水分布于钾镁盐矿层中(深度150m左右)。裂隙水渗漏已严重影响了矿区生产安全,但关于该水体的来源及演化过程仍不明确。本文系统... 老挝钾盐矿所属的呵叻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钾盐矿集区之一,矿物组合主要为石盐、光卤石和次生钾石盐等,裂隙水分布于钾镁盐矿层中(深度150m左右)。裂隙水渗漏已严重影响了矿区生产安全,但关于该水体的来源及演化过程仍不明确。本文系统采集矿层中裂隙水及周围各种水体样品12件,并测试其水化学及氢氧(2 H、18 O)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裂隙水矿化度较高(368.1g/L^430.7g/L),裂隙水与盐泉水水化学类型同为氯化物型,分析常微量离子含量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系数,显示裂隙水受到钾镁盐溶滤掺杂的影响。裂隙水δD=-64.2‰^-55.2‰,δ^(18) O=-7.75‰^-7.1‰,其比值范围显著区别于石盐(δD=-144‰^-78‰,δ^(18) O=-1.1‰~4.2‰)和钾镁盐(δD=-54.75‰^-1.42‰,δ^(18) O=-7.09‰~0.95‰)沉积阶段原始卤水氢氧同位素组成,而位于全球大气降水线附近,表明裂隙水不具有原始残留卤水特征,而主要由大气降水溶滤蒸发岩矿物所形成。裂隙水成因的查明为该区地下水循环和钾盐矿床开发过程中地下水渗漏治理提供了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 钾盐矿 裂隙水 氢氧同位素
下载PDF
格尔木河流域及周边地区表土花粉与区域植被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秦占杰 山发寿 +3 位作者 魏海成 马海州 袁秦 盛淑蓉 《盐湖研究》 CSCD 2012年第4期13-20,共8页
对格尔木河流域进行了植被样方调查及表土、河流冲积物表层花粉分析,结果显示该流域表土花粉能较好地反映样方植被群落特征,河流冲积物样点中,上游段花粉组合以藜科、麻黄科、蒿属为主,反映了该段植被带的整体面貌;中下游段样点花粉组... 对格尔木河流域进行了植被样方调查及表土、河流冲积物表层花粉分析,结果显示该流域表土花粉能较好地反映样方植被群落特征,河流冲积物样点中,上游段花粉组合以藜科、麻黄科、蒿属为主,反映了该段植被带的整体面貌;中下游段样点花粉组合中禾本科、莎草科占绝对优势,反映河道周围湿生草地植被带特征。主成分分析(PCA)显示,前两个因子轴能很好地区分高寒灌丛草甸带、矮半灌木荒漠带和湿生草地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尔木河流域 表土花粉 冲积物花粉
下载PDF
藏嵩草高寒湿地中孢粉记录的古植被与古环境状况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德梅 杨倩 +2 位作者 陈志国 曾方明 魏海成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39-548,共10页
高寒沼泽湿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其沉积物是研究过去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在三江源区果洛州(GLS)和青海湖北岸(QHHS)选取典型高寒沼泽湿地作为研究样地,调查其植被群落特征,并根据湿地沉积剖面的光释光年代和孢粉数据,分析... 高寒沼泽湿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其沉积物是研究过去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在三江源区果洛州(GLS)和青海湖北岸(QHHS)选取典型高寒沼泽湿地作为研究样地,调查其植被群落特征,并根据湿地沉积剖面的光释光年代和孢粉数据,分析湿地的古植被和古环境状况.结果表明:优势种(藏嵩草)在三江源区湿地群落和青海湖流域湿地群落中所占的优势度分别是24.43和14.74;从土壤孢粉信息表现出两个沼泽湿地自发育以来植被优势种以莎草科为主.GLS剖面显示,0~50 cm深和80~140 cm深的孢粉浓度显著高于50~80 cm深处的浓度;20 cm以下的沉积物中,花粉浓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趋势,与δ13C呈负相关趋势.高寒沼泽湿地中,孢粉数据能较好地反映植物群落中莎草科的优势地位,与现生植物群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藏嵩草高寒湿地 三江源 孢粉
下载PDF
齐家文化时期(4200~3600 cal. a BP)青藏高原高庙盆地植被重建及与现今对比 被引量:3
19
作者 侯光良 李生梅 +1 位作者 魏海成 侯小青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6-106,共11页
高庙盆地是青藏高原史前文化重要活动区域,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植被垂直地带性最为显著的地域,是揭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对高庙盆地店子坪遗址剖面开展了年代学与孢粉研究,重建了齐家文化时期的区域植被状况。结果表... 高庙盆地是青藏高原史前文化重要活动区域,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植被垂直地带性最为显著的地域,是揭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对高庙盆地店子坪遗址剖面开展了年代学与孢粉研究,重建了齐家文化时期的区域植被状况。结果表明:孢粉组合以松属、云杉属、蒿属为主,并伴有少量桦属、鹅耳枥属、榆属、沙棘属、藜科、菊科;结合高庙盆地现今地貌与植被分布特征,推测齐家文化时期(4 200~3 600cal.a BP)盆地内植被类型为森林草原,低阶地以松林为主,并有少量的榆、鹅耳枥和桤木等温带落叶阔叶性树种,属于温性针阔混交林,高阶地及中山地为以蒿属为主的温性草原,沟谷阴坡则可能生长以松、云杉为主的针叶林;与现今植被相比,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谷地带低阶地现今已无松林,全被杨树林等人工林替代,云杉、松分布区较齐家文化时期显著萎缩,仅在中—高山地带呈岛状不连续分布,推测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可能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谷地带植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重建 孢粉 齐家文化时期 现今 人类活动 环境变化 河谷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海湖黑马河、泉湾湿地表土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袁秦 山发寿 +2 位作者 魏海成 陈克龙 翟俊 《盐湖研究》 CSCD 2010年第4期6-11,共6页
对青海湖地区黑马河、泉湾湿地进行了植被样方调查,并由湖岸向外每间隔100~150 m采集表土与苔藓样品进行花粉分析。结果显示,黑马河、泉湾湿地表土花粉与对应样方植被关系密切,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样方植被特征,同时,桦木属、蒿属、... 对青海湖地区黑马河、泉湾湿地进行了植被样方调查,并由湖岸向外每间隔100~150 m采集表土与苔藓样品进行花粉分析。结果显示,黑马河、泉湾湿地表土花粉与对应样方植被关系密切,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样方植被特征,同时,桦木属、蒿属、藜科、白刺属、胡颓子科、麻黄科等花粉类型少量出现,为外来花粉。R值分析表明莎草科花粉相对呈高代表性,毛茛科、委陵菜属、禾本科、菊科、报春花科、玄参科等呈低代表性。该研究为在青海湖及其它地区利用花粉重建古植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表土花粉 青海湖地区 花粉组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